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窃读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11窃读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11窃读记](https://img.taocdn.com/s3/m/f4ea7da5bb4cf7ec4bfed03e.png)
11 窃读记精彩开篇词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认识自己。
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可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能帮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陶醉书海,也许你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祈祷过,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泪过,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过……陶醉书海,是一种幸福。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她因为陶醉书海,竟然去“窃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窃读记》。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汗涔涔(cén) 尴尬(gān gà)贪婪(lán) 诅咒(zǔ zhòu)踉(liàng)踉跄(qiàng)跄煞有介事(shà)众目睽睽(kuí) 饥肠辘辘(lù)2.解释下面的词语。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贪婪:贪得无厌。
课文指渴求知识而不知道满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3.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2001),台湾著名作家,祖籍广东蕉岭,出生于日本大阪。
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其中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社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社,曾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1窃读记》公开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1窃读记》公开课获奖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c19d8acd4693daef5ef73d70.png)
《窃读记》——谁解其中味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2.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括号内填注音,横线上填释义)汗涔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尴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众目睽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煞.()有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饥肠辘辘..():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踉踉跄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与思考。
1、本文标题为《窃读记》,你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2、本文讲了几件事?请简单概括出来。
3、“窃读”的滋味究竟是什么?请在文中勾划,并选择三处描写最精彩的滋味,抄写在下面。
教学目标:1、阅读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运用多种手法表现“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感受。
《窃读记》原文
![《窃读记》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aa568d51e79b89680226f4.png)
《窃读记》原文林海音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
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
……”走到三阳春的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
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
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
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
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
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
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
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
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
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读了一会儿仍没有人理会,而书中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贯注,舍不得放下了。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窃读记-林海音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窃读记-林海音](https://img.taocdn.com/s3/m/18adfe9fec3a87c24028c4be.png)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我很快乐,也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第十节 )
[析]比喻,略带夸张。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我”对 于读书的极度渴望和“窃读”的复杂心理。
一个渴望读书而不怕艰辛、 勤于读书的穷学生。
“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 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 (第十四节) [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 出“我”独特的读书状态:物质贫乏、精神丰富
为何要“偷偷地”读书?
叙述在紧邻“三阳春”的那家 书店“窃读”受辱的经历。 插叙“窃读”的起因及经验。 叙述在另一家书店“窃读”过 程中受到的关爱和支持。
文章中有很多精彩语句, 请圈画出来,并说说看你 喜欢它们的理由。
“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 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 邻它的一家书店。” (第一节)
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我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
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
领悟句子含义
因为那位店员不但使“我”获得精神 与知识的食粮,更重要的是,他用无声 的行动和默默的关爱,拯救了“我”的 心灵,使“我”改变了对人的仇恨心理, 得以健康成长。领悟了爱的真谛。
窃读
在读书中学到知识,
在读书中体会快乐, 在读书中感受关爱,
林海音(1918—2001),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 原籍台湾苗栗县。父母曾 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 大阪,不久即返台,因父 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 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 在北京长大,1948年回到 故乡台湾。
曾任記者、編辑、后 从事文艺创作。她的 创作丰富,代表作有 散文集《两地》《芸 窗夜读》;短篇小说 集《城南旧事》《烛 心》;长篇小说《春 风》《晓云》;广播 剧集《薇薇的周记》 等。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窃读记》课件 (共17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窃读记》课件 (共1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98215b3e45c3b3566ec8be2.png)
课堂小结
1.总结并分析人物形象。 请学生根据以上记叙与描写,分析概括出“我”是 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我”是一个家庭贫困却酷爱阅读的学生。 2.简述“窃读”的收获。 课文中虽然只是记录了林海音在少年时期读书的一 小段经历,但她对读书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这也 为她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6)作者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明确:作者身体上已经很疲惫了,却感到“浑身都 松快了”,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你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 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 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身体与智 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3)“最令人开心的还是下雨天”是什么滋味? 明确: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 装着皱眉头,望街心。 (4)“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明确:作者读书读得饿了,累了,腿酸了,也“舍不得 放弃任何可捉住的窃读机会”。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 动。可见作者未读书付出之多。 (5)“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是什么滋 味? 明确: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 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③“我也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袋 中有钱该多么好……”
人物描写方法
2.注意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 明确:(1)①跨进店门,我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 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 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②因此我要把 自己隐藏起来,真是像个小偷似的。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 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小女儿。③我的腿 真够酸了,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另一条腿,有时忘形地撅着 屁股依赖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 者对书的急切渴望。 (2)“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 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读书的满足 与快乐。
新疆沙雅县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窃读记》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精
![新疆沙雅县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窃读记》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精](https://img.taocdn.com/s3/m/a7a5f13e59eef8c75fbfb3ec.png)
《窃读记》教学反思《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文章以小女孩的视角叙述,通过自悟式的独白,写出了作者儿时的读书嗜好。
儿时的林海音因为喜欢读书而又无钱买书,只能辗转于几家书店窃读。
那尴尬而又惊险的滋味,读来让人感动而又心酸。
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林海音窃读的百般滋味,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是关键。
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坚持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句,特别是能够表达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践,通过分析交流,去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情感、意境,充分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为了读书,可以放弃同龄人快乐的游戏;为了读书,可以忍受书店老板的白眼甚至蔑视的驱逐;为了读书,想尽千方百计,藏于别人身边,冒充别人的孩子,“巧借下雨天留客天”的机会;为了读书,经常忍饥挨饿,饱受站立之苦……学生在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思维,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受作者爱读书的感染,也萌生了“多读书,在书中寻找乐趣”的想法。
但本节课,也存在诸多不足:1.课堂上不够重视读,教室里缺乏琅琅书声。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学习本文,首先要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然后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的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而朗读,对于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人物的情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教学中如能重视朗读,重视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具体的朗读指导,将帮助学生更深入体味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理解文章主旨及写作意图。
2.本文在写作方面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善于通过自悟式的独白及细致入微的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值得学生模仿借鉴。
教学中如能更好的关注这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借鉴,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窃读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窃读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8b64da482fb4daa48d4bce.png)
《窃读记》课前预习1、林海音,女,原名林含英,原籍某某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五岁时随父母到定居。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某某。
曾任《纯文学》主编,被誉为编辑和出版界的“常青树”。
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是她的小说代表作。
2、读准字音:撅( ) 煞有介事()踱()威风凛凛()诅咒()众目睽睽()踉踉跄跄( ) 饥肠辘辘()3、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
相关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逐步加深个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认识。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注重个性化阅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评价任务:1、通过朗读,把握整体内容。
2、再次阅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3、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当你喜欢上一本书,你会怎么读?请用上一些生动的词语来形容读书的情况或心情。
预设:生答:我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地读。
师给出一些词: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手不释卷、通宵达旦等。
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走进某某女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看看幼时的她是怎样酷爱读书的。
二、直奔“窃读”,师生质疑1、齐读课题,读后,你有什么疑问?2、学生质疑:(在什么地方窃读?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3、师质疑:(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窃读的滋味写清楚、具体的?)三、初读课文,感知窃读滋味.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放声朗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请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解决质疑中较简单的问题)预设: (我读懂了:课文记叙的线索;作者非常喜欢读书,觉得读书是件非常快乐的事。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1课《窃读记》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1课《窃读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ea843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6.png)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4.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实现个性化表达。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窃读行为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讨论,帮助大家理解窃读行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窃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合法地获取知识?”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窃读记》中林海音的窃读经历和情感体验,探讨了窃读行为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窃读行为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阅读行为。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窃读记》这篇文章。我发现,孩子们对于窃读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也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这让我意识到,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写作技巧:文中“我如饥似渴地翻阅着每一本书”,探讨如何通过“如饥似渴”这样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达作者对知识的渴望。
-语言运用:学习“贪婪”、“津津有味”等词语的用法,并能举例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2.教学难点
-难点突破:理解窃读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的意义,以及这一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阅读深度: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如窃ຫໍສະໝຸດ 行为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窃读记微课+知识点+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窃读记微课+知识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5c6b6d5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8.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窃读记微课+知识点+练习一、按要求写句子。
1、我寻找。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运河里的水若有所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缩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书很惬意。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书很神奇。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一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
(变换语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题一、认真阅读《窃读记》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个自然段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我”对读书()。
a、感到辛苦b、如饥似渴c、很是无奈3.从这两段文字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贪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我”强烈的___________,对读书的____________。
5、“它在这里”中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阅读《窃读记》第7—10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窃读记》教案 新人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窃读记》教案 新人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50e783abb9f3f90f77c61b60.png)
窃读记【教学目标】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
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发学生阅读乐趣。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
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
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⑴认读生字与写字: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目的地”的“的”读dì;“踮起脚尖”中的“踮” 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zàn;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全册系列精选)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窃读记》教学设计
![(全册系列精选)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窃读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c0372e767f5acfa0c7cd32.png)
11.《窃读记》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读,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主要内容。
(3)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学情分析孩子们都读过许多书籍,但读书的经历都是得而读之,鲜有林海音童年时这样的读书经历。
学习本文要紧密练习学生的实际生活,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读书,珍爱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热爱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养的好习惯。
3.教材分析林海音的叙事散文《窃读记》借助典型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叙述了自己小时候到书店“窃读”的辛酸往事,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之情。
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厘清作者思路。
2.通过反复品读,品味生动的心理描写,细细体会作者窃读中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内涵。
3.通过联系自己的阅读、生活体验,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学习作者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厘清作者思路;品味生动的心理描写,细细体会作者窃读中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评价任务】1.要求能掌握默读的阅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且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能简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准确找出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并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在文章表现出的情感。
附:板书设计窃读记林海音热爱读书渴求知识感悟人生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1窃读记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1窃读记](https://img.taocdn.com/s3/m/16501d29fab069dc51220114.png)
成都金牛实验中学 王斌宾
解题
窃读记
《窃读记》重点描述了作者哪 几次窃读经历?
“窃读”具体是种怎样的滋味?作 者是如何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修辞手法、重点词语、人物描写等)
小组合作展示(每组至少找三处)
要求:1、组内一位同学展示“窃读” 的滋味。
2、另一位同学展示作者是如何生动传 神地描述出这种滋味的。
“窃读”的收 获
总结精读文章的方法
• 1、分析题目,了解信息。 • 2、初步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 3、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加深对文章的理
解。 • 4、感悟文章的中心和主题。
谢谢大家~~
பைடு நூலகம்
七年级语文上册11《窃读记》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1《窃读记》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6a4c8ddfe4733687f21aa48.png)
窃读记教学目标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导入新课冰心曾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
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作家。
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
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
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 - 1995 )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音一生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 ,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学习。
由于当时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再加上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
她的《窃读记》一文,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儿时的读书嗜好。
儿时的林海音因为喜欢读书而又无钱买书,在书店中那尴尬而又惊险的滋味,读来让人感佩而又心酸。
整体感知林海音童年是怎么读书的,紧扣题目理解“窃读”。
林海音与其他的读者不一样,只读不买,窃书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窃读记》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窃读记》同步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4734b8bb68a98270fefa6b.png)
《窃读记》(一)一、选词填空1、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想法念头)(逼迫催)使我再度地停下来。
2、我合上最后一页——(吞吐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知识道理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在广大群众的注视之下。
(众目睽睽)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神贯注)3、形容装腔作势,活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煞有介事)4、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废寝忘食)三、文意理解1、课文中有很多写“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1)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饥饿的瘦狼”“贪婪”,贬义词褒用,说明“我”对读书的渴望程度。
(2)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这段话描写了“我”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的样子,表现了“我”特别想读书的急切心情。
(3)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我”饱读之后的满足感、充实感。
2、作者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
(1)假装问价钱来窃读;(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4)以雨天为借口留在书店里;(5)用花生米充饥;(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别人的注意。
3、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身体需要食物来供养;“读书长大”指头脑需要知识来充实;“在爱里长大”指人的成长离不开爱的浇灌。
文中“我”被店员默默地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地仇恨人类。
日常生活中融入了浓浓的爱,不经意的细节往往给人巨大的力量,我们应该善于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爱。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 )A.看起来那么瘦弱的他,居然在一天之内负重行走了50多公里,真是不可理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61778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0.png)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原文及教案《窃读记》原文:我是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一上学就恨不能十本书一摞地读完。
学校里不是分会看书的时间,我早早地躲在教室门后。
我蛮横地将身子探出教室门缝,细细地往里瞧着,正想等会儿去玩时,看到了一本漂亮的小说——-正是备课组长口授完毕而放回在书架上的。
真高兴!回家收拾好了事务,我便翻开那本书。
翻过前面,里边那么精彩,那么吸引人,并且其中的故事对我特别有用。
我如醉如痴般地竟整整地把它啃了个干净,再贪婪地翻过去。
《窃读记》教案:一、教材分析《窃读记》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通过主人公窃读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到爱读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本课可以通过导读和深度阅读,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够像主人公一样做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主人公窃读的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主旨意义。
2.通过阅读,学习主人公读书的方法和心得体会。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三、教学重点1.学习文中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的主旨意义。
2.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
五、教学过程1.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问学生平时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以及为什么喜欢读书等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2.阅读和理解(1)整体阅读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尝试理解故事情节。
(2)细节理解通过问题导读,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主人公窃读的故事情节。
(3)课文分析通过课文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读书的方法和心得体会,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3.拓展训练(1)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文章中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认为读书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困难?如何克服?(3)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一篇《我喜欢读书》的作文。
4.课堂总结回顾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课文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描述出“我”独特的读书状态:物质贫乏、精神丰 富
我趁着漫步,回忆着昨天所读的书,
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 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那本 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
我费尽心思地挤到里边,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 好不容易找到了我昨天看的那本书,
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 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 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 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 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 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 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 (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自学检测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读一读:“我很快乐,也 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 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 惧怕什么?
我羞惭而尴尬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
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 (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 着他——那书店的老板,
脚跟后面紧跟着的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 , 更是让我感到屈辱。
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 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 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 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划 出课文中的生字词,8分钟后 进行检测。
窃(qiè (窃读) 腋 (yè)(腋下) )
哟(yō) (哎哟) 婪 (lán) (贪婪)
惧 (jù) (惧怕) 辘 (lù) (辘轳) 撑 (chēng) (支撑)
2、积累词语:(大声朗读)
尴尬 俯视 狼狈 腋下 众目睽睽 贪婪 诅咒 贪懒 惨淡 倾盆大雨 枉然 畅销 屋檐 自卑 饥肠辘辘 皱起眉头 威风凛凛 煞有介事 踉踉跄跄 废寝忘食 汗涔涔
自学检测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 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 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 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自学检测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 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窃读” 这个特殊的经历?文章围绕“窃读”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5分钟后进行检测
自学检测
1、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 顺序写“窃读”这个特殊的经历?
“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按时间顺序(或“窃读”事情发 展顺序)记叙:去书店——在书 店——出书店。
林海音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 著名女作家。被称为台湾文学“祖 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作品众多,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城南旧事》 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 家大会”,林海音荣获“终身成就奖”。有评论认为, 林海音的去世,是台湾文学一个时代的结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的生 字词。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 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 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 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 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2、学习作者孜孜以求、勤于读书的 精神。
自学指导一———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 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 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重点品读 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 的语句。概括我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6分钟后进行检测。
窃
一个无力购买却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2、“窃读”的过程中,遇到 了哪些困难?
(1)找不到书;(2)受到驱逐;(3)隐藏伪 装;(4)渴望下雨读书;(5)饥肠辘辘。
3、有怎样心理感受?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读书的滋味!
当堂训练
• 看解释写词语 1、形容汗不断地流下。 汗涔涔 2、指众人都在注视监督。 众目睽睽 3、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 好像有什么了不起。 煞有介事 4、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 废寝忘食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全神贯注 5、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6、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 若无其事 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饥肠辘辘 7、肚子饿得发出类似车轮滚动的声音。
“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 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可不是三阳春,而是 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第一节) [析]“精神食粮”更吸引“我”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 ,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 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 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第三节) [析]一系列动词——轻手轻脚(“窃读”);急切
写作启示:
在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展示人物思想境 界的过程中,人物的心理描写不应笼笼统 统去写,而是要根据人物的处境,借助内 心的独白,进行细腻的描绘。 在进行人物的心理描写时,可以通过恰 当的动作与神态的描写,来表现或暗示人 物的心情,使人物的心理波澜传达的更为 细腻。
一个渴望读书而不怕艰辛、 勤于读书的穷学生。
一个渴望读书而不怕艰辛、 勤于读书的穷学生。
“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我很快乐,也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第十节)
[析]比喻,略带夸张。形象地刻画了“我”对于读 书的深度渴望和“窃读”的复杂心理。
“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 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 (第十四节)
叙述在紧邻“三阳春”的那家 书店“窃读”受辱的经历。
插叙“窃读”的起因及经验。 叙述在另一家书店“窃读”过 程中受到的关爱和支持。
自学指导三
再读课文,品味窃读,“我”为什么 要窃读?在“窃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 困难?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5分钟后进行 检测。
自学检测
1、作者为什么要“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