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是海陆变迁、岩石变形变位和矿产形成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
第一节构造作用的基本方式
一、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概念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力所引起的岩石圈的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构造运动的结果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发生变形和变位:
1、一方面引起地表形态大规模变化:如山脉形成、海陆变迁、大陆分裂与大洋扩张等;
2、另一方面,使岩石圈中岩石发生变形:如地层的倾斜与弯曲、岩石块体的破裂与相对错动等。
二、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一)构造运动具有方向性
构造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岩石圈空间变形的两个分量,它们总是相伴而生。
1、水平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表现为地质体的相互分离、会聚或平移错动。造成岩层的褶皱与断裂,在岩石圈的软弱层中则可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常把产生大规模、强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并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做差异性上升或下降。一般表现为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运动,形成大型的隆起和拗陷,引起海侵和海退。造成地表地势高差的改变,引起海陆变迁,上升可成陆,下降可成海等。传统上称为造陆运动。
(二)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1、构造运动有快有慢,但多数是长期缓慢的运动。
2、构造运动的幅度,是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不论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只要运动方向不变,时间愈长,运动幅度愈大;同一时间内,速度愈快,运动幅度愈大。
3、一般来说构造运动的幅度大小,直接反映着一个地区地壳的活动性。
三、构造运动的类型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划分为:
古构造运动:新近纪(25Ma年)之前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第二节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沉积岩的原始状态都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变成种种复杂形态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同样可以变得“柔软”。岩石在长期的受力环境里也会发生变形和变位。
构造变形:使地质体原有形态和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作用。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
地质构造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研究得也最清楚。故主要讲述岩层中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一、水平构造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水平岩层的主要特征:
1、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老岩层在下(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
3、岩层顶、底之间的高差为岩层的厚度。
二、倾斜构造
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原有的水平状态,使
岩层面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便形成了倾斜岩层。倾斜岩层常常是组成其他构造(如
褶皱和断裂等)的一部分。
对倾斜岩层产状的观测(空间的产出状态),是研究其他构造的基础。产状常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产状要素。在野外产状要素直接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
产状的表示方法:
(1)数字法
倾向方位角∠倾角:如120°∠60°:走向30°或210°,倾向SE(120°),倾角60°;走向∠倾向方位、倾角:如30°∠SE60°:走向30°,倾向SE(120°),倾角60°。
注意:倾向与走向始终保持90°的关系。
(2)符号法
走向、倾向及倾角在地质平面图上可用符号表示,符号中长线方位与走向一致,短线指向
与倾向一致,长短线交点应落在测量点位置上,符号旁加注的数字为倾角。
常见产状类型:
水平产状-岩层倾角<5°
倾斜产状-岩层倾角5°~85°
直立产状-岩层倾角>85°
三、褶皱构造
褶皱(褶曲):是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一系列连续的弯曲。褶皱形态多样,规模大小不一,大者延续几十、几百公里,小者在显微镜下可见。褶皱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
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一)褶皱的基本形态
褶皱的类型有很多,但基本类型是两种:背斜、向斜。
背斜:指岩层向上拱弯,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老,外侧岩层时代新的褶皱。
向斜:指岩层向下凹曲,形成中心部位岩层的时代新,外侧岩层时代老的褶皱。
关于背斜、向斜的问题,不能理解为背斜向上拱起一定是高山;向斜向下弯曲一定是低地。背斜上拱、向斜下坳是指岩层而言,而与地势的高低是两回事。背斜常成低地,向斜常是
山岭,这叫地形的倒置。在野外正确认识背、向斜的方法是:横穿褶皱,如果发现老的岩
层在中间,新的岩层在两侧而且对称重复,那就是背斜构造,反之为向斜构造。
(二)褶皱要素
虽然褶皱的形态很多,但它们都是由核部、翼部、轴面和枢纽等部分组成,这些组成部分
就称为褶皱要素。
核:褶皱的中央部分;
翼:褶皱两侧的岩层;
轴面:平分褶皱为两部分的理想面,轴面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和水平的;
轴线: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弧尖:层面上的最大弯曲点;
枢纽:轴面与同一层岩层的交线,枢纽在垂直面上看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波状起伏的。(三)褶皱的类型
1、根据轴面产状分类:
直立褶皱(对称褶皱):褶皱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相等。
倾斜褶皱: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倒转褶皱: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一翼正常,一翼倒转。
平卧褶皱:褶皱轴面水平,一翼正常,一翼倒转。
2、根据枢纽的产状分类:
水平褶皱:褶皱枢纽水平,褶皱核部宽度不变,褶皱两翼岩层的露头线平行延伸。
倾伏褶皱:褶皱枢纽倾斜,两翼岩层延伸不远就逐渐靠近而连接起来(封闭起来)。
3、褶皱按转折端(横剖面)形态分类:
圆弧褶皱:转折端圆弧形弯曲
尖棱褶皱:转折端呈尖棱状
箱状褶皱:两翼陡,且平直
扇状褶皱:褶皱面弯曲呈扇形,两翼均倒转
4、按褶曲的组合形态:
复背斜与复向斜:大规模的背斜(向斜)两翼被次一级(或较小)的褶皱复杂化。
隔档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紧闭尖掕背斜(向斜)和开阔平缓向斜(背斜)相间排列而成的褶皱。
5、褶皱按翼间角分类:
平缓褶皱:翼间角>120º
开阔褶皱:翼间角120º-70º
中常(闭合)褶皱:翼间角70º-30º
紧闭褶皱:翼间角<30º
(五)褶皱构造的研究意义
褶皱构造对找矿、工程及水利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根据褶皱两翼对称重复的规律,在褶皱的一侧发现沉积型矿层时,可预测在另一侧也可能有相应的矿层存在;
(2)石油常储存在背斜的核部;
(3)背斜核部的岩层常常较为破碎,如果水库位于此就易于漏水,工程建设须避开这种构造部位。
四、断裂构造
物体受力发生变形这是一般性常识。当变形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断裂。但是
断裂的规模(深度、形态、错动大小)不等,差别很大。我们根据这些差别把断裂分为节
理和断层两类。
(一)断层
断层:岩层受力后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发生显著的位移,使岩层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断层规模不等,小者在手标本上可见,大者可以切穿岩石圈,叫深大断裂。断层形成原因很多,外力作用也可以形成。而我们讲的是构造运动产生的断层。
1、断层要素
一条断层总要由几个部分组成,这些组成部分,就是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盘、断
层滑距等。
(1)断层面:指岩层破裂后,沿两侧断块的滑动面。断层面可以水平的、直立的和倾斜的(倾斜者居多)。断层面的产状在野外是用地质罗盘来测定。
(2)断层盘:指断层面两侧的断块。当断层面倾斜时,断盘就有
上下之分。在上面的叫上盘,下面的叫下盘。
(3)断层滑距: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断距又有水平断距、
垂直断距和倾斜断距等。
实际上,我们在野外见到的断层,并非单纯的上下移动和水平移动,
严格的说,是上下移动和水平移动兼而有之的斜向滑动形式。
2、断层的分类与命名
断层的分类方法较多,但按形态分类仍然是研究断层的基础。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
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及平移(走滑)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