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企业合作中的利益分配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合作开展教学、科研、培训等活动,让校园与企业紧密结合,以促进学生就业、推动科技创新及实现双赢。
然而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行之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和企业的难题。
本文将会围绕校企合作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展开深入探讨。
一、校企合作中的问题1.学校与企业固有的利益冲突学校和企业在性质和目标上存在差异,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提高教学质量;而企业则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往往存在冲突,例如,学校要求企业提供就业机会,而企业则希望能够得到合格的毕业生。
2.学校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学校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校可能难以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企业也难以真正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
3.校企合作项目定位不清学校和企业在进行合作时,可能因为定位不清,导致合作项目无法顺利进行,相关的工作也无法顺利展开。
4.校企合作项目管理不到位由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不畅、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导致合作项目管理不到位,进一步导致合作项目的效果不理想。
5.学校和企业资源分配不合理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资源的分配也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学校和企业不能达成合理的分工和资源配置,将会影响到校企合作项目的最终效果。
6.校企合作的长期维护和发展校企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
怎么样长期维护和发展校企合作关系是一个问题。
二、校企合作中的解决方案1.对于学校和企业的固有利益冲突,可以通过建立更明确的合作方向来缩小双方的差距。
同时,学校与企业也可以通过谈判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达成互利共赢的目标,建立长期合作的基础。
2.对于学校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比如学校可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企业可邀请学校教师参观企业,以增进彼此的了解。
校企合作助力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助力创新发展实施方案1. 引言在促进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提出了一项实施方案,旨在探索如何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潜力,促进创新的发展。
2. 背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创新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
但是,单一的企业往往很难胜任创新的任务。
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将学界的研究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创新的发展。
3. 目标和目标群体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双方合作,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成果。
目标群体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类企业。
4. 实施步骤(1)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方便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平台可以包括线上线下的交流渠道,如网站、研讨会等。
(2)需求对接与合作:通过平台,企业可以提出自身的创新需求,高校可以根据需求开展研究,双方进行合作,共同推动项目的实施。
(3)专家指导与支持:引入专家资源,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指导和支持,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4)成果转化与推广:对于取得的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专利申请等方式进行推广和落地,实现创新成果的最大化价值。
5. 风险与挑战(1)信息不对称:高校和企业在需求和资源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加强沟通和了解,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2)知识合法性问题:高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合法性问题,建立合理的合作协议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3)利益分配问题: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分配的问题,需要通过合理的合作模式和机制解决。
6. 成果评估与追踪为了确保本实施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建立成果评估和追踪机制。
通过定期评估和追踪,及时调整和改进实施方案,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
7. 结束语校企合作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本实施方案的落实,可以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成果,实现双方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将课堂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高校也可以借助企业资源支持科研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当前高校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积极应对和解决。
一、现状问题1.合作层次不够深入目前,许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层次,合作内容大多是双方简单的技术交流或学生实习实训,缺乏深度的产学研结合。
这种浅层次的合作模式无法真正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2.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由于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不符合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科技进步。
3.双方利益机制不完善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双方合作意愿不足。
企业可能因为没有得到合作中应有的回报而对合作失去兴趣,高校也可能因为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而对合作感到失望。
4.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当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是一次性的活动或项目,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这种非连续性的合作模式无法形成合力,难以促进双方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
二、对策建议1.建立深度合作机制高校与企业应当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充分挖掘双方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双方可以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加强需求对接,优化人才培养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市场的就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教育。
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并支持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3.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高校与企业应当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双方在合作中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高校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在培养人才、科研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校企合作中存在着对接不够紧密的问题。
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文化、管理和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对接不够紧密。
这使得高校在合作中无法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无法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针对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定期组织企业实地参观,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中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由于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争夺的现象,导致校企合作时往往无法实现共赢。
一方面,高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企业则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获取创新成果和人才储备。
解决利益分配不均问题,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利益纠纷,实现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中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校企合作需要协调高校和企业的管理体系,但现实中往往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的情况。
高校和企业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合作管理机制,导致合作项目的进展缓慢,管理责任不明确,无法有效监督和控制项目的进展。
面对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协调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事宜,制定合理的合作管理制度,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并定期对合作项目的进展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校企合作中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校企合作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来带动和推动合作项目的开展,但现实中往往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
高校在培养师资队伍时应注重培养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鼓励教师参与实际工作和项目研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运营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运营近年来,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本文将对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运营中的关键要素和挑战。
一、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实习与就业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与企业建立有效的职业引导和就业拓展渠道。
2. 产学研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项目,共同探索科学前沿和技术创新,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
3. 人才培养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具有特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为企业提供专业和高素质的人才,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 企业赞助与捐赠: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支持高校的教学科研事业,并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5. 创新创业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基地或孵化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二、高校校企合作运营的关键要素高校校企合作的成功运营需要考虑以下关键要素:1. 企业需求与高校资源对接:合作模式需要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高校应了解企业的具体需求,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
2. 双向互利的合作关系:合作关系应该是双方共赢的,既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又要为高校带来实际的益处,如实践经验、科研成果等。
3. 管理机制与规范:建立合作的管理机制和合作规范,明确双方的权责,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4. 师资队伍和学生培养:高校需要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来支持校企合作,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资金和资源的支持:高校校企合作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包括实验室设备、创新创业基金等,保证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高校校企合作运营中的挑战虽然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带来了许多机遇和益处,但在实际运营中也面临一些挑战:1. 文化差异:高校和企业在文化、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双方互相理解和妥协,建立共同的合作文化。
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1.引言高校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活动。
这种合作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及运行机制。
2.模式2.1 联合实验室模式联合实验室是高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共同管理和运营的研发实验室。
这种模式在科研合作中起到了桥梁作用,通过实验室的共享设施和资源,加强双方的科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2.2 人才培养与实习基地模式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与企业相互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企业也能通过与高校合作,选拔优秀学生并加以培养,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
2.3 专利转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高校的科研成果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转化为实际应用,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专利转化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同时也能获取经济回报,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3.运行机制3.1 确立合作目标和计划高校与企业在合作之前,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和计划。
双方要共同讨论并制定合作的具体内容、时间表和责任分工,确保合作能够顺利推进。
3.2 建立合作机构和人员高校与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负责统筹和推进合作事务。
同时,也需要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合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运行。
3.3 整合资源和共享成果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包括实验设备、研究成果等。
双方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提高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
同时,双方还可以共享合作成果,实现共赢。
3.4 加强沟通和交流高校与企业之间需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
双方可以定期举行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思想交流和合作创新。
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报告和会议等形式,及时沟通合作进展和问题解决。
4.问题与挑战4.1 信息不对称高校与企业合作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高校关于推进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
高校关于推进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一、引言近年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为了提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本文将就高校关于推进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二、加强合作机制建设1.建立校企合作联络机制。
成立专门的合作办公室,负责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2.制定合作协议和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利益分配,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3.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搭建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方便双方及时了解对方的需求和资源,促进合作的深入开展。
三、优化合作资源配置1.整合高校资源。
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和教育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2.共享企业资源。
鼓励企业向高校提供科研项目和实践基地,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
四、提升合作成果转化能力1.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和机制,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2.推动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对接。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五、加强评估与监督1.建立校企合作绩效评估体系。
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定期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2.加强合作过程监督。
确保合作过程的透明和公正,防止出现利益输送和腐败问题。
六、营造良好合作氛围1.加强宣传与交流。
通过举办校企合作交流会议、论坛等活动,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拓展合作领域。
2.激励鼓励合作。
建立奖励机制,对于在校企合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人参与校企合作。
七、总结高校关于推进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是为了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通过加强合作机制建设、优化合作资源配置、提升合作成果转化能力、加强评估与监督、营造良好合作氛围等措施,将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校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
高校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在当今社会,高校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日益受到重视。
这种模式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概念、产学研结合的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探讨高校教育的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通过一系列合作与交流活动,共同促进教育和产业的发展。
这种合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校企联合研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计划等。
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与实际生产、经营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产学研结合的优势1.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这样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充实他们的简历,提高就业竞争力。
2. 推动科技创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共同研发项目,高校可以将自身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 拓宽就业渠道: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
4. 资源共享: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双方资源的共享。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经验,而企业拥有实际的生产和管理经验。
通过合作,双方可以互相借鉴对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1. 利益分配问题:在校企合作中,涉及到利益的分配问题是一个必要的考虑因素。
双方需要协商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确保各方利益均衡。
2. 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为了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高校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与企业合作的意识。
同时,也需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
3. 项目管理与评估:校企合作中的项目管理和评估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近年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作为促进产业发展和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和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合作模式的定义、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定义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享资源、知识和技术,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等活动。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实现产业界和学界的良性互动,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加快科技进步和产品创新。
其次,我们来看看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势。
首先,高校与企业合作能够提高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高校在科研方面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能力,而企业则具备市场导向的需求和实践经验。
两者的合作可以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其次,合作模式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和创新思维的碎片化。
高校和企业合作可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经典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创新,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此外,合作模式也有利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互补。
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基础设施方面具有优势,而企业在市场资源和商业化能力方面具备优势。
双方通过合作可以共同利用各自的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然而,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需要解决。
高校在合作中通常提供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企业则提供市场需求和资金支持。
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合作成果,激励双方持续参与合作,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高校与企业合作中存在的机制限制也是一个挑战。
传统的学术研究和项目运作机制往往不适应产学研合作的需求,双方在组织、管理和协调方面面临一些困难。
另外,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合作效果不佳。
高校和企业在资源、能力和需求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在合作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和信息共享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难题。
高校与企业合作中的利益分配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1年第6期第35卷(总第168期)№6,2011Vol.35General,№168高校与企业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孙阳春,范智勇(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3)[摘要]高校与企业合作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而在大学和企业的合作中利益如何分配是决定二者合作成效的关键。
为搞好利益分配,有必要确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模式,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加强合作中的相关立法等。
这样,双方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利益分配;类型[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1)06-0130-03[收稿日期]2011-08-2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0YJCZH135);第49批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110491532)[作者简介]孙阳春(1977-),女,辽宁庄河人,大连理工大学讲师,教育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读博士后。
高校与企业合作,是增强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方面。
大学有着强大的科研能力,有着丰富的研究资源,大学与企业进行合作,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智力或者技术支持,同时也是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
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研究项目多是由政府主导,以此获得经费支持和自身学科的发展,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学研究资源的过剩。
同时,企业也存在着产品创新的困境。
企业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风险,“把一个研究项目从设想到立项,仅在企业产品创新这一阶段的失败率就高达98.3%”[1]。
而企业的发展又需要产品的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因此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就成了双方发展的潜在需要。
一、“利益分配”成为制约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瓶颈长期以来,高校与企业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出了一批典型。
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模式
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模式
引言
在现代社会,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也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的动力。
本文将探讨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的几种主要模式。
合作研发
合作研发是高校与社会企业最常见的合作模式之一。
在这种模式下,高校提供科研能力,而企业则提供资金和市场导向。
双方共同开发新技术或产品,共享研发成果。
优点
-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 增强高校的研究实力
缺点
- 利益分配可能产生争议
- 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
实习与就业
高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是另一种常见的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需求,提前适应职场环境。
优点
-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 帮助企业培养未来的员工
- 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缺点
- 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 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企业
联合培训
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培训项目,针对企业的具体需求,定制课程内容。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
优点
- 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
- 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联系
- 促进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
缺点
- 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
- 培训效果难以立即体现
结语
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模式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
关键在于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方式,实现共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合作模式将会更加普遍,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许秋花
价值工程0引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基础,也是校企合作的关键要素之一。
1我国现行校企合作模式按照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的关系以及学校与企业地位角色的不同,基于本位论思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学校本位型”模式、“企业本位型”模式和“校企共建型”模式。
1.1“学校本位型”模式这种模式中,学校处于主体地位,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
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坚持从培养学生的现实出发,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合作企业,基于企业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践培训场所等,其代表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和前苏联的学校-基础企业培训计划。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多种实践,探索出多种校企合作形式。
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深度,有人把其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1.1“企业配合”模式该模式中,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提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并承担大部分的培养任务,企业出于配合的地位。
企业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等。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1.1.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中,企业承担相应的研发和成果转化风险,高校的技术创新活动围绕企业的需要进行,高校———————————————————————作者简介:许秋花(1986-),女,湖南衡阳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税制和高职教育改革。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On the Interests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许秋花Xu Qiuhua ;刘锦铭Liu Jinming(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519090)(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519090,China )摘要:文章基于校企合作的三种模式———“学校本位型模式”、“企业本位型模式”和“校企共建型模式”,阐述了这三种模式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存在的弊端,从而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
当前高校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我国高校校企合作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密切,资源充足,而一些中小高校与企业合作相对薄弱。
对此,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鼓励企业与更多高校合作,提供更多资源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加大与中小高校的合作力度,并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如资金、设备等。
二是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高校可以通过合作共建科研中心、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方式,共享科研资源,提升合作效果。
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对高校的需求和高校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不够。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
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定期举办高校校企合作交流会议,促进双方信息的互通互动。
二是加强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的交流合作。
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导师到校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实践项目等,增加高校教师对企业需求的了解程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
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合作模式单一的问题。
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其他领域的合作还相对较少。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拓宽合作领域。
政府可以加大对产学研结合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与企业在创新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展开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潜在的合作机会。
高校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文化差异和利益分配问题。
高校和企业的文化背景和运作机制不同,可能导致合作过程中的摩擦。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文化交流和融合。
高校和企业可以定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进相互了解与理解,消除文化摩擦。
二是建立合作机制和规范。
高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制定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提前解决可能出现的利益分配问题,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的高校资产管理优化探究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的高校资产管理优化探究高校资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其管理效率和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资产利用和发展。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资产管理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优化高校资产管理,很多学校开始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同探索高校资产管理的优化路径。
本文将基于校企合作背景,对高校资产管理优化进行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资产管理的优化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及意义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活动的一种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帮助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
而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可以为其提供新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在高校资产管理方面,校企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引入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帮助学校更好地进行资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人才和专业支持,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和管理自身的资产。
校企合作对于逐步优化高校资产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产管理不规范。
一些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管理不规范的情况,包括资产流失、浪费等问题。
这不仅浪费了学校的资源,还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2. 资产配置不合理。
一些高校在资产配置方面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部分资产闲置,部分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未能实现最大化利用。
3. 对资产价值的认识不足。
一些高校对于自身资产的价值认识不足,未能充分发挥资产的效益和价值。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了高校资产管理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了高校资产的利用和发展。
急需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水平,实现资产管理的优化。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资产管理优化探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针对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探索一些优化的举措,帮助高校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
真正进 入 生产过 程 的技 术 . 一体 化 的复杂 性技术 和社会 是
带来 的价 值 只进 行 估算 . 签 订协 议 , 对科 技 成果 定 价 化技术 产 品生 产产业 化 完成 了科 学技术 从潜在生 产力 到 并 在 暂不 争议 的情 况下 . 于未来 一定 时 期 内企业 的 经营 效益 现实 生产力 的飞 跃 。 对 不确 定 的情 况实 施 某种 约 定 . 如果 约 定 的 条件 出现 . 校 高
和科学技 术应 用到 生产实 践 的技 术 产业化 过 程 这个两 个 过 程包括 四个阶段 :科 学原 理 技术 化一技 术 原理 V
Vl
。 。 ’ ‘ 。 ‘ ’ 。 ‘ 1
此 . 单个 产 品 生 产到 批 量生 产 是 第 三次 飞跃 。 从 由普 通 工
了较 快 的发展 . 仍存 在着 制约 高校 产学 研 合作 的诸 多 问 但
题 . 中最关 键 的就 是 高校 与企 业 的 利益 分 配 冲突 , 其 而且
一
技 术发 明产 品化 是从 技术 发 明向现实产 品 的转 化 。 技
术发 明 只是提 供 实现 技术 目的 的可能 性 , 术上 可行 的产 技 品在 生产 上未 必可行 。 可能 性转化 为 现实性 是一个技术 创 新 的过程 . 必须 满足 社会 经 济 的可行 性 。这是技 术发 明转
校 产学研 合作实 践具有 一定 的参 考价 值 。
机 制 的 理 论 基 础
飞跃 , 产 出 了样 机 或样 品 。 决 了技 术发 明转化 为一 般 生 解
浅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高校与企业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合作模式,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产学研结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合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沟通不畅、利益分配不公、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与企业合作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合作关系向着更加顺畅、有效的方向发展。
通过合作,高校与企业可以互相借力,实现互利共赢,为提升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合作、沟通、利益分配、人才培养模式、对策、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努力1. 引言1.1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日益凸显。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企业则是实践创新的孵化器,二者之间的合作既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高校与企业合作既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又可以促进产学研深入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通过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企业可以获得优质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与企业合作是双方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构建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提升。
2. 正文2.1 问题一:沟通不畅沟通不畅是高校与企业合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双方在沟通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理解不到位、沟通渠道不畅等情况,这导致合作项目的推进受阻,甚至可能造成合作的失败。
沟通不畅可能是由于双方沟通方式不同造成的。
高校和企业有着不同的组织文化和管理风格,双方可能会出现在沟通中存在误解或信息不全的情况。
双方需要建立起相互理解、尊重对方的沟通机制,以及建立定期的沟通渠道,及时解决沟通中的问题。
沟通不畅还可能是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利益冲突导致的。
高校如何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高校如何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在当今社会,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种合作不仅能够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实践支持,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够为行业企业带来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然而,要实现有效的合作并非易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克服一系列的挑战和障碍。
一、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重要性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高校来说,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具实用性。
其次,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学生能够在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得到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对于行业企业而言,与高校合作可以获得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支持,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
高校的科研团队往往在某些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创新能力,能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此外,合作还可以提前培养和选拔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
二、当前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尽管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方面,双方的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很多合作往往是短期的、项目式的,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
一旦项目结束,合作关系也随之终止,难以形成长期的合作成果。
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高校不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也不清楚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培养情况,导致合作难以精准对接。
再者,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合理。
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可能会因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方面的分配问题产生分歧,影响合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此外,高校和企业在文化、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也给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三、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策略为了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高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长期的合作规划和目标,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
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当今发展迅速,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共同促进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合作模式的类型及特点1. 实习项目合作实习项目合作是校企合作中的一种常见模式。
高校将学生派往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熟悉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模式。
同时,企业通过实习项目也能够选拔优秀人才并与高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2. 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模式将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开展研发项目。
通过合作研究,高校可以获取实际问题和需求,有效提升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企业也能够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
3. 人才培养合作高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对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和实训过程,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技能,提前为企业储备合适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1. 增强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实习和实践项目,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和业务操作,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就业机会和能力竞争力。
2. 教学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模式促使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
企业提供实际案例和业务问题,高校通过这些实例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
同时,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实验。
3. 创新能力提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促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
高校的科研机构和技术团队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项目,能够借助企业的需求和资源,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和产业发展。
三、校企合作模式面临的挑战1. 利益博弈问题在校企合作中,利益分配是一个重要问题。
双方需协商解决好知识产权、收益分成等问题,确保合作关系持续稳定。
校企合作盈利分配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校企合作盈利分配模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按以下方式编写:在当今时代,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合作来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得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也能够更好地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然而,校企合作在盈利模式上面临着一些现状和问题。
一方面,由于学校和企业具有不同的运作机制和利益诉求,双方在盈利分配方面存在一定的分歧。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分配模式和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校企合作的盈利分配往往存在不公平和不透明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合作的持续性和深度。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校企合作盈利分配模式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和建立适合校企合作的盈利分配模式的必要性。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分析,旨在为校企合作的盈利分配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深入研究校企合作盈利分配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将关注公平性和透明度,促进学校和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互信与共赢,以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使文章更具连贯性和逻辑性。
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背景、目的以及文章的结构。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校企合作盈利分配模式的概念和意义,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文章结构的具体介绍中,将说明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并给出每个部分的内容概述。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将重点阐述校企合作盈利分配模式的现状、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在2.1校企合作的背景和意义部分,将介绍校企合作的基本概念和背景,探讨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和企业的意义和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1年第6期第35卷(总第168期)№6,2011Vol.35General,№168高校与企业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孙阳春,范智勇(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3)[摘要]高校与企业合作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而在大学和企业的合作中利益如何分配是决定二者合作成效的关键。
为搞好利益分配,有必要确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模式,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加强合作中的相关立法等。
这样,双方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关键词]校企合作;利益分配;类型[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1)06-0130-03[收稿日期]2011-08-2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0YJCZH135);第49批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20110491532)[作者简介]孙阳春(1977-),女,辽宁庄河人,大连理工大学讲师,教育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读博士后。
高校与企业合作,是增强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方面。
大学有着强大的科研能力,有着丰富的研究资源,大学与企业进行合作,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智力或者技术支持,同时也是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
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研究项目多是由政府主导,以此获得经费支持和自身学科的发展,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大学研究资源的过剩。
同时,企业也存在着产品创新的困境。
企业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风险,“把一个研究项目从设想到立项,仅在企业产品创新这一阶段的失败率就高达98.3%”[1]。
而企业的发展又需要产品的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因此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就成了双方发展的潜在需要。
一、“利益分配”成为制约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瓶颈长期以来,高校与企业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出了一批典型。
如清华大学专门设立了企业合作委员会,出台了《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章程》专门规定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相关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塑性成型工程系和上海二轻局联合创办的上海模具研究所,10年间进行了300多项科研,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初步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基地。
但同样不可否认“利益分配”的瓶颈导致了我国的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整体水平不高。
2007年我国“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支出为2681.9亿元,政府研究机构(R&D)经费支出687.9亿元,高等学校(R&D )经费支出314.7亿元”[2],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学校的R&D 经费支出只占到三者的8.5%。
可见,在增强我国企业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过程中,高校并没有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高校没有在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在企业主动寻求外部科学支持的情况下其与高校的合作也是不够理想。
数据表明,“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费用支出中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费用支出为3250.6亿元,占55.8%;用于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支出为1888.3亿元,占32.4%;购买相关技术的支出为470亿元,占8.1%;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活动的支出为212亿元,占3.6%”[3]。
可见,企业从外部获得科学技术支持的比重为11.7%,在这仅有不到12%的比例中也不全是企业和我国高校之间的合作。
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合作不深入,委托研发的力度不大。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水平不高,原因很多,但最关键·130·的问题是“利益分配”问题。
首先,假若企业和大学的合作不能为双方带来各自所需的利益,那么双方自然对合作的愿望不会强烈。
其次,合作之后如果利益分配的框架不够合理,自然也会阻碍双方的持续合作。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合理利益分配框架及优化策略,以减少利益分配给双方合作带来的阻碍。
二、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中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及类型(一)高校与企业合作中的各自利益需求影响利益分配利益分配的状况受双方在合作中各自利益需求的制约。
弄清合作双方的利益需求是前提。
在与企业合作中,高校的利益需求主要体现在高校借助合作,发展了自身学科,提高了自身科研能力,更新了相关实验设备。
合作可以给高校带来很多的收益,实践证明结合生产实践进行科学研究,不仅不会降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研究能力,反而有助于其提升大学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同时,大学和企业的合作也增强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能够提升大学的社会形象,增强知名度,反过来也能够促进大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在与高校合作中,企业的利益需求主要体现在实现产品更新、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持续竞争的优势源泉是资源和能力。
市场是不断变动的,假如企业在科研资源上不能保有领先地位,企业产品在数量上可能暂时占有优势,长远看来,却失去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机会窗口在市场竞争中是创新活动的前提,错过了机会窗口,在创新活动中就已经处于了劣势”[4]。
对企业来说,合作的主要需求是将科研技术创新放在重要战略的位置,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推出新的科研成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中的结合模式影响利益分配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利益如何分配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结合模式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大学和企业的结合模式比较多,总体上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有成功的模式,也有失败的案例。
从高校和企业两者的地位上来分析,目前在我国大学和企业结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校办产业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技术转让模式。
校办产业模式以高校为主体,独自开发,独立运营;校企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具体结合形式较多,有可能是高校技术入股,也有可能是两者之间在技术上的战略合作;技术转让模式,是简单的把科研成果作为商品进行出售。
这些结合模式都会涉及到利益的分配,比如合作的时间长短、合作内容的科技含量,建立合作的投资形式等等。
而且,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这些条件也在不断变化,双方的利益分配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合作形式的变化而改变,以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者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三)我国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分配类型及弊端依据不同的校企结合模式,相应的利益分配方式也不同。
可以主要地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分别为“单向的以高校为主的利益分配类型”、“单向的以企业为主的利益分配类型”、“高校与企业松散契约的利益分配类型”。
1.单向的以高校为主的利益分配类型。
这一类型主要以校办产业模式为代表。
校办产业模式是大学直接参与到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来,所产生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归属学校。
这种模式实际上是高校为主导,可能会忽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规律,如果高校的市场意识不强,科研周期出现迟滞,短时间内产品不能有效地占有市场,最终也无法实现双方的共赢。
2.单向的以企业为主的利益分配类型。
这一类型主要以校企合作模式为代表。
这种类型以高校和企业共建经济实体或者技术入股的方式进行,最终按照双方所持有的股份多少分取最终所得利益。
这种类型也可能因为与企业的合作不深入、不彻底,而导致高校积极性不高,同时高校获得的收益也微乎其微。
3.高校与企业松散契约的利益分配类型。
这一类型主要以技术转让模式为代表。
技术转让多集中在技术成熟度高的成果,这一合作模式多限于短期合作,利益分配较为清晰,根据所提供的技术优劣,企业付给大学相应的利润。
但是,如果高校不愿意将最好的科研成果拿给企业,技术转让的风险就会加大,为两者合作的成功带来不确定性,长久以来导致企业“不再想和高校在更高水平的科研上合作”[5]。
三、优化高校与企业合作中利益分配的相关策略(一)建立长期合作的利益分配愿景共同愿景是被组织成员所接受和认同的组织的愿景,是组织成员共同勾画出的组织未来发展的远大理想和蓝图,是组织中个人愿景的交集部分。
包括组织的目标、价值观和使命三个要素。
共同愿景可以为双方勾画出共同的奋斗目标,双方在合作中肯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初期的合作也许不能为双方带来巨大的眼前利益,但本着共同愿景的视角,双方都能抱有自身的远大理想,那么即使初期的利益分配不合理,也不·131·会导致双方合作的失败。
在共同愿景的勾画下,双方应逐渐探索适合彼此双方的最佳利益分配模式。
利益分配方式不是恒定的:双方合作的科技含量不同,双方合作的形式不同,都会影响到利益分配的方式。
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更应该加强共同愿景的规划,在持续地合作中协调利益分配的方式,总的方向上应本着公平、合理和合作的原则,争取利益的分配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双方合作的动机。
(二)确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不仅关系到大学和企业合作的成败,还关系到大学和企业能否有效合作以及持续合作。
在大学和企业互信的基础上,要确立一种符合双方的利益分配模式。
从合作的时间长短来看,合作有初期合作和深度合作之分;从合作中的科技含量来看,合作有低端和高端合作之分;合作的资源投入形式不同,范围不同等等都会影响到利益分配的方式,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大学和企业应找到让双方可接受的利益分配方式,在公平、合理和合作的原则下,不断调整和协调,充分调动两者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企业和大学在利益分配上应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对合作中违规的一方应给以相应的处罚,以确保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下,双方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利益。
(三)确立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利益分配框架大学和企业的合作面临着各种形式的考验,比如产品能否适应市场、流动资金是否充足、科研周期的管理、科研产品的中试等。
大学和企业应确立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框架,应使大学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系数,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双方的合作积性。
利益的分配是否合理,关键看是否有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假若大学参与企业的科研,最后改善了自己的办学条件、培养了人才又提高了自身科研能力,企业提高了自身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那么说这种利益分配框架就是好的。
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建立在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框架下有助于两者的战略合作,也有利于两者协调利益的分配。
(四)明确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以规范利益分配大学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科研产出,来参与企业的合作并获取利益。
对大学来说,知识产权的确认显得相对比较重要;对企业来说,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是其获取市场的重要条件,假如科研成果被其他企业利用,那么企业耗费精力完成的成果就会无法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
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应首先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产权转让的相关规定。
对大学而言,拥有知识产权便意味着拥有和企业合作的前提条件,拥有的知识产权越多,也会提高合作中自身的地位,因此强化产权的归属,会加大高校在合作中的价值期望,使高校的合作动机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