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最全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十首赏析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1.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参考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参考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译文]【直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意译】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4.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参考译文]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间。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人教版八下古诗词及注释

部编版八年级(下)必背21篇01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鉴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鉴赏《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鉴赏》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在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代诗词,如《杜甫》、《白居易》等作家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经典的诗词鉴赏。
一、杜甫的诗歌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教材中,我们学习了《登高》一诗,它描述了作者登上高山时的壮丽景色。
《登高》中,杜甫以雄浑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让读者感受到登山的艰辛和壮美。
他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整篇诗充满了激情和震撼力。
这首诗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人生的道路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只有克服困难,才能达到事业的巅峰。
二、白居易的诗歌白居易是唐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教材中,我们学习了《问刘十九》这首诗,它展示了友情的真挚和对生活的思考。
《问刘十九》中,白居易通过问答的方式呈现了两位好友之间的对话,体现了朋友间的互相关心和倾诉。
诗中的对话生动有趣,表达了人们对友情的珍视和依赖。
白居易通过这首诗,教会了我们友情的真谛,让我们明白友情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其他诗词的鉴赏除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词,教材中也收录了其他许多名家的作品。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这些作品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四、如何鉴赏诗词在鉴赏诗词时,我们需要学会欣赏其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和隐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品味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深入体会诗词所传达的情感和寓意。
只有多读多思,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诗词的美妙之处。
结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鉴赏》是一本充满诗意和思考的教材。
通过学习其中的诗词,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思辨能力。
所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经典的诗词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与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赏析与解读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情感。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学名篇,接下来将对其中几篇进行赏析与解读。
一、《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通过“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设定,表达了深沉的爱情之情。
它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天界禁止相会的故事。
这篇古代诗词是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人们对纯洁真挚爱情的向往。
其实,《牛郎织女》中,不仅仅表达了爱情这一主题,更蕴含了古人对人道之间隔、天人之隔的反思。
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思考人性中的善良与悲情,同时也带领读者思考命运对于爱情的阻挠,并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二、《预备履约书》《预备履约书》是元稹的作品,通过这篇诗歌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这篇作品运用了典故和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意境和感染力。
诗中作者用“花自飘零水自流”来描写岁月无情的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无常。
通过描写四季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三、《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文天祥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一首英勇激昂的抗争诗篇。
诗中作者通过描绘登上黄鹤楼的场景,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文天祥借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离去的愁绪。
同时,他以“时维乾坤将荡平”的风云变幻,表达了他对国家形势的忧虑和对沉重责任的担当。
四、《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作品,它是一篇景观说明文。
作者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豪迈的笔墨,赞美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篇文章以“辙乱旅愁”的开头,以豪壮的词句描绘了雄姿英发的楼阁和险峻的山势,展现了壮观的景色与气势。
通过描写每个景点的人文与自然特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以上只是一些古代文学名篇的赏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进一步探究其中的深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分析

品味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
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 谐音“思”,用“到死”、“成灰” 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 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 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 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情感提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始干 。”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 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 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 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 寻味。
译文
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 着容颜转变的愁虑;我夜晚对月低吟时 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 啊,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 候!
走近作者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 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 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 南荥(xíng)阳(今郑州荥阳)。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
• 1.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 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气象阔达,志趣高远,
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终南别业 王维
•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 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 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 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 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 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 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 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 更为可亲了。
八下全部古诗词人教版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就是说不要在分别的路口,像小儿女那样哭哭啼啼的。这表现出诗人的一种豁达的态度。离别嘛,虽然有点难受,但是也不用哭得稀里哗啦的,要坚强一点。
一、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求之垂拱间,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下全部古诗词人教版
一、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 人物描写。
- 里面的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过得很快乐。他们与世隔绝这么久,穿着却和外面的人差不多,这就有点神秘了。而且他们看到渔人这个外来人时,“见渔人,乃大惊”,这个“大惊”很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很久没有见到外人的那种惊讶。然后还很热情地招待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就像对待远方来的亲戚一样,特别淳朴善良。
一、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二、解析与赏析。
1. 心理描写。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女主人公看到对方青色的衣领,就思念起他来。她心里想,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你怎么就不给我个消息呢?这就把那种小女生的心思表现得很细腻。就像现在女孩子在等男孩子的电话或者短信,心里会想,我都没找你,你怎么也不主动联系我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鉴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古代赏赐诗中的一首名诗。
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被贬谪、被遗弃的无限怨恨,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首联抒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秦联:怀旧,空喊,闻笛子赋,在乡间像一个腐烂的柯曼。
(典故)一个是“文帝赋”,另一个是“烂柯人”通过哀悼受伤的战友和他们返乡的场景,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愤怒。
颈联承颔联比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偶)。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尾联:今天听你的歌。
让我们喝杯酒来提神吧。
指出“赏”的含义不仅是对朋友的关怀的感恩,也是与朋友的相互鼓励,体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赤壁(唐独木)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如果戟坏了,铁不卖了,经过打磨和洗涤,他会认出上一个王朝。
”两句话写下了兴趣感的原因,“东风不与周朗,铜麻雀春锁二乔深。
”做出评论和遗憾。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这首诗也曲折地反映了他的沮丧、不公和直率。
哀叹历史上的英雄需要成名的机会。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诗人通过回忆自己反抗元朝的艰辛经历,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痛苦和为国而死的志向。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记叙)。
秦联:“山河断,风飘柳絮,人生经历起伏,雨打屏。
”(比喻、反义词)自言自语地描述国家事务的艰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重点赏析:《诗经》中常用托物起兴的手法来抒发情感。
《关雎》开头就用了兴的手法,以雎鸟和鸣的情景起兴,渲染了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爱慕的情调,将主人公对女子的思念、追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蒹葭先秦《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式微佚名〔先秦〕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式:作语助词。
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微:非。
微君:如果不是你们。
故:原因,缘故。
中露:露中,在露水中。
倒文以协韵。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
躬:身体。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
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怨沉痛的情绪。
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
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诗经原始》)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二》子衿佚名〔先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nìng)不嗣(sì)音?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服的胸前部分。
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宁:岂,难道。
嗣音:保持音信。
嗣:接续,继续。
另有说法:嗣作诒(yí),给,赠,寄送的意思。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挑(tāo)兮达(tà)兮,在城阙(què)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几个月那么长!挑兮达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挑,也作“佻”。
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
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
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
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
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
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代〕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城阙(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在歧(qí)路,儿女共沾巾。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
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
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
太清:指天空。
气蒸云梦泽,波撼(hàn)岳阳城。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欲济无舟楫(jí),端居耻圣明。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济:渡。
楫: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
一作“空”。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