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必知热点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回顾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必背知识
一个概念:近代化(现代化)
两大任务: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个层次: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层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整体发展阶段、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新中国的现代化阶段。
五条基本线索:经济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思想文化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实现近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是民族独立。
一、关于“近(现)代化”概念
近代化即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封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近(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的系统工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非自发地开始的。表现为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持续发展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一)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建国前,由于中国近代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进行,具有许多不利因素:
1.民族工业先天不足。(缺资本原始积累,思想、技术、人才等准备不足)后天畸形(产业结构:重工业多轻工业少,地区分布:沿海、沿江多,内地少。)(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自然:资源、气候、交通。社会:大中城市,劳动力、消费市场。历史:外国侵略,自然经济解体程度高。造成什么影响:东西发展不平衡,西部大开发。)
2.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阻挠(通过控制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实现),封建专制主义(封建思想顽固、不思进取、不愿革新),官僚资本主义(借助政权力量,对民族工业占有压倒优势)。
3.缺乏正确道路、安定环境。(西方: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农业近代化紧随其后,为工业近代化奠定物质基础。资产阶级先通过革命掌握政权,为工业化提供政治保障。政府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中国:先重后轻,农业始终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政权,历届中国政府没有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使近代化缺乏科技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战争、革命不断,难有安定环境。所以发展缓慢。)
(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持续发展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1.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实现近代化,必须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实际联系起来。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促使封建经济解体,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某些条件和可能,如机器设备输入、技术引进等。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本来目的是要变中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要阻止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阻止中国实现近代国家工业化。因受外国入侵的压制,中国的近代化由此陷入困境。所以,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2.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代化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近代中国有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物质救国等主张,都从发展资本主义入手实现近代化,结果行不通。原因一是有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使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下;二是因为那种统治秩序竭力保护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中国新生产力的发展;三是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所以,列强侵略阻断了中国工业化、民主化的独立发展的道路,使中国在成为半殖民地的同时,又处于半封建的境地。所以,近代中国面临两个问题: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如何使中国近代化,两者密切相关。
事实证明,近代中国不可能首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只有首先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
三、三个层次: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一)器物层面——地主阶级“救国”(自救)主张的演进:
1.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眼看世界的焦点是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
原因:①社会原因:鸦片战争是近代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正面碰撞,对东西方差距的认识不可能深入。②个人原因:林、魏同属地主阶级“补天派”,思想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透过“尖船利炮”看到了中西之间更多的差距,“师夷”内容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
洋务派从“求强”到“求富”观念的转变,反映了思想界的巨大变化和进步,中国封建传统重视军事镇压力量,鄙视轻视工商。“求富”思想打破了这一传统,把工商也作为立国护国之本。
(二)制度层面——农民阶级的救国主张:
1.太平天国后期的《资政新篇》。
(1)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提出了一整套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其基本主张是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它漠视土地问题,未能满足农民群众渴望得到土地的迫切愿望,因而未能在农民群众中引起广泛影响,不能把握农民运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关系,同时看不出外国资本主义同太平天国的根本对立,对一些外国侵略分子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到后来才认识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2.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思想
(1)早期维新派的思想。
指出中国富强的出路在于变革政治制度。
(2)康、梁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维新派是资产阶级上层,与封建阶级保持着难解难分的关系,在斗争中妥协性更大一些,走的是改良的道路,推崇君民共主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