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化扩散与主动转运的区别
列表比较细胞膜几种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
列表比较细胞膜几种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
细胞膜物质转运常见的几种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作用。
1.单纯扩散
特点:1脂溶性小分子;2顺浓度差;3不耗能; 4 不需要膜蛋白参与。
2.易化扩散
特点:1非脂溶性小分子或离子;2顺浓度差;3不耗能; 4 需要膜蛋白参与。
分类:根据参与的膜蛋白不同分为:1载体运输(特点: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抑制);2通道运输。
3.主动转运
特点:1小分子或离子;2逆浓度差;3耗能; 4 需要膜蛋白参与。
4. 出胞和入胞1出胞:指大分子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排至细胞外的过程。
如消化酶的分泌、激素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等过程。
2入胞:指大分子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包括吞饮和吞噬两种形式。
如中性粒细胞消灭细菌的过程。
根据参与的膜蛋白不同分为:
1载体运输(特点: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性抑制);2通道运输。
3. 主动转运特点:1小分子或离子;2逆浓度差;3耗能; 4 需要膜蛋白参与。
4. 出胞和入胞1出胞:指大分子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排至细胞外的过程。
如消化酶的分泌、激素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等过程。
2入胞:指大分子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包括吞饮和吞噬两种形式。
如中性粒细胞消灭细菌的过程。
细胞中钠离子的运输方式
细胞中钠离子的运输方式
细胞中钠离子的运输方式主要有三种: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被动转运:这种方式通常发生在离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时,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借助载体蛋白的帮助。
例如,在过滤过程中,钠离子可能通过细胞膜上的小孔或通道进行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即钠离子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移动。
这需要消耗能量,并且同样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钠钾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通过消耗ATP的能量,将细胞内的钠离子泵出细胞外,同时将细胞外的钾离子泵入细胞内,从而维持细胞内外钠、钾离子的浓度差。
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是介于主动转运和单纯扩散之间的一种转运方式,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但不消耗能量。
钠离子可以在具有特定载体(通道蛋白)和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通过易化扩散进入细胞。
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细胞膜的转运方式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之间的关键界面,它不仅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作用,还能通过转运方式实现物质的进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细胞膜的转运方式,包括扩散、主动转运和细胞吞噬。
一、扩散扩散是一种 passiver转运方式,它是指无需细胞耗能,依靠物质自身的浓度梯度进行的转运过程。
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半透性,可以让一些小分子物质自由通过。
例如,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直接扩散进出细胞。
扩散速率取决于物质的浓度差和分子大小。
二、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是一种 active转运方式,它需要ATP供能,能够逆浓度梯度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转运到高浓度区域。
主动转运通常涉及到载体蛋白和能量耗费的分子机制。
一种常见的主动转运方式是离子泵,如钠钾泵。
该泵利用ATP的能量将胞内的钠离子排出,同时将外界的钾离子吸入细胞,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
三、细胞吞噬细胞吞噬是一种特殊的转运方式,它是指细胞通过膜泡的形式将外界较大的物质或其他细胞完整地包围进来,并将其引入细胞内部。
细胞吞噬包括胞吞和胞噬两种形式。
胞吞是指细胞通过伸出伪足将食物颗粒包围,最后形成食物泡,将其引入细胞内部。
胞噬则是指细胞通过膜泡将其他细胞包围,形成胞噬体,最后将其降解。
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不仅限于上述三种,还包括运载蛋白介导的转运、外泌体释放等。
运载蛋白介导的转运是指细胞膜上的特定蛋白质与物质结合,通过蛋白质的构象变化将物质转运进出细胞。
这种转运方式对于一些大分子物质和极性物质的转运具有重要作用。
外泌体释放是指细胞通过内泡体融合细胞膜,将细胞内含物释放到细胞外。
这种方式在细胞间通信和废物排泄中起到重要作用。
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途径,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使细胞能够正常生长和功能运作。
不同的转运方式在维持细胞内外物质平衡、细胞营养摄取、信号传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细胞膜的转运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临床执业医师备考: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执业医师备考:药物代谢动力学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备考: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简介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依据,是该药在它的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受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而动态变化。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1、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使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即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基本结构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线粒体膜、微粒体、细胞核膜、小囊泡膜)总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60-75%)与不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25-40%,主要是磷脂)所组成。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被动运输:离子或小分子在浓度差或电位差的驱动下顺电化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易化扩散:浓度梯度的存在,水和许多亲水的溶质在多种转运蛋白的帮助下,被动地被转运过膜,这种现象被称为细化扩散。
主动转运:转运蛋白利用细胞提供的代谢能使溶质逆浓度梯度而被转运,从低浓度一侧穿过质膜而达到高浓度一侧,这种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运输。
胞吞与胞吐:胞吞:细胞通过质膜形成内向的小泡的方式,吸收大分子和其他大的颗粒,类型分为: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吞。
胞吐:细胞先将大分子包在小泡内,然后令小泡与质膜融合,随后再将这些大分子分泌到细胞之外。
核小体:染色质是串珠状的丝样体,这些小珠称为核小体,核心部分由8个或4对组蛋白分子构成(H2A,,H2B,H3和H4各2个分子),一个核小体上的DNA加上一段连接DNA共有146个碱基对,构成染色质的一个单位。
流动镶嵌模型:目前较公认的膜结构模型。
它认为:细胞膜结构由液态的脂类双分子层中镶嵌可以移动的球形蛋白质而形成的。
其强调:①,膜的流动性:大多脂质和一部分蛋白质可以在膜中侧向移动;②不对称性:膜中有许多不同的蛋白质浸埋在液态的脂双层中,有的镶嵌在膜的内或外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脂双分子层细胞器:由原生质特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担任特定的功能的微结构。
质膜:活细胞的边界,将细胞内的生命世界与其周围的非生命环境分隔开了,所有的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生物膜:一种超分子结构,由多分子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组织,具备其中任何一种分子所没有的特性。
可以穿过细胞边界的转运物质的能力。
不定根:是植物的茎或叶上所发生的根。
在组织培养中,由愈伤组织长出的根也成为不定根。
凯氏带:凯氏带是高等植物内层细胞径向壁的木栓化和木质化的带状增厚部分,主要功能是阻止水分向组织渗透,控制着皮层和微管柱之间的物质运输。
其宽度随不同种植物而有较大的差异,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凯斯伯里于1865年发现,其名字的由来即在于此。
生理课后题答案
⽣理课后题答案第⼆章细胞膜动⼒学和跨膜信号转导1.哪些因素影响可通透细胞膜两侧溶质的流动?脂溶性越⾼,扩散通量越⼤。
①单纯扩散: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和物质的脂溶性。
浓度梯度越⼤蛋⽩的数量。
②易化扩散: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或电势差。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载体的数量,载体越多,运输量越⼤;竞争性抑制物质,抑制物质越少,运输量越⼤。
③原发性主动转运:能量的供应,离⼦泵的多少。
④继发性主动转运:离⼦浓度的梯度,转运⑤胞膜窖胞吮和受体介导式胞吞:受体的数量,ATP的供应。
⑥胞吐:钙浓度的变化。
2.离⼦跨膜扩散有哪些主要⽅式?①易化扩散:有⾼浓度或⾼电势⼀侧向低浓度或低电势⼀侧转运,不需要能量,需要通道蛋⽩介导。
如:钾离⼦通道、钠离⼦通道等。
②原发性主动转运:由低浓度或低电势⼀侧向⾼浓度或⾼电势⼀侧转运,需要能量的供应,需要转运蛋⽩的介导。
如:钠钾泵。
③继发性主动转运:离⼦顺浓度梯度形成的能量供其他物质的跨膜转运。
需要转运蛋⽩参与。
3.阐述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过程中需要转运蛋⽩的介导,通过蛋⽩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过程。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速度快。
②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由转运蛋⽩介导,需要消耗能量。
原发性主动转运:由ATP直接提供能量,通过蛋⽩质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
如:NA-K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由离⼦顺浓度或电位梯度产⽣的能量供其他物质逆浓度的转运,间接地消耗ATP。
如:NA-葡萄糖。
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
前者直接使⽤ATP的能量,后者间接使⽤ATP。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NA-K泵。
过程:NA-K泵与⼀个ATP结合后,暴露出NA-K泵上细胞膜内侧的3个钠离⼦⾼亲结合位点;NA-K泵⽔解ATP,留下具有⾼能键的磷酸基团,将⽔解后的ADP 游离到细胞内液;⾼能磷酸键释放的能量,改变了载体蛋⽩的构型。
生理学基础习题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受体5.静息电位6.动作电位7.极化8.去极化9.超极化10.兴奋-收缩耦联11.等长收缩12.等张收缩二、填空题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有、、、四种。
2.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中,不耗能的有和,耗能的有、和。
3.C02和02等脂溶性物质进出细胞是通过___ 转运形式进行的。
4.易化扩散是指一些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溶解度很少的物质,借助于膜上的帮助出入细胞的过程。
5.参与易化扩散的蛋白质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6.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逆梯度和能量的转运过程。
7.从生物电角度看,兴奋表现为细胞膜的,抑制表现为细胞膜的。
8.从生物电现象看,兴奋的标志是产生;细胞生理静息状态的标志是。
9.在静息状态下,膜对____有较大的通透性,所以静息电位又称____的平衡电位。
10.当神经细胞受刺激,局部产生去极化达到____ 水平时,膜对____的通透性突然增大,从而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
11.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化)的出现是由于膜对____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而下降支(复极化)则与随后出现的通透性的增大有关。
12.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兴奋部位与安静部位之间产生的____ 的结果。
14.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是,耦联因子是。
-骨骼肌接头处释放的递质是。
16.肌肉收缩按其刺激频率表现为____ 收缩和____ 收缩。
17.强直收缩分为、。
18.正常体内骨骼肌收缩绝大多数属于强直收缩,这是因为运动神经传出的通常是一连串的。
收缩,然后才有收缩。
三、选择题A1型题1.O2、CO2进出细胞过程属于: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E.出胞2.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是:A.Na+内流B.Na+外流C.K+内流D.K+外流E.Ca2+内流3.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属于: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E.入胞4.离子被动跨膜转运的动力是:A.电位差B.浓度差C.电-化学梯度D.钠泵供能E.自由运动5.安静时K+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属于:A.单纯扩散B.通道转运C.载体转运D.主动转E.出胞6.关于钠泵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又称为Na+-K+ ATP酶B.排出K+摄入Na+C.对细胞膜内Na+、膜外K+浓度变化敏感D.一次转运排出3个Na+,摄人2个K+E.转运N a+ - K+过程是耦联过程7.细胞膜的主动转运是借助于膜上:A.载体蛋白的耗能过程B.通道蛋白的耗能过程C.泵蛋白的耗能过程D.受体蛋白的耗能过程E.泵蛋白的非耗能过程8.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A.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借助膜蛋白帮助D.转运的物质都是小分子E.转运的物质都是脂溶性9.细胞膜上的泵、通道和载体的共同点是:A.转运脂溶性物质B.均消耗能量C.均是化学门控D.均是电压门控E.转运小分子物质或离子10.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过程属于:A.出胞B.入胞C.主动转运D.单纯扩散E.易化扩散11.静息状态的标志是:A.极化B.抑制C.阈值D.动作电位E.兴奋12.动作电位去极化产生的离子基础是:A.Na+内流B.Na+外流C.K+外流D.K+内流E.Ca2+内流13.引起肌细胞收缩的直接动因是:A.Ca2+的释放B.Ca2+的回收C.Na+的释放D.Cl-的释放E.Mg2+的释放14.后负荷无限大时,肌肉的收缩形式是:A.单收缩B.等长收缩C.等张收缩D.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15.可兴奋细胞受到阈刺激后将产生:A.静息电位B.动作电位C.阈电位D.局部电位E.上述电位都可能16.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 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反极化E.超极化17.肌肉开始收缩时,表现为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液态镶嵌模型: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其基本内容是:细胞膜的共同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移动称为单纯扩散.这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过程,比较肯定的有O2和CO2等.易化扩散:是体内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借助于某些膜蛋白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易化扩散有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两种类型. 主动转运:是指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依靠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或低电位一侧移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不直接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能量,而是依靠另一物质浓度梯度的势能储备释放实现的跨膜物质主动转运过程,多见于小肠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出胞:是指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细胞排出的过程,也称胞吐.入胞: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等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也称胞吞.G蛋白:G蛋白是可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的总称.G蛋白连接膜受体和细胞内的效应器蛋白(酶或离子通道).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是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大约有100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信息分子调节靶细胞功能是通过它介导的.G蛋白耦联受体在分子结构上属于同一个受体超家族,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含有7次跨膜疏水区域,因此也称7次跨膜受体.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可以触发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受体再进一步调节G蛋白的活性,将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第二信使:是指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目前,已知的第二信使物质主要有环一磷酸腺苷,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和Ca2+等.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由锋电位和后电位组成,是细胞兴奋的标志.极化:安静时,膜两侧电位保持着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阈电位:是能使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一般可兴奋细胞的阈电位大约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局部电位:阈下刺激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使少量Na+内流,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除极化反应,称局部电位或局部兴奋.超射:产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由零电位变为正电位的过程称为超射或反极化.跳跃式传导:有髓神经纤维在轴突外面包有一层具有电绝缘性的髓鞘.两段髓鞘之间为郎飞结.由于结间髓鞘高电阻和低电容,当某一结外产生动作电位时,局部电流将主要在结区之间发生,并使邻近的郎飞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过程在郎飞结处重复,好象动作电位由一个结区跳到另一个结区,这种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量子式释放:神经肌接头处ACh的释放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的,称为量子式释放.Na+-K+泵:Na+-K+泵即Na+泵,因其具有ATP酶活性,也称Na+-K+依赖式ATP酶.Na+泵分解细胞产生的能量,用于将胞内的Na+移至胞外和将胞外的K+泵入胞内的逆浓度梯度转运,故其主要作用是"驱钠摄钾".终板电位:终板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肌接头释放的ACh与N2型ACh受体结合后,导致与受体在同一分子上的通道开放,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是指细胞在一次兴奋的初期,无论接受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再产生兴奋,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此期,兴奋性降低到零.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在单一可兴奋细胞,阈下刺激不引起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则其幅度即达最大值,不会因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也就是,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同一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相等.②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有所衰减,即呈不衰减传导.兴奋-收缩耦联:肌膜的动作电位借Ca2+为中介引起肌丝滑行的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包括:①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向内传导到细胞深处;②信息在三联管处传递;③肌浆网对Ca的储存,释放和再聚集及其与肌丝滑行的关系. 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称前负荷.前负荷能改变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后负荷:是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等长收缩:肌肉收缩中只有长度发生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的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只有张力的增加的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 (三)问答题简述细胞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细胞膜以蛋白质和脂质为主,糖类只占极少量.细胞膜的共同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膜脂质以脂质双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主要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膜蛋白主要以球形或α螺旋结构分散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可分为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两大类.表面蛋白主要分布在脂质双分子层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与膜表面结合较疏松.整合蛋白约占膜蛋白的70%~80%,其肽链一次或反复多次穿越脂质双分子层,与脂质很难分离.细胞膜中寡糖和多糖链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蛋白或膜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试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及机制.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过程可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则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以及出胞和入胞等.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被转运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是否逆电位或逆化学浓度的转运,以及转运中是否需要细胞参与供给能量.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移动称为单纯扩散,这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过程.机体内依靠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的物质较少,比较肯定的有O2和CO2等.单纯扩散的能量来源于高浓度电化学梯度本身所包含的势能. 2,易化扩散体内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借助于膜的某些蛋白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有两种类型: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是指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依靠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或低电位一侧移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其中,进行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离子泵将细胞代谢产生的ATP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离子跨膜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不是直接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ATP供能,而是依靠另一物质浓度梯度的势能储备而实现的主动转运,多见于小肠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转运.4,出胞和入胞出胞是指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从细胞排出的过程,也称胞吐.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就是出胞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如红细胞碎片,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等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也称胞吞.如果进入细胞的物质为固体物,则称吞噬;如果进入细胞的物质为液态,则称吞饮或胞饮.受体介导式入胞是最主要的入胞形式.这是一种与细胞膜表面受体有关的入胞.简述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的相同点是:扩散的动力都来自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转运过程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由于物质移动的能量来自高浓度溶液本身所含的势能储备,因而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也称为被动转运.两者之间的不同点是:①单纯扩散所转运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是非脂溶性的;②单纯扩散率与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当物质浓度很低时才保持这种关系,浓度增大时则表现出饱和现象,通道易化扩散的能力还决定于通道的关闭和开放,对离子转运的特异性不如载体严格;③单纯扩散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易化扩散分别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协助.简述Na-K泵的本质,作用及生理意义.在膜的主动转运过程中对细胞生存和活动最重要的是进行Na+,K+主动转运的Na+-K+泵.Na+-K+泵即Na+泵,因其具有ATP酶活性,也称Na+-K+依赖式ATP酶.Na+泵ATP酶分解产生的能量,用于将胞内的Na+移至胞外和将胞外的K+泵入胞内的逆浓度梯度转运,故其主要作用是"驱钠摄钾".当细胞内Na+浓度升高或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都可激活钠泵.一般,每消耗1分子ATP,可泵出3个Na+,摄入2个K+,故钠泵是一种生电性泵.据估计,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大约将代谢所获能量的20%~30%用于钠泵的转运活动.钠泵的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由钠泵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细胞进行代谢反应的必要条件.②钠泵的活动能将细胞内Na+和与之相伴的水泵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和形态.③钠泵活动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建立一种势能储备和保持细胞内外Na+,K+不均匀分布.这样,膜上的离子通道一旦开放,Na+或K+便可迅速地顺浓度差进行跨膜扩散,这也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具有兴奋性和产生兴奋的基础;同时,钠泵活动建立的Na+浓度势能储备也是一些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进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试述细胞膜受体在膜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细胞膜受体是将细胞外信号导入细胞内的重要枢纽,在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不同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由不同的膜受体介导.外界的刺激多种多样,可以引发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的反应,但其间的信号转导过程却都是通过少数几种类似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1,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目前已确定体内至少存在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三种类型的通道样结构.在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中,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组成部分.例如终板膜上与乙酰胆碱(ACh)特异性结合的N型ACh受体,是将运动神经的兴奋传给肌细胞的关键受体.受体和通道在同一个分子上.当两个ACh分子与受体分子上的α亚单位结合后,受体-离子通道分子构象发生改变致使通道开放,Na+,K+都能通过,产生终板电位.在神经细胞和肌细胞膜上有Na+,K+,Ca2+的电压门控通道分子结构,控制这类通道开放和关闭的因素是通道所在膜两侧跨膜电位的改变.另外,许多细胞如耳蜗毛细胞膜上感受外来机械信号可能使膜的局部变形或牵引直接刺激附近膜中的机械门控通道,进而完成细胞内的信号转导.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G蛋白耦联受体是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大约有100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信息分子调节靶细胞功能是通过其介导完成的.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完成跨膜信号转导需要有膜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蛋白激酶等一系列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中的信号分子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在分子结构上属于同一个受体超家族,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含有7次跨膜疏水区域.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可以触发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受体再进一步调节G蛋白的活性,将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受体分子具有酶的活性,即受体与酶是同一蛋白分子,称为酪氨酸激酶受体;另一类受体本身没有酶的活性,但当它被配体激活时立即与酪氨酸激酶结合,并使之激活,称为结合酪氨酸激酶的受体.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信号分子-受体复合物与靶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的作用通过与G蛋白的耦联后,导致细胞内信使分子浓度或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胞内的过程.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完成跨膜信号转导需要有膜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蛋白激酶等一系列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中的信号分子参与.大约有100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信息分子调节靶细胞功能是通过它介导的.1,G蛋白耦联受体(7次跨膜受体) 与G蛋白耦联受体结合的细胞外信号分子尽管千差万别,但G蛋白耦联受体在分子结构上属于同一个受体超家族,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含有7次跨膜疏水区域.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可以触发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受体再进一步调节G蛋白的活性,将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 2,G蛋白 G蛋白是可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的总称.G蛋白连接着膜受体和细胞内的效应器蛋白(酶或离子通道).G蛋白有两类,包括单体G蛋白和异源三聚体G蛋白,其共同特征是:①由α,β,γ三个不同的亚单位组成;②具有结合GTP或GDP的能力,并有GTP酶(GTPase)的活性,能将结合的GTP分解形成GDP;③G蛋白构象的改变可激活效应器蛋白,使之活化,从而实现细胞内,外信号的传递.3,G蛋白效应器 G蛋白效应器包括催化生成第二信使的效应器酶和离子通道.G蛋白效应器酶主要有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依赖cGMP的磷酸二酯酶(PDE)和磷脂酶A2等.4,第二信使如将与细胞膜结合的细胞外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则第二信使是指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目前,已知的第二信使物质主要有环一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一磷酸鸟苷(cGMP)和Ca2+等.5,蛋白激酶这些第二信使既可直接作用于效应蛋白,也可活化相应的蛋白激酶,后者包括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A,PKA),依赖于Ca2+的蛋白激酶(或称蛋白激酶C,PKC)等.这些蛋白激酶的激活可使底物蛋白磷酸化,使信号得到逐渐放大,产生各种生物学作用.简述G蛋白耦联受体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G蛋白耦联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中的配体-受体复合物与靶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的作用通过与G蛋白的耦联,导致细胞内信使分子浓度或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胞内影响细胞的行为.根据第二信使及其以后作用途径的不同,主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有:①cAMP-PKA途径腺苷酸环化酶位于细胞膜上的G蛋白效应器蛋白,可环化胞浆中的ATP生成cAMP,cAMP可进一步激活PKA,PKA再使某些底物蛋白发生磷酸化.这些底物蛋白通常也是基因表达的调节因子,表达的蛋白质可使细胞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cAMP也可通过调节离子通道来实现第二信使的作用.②IP3-Ca2+途径许多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可激活另一种G蛋白Gq,Gq能激活膜上的磷脂酶C,催化细胞膜上的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分解为DG和IP3两种第二信使.IP3受体激活后可导致细胞内Ca2+库中的Ca2+释放到胞浆中去.Ca2+作为第二信使,Ca2+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底物蛋白发挥调节作用,也可以和胞浆中的钙调蛋白(CaM)结合后发挥作用.③DG-PKC途径细胞的PLC水解PIP2生成的另一个产物是DG.DG是脂溶性的,存在于膜的内表面,可活化蛋白激酶C.PKC有多种亚型,广泛分布于不同的组织中,激活后可使底物蛋白磷酸化,产生多种生物效应.④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 G蛋白也可直接或间接通过第二信使调控离子通道的活动实现信号转导.试述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大都在-10~-100mV之间.静息电位主要是由离子的跨膜扩散形成的.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进行选择性跨膜移动,可能是细胞膜保持膜内较膜外为负的极化状态的基础.Na+-K+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是形成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细胞外Na+浓度约为膜内7~14倍,而细胞内K+浓度比细胞外高20~40倍.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K+必然有向细胞外扩散的趋势,其向膜外扩散的驱动力是跨膜的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当K+向膜外扩散时,膜内主要带负电的蛋白质却因膜对蛋白质不通透而不能透出细胞膜,于是K+向膜外扩散将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但K+向膜外扩散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因为先扩散到膜外的K+所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将阻碍K+继续向膜外扩散,并随着K+外流的增加,这种K+外流的阻力也不断增大.当促使K+外流的驱动力和阻止K+外流的阻力达到平衡时,膜对K+的净通量为零,于是K+不再向膜外扩散,此时膜两侧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也称K+的平衡电位(Ek).此即静息电位.形成静息电位的机制除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衡及膜对K+有较高通透性外,Na+-K+泵也参与静息电位的形成.总之,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主要有:①膜内,外K+浓度差;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③Na+-K+泵活动的水平.试述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或锋电位是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标志.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不同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形态不尽相同.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由锋电位和后电位两个部分组成的.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动作电位由去极相(上升支)和复极相(下降支)组成.后电位指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前经历的一段较长的微弱电位变化的时期.后电位由后去极化或称负后电位以及后超极化或称正后电位组成.动作电位是由于膜对Na+,K+通透性发生变化形成的.细胞膜内,外Na+浓度差很大.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首先激活膜上的Na+通道,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使细胞膜轻度去极化.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引起电压门控Na+通道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大量的Na+通道被激活开放,Na+大量通过易化扩散跨膜进入细胞内.随着Na+内流增加,膜进一步去极化,而去极化本身又促进更多的Na+通道开放,如此反复形成Na+再生性循环,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细胞膜在去极化过程中,Na+通道开放时间很短,仅万分之几秒,随后既关闭失活.使Na+通道开放的膜去极化也使电压门控K+通道延迟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膜内K+顺电化学驱动力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直至原来的静息电位水平,便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即复极相.锋电位发生后,膜电位产生了微小而缓慢波动,持续时间较长的后电位.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何谓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只要产生,动作电位的幅度就相同,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而刺激引起的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时,则不能形成Na+内流和去极化的正反馈,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这一特性称为动作电位"全或无"特性.可兴奋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传导过程表现为"全或无",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在单一可兴奋细胞,阈下刺激不引起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则其幅度即达最大值,不因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也就是,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同一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相等.②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有所衰减,即呈不衰减传导.试述阈刺激,阈电位,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关系.在产生兴奋的有效刺激三因素中,固定了强度-时间变化率和刺激的持续时间不变,达到阈强度引起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当刺激强度增加达到阈强度后,由于刺激引起的去极化明显,开放的电压门控Na+通道数量增加,形成Na+内流与去极化的正反馈,使膜去极化迅速发展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从动作电位形成过程看,阈电位是使去极化突然转变为锋电位的最小膜电位水平.也即阈电位是能使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一般可兴奋细胞的阈电位大约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可见,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关键在于能否使静息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导致这种膜电位减小的手段或刺激方式无关.即膜电位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此时的去极化不再依赖于刺激强度,膜电位的变化成为一种自动的过程并直至动作电位结束.阈下刺激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除极化反应,称局部电位或局部兴奋.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其基本特点如下:①不是"全或无"的,而是有等级性和衰减性的,局部电位去极化幅度随着阈下刺激强度的大小而增减,呈等级性;②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仅限于刺激部位,不能在膜上远距离扩布,随着扩布距离的增加,这种去极化电位迅速衰减和消失;③可以总和,互相叠加.先后多个或细胞膜相邻多处的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电位可以叠加,产生时间总和,空间总和.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不同.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比较项目局部反应动作电位刺激强度。
2 第2讲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高考海南卷)下列有关大肠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有控制性状的基因B.大肠杆菌中DNA分子数目与基因数目相同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大肠杆菌的核糖体D.大肠杆菌分泌的蛋白质,需要经过内质网加工解析:选A。
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有控制性状的基因,可以控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每个DNA中含有多个基因,故大肠杆菌中DNA分子数目小于基因数目,B错误;核糖体属于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大肠杆菌的核糖体,C错误;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内质网,D错误。
2.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横纹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B.在蚕豆叶下表皮细胞中能看到中心体C.观察血涂片需选择细胞不太密集的区域D.在叶肉细胞中能看到叶绿体的类囊体膜答案:C3.(2019·高考海南卷改编)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不含有膜包被的细胞核,因此属于原核细胞B.人肝细胞分裂期的持续时间大于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C.植物叶肉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可通过厌氧呼吸产生ATPD.心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其细胞膜不具有流动性解析:选C。
T2噬菌体不含有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原核生物,A错误;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因此分裂间期持续时间大于分裂期的持续时间,B错误;植物叶肉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可通过厌氧呼吸产生少量的ATP,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C正确;心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但其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错误。
4.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下图所示,①~④表示物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亲水的,导致它只分布在膜的一侧B.有些膜蛋白能识别来自细胞内的化学信号C.脂双层的形成是由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的D.此图为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质膜亚显微结构解析:选B。
①是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所以它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A错误;有些膜蛋白能识别来自细胞内的化学信号,B正确;脂双层的形成不是由③(胆固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的,而是由②(磷脂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的,C错误;此图为物理模型不是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质膜亚显微结构,D错误。
易化扩散的分类和特征
易化扩散的分类与特征1、经通道易化扩散,离子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与门控特性,特征:①相对特异性,特异性无载体蛋白质高通道的导通有开放与关闭两种不同状态]无饱与现象2、经载体易化扩散,分为单转运、同向转运、反向转运,特征;①化学结构特异性②竞争性抑制③饱与现象主动转运就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钠泵的作用(1)钠泵就是由一个催化亚单位与一个调节亚单位构成的细胞膜内在蛋白,催化亚单位有与Na+、ATP结合点,具有ATP酶的活性。
(2)其作用就是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
(3)与静息电位的维持有关。
(4)建立离子势能贮备:分解的一个ATP将3个Na+移出膜外,同时将2个K+移入膜内,这样建立起离子势能贮备,参与多种生理功能与维持细胞电位稳定。
(5)可使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动作电位形成过程:≥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Na+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与传播都就是“全或无”式的。
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
③动作电位就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膜将经历一系列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它们与动作电位各时期的对应关系就是:峰电位——绝对不应期;负后电位——相对不应期与超常期;正后电位——低常期。
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就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通道有开放、关闭、备用三种状态,由当时的膜电位决定,故这种离子通道称为电压门控的离子通道,而形成静息电位的K+通道就是非门控的离子通道。
当膜的某一离子通道处于失活(关闭)状态时,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为零,同时膜电导就为零(电导与通透性一致),而且不会受刺激而开放,只有通道恢复到备用状态时才可以在特定刺激作用下开放。
简述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简述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药物跨膜转运方式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分子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成正比。
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三种形式。
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
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的浓度愈高,跨膜转运速度愈快。
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简单扩散。
滤过又称水溶扩散,是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携带到低压侧的过程。
易化扩散又称载体转运,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质——通透酶帮助而扩散,其速率比简单扩散快得多,且不需供应ATP。
主动转运是指药物不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而需要消耗ATP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主动转运是指药物由浓度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转运,成为逆浓度转运。
易化扩散是借助于膜内特殊载体(通透酶)的一种转运方式,又称载体转运。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异同点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是三种不同的现象和过程,它们在许多方面有着异同点。
本文将对这三种扩散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一、异同点:1.定义:-单纯扩散是指分子或离子在没有外部力作用下,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是指由于在物质表面产生了外界力,使物质沿着力的方向扩散的过程。
2.动力学:-单纯扩散是由于浓度差引起的热运动的结果,符合熵增原理。
-易化扩散则是由于外界力的作用,使得物质沿着力的方向扩散。
3.扩散速度:-单纯扩散的速度主要受到浓度差、温度和物质分子大小的影响。
-易化扩散的速度则主要受到外力大小和方向、物质的分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4.过程特点:-单纯扩散是一个自发的平衡过程,无需外界干预。
-易化扩散则需要外力的作用,是一个非平衡过程。
5.作用机制:-单纯扩散是通过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碰撞传递热量和动量,使其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进行传播。
-易化扩散则是通过外界施加外力,使物体表面发生位移,从而使物体整体沿着力的方向进行扩散。
二、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异同点:1.定义:-易化扩散是指由于外界作用力的存在,物质沿着力的方向发生扩散。
-主动转运是生物体内通过活动的细胞膜载体,在能量的驱动下,将溶质从浓度低的区域转运到浓度高的区域,需要消耗能量。
2.动力学:-易化扩散是由于外界力的作用,使物质沿着力的方向扩散。
-主动转运则是由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质的运动,通过消耗能量,将物质从浓度低的区域转移到浓度高的区域。
3.扩散速度:-易化扩散的速度主要受到外力大小和方向、物质的分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主动转运的速度则主要受到细胞膜上载体蛋白质的数量和活性的影响。
4.运载方式:-易化扩散主要通过外界力直接推动物质的扩散。
-主动转运则是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质,运用一系列的运输机制,将物质由浓度低的区域转移到浓度高的区域。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跨膜运输方式
(《世纪金榜》P.40)
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比较
物质出入 细胞的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 载体蛋白 扩散 易化扩散 高浓度→ 低浓度 主动转运 低浓度→ 高浓度
高浓度→ 低浓度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小肠吸收葡 萄糖、氨基 酸、无机盐 等
举例
举例O2、CO2、 红细胞吸 H2O、甘油等 收葡萄糖 出入细胞
成面”是解决此类题目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识标是基础。找出纵、横坐标之间的联系,是解
答此类题目的基础。坐标上的曲线,实际上是“横
坐标”对“纵坐标”的影响,只有搞清楚图像表示
的意义,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分析并解答问题。
(2)明点是关键。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曲线
与纵横坐标,以及其他曲线的交叉点等,它们隐含
“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与此有关
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a与b均要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可能发生
B.a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
C.b表示细胞分泌的同时会导致膜成分的更新
D.b与a分别是细胞排泄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
本方式
【解析】选D。胞吞和胞吐是物质被一部分质膜 包起来,然后这一部分质膜与整个质膜脱离,裹 着该物质运到细胞的内侧或外侧的过程,该过程
C
)
解析: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是通过扩散方式(a 曲线) 运输的,不需要载体蛋白;方式 b 是易化扩散或 主动转运,二者都与载体蛋白有关,所以方式 b 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C 正确,抑 制呼吸对主动转运有影响。
【方法技巧】曲线坐标题的解题规律
凡坐标都离不开点和线,因此“识标、明点、描线、
D
)
A.甲>乙>丙>丁 C.丙>丁>甲>乙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1、被动转运: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扩散,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2、易化扩散:某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称为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方式称为主动转运;4、继发性主动转运:在主动转运过程中,由于纳泵的作用形成的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这种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5、兴奋性:指机体、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6、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亦称静息膜电位或静息电位;7、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8、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9、(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胶体渗透压;1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80%来自于NaCl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11、生理性止血:正常人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将自行停止, 称为生理性止血;12、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13、心指数: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14、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15: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称为心输出量;16、异长自身调节: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的变化而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强度变化的过程,称为异长自身调节;1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18、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 A与每分肺血流量(V Q的比值;19、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20、时间肺活量:指在测定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又称用力呼气量;21、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2、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3、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非缩小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24、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25、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26、基础状态:指人体在清醒、安静、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在20℃-25℃时的状态,称为基础状态;27、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28、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29、球-管平衡: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少,近端小管始终按肾小球滤过液的一定比例进行重吸收,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30、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31、渗透性利尿: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32、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不能知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物效应,但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33、应急反应: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34、特异性投射系统:指从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的感觉投射系统;35、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脑横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立即出现全身紧张过度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36、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部位称突触;37、突触后电位:也称突触电位,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3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能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故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递质作用下而出现的在突触后膜的超极化,能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故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40、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41、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4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丘脑的髓核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非专一感觉投射系统。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单纯扩散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细胞里的小秘密: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单纯扩散。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别担心,我会把这些复杂的概念用最简单的方式讲出来,保证让你听得懂。
就像喝杯清茶一样,轻松又舒服。
你知道的,生物这块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就像一场大戏,每个角色都在默默地扮演自己的部分。
2. 单纯扩散2.1 什么是单纯扩散?单纯扩散,简单来说,就是物质在空间里自己“溜达”。
就好比你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空气里有好闻的花香,香气就慢慢地飘散到你的鼻子里。
这种过程不需要任何帮手,完全是自发的。
细胞里的物质,比如氧气和二氧化碳,也通过单纯扩散来交换。
2.2 单纯扩散的例子想象一下你在厨房里做饭,刚切好的洋葱放在那儿,味道慢慢弥散开来,你的一家人都能闻到。
这就是单纯扩散的真实写照。
细胞里的营养物质也是这么通过细胞膜进出的,只要一侧的浓度比另一侧高,它就会“自个儿”跑过去。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3. 易化扩散3.1 易化扩散的定义接下来,我们来聊聊易化扩散。
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复杂,但其实就像给单纯扩散加了个“助手”。
在这个过程中,某些物质需要借助细胞膜上的特殊“门”,也就是蛋白质通道,才能顺利通过。
就像你去朋友家,得先按门铃才能进,这样才能避免撞门而入,显得不太礼貌。
3.2 易化扩散的例子比如说,葡萄糖进细胞的时候就是通过易化扩散。
葡萄糖在血液里的浓度高,细胞内的浓度低,所以它就想趁机跑进去。
但是,没那么简单,得通过特定的转运蛋白。
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人要进入一个聚会,得先通过保安的检查。
哎,没点门道可不行啊!但是一旦进去了,大家就开始“嗨”起来,细胞也开始享受这些能量。
4. 主动转运4.1 什么是主动转运?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主动转运。
这就像是为你的细胞开启了“飞行模式”。
和前面说的两种扩散不同,主动转运是需要“花钱”的,也就是耗能的。
细胞需要使用ATP(细胞的能量货币)来推动物质逆浓度梯度移动。
易化扩散与主动转运的区别
易化扩散
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桑
介导方式借助于通道蛋白质的介导借助于载体蛋白质的介导转运方式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顺浓度梯度进行
转运速度快慢
特点离子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
控特性
载体与溶质的结合具有化学结
构特异性
特点1相对特异性,特异性无载体蛋
白质高
1化学结构特异性2通道的导通有开发和关闭两种
不同状态
2竞争性抑制
3无饱和现象3有饱和现象
举例带电离子K+、Na+ 、Cl -、Ca2+
原发性主动转运与继发性主动转运相鉴别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转运方向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
是否耗能必需消耗能量必需消耗能量
能量来源
钠泵分解ATP供能或
直接利用ATP分解供能
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
间接利用钠泵分解ATP的能量
举例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吸收神经末梢在突触间隙摄取肽类神经递质
甲状腺上皮细胞聚碘,Na、H、交换和Na-Cl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化扩散
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桑
介导方式借助于通道蛋白质的介导借助于载体蛋白质的介导转运方式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顺浓度梯度进行
转运速度快慢
特点离子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
控特性
载体与溶质的结合具有化学结
构特异性
特点1相对特异性,特异性无载体蛋
白质高
1化学结构特异性2通道的导通有开发和关闭两种
不同状态
2竞争性抑制
3无饱和现象3有饱和现象
举例带电离子K+、Na+ 、Cl -、Ca2+
原发性主动转运与继发性主动转运相鉴别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转运方向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
是否耗能必需消耗能量必需消耗能量
能量来源
钠泵分解ATP供能或
直接利用ATP分解供能
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
间接利用钠泵分解ATP的能量
举例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吸收神经末梢在突触间隙摄取肽类神经递质
甲状腺上皮细胞聚碘,Na、H、交换和Na-Cl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