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指导: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特点
生理学学习指导(全套完整版)
生理学学习指导(全套完整版)-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必需具备的条件;3.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4.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可兴奋组织的含义。
5.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难点】1.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人体与环境【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3.熟悉体液的组成;人体功能的调节【学习要求】1.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系统;【重点难点】1.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构成及其作用;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3.负反馈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二、习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2.阈值3.内环境4.稳态5.正反馈6.负反馈(二)填空题1.一切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____________。
2.组织细胞或机体受到刺激以后产生的变化称之为反应,反应有两种表现形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刺激引起机体反应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兴奋组织包括:_________组织、________组织和_______组织。
5.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
7.正常人体内大多数功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_________调节实现的。
(三)选择题A型题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A 细胞的生命现象B 器官的功能活动C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A 物质代谢B 新陈代谢C 适应性D 应激性E 自控调节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A 适应性反应B 旁分泌反应C 稳态反应D 非自控调节E 前馈调节4.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A 分娩B 排尿反射C 降压反射D 小肠运动E 血液凝固5.阈值是指: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大刺激强度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E 组织液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 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负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1.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2.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 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3.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4-8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4.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5.减压神经在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属于6.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属于7.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属于8.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X型题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需后天学习获得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2.以下哪些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3.关于稳态的描述,那些是正确的A.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D.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E.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4.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C.没有大脑则不能发生反射D.没有脊髓不能发生反射E.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5.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6.反射弧组成包括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7.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8.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A.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B.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C.是一个开环系统D.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E.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后达到极端,或结束这一过程9.下列哪些是负反馈的特点A.反应可逆B.有波动性C.有预见性D.有滞后性E.维持机体的稳态(四)简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2.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
第六版生理学笔记一
第一章绪论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
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生理作业
1举例说明何为原发性主动转运与继发性主动转运?答: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主动转运。
如:当细胞内Na离子浓度升高或细胞外K离子浓度降低时,Na泵被激活,α亚单位上结合的ATP分解为ADP,ATP分解释放的能量用于将3个Na转运到细胞外,2K离子转到细胞内。
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些物质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由ATP分解供给,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差,在离子浓度差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差或电化学差进行的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如:小肠上皮细胞的Na——葡萄糖联合转运、心肌细胞的Na——Ca 交换。
2用哇巴因抑制钠泵活动后,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有何变化,为什么?静息电位变小,动作电位幅度变小,钠泵工作时排除三个钠进入二个钾,总共产生一个负电荷,抑制时则增加一个正电荷,故静息变小,钠内流驱动力变小,动作电位变小3试比较神经纤维生物电的类型、产生的机制、特点及其生理学意义?答:无髓神经纤维与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在无髓神经纤维上依次传导,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跳跃式传导,兴奋的郎飞结与相邻的安静梁飞结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只发生在郎飞结,不仅提高了传导速度,而且减少了能量消耗。
4细胞外K或Na离子浓度的改变对单根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各有何影响?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离子外流有关,K离子外流的动力为膜两侧K离子的浓度差,阻力为膜两侧的电位差。
如果膜外Na离子浓度降低,电位差降低,K离子外流阻力降低,K平衡电位会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升高。
动作电与Na离子内流有关,膜外Na离子降低,内流动力降低,动作电位的降低。
细胞外Na离子浓度升高:静息电位值降低,动作电位峰值变大。
降低:静息电位值升高,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细胞外K离子浓度增高:静息电位值降低,动作电位不变。
生理学考点答案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简述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1)神经调节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2)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3)自身调节特点: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3.机体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生理意义及其常见例子。
(1)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如:体温调节、血糖浓度调节、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的稳定)意义:负反馈是维持机体稳态的最主要调节方式。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如:排尿反射、血凝反射、分娩等)。
意义:尽快完成某项生理活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名词解释: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
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动作电位: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逆、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动作电位。
膜外带负电,膜内带正电。
极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所保持的膜外正电、膜内负电的状态,并使得两者的电位差稳定于静息电位时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去极化——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值比极化状态时减小的变化超极化——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值比极化状态时增大的变化复极化——细胞膜先发生去(或超)极化后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的过程2.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特点及各自转运的典型物质。
(一)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的自由扩散。
特点: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取决于物质的脂溶性和分子大小)典型物质:水、CO2、NH3、O2(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1.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特点:(1)离子通道的离子选择性(2)离子通道的门控特性(在静息状态下,大多离子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当受到某种刺激时才引起闸门开放。
生理学学习指导(完整版)
生理学学习指导(完整版)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必需具备的条件;3.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4.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可兴奋组织的含义。
5.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难点】1.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人体与环境【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3.熟悉体液的组成;人体功能的调节【学习要求】1.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系统;【重点难点】1.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构成及其作用;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3.负反馈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A 分娩B 排尿反射C 降压反射D 小肠运动E 血液凝固5.阈值是指: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大刺激强度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E 组织液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 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负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1.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2.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 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3.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4-8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4.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5.减压神经在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属于6.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属于7.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属于8.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X型题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需后天学习获得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2.以下哪些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3.关于稳态的描述,那些是正确的A.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D.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E.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4.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C.没有大脑则不能发生反射D.没有脊髓不能发生反射E.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5.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6.反射弧组成包括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7.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8.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A.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B.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C.是一个开环系统D.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E.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后达到极端,或结束这一过程9.下列哪些是负反馈的特点A.反应可逆B.有波动性C.有预见性D.有滞后性E.维持机体的稳态(四)简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2.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
生理学生理学试题库复习题(第一章.docx
《生理学试题库复习题(第一章_第三章)》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局部体液调节就是自身调节。
( )( )2、负反馈调节是指使机体功能下降的调节性信息。
( )( )3、生物节律是指不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的生物本身的固有节律。
( )( )4、正反馈调节的结果是维持稳态。
(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5、利用巴甫洛夫小胃研究胃液分泌属于慢性实验。
( )()6、机体组织接受刺激发生反应时,其表现形式有__和__两种。
()7、动物生理学是研究__的科学,研究对象是____,其研究可分为__、__和__三个水平。
()8、生物节律最重要的生理意义是使生物对环境变化具有更好的__。
()9、动物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__、____和__ ,其中__起主导作用。
()10、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__,其结构基础称为__。
()11、动物生理学是研究:()()A.动物细胞内部变化的规律的科学B.动物体内新陈代谢的规律的科学C.动物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D.正常动物功能活动的规律的科学1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B.反应C.适应D.反馈13、条件反射的特征是:()()A.种族遗传B.先天获得C.反射弧固定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14、躯体运动神经属于:()()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15、下列各项反射活动中,哪一项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伤害性刺激可引起肢体出现屈肌反应B.听到进食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增加C.低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D.新生动物的吸吮反射16、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幅度小B.作用广泛而持久C.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D.反应速度快,持续时间长17、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B.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C.分泌激素的细胞有内分泌功能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18、在动物体生理功能调控中,控制部分的活动随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而减弱,这样的调控方式称为:()()A.自身调节B.反射调节C.正反馈调节D.负反馈调节19、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负反馈调节D.自身调节20、下列关于负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一个闭环系统B.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形式C.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无关D.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21、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旁分泌调节D.神经体液调节22、在下列各种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 )()A.体温维持相对稳定B.血液pH值维持相对稳定C.当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稳定D.全身血压维持相对稳定23、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反馈信息是指:( )()A.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B.外界干扰的信息C.受控变量的改变信息D.中枢的紧张性24、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B.排便反射C.血液凝固D.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2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比较,下述各项中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发生快B.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C.神经调节的范围比较小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应26、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体温调节B.排尿反射C.肺牵张反射D.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27、下列各项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需后天学习获得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可变D.数量有限,比较稳定28、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出现反应迅速B.局限而精确C.作用持续时间较长D.作用范围广泛29、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 )()A.维持机体的稳态B.使生理过程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加速,直至完成C.所控制的过程是不可逆的D.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腺垂体的反馈调节30、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B.结构基础为反射弧C.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D.没有大脑及脊髓则不能发生反射31、下列哪些部分是反射弧中含有的成分:( )()A.感受器B.效应器C.传入神经突触D.传出神经32、下列哪些属于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化学突触传递的原理B.骨骼肌收缩的原理C.运动时呼吸运动的变化D.心脏的泵血过程33、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缓慢B.广泛C.持久D.迅速而短暂34、下列哪些现象中存在正反馈调节:( )()A.排尿过程B.排便过程C.血液凝固过程D.心室肌细胞0期去极时Na+内流35、下列哪些是负反馈调节的特点:( )()A.反应可逆B.有波动性C.滞后现象D.维持机体的稳态36、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以__脂质__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其中镶嵌着不同功能的__。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题答案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转导1.哪些因素影响可通透细胞膜两侧溶质的流动?①脂溶性越高,扩散通量越大。
②易化扩散: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或电势差。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载体的数量,载体越多,运输量越大;竞争性抑制物质,抑制物质越少,运输量越大。
③原发性主动转运:能量的供应,离子泵的多少。
④继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浓度的梯度,转运①单纯扩散: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和物质的脂溶性。
浓度梯度越大蛋白的数量。
⑤胞膜窖胞吮和受体介导式胞吞:受体的数量,ATP的供应。
⑥胞吐:钙浓度的变化。
2.离子跨膜扩散有哪些主要方式?①易化扩散:有高浓度或高电势一侧向低浓度或低电势一侧转运,不需要能量,需要通道蛋白介导。
如: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等。
②原发性主动转运:由低浓度或低电势一侧向高浓度或高电势一侧转运,需要能量的供应,需要转运蛋白的介导。
如:钠钾泵。
③继发性主动转运:离子顺浓度梯度形成的能量供其他物质的跨膜转运。
需要转运蛋白参与。
3.阐述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过程中需要转运蛋白的介导,通过蛋白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过程。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同性、饱和现象和合作性抑制。
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速度快。
②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由转运蛋白介导,需要消耗能量。
原发性主动转运: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经由过程蛋白质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
如:NA-K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由离子顺浓度或电位梯度产生的能量供其他物质逆浓度的转运,直接地消耗ATP。
如:NA-葡萄糖。
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
前者直接使用ATP的能量,后者间接使用ATP。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NA-K泵。
过程:NA-K泵与一个ATP结合后,暴露出NA-K泵上细胞膜内侧的3个钠离子高亲结合位点;NA-K泵水解ATP,留下具有高能键的磷酸基团,将水解后的ADP游离到细胞内液;高能磷酸键释放的能量,改变了载体蛋白的构型。
《生理学》背诵重点
《生理学》背诵重点(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的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3、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4、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主动转运时所需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某些离子的浓度梯度,在这些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使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5、受体(receptor):是指细胞中具有接受和传导信息功能的蛋白质,分布于细胞膜中的受体称为膜受体,位于胞质内和核内的受体则分别称为胞质受体和膜受体。
6、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是指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DG、cGMP、Ca2+。
于膜受体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7、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8、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9、兴奋-收缩耦联:将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成为兴奋-收缩耦联。
10、极化(polarization):生理学中,通常将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1、超射(overshoot):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12、血液凝固(bloodcogulation):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绪论及细胞一、名词解释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调控机体功能活动的方式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指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通过细胞外液或血液循环,作用于机体靶器官(某些组织或器官),对活动起促进或抑制的调节方式。
即体液中化学物质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主要指激素调节自身调节:指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机体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正反馈:指受控部分返回信息促进或加强了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指受控部分返回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从胞膜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转运到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细胞膜特殊蛋白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性转运的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继发):是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能量消耗,将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主要特点是需要额外供能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在主动运输的过程中,额外消耗的能量直接由ATP分解提供继发性主动转运:动力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这种间接利用ATP的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电位:当刺激使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就出现膜上的电压控钠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细胞受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快速、可传播性的电位变化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减小超极化: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增大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将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不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过程二、问答题1、试述跨细胞膜物质转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生理学考试重点
生理学考试重点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对于即将面临生理学考试的同学来说,掌握重点内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梳理的生理学考试重点。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一些小分子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等通过单纯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其特点是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能量和载体。
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前者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的转运,具有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等特点;后者如钠离子、钾离子等的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
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通过分解 ATP 来实现物质的逆浓度梯度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吸收,是依赖于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的。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其产生机制主要是钾离子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其产生机制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等阶段,钠离子的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3、肌细胞的收缩功能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其过程包括动作电位沿横管膜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以及肌质网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回收。
骨骼肌收缩的机制:是肌丝滑行学说,即粗肌丝和细肌丝相对滑行导致肌节缩短。
二、血液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理化特性:如比重、黏度、渗透压、酸碱度等。
2、血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其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会影响气体运输。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具有免疫防御功能。
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和血液凝固。
生理学课件之细胞主动转运
• 化学门控通道:N型Ach受体 • 电压门控通道:突触前膜钙通道 • 机械门控通道:血管平滑肌
17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化学门控通道
化学物质→细胞膜上受体→通道蛋白变构而开放 →相应的离子易化扩散 →膜电位变化
神经-肌接头乙酰胆碱(Ach)介导的信号: N末梢→ Ach→通道变构开放 → Na+内流→终板电位
4、第二信使
• 环一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 • 环一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 • 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phosphate, IP3) • 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 DG) • 其它:Ca2+ ,NO
3、G蛋白效应器(G protein effector )
➢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 AC) ➢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 PLC) ➢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 PLA2) ➢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
22
(一)主要的信号蛋白和第二信使
• 概念 • 生理意义: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基础
• 主要通路:
受体(receptor,R):细胞中具有接受和转导信号功能 的蛋白质。有膜R、胞质R、核R 配体(ligand):能与受体发生特异结合的活性物质
水溶性配体:膜R 脂溶性配体:胞质R、核R
16
细胞的信号转导
• 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 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1、被动转运: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扩散,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2、易化扩散:某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称为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方式称为主动转运;4、继发性主动转运:在主动转运过程中,由于纳泵的作用形成的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这种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5、兴奋性:指机体、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6、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亦称静息膜电位或静息电位;7、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8、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9、(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胶体渗透压;1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80%来自于NaCl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11、生理性止血:正常人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将自行停止, 称为生理性止血;12、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13、心指数: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14、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15: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称为心输出量;16、异长自身调节: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的变化而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强度变化的过程,称为异长自身调节;1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18、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 A与每分肺血流量(V Q的比值;19、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20、时间肺活量:指在测定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又称用力呼气量;21、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2、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3、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非缩小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24、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25、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26、基础状态:指人体在清醒、安静、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在20℃-25℃时的状态,称为基础状态;27、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28、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29、球-管平衡: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少,近端小管始终按肾小球滤过液的一定比例进行重吸收,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30、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31、渗透性利尿: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32、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不能知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物效应,但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33、应急反应: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34、特异性投射系统:指从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的感觉投射系统;35、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脑横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立即出现全身紧张过度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36、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部位称突触;37、突触后电位:也称突触电位,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3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能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故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递质作用下而出现的在突触后膜的超极化,能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故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40、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41、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4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丘脑的髓核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非专一感觉投射系统。
一,药物的转运方式
一,药物的转运方式一,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1)简单扩散:脂溶扩散,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而被扩散;水溶扩散: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物质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
影响因素:膜两侧浓度差,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解离度,药物所在环境的PH。
(2)易化扩散:顺浓度差、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或通道介导,存在饱和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转运有饱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1)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分解成ADP释放出的游离自由能来转运物质。
(2)继发性主动转运:不直接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而是与原发性主动转运中的转运离子相耦合,间接利用细胞内代谢产生的能量来进行转运。
包括协同转运和交换转运。
膜动转运:胞饮:通过生物膜的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
胞吐:某些液态大分子通过胞裂外排或出胞,从胞内转运到胞外。
药物转运体摄取性转运体:促进药物向细胞内转运,促进吸收外排性转运体: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限制药物的吸收。
二,药物的吸收及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1、药物性质:(1)脂溶性:脂溶性药物可溶于生物膜的类脂质中而扩散,故较易被吸收;(2)分子量:分子量大(大于100-200Da)的水溶性药物不易被吸收,分子量小的水溶性药物易被吸收。
(3)解离度:非解离型易被吸收,解离型药物不易被吸收。
2、给药途径:吸收速度:气雾吸入>舌下给药>肌内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
1)口服给药:是最安全、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影响因素:A.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剂型(药物粒径大小,赋型剂种类等)、等。
B.机体:(1)胃肠内PH,胃内容物的PH值为0.9—1.5,肠内容物的PH值为4.8-8.2,胃肠PH决定胃肠道中非解离型的药量。
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一、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基本概念1. 主动运输:细胞对物质的转运过程需要耗费能量,以克服浓度梯度,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转运至高浓度区域。
主动运输包括主动转运和胞吞作用。
2. 被动运输:细胞对物质的转运过程不需要耗费能量,利用浓度梯度,将物质从高浓度区域转运至低浓度区域。
被动运输包括扩散和渗透作用。
二、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特点对比1. 能量消耗:主动运输需要细胞耗费能量,而被动运输不需要耗费能量。
2. 方向性:主动运输可逆或不可逆,而被动运输通常是可逆的。
3. 转运速率:主动运输的转运速率相对较快,而被动运输的转运速率相对较慢。
4. 适用范围:主动运输主要用于大分子或电荷分子的转运,而被动运输主要用于小分子的转运。
三、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生物学意义1. 营养物质吸收:在生物体内,通过细胞对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调节,可以实现对营养物质的高效吸收和利用。
2. 细胞内环境调节: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平衡调节,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保障细胞正常代谢活动的进行。
3. 细胞间通信: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细胞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和信号传导,实现细胞间的有效互动和合作。
4. 毒素排除: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可以帮助生物体排除有害物质和代谢废物,保障生物体内环境的清洁和稳定。
在我的理解中,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在生物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可以帮助细胞获取所需营养物质,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还可以促进细胞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些过程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对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对于揭示生命活动的奥秘,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回顾: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是生物体内物质转运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在能量消耗、方向性、转运速率和适用范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生物学意义上,它们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细胞内环境的调节、细胞间通信和毒素排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基础知识3
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1、被动转运特点:物质做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钠泵),可以分解A TP释放能量逆浓度差转运钠和钾,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粘膜上皮的重吸收。
3、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由细胞内钾外流形成。
4、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能量。
5、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 TP能量的主动参与转运过程。
6、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标志,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相继产生动作电位不会发生重合(或总和)。
7、阈刺激所具有的强度为阈强度(阈值),是衡量兴奋性高低常用指标。
8、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相主要由细胞内钾快速外流形成。
9、肌肉收缩和舒张最基本功能单位是肌节。
10、兴奋—收缩耦联:肌纤维兴奋和肌纤维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11、动作电位除极相主要是钠快速大量内流形成。
12、终板电位:轴突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终板膜以钠内流为主的电位变化。
13、乙酰胆碱可被终板膜上胆碱酯酶迅速水解破坏,失去活性。
血液1、血液: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2、红细胞生理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悬浮稳定性,通常用红细胞沉降率(或血沉)衡其大小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目为(4~10)x10的9次方/L。
血小板主要参与生理止血于凝血过程3、血清:血凝块收缩、释出的淡黄色液体。
4、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发生凝血原因:血管内膜光滑血流速度快正常血液中含有抗凝血物质体内含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5、正常成年人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
6、中性粒细胞主要功能:吞噬外来病原微生物、异物和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
7、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功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变态反应中作用。
8、淋巴细胞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循环1、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约为—90mV,主要是细胞内钾外流形成。
2、复级二期(平台期):心肌有效不应期长主要原因、使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心肌兴奋性特点)。
生理学名词解释7
生理学名词解释7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绪论1.【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3.【神经调节】:有神经元直接参与的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4.【体液调节】:当机体环境发生改变时,引起某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释放激素并通过组织液或血液循环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某些器官的功能活动5.【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而自身对环境的改变也可作出一些适应性的反应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8.【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9.【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10.【刺激】: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11.【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的改变12.【内环境】:细胞外液13.【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第一章1、【流体镶嵌模型】:细胞膜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2、【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质性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3、【易化扩散】:体内有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运输,但在细胞膜中的某些特殊蛋白的协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4、【被动转运】:顺浓度差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5、【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6、【协同转运】:(继发性转运)在主动转运中,由于钠泵的作用形式的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7、【胞吐】:物质由细胞排除的过程。
《人体生理学》课程作业及答案
大理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人体生理学》课程作业第一章至第四章一、名词解释1.负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称负反馈2.正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3.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internal) 4.稳态为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机体通过复杂的调节机制保持内环境中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的相对稳定,称为内环境稳态5.化学门控性通道通道的开闭是由膜两侧的化学物质(如递质、激素或药物)控制的,则称为化学门控离子通道(chemically-gated ion channel),或称为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6.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Na+、K+)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7.电压门控性通道由膜两面侧的电位差决定其功能状态的离子通道称电压门控性通道 8.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9.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10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化11.局部反应局部反应有以下特点:( 1 )电位幅度小且呈衰减性传导( 2 )不具有“全或无”现象( 3 )有总和效应12.兴奋性兴奋性是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13.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仅占血液总容积的0.15%~1%,故血细胞比容很接近血液中的红细胞比容。
14.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所形成的血浆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15.EPOEPO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的英文简称。
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
生理中转运方式的特点总结
转运方式
转运对象
转运方向
特点
单纯扩散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O2、CO2等)或少数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水、乙醇、尿素等
顺浓度差进出细胞膜
不耗能
易化扩散
通道运输
带电离子
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
不耗能,被动转运
载体运输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跨膜转运。
顺浓度梯度
(1)特异性;
(2)饱和现象;
(3)竞争性抑制。
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2K+泵至细胞内;3Na+泵至细胞外
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
耗能
继发性主动转运
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粘膜的吸收和在肾小管的重吸收。
逆浓度差跨膜转运
驱动力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势能贮备
膜泡运输(入胞与出胞)
大分子物质或团块
出胞:细胞分泌
入胞:细菌、病毒、异物等进入细胞
借助膜“运动”出入细胞
生理名解
1·稳态: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单纯扩散:在生物体中,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的转运(由膜的高浓度区一侧向膜低浓度区一侧的净移动)称单纯扩散。
3·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直接利用ATP的能量并逆浓度差和电位差对离子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
4·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逆浓度梯度转运的动力不是直接来自ATP,而是靠消耗另一种物质的浓度势能进行的(如:肾脏对氨基酸和葡萄糖的主动重吸收过程)。
5·被动转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移动,所消耗的能量均来自浓度差和电位差本身所包含的势能的一种扩散过程。
6·极化:静息状态下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7·超极化: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绝对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
8·兴奋—收缩耦联: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9·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胨状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0·动脉血压:是指流动的血液对动脉管壁单位面积上的侧压力,即压强。
11·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12·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13·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14·正反馈:在反馈调节中,当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时,通过反馈作用使控制信息的作用增强,这种反馈方式称为正反馈。
15·负反馈:在反馈调节中,当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时,通过反馈作用使控制信息的效应减弱或抑制,这种反馈方式称为负反馈。
16·阈值:当刺激强度由弱而逐渐加强时,可是找出一个能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念:多种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直接来自ATP 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2.转运对象:①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粘膜上皮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吸收;②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神经末梢重吸收;③甲状腺上皮细胞的聚碘;④肾小管上皮细胞的Na+-H+交换、Na+-Ca2+交换等。
3.特点:①间接利用细胞代谢产生的ATP能量;②介导转运的膜蛋白为转运体。
如果被转运的离子或分子都向同一方向运动,称为同向转运,相应的转运体称为同向转运体;如果被转运的离子或分子彼此向相反方向运动,则称为反向转运或交换,相应的转运体称为反向转运体或交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