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试井解释方法5
4z-5-现代试井分析方法-
10
4 0 u 2 PWD s, c D , t D 1 e t D du /
u UCD J 0 U 1 CD su
3
2
J (U )
1
2
2
[UCDY0 (U ) (1 CD SU )Y1 (U )] }
2
2. Ramey-Agarwal典型曲线及其应用
T(小时)
0.127 0.169 0.254 0.339 0.424 0.508 0.678 0.874 1.271 1.695 2.542 3.390 4.237 5.084 6.780 8.475
Pwf(MPa)
19.184 18.846 18.432 18.172 17.934 17.837 17.613 17.445 12.159 16.943 16.657 16.453 16.303 16.177 15.979 15.826
3
④井筒存储系数的物理意义:在开井或关 井初期,压力改变一个单位时,流体从井筒内 流出井口或从地层中续流入井筒的体积。
⑤早期阶段井筒存储特征
QB lg P lg t lg 24c
井底存储的双对数诊断图特征:斜率等于1的 直线。
4
(a)
(b)
早期阶段井筒存储效应的特征识别图
2.无限作用径向流动阶段
9
考虑井筒存储影响和表皮效应的数学模型:
2 PD 1 PD PD 2 rD rD rD tD
pD rD ,0 0
lim pD rD , t D 0
rD
CD
dP P WD rD D dtD rD
rD 1
1
现代试井分析理论与解释方法
8)半球面流、球面流 油藏由于存在气顶或者底水,为了防止底水锥进或者气顶气窜,只打开油层顶 部或者底部,油层中的流体类似于从半球体的四面方向流向油层顶部的打开部位, 此时的流动称为“半球形流动”。 如果只在油层中某一部位打开,油层流体从射孔孔眼的上下、左右、前后四面 八方流向孔眼,此时的流动称为“球形流动”。 厚油层局部打开时可以在“早期段”出现“半球形”或者“球形”流动。
哪些数据点呈现直线关系
20世纪50年代至今,都在使用这种半对数分析法,被称为“常规试 井解释方法”。在直角坐标纸上绘制出井底流动压力pwf与开井生产时间t 的对数lgt关系曲线,或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出pwf与开井生产时间t的关 系曲线就得到一条“压力降落曲线”。根据该曲线的斜率m就能计算出流 动系数、流度、渗透率和表皮。
8
三、试 井 分 析 方 法
简化地质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
分离变量 积分变换等
数学模型求解
不同坐标系
寻找直线规律、拟合点 求取参数
直线段的斜率和截距 K、S、d
9
稳定试井的产能试井解释方法----多用于气田
试 井 解 释 方 法 常规解释方法---半对数法
不稳定试井
现代图版拟合分析法
10
1、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 寻找数据间的直线关系
二、试井解释经常使用的概念
1)无因次量:其值与计量单位无关如2%等,试井中常用无因次量pD,tD等。
2)井筒储集效应、井筒储集系数 油井刚关井时,地面产量为0,井底产量并不为0,原油仍然从地层流入井筒中,直 至井筒中压力与井筒周围压力达到平衡,这种滞后的惯性现象称为井筒储集效应。 用井筒储集系数来描述井筒储集效应的强弱程度。物理意义是,要使井底压力升高 1MPa,必须从地层中流进井筒原油体积。纯井筒储集阶段的压力变化与测试层的性质 无关,不反应任何地层特性。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现代试井解释时期以70年代初雷米发表关于均质油层双对数拟合图版为开始标志。
其特点为:● 建立双对数拟合分析法,可以运用早期试井数据; ● 给出半对数直线段出现时间,使常规分析更可靠;● 采用图版曲线拟合法和数值模拟法,使用计算机,解释模型多; ● 解释过程是“边解释,边检验”的过程,保证解释的可靠性。
试井解释模型可按照基本模型及边条件划分:基本模型:1. 均质油藏;2.非均质油藏:多层油藏,渗透率变化;3.双重空隙介质油藏:拟稳态窜流,不稳态窜流。
4.双孔双渗介质油藏:拟稳态窜流,不稳态窜流。
内边界条件:1. 井筒储存; 外边界条件:1. 无限大地层;2. 表皮系数; 2. 不渗透边界;3. 裂缝切割井; 3. 恒压边界;4. 打开不完善; 4 封闭边界; 5.水平井;由基本模型, 内边界条件和外边界条件,可组合出许多试井解释模型,它们的拟合图版曲线可用计算机快速计算出来。
§1 试井使用的无量纲物理量wD r r r =2wt t D rC kt t φμα=)(p p Bq khp i p D -=μα (1-1)we eD r r r =)(wf i p wD p p Bq khp -=μα 2wt c D hrC C C φα=其中c t p ααα,,是单位制换算系数,各单位制的单位及换算系数如下所示:由于无量纲物理量与单位制无关,利用此表可方便地进行单位制换算。
利用上述无量纲表达式,基本微分方程式变成:D D DD DD D r p r p r r r ∂∂=⎪⎪⎭⎫ ⎝⎛∂∂∂∂1 (1-2) 将边条件及初条件无因次化,与上式一同求解,即得问题的解)(D D t p 。
(1-1)式给出了问题解的无因次量与有因次量之间的关系。
(1-1)式取对数得: Bq khp p p D μαlglg lg +∆= , 2lglg lg wt t D r c k t t φμα+= (1-3)上式说明,若将p-t 关系绘成双对数坐标图,无因次曲线与有因次曲线形状完全相同,解的无因次量坐标与有因次量坐标之间相差同一常数。
现代试井解释
压力及导数
10
1
0.1
0.01 1.E+01
续流段
1.E+02
1.E+03
外区变差
内区径 向流段
过渡段 外区变好
1.E+04
1.E+05
时间
1.E+06
外区径 向流段
1.E+07
1.E+08
双重介质地层双对数曲线 模式图
100
压力
10
总系统
裂缝径向流
过渡流
径向流
1
0.1 1.E+01
1.E+02
1.E+03
• 数值试井的时间模拟可以精确到秒,井附近的空间位置模拟可以加密 到适应压降漏斗的变化
• 充分考虑边界分布、地层的非均质分布及流体的相态变化 • 可进行多井模拟分析
新的试井理论模型的研究
• 水平井试井解释模型 • 压裂措施井试井解释模型 • 低渗透非牛顿流试井解释模型 • 多层井试井解释模型 • 变井储试井解释模型 • 煤层气井试井理论及解释模型 • 分形试井解释理论 • 试井分析的神经网络理论
压力计精度0.02%FS, 分辨率0.00007MPa, 在井下 高温高压条件下连续记录、存储数十万个压力数据点 • 测试过程中要求产油气井配合测试进程反复的开关井, 准确计量产气量,并处理好产出的气体 • 以复杂气藏为背景的渗流力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 以解数理方程中的反问题为基础的试井解释软件 • 结合地质、物探、测井及工艺措施的资料综合分析
0
720
1440
2160
时间,h
20 15 10 5
2880
回压试井产能曲线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早期
S 1 .15 p w 1 1 h m s r 5 p w flg 8 .0C t8 r K w 2 5 lg 1 3 lg tp t p1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 概述
典型曲线拟合法 *压力解释图版:均质油藏样板曲线+介质间窜
流板样曲线 *压力导数解释图版:均质油藏压力导数曲线+
其它类型井和油藏的试井解释
◆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 均质油藏中垂直裂缝井的试井解释 ◆ 水平井试井解释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地质模型
油藏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地质模型
基质岩块(Km,m)
裂缝(Kf,f)
单元体
双重孔隙介质由具有一 般孔隙结构的岩块(又 称团块)和分割岩块的 裂缝系统所组成。
整个系统径向流动阶段0.5线
纯井筒储集 介质间不稳定流动的径向流动段0.25线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介质间不稳
t
定流动实测压力导数曲线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p 't
纯井筒储集
整个系统径向流动阶段0.5线 0.25线
介质间不稳定流动未达到径向
t
流动情形的实测压力导数曲线
lg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情形的双对数曲线和半对数曲线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p
' D
tD CD
C D (1 ) 2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介质间不稳 tD CD
定流动压力导数解释图版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p 't
图版中
油藏课件-油藏工程3-7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案例二:基于神经网络的油藏参数预测
01
总结词:精确预测
02
详细描述:利用神经网络技术, 对油藏参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 准确度高,为油藏的进一步开发 提供了决策依据。
案例三
总结词:有效优化
详细描述:通过灰色系统法,对油藏 开发方案进行优化,提高了开发效率 ,降低了开发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
感谢观看
灰色系统法
灰色系统法是一种处理不完全信息的方法。在试井解释中,灰色系统法可以用来分析油藏压力、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以 及这些参数与油藏特征之间的关系。
灰色系统法的优点是能够处理不完全信息的情况,并且计算简单、易于实现。但是,灰色系统法也有局限性,例如对于噪声 数据的处理不够准确。
2023
PART 03
2023
PART 05
结论与展望
REPORTING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在油藏工程中的贡献与价值
提高了油藏工程的精确度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利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能 够更准确地描述油藏的物理特性,为油藏工程提供更精确 的数据支持。
优化了油藏开发方案
通过现代试井解释方法,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油藏的动态变 化,为制定更有效的开发方案提供依据,提高油藏的开发 效率和经济效益。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在油藏 工程中的应用
REPORTING
油藏描述与评估
总结词
利用现代试井解释方法可以对油藏进行详细描述和评估,为后续的油藏工程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详细描述
通过试井测试获取地层压力、渗透率、表皮系数等参数,结合地质资料和地震数据,对油藏的构造、 储层特征、流体性质等进行详细描述和评估,为油藏工程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支持向量机法
《现代试井分析》试井解释方法
well K1
Homogeneous 均质油藏
well K1
K2
Double porosity
双孔介质:只有 一种介质可以产 出流体
现代试井分析 Modern Well Test Analysis
Pwf
(r,t)
Pi
qB 345.6Kh
ln
8.085t
r2w
Ps
qB
8.085t
Pi 345.6Kh (ln r 2w 2S)
Pi
qB 345.6Kh
(ln
8.085t
r2w
ln
e2S
)
Pi
qB 345.6Kh
ln
8.085t
(rwes )2
它对测试的数据产生了干扰,是试井中的不利因素。有条件的话进行井底关井。
现代试井分析 Modern Well Test Analysis
Slide 1
Modern well test
三. 表皮系数
现象描述:由于钻井液 的侵入、射开不完善、酸 化、压裂等原因,在井筒 周围有一个很小的环状区 域,这个区域的渗透率与 油层不同。 因此,当原油从油层流入 井筒时,产生一个附加压 力降,这种效应 叫做表皮效应。
现代试井分析 Modern Well Test Analysis
Slide 10
Modern well test
四、流动阶段即从每一个阶段可以获得的信息
第一阶段:刚刚开井的 一段短时间。可以得到 井筒储集系数C.
要进行第一和第二阶段 的压力分析,必须使用 高精度的压力计,测得 早期的压力变化数据。
现代试井解释模型及应用探究
现代试井解释模型及应用探究作者:张奇贞贾亚军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7期【摘要】试井解释就是根据试井中所测得的资料,包括产量和压力变化等,结合其他资料,来判断油(气)藏类型、测试井类型和井底完善程度,并计算油(气)层及测试井的特性参数,如渗透率、表皮系数、储量、地层压力等,以及判断测试井附近的边界情况、井间连通情况等。
在本文中,笔者对现代试井解释模型及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试井解释;试井解释模型;应用中图分类号:TE932常规试井解释方法尽管还在起着很好的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譬如,当测不到半对数直线段时,常规试井解释就无能为力了。
到底半对数曲线是否出现了直线段,直线段从何时开始,延续多长时间,在似乎出现两条以上直线段的情形,到底哪一条才是真正的直线段,有时也很难判断。
如果直线段判断错了,解释结果自然就不正确了;而判断是对是错,又无法进行检验。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高精度测试仪表的发展,试井解释方法,在原来的常规试井解释方法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所谓“现代试井解释方法”,并且经过不断补充,到80年代早期已经相当完善。
一、现代试井解释方法的特点分析(1)运用了信号理论(或系统分析)的概念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大大丰富了试井解释的思想方法和实际内容(详见本章第一节)。
(2)建立了双对数分析方法(图版拟合分析方法,特别是压力导数图版拟合分析方法),用以识别测试层(井)的类型及划分流动阶段;确立了早期(第一、第二阶段)资料的解释,从过去认为无用的数据中得到了许多很有用的信息;通过图版拟合分析和数值模拟(如压力史拟合等),从试井资料的总体上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比用常规试井解释方法内容更丰富、精确度更高的可靠的分析结果。
如今,根据试井解释实践的要求,已经陆续建立了许多种试井解释模型,基本上可以满足试井解释的实际需要。
(3)包括了并进一步完善了常规试井解释方法,可以判断是否出现了半对数直线段,并且给出了半对数直线段开始的大致时间和延续时间,提高了半对数曲线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试井技术解释方法
裂缝导流率 Kf*w
二、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3、不同流动段诊断曲线与特征曲线特点
诊断曲线特征
特征曲线
可求参数
中 期
双对数曲线与导数曲线呈水 平直线段
在半对数坐标系中 P WS 与Δt 是直线关系
流动系数 KH/u 地层压力 P
段
污染系数 S
二、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3、不同流动段诊断曲线与特征曲线特点
二、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4、各种储层与典型曲线特征
双重孔隙介质储层无因次诊断图
二、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4、各种储层与典型曲线特征
③复合油藏
流动特征 :
复合油藏是指地层中存在岩性或流体变化 区,在两区域接逐面上,地层的流动系数( Kh /μ)发生变化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径向流区。
曲线特征:
导数曲线后期上翘或下掉,然后变平。外 圈流动系数变大,导数曲线下掉,外圈流动系
诊断曲线特征
特征曲线
可求参数
恒压 双对数曲线为水平直线 , 导
边界
数曲线下掉
半对数呈水平直线
平均地层压力 P
晚
期
单线型 双对数曲线与导数曲线同时
边界
上翘
二条半对数直线斜率 为 1:2
段
边界距离
封闭 双对数曲线斜率为 1, 导数 在直角坐标系中 PWS
边界 曲线上翘与双对数曲线相交
与Δt 成直线
储量 N
曲线特征:
双对数曲线在裂缝流段斜率为1/2,在双线性流段斜率 为1/4,在地层线性流段变为1/2,然后变为水平直线,进入 拟平面径向流阶段。
二、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4、各种储层与典型曲线特征
具有有限导流垂直裂缝的储层无因次诊断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试井分析-第五章 垂直裂缝井模型压力分析
S
2rw S ln xf
二、无限导流垂直裂缝模型 2、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2.12 103 qB Kt lg p 1.512 2 C x Kh t f
pwf p1h
m 2.12 10 q B Kh
3
2.12 103 q B K mh
CDf
C 2 Ct hx 2 f
二、无限导流垂直裂缝模型 3、典型曲线拟合分析方法 纯井筒储集阶段 裂缝线性流阶段 径向流动阶段
pD
t Df CDf
pD t Df
dpD p' D dt Df 2 t Df
pD 0.5 ln t Df 2.2
dpD 0.5 p' D dt Df t Df
S
二、无限导流垂直裂缝模型 2、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由 得
pD 0.5ln t De 0.80907
pD 0.5(ln t Df 2.2)
0.5ln t Df 2.2 0.5ln t De 0.80907
2 x2 4 . 0186 r f we
x f 2rwe 2rwe
3
3.6k 1 xf Ct t Df t 拟合
t Df PD q B k 1.842 10 h P t
3
拟合
C 2 Ct hx ( CDf )拟合
2 f
2rw S ln xf
无限导流 垂直裂缝
3、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1)双线性流
2.45 pD K fDW 4 t Df
fD
6.2163 10 3 qB 4 t p h k f W 4 ct k
现代试井解释模型及应用探究
现代试井解释模型及应用探究现代试井解释模型及应用探究【摘要】试井解释就是根据试井中所测得的资料,包括产量和压力变化等,结合其他资料,来判断油藏类型、测试井类型和井底完善程度,并计算油层及测试井的特性参数,如渗透率、表皮系数、储量、地层压力等,以及判断测试井附近的边界情况、井间连通情况等。
在本文中,笔者对现代试井解释模型及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试井解释;试井解释模型;应用中图分类号:TE932常规试井解释方法尽管还在起着很好的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譬如,当测不到半对数直线段时,常规试井解释就无能为力了。
到底半对数曲线是否出现了直线段,直线段从何时开始,延续多长时间,在似乎出现两条以上直线段的情形,到底哪一条才是真正的直线段,有时也很难判断。
如果直线段判断错了,解释结果自然就不正确了;而判断是对是错,又无法进行检验。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开展,特别是计算机和高精度测试仪表的开展,试井解释方法,在原来的常规试井解释方法的根底上,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开展,建立了一套比拟完整的所谓“现代试井解释方法〞,并且经过不断补充,到80年代早期已经相当完善。
一、现代试井解释方法的特点分析运用了信号理论的概念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大大丰富了试井解释的思想方法和实际内容。
建立了双对数分析方法,用以识别测试层的类型及划分流动阶段;确立了早期资料的解释,从过去认为无用的数据中得到了许多很有用的信息;通过图版拟合分析和数值模拟,从试井资料的总体上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比用常规试井解释方法内容更丰富、精确度更高的可靠的分析结果。
如今,根据试井解释实践的要求,已经陆续建立了许多种试井解释模型,根本上可以满足试井解释的实际需要。
包括了并进一步完善了常规试井解释方法,可以判断是否出现了半对数直线段,并且给出了半对数直线段开始的大致时间和延续时间,提高了半对数曲线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使用了直角坐标图,以进一步验证各个“局部〞或“单元〞。
气井的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气井的现代试井解释和油井十分相似。
一、Gringarten(格林加坦)图版拟合
气井无因次压力的定义是:
pD
0.027143Kh q
Tsc Tf psc
( p)
78.489
Kh qTf
( p)
式中:(p)-拟压力差,MPa2/(mPa·s)
p
( pi ) [ pws(t
)]
[ pwf (t )]
Sa-拟表皮系数
7
拟表皮系数Sa= 真表皮系数S
+
非达西流造成的无因次附加压降D·q
式中:D-惯性-湍流系数,(104m3/d)
Sa
S
q (104m3/d)
8
格林加坦图版是压降图版。
压力恢复测试同油井的压力恢复解释
当关井前生产时间很长时,压力 恢复的双对数曲线才能真正与格林加 坦图版中的某一条样板曲线相拟合。
19
计算机进行解释:
1、调整参数,产生样板曲线,与实 测压力曲线进行拟合;
2、绘制无因次霍纳曲线,进行解释 结果的检验;
3、进行压力史拟合,进一步检验解 释结果的可靠性。
20
§3 拟压力的简化
1、 (P)简化为P2
Pw<13.8 MPa
Z=C0
10 20 30 40 P,MPa
( p)
p 2p dp
(p)
P
压降曲线 pwf lg t
霍纳曲线
pws
lg
tp
t t
MDH曲线 pws lg t
pwf lg t
pws
lg
tp
t t
pws lg t
29
用半对数曲线分析进行解释:
K 21.21 iZi pscqTf 7.335 103 iZiqTf
实用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实用现代试井解释方法1. 试井是一种常用的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方法,旨在获取地下岩层中的水或油气信息。
详细描述:试井通常通过在井眼中注入液体或气体,并监测返回的压力和流量数据来获取岩层的物理性质和流体特征。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判断地下岩层的含水或含油气情况,从而进行资源开采或工程设计。
2. 试井常用的方法包括注水试井、注气试井和抽水试井等。
详细描述:注水试井是通过在井眼中注入水来观测地下岩层对水的响应,从而了解岩层的渗透性、孔隙度和含水层位置等信息。
注气试井则是通过注入气体,如氮气或甲烷,在井眼中观测压力和流量变化,以研究地下岩层的气体储存和渗透性。
抽水试井是将水从井中抽出并观测流量和压力变化,以测量地下水位和水的渗透性。
3. 试井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流体特征,以指导资源开采和地质工程设计。
详细描述:通过试井可以得知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物理性质,以及地下水或油气的产量、压力和渗透性等流体特征。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合适的开采方法、控制开采效果和预测地下水或油气储量都至关重要。
4. 试井需要借助一系列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来完成,如测压仪、流量计、渗透性测试仪器等。
详细描述:试井过程中需要使用测压仪来测量井内外的压力差异,流量计来测量液体或气体的流量,以及渗透性测试仪器来确定岩石的渗透性。
这些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在试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准确、快速地获取数据。
5. 实用现代试井方法包括多井平差法、动态试井分析法和地层流体模型分析法等。
详细描述:多井平差法是一种通过多口试井数据的比较和统计分析,来推断地下岩层性质和油气储量的方法。
动态试井分析法则是通过模拟试井过程,建立动态地质流体模型,从而更准确地计算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
地层流体模型分析法是根据地层流体模型来计算地井底流体压力变化的方法,能够准确推测地下岩层的渗透性和孔隙度。
6. 试井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井斜、井深和采集数据的精度等。
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一般物理量都有因次(即量纲),并用基本因次表示,例 如面积,[A]=[L2]。[Q]=[L3/T]等。
也有一些无因次量。如:B, S0, φ, Kr,S 为了一定目的常把有因次量无量因次化,用下标D表示。 试井中大量采用无因次量。其优点在于: Ø 它能使公式简化,易推导、记忆和应用; Ø 导出公式不受单位制的限制,使用方便; Ø 使得解的结果具有普遍意义。
如:、 、B 等。解释时采用先进的解释方法和解释软
件,此外还要求试井解释者有着丰富经验。
第七节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简介 三、图版拟合方法 (一)试井解释数学模型
考虑单层、均质无限大油藏中一口井情况,并作如下 假设: ①油藏均质、各向同性,油井以定产量q生产; ②地层流体和地层岩石微可压缩,且压缩系数为常数Ct; ③地层流体单相,流动满足线性达西渗流定律; ④油井半径为rw,考虑井筒储存影响,设井筒储存系数为 C(常数);
能在
曲线组中找出一条样板曲线拟合的
实测曲线。这就使
得拟合值(主要是时间拟合值)很不准确。本例中计算的误差很大,就是因
为这个缘故.
第七节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简介 四、压降试井分析方法
以Grigarten-bourdet图版为例介绍现代试井分析方法。 Gringarten-Bourdet复合图版由Gringarten压力图版和
Bourdet压力导数图版叠合而成。
第七节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简介
因为试井模型是有限的,可以先假定几个已知模型,求出 其解,并用图版的形式给出。解释时在与图版坐标比例相同的
透明纸上绘出△p~t的双对数关系曲线,识别出是哪一类型,
并用拟合值求出参数。 又因为:
上式两边取对数,有:
第七节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简介
气井的现代试井解释方法
q T t t C p f p 0 s c p p 4 2 . 4 2 l g T h t s c K
2 w s 2 i
q T K C p t 0 s c f p p4 2 . 4 2 ( l g 2 0 . 9 0 7 7 0 . 8 6 8 6 S ) a T h C r s c K t w
2P (P) P dP o Z
P
气体渗流方程
2 1 1 2 r r r 3 . 6 t
3
§1 拟压力的计算
可用最简单的“梯形法”计算拟压力:
2 P (p ) d P P 0 Z
P
1 2 P 2 P [ ( )j ( )j ] (P 1 j P j 1) 2 Z Z j 1
p
22
1、 (P)简化为P2
10
20 30 P,MPa
40
q T K p t s c f ( p ) ( p ) 4 2 . 4 2 ( l g 2 0 . 9 0 7 7 0 . 8 6 8 6 S ) w f i a T K h C r s c t w
q T K C p t 0 s c f p p4 2 . 4 2 ( l g 2 0 . 9 0 7 7 0 . 8 6 8 6 S ) a T h C r s c K t w
2S ( Ce )拟 1 D 合 S ln a 2 C D
Sa-拟表皮系数
8
拟表皮系数Sa= 真表皮系数S 非达西流造成的无因次附加压降D· q
式中:D-惯性-湍流系数,(104m3/d) Sa S
+
q (104m3/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裂缝径向流动 纯井筒储集
整个系统径向流动
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介质间拟稳 定流动实测压力导数曲线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原因
lg p
上升
不同流动阶段压力 变化趋势不同
平缓 上升
实测曲线
lg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裂缝体积比
裂缝系统体积 Vf 总体积
基岩体积比
基质岩块系统体积 Vm 总体积
V f m V f Vm 1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基本概念和定义
裂缝孔隙度
裂缝系统孔隙体积 f 裂缝系统总体积
基岩孔隙度
基质岩块系统孔隙体积 m 基质岩块系统总体积
整个介质系统的孔隙度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近似解,得到井底压力降落的动态公式:
qB t 1 1 p1 (rw , t ) pi {lg 2 Ei(at ) Ei(at ) 0.809} 172.8k1h rw 2.3025 2.3025
式中:
k1 (C11 C 2 2 )
压降分析
kf h
0.00212qB 0.00212qB kf h m m 0.00212qB kf mh
pi pw t 1hr 8.0853K S 1.1515 lg 2 Ct f m rw m
晚期 早期
pi pw t 1hr 8.0853K 1 S 1.1515 lg lg 2 Ct f m rw m
双重介质油藏,第一阶段的特性 被井筒储集所掩盖
t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pD
斜率为1的双对 数直线段终点 均质曲线上半对 数直线段起点
CD e
2S
CD e 2S
过渡曲线上半对 数直线段起点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压力图版
t D CD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不稳定流动
2 w
近似解对比
1
lg
0.9077 0.8686S )]
Pwf m lg t [ pi m(lg
kf (ct ) f m r
2 w
0.9077 0.8686S )]
压恢:
2.121103 qB t p t 1 lg pws pi lg Kfh t
两个渗流场之间存在着 流体交换的物理现象称 为窜流。
岩块中的压力p2
裂缝中渗流速度v1
岩块中渗流速度v2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数学模型
双重孔隙介质单相液体渗流的数学模型:
1 p1 k1 1C1 diV ( gradp1 ) ( p2 p1 ) 0 3.6 t
2S 2S
1 > 2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对压力导数曲线过渡段的影响
越小,过度段就越长
决定着压力导数曲线下凹的宽度和深度:
下凹就越宽越深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对压力导数曲线过渡段的影响
p t
'
1 2
1
2
t 值越小,
决定过度段的位置,
下凹越靠右方。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实测压力曲线的特殊情况 ' p
D
p
(C D e ) f
2S
2S
p t
(C D e ) f m
e
2 S
纯井筒 储集
整个系统径 向流动
实测曲线
t D CD
介质间拟 稳定流动
pD kf h 1.842 10 qB
3
p
3.6k f (VCt ) f r
2 w
t Df m
3.6k f (VCt ) f m r
2 w
t f m t Df
tf
C Df m
C 2 2 (VCt ) f m hrw
C Df
C 2 (VCt ) f hrw2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地质模型
基质岩块系统
裂缝系统
双重介质模型就是把双重 孔隙结构地层典型化为由 互相垂直的裂缝系统和被 裂缝系统所切割开的岩块 组成。
双重介质模型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地质模型
Kf 》Km,裂缝是主要的流动通道
m>f,基岩是主要的储集空间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物理模型
p1 (rw , t ) 常数
第三阶段:
2.121 10 3 qB t p1 (rw , t ) pi lg k1 h t p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压降:
Pwf m lg t [ pi m(lg kf (ct ) f m r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恢复分析
2.12110 qB m1 m2 Kfh
3
Pws
霍纳后期直线段
霍纳初始直线段
截距差为
t lg t p t
Dp m lg
1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恢复分析
Kh 0.00212qB m
pi b
2S
e 2 S
实测曲线
t D CD
介质间拟稳定流动情形拟合示意图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求参数
Kfh pD 0.001842qB( ) 拟合 p
C 7.2
Kfh
1 tD CD ( ) 拟合 t
C Df m
C 2 2 (VCt ) f m hrw
井筒 井筒
裂缝系统
Kf
K Km
均质油气藏模型
基质岩块系统
双孔介质油气藏模型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物理模型 两种介质的储集性能
双重介质具有双重孔隙
度、双重渗透率。
和渗透性能的不同使得压 力传播速度不同,渗流时, 空间任何一点应同时引进 两个压力和两个渗流速度:
裂缝中的压力p1
两个平行的 渗流场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叠加原理,得到井底压力恢复公式:
p1 (rw , t ) pi qB t 1 t 1 t {lg Ei( ) Ei( )} 172.8k1h t p t 2.3025 (1 ) 2.3025 1
V f f Vm m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基本概念和定义
裂缝系统弹性储能系数 (VCt ) f V f f Ctf 基质岩块弹性储能系数
(VCt ) m Vm m Ctm
裂缝系统弹性储能比
(VCt ) f 裂缝系统弹性储能系数 总弹性储能系数 (VCt ) f m
第一阶段:
2.121 10 3 qB t 1 p1 (rw , t ) pi {lg lg } k1 h t p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常规试井分析方法
第二阶段:
3 2 rw 2.12110 qB p1 (rw , t ) pi {lg( t p t ) lg } k1h 1
晚期 早期
pws 1hr pwf t p 1 8.0853K S 1.1515 lg lg 2 m Ct rw tp
pws 1hr pwf t p 1 8.0853K 1 S 1.1515 lg lg lg 2 m Ct rw tp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pD
斜率为1的双对 数直线段终点 半对数直线段起点
t tp
CD e
2S
e
2 S
CD e 2S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压力图版
t D CD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pD
p
(C D e ) f
(C D e 2 S ) f m
对压力导数曲线过渡段的影响
p t
'
1
2
[(CDe ) f m ]1 [(CD e ) f m ]2
2S 2S
1 > 2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对压力导数曲线过渡段的影响
p t
'
1
2
[(CD e ) f ]1 [(CD e ) f ]2
p 2 k 2 1 2C2 diV ( gradp 2 ) ( p 2 p1 ) 0 3.6 t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流动形态
●
第一阶段:
• 裂缝系统中的流体流入油井; • 基岩系统保持静止。
● 第二阶段:
• 基岩与裂缝之间形成了压差,基岩内流体开始流 向裂缝(过渡区)。
双重孔隙介质油藏的试井解释 现代试井分析方法介质间拟稳定流动
求参数
1 S ln 2 [(C D e 2 s ) f m ]拟合 C Df m
2s
[(C D e ) f m ]拟合 [(C D e 2 s ) f ]拟合
(e 2 s ) 拟合 [(C D e 2 s ) f m ]拟合 C Df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