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认为领导者用人应该把握好三大手段
曾国藩 成功选人的三大原则
曾国藩成功选人的三大原则成大事者必靠人才,而在使用人才之前,选人至关重要。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人才,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才都适合于你的事业。
因此,为了使组织和团队更好地发展下去,领导者如何选到合适的人,非常关键。
曾国藩在选人用人的实践中,给后人总结出了三条非常有用的选人原则,值得每一位选人用人者参考。
这选人的三大原则分别是:选人切勿眼光过高;首选忠义血性之人;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选人原则一:选人切勿眼光过高诸葛道熹:如果眼界过高,很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
万物皆遵循这样的道理: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
人自然不会例外:人无完人,才无全才。
中国的上古兵书《太白阴经》对此讲得很明白:强悍刚勇的人,可以勇敢地对待大难,其个性却难以持久;温顺安分的人,可以循规蹈矩,却难以灵活变通;性情沉静的人,可以考虑长远的规划,却难以应对突发的事件;性情谨慎的人,可以保持已有的成就,却难以开拓事业。
这段千古金言启示后人:如果对人才一味求全责备,“眼光过高”,难免会让你感觉“无人可用”。
曾国藩从来都不相信有所谓的“全才”。
他认为,书上所说的“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完人,只是后人的追崇之词罢了,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切勿上当。
事实上,曾国藩自己就是一个有所长有所短的人。
比如统领将佐规划战略上他很在行,但要让他带兵亲自参加一场战斗,他就总是会吃败仗。
因此,他对这个选人切勿“眼光过高”的原则是深有感触的。
他曾指出,一世之人才足够一世之用,就看怎么去发现去识别。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大约上等的贤哲,只能靠天缘才能遇到。
中等人才,则可以以人力求得。
阁下眼界太高,将来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为你所用的人才。
程子曾经对司马光说:愿相公宁愿受一百个人的欺骗,也没有使好贤之心从此而没。
阁下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降低取才的标准,获取的人才也渐一天比一天多了。
诸葛道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领导要注意发挥人才的长处就行。
究竟应该怎样选拔人才呢?曾国藩认为,挑选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拘一格,评判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求苛细。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什么叫“有成”?千万记住,为公家做事做出成就的才能叫有成。古往今来都是一心为公的人才会留名,而为私的人,往往很快就被遗忘了。人活一世,大都希望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1.制胜根本在人
曾国藩说:“制胜之根本,在人才不在器。”“器”就是指设备、机器或者方法、过程。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了,现在“重器不重人”,整天都在谈什么研发、材料、方法、制度,就是不讲人,根本完全本末倒置了。曾国藩深深感觉到,要做一番事业,单打独斗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拼。所以他知道,人才是很重要的。
有很多人说中国人很重视历史,我不赞成。中华民族虽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我们并不是真正重视历史。我们很重视历史意识,但是我们不重视历史,很多人根本连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顺序都记不清。因为我们很清楚,历史大部分是假的,所以不能全信,不能过于听信历史书中的说法。但是历史里面蕴藏的道理却是真的,是不会变的。试问有几个人看过《三国志》?我想肯定没几个,我们大多数人宁可看《三国演义》,也不看《三国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前者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取材精审,对史实加以认真考订和慎重选择,而后者则是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戏说与演绎,偏重于揭示历史事实中所蕴藏的道理与启示。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用人方面都很有成就。所谓“识人”就是知人,“用人”也就是善任。郭嵩焘为他作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材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俞樾称他“尤善忠,自愧不如元辅。”而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从这些评价中不难看出,说曾国藩
曾国藩管理之道(为官从政)
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事例:对李元度的使用
3、成功用人的关键环节: 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
(2)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当于用, 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 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 田,则不如耜 。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铻 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
光用智谋和权术去笼络别人,即使是驾驭自己的同乡都是无法长久的。 ——曾国藩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1)要有用人的诚意
• 凡是正话、实话,多 说几句,时间长了人 家自然就会了解你的 心意的。即使是直率 的话,也不妨多说几 句。
•
——曾国藩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李鸿章
4、要有一副平和宽容之心
如果统将之间有一分矛盾,营官、哨官之间就会有三分矛盾,而 士卒之间就会有六七分矛盾。这样的团队,必然就要解体了。所以要 想和衷共济,就应该先从统将有一副平和宽容的心开始。
——曾国藩
第二讲:用人是一门艺术 ——曾国藩用人方略
• 1、诚心、智慧、度量:用人者应该具备的 三大素养
——欧阳兆熊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曾国藩与儒家 • 修、齐、治、平的追求,以天下为己任 • 文化的自觉性:卫道的狂热 • 湘军:有理想有主义的部队 • 儒家社会——宗族、人情 •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一生的道德自
律,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曾国藩与法家 • 治乱世用重典:“曾剃头”的由来 • 人性本恶:清醒冷静理智的态度 • 功利:“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
曾国藩聚人、用人、修养方略
仁智所见因人而异取长补短半信半疑曾国藩聚人方略•用共同信仰凝聚人•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力以相救。
贼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有誓不相弃之死党。
士兵:重家规、卫道精神、做人道理军队+学校+家庭•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声叶,皆一气所贯通。
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受其私惠。
平日既有恩谊相济,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招募制:统帅—统领—营官—哨长—什长—士兵重新招募制•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与人共事,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以为己责;感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幕而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者亦在此。
——李鸿章推诚布公,不假权术,故人乐为之用。
其过人之识力,在能坚持定见,不为浮议所动。
——李瀚章君子要想做成大事,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曾国藩•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如果统将之间有一分矛盾,营官、哨官之间就会有三分矛盾,而士卒之间就会有六七分矛盾。
这样的团队,必然就要解体了。
所以要相互和衷共济,就应该先从统将有一副平和宽容的心开始。
——曾国藩夫人必有驾乎天下才之量,然后能用天下才,任天下事。
替如夫人洗足;赐同进士出身。
季子言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我意见常相左;(左季高)藩侯当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他经济又何曾!(曾国藩)曾国藩用人方略•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品德、品性、品位: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个环节•创业初期宜合,局面盛时宜分•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注重与人才的情感交流仁者,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
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吾辈带兵,如父兄带子弟一般。
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
切不可使之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
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鼎实导读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就是组建了湘军,平息了太平天国的叛乱,让大清国可以得以继续残喘。
这事靠他一人之力肯定做不到。
那么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他是如何给自己找帮手的,他的识人、用人之道又是怎么样的?文|郦波,来源|《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专著,特此感谢!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倘若我们如果能够综合曾国藩在家训中,包括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所提出的用人理论,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要力气没力气,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人家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刘邦呢,最早不过是个无业游民。
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他最终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来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用人四部曲”。
广收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曾国藩识人用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识人用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关于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有学者从其所著《家书》和《冰鉴》中,将其概括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就是广泛招揽人才;慎用,就是视情委任,用其所长,务求慎重;勤教,就是经常进行督导和教诲;严绳,就是立法度,定规矩,加以管束。
人才经“广收”而济济,又因“慎用”而得所,辅以“勤教”和“严绳”,自然得以善用,此为“开疆拓土”加足了马力。
曾国藩“用人必先识人”曾国藩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也就是说,用人需具备识人本质的眼力,用人慎重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
那么曾国藩的眼力如何呢?有一次,李鸿章带着三个人去见曾国藩,碰巧曾国藩出去散步,李鸿章便让此三人在门口等候。
当曾国藩回来的时候,看到门口有三个人,他左边看一眼,右边看一眼,中间看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进去。
李鸿章问老师对此三人的评价,曾国藩回答道:“左侧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之人万万不可用;中间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鸿章对老师“一眼识英雄”非常敬佩,问其原因,曾国藩说:“左侧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顺了下来,不敢再与我对眼神了。
这说明他心地比较善良,但是气魄不够展开,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
右侧这个人,在我看他的时候,他不敢看我,当我不看他的时候,他又偷偷地看我,很明显这个人心术不正,所以万万不可用。
然而,中间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扫他一眼,他又堂堂正正地打量了我一番。
说明此人心胸坦荡,气魄宽广,可用,而且可以大用。
”此时,李鸿章幡然领悟,并遵照老师的指点派用此三人。
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很准,那个人就是后来在台湾保卫战中闻名于世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后任台湾首任巡抚。
这个识人的故事在当时被广为传颂。
曾国藩用人德为先曾国藩认为,错一个人,横则影响一片,纵则贻误长远,造成难以补救的后遗症。
那么到底如何在广收的基础上做到慎用,如何处理好广收与慎用两者间的关系?此为企业管理人才中的一个难题。
曾国藩:亨通官场的四大用人秘诀(领导者必读!)
曾国藩:亨通官场的四大用人秘诀(领导者必读!)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掌握三省市的人事大权,而人事又关系到江南四省的吏治民生,因此他用较长时间,通过比较和探索,找出一条特有的“曾氏”用人法。
他把主持理财的文职官员的标准概括为四项。
第一,有操守过去有一句话说:“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得太平。
”还有一句话:“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这两句话所讲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即能力的重要。
操守是一个人的为人,特别是做官员,做领导的一条底线,是一条永远不可逾越的红线。
中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约束官员的三条标准,也就是“清”、“慎”、“勤”这三个字。
所以,曾国藩把文官的第一条标准定位为“有操守”。
操守含有两个意思:■ “要清廉”,为官不清廉,老百姓怎么能服气?■ 有节操,有节气,有一种临事不惧、临难不苟的胸怀和修养。
曾国藩说,下属获得上司偶然青睐,但操守有问题,还是不能持久,手下的人也不会真心佩服你。
即使你的权势可以压他一级,但他心中不会服你,所以曾国藩特别强调,做领导要有操守。
第二,多条理曾国藩“相人口诀”当中就有“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他打了一个比喻说,庖丁解牛在外行人看来,这样复杂的一头牛,庖丁很快就能解得很清楚、很伶俐、很利索,因为庖丁找到了诀窍。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每天用得着的不能太繁多,两句话就够了。
一本书也好,古人流转下来的典籍也好,概括起来,可能就是几句话,你千万不要把它变复杂。
总之,把很多复杂的事情变为简单,就是曾国藩所说的“有条理”。
“多条理”,不但是工作方法,而且也是一种能力。
他将“剖析”列为第一方法或工作步骤。
实际是指如何下手,如何抓住主要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曾国藩提出“庖丁解牛”这一日常生活中的成语典故等方法。
概括说来,是说条分缕析,要把各种事务集中起来,分清主次、轻重、难易、缓急。
曾国藩说:大凡办一件事情,其中常常有互相曲折交汇之处,如果一个地方不通,那么处处都会受到牵制。
曾国藩为官之道
• 为官当守六大原则:
• • • • • • 平争:平息争端,不翻前任旧帐,只做不说 因势:肯定前任的成果 善习:保持良好的习惯,摈弃恶习。 从俗:顺应地方民俗,溶入地方民俗,不招至民怨; 便民:事而利民,不便民的事情不做,以免失人心所向; 救弊:改革不合时宜的弊端;
• 为官当守三不原则:
• • 不与:不参与下属的具体工作,做事要做重点; 不遑:做事要有紧迫感,工作讲求效率;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情贵在诚,湘军有家人父子之情,所以千人同心万人同力。(例:塔其布 李续宾) 不能因情感而失去理性。
用人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人除了精神上的需求之外,还有利益上的需要.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 的欲望。合众人之私,才能成一人之公。 凡是遇到有利的事情,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有名的事情,要注意分享。 利益的引导是一把双刃剑,不可不用,必须慎用。
• • • 不得凌辱下州县,人无贵贱贤愚,皆宜以礼相待。 不许不受银礼:不论大小、贵贱,均不得受;初收茶果、小菜, 再收鞍马,最后见诉求便索。 不许荐用私人:不给下属推荐人员,避免私人狐假虎威,为祸一 方,下属不敢治之,最终反害荐者;
高官为政,务持大体
• 首要之地:
冲:要害咽喉地域;繁:繁忙的部门;要:重要地方;简:边缘的地方;因势择人而用。
【忠告】
•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 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 冀。 • 壮勇忠精而不贵多,设局宜合而不宜分。 万人离心,不如百分同力。 • 天下事无实意者鲜有成效,务虚名者多 后患。
执理不移 遇事敢争
• 卧薪尝胆 不轻易出底牌 • 外圆内方 刚柔互用 争让适度 • 舞台与作为 无权断不能有所为
高官为政,务持大体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1
我认为驾驭下属的方法,最重要的推诚布公, 而不是玩弄权术。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渐渐 地就能使他人为我所用。即使不能让他们全心 全意地为我效力,也必然不会有先亲近而后疏 远的弊端。光用智谋和权术去笼络别人,即使 是驾驭自己的同乡都是无法长久的。 凡是正话、实话,多说几句,时间长了人 家自然就会了解你的心意的。即使是直率的话, 也不妨多说几句。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3)要有容人的
度量
事例:处理与左
宗棠的关系
2、情感、利益、约束: 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1)注重与人才的情感交流
事例1:处理与塔齐布的关系 事例2:处理与李续宾、李续宜的关系 忠告:运用情感交流应该注意的问题
2、情感、利益、约束: 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2)要有知人的智慧
大致说来,考察人才之道,应该看他 的志向与趣味。志向、趣味低下的人, 安于现状,囿于世俗的陋规,因而越来 越低贱污劣;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向 往先贤的辉煌功业,因此也就一天比一 天高尚明达。人才的优劣智愚,由志向 趣味就可以区别开来。 ——曾国藩
2、情感、利益、约束: 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对待这种人的办法,在两方面应该宽,在两方面应 该严。应该宽的:一是花钱要慷慨大方,绝不计较, 当手中钱财较多的时候,则数十百万,掷如粪土,当 手中钱财紧张的时候,则将好处让给他,那怕自己过 得很苦;一是不要与他争功,遇有胜仗,将全部的功 劳归于他,遇有升官的机会,将保举的机会给他。应 该严的,一是对他的礼节要疏远,跟他的往来要少一 些,给他写的信要简单,话不可多,情不可密;一是 要与剖明是非,凡是他和他的部下做得不对的,坚决 进行惩治。总起来说,在名和利问题上要宽,在是与 非问题上要严。四者兼备,你的手下又有强兵,那么 就没有不可以相处的人了。
曾国藩:优秀领导必备的三大素质
曾国藩:优秀领导必备的三大素质领导的职责无非两样,出主意,用干部。
"用干部,就是用人。
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说过的。
施宏哲认为,任何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都必定是一位成功的用人者。
一位领导可以在所有的地方都不如其部下,除了一种本领:用人。
任何一位领导者都惟有善于用人,才能服人之心,得人之力,尽人之才。
诸葛长青:作为领导者,你要经常思考,他们为什么愿意跟随你?这也是史玉柱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成功的原因。
你看看天下古今成功者,哪一个不是后面有一群追随者? 我们已经知道,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善于使用干部的人。
有史学家这样评价曾国藩:他自己亲自指挥军队就会打败仗,用人指挥军队就会打胜仗。
中国诸葛智囊顾问诸葛长青:领导关键是会用人,用人才为自己打天下。
刘邦就是如此。
曾国藩深谙此道。
事实确是如此,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所打的几次败仗,都是他本人亲自指挥的。
可见曾国藩本人的临阵指挥能力并不高,他对此也很有自知之明,所以后来凡是重大的战役,他都会尽量避免亲自指挥。
就连1863年到1864年湘军在攻打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时,他都没有亲临前线。
但没有站在战争的最前沿并没有影响到曾国藩的威信。
湘军将帅,自胡林翼以下,即使与他地位差不多的,都对他毕恭毕敬,或始终尊他为主帅,或把他当做是自己的老师。
如才华横溢、心高气傲、成就卓著的李鸿章就一辈子都对曾国藩非常敬崇:"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
"中国诸葛智囊顾问诸葛长青:林肯、罗斯福、毛泽东、李世民、朱元璋等也是如此,很多将领最爱跟随毛主席,为什么?杰出的领袖就是北斗星、指南针啊。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曾国藩身上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使得那么多人物都乐意为曾国藩所用?这些过人之处对我们领导者有哪些启示呢? 其实,通过研究曾国藩的用人之道,我们会发现,之所以那么多杰人人物都以曾国藩马首是瞻,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都心甘情愿为他效犬马之劳,是因为他身上具备了大多数卓越的领导者身上都具备的素质。
曾国藩的用人三法情感、利益与约束
理念与新知MINDSET &INNOV ATION 网印工业S c r e e n P r i n t i n g I n y 曾国藩的用人三法:情感、利益与约束纽带。
曾国藩的手下勇将塔齐布,在一次作战中寡不敌众,又马陷泥潭,还迷了路,幸好被当地的一位农民发现,将他带回了自己的家中休息。
次日早上,塔齐布的部下们因为主将一晚上没有回来,以为他肯定战死了,都哭作一团,曾国藩也悲痛不已。
正在这时候,塔齐布回来了,曾国藩听说后,连鞋子都没有穿,光着脚就跑了出去,抱住塔齐布大哭了起来。
塔齐布说:“我饿极了,快拿饭给我吃吧。
”曾国藩这才破啼为笑。
这一哭一笑,都是曾国藩真情的流露。
然而,其发挥出来的功效可非常之大。
试想,假如你是塔齐布,会不感动吗?曾国藩说,湘军内部有一种“家人父子之情”,人才们乐意为曾国藩所用,主要原因就是这个“情”字。
情感是有回报力的,凡是人才,都需要情感上的关怀、体贴、理解、尊重、信任和鼓励。
今天的领导者,也应该将情感当成是一种力量,用它去动员、感染和影响自己周围的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假如你是一名领导,希望人才都乐意为你所用,你认为自己如何才能办得到?曾国藩认为,领导者用人应该把握和使用好三大方法,才能使人才心甘情愿地为你所用。
这三大方法的关键词分别是:情感、利益与约束。
情感交流作为领导者,要想让人才乐意为你所用,就一定要注重与人才经常进行情感交流。
每一位高明的用人者,都精通和熟练运用情感的艺术。
曾国藩就是一个善于运用情感的人。
曾国藩带兵打仗,有那么多的人团聚在他的周围而至死不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曾国藩很注重与人才之间的情感交流。
所以,他与人才之间慢慢地建立起了牢固的情感d u s t rS cr e e n P r i n t i n g I n y 网印工业MINDSET &INNOV ATION理念与新知出人才的热情和活力,一起去成就事业。
当然,领导者的情感一定要出自真诚。
曾国藩用人之道(三)
曾国藩用人之道(三)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不仅擅长治军,还善于用人。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不仅会选择人才,还会善于培养人才。
曾国藩用人之道不仅受到历史学家的赞誉,其实道理也适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
一、善于寻找人才曾国藩在用人方面最先考虑的是人才的“由来”。
他认为:“治军最要紧的就是选将,选将最要紧的就是捉贼的时候看人,此谓之明达。
此是最能见学问的一个关头,有至多的孔门,衣襟上都没有惊怖,是天生骨骼刚毅,练好了拳脚能撞碎石头?是地道子弟,从小里就磨练出来的心性?是机关奇谋,高明神通的丰功伟绩?始终不离经史,精研兵书,使得机关趁势?是善于晓略人情,童心未泯,卑以胜尊,没补海宇?”曾国藩通过考察和品性,一步步深挖潜能,寻找出最适合工作的人才。
这也正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所倡导的“征才先人主,做事设人心”的思路。
二、寻找适合的人才曾国藩用人的思路是找到那些最适合的人才,而非聚集大量人才。
他认为:“若是招一大些人,人人都中等,却连中等之选也无”。
因此,曾国藩鼓励员工争取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曾国藩也倡导用人才的理念:适材适用是最重要的,人才适不适合,不光看他的能力,还需要看他的性格、兴趣和意愿是否适合这份工作,只有找到了最适合的人才才能让他们发扬光大。
三、培养人才曾国藩不仅注重聘用人才,也需要加强培养人才。
他的指挥团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提升员工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期间,会充分倾听员工的想法和建议,以保持创新和进步的步伐。
曾国藩还通过充分培养年轻人的能力来提高整个组织的技术水平。
他深信,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他们需要适当地引导来突破瓶颈,不断壮大组织。
四、奖励和嘉奖优秀人才曾国藩还非常懂得赏识和鼓励优秀人才。
他认为,激励制定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最终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绩水平,使员工感受到组织的一致性和共同成就。
在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如果对优秀的人才进行鼓励、表彰和嘉奖,他们的工作动力就会大增,使企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实现公司和员工之间共赢的局面。
评析曾国藩的用人之术
评析曾国藩的用人之术在曾国藩帐下有各种各样的能人,有文人、武将、谋士,也有兴办洋务的科技人才;有李鸿章这样通过正规科举出身的人才,也有放排工杨载福、愤青鲍超、师爷左宗棠这样的在野人才,还有塔齐布这样“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
然而他是怎样去挖掘并正确的使用他们呢?这其中曾国藩自有其独到的识人用人之道,今天我就从他的识人用人之道进行评析。
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将曾氏的用人之道概括为以下八个字: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最能说明曾国藩用人之道的是,道光三十年(1850)他在文宗登极所上的奏折。
他说:“今昔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
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缺一不可。
见无才者,以痛惩模棱疲软之习;见有才者,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
十年以后,人才必有起色,此转移之道也。
所谓培养有数端:曰教诲,曰甑别,曰保养,曰超擢。
”由此我们可以从曾国藩对于人才的选拔、培养、用人三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选拔人才方面曾国藩在人才选拔方面主张“德才兼备”“、不拘一格”和“广收人才”。
他曾说“:司马温公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
因此曾国藩选人喜欢在交谈中察言观色,对朋友推荐的文人他都亲自交谈。
在交谈中,还观察此人面相。
他喜欢把人的长相和相书套,既相信又不全信,同时,再结合这人的精神、气色、谈吐举止,尤其看重对方的为人行事,几方面结合起来,去判断人的吉凶、前途。
然而对于武将,则不问品德,不管此人是海盗、罪犯,只要武艺高强,能打仗,心地踏实,为人忠勇,曾国藩不怕得罪地方官,排除压力,为其所用。
兵痞鲍超,酒醉卖妻,醒后又翻脸不认账。
提刑按察使司的差役押着去府中,不料,路上被曾国藩拦下,鲍超大叫:“曾大人,你老不是在搞团练吗?我愿投在你的帐下,我好比当年落难的薛仁贵,日后我会辅助你老征东扫北。
”曾国藩脱口赞“好神力”,当即把鲍超留下,委以大官。
曾国藩用人八字要决
相关标签:曾国藩 | 人才管理曾国藩用人八字要决2011年08月09日16:08 文/ 卢晓周培训杂志 已有1590位网友访问本文曾国藩出身农家,资质并非上佳,但几乎以一己之力平定太平天国,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成为“中兴第一名臣”,其后更是直接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对其更是推崇备至。
毛泽东就曾说道:“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蒋介石也说过:“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纵观曾国藩跌宕起伏、纵横捭阖的传奇一生,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不世之功,与其识人、选人、育人、用人的高超技巧密不可分,更得益于其倾力打造的“智囊团”,这在当时形成了“名臣能吏,半出其门”、“荐贤满天下”之壮举。
曾国藩能够网罗数量如此之多的智士,并高效地加以统筹、安排及任用,足见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
对于如何招贤纳士,曾国藩精辟地用八个字——“广揽”、“慎用”、“勤教”、“严绳”加以总结。
这八字要诀既是对曾氏用人实践经验的高度提炼,也是其用人的智慧结晶。
广揽曾国藩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国家大计,首重留心人才”,“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凡有一长一技者,断不敢轻视”。
这与现今的企业重视人才的理念不谋而合。
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能否打造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智囊团”是企业未来竞争能否制胜的关键所在。
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探寻、吸引各类型的人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必修课程。
原则一:不拘一格现在许多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招聘或委托猎头公司等招揽人才,这其实就是曾氏所言的“广揽”,差别仅在于寻才的途径不同,实质无二。
曾氏选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不拘一格,他认为选拔人才不应该以出身、资历来衡量,他强调“要以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苟细,无因寸木朽而弃连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才”。
左宗棠自负甚高、傲气凌人,常以诸葛亮自诩,给人写信的落款通常都是“亮”或“小亮”。
曾国藩认为,领导者用人应该把握好三大手段
曾国藩认为,领导者用人应该把握好三大手段这三大手段是:情感、利益、约束。
注重与人才的感情交流白居易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如果说人的心灵有一扇大门的话,那么情感就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
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身边每一个高明的用人者,肯定是精通运用情感的艺术的。
有句俗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刘备这个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非常善于运用情感。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讲道,长坂坡之战,赵云单枪匹马,从万军之中,拼死将阿斗救了出来。
见到刘备之后,赵云下马伏在地上大哭,刘备也大哭起来。
赵云将阿斗双手递给刘备,刘备接过阿斗,扔在地上,说:“为了你这个小东西,差一点折了我一员大将!”赵云十分感动,连忙从地上抱起阿斗,哭着对刘备说:“我赵云就是肝脑涂地,也不能回报主公的恩德!”刘备这一哭、一扔,赵云这位英雄,就对他死心塌地了。
善解人意,以情感人,是刘备能够建功立业的奥秘所在。
诸葛亮为他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操对关羽又是封官,又是送钱,关羽却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那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由此可见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了。
曾国藩同样是这样一个善于运用情感的人。
曾国藩所从事的是带兵打仗的事情,有那么多的人团聚在他的周围而至死不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曾国藩很注重与人才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他和人才之间,有着十分牢固的情感纽带。
【忠告】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塔齐布是曾国藩的一员勇将,在一次作战中,塔齐布因寡不敌众,马陷泥潭之中,迷失了道路,后来被当地的一位农民发现,将他带回了自己的家中休息。
第二天早上,塔齐布的部下们因为主将一晚上都没回来,认为他肯定战死了,都哭成了一团,曾国藩也悲痛不已。
正在这时候,塔齐布回来了,曾国藩听说后,连鞋子都没穿,光着脚就跑了出去,抱住塔齐布大哭起来。
塔齐布说:“我饿极了,快拿饭给我吃吧。
”曾国藩这才破啼为笑。
我们看,这一哭、一笑,都是曾国藩真情的流露。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ppt 72页)
吴兰蕙:面偏神动,目有精光,跳皮。
王春发:口方鼻正,眼有精光,色丰美, 有些出息。
唐顺利:目小,有精光,眉粗,笨人。
2、曾国藩用人的三个步骤
用人第一步----建立人才档案
先造册,第一项是现任官职,第二 项是履历,包括历任官职、所派之差、 所游之地,第三项是家世,包括三代脚 色、兄弟宗族科名、官阶等内容。曾国 藩召见后,在下面填注评语。第一天召 见的是三位安徽州县官。曾国藩对三人 的表现并不满意。
曾国藩的识人秘诀 五到:眼到,着意看人,认真看公牍。 手到:于人之优劣,事之轻重,随手笔记 ,以备遗忘。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案例:江忠源 刘铭传和雕毛扇
咸丰八年九月十五日日记
何本高,湘阴归义人,兄弟六人,行三,咸丰 三年入营,朴实。
第四要耐受辛苦。健、悍、土
文职: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乡气与官气----推广四字用人法 关于基层
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 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妨彼碍之弊 。其失也,奄奄无气,凡遇一事,但凭 书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 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 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吾欲以“劳苦忍 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 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 、眼到者。赵广汉好用新进少年,刘晏 好用士人理财,窃愿师之。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主讲人:林乾 教授
读曾国藩,我有三点感悟: 屡败屡战、精神恒久;要有自知 之明、要善于用人;曾国藩每临 大事都要焚香静坐、默默冥想, 我虽然不焚香,但是经常性的静 思是一定的。----柳传志
李克强在安徽接受李诚国学五年
曾国藩的做人36字诀
全局意识:
《通筹全局折》
第一个原则,论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全局来看,如果两样都有利,就应 当取其大者;如果两样都有害,就应该取轻者。要敢于舍弃小利而图大利,舍:
1、诚心、XX、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2、情感、利益、约束: 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
3、成功用人的关键环节: 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 合众人之私,而成一人之公;合理分配利益、分享名声 用人之道要宽严结合: 多一点约束,少一点放纵,人数虽然少,但也能成功。 在名和利的问题上要宽,在是非问题上要严。
xx:
护官之符。
清,勤,XX,为居官三鉴。
保持廉洁,必能服众。
人为财死,少贪少祸。
行大事者,不尚小廉。
XXXX,由奢返俭难。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可成大器。戒奢要从苗头开 始,而不是等待以成习惯再行改变,那就是极为困难了。
重:
稳当从容,可当大事。
君子不重则不威。
“整齐严肃 ”是重字的根本内容
稳重行事,有胜无败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厚重是贵相,轻薄之人不可用。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 看脚盘,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相貌与谈吐相结合。
得其大概。
XX,勤而生明。
五到者: 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四多者: 多看,多做,多问,多想。
实:
+■ J-JUg -3-^” 一I. ——r-
靠岸 “认真 ”二字大天下。 脚踏实地,从浅处,实处着手,事业才能可大可久。 以朴实为根本,培植根基,而后再讲权变,方能无虞。 用人当用朴实可靠之人,对于成大事者而言,用人不慎,必败无疑。 天下事当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凡事都非一触可就,都要经过不断累
曾国藩处事三绝
曾国藩处事三绝:识人用人管人内容提要:人到用时方恨少,人到用时用不了。
用钱总有用尽时,用人才才能坐拥天下。
曾国藩处世三绝,独到的听声辨人之绝学。
道破世间用人的各种禁忌及任用天下智才、天下偏才、天下奇才、天下权者等的妙法。
识人不准,用人不当,管人不精,则功亏一篑。
无须通天本领,无须绞尽脑汁,只要掌握了鉴人的妙招,就能洞察人性优劣,识别人心好坏,精明老练的用人,得心应手的管人。
成在识人,败也在识人;好在用人,坏也在用人。
你明白吗?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不是豺狼虎豹,而是人!你知道吗?世界上最大的秘密不是UFO,不是百慕大三角,不是艾滋病,而是关于人自己的秘密!人们总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们常说:千难万难,最难的事在于识人、用人、管人。
纵观历史上重大的阴谋,都是从不识人开始的;考察社会上最大的悲剧都是从用错了人开端的。
真可谓:“好在用人坏亦在用人”,“成在识人败也在识人”。
于是有了《识人·用人·管人》一书的问世。
本书所要告诉人们的,绝对是一些能让你“恍然大悟”、“霍然而起”、“拍案叫绝”的识人、用人、管人秘诀。
有人说一般人学会识人即可,聪明人学会用人则妙,而天才、大才、领导之才就一定要学会管人之道。
不能识人,何谈用人?不能用人,何谈管人?不能管人,何以打天下,创事业?根据五行的分类,各种形态类型的分述如下。
(1)金形人。
形貌:面额和手足方正轻小,如一块方金,骨坚肉实。
肤色:白色。
声音:圆润亢亮。
性格:刚毅果决,睿智机敏。
(2)木形人。
形貌:瘦直挺拔,如笔直大树,仪态轩昂,面部上阔下尖,眉目清秀,腰腹圆满。
肤色:青色(白中透青)。
声音:高畅而洪亮。
性格:温和宽仁。
(3)水形人。
形貌:圆满肥胖,肉多骨少,腰圆背厚,眉粗眼大。
肤色:略黑。
声音:缓急不定。
性格:情感丰富,富有想像力,聪明机智,多变。
(4)火形人。
形貌:头额窄下巴宽,鼻子高大而露孔,毛发较少。
肤色:赤色。
声音:燥烈。
曾国藩的用人艺术
曾国藩的用人艺术用人是一门艺术。
毛主席也讲,领导的主要职责是用干部、出主意。
实际上,用干部就是用人,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善于用人的人。
比如汉高祖刘邦,刘邦得了天下之后就问他手下这些大臣,为什么咱们能得天下?我们知道,项羽出身很高,个人能力也很强,但是最终却失了天下,自刎乌江别虞姬。
而刘邦出身不高,个人能力也不行,但是最终却得了天下,为什么呢?刘邦和大臣们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范增而不用,所以最终失了天下,虽然刘邦个人能力不行,但是他用了这些有用的人才,所以他得了天下。
咱们的主人公曾国藩是书生出身,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带兵打仗的能力也是很糟糕的。
据说,当时打仗,如果曾国藩亲自在前线坐镇指挥,那基本上都失败,如果他不亲自在前线指挥,而是在后方谋划,那么取胜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也就是说,曾国藩的带兵打仗的本领是很糟糕的。
到太平天国后期,据说遇到重要的战争,临开战之前曾国藩就赶紧走,害怕在前线坏事,但是为什么他又能平定太平天国?就是源于他用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胡林翼说,他跟曾国藩只差一两岁,但是胡林翼总尊称曾国藩为老师。
李鸿章也说,我以前跟了很多大帅,最终都是昏昏噩噩,无所作为,直到我遇到曾大帅才如同人生遇到了指南针。
可见,曾国藩在用人方面确实是有高明之处。
一、诚心、智慧、度量: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我总结了几条,第一条,用人者应该具备三大素养:诚心、智慧和肚量。
第一,用人要有诚意。
曾国藩认为,驾驭下属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推诚布公,而不是玩弄权术。
诚心诚意地对待别人,渐渐地就能使他人为我所用。
即使不能让他们全心全意地为我效力,也必然不会有先亲近而后疏远的弊端。
光用智谋和权术去笼络别人,即使是驾驭自己同乡都是无法长久的。
有这么一个典故,话说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 新20130829
6、破格提拔领军人物 关于机会成本
思拟再四,竟须放胆放手乃可有济,非加 募四万人不为功。此时惟有破格请将,放胆添 兵,倾湘中之农夫以为兵。办此等事,非强拉 人不为功,莫过于慈和也。----胡林翼 署理江督:试用期---才华展露 扩张期---站住脚跟臣密保人员,则慎之又慎, 不敢妄加一语。要可考验于数年数十年以后。
唐纳德汉布里克1984年提出“高阶理论” :高层管理人员会对其所面临的情景和选择做 出高度个性化的入了大量自身所具有的经 验、性格、价值观等特征,能够决定战略的形 成或影响他人的行动,组织因而成为高层管理 人员的反映。----《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 典理论的开发过程》
西方最重合作精神,中国传统的 当头意识
1、合作的五个层次
《吕氏春秋· 应同》:
同气贤于同义, 同义贤于同力, 同力贤于同居, 同居贤于同名。
帝者同气,王者同义,霸者同力, 勤者同居则薄矣,亡者同名则觕矣。故 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领袖四人:曾胡左李 吴文镕调胡从贵州而来,吴死。曾上 奏:胡某之才,胜臣十倍。 胡一直推崇曾,说自己的皮匠小店,昔 年本钱出于老板,事曾公弥谨,每月三 万两不可少。 财源基础:湖北 兵源基础:湖南 曾国藩与赵烈文谈话:第一功臣,安庆功 劳,他人不可攘夺。
重视三缘:血缘、地缘、业缘
主要将领182人,籍贯可考的156人 中,湖南130人,占百分83,其中湘乡56 人,占湖南一半。 蒋介石用人的三个层次:黄埔生--浙江籍---亲属。陈诚、胡宗南、汤恩伯
4、用人的四大标准
分为武职官员和文职官员,各有四项标准 武职官员的四项标准: 第一要才堪治民, 第二要不怕死, 第三要不急名利,
丁长胜:身文而笨,讷于言辞,目不妄动, 为可靠。 周惠堂:颧骨好,方口好,面有昏浊气。 色浮,不甚可靠。 钟辅朝:目清而不定。明白,滑。 吴兰蕙:面偏神动,目有精光,跳皮。 王春发:口方鼻正,眼有精光,色丰美, 有些出息。 唐顺利:目小,有精光,眉粗,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认为,领导者用人应该把握好三大手段这三大手段是:情感、利益、约束。
注重与人才的感情交流白居易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情感。
人非草木,孰 能无情。
如果说人的心灵有一扇大门的话,那么情感就是开 启这扇大门的钥匙。
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身边每一个高明 的用人者,肯定是精通运用情感的艺术的。
有句俗话,说刘 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刘备这个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非常 善于运用情感。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讲道,长坂坡之战, 赵云单枪匹马,从万军之中,拼死将阿斗救了出来。
见到刘 备之后,赵云下马伏在地上大哭,刘备也大哭起来。
赵云将 阿斗双手递给刘备,刘备接过阿斗,扔在地上,说:“为了你这个小东西,差一点折了我一员大将! ”赵云十分感动,不能回报主公的恩德! ”刘备这一哭、一扔,赵云这位英雄, 就对他死心塌地了。
善解人意,以情感人,是刘备能够建功 立业的奥秘所在。
诸葛亮为他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 操对关羽又是封官,又是送钱,关羽却千里走单骑,回到了 刘备那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由此可见情感交流的 重要性了。
曾国藩同样是这样一个善于运用情感的人。
曾国 藩所从事的是带兵打仗的事情,有那么多的人团聚在他的周连忙 从地上抱起阿斗,哭着对刘备说: “我赵云就是肝脑涂地,也围而至死不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曾国藩很注重与人才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他和人才之间,有着十分牢固的情感纽带。
【忠告】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塔齐布是曾国藩的一员勇将,在一次作战中,塔齐布因寡不敌众,马陷泥潭之中,迷失了道路,后来被当地的一位农民发现,将他带回了自己的家中休息。
第二天早上,塔齐布的部下们因为主将一晚上都没回来,认为他肯定战死了,都哭成了一团,曾国藩也悲痛不已。
正在这时候,塔齐布回来了,曾国藩听说后,连鞋子都没穿,光着脚就跑了出去,抱住塔齐布大哭起来。
塔齐我们看,这一哭、一笑,都是曾国藩真情的流露。
如果你是塔齐布的话,你怎么能不感动呢?1855 年8 月,塔齐布因为打九江打了很长时间打不下来,又急又气,结果呕血而死。
布说:“我饿极了,快拿饭给我吃吧。
”曾国藩这才破啼为笑。
曾国藩听到塔齐布的死讯以后,伤心欲裂,连续几天都不睡觉,不吃饭。
他亲自赶到塔齐布在九江城下的军营中,为塔齐布主持了葬礼,并且在塔齐布的灵前大哭了一场,在场的将领们也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塔齐布家在北京,家中还有老分清贫,曾国藩知道后,便让湘军粮台设法为塔齐布筹了一笔银两,委托人转交给塔的老母,并对塔齐布的两个弟弟的生活也作了安排。
湘军之中还有一员大将,叫李续宾。
曾国藩对李续宾十分推崇,李续宾对曾国藩也是忠心耿耿。
曾国藩父亲去世,回家守制的时候,清政府乘机剥夺了他兵权,而李续宾不管这一套,还把曾国藩看作是最高统帅,不管什么事情都向曾国藩报告、请示。
朝廷迟迟不肯让曾国藩出山时,李续宾甚至表示要辞职回家。
1858 年,李续宾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孤军猛进,结果被围于三河。
曾国藩得到消息后,就非常伤心地对人说,以李续宾的刚烈性格,肯定会死在这场战役中了。
后来果然如此。
而当李续宾战死的确切消息传到曾国藩大营的时候,心如刀绞的曾国藩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当着众人的面放声大哭起来。
曾国藩与李续宾的弟弟李续宜感情也很好。
李续宾在三河战死后,他的部队就归了李续宜带领。
曾国藩和李续宜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同治元年八月,李续宜在曾国藩的大营中冶病,曾国藩每天都到他的病床上去探视,晚上还要看一看李续宜的睡眠情况。
他在给弟弟们写的家书中说:“我每天到李续宜那里探视,他身体很瘦,又经常咳嗽,好象是有了内伤,但他的精神还很好,静心调养,应该可以痊愈。
”当他看到李续宜晚上睡觉分香甜的时候,感到由衷的高兴,特意写信给弟弟们,让他们跟自己一同分享这个快乐。
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湘军之中,很有一种“家人父子之情”。
曾国藩还说,湘军所建立的,是千人同心、万人同力的“死党”。
很多人才乐意为曾国藩所用,其中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这个“情”字有关。
情感是有回报力的,凡是人才,都需要情感上的关怀、体贴、理解、尊重、信任和鼓励。
今天的领导者,也应该将情感当成一种力量,用它去动员、感染、影响周围的人,激发人才的热情和活力。
不过我们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领导者的情感一定要出自真诚。
我们上面已经说过,曾国藩用人很讲究诚字,这个诚字,同样也是与人才进行情感交流时所必须把握的。
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虚伪的情感不但打动不了别人,反而只能弄巧成拙。
还有,在运用情感的时候,也要把握感情和理智的分寸,不能让情感的洪流冲垮了理性的大堤,否则只能坏事。
比如上面谈到的刘备为了给关羽复仇,不顾与东吴联合抗魏的大局,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结果兵败身亡。
这其中的教训,是很深刻的。
【自检】为什么要注重与人才的情感交流?你认为与人才的情感交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人毕竟是现实中的人,除了精神上、情感上的需求之外,还有利益的需要。
曾国藩在以情感打动人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以现实的利益驱动,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曾国藩用人的第二个手段,就是利益的引导。
用人要以利益为引导【忠告】人除了精神上的需求之外,还有利益上的需要曾国藩自己对于钱财看得很轻,并且要求将领们也能不汲汲于名利,认为汲汲名利者是干不成大事的,但他也知道,“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的欲望。
”,因而利益的驱动不但不能少,而且一定要做足。
所以他的《水师得胜歌》最后两句总结性的话,就是“仔细听我得胜歌,升官发财笑呵呵”。
在给弟弟的信中,曾国藩说:凡是出来带兵的人,都不可避免会稍肥私囊,要想让做到一点钱也不拿,是不可能的。
【忠告】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的欲望。
实际上,高谈忠义的湘军将帅并不忌讳谈名谈利。
咸丰八年曾国藩第二次出山的时候,他的部下大将李续宜就劝他说:对于名将来说,“非花费十万两白银才能请求他出来为你所用,出来之后,又必须每月花费一万两才足以够他使用。
”因此李续宜建议他不要怕花钱,而是要“轻视银钱”,以重金求人才。
左宗棠首次出来带兵,胡林翼也写信教他“军营中的办公费用一定要多定些”,因为“聚集人才依靠的是钱财”,特别是“用兵打仗更是不能在乎钱”,让他“不要学那乡下里的老教师,得到一笔学生交的学费,就觉得一生都吃不完了”。
曾国藩也曾经向清朝皇帝奏报说,湘军以当兵为名利两全的事情。
所以曾国藩给将领们定的薪水都很高。
按照湘军饷章的规定,营官每月为白银二百两,分统、统领带兵三千人以上的每月为三百九两,五千人以上的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的六百五十两。
《湘军志》说:“带五百人的每年收入白银三千,带一万人每年收入六万,这还是廉洁的将领。
”所以湘军将领人人都很有钱,有10 万家产的大概有100 多人。
彭玉麟号称最廉洁的将领,但他自己说,打完仗后,除了已经报销饷项及阵亡恤赏养伤各银外,剩余可以归入私囊的白银近六十万两。
加上克扣军饷、包揽货运,贪污税款,更加上打完仗以后的公开劫掠,湘军将领都发了大财。
郭松林号称400 万,席宝田分给10 个儿子每人24 万,加上公产及捐助,财产将近300万。
曾国荃有田万亩,房产、钱庄还不在内,其他将领也都拥有巨资。
除了以丰厚的报酬来吸引将领之外,曾国藩还非常重视对将领的保举。
曾国藩刚出来带兵的时候保举不多,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不妄保举,不乱用钱”,结果是“人心是因为自己德不服众,后来才渐渐发现,主要是保举太少,使追随自己的人感到升迁无望而导致的。
因为人才长期没有出路,就很容易产生离心倾向。
像李元度追随自己多年,患难与共,忠心耿耿,竟然没有获得自己的保举,长期沉沦于不附”,人才都流向了胡林翼幕府之中。
开始曾国藩还以为面,心里自然不会痛快。
对这个问题,曾国藩的一些贴身幕僚,像刘蓉、赵烈文等,也多次向他进言。
赵烈文说:阁爱贤好士,这是天下人所都知道的。
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还是离开您了呢?以前的就不必说了,就说最近一段时间相继离开的那些人,是他们有负于阁下呢,还是阁下以为他们没有用而放弃了他们呢?都不是。
来投奔您的人,除了少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大部分是为求利而来的。
假如得不到发展的机会,那么他们将都会销声匿迹,又怎么会肯来为我所用呢?所以明智的用人者,一定要满足人才的欲望,这样人才才会认为得到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竭尽才力来报答您。
这样,才能合众人之私,而成就一人之公,完成您所从事的事业。
【忠告】合众人之私,才能成一人之公。
赵烈文的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尤其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更是让曾国藩茅塞顿开,使得他马上意识到了保举的作用,这就是:一定使优秀的人才感觉到有升迁的希望才行。
于是曾国藩开始改变作风,效法胡林翼,大力保举人才。
1854 年,湘军攻克了武汉,这是清军从太平军手中所攻克的第一座省城,朝廷上下都十分振奋。
曾国藩把握住这个机遇,给皇帝了折子,开了一大堆的名单,请求奖励。
咸丰皇帝高兴之余,批准了曾国藩的全部请求。
罗泽南、杨载福、李续宾这些人由此崭露头脚,这对于鼓励湘军的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曾国藩也由此尝到了甜头,后来凡是重大的战功,他都要保举一大批人。
像安庆之战,他将功劳归于胡林翼;打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以后,他又将功劳归于将领们,在保单中开列有功人员有1000 多名,参战部队的统领、分统、营官等几乎一个不落。
据统计,曾国藩的幕僚有四百余人,其中绝大多都得到过他的保举。
所以他的幕僚,即使不是实缺的官员,也有候补、候选、记名之类的名堂,这其中,有26 人成为督抚一级的大员,50 人成为三品以上的大员,至于道、府、州、县的官员就数不胜数了。
因此只要进入曾国藩的幕府,就可以说是有了升迁的机会,这样人们自然就拼命地来投奔他。
而曾国藩本人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他和他的人才之间,是水涨船高的关系。
下属得到了提升,他的影响自然也就更大了。
所以他后来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遇到利益问题,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名声的问题,要注意分享,这样才能成大事。
这无疑是他的经验之谈。
【忠告】凡是遇到有利的事情,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有名的事情,要注意分享。
曾国藩的利益引导,确实是很成功的。
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为官者一定要注意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引导。
这是决定人才能否为你所用的基础。
这一点做不好,就根本谈不上用人。
不过,曾国藩的利益引导也有两重性。
湘军将领所得的利益,一部分是来自自己应得的薪水,一部分是公费、克扣军饷甚至是在战争中掠夺而来的,曾国藩对于后者实际上是默许的。
这就使得湘军很快就没有了战斗力。
因为等到将领们个个都发了大财,也就没有人愿意再肯卖命了。
所以后来一打完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湘军就再也不能用了。
从这个意义上,利益的引导是一把双刃剑,用人者在使用的时候,不可不用,但也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