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起始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主要是要求学生初步感知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倍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教学重点、难点之一,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明白“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从而逐步建构“倍”这一概念。
老师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教学上突出以下几点: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这节课教学时,老师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图到画图再到摆脱直观,用数字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和线段图的练习(比较两根跳绳的长度)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二、活用教材,建构“倍”的概念。
在现实的情境中,老师利用等分的经验进行胡萝卜和白萝卜两种数量之间的比较,抓住了“倍”的形成过程,沟通了“倍”和“份”之间的联系;在规律性的表述中,感悟“倍”与“份”的关系,知道有几份就是有几倍。
接着通过看图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练习来加深对“倍’的理解,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由例题开始,首先让学生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初步理解倍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表示胡萝卜与白萝卜之间的数量关系,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两种萝卜之间的关系呢?学生边摆边想边说,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课中简单的拍手游戏,隐藏着老师精心设计的“倍”的知识,孩子们在拍手游戏中愉快的巩固了倍的认识。
最后一题巩固提升,圆片数量不变,圆是三角形的几倍,让学生自己尝试画三角形并填空,让学生充分观察图,讲数理,再画图;既起到巩固知识,反馈检查,还起到灵活运用的作用。
它们的倍数关系是怎样的?还有别的方法吗?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老师‘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构“倍”的概念,加深了学生对倍的理解。
二年级上数学评课稿倍的认识_人教新课标-教育文档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戴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自我介绍为前提请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并得出2个3,从而引出课题"倍的认识"。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分散了本课的难点。
再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使新知识(倍)和旧知识(几个几)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
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请学生在第一排摆2根小棒,第二排摆的个数是第一排的4倍,当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戴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评稿姜x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通过知识建构,充分展开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充分展开知识运用的过程,让学的思维在这种展开了的过程中附着在典型的知识和问题上。
给我们许多启示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两个问题的思考:1从目标的达成度看各个环节的处理以及如何改进;2数学思想的渗透契机以及渗透方法。
我按照概念教学常用的“概念的提出”、“概念的建立”、“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分环节点评:第一环节概念的提出:导入环节部分设计看图说,拍手,听,感受几个几,调动多元感知,包括听觉、触觉、视觉进行表征,为例1中的“几个几”做好了铺垫,既提震了学生精神进入堂,又渗透了分组的方法,很巧妙!短平快进入主图,在这里建议利用技术手段先隐去兔子直接进入主要信息,有几种萝卜,各是几个?分类平铺,不分组,在黑板上贴出图例,明确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的名称,避免之后教学的绕口和歧义。
隐去兔子是因为兔子有三种颜色,各是1、2、3只,共6只和而萝卜是2、6、10,共18根,也存在倍数关系。
混在一起容易造成混乱!胡萝卜和红萝卜比有什么关系呢?以前学的是比差,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种比较两个数的关系,这里建议是采取用观察------发现法,直接出示书中原图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比较,学生会说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这个环节是利用“几个几”提出概念,所以这里这个环节应呈现出,胡萝卜的根数有1个2根,2个2根,3个2根,直接提出“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题,明确学习内容。
第二环节概念的建立:应落脚于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比较,认识倍的本质,这里教师的是采用了操作------探究法,是比较适合的。
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摆一摆的方法,边说边操作,个体板演汇报,指导,规范语言,因为白萝卜是和胡萝卜比,所以以胡萝卜为标准,把胡萝卜的2根放在一起,看白萝卜有几个2根,有个2根,所以就是份。
倍的认识评课稿(0002)
倍的认识评课稿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稿授课人:三2016.11.3的概念。
三、练习设计有坡度,灵活巧妙。
巩固练习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知识系统,老师在练习设计时既突出学生作业完成的规范性,又注意练习内容设计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如:有针对性地展示两个及以上学生的作业进行对比分析,听取学生的评价,交流几个学生不同做法的优、缺点,并说好,好在哪里?不好,为什么不好?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画倍数关系的注意点,知道怎样画才会画得既对又能清楚看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然后让小朋友把不好的改一改。
从这老师可以注重练习反馈,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作业,提升了学生的课堂练习质量。
当然,作为一名新教师,老师这堂课也有美中不足处,如建构“倍”的概念时匆促了点,应在例题教学后放慢脚步,通过让学生圈一圈、画一画、说一说等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倍”和“份”之间的联系,感悟有几份就是有几倍,从而真正掌握“倍”概念。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稿授课人三河2016.11.3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励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进学生探究新知的动力。
根据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应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并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体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逐步建立“倍”这一概念,使教学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开放性。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画、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倍的认识评课
《倍的认识》数学思考评课稿评课人:怀化市洪江市安江一完小廖名凤认真听了湖南省永兴县先锋小学陈芳红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数学思考,这一堂课虽属练习课,但上得很有新意。
陈老师思路清晰,掌控力强,重难点突出,实在值得我学习。
我觉得这一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1、活用教材,深化“倍”的概念上课伊始,陈老师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以细菌一分钟前后变化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画图、描述等手段,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第一题的练习,老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出发,通过细菌的分裂,由形找数,数形结合让学生观察比较。
3、从理解题意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用题一直是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的难点,归根到底是学生的理解力不强,陈老师这节课就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完成第二题时,通过找数学信息——小组讨论——画图——学生评价逐步完善,通过这样几个步骤,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也为学生今后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
4、注意练习的有效反馈每逢学生做完一道练习,陈老师总是有针对性地展示两个及以上学生的作业进行对比分析,听取学生的评价,交流几个学生不同做法的优缺点,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画倍数关系线段图要注意的地方,知道怎样画才能画得又对又清楚看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然后让小朋友把不好的地方改改,陈老师的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与反馈,有效地引领学生分析问题,提升了学生的课堂练习的质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做第一个练习时,细菌的发展这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动手画细菌的发展图,画图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应该着重突出,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指导,但陈老师这一环节指导过少,一直站在讲台上,只有一部分学生画好了并能说出图意,不会的还是不会。
其次,由于是练习课,整堂课气氛不够活跃。
“倍的初步认识”评 课 稿
“倍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倍的初步认识》这篇课稿是一篇关于倍数概念的初步介绍。
整篇课稿围绕着“倍”
的概念展开,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直观的图像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倍数的概念。
首先,课稿通过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引入倍数的概念,如购物时对商品的购买
数量进行估计。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接下来,课稿通过给出具体的例子,如将一块巧克力分成不同的份额,引导学生思考
倍数的意义所在。
这种通过直观的图像和例子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倍数概念的
直观感受,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倍数的概念。
之后,课稿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加强他们对倍数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已学习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自己
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的最后,课稿对学生进行了小结和复习,以加深学生对倍数概念的理解。
同时,课稿还提供了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扩展,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倍数概念的
掌握程度。
总的来说,《倍的初步认识》这篇课稿通过生动的例子、直观的图像和互动的游戏,
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倍数的概念。
同时,通过提供练习题和复习总结,使学生能
够巩固和扩展自己的知识。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
习效果。
倍的认识评课稿
数形结合自主探究——《倍的认识》教学片段评析文峰学校罗晓仙很高兴参加11月7、8两日在县教科研举行的《助推当堂过关教学研究专题培训班》的培训,有幸欣赏了4位老师精彩的课堂展示,借这个平台与大家交流我在观摩后的些许感受,现摘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分享。
场景一:师:我们学习数学常常与图形打交道,看到这两种圆片,你有什么想说的?比多4个,也可以说比少4个。
的个数是 3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的认识。
【评析: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环节里,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的展出,结合旧知识提出新知识新问题,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
】场景二:的个数是的3倍,表示什么意思呢?在图上圈一圈,想一想。
(独立尝试画一画,同桌说一说。
)生:有2个,有3个2个2个2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师: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2的3倍?【评析:“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
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形象的图片,通过圈一圈的实际操作,获得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
初步理解3个2也可以说成是2的3倍的意义。
】场景三:摆一摆:第一行: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几个?(试一试,摆一摆,全体同学独立操作)生1生2师:那种摆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要摆4个2生:2的4倍就是4个2师:求4个2是多少,怎样列式?生:4×2=8【评析: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感性认识时,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2的4倍是4个2,可以用乘法解决。
以上两个环节是课堂的“展开”阶段,也是全课的精华所在。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真正充当了一个“引导者”。
此外,教师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的能力。
“倍的认识”评课稿(7篇)
“倍的认识”评课稿(7篇)“倍的认识”评课稿(精选7篇)“倍的认识”评课稿篇1“倍的认识”一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起始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倍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计算思路。
更多的关于教材的分析我就不多说了,刚才一下的王老师已经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读。
我们开发区在强调课堂导学,这样的课堂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这样的理想课堂大家都在追求,但是在实施中我们会“怕”,一怕不讲怎么能会呢?但是我们想过没:任何一位教师在讲得过程中一定会有学生或者没在听,或者不爱听,或者听不懂,这样的讲是无效的。
二怕学生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在活动中所产生的多样化结果或者想法需要时间进行展示和分享,这样一节课的时间远远不够。
可是如果我们把教学内容理解的更为广泛一些,不仅包括课堂讲授的内容,还包括学生所经历的学习活动以及通过学习活动可能取得的收获和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
陈老师的这堂课就比较好的接受了这两个怕。
我们都知道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陈老师没有给“倍”直接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直观感性材料和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语言描述,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明白“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从而逐步建构“倍”这一概念。
陈老师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主动建构“倍”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陈老师在本节课中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究,尽量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通过把2颗红珠子看成1份,黄珠子的颗数有3个2颗,3份,那么黄珠子的颗数是红珠子的3倍。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嘿呀,今天来聊聊这堂关于“倍的认识”的课呀!
咱先说说上课一开始的时候,老师就像个神奇的魔法师一样,拿出了一堆不同颜色的小棒,那场面可有意思啦!同学们的眼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了,都好奇地盯着老师呢。
老师就用这些小棒,特别形象地给大家讲解了什么是“倍”。
就好比红色小棒有 3 根,蓝色小棒有 9 根,那很明显蓝色小棒就是红色小棒的 3 倍嘛。
然后啊,老师还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摆小棒,去感受这个“倍”的概念。
我就看到一个小朋友,特别认真地摆弄着自己的小棒,一会儿摆成这样,一会儿摆成那样,嘴里还嘟囔着,可好玩啦!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真的是实实在在地理解了“倍”呢。
整堂课下来呀,老师就像个领路人,带着同学们在“倍”的世界里快乐地探索。
同学们呢,也都特别投入,积极地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
我觉得呀,这样的课堂氛围真是太棒啦!
最后呢,我想说,这堂关于“倍的认识”的课,真的就像一场有趣的冒险,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中就掌握了这个有点抽象的概念。
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好课呀!哈哈!
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感受啦,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标题:激发兴趣,培养认识倍数的能力——《倍的认识》评课稿导语:《倍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通过教授学生认识倍数的概念和计算倍数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为核心,结合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本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给学生出示一个数码相机的照片,引导学生猜测数码相机的价格是多少倍于十元。
然后,通过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对倍数的认知,让学生思考:如果一支钢笔的价格是十元,那么两支钢笔的价格是多少呢?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望。
二、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本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了电子屏幕,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展示了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倍数关系,如10元巧克力的价格是1元的10倍,20元电话卡的面值是10元的2倍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倍数的概念。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了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
三、小组合作,促使学生思考与实践在课堂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小组合作活动,旨在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
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观察实际物品的价格,自主运用倍数的概念,计算物品价格的倍数关系。
学生们在小组互动中激发了彼此的思维碰撞,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种小组合作形式也为那些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结语:《倍的认识》这节课通过运用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认识倍数的能力。
在这个课堂中,学生们不仅仅获得了新的知识,还懂得了如何思考、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倍的认识》评课稿今天非常感谢戴老师给我们呈现的一节精彩的课堂,也非常荣幸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倍的认识》还将为后续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因此倍这一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持续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另外,本节课是提升学生认知的一个重要阶段,能使学生丰富倍的认识,形成倍的模型意识。
第一,它是认知关系的一个丰富的过程,我们原对于两个量的关系仅会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用两个量的倍数关系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是认知的一个飞跃;第二,我们原对于量的计量的标准是1,现在我们可以把标准定为2、3或任意一个数,如:这里2个胡萝卜为一个整体为一份,3倍,就是这样的3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倍模型及相应的表像。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在数据信息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两个量之间新的数量关系;2.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份的意识,建立倍的模型;3.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我们不能只甘愿做教书匠,而要让学生在知识中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发展能力。
下面我想结合戴老师这节倍的认识教学,从创设思维对话这方面谈谈我的思考与探讨。
思维对话有两个层次。
低层次的思维对话:展示共享(实质:展示,信息的交流;共享,信息的互补),高层次的思维对话:碰撞共建(实质:碰撞,思维的互动;共建,智慧的共生)创新是思维碰撞的花朵,智慧是思维碰撞的果实。
课堂教学,应该是不同的思维在课堂上碰撞而出的睿智火花。
构建不同的思维对话其使用目的不同,不同的思维对话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也不同一、展示、共享,构建思维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它不但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倍的认识》评课
《倍的认识》评课稿通州区先锋小学徐峰在今天的手拉手教科研活动中,我有幸听了实验小学赵玉梅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这一课,课堂上赵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老师的这堂课可以说是对我们农村小学的数学老师如何实践新课标作了一次很好的指导。
下面我就结合本堂课的教学过程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知识的探索过程。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赵老师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出示3朵蓝花后,直接出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画出黄花的朵数。
通过呈现学生的正反例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倍”的理解,从而明确倍数关系的含义以及与相差关系的区别。
最后教师适时指出,“我们就是在这样不断尝试、不断辨析、不断纠正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对新知识的理解的”,既渗透了学习方法,又对学生敢于暴露错误的做法进行了肯定与鼓励。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突破教学难点。
本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
赵老师巧妙地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先出示4只蝴蝶和8只蜜蜂,学生用圈一圈的方法得出了“蜜蜂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然后一下子出示了24只蜜蜂,对学生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谁能很快得出蜜蜂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学生在圈的过程中感觉有点麻烦,不少学生自然想到了用算的方法。
但要学生知道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教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课件演示,先圈出1个4,再圈出2个4,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了对算理的感悟——要知道蜜蜂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只要想24里面有几个4,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验证明确算法的科学性。
三、合理组织练习,有效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本堂课的练习,赵老师进行了巧妙的重组,从而使练习的设计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我仅选择其一作简要说明。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明确算理以后,赵老师通过改变蝴蝶的只数,让学生分别算出蜜蜂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首先,感谢陶芬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的这堂课,让我们听课的每一位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受益颇多,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受。
一、听完陶芬老师《倍的认识》这堂课,可以看出课前她有认真钻研教材,能认真领会教材编排意图运用好教材确定重难点。
学具准备十分精美,课前准备充分,各种自制的板书贴纸和奖励卡片让人心生佩服!本节课的导入环节,陶芬老师十分注重与低年级的知识相衔接,通过寻找图片中有几个几引入,既起到了复习旧知的作用,又起到了引领新课的作用。
最后用男生女生的照片作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思考和讨论:男生和女生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作为一个亮点自然引出《倍数关系》这一课题。
二、陶芬老师这节课对于“标准量”的渗透,设计巧妙,很有方法。
通过简单地寻找胡萝卜和红萝卜的根数,引导学生发展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
直接告诉学生它们两者的倍数关系就是: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再让学生变换多重方式说一说,深化对倍数关系的理解。
接下来自然引入,白萝卜有10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呢?引导学生发现要把白萝卜2个一圈,找出有5个2根,那就是胡萝卜的5倍。
由此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通过圈一圈,说一说,写一写的活动让学生逐步自主寻找“标准量”,从而完整构建倍数关系的模型。
对于如何寻找“标准量”,陶芬老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有的学生说得很好,比如:找“是”字后面的那个量就是“标准量”,有的学生说找数量较少的那个量就是“标准量”,这两种方法都值得表扬,但是对于后者我有点疑问,如果两个量的数量一样呢?三、本节课的最后,陶芬老师运用男生女生的贴纸奖励数作为切入点,提问学生:你能移动男女生的贴纸使两边的贴纸数量呈现倍数关系吗?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既良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致,提升了课堂氛围,这也是值得学习的一个亮点。
同时,课堂结语中的“倍加努力”“倍加珍惜”等等词语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看法,谢谢!。
【教育资料】三年级《倍的认识》评课稿学习专用
三年级《倍的认识》评课稿张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起始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主要是要求学生初步感知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倍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教学重点、难点之一,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张老师没有给“倍”直接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明白“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从而逐步建构“倍”这一概念。
涂老师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教学上突出以下几点: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这节课教学时,涂老师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图到画图再到摆脱直观,用数字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和第50页第1题、第2小题线段图的练习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二、活用教材,建构“倍”的概念。
在现实的情境中,张老师利用等分的经验进行胡萝卜和白萝卜两种数量之间的比较,抓住了“倍”的形成过程,沟通了“倍”和“份”之间的联系;在规律性的表述中,感悟“倍”与“份”的关系,知道有几份就是有几倍。
接着通过看图说一说,画一画等练习来加深对“倍”的理解,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由例题开始,要学生摆图,学生边摆边想边说,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接着做第一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充分观察图,讲数理;再做第二层次画图(第一行有5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让学生画小棒)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最后,看图判断对错,既起到巩固知识,反馈检查,还起到灵活运用的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涂老师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构“倍”的概念。
三、练习设计有坡度,灵活巧妙。
巩固练习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知识系统,涂老师在练习设计时既突出学生作业完成的规范性,又注意练习内容设计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评课稿学校数学《倍的熟悉》评课稿本节课是同学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同学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一、引导同学主动探究,赐予同学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老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同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的地位,调动同学已有的阅历去主动地思索,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看和比较去主动探究,尽量给同学多一点思索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究胜利的喜悦。
在练习的设计中,老师请同学在第一排摆2个星星,其次排摆的个数是第一排的4倍,当同学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同学说明为什么这样摆。
通过同学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同学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到的理解;紧接着,老师又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让同学拿出星星,自己喜爱摆几个就摆几个,接着让同学摆苹果图片,使苹果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
同学摆的结果多种多样.当同学汇报了自己的摆法后,我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3倍,而你们摆的苹果图片的个数却不同?'引起大家的思索。
通过观看、比较,同学发觉由于星星的个数不同,所以,当摆它的个数的3倍时,苹果图片的个数就不相同,进而体会到"比的标准不同一份的数量不同,所得到的结果苹果图片的个数也就不同。
'这样的练习,开放了同学的思维,同学自始至终参预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理解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同学不仅学会概括表象,强化了"倍'的概念,同时为下一节课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二、注意同学学习的主体地位。
同学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同学为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者、合。
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学问,又能合理地引导同学进行合作探究。
教研活动《倍的认识》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活动《倍的认识》听课评课稿(2020)昨天听了刘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这节课,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刘老师活学活用,她在这节课中立马用到了学习的一些理论知识。
刘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优点有以下几点:一、教学准备充分本节课教具准备充分,刘老师彩印了本节课要使用的各种萝卜图片,图片背面又贴了磁铁,既形象又方便使用。
还为每位学生打印了课堂作业纸,学生上课使用方便,能及时训练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刘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教学结构合理本节课开始通过一副生动有趣的小兔子丰收的画面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把这些凌乱的萝卜重新摆一摆,学生自然就想到了按类摆,学生摆好以后就开始研究他们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一般都说谁比谁多几个或少几个,也有学生说出谁是谁的几倍,由此引出倍的研究。
学生理解了倍的含义后,刘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形式也非常丰富多样,层次富有变化。
三、教学效果明显听刘老师的数学课,每次感受颇深的一点就是刘老师的数学课效果显著,学生都学会了并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练习反馈都可以看出来。
四、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倍”的模型思想我们在淄博学习时,各位专家都非常强调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模型思想,刘老师这节课也有体现。
例如刘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倍”的认识过程,必须先找到标准量,也就是一份有几个,然后看一看另一个量有几个标准量,就是几倍。
本节课我的小建议是:学生通过认识大量实例后,刘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你是如何找到“倍”的,此处就是引导学生说出先找标准量,有几个标准量就有几倍。
此处正是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的建模的关键时期,应该让学生多说一说,先让好学生说一说,再同位互相说,以给学生加深印象。
2020年11月。
【精品文档】倍的认识评课-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倍的认识评课篇一:《倍的认识》评课《倍的认识》评课咸水沽第三小学郭冠宇第一次听吴老师的课,用六个字总结,那就是沉稳、扎实、高效。
下面我就对这节课亮点与不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如有不到之处,还请见谅!亮点:1、习惯养成有成效。
也许是出于一个班主任的敏感,从孩子们一进到阶梯教室,我就开始观察他们,虽然刚刚深入三年级,但孩子们安静、有序。
坐到座位上后,整理好自己的学具。
然后开始进行成语接龙,经了解,这是双港小学的特色,让我耳目一新,孩子们在积累成语的同时,也为语文学习添砖加瓦。
在学生单独完成小卷的时候,老师不忘提醒一句写字姿势,全班的姿势很标准,我想这应该是平时训练的结果,靠一时的装是装不来的。
孩子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可见,吴老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是很用心的。
2、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上课伊始,老师针对粉花和黄花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学生的回答有:粉花比黄花少2朵;黄花比粉花多两朵;粉花和黄花一共有6朵;黄花的朵数是粉花的2倍。
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能用完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路,可见老师在平时一定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
3、在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对于谁是谁的几倍,不是一个难理解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运动的时候就会找不准一倍数和几倍数,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采取“引导”的方式,指名回答,帮忙指正,学生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再通过同桌互练,直到大家都能掌握。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当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时,老师再带领学生总结方法,吸取精髓。
4、练习层层递进有层次。
这堂课中的练习很多,充分体现出了精讲多练,并且从基础到提高,顾忌到了每个层次的学生。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倍”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概念,很多学生上到六年级还是“见倍就乘”。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倍”的概念比较抽象,低年级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直观材料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比较。
才能清晰的理解“倍”的本质,建立“倍”的模型,高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正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为我们示范了如何上好低年级数学的概念课。
第一环节概念的提出:通过拍手游戏,调动学生的听觉、触觉、视觉巩固几个几,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为教学新知做好了铺垫,非常巧妙!接着大屏幕出现主题图,主题图中有三种萝卜,还有两张种颜色的兔子,倍数关系非常复杂。
高老师有一双巧手做了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的图样贴在黑板上,这节课就只研究萝卜,目标明确。
先让学生自己找萝卜之间的数量关系,当然学生只会比差,接着高老师就指出两个量之间还有另一种关系,板书课题,提出概念。
第二环节概念的建立:在这一环节高老师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与“几个几”建立起联系。
第三环节概念的巩固,这一环节高老师准备了大量的素材,不断改变所比较两个量的种类、数量,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感受比的“标准量”也就是高老师说的一份数的重要性。
第四环节概念的应用,重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理解,高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摆一摆和画一画。
使学生体会标准量,倍数,比较量之间的联系。
第五环节概念的拓展,三个练习的设计都非常有针对性。
第1题将标准量画在下面,并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
第2题第一行是2根,第二行是4根、6根、8根、14根时,第二行分别是第一行的多少倍?加深对倍的认识和正比例的渗透。
第3题培养学生不管是接触到散乱的还是有规律的排列,都能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这节课,可圈可点之处特别多,高老师的个人能力,包括课堂组织、语言、对学生的评价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节奏的把握都非常得当,体现出骨干教师的丰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倍的认识》评课稿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吴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了多种素材让孩子圈一圈、说一说、从而引出课题“倍的认识”。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分散了本课的难点。
再通过学生活动,摆圆片既让学生主动去设定一份数,还思考怎么摆能令人一目了然看出倍数关系,这就让学生时刻不忘一份数这个标准量,对倍概念的建立强化巩固了,也使新知识(倍)和旧知识(几个几)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
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请学生摆3倍关系,当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吴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学、说、圈,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这节课里,吴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巩固练习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知识系统,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最后一个练习中,长木棒是短木棒的几倍,让孩子经历思考的方法,可以一段一段去比,这是估计的好方法,意图不单单只是会估计,更需要孩子明白掌握方法对于数学学习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