治疗多唾的方剂

合集下载

多唾的中医治疗

多唾的中医治疗

多唾的中医治疗
多唾就是口中唾液较多,黏稠或清稀,时时欲唾,颇为烦恼。

中医认为多唾伤神,伤元气,既是一种不良习惯,也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

1、脾胃气虚型
症见多唾,并伴有精神不振,头昏,少气乏力,口不干渴,舌淡苔白,或有薄腻白苔,脉缓或弱。

治法须补益脾气,兼以摄唾。

(1)六君子加益智汤:党参10 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半夏12克,益智仁12克,炙甘草5克,加水适量,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分3次服。

(2)六君子丸(中成药),每次9克,每日2~3 次;另用益智仁12克,煎水送服。

2、脾肾阳虚型
症见多唾,量多而清稀,并伴有头部觉冷,头昏,四肢欠温,少食便溏,或腹痛,小便清利,夜尿频多,舌淡苔滑,脉沉弱。

治法须温补脾肾,兼以摄唾。

(1)固脂益智散:补骨脂30克,益智仁30克,白术25克,干姜20克,肉桂12克,炙甘草1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5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2)理中丸(中成药),每次8丸,每日2~3次;或另用补骨脂、益智仁各12克,煎水送服。

小青龙汤在治疗见水欲尿证、便秘、多唾症、哮喘、脑梗塞后流涎症中的运用

小青龙汤在治疗见水欲尿证、便秘、多唾症、哮喘、脑梗塞后流涎症中的运用

小青龙汤在治疗见水欲尿证、便秘、多唾症、哮喘、脑梗塞后流涎症中的运用【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三两(6g) 桂枝(去皮)三两( 9g) 半夏半升(9g) 五味子半升(6g)【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临床应用】1.见水欲尿证李某,女,13岁,入夏以来,小便频多,加重半月,且每见水欲小便,以至不敢洗脸,数次尿检无异常,近1周内遗尿2次,伴神疲肢倦,纳呆,口淡不渴,频泛清涎,患者素嗜冷饮,近来常食冰淇淋、冰棍,多则10余次,舌质淡,苔白微腻,此乃因饮冷致肺虚寒,如仲景所云“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肺中冷”,用小青龙汤温肺散寒,方中麻黄、桂枝、白芍、炮干姜、半夏、党参各9g,五味子、煨益智仁、炙甘草各6g,细辛3g,日1剂,连服5剂,小便次数明显减少,见水欲尿感减轻,口泛清涎基本消失,继续服用5剂,排便次数正常,见水偶有尿意,又服5剂,痊愈。

嘱其少食冷饮,并服附子理中丸巩固1个月,随访1年未复发。

2.便秘陈某,男,64岁,素有咳喘宿疾,近3月来咳喘,胸闷,痰多,又增大便秘结,l周至10天1次,且需果导片通便方可,近1周来服果导片也不能通便,需灌肠和服中药泻下剂方可排便,久经泻下,腹冷下坠,气短难续,且数日后复便秘。

刻下症见:6天未行大便,腹胀纳差,时有暖气,头晕气短,咳嗽频作,痰多清稀,舌淡,苔薄白,脉弦滑。

证属寒饮内停,肺失宣肃,大肠传导失职。

治宜温肺化饮,肃肺通腑。

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五味子、白芍各9g,桂枝、干姜、半夏各12g,细辛、炙甘草各6g,炙紫菀15g,日1剂,水煎服。

服3剂,咳嗽减轻,大便通畅,继服3剂,咳嗽已愈,饮食正常,大便日行1次,嘱服金匮肾气丸和通宣理肺丸以巩固疗效,且多食蔬菜,随访1年未复发。

温胆汤药方解

温胆汤药方解

温胆汤药方解.[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g) 陈皮三两(15g)甘草炙一两(3g) 茯苓一两半(4.5g)[用法] 上锉为散。

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

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枣l枚,水煎服)。

[功用]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心烦不寐,触事易惊,或夜多异梦,眩悸呕恶,或癫痫。

[病机分析] 其证由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

胆为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抑郁。

张介宾云:“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类经.藏金类》卷3)。

倘若寒热有偏,或七情所伤,损及少阳冲和之气,令胆郁气滞,则疏泄失职,影响脾胃运化,脾为生痰之源,痰湿由生;若病后或饮食劳倦等亦致脾胃失运,疏泄悖常,气机不畅,水湿停聚为痰为饮。

痰浊内阻,致土壅木郁,少阳失其生发之令,故令胆热,而成胆胃不和之证。

是证之成,终不离乎痰湿胆热及气机郁滞。

痰热上扰神明,则心烦不寐或夜多异梦;胆受其病,失于决断,则触事易惊;痰浊上蒙清窍,则作头眩,甚者发为癫痫;痰湿内阻,胃气上逆,发为呕恶。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

治宜祛痰理气,清胆和胃。

方中以半夏为君,其性辛温,长于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因证为胆热,又与痰热相兼,故臣以竹茹清化热痰,除烦止呕。

该药甘而微寒,归肺、胃、胆经,故《本草思辨录》卷4谓:“黄芩为少阳脏热之药,竹茹为少阳腑热之药,古方疗胆热多用竹茹,而后人无知其为胆药者。

”二药相合,既化其痰浊,又清其胆热,令胆气清肃,胃气顺降,则胆胃得和,呕烦自止。

治痰当理气,气顺则痰消,故佐以枳实,苦辛微寒,取其破气清痰,使痰随气下,以通痞塞之功。

枳实与半夏相配,则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

陈皮辛苦而温,燥湿化痰,既可助半夏祛痰,又可健脾,尚能增枳实行气之功。

正如《本草纲目.果部》卷30所云:“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

运用经方治疗肺癌顽咳三案

运用经方治疗肺癌顽咳三案

·1634·塑主主匡盘盍兰塑!生差坠鲞噩!!塑运用经方治疗肺癌顽咳三案张霆(武警浙江省总队抗州医院,浙江杭州310051)摘要:使用经方治疗肺癌顽咳取得较好效果,并举甘草干姜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3验隶。

关键词:肺癌;咳嗽;经方;中医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07)11—1634—02肺癌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气急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中临床常见咳嗽缠绵难愈,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阻碍迸一步治疗。

目前疗效仍不满意。

经方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剂而言,其组方严谨,义理精深。

被称为医方之祖,历经千百年的实践验证确有良效。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经方治疗肺癌顽咳,取得较好效果。

现举3验案如下,以为引玉之砖。

1甘草干姜汤案赵某,女,68岁。

2006年4月15日初诊。

2个月前吐大量痰涎,稀白色,夜间不能平卧,影响睡眠。

曾在当地医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服抗生素及清肺化痰之剂治疗2个月余,咳嗽仍时轻时剧,始终朱断,且腰痛半月余。

由家人送至某医院经纤维支气管镜检示:左上叶舌段开口黏膜纹理纵行走向,表面不光滑,镜下见2.5cm×2.9cm大小肿块。

诊为左中央型肺癌(Ⅲ期,腺癌),胸片示:胸2椎体压缩性改变。

后经2轮化疗,其间因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病,静滴肌氨肽苷、阿魏酸钠、灯盏花素等药。

患者症情稍好转,惟日夜咳嗽,未能缓解。

l周前症状加重,不问断地咳吐稀白痰,痰培养示美洲爱文菌(纯培养),并静滴依诺沙星3天,给予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效不佳,改用罗红霉索、头孢他啶静滴仍未效。

查体双肺闻及湿性罗音,端坐位,双下肢水肿,气喘不能平卧,肝肾功能正常,药敏实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四环索、卡那霉素、喹诺酮类及妥布霉素等皆耐药,转求中医治’疗。

刻下:不间断咳吐大量稀白痰,气喘不能平卧,汗出,夜不能寐,咽中如有物阻,胸闷、头晕、尿频、双下肢水肿,双侧肢体困重无力,右手拇指及左手麻木,舌淡苔自滑、脉沉弱,用甘草干姜汤加昧,处方:炮姜69,炙甘草99,防己9B,白术159,茯苓189,桂枝6B,黄芪189,2剂。

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转气病案

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转气病案

奔豚病出自《金匮要略》“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豚者,小猪也。

以奔豚为证候名是以小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由下向上奔走,如豚之奔,发作憋闷欲死、痛苦异常、时发时止的证候。

《金匮要略》治疗奔豚病主要是在三方(苓桂术甘汤、奔豚汤、桂枝加桂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从肝郁气火上逆、阳虚水寒上凌两方面辨治。

根据临床病机证治特点,辨证选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奔豚病亦获得良好疗效。

1 治案张某,女,71岁。

初诊于2015年08月23日。

患者平素胆小易惊、情绪急躁,自觉乏力、短气、周身自脚起转筋、下身转气严重,有气包乱窜感,自诉有气从脚趾上冲至咽喉,疼痛难忍,右胁部疼痛,矢气后自觉好转。

面红如妆,手脚冰凉,双足红,时心烦,上半身潮热,自觉发热但摸之冰凉,口吐涎沫伴黏腻感,口咸,舌尖辣,大便干结,小便频数量少,夜尿2~3次/晚。

舌红满布裂痕,无苔,脉沉细。

患者一年以来长期规律于门诊随诊。

以桂苓五味甘草汤为主方(桂枝30 g,茯苓30 g,炙甘草20 g,大枣30g,五味子20 g,熟大黄5 g)加减用药,服用数剂后患者诸症较前多有缓解。

面红减轻,足背感觉包块减少,气从足上转好转,潮热、烦躁、焦虑好转,胃口较前稍有增加,大便较前好解,舌嫩红,少津少苔有裂纹,尺脉较前有力。

按:结合临床表现分析病机如下。

患者为老年女性,“女子七七肾气衰,太冲脉衰少,地道不通,故天癸竭”。

该患者乃肾气不能固守下焦,冲气夹虚阳上逆,故自觉有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虚阳外浮,故见面红如妆、自觉发热但摸之冰凉;小便气化不利故可见小便频数而量少;虚热扰心神故见心烦;火不暖土、气血不足,脾病不能主四肢肌肉,故见手脚冰凉;母病及子、肾病及肝,久至肝气郁结,故见烦躁、右胁部疼痛;津液输布不畅、水饮内结故见口干,脉沉;舌为心之苗,咸为肾之味,结合舌脉故可辨证为阳虚饮停,冲气上逆。

选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加减化裁。

方中桂枝平冲降逆,茯苓引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补益脾胃,五味子重用收敛浮阳归肾。

经方治疗流口水

经方治疗流口水

经方治疗流口水病案1. 甘某,男,5岁,周口人,有多年口涎多病史,近因口涎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口水涎沫多甚于夜间,急躁易怒,时有头痛,手足不温,怕冷,舌质淡,苔白滑腻,脉沉弱。

辨为肝胃虚寒,阳虚不固证,治当温肝散寒,益气固涩,给予吴茱萸汤与理中丸合方加味:吴茱萸24g,红参10g,生姜20g,大枣12枚,白术10g,干姜10g,生川乌6g,生半夏12g,炙甘草10g。

6剂,第1次煎40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口涎减少,以前方6剂;三诊:头痛未作,以前方6剂;四诊:口涎较前又减少,以前方6剂;五诊:苔滑消退,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基本解除,以前方12剂。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怕冷、手足不温辨为寒,再根据急躁易怒辨为肝,因苔白滑腻辨为痰,以此辨为肝胃虚寒,阳虚不固证。

方以吴茱萸汤温阳健脾,益气固摄;以理中丸温中健脾,固摄津液,加生川乌攻逐阴寒,生半夏醒脾燥湿。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病案2. 高某,年近三十,却每晚睡着后口涎外流,醒后枕巾弄湿一大片,非常难堪,一直羞于治疗。

患者身材魁梧,语声洪亮,精神充沛,饮食、二便正常,白昼身体无任何不适,舌淡苔白滑,脉象正常。

面对这位患者,治疗无从着手,细思之:导致口涎之因,多因脾阳不足,胃阳不布,水液不能正常运化,聚而为痰涎。

今患者舌淡苔白滑,正合脾胃阳气不足,水津不布之象。

土虚木必乘,木乘肝旺则气必上逆,所以导致入睡后口涎外流。

阳气不足,阴寒独盛,与辛热之品最为相宜。

吴茱萸汤温肝暖胃,散寒降逆,君臣之药均为辛热之品,是否和该证的病机合拍?考虑到《伤寒论》在讲述吴茱萸汤适应证时有“干呕、吐涎沫”之证,我就开了吴茱萸汤加桑螵蛸的处方:吴茱萸10g,桑螵蛸15g,党参12g,生姜15g,大枣5枚。

患者服药5剂后告知,口涎已有所减轻,早晨睡醒后枕巾弄湿的面积明显减小。

继续予原方加减调治近一个月,睡后口涎外流消除。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

医案分享:发作性睡病--加味二陈汤

医案分享:发作性睡病--加味二陈汤

医案分享:发作性睡病--加味二陈汤
处方: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石菖蒲、甘草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中医辨证:痰湿内阻,壅滞中焦
治法:化痰除湿,健脾和胃
临床效果:张某某,女,38岁,患者四个月来无论昼夜时时欲睡,尤其食后为甚,喊之能醒,醒后复寐。

伴有胸闷纳呆,食则易呕,头沉目眩,身重倦怠,食不知味,口腻吐痰,月经正常,白带较多,状如涕唾,无臭秽气,舌体肥嫩,边有齿痕,舌质淡白,苔白腻,脉濡而缓,曾在多处诊治而无效。

余诊之,认为此乃脾虚不运,水湿内停,凝聚为痰,痰湿内阻,脾阳不振,清阳不升,胃失和降之证。

治当化痰除湿,健脾和胃。

方用“加味二陈汤”方。

患者服药2剂,诸症悉除,病获痊愈。

药方因人而异,用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高智运用经方治愈多唾症1例

高智运用经方治愈多唾症1例

胃动素(MTL)促进胃窦收缩,加快胃排空,其 血浆含量高峰相与胃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相一 致,FD患者血浆MTL水平低于正常值,治疗后血
本文编辑:王福岗
高智运用经方治愈多唾症1例
黄鑫王文彦 指导 高智
用:乌梅、附子、生姜、桂枝、川椒、甘草各10 g,茯苓30 g,白 术、枳实、鸡内金、焦三仙各15 g,细辛、炒黄连各3 剂,每日1剂,水煎服。 3月24日二诊:吐唾较前减半,肠鸣泄泻亦有所缓解,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2)与对照组比较,JP>0.05。
参考文献:
[1]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the RomellI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1 377一 l 390.
加快有关。
(SDS)分值变化比较:见表4。两组SAS、SDS分值 比较,疗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 比。疗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变化比较Ix±s)
SAS与SDS量表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是一 种分析病人主观焦虑、抑郁症状的简便自评量表。 开郁颗粒剂治疗后SAS分值平均下降6.49,SDS 分值平均下降6.63,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SAS 下降7.74,SDS分值下降7.81,比开郁颗粒剂组下 降明显,疗后两组间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别。
・12・
山西中医2013年7月第29卷第7期
SHANXI J OF TCM
Jul.2013 V01.29 No.7
3.3.4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

嗜睡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嗜睡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嗜睡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嗜睡(多寐)的特点是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喊之即醒,醒后又睡,甚至在正常人不易入睡的场合下,如走路,骑自行车、工作、吃饭时都能出现难以控制的睡眠,就好象健康人晚上睡觉(生理性睡眠)一样,可以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但可以唤醒。

中医认为“多寐”是由于①脾气虛;②湿胜;③病后或老年人阳气虚弱。

治疗:
1.脾虛的,由于中气不足,脾弱,所以食后困倦多寐,没有其他的症状。

处方:六君子汤(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甘草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加石菖蒲12克、山楂30克、神曲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2.湿胜的,多发于雨湿之季,或见于体质肥胖的人,症状有胸闷、身重、嗜睡、舌苔白腻、脉缓。

处方:苍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甘享6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苡仁30克,法半夏10克,胆南星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3.病后或老年人阳气虛弱,嗜睡疲倦,容易出汗,懒于说话,食纳减少,畏寒肢冷,脉弱。

处方:补中益气丸(成药)或理中丸(成药)每次服10 克,一天三次。

还有一种多寐见于脑震荡后遗症,多寐与失眠交替出现,一睡
就睡20~30天,饮食由家属唤醒喂饲,一醒就十多天不睡。

平时腰酸怕冷,面色晦暗。

对于这种情况的“多寐”,中医认为是痰蒙于内所致,治宜涤痰为主。

处方:白金丸(白矾、郁金等量研末为丸) 4.5克,蒙石滚痰丸(成药) 9克,胆南星10克,法半夏10克,菖蒲10克,陈皮10克,附片(先熬) 10克,桃仁10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小青龙汤的6大辨证要点和临床利弊

小青龙汤的6大辨证要点和临床利弊

小青龙汤的6大辨证要点和临床利弊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张仲景用它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

然而应该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反而促使病情加重。

为此,必须掌握小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几个环节:一、辨气色小青龙证,为水寒射肺,或寒饮内伏。

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行涩,而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黧黑之色,我们管它叫做“水色”;或两目周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我们管它叫做“水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鼻柱、两颊、颏下的皮里肉外显现黑斑(如同妇女妊娠蝶斑),我们管它叫“水斑”。

二、辨脉小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脉见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俱实之征;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见沉,沉主水病。

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寸濡弱无力,是为心肾先虚,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样,就不要滥用小青龙汤而发虚人之汗。

三、辨舌小青龙证为水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苔多呈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惟阳气受损以后,则舌色淡嫩,此时用小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变。

四、辨痰涎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较爽。

因系寒性水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

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亦属寒凝津聚,必冷如凉粉,口舌感凉而为辨。

五、辨咳喘小青龙证在咳喘方面,有三种情况,临证时务须分清。

一种是咳重而喘轻,如《伤寒论》第41条所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指咳嗽为重,而气喘反微的证情。

另一种是喘重而咳轻,如《金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是指喘息为重,而咳嗽为轻的证情。

第三种是咳喘皆重的证候,如《痰饮咳嗽病篇》说的“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晡剧,必有伏饮”,是说咳与喘同时俱重的病候。

醒脾汤、醒脾开窍汤治疗嗜睡症

醒脾汤、醒脾开窍汤治疗嗜睡症

醒脾汤、醒脾开窍汤治疗嗜睡症
醒脾汤是一剂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怀抱郁结,思虑伤脾,致脾
气不行,逆于肉里,壅肿,疼痛不眠,心烦不安,神气不清。

名称:醒脾汤
组成:白术1钱,黄耆1钱,人参1钱,茯神1钱,酸枣仁7分,地骨皮7分,远志7分,柴胡5分,甘草5分,桔梗5分,黄连5分,木香
醒脾开窍汤解救嗜睡病人
白天睡得过多、总是感到疲乏,而且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前一天缺觉,这就是典型的嗜睡症症状。

嗜睡症患者因为疾病的折磨会在白天不受控制地入睡,如果睡眠发生在餐厅之类的地方也就无所谓了,但如果发生在驾车途中,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所以,千万不要轻视白天睡觉的问题,一定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在睡眠方面颇有研究的老中医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治疗嗜睡症方案——醒脾开窍汤:藿香10g,半夏10g,茯苓12g,草豆蔻12g,杏仁6g,石菖蒲20g,桂枝10g,干姜10g,仙灵脾10g。

当然,以上只是醒脾开窍汤治疗嗜睡的标准药方,在具体应用时,患者还要根据自身的病况进行药量的加减,如面色萎黄无华或淡白、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心悸多梦、气短懒言,或有自汗、头晕目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的嗜睡患者治疗时还要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当归、人参等中药材;体型肥胖、胸闷、便秘、痰多者,治疗时推荐“醒脾开窍汤”加竹茹、半夏;长期忧愁思虑、精神萎靡不振、大便不利或腹痛泻泄者,治疗时推荐“醒脾开窍汤”加柴胡、党参、枳壳等;病后或高龄的嗜睡症患者,神疲乏力、腹胀食少、食后困倦嗜睡、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治疗时需加人参、白术、黄芪等。

如果您自己不能判断自己真正属于哪一类嗜睡症患者可咨询医生,他们会根据您所描述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后指导您如何更好地应用醒
脾开窍汤。

张仲景唯一补肾阳的方子,巧治“总流口水”,真实医案,请体会

张仲景唯一补肾阳的方子,巧治“总流口水”,真实医案,请体会

张仲景唯一补肾阳的方子,巧治“总流口水”,真实医案,请体会(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金匮要略》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提醒你,我不是神医,更不是大师。

我不过是一个中医界的小学生,一个和你一样,探索中医奥秘的杏林晚辈。

你不要把我写的东西,奉为圭臬。

你只当我是你的朋友,每天和你聊点中医里的趣事奇闻。

咱们一起进步、一起学习,仅此而已。

今天我给你讲,用张仲景的经方,金匮肾气丸,来治疗总流口水、口水太多的毛病。

我还是给你讲个故事吧——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21岁。

最近这5年来,她就感觉自己的口水比较多。

由于口水多,她就总得往下咽,或者吐出来。

偶尔如此,还可以。

时间长了,就觉得麻烦,甚至有时候耽误工作和学习。

不过在以前,这个事儿还能忍。

但后来,忍不了了。

因为嘴巴里的口水,没几分钟,就满了。

与此同时,面色晄白,怕冷,腰部也跟着不舒服,小便多,大便不成形,总上厕所。

有的时候,这边大便呢,那边不停吐口水,整个人觉得自己已经“漏了”,上头漏,下头也漏。

这到底啥毛病啊?她到医院去看。

医院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她决定看中医。

刻诊,见脉象细弱无力,舌淡,苔滑。

在询及以往经历后,医师很快开出一个方子。

但见——熟地、山茱萸、泽泻、丹皮、藿香、佩兰、益智仁各10克,制附子、肉桂各6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

水煎服。

结果,3剂药下去,患者自觉身体有温热感,同时唾液大大减少。

再用3剂,诸证悉平,就连尿频、大便不成形的问题,也都消失了。

随访一个月,未曾复发。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给你简单说一说吧。

这个人的问题,在于肾阳不足所导致的“多唾”。

什么是多唾?严格讲,指的是唾液过多。

口水里头,分为涎液和唾液。

涎液属脾,质地清稀。

唾液属肾,质地黏稠。

不过一般来说,中医临床不会如此细致地区别,所以就用“多唾”,来指代口水多这个毛病。

那么,多唾这个病,为何和肾阳不足密切相关?前面讲了,唾液属肾。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4.59g)(原书未著用量)【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

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功用】益气补血。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简释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简释

金匮要略方剂简释秦伯未1。

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

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

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惹起的呕吐均可实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

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仿,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必补药协助.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利于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5。

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断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差异,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实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

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

《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起的痰饮咳喘最为符合。

9。

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焦躁,但总归饮重于热。

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

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11。

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能够开肺,不必定用来发汗.12。

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平常哮喘症。

14。

厚相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15.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根基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6。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

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7.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8。

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

流口水-----处方集

流口水-----处方集

流口水-----处方集多涎症(脾虚) 吴某,男,11岁,1975年冬季诊治。

家长代诉:此儿在两岁时曾患脑炎,病愈后遗有语言不利,口角流涎,量多而清稀,终日不断,衣襟尽湿。

兼见面色苍白,形体较瘦削。

舌质淡,苔薄白。

证属气虚,治以两补心脾之法,予四君子汤加味。

炒白术6 g,党参8 g,茯苓10 g,炙甘草5 g,桂枝4 g,石菖蒲6 g,6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此患者系笔者赴外地讲学时经治,给药后即返京,约半月后收到其家属来信,谓口流清涎已除,要求继续调治其语言不利。

乃用上方加减为剂,寄给患者家属,未知其语言有否改善。

【按语】本案多涎症,病机为心脾两虚。

《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脾为涎”,该文将汗、涕、泪、唾、涎“五液”分属五脏,而涎为脾之液,故见有涎液过多之病,当考虑到从脾论治一途。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云:“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患儿涎液清稀,加之病程日久,面色苍白,当属脾虚之证无疑。

因其尚有语言不利,而“心主舌”,故在四君子汤补脾气的基础上,加用了通畅心脉、开心窍的桂枝、菖蒲。

从已知疗效看,其口涎过多已经消除。

正是脾气得复,而流涎即止的例证。

多涎症(脾热) 宋某.男,24岁,两月来口涎过多,昼则不断吞咽,夜卧则流湿枕席。

舌色正,苔薄白,脉略弦实。

询其口液性状,言稍有苦味,浸渍衣物干燥后发硬。

此属脾热之证,治以清泻脾热i方用泻黄散加味。

防风6 g,炒栀子10 g,生石膏15 g,丹皮10 g,藿香10 g,生牡蛎15 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3日后复诊:白天口涎已基本正常,惟每清晨起床前流涎仍多。

再以前方加柴胡、茵陈各6 g,2剂。

病愈。

【按语】本案多涎症,病机为脾热。

患者年轻体健,偶然脾脏失调,津液上溢,实证居多,又因其涎味苦乃火热之象,渍物发硬则是“混浊”的表现,“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故以清热之泻黄散而收效显著。

又其清晨涎液仍多,清晨盖在寅卯时(3—7时),此时辰则与少阳肝胆之气相应,当是少阳疏泄不利而木来乘土,以致脾病又有反复。

多唾中医怎么分析

多唾中医怎么分析

多唾中医怎么分析
多唾
[概念]
多唾在《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称为'肾虚多唾',自觉囗中唾液较多。

或有频频不自主吐唾的症状。

[鉴别]
常见证候
肾虚水泛多唾:多唾黏稠,头昏目眩,心悸气短,动则尤甚,甚则脐下悸动,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

脾胃虚寒多唾:多唾稠粘,脘腹痞胀,纳榖不香、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黄少华,舌质胖淡,苔白腻,脉濡弱。

鉴别分析
肾虚水泛多唾与脾胃虚寒多唾:肾虚水泛多唾由于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加以久病失于调理,致肾阳亏耗。

肾主水,其液为唾,阳虚失其温化之职,则上泛而唾出。

脾胃虚寒多唾由于恣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或久病失养,致脾阳不振。

脾主中气,阳虚气弱,运化无权,失其摄纳之能,则上逆而唾。

二者病位一在下焦,一在中州。

故病在下焦的肾虚水泛多唾,以动甚则心悸气短,头昏目眩,脐下悸动为辩证要点。

病在中焦的脾胃虚寒以脘腹痞满,肢倦便溏、纳榖不运、气短懒言,面黄少华为辩证要点。

前者宜温阳化气利水,方用干地黄汤;后者治宜温脾扶气,方用理中汤与诃黎勒丸化裁。

总之,多唾一症,在肾为肾阳虚衰,气化不行,水邪上泛;在脾为
中运不及,气不摄纳,液唾上逆。

二者均以虚证为主。

平胃散加减治多唾证医案、配方

平胃散加减治多唾证医案、配方

平胃散加减治多唾证医案、配方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无色液体,具有湿润口腔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唾液的分泌除受食物刺激外,同时还受神经的调节.唾液分泌后,随吞咽动作进人消化道被重新吸收,从而保持着分泌与吸收的动态平衡.唾液分泌过多,分泌与进食不相一致,吞咽动作过少,造成唾液在口腔储留或排出体外,叫多唾症.中医学认为该病属痰饮,多见痰湿困脾、脾虚湿阻、脾肾两虚等证型.盖脾居中焦,主运化,是水湿代谢之枢纽,脾以阳气为本,喜燥而恶湿,脾旺则湿化,脾虚则湿滞,是故留而成痰成饮61【病案举例】例一:陈某,男,61岁,曾因'咽喉干燥不适10余年,加重半月'就诊,拟诊为慢性咽喉炎,中医辨证属虚火喉痹.予以麦味地黄汤5剂,药后唾液如泉,吐而复生,量多色白,食欲不振.继用六君子汤调治半月不效.患者郁闷不乐,情绪悲观足不出户,邀余诊视症如上述.舌淡红、苔白腻,脉滑.西医诊断:多唾症;中医诊断:痰饮证属痰湿困脾,予平胃散加味.处方:苍术、厚朴、陈皮、制半夏、炒白术各10g,茯苓15g,甘草3g,5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5剂尽,其病若失.随访2年未复发.按:平胃散具有燥湿健脾,温胃化痰之功.方中苍术辛甘而温燥,辛甘入脾,温燥胜湿;厚朴辛温而味苦,能健脾燥湿;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健脾益气;酌加制半夏燥湿化痰,降逆除满;加茯苓、白术以健脾渗湿.诸药合用,具有燥湿健脾、化痰利水之功.该方健脾而不碍湿,祛邪而不伤正,是治疗多唾症有效方剂.例二:患者,女,53岁,2005年9月27日初诊患急性咽喉炎1个月,经抗生素治疗效不显.来诊时仍感咽微痛且时时咯出清稀痰涎,唾液明显增多已半月余;时感口中满布清涎,吐出唾液清稀如水样;伴脘闷纳呆,舌质淡白、有齿印,苔薄腻色白,脉滑.辨证属脾胃虚寒,痰饮内盛.治当健脾温胃,化痰蠲饮.予二陈汤合平胃散化裁,处方: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20g,炒白术15g,苍术10g,厚朴12g,甘草6g,薏苡仁2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3剂尽,其病愈.按:《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脾为吞…五脏化液,脾为涎'.《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此患唾液清稀如水样,盖口为脾之窍涎为脾之液,脾虚土不制水则成涎;且患者用抗生素月余,殆中医'苦寒'之药,久用易伤人脾胃之阳.脾胃阳虚,气化不利,阴邪内盛,饮邪内生,故表现为时时咯出清稀痰涎,感口中装满清涎,吐出的唾液亦清稀如水样;脾阳虚,运化无力,故脘闷纳呆.根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以二陈汤化湿蠲饮,平胃散燥湿健脾、温胃化痰.方中陈皮味辛苦,性温,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为治痰主药;法半夏味辛,性温,行水湿,降逆气,祛痰湿;陈皮、法半夏常相须用以燥湿化痰;苍术、厚朴辛苦性温,前者长于燥湿健脾,后者辛开苦降,燥湿化痰;茯苓甘淡性平,健脾渗湿,为治痰主药;薏苡仁甘淡微寒,理脾湿,化痰涎;炒白术甘温,健脾燥湿;生甘草味甘偏凉和中,调和药性.诸药共奏'温药和之'之效而使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多唾的方剂治疗多唾的方剂多唾(profuse spittle)为病证名。

是指自觉口中唾液很多,或频频不自主吐唾的表现。

详见百科词条:多唾[ 最后修订于2016/7/21 16:12:12 共101字]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治疗多唾的方剂如下:滋脾饮拼音:zīpíyǐn《辨证录》卷三:方名:滋脾饮组成:人参3分,茯苓2钱,玄参3钱,丹皮3钱,芡实3钱,茅根3钱,山药3钱,熟地1两,沙参5钱,甘草5分。

功效:平脾之火,补脾之土,补肾水,止胃火。

主治:肾水衰,胃土虚,脾火沸腾,至唾血不止,然只唾一口而不多唾,其病似轻而实重。

用法用量:水煎服。

1剂而吐血止,再剂全愈。

...羊骨饮拼音:yánggǔyǐn《圣济总录》卷五十一:组成:羊脊骨1具(捶碎),磁石2两半(碎),白术1两半,黄耆半两,干姜(炮)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桂(去皮)半两。

主治:肾虚寒,耳鸣多唾。

用法用量:先以水5升,煮骨取2升,去骨纳药,煎取1升,去滓,空腹分温3服。

制备方法:上药除羊骨外,锉如麻豆大。

...小葶苈汤拼音:xiǎotínglìtāng《圣济总录》卷六十六:方名:小葶苈汤组成:葶苈3分(隔纸炒,别捣研,丸如樱桃大),桑根白皮2两半,大枣10个(去核)。

主治:喘咳上气,多唾,面目浮肿,气逆。

用法用量:上药除葶苈外。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入葶苈1丸,更煎1-2沸,去滓,空腹温服。

加减:心下痞硬者,去桑根白皮。

...干枣补肺煎拼音:gànzǎobǔfèijiān处方:枣肉2升(取膏),杏仁1升(去尖皮,研),酥1升,姜汁1升,蜜1升,饧糖1升。

功能主治:肺寒损伤,气咳,及多唾,呼声鼻塞。

用法用量:上依常微火煎。

每服1匙,愈止服。

摘录:《外台》卷二十二引《删繁方》...举肺汤拼音:jǔfèitāng《杂病源流犀烛》卷一:举肺汤:处方:桔梗甘草天冬竹茹阿胶沙参贝母百合功能主治:治肺痿久嗽,阴虚内热。

寒热往来,气急咳嗽,烦闷多唾,或咳痰带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一《嵩崖尊生》卷七:方名:举肺汤组成:桔梗、甘草、竹茹、二冬、阿胶、沙参、百合、贝母。

功效:散火热,以复肺之清肃。

主治:肺痿。

久咳气虚,有热则成痿,其症寒热,气急烦闷,多唾或带血。

用药禁忌:忌...通天愈风汤拼音:tōngtiānyùfēngtāng处方:人参3克威灵仙(去芦)1.5克南星(汤泡)贝母(去心)各3克连翘防风(去声)各1.5克瓜蒌仁15粒白术4.5克桔梗9克甘草荆芥穗各1.5克生姜3片功能主治:治舌纵涎下多唾。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入荆沥10毫升,姜汁少许,半饥时服,吞下清心导痰丸50粒,日一服。

摘录:《医学纲目》卷十七...桂朴散肉桂1两,当归1两(焙),厚朴(制)半两,白术半两,干姜半两,甘草1分(炙)。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温脾胃。

主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三《圣济总录》卷五十六:方名:桂朴散组成:桂(去粗皮)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熟)3分,吴茱萸(汤浸1宿,晒干,炒)半两。

主治:心痛多唾,猝心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

制备方法:上为散。

...元参清肺饮骨皮、茯苓、麦门冬、薏苡仁、人参、甘草、槟榔。

玄参2.4克银柴胡陈皮桔梗茯苓地骨皮麦冬各3克薏苡仁6克人参甘草各1.5克槟榔0.9克功能主治:主治肺痿,久嗽气虚而热在上焦,寒热往来,自汗,气急,烦闷多唾,或带红线、脓血者。

治肺痈咳吐脓血,痰多黄稠腥秽,胸脯胀满,上气喘急,发热者。

用法用量:水煎,加童便一小杯,冲服。

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200毫升,人童便20毫升,食后服。

摘录:《外科正宗...生姜煎1钟,煎半钟。

热服微汗。

《寿世青编》卷下:组成:生姜(切片,麻油煎过,为末)。

主治:反胃羸弱。

用法用量:煮粥调食。

《外台》卷三引《集验方》:组成:生姜3两(去皮,切如豆粒大)。

主治:天行病上气咳嗽,多唾粘涎,日夜不定。

用法用量:每日无问早晚,少少含,仍嚼姜滓,一时咽之。

制备方法:以饧半斤和,微煎令烂。

《圣惠》卷五:组成:生姜半斤(研取汁),白蜜10两,人参末4两。

主治: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

用法用...小紫菀丸拼音:xiǎozǐwǎnwán《外台》卷十引《古今录验》:方名:小紫菀丸别名:小紫丸组成:干姜3分,甘皮(一作甘草)3分,细辛3分,款冬花3分,紫菀3分,附子(炮)2枚。

主治:上气,夜咳逆,多唾浊。

用法用量:先食服3丸,1日2次,以知为度。

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忌冷水、猪肉、生菜等物。

附注:小紫丸(《普济方》卷一八四)。

...团参黄耆散拼音:tuánshēnhuángqísǎn《鸡峰》卷十一:别名:团参汤组成:人参、黄耆各等分,甘草减半。

功效:收敛心血。

主治:肺虚热,咳嗽气急,胸中烦悸,肢体倦疼,口燥咽干,情思不乐,多唾涎沫,或有恶物,肢瘦发热,盗汗,减食嗜卧。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6分,加生姜3片,大枣2个同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附注:团参汤(《永类钤方》卷二十一)。

...百花煎丸拼音:bǎihuājiānwán处方:人参1两,紫菀1两,阿胶1两,百部1两,款冬花1两,山药1两,天门冬1两,麦门冬1两,贝母1两,甘草4两,杏仁半斤,蜡20两。

制法:上为细末,熔蜡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肺虚客热,咳嗽气急,胸中烦悸,肢体倦疼,咽干口燥,多唾痰沫,或有恶物,肌瘦发热,减食嗜卧。

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1盏,煎至7分,和滓,食后热服。

摘录:《鸡峰》卷十一...消饮茯苓汤斤,芎藭半斤,羌活(去芦头)半斤,桔梗(炒)半斤,人参半斤,独活(去芦头)半斤,甘草(炙)半斤,柴胡(去苗)半斤,陈橘皮(去白)4两。

主治:伤寒表未解,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府,结而成痰,膈脘痞闷,倚息短气,体重多唾,头目旋运,嗜卧好眠,额角偏痛,腠理开疏,体常汗出。

用法用量:每服3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或锉如麻豆,用前件药半两,水3盏,煎至1盏半,去滓,分2次温服。

制备方法:上为散。

...细辛橘皮汤拼音:xìxīnjúpítāng《鸡峰》卷十八:方名:细辛橘皮汤组成:半夏5两,茯苓4两,芍药3两(白者),细辛1两,陈皮1两,桔梗1两,旋覆花1两,甘草1两,人参1两,桂1两。

主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膨疼,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紫菀茸汤尖)阿胶(蛤粉炒)贝母(去心)蒲黄(炒)半夏(汤泡七次)各30克犀角(镑)甘草(炙)人参各15克制法:上药叹咀。

功能主治:清肺补气,止咳化痰。

治饮食过度,或高声呼叫,或食煎炸,邪热伤肺,咳嗽咽痒,痰多唾血,喘急,胸满胁痛,不得安卧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济生》卷二:方名:紫菀茸汤别名:紫菀汤组成:紫菀茸(洗)1...琥珀黑散肿,误以为水气,言语颠狂,乍见鬼神,误以为邪祟,腹胁胀满,呕逆不定,误以为翻胃;大便秘涩,小便出血,误以为五淋。

及恶露未尽;经候未还,起居饮食,便不戒忌,血气之疾,聚即成块,散即上冲,气急心疼,咳嗽多唾,四肢虚热,睡惊盗汗,崩中败证,绕脐刺痛,或即面赤,因变骨蒸、皆宜多服。

若产后鼻衄,口鼻黑色,气起喉中喘急,中风口噤,皆为难治,须急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炒姜、温酒和童子小便调下,食前。

凡产前宜...桂苓五味甘草汤otāng别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处方: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

功能主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用法用量: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书同卷)、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千金》卷十八)、茯苓五味子...通气丸(炮),桂心6分,大附子5枚(炮),干姜4分,人参4分,杏仁1升,天门冬10分,蜈蚣5节(去头,炙)。

主治:咳嗽上气,喉咽中腥臭,虚气搅心,头痛眼疼,耳中嘈嘈,风邪毒注天行,食不生肌,胸中膈塞,呕逆多唾,恶心,心下坚满,饮多食少,疗疰并淋。

用法用量:每服1枚,昼日6-7、夜2-3服。

令胸中温为度。

加减:梦与鬼神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者,加杏仁5合;有虚气,少腹急,腰痛,加天门冬、杜仲;有风...温肾丸杏苑》卷六:方名:温肾丸组成:枸杞子、南星、半夏、昆布、香白芷、黄柏、苍术(盐炒)、山楂子、神曲、滑石(炒)、吴茱萸各等分。

主治:木肾。

顽痹硬胀大,作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方名:温肾丸组成:熟地1钱半,牛膝8分,肉苁蓉8分,巴戟8分,五味子8分,麦冬8分,炙草8分,茯神5分,炒杜仲5分,干姜5分。

主治:肾寒多唾。

...白饼子,入巴豆粉,次入轻粉,又研匀,却入余者药末,如法令匀,糯米粉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白饼子主治小儿壮热。

主治小儿痰食积滞内阻,致发惊搐,癫痫,或腹有癖积及夹食伤寒,身体温,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小儿腹中有癖,但饮乳者,及漱而吐痰涎乳食;小儿夹食伤寒,发热呕吐,嗳气,肚疼者。

用法用量:三岁以下小儿,每服三至五丸,三岁以上小儿,可加量至二十丸,空腹紫苏煎...黑散子痛,口干心闷,非时不语,血晕眼花,乍寒乍热,四肢浮肿,言语颠狂,乍见鬼神,腹胁胀满,呕逆不定,大便秘涩,小便出血;恶露未尽,经候未还,起居饮食,便不戒忌,血气之疾,聚即成块,散即上冲,气急心疼,咳嗽多唾,四肢虚热,睡惊盗汗,崩中败证,绕脐刺痛,或即面赤,即变骨蒸;产后鼻衄,口鼻黑色所起,喉中喘急,中风口噤。

用法用量:琥珀黑神散(原书卷七)、琥珀黑散(《局方》卷九吴直阁增诸家名方)、琥珀卫生散(《魏...川椒丸心1两,紫菀3分(洗去苗土),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五味子3分,白术半两,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菖蒲3分,细辛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气咳逆,胸满多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生姜汤送下,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圣惠》卷五十:川椒丸:处方:川椒1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桂心1两,食茱萸半两,细辛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诃...赤茯苓丸,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槟榔3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草豆蔻半两(去皮),前胡3分(去芦头),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