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幼儿教育心理学(第5章 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课件课件
培养幼儿的交流技巧,包括倾听、 表达和有效沟通。
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帮助幼儿理 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
认知和情绪的关系
认知和情绪相互影响,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幼儿的发展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不同情绪状态可能影响幼儿的思考和学习能力。
2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幼儿的认知发展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
3 情绪调节策略
教授幼儿情绪调节的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
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理解
幼儿开始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这对于他们的思维发展至关重要。
联系和相似
帮助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培养他们的归纳和类比能力。
因果关系
引导幼儿探索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问题解决
训练幼儿通过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认知发展的文化差异
幼儿的认知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的幼儿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
1
文化价值观
文化背景会塑造幼儿的价值观和认知风
语言发展
2
格。
不同语言对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
产生影响。
3
学习环境
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对幼儿的认知发展产 生差异。
认知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幼儿的认知发展受遗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
社会认同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形成对自己社会角色 的认同感。
学习和记忆的发展
学习和记忆的发展对幼儿的学业成绩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学习环境
提供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培养幼 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记忆技巧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模拟试卷5(题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4. 名词解释 6. 判断题7. 简答题8. 案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1.提出“孩子有一百种语言”的是( )。
A.卢梭B.马拉古齐C.皮亚杰D.维果斯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心理学2.古往今来的儿童都爱游戏,爱活动。
这一现象说明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特征具有( )。
A.阶段性B.稳定性C.可变化性D.整体性正确答案:B解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速度是大致相同的,心理发展的趋势也是相对稳定不变的。
古往今来的儿童都爱游戏,爱活动体现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
知识模块:心理学3.被心理学家称为“第二断乳期”的是( )。
A.幼儿期B.学龄初期C.青春期D.学龄晚期正确答案:C解析:青春期被心理学家称为“第二反抗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故本题选C。
知识模块:心理学4.幼儿教师在教授动作示范时往往采用“镜面示范”,原因是( )。
A.幼儿是以自身为中心来辨别左右的B.幼儿好模仿C.幼儿分不清左右D.使幼儿看得更清楚正确答案:A解析: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
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
一般来说,幼儿5岁时才能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才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所以,教师要求幼儿使用左右手或左右脚、腿做动作时,或者要求幼儿向左右转时,要考虑幼儿的发展特点,应该面对幼儿做示范动作,示范左右方位的动作需要和幼儿学做的动作正好相反,如同照镜子做出的动作一样,这就是“镜面示范”。
故本题选A。
知识模块:心理学5.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一会儿把一根木棍当成枪,一会儿又当马骑。
这是属于( )。
A.记忆活动B.想象活动C.思维活动D.注意活动正确答案:B解析: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复习全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教师心理)
第11章幼儿教师心理11.1 考点精讲一、幼儿教师的角色(一)幼儿教师与家长在角色上的差异同是幼儿的教育者,教师与家长之间在角色上存在差异。
教师与家长在角色功能上有重叠之处,但其性质、程度、内涵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1.范围(1)家长:家庭的功能范围是全面而无限度的。
家长养育子女没有固定的时间,涉及生活、养育等多方面。
(2)教师:幼儿园的功能范围是特定而有限度的。
师生关系限于教育、教学范围内。
教师与父母角色的差异,在学前阶段可能不甚明显,因为幼儿年纪小,不够成熟,不论在家里或在学校里,都需要成人负起全面的责任,易引起父母与教师责任范围的一些重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范围方面的差异逐渐明显。
2.情感关系(1)家长:父母与子女应维持适度的、相互的依恋关系,不足或过分都会危害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依恋是一种成人与儿童间的双向关系,任何一方的行为与情感反应都可以引发另一方的强烈感受与反应,焦虑、惧怕、愤怒、警觉、骄傲、喜悦,或温柔、关爱等都包括在亲子的依恋关系内。
(2)教师:教师既应关爱儿童,对儿童有爱心、亲切、关怀,又应与儿童维持适度的距离,即适度的疏离(Detachment)关系。
疏离是指教师自觉与儿童保持适度的距离。
适度的疏离有助于教师客观据实地评价儿童的学习情况,可以避免情感衰竭、增进评量客观性,还可以使教师更加公平。
3.适度理性(1)家长: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提供“长久而且非理性的参与”。
(2)教师: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应保持适度的理性,过度理性或过度非理性都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凡事需经过审慎的思考,再依据对幼儿发展、学习以及教学法的了解,理智地规划教育、教学活动。
4.目的性(1)家长: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与行为是自然发生的。
(2)教师: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应力求适度的“目的性”,或“教育性”。
教师必须有目的地结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幼儿教育篇
幼儿教育的评价
观察记录
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幼儿的 行为和发展,并评估他们了解他们 对幼儿发展的看法和期望, 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集体评估
通过集体评估,了解整个班 级的学习进度,并作出相应 的教育安排。
幼儿教育的挑战
• 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挑战。 • 满足每个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和教育目标的挑战。 • 与家长和教育机构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的挑战。
幼儿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发展特点包括身体、认知、语言和情感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大脑发育迅速,他们对新事物充满 好奇,并且通过探索和互动来学习。 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开始掌握词汇和语法规则,并能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幼儿教育的目标
1 全面发展
帮助幼儿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包括智力、 社交、情感和身体。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幼儿 教育篇
学前教育在幼儿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提供适当的教育和环 境,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知识和 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智力。
通过学前教育,幼儿可以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他们未来成 功所必需的技能。
2 培养兴趣
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和探索精神。
3 培养价值观
通过教育和示范,培养幼儿的价值观,如尊 重他人、合作和分享。
4 建立自信
鼓励幼儿尝试新的事物,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心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幼儿教育的原则
个体差异
了解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并 根据他们的能力和兴趣制定个 性化的教育计划。
积极互动
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幼儿教育心理学(第4章 幼儿学习的动机与学习的迁移)【圣
第4章幼儿学习的动机与学习的迁移一、幼儿学习的动机及其有效激发(一)幼儿学习动机及其分类1.动机的定义动机(Motivation),是指激发、引起个体活动,引导、维持已引发的活动,并促进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作用。
2.幼儿学习动机的分类(1)普遍型学习动机与偏重型学习动机①普遍型学习动机:指幼儿对各项学习活动均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力;②偏重型学习动机:指幼儿只对某一或几项领域的学习有较强的动机,而对其他领域的学习缺乏强烈的动机。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①内在动机:指幼儿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由此而引发的动机。
②外在动机:指幼儿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3.幼儿学习动机的内容(1)好奇(curiosity)。
好奇是指幼儿去观察、探索、操作、询问新奇、有趣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冲动。
(2)兴趣(Interest)。
兴趣指幼儿对某人、某物或某事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注意的内在心向。
它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幼儿认识事物、探求现象的一种重要动机,也是幼儿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
(3)诱因(Incentive)。
诱因指诱发个体行为的外在原因。
诱因按其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正诱因(Positive Incentive)和负诱因(Negative Incentive)。
(二)动机理论与幼儿的学习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与幼儿的学习(1)行为主义对动机的理解行为主义认为动机只是儿童强化后的产物。
行为主义的动机理论在性质上是外控的,属于外在动机,而不关注儿童学习的内部动机。
(2)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不足①只重外部控制难以有效激发、培养幼儿的求知欲。
②将手段目的化不利于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
2.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Need Theory)与幼儿的学习(1)人本主义对动机的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者把教育视为发展个体内在潜能的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核心讲义】(幼儿学习心理概述)【圣才出品】
第3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幼儿学习的定义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
一、幼儿学习的脑科学基础(一)脑科学研究与幼儿的学习1.脑科学研究证明了幼儿学习确实存在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婴幼儿比较容易学习某些知识经验或形成某些行为。
2.由于幼儿期脑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如果具备良好、积极的教育环境,幼儿的脑具有较好的修复性。
3.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
(二)幼儿的学习与大脑功能单侧化1.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因此,了解儿童脑功能单侧优势的个别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是年幼的儿童,在学习上也存在个体差异。
2.人的左右脑、上下脑的功能和分工各有侧重,但也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补偿。
3.大脑功能的单侧化、左右脑的优势不同会影响幼儿学习。
(三)幼儿的学习障碍与脑生理机制1.多动症与学习(1)多动症的定义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缺乏、活动过多、冲动性强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总称,它是儿童期最常见、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
(2)幼儿多动症的表现①活动过度;②注意力集中困难;③情绪不稳定,任性冲动;④学习困难。
(3)幼儿多动症的原因①与遗传有关;②与大脑发育有关。
2.学习困难(1)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是指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2)学习困难的主要表现学习不佳,特别是阅读困难。
严重的学习困难有如下症状:①感知觉障碍,如空间视觉障碍(左右易位)、听觉功能障碍(分辨能力差)、知觉转换障碍(听写阅读困难)。
②精细运动障碍,写字、绘画能力差,精细动作差。
③言语发育障碍。
④注意力不集中。
⑤情绪障碍,易冲动,好攻击,不合群,孤僻,情绪不稳定等。
⑥社会适应不良,常对人际关系产生错误理解,对社会交往采取回避态度。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五单元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五单元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和教育方法的学科,它的目标是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和引导幼儿的成长。
在这门课程的第五单元中,我们将探讨幼儿情绪发展和自我概念的重要性。
本文将以学术论述的方式,结合案例分析,详细介绍幼儿情绪发展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内容。
一、幼儿情绪发展情绪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对幼儿来说更是如此。
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中,情绪发展是一个研究的重点。
幼儿期的情绪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和变化,如幼儿早期的原始情感表达、幼儿困惑和挑战的情绪表现等。
教育者在幼儿情绪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情绪表达:幼儿常常通过情绪表达来交流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教育者应该学会识别幼儿的不同情绪,并引导他们逐渐学会用言语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情感。
2. 理解情绪变化:幼儿的情绪经常出现剧烈的波动和变化,这是正常的情绪发展过程。
教育者需要耐心地理解和应对幼儿情绪的变化,帮助他们逐渐建立情绪调节的能力。
3. 合理引导情绪表达:幼儿的情绪表达往往不够成熟,有时会出现攻击性或受伤害的情况。
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与幼儿亲密接触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学会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情感。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是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指的是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概念的形成对幼儿的个人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影响。
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培养是教育者关注的重点。
以下是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1. 正面评价和鼓励:幼儿需要从家庭和教育环境中获得正面的认可和鼓励,这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育者应该注重幼儿的成就和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自我价值。
2. 提供支持和引导:幼儿在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得到家长和教育者的支持和引导。
他们需要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会积极应对挑战和困难。
教育者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3. 促进社会交往:幼儿的自我概念不仅源于内部的认知,也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第五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第五章第一节婴儿的一般特征婴儿的一般特征婴儿期是指儿童从1~3岁的时期。
因为这是学前期以前的一个阶段,又叫做先学前期。
这一时期是在前一时期所获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通过前一时期的发展,儿童开始能够初步地独立活动,能理解和运用最简单的言语。
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环境和教育就有可能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儿童能够自由地独立行走、操纵物体、进行言语交际,并且初步理解周围事物。
当这些新的要求变成儿童的需要并且跟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发生矛盾的时候,就推动儿童心理向新的、更高的水平发展。
这样,儿童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了,活动能力也日益提高了,独立性开始有了明显的表现,因而从本质上改变着儿童和周围事物的关系。
在婴儿期内,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了极其重大的变化。
第一,在这个时期内,儿童学会了随意地独立行走,这就扩大了他的生活范围,手的动作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因而可以准确地玩弄和操纵他所熟悉的物体。
第二,在这一时期内,儿童的言语在迅速地发展着。
他不但能理解成人的言语,也能够运用语言跟成人进行交际。
词的概括作用和对行为的调节作用(遵从成人的指示),也初步地发展起来。
第三,由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儿童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游戏活动,同时逐步有可能开始进行最简单的模拟活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
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有重大的影响。
第四,在儿童初步的独立活动中,儿童心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玩弄物体和初步游戏及其他活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更好地知觉和理解事物,特别在言语的帮助下,儿童开始能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最初步的综合和概括,从而加深了对于物体和现象的认识。
但同时由于他的经验还比较贫乏,言语能力还较差,因而各种心理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这就是说,各种心理活动总是受他当前直接感知的事物和实际活动所制约。
认识的抽象概括性和计划预见性还很差,注意和情绪也都很不稳定。
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依据我国教育的要求和儿童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儿童心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试题及答案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幼儿期是指哪个年龄段?A. 0-3岁B. 3-6岁C. 6-12岁D. 12-18岁答案:B2.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好奇心强B. 模仿能力强C. 独立性差D. 逻辑思维发展答案:D3. 以下哪个不是幼儿期常见的心理问题?A. 分离焦虑B. 过度依赖C. 社交恐惧症D. 学习障碍答案:D二、填空题4. 幼儿期是_________发展的关键期。
答案:语言5. 幼儿期的_________发展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答案:社交技能三、简答题6. 简述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答案: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7. 幼儿期如何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答案:幼儿期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规律;二是提供安全和支持的环境;三是教授幼儿识别和表达情绪的方法;四是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四、论述题8. 论述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答案:幼儿期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为幼儿提供了最初的社会化环境,也是塑造幼儿性格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可能导致幼儿出现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
结束语:幼儿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理解幼儿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和测试,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为他们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复习全书】(幼儿心理学-幼儿想象的发展)
第6章幼儿想象的发展6.1 考点精讲一、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的概念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
2.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划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①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它是人们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有意想象中,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所形成的新形象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水平较低。
②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
3.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在幼儿的学习、游戏等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想象在幼儿学习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的整个过程等都要依靠幼儿的想象过程。
(2)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
而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想象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应该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二、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1)无意想象的特点①无预定目的幼儿的想象常常没有自己预定的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幼儿往往是在行动中看到了由自己的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才想象自己所做产品的意义。
②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进行的过程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想象的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也容易改变。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课件课件
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音乐能够激发幼儿的听觉和节 奏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
力。
音乐能够帮助幼儿放松身心, 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音乐能够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通过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情 感交流,帮助幼儿理解情感和 表达情感。
音乐能够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表 达能力,通过歌词和旋律的配 合,提高他们的口语和听力水 平。
02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总结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获得知识和理解,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 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详细描述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是 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了解世界,前操作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考和沟通,具体操作阶段儿童能够进 行逻辑思考,形式操作阶段则强调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跨学科合作
幼儿教育心理学将与多个学科进 行交叉融合,如神经科学、发展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以更全 面地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
技术创新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 大数据分析等,对幼儿心理发展 进行更精准的评估和预测,提高
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重视个体差异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尊重其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促进每个
注意力发展
记忆力发展
幼儿的记忆力逐渐从机械记忆向理解 记忆发展,能够通过联想和归类等方 式记忆信息。
幼儿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 注意发展,能够有目的地集中精力完 成某项任务。
情感发展
01
02
03
情绪表达
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幼儿教育心理学(第6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圣才出品
第6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一、社会性概述(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的定义(1)广义社会性: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
(2)狭义社会性: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心理特性。
2.幼儿社会性的定义幼儿社会性是指个体在幼儿阶段,由于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改变的历程。
3.社会性发展的定义社会性发展的历程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
(二)社会性分类1.学者对社会性的分类(1)有学者将儿童的社会性划分为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自我发展三个维度(王振宇,1992)。
(2)陈会昌(1994)通过因素分析,将儿童社会性发展分为七个主要维度,即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认知、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性情绪。
(3)石绍华(1990)在统计有关社会性发展的文献时,通过元分析方法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全部文献分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自我和社会性的发生机制5个领域。
2.其他分类法(1)按逻辑分类: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
(2)按内容分类①社会性品质:同情心、责任心、自制力、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
②社会性行为:积极行为,如合作、分享、谦让、助人,消极行为,如招惹、打架、抢占、说难听话等。
二、幼儿社会能力与学习(一)社会能力及其构成1.社会能力的定义社会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
2.社会能力的构成(1)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交往主动性、交往策略等):它是幼儿发起、维持和调整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基本能力。
(2)亲社会行为能力(包括助人、合作、分享、对他人负责等):它是幼儿在社会交往中基于对他人或群体利益的利他态度和行为能力。
(3)社会适应能力:它是幼儿对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3.社会能力三个组成维度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儿亲社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前提与条件,而亲社会能力的发展则会带动与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
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复习全书】(幼儿心理学-幼儿记忆的发展)
第5章幼儿记忆的发展5.1 考点精讲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2.记忆表象及其特征(1)记忆表象记忆表象,简称为表象,指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2)记忆表象的特征①直观性表象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和原物体有相似之处,有一定的逼真感,即表象的直观形象性。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表象是感知留下的形象。
由于此时客观事物不在面前,是通过回忆而浮现出来的,因此它所反映的,仅仅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②概括性a.表象的概括性,反映着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它不是某一次感知所留下的个别特点;b.表象和思维都具有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概括用的是语词;表象概括的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又有非本质属性,而思维概括的都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因此,我们可以把表象看作是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3.记忆在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的作用(1)记忆在幼儿生活中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知觉经验在起作用,他们对某事物的知觉会依靠记忆和过去的经验建立联系。
(2)记忆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无论是角色游戏或是结构游戏,孩子都是在进行着想象,而这想象的“原材料”就是通过记忆而在幼儿脑中保存下来的事物的表象,即感知过的经验。
(3)记忆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幼儿期的学习活动是有限的,即使如此,也总有知识经验的积累。
而只要有积累,就必然离不开记忆。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征1.意识性: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无意记忆是指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
有意记忆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
幼儿的有意记忆较差。
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其意义记忆开始发展。
2.理解性: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复习全书】(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概述)
第1章幼儿心理学概述1.1 考点精讲一、心理现象与心理的定义1.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动机、心理过程、个性。
2.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①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心理活动与大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没有大脑便没有心理,大脑出现障碍必然会影响心理活动;②幼儿正处于大脑的发育阶段,要保护幼儿的大脑,为幼儿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使幼儿具备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
客观现实就是指我们心理以外的一切,包括大自然、各种社会生活条件和人的各种活动;②幼儿生活的客观环境中,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幼儿周围的成人、同伴等对幼儿的心理活动、个性心理特征都有极大的影响;③幼儿园的活动天地愈广阔,接触的事物愈多,幼儿的心理活动内容就愈丰富。
由于幼儿正处于心理发展中,他们的选择和辨别能力还不强,需要成人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这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3)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①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心理并不反映周围的一切事物,而是主动地加以选择。
人的心理活动是有目的性的,对同样一个事物,每个人的心理反映各不相同;②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带有主观色彩的,大脑在加工时,人的经验、个人与事物的关系和态度等等个人特点,都会影响到心理的反映;③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为不但能反映外部世界,还能认识自己,能够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④了解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教育幼儿、引导幼儿活动的前提。
幼儿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创造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心理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是教师的职责。
二、幼儿心理研究的对象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幼儿心理发展有其特点,如幼儿活泼、爱动,思考问题具体形象等。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第一篇:幼儿心理学第五章第一节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想一想:什么是记忆,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作为经验而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重新反映出来。
例如:已经练会的钢琴练习曲,拿到谱后(甚至没有谱),只要点明曲名,马上就能弹奏出来;做过的数学题,考试时,遇有类似的题目,很轻松就能做出来了,等等。
幼儿也是这样,学会了一首歌后,老师一点歌名,孩子马上就能唱起来。
这些都是记忆,是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
多次地看、听、想、触摸等就形成了联系,即刺激物和信号之间建立了联系。
如:认识某个同学,注意地看她的形象,和她交流……这个过程就是加深印象,进行识记。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是我们认知过的(原刺激物出现,能认)。
例如:一首曲子呈现在你面前,你觉得熟悉,好像是以前练唱过的,一哼,果然顺利唱下来了。
回忆(再现),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出来(原刺激物没有出现而在头脑中浮现),如:谈起过去某个同学的名字(某种影响),而在你脑中出现了此同学的形象,可她此时并不在场。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
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
这个过程,简单地讲,就是记忆。
因此,也可以说“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1.表象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
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河南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复习全书】(幼儿心理学-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第3章幼儿感知觉的发展3.1 考点精讲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2)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3)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3.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1)视觉①视敏度: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②颜色视觉: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③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受遗传和环境影响;④色盲:颜色视觉异常,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等4种。
(2)听觉①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a.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b.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c.与成人交往;d.对智力、个性发展也有影响。
②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a.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b.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有的幼儿感受性高些,有的则低些。
这种个别差异并非天生不变,实际上,幼儿的听觉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③言语听觉: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象。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④听力的保护和培养a.注意避免噪音污染;b.通过语言训练来训练听力。
(3)触觉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①视触觉的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②动觉: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与适宜性教学
一、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
(一)个别差异的定义
1.普通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2.幼儿教育心理学上的个别差异:着重分析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具体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景下,在智力、能力、性别、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志向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3.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曾指出,教师在决定什么样的教育对幼儿有益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以下三种重要知识:
(1)幼儿发展与学习的知识——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都会有不同的发展及学习特质。
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对各个年龄层的孩子有概括性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活动、教材、互动对他们是安全、健康、有趣的,并且能力所及,同时还具有挑战性。
(2)幼儿的个别发展状况——了解群体里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及需要,以针对不可避免的个别差异调整教育方式。
(3)幼儿所处的社会及文化——了解幼儿的生活背景,才能确保孩子的学习经验是有意义、有相关性的,并能显示对幼儿及其家庭的尊重。
(二)重视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的必要性
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认为个体的成长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每个个体的发展在遵循人类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有其独特性。
二、幼儿学习中的个别差异
(一)幼儿学习能力的差异
1.学习能力包括:智力、先前知识、创造能力等。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表5-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
(二)幼儿学习类型的差异
1.学习类型的含义
(1)学习类型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并影响学习效果。
(2)学习类型是个人对学习情境的一种特殊反应倾向或习惯方式。
(3)学习类型的差异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意、行为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
(4)学习类型具有独特性、稳定性。
2.学习风格的两种类型
(1)序列性学习者(Serialist):偏爱以序列步骤的方式学习;
(2)整体性学习者(Holist):喜欢以分层的方式学习。
3.儿童的五种学习类型
(1)视觉型:当学习内容以图像的形式出现时,学习得最好;
(2)听觉型:通过音乐和谈话,学习得最好;
(3)身体型:当他们能全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学习得最好;
(4)书面型:喜欢阅读,从书本上吸取知识,偏好自己阅读而不愿别人为他们解释;(5)群体互动型:偏好讨论或其他需要大家一起参与的活动,他们喜欢交换意见。
(三)幼儿学习的性别差异
1.性别差异更多是社会建构的,而非生物遗传的单一影响。
2.性别差异不仅会影响幼儿学习某些技能的速度,还会影响到学习的方式。
3.在社会性学习领域同样也存在着性别差异。
4.在社会交往学习方面,不同性别幼儿的社会交往学习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四)学习类型的代表性理论
1.按活动状态区分的学习类型理论
(1)学习的四种活动状态
①具体经验化(Concrete Experience,CE)
②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AC)
③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RO)
④积极实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AE)
(2)四种学习类型
①四种类型的形成
上述四种活动中,具体(CE)、抽象(AC)在特性上是相对立的,观察(RO)、实验(AE)也是相对立的。
因此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因活动对立而形成的张力,造成儿童会停留在一个他比较偏好的象限中,即形成其学习类型(类型Ⅰ,Ⅱ,Ⅲ,Ⅳ)。
②四种类型的侧重点
a.类型Ⅰ的儿童喜欢问为什么(why);
b.类型Ⅱ的儿童喜欢问是什么(what);
c.类型Ⅲ的儿童喜欢问怎样做(how);
d.类型Ⅳ的儿童喜欢问如果这样,会有什么结果(what if)。
2.邓恩(Dunn)的学习类型理论
邓恩夫妇将学习类型分为五大类要素.
(1)环境类要素:包括儿童对学习环境安静或热闹的偏爱;对光线强弱的偏爱;温度高低的偏爱;坐姿正规或随便的偏爱。
(2)情绪类要素:包括自我激发动机;家长激发动机;教师激发动机;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坚持性强弱;学习责任感强弱;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爱等。
(3)社会性要素:包括儿童是否喜欢独立学习;喜欢结伴学习;喜欢与成人一起学习;喜欢与各种不同的人一起学习。
(4)生理性要素:包括喜欢听觉刺激,还是喜欢视觉或动觉刺激;学习时是否爱吃零食;清晨学习还是下午或晚上学习效果最佳;学习时是否喜欢活动。
(5)心理性要素:包括大脑的分析和综合;对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偏爱;沉思与冲动等因素。
三、针对个别差异的适宜性教学
(一)适宜性教学
1.简介
适宜性教学源于美国的发展适宜性教学主张。
它认为,适宜性包括两方面的适宜:年龄适宜与个别差异适宜。
个别差异应该受到尊重。
老师在规划课程以及与孩子互动时,必须尽可能因人施教,不能单纯以孩子的年龄作为施教的考虑,也不应期望他们的表现一定要达到某个预定的标准,更不应该有任何其他忽略个别差异的状况。
2.按照NAEYC的观点,个别差异的适宜性教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差异:能力差异、文化差异、兴趣差异、发展差异。
(二)适宜性教学法的主要方式
1.资源利用模式:充分利用幼儿的长处和优点,以求人尽其才。
2.补偿模式:通常幼儿在某一方面会有所不足,这可以改由另一方面的强项去补偿,以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治疗模式:针对儿童某一方面能力缺陷,给予针对性的教育。
4.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
这一理论也译为“教学相适”理论,由克隆巴赫提出。
他指出教学(T)应配合儿童的性向(A),教师对不同性向的儿童,应提供不同的教育措施,以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5.个别化教育方案
(1)个别化教育的定义
个别化教育即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个别化的、适宜的教育方案。
(2)个别化教学的策略
①调整儿童的学习速度;
②提供多样性教材;
③调整教师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