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立场与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https://img.taocdn.com/s3/m/e04379f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b.png)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是十分重要的,它关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关乎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也关乎学生成长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围绕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展开探讨,以期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对这一重要话题的重视。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和情感。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情感体验,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自己的看法和情感来规范学生的言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情感,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
在学生的作文和学习笔记中,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选择,不轻易批评和修改,而是根据学生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意图给予指导和鼓励。
只有尊重学生的声音和情感,才能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和热情,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人品的陶冶。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引导他们用心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和文字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诗词赏析、文学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领略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名人传记、历史故事等材料,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才能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人文的熏陶,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素养的人。
三、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关怀他们的成长语文教学是教育的事业,教师应该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倾听者和关怀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困难,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外读物、作文写作等形式,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成长困惑和需求,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和关怀。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https://img.taocdn.com/s3/m/95c64bf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0.png)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人文关怀是对社会伦理和人伦道德的尊重,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审美、表达和思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进行浅析。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意味着对他人的关怀和理解,同时也包括对自己的关怀和尊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关注公共事务和参与社会的责任感。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合作完成小组任务、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让学生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
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人文关怀意味着对社会伦理和人伦道德的尊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相关的文本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或者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生活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环境,如何从自我做起。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三、注重文本分析与阅读的培养人文关怀与语文阅读是息息相关的,只有通过精读和深度理解各种文本,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多样性和人们的情感与思想。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文本。
在文本分析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其中的人文关怀问题进行引导。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https://img.taocdn.com/s3/m/4f2523b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b.png)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人文关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首先,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之一。
语文教学不仅是对文字和语言的传授,更是对情感结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点的培养。
教师要通过讲授文学经典、展示优秀文化作品等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的情感价值。
同时,在评价学生作文、朗读课文等方面,要注重情感的肯定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
其次,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
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自己的个性、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怀。
比如,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扩展学习的机会;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写作指导和个性化的写作训练。
此外,人文关怀还包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具有审美能力、人文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化背景、传授文化知识、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关注个人发展,还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关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关怀心,积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性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关怀。
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准和人文素养,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更加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引导学生走向合格的语文学习者和优秀的人文公民。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d4182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0.png)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语文课是学生接触人文精神教育最直接的课堂之一,语文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语言的运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育去感知、体验和理解人文精神。
本文就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语文课堂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
语文课作为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情操、塑造良好品质的重要作用。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以及寓言和民间传说等,这些作品都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这些文学作品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和道德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正义之志和同情之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平台。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不仅仅是学习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育去关注和关怀他人。
语文教育应当是一种人文关怀的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包容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传递正能量和人文关怀。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爱弱势群体、关心家庭成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通过情感的交流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去分享他人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具有同理心和友爱之情的品质,形成人文关怀的态度和行为。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
语文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既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育不能止步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丰富的作文题目、诗歌创作、实践活动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ff8c9e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c.png)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人文关怀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人文关怀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审美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建议。
小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情感和情操的重要时期。
在语文课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来感悟人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格萨尔王传》等,通过朗读、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去关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学习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性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感写作等,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传递的情感和情操,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意识。
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时期。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一些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如《论语》、《古诗词》、《三国演义》等,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传统节日活动、古诗词朗诵比赛等,引导学生去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和深化,如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章,让学生进行欣赏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https://img.taocdn.com/s3/m/88f9038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6.png)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事业,语文教学作为其中一部分,更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一、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文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鼓励学生自己去阐释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同时,可以设置小组讨论、读书分享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从而对人类的情感和思维方式产生共鸣。
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人文关怀语文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人文关怀。
教师可以选择与人文关怀相关的文章、故事,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他人的遭遇、困境,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怀他人的意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人文关怀的力量,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传授优秀人文思想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应该传递和塑造优秀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章和著作,解读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
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关怀和尊重。
五、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人文关怀需要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关心并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教师还应该倡导和谐相处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友善与合作精神,让他们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尊重。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6e0a27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2.png)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语文课堂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和人文思维。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他们去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传授人文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类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差异,让他们知道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
通过学习古文、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对文化和人文的理解和认同。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对他人的责任和关心,是一种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或者展开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社会问题和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或者社会实践,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困境,激发他们的人文情怀。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
人文思维是指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能够用人文的视角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和道德观。
人文品质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呈现出的人文特质,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道德观。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来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古代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文智慧。
语文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和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和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91a68d4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f.png)
在当今社会,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因为这些素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和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老师和语文教学的温暖,也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丰富多样的个人价值观。
一、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体现“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一大核心理念。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也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关爱和关怀。
具体来说,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方面如下:(一)尊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语言是人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的思想表达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可以使他们感到被理解和被听取。
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可以参加学生的课外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语权,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情感是人的内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阅读、表达等形式,引导学生表达情感,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习和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包括良好的教学设施、充足的教学资源,以及安全文明的学习氛围等。
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心和照顾,进而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去。
二、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体现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具有的一系列基本素养,包括: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创新思维、信息素养、文化素养等。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拥有更高层次的综合素质。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方面如下:(一)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利用信息并评价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之一。
教学思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
![教学思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https://img.taocdn.com/s3/m/8c15bfbb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9.png)
教学思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类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体现在责任感、同情心、宽容心、互助心等方面。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能够更加深入地切入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与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刻理解人性的多样性与尊重,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注重个体感受及沟通,进而达到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如国学经典、文学作品等。
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更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提高整体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欣赏文化艺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文情怀。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让学生从作品的情感表达中体悟到人类情感的多样性,理解并欣赏不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多样性,通过情感交流和文化交流,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其他文化的同时更加珍视、尊重和坚守传统文化。
二、注重个体体验人文关怀的一个重点是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
语言文字是人类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的表达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到文学作品中,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对生活有更深入的体验。
教师还可以教育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遭遇,引导学生透过文学作品感受和认识他人的情感,从而提高孩子的情感认知能力和体验能力。
三、语言的灵活运用语言是人类用来传达信息和情感的重要工具,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语言,也是关注人文关怀的一种表现。
例如,当教师讲到一些有关于人类的悲凉与痛苦时,可以用一些哀思、悲怆的语气来表达,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产生与作品情感共鸣。
同时还要注重教学中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运用形象、比喻等手法,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情感与信息,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享受感和快感。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c3ca098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1.png)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语文课堂是学生接受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语文教育既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注重人文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人文情怀,形成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和良好品德的综合素养。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一、尊重人文传统,传承中华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文传统的优秀品质。
通过讲授经典诗词、名著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美的品味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情,培养人文情怀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情感、品格和思想。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哲理、人情世故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关注人伦道德,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博爱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人生格言、名言警句等,让学生了解人生的真谛,懂得珍惜人生,尊重他人,培养感恩之心和同情心,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美好的向往。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文化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和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情感、审美情趣等综合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经典作品,了解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地理、社会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丰富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自觉。
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652f8b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c.png)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文学艺术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人文关怀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品质。
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展开探讨,探究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人文关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落实人文关怀教育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教师要注重语文教育的情感因素,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诗词、鉴赏文章,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尤其是在学习经典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背后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理解其中蕴含的温暖和人情味。
语文课堂也可以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呈现文学作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还需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除了专注于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艺术的学习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感恩之心、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爱心等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可通过分享故事、讲述名人事迹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验到关怀和温暖,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积极面对生活。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还需要注重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自信、独立和勇气等品质。
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尊重和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语文课堂也可以适时引入一些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品质。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落实人文关怀教育,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出示范。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教师身上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用鼓励和赞美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感受到关怀和尊重。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aeddda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1.png)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人文关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它不仅关乎学生的情感与人格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
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的教育,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来引导学生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关爱身边的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宽容心。
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优秀人物的故事、阅读诗歌、赏析美文等形式,引导学生对人生、对生活有更深的感悟,对美好事物有更深的体验。
可以通过鲁迅的《故乡》、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感恩、珍惜亲情等情感主题,使他们在阅读中深刻地体验到人文关怀的力量。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文、故事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谛、生活的意义,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困难、挫折,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朱自清的《春》、王安忆的《黄金时代》等作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态度,培养他们珍惜美好的人生、发现美好的生活,让人文关怀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复杂性。
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诗句,发散思维,联想蜻蜓与荷叶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使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尊重自然、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https://img.taocdn.com/s3/m/2e25492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a.png)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教学除了传授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外,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人文关怀的因素,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的意义、实施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浅析。
一、人文关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选取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文学作品,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比如,讲述友谊、亲情、帮助他人等方面的故事,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
2.增强学生的同理心。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不同人物的感受与需要,从而增强他们的同理心。
学生能够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提高自己的情感认知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欣赏、解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让学生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对美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
通过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方法1.选择具有人文关怀意义的文学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反映人类关怀主题的文学作品,如《小王子》、《安徒生童话》等。
通过解读这些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引导他们思考真善美的问题。
2.运用教材中的生活实例。
教师可以在教材中寻找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比如,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勇敢的消防员救人的故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这位消防员的看法,让学生思考如何帮助他人等。
3.进行情感交流与启发。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彼此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是要讲究几点精神的
![语文课堂是要讲究几点精神的](https://img.taocdn.com/s3/m/1a3c791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9.png)
语文课堂是要讲究几点精神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场合。
在语文课堂中,传递的不仅是语言知识,更是语言文化、社会观念和道德伦理。
因此,语文课堂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讲究的几点精神。
一、人文关怀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场所,也是学生成长的舞台。
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成长。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状况,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鼓励,引导他们养成乐观向上、自信自立的心态,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获得感受、体验、学习和成长。
二、知识领悟语文课堂以学生的知识领悟为核心,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拓展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中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型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真正掌握语文知识。
同时,语文教学要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互动、信息共享、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获取更为广泛的知识和信息。
三、情感传递语文是一门情感性极强的学科,因此,语文课堂中对情感的传递至关重要。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重情感陶冶,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感和人文情怀,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在情感传递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教育,向学生传递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精神启示语文课堂的精神启示是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深刻认知的重要来源。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要启示学生思考人生、探索智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示,引导学生走进文字背后的内涵,深入了解文字的人文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启示中获得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
总之,语文课堂的精神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人文关怀、知识领悟、情感传递和精神启示,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ca2818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6.png)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语文课程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它不仅仅是教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品质。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人文关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人文情怀,培养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爱。
本文将从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实施方式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引起教育者和家长们的重视,共同推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实施人文关怀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采用温馨贴近的语言和行为,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爱护。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接触各种人文情感,如亲情、友情、爱情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间百味,增强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去思考、评论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学校和家庭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如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情感的机会,让他们更好地体验和感受人文关怀教育的魅力。
我们来看看人文关怀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效果。
人文关怀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到各种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启迪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
人文关怀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通过人文关怀教育,学生能够感受到各种美好情感的力量,增强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培养他们勇于关爱他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品格和道德风貌。
人文关怀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语文学习中,通过人文关怀教育,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审美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https://img.taocdn.com/s3/m/01ee58ea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4.png)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教育中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文关怀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的作用。
一、人文关怀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的体现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兴趣和才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合理的选择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理解和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
学生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会面临各种情感问题,如紧张、焦虑、自卑等。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耐心的理解和关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3.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人文关怀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学习成绩外,学生还需要发展语言、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发展,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关注和指导。
二、人文关怀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课堂氛围,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让学生在放松自由的环境中愉快学习。
2.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教师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3.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d9f396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5.png)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教学、讲解名著、阅读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人生、尊重历史、珍视生命,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批判思维等良好品质。
本文将从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角度进行探讨,展示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传承文化,弘扬国学精神语文课堂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成语故事、经典名著等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古诗词的背景故事、韵律美感、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去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情感、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成语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道德规范,从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在阅读经典名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生、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内涵,让学生在感受美的也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培养人文素养,强化人文情怀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情感情操的重要阵地。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内涵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人文情怀。
在教学《小桔灯》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作者对于母爱的呈现,了解文中对亲情、亲情的诠释。
在阅读《范进中举》这样的名著时,可以促使学生思考人性、人情、人生的价值取向;通过讲解《庐山谣》这首诗,引导学生领悟生活哲理、自然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情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
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视自然语文课堂也是培养学生珍视生活、热爱自然的重要场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教学、自主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然情怀和环保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荷塘月色》来引导学生欣赏江南水乡的山水风景,珍视大自然的美。
在阅读《小石潭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在天然风景中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导学生在欣赏自然风光的也能够领悟自然之美对人心的洗礼和启迪。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fccdae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a.png)
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首先,小学教育应重视人文关怀的精神。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帮助他们认清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立足于自我价值认同和人文关怀的角度,走进课文世界,感悟文本内在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讲述小说《草房子》这一经典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音乐、图文等资料,使学生更深刻而全面地体会到草房子里的和气生根和谐轻松的生活氛围,感受到家庭关爱、友情、亲情等人类情感的升华。
其次,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应从学生的成长实际出发,注重实施人文关怀教育。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写作、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不断接触和认识经典文化、优秀作品、名人事迹等,从中获取启示和感悟,进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修养。
例如,在小学二年级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率先给学生讲解一下《荷塘月色》这个经典的小品文,让学生学会分析、感悟和评述文本,然后引导学生以自然描写和人物刻画为切入点,突破作文的形式限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去真实地写出自己心中的荷塘月色,营造良好的人文情感氛围。
最后,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关怀教育也要重视教育的参与性、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主人公。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与人文关怀相关的阅读课外活动,如参观纪念馆、观看优秀影片、听取人文讲座等,激发学生对人文关怀的热情,进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人文关怀教育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注重人文关怀的精神、实施人文关怀教育、强调教育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这三个方面的课程设计,有利于让小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真正体会到人文精神的深层次内涵,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修养,打造优秀的富有情感表达能力、具有人文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弘扬中学语文教育的审美精神与人文关怀
![弘扬中学语文教育的审美精神与人文关怀](https://img.taocdn.com/s3/m/0c3e736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0.png)
弘扬中学语文教育的审美精神与人文关怀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文字的意义和用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培养审美精神与人文关怀。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了解,以及对他人感受和需要的关心和思考。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推动学生的人文关怀。
首先,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通过审美,一个人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启发。
学生在中学时期正处于认识世界、形成审美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领略文学的美、诗词的美、文化的美等,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通过带领学生欣赏名著,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其中的人物形象、文学技巧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
其次,中学语文教育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它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文化知识,更需要通过阅读名著、欣赏文艺作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更多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先贤们的智慧和思想,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品味和道德情操。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关注当代文化,了解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推动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知识和能力,更关键的是他是否具备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中学语文教育可以通过教授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人文课程,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背景,学生可以理解世界、理解他人,并从中获得情感共鸣和思考启示。
这样的人文关怀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育的要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精神与人文关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立场与人文关怀[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上营造一种人文气息。
语文教师应当凸显语文课堂的精神立场与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引领学生进入人文场域中,用文学文本来熏陶、感染学生,用趣味的课堂来丰富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本质认识,从而实现将语文课堂与外部社会的有机地关联起来,赋予学生“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气质,“妙手著文章”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精神立场人文关怀
中学语文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它的首要任务与终极目标都指向了对人生存状态的深度影响。
这一影响表现为,人类除了工具性地运用语文之外,还有气质性地文化融合。
基于这一认识,语文教育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就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门交际工具,而应当进一步地升华。
要让中学的语文课堂承担培养学生精神气质与人文关怀的使命。
但当今我国语文教育却呈现出相当尴尬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学语文教育阶段模式化的教学氛围。
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体现出来的差距却又不得不令人沉思良久。
在应试教育的车轮下,中学语文课堂压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对引领学生感悟语文和指导学生运用语文两个方面产生的矛盾
难于处理。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呼吁,语文课堂教学要凸显语文学科特有的精神立场与人文关怀。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立场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整合的生成物。
语文作为文化的表现方式和传承工具,它是一种文化的表现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于这一文化的深层探求显然地带有不可普及性,客观地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中华文化要义的全面熏陶,所以语文成为普及文化的典型方式之一。
同时,在文化普及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文学本身成承载的道义。
这既是一种立场选择,也是人生于世的使命感。
要将语文本身对于学生性情养成与价值观塑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必须将工具性的知识传授视为一种形而下的基础教育,而将人文性的人性塑造视为语文教育的形而上学。
这就有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立场。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这一教育观适用于各个教学领域,而对语文教学更为适合。
每一位老师都不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推动者,而是其引领者,他们带领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通过每一道考试的关卡,最终走向成功。
无论哪个老师,他们都朝着学生成才的目标努力,老师之间最主要的差别不在于他们是否努力带领学生走向成功,而在于重人文关怀的老师在带领学生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学生可以开心地观赏沿路的风光,而应试型的老师则只顾带着学生朝前跑,即便在学生筋疲力尽的时候也想不到带他们欣赏一下沿途的美丽风光。
所以,一个自觉将语文教学的精神立场视为形而上学的老师,不应该是用最捷近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而是用最有趣的方法让学生自发地探询知识。
同样,也不仅仅是领
会语文最表层性的知识内容,而是带领学生一起挖掘语文背后的精神气场。
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提高语文素养”的教育理想,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着意地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
我认为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思路应该朝着两个方向进展,其一,是关注文化层面的现象挖掘深层的文化精神;其二,是在关注文本的初始状态基础上,朝着未知的知识领域发展。
这两点思路,具体地阐释就是,语文不能单纯地当作知识性的工具来传授,教师对语文的定位至少应该有双重的眼光与逻辑,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只是它存在的方式之一,而在另一意义上讲,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物,对本民族的民族精神有很好的折射作用,而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学生学会应用这们实践性很强的知识,而是培养他们形成一种具有民族精神的文化气质。
也就是说语文学科对学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精神的代表物来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作为生存的简单工具来获得现世的存在权利。
语文学科传授的内容不是一种古老而僵硬的文化,有人对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的学科这一定义理解有误,他们以为语文如果重视文化的传承,那么它承载的知识就都是古老而僵硬的,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并不大,所以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
但事实上,语文正有着其他学科取法比及的创造性。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除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领会文化精神之外,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知识在正确的逻辑下,大胆地走向未知的领域,
创造出更多与时代相结合的文化与精神。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关怀
语文课堂教学重视人文关怀,正体现了新课标“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理念。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之所以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旨归,在于其关注学生人格的塑造、人性的养成、情感的熏陶、思维的发展、创造力的开发等,这些既是语文学科追求“人文性”的表征,野是语文教育的精髓,能反映当代语文教育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母语教学的终极归宿,更是语文教育摆脱急功近利的知识传授,转向关注人性塑造的本体性回归。
我主张用语文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养成他们的学习动机。
所以,我且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趣味语文教学法”。
趣味语文教学法,是指一种以趣味性启发带动知识性传授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主要特征是启发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双重归并。
这种归并与整合在实践的过程中,表现为以趣味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切入点,知识的传授不受书本与教学大纲的限制,采取开拓式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养成学习兴趣为目标,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根本。
用趣味性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辅助于课堂知识,增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
度理解和个性思考。
但趣味语文教学的方法,并不是丝毫不注重对课堂知识与考试技巧的传授,相反二者正是它的实现目标。
语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因为它是共时性的,语文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课堂,而是整个社会。
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只是一个示范性的引导。
而这种引导却能产生两方面的结果——知识掌握与兴趣培养。
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很大的冲突,培养学生的趣味并不一定就排斥了知识的学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的共同性因素成为它们能够双轨并行的最大可能。
教育没有固定模式,中学语文教学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创造力,时间长了,会使课堂显得死板,无活力。
教师在课堂操作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如学生情绪,局部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
但总体上讲,语文课堂的气氛却应该是和谐而活泼的。
季亚琴科指出,“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
”师生平等对话,让学生的思想自由交流,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语文老师还承担着一项特殊的文化使命,这一使命不仅仅是“为人师表”的简单阐释,而是具体体现。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每一项文化指标都在语文老师身上有所体现,文质彬彬的教师,他身上的人格魅力足以在精神上影响学生产生一种恒久的力量。
中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开放而有序,严肃而活泼,自由而合理的精神体验世界。
斯腾豪斯指
出,“教育即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的程度即它引发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和结果增加的程度。
”教师所承担的职责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堂内感受到知识对话的巨大魅力,而自主地养成学习的动机,只有影响到学生心灵世界的教学,才是真正培养健康人才的教育。
总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项启迪学生心灵、丰富人生阅历、获得精神升华的技术型手段,同时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知识教育、信仰教育、价值观教育。
它需要某种超越技术层面的特殊韵味作为精神内核。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学语文老师的重要性也呈现了出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如何在课堂以外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才是更为重要的范畴。
所以,中学语文老师在筹备教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树立自己的人格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内外兼修,实现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任。
同时坚持一种有文化品位的精神立场,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凸显出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语文所赐予的息息相关的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重庆巴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