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专题04 明清的政治、经济与思想(解析版)
专题04 明清的政治、经济与思想考点01 明清时期的政治1.明朝(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制度:明成祖设内阁,后来大学拥有票拟权,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没有决策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待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提示:明清内阁制与前代丞相制的区别(1)丞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百官之首”。
(2)内阁制下:阁巨只是皇帝的侍从,为皇帝咨询、顾问,本身并无决策权。
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支持和信任,与以往的丞相相比,权力相差甚远,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2.清: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2)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高效)、密(政治决策封闭)。
·链接新教材、新观点·1.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权力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2.清朝奏折制度(1)形成: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2)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考点02 明清时期的经济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种植棉花,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出现,但发展缓慢。
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业化: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
3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
信息“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 把握题眼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3)以范围限定为“题眼”:从全球史观看——世界范围内观 察;从国家看,分清不同国家和地区;从一个国家看,分清 不同的区域,作为解答判断、排除备选项的依据。 (4)以程度限定为“题眼”:某一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具 有许多历史原因,其作用影响、意义也多个,但其地位和程 度各不相同。审题时,要注意设问的程度,作为解题的突破 口。 (5)以否定词为“题眼”:历史选择题分为正向和逆向选择题, 解答时应注意题目设问是“否定”还是“肯定”型选择题。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二、经济上:明清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滞后 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
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 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 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 。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 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5)明清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 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 文化的交流。从此,中国经济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 界潮流。
第五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君统或治统是道统的一种传续形式。 道统与君统有所区别:
道统是对治平天下一般原则的传承, 其传承者未必居大位;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 姜斋,湖南衡阳人。曾举兵衡山, 武装抗清。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 自称“船山遗老”,故人称“船山 先生”。他反思亡明教训,立志明 道救世,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政治、 哲学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 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 《读通鉴论》等,收入《船山遗 书》。
3、理欲合一论与人禽之辨
王夫之的理欲合一论 : 他从以下几个层次对这个命题进行了理论上
的论证: 一是“理与欲皆自然”(《张子正蒙注·诚
明》); 二是在一定范围内,理、性、欲等价; 三是天理往往借助人欲展现自己; 四是圣人之欲亦即理,孔孟之学于欲见理。
王夫之将天理与人欲在一定条件下划上等 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程朱一派将 天理与人欲截然对立的存理灭欲观。
内圣是说,吾心良知臻于纯粹之境,决无丝 毫私欲,从而在精神上与圣人皈本如一。
外王是说以内圣之吾心良知进退于社会政治, 便可收发自如,调处适宜,吾心“发之事父 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 是信与仁”(《传习录上》)。
内圣外王塑造的是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是 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
3、“知行合一”与政治道德 实践
1、心的学说与“天下一家” 理想政治
是什么原因造成全社会道德风气败坏 呢?王守仁认为是“由于学术之不 明”(《送别省吾林都宪序》),这显 然是针对程朱之学而言。
第一讲-明清时期的政治PPT课件
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
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 17
2021/7/23
考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中央: 2、地方制度:
(1)密折制度: (2)边疆政策:
18
2021/7/23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中央: 2、地方: (1)密折制度:
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 和信仰,12 因地制宜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理藩院 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2021/7/23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中央:设置军机处
(1)设置: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需
房,后改名军机处
机构简单
(2)特点:简、精、速、密 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3)职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1)背景: (2)发展演变 (3)特点: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 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重点突破】
中英内阁制的比较:
1、产生方式: 明:皇帝决定;英国:由议会选举产生。 2、职权:
明朝: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英国: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3、实质: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1、中央:废丞相,设内阁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明太祖鉴于丞相“专权乱政”,妨碍了皇 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分理全国政务。
(3)影响: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除,君主专制进一 步加强,专制皇权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清时期的政治》课件
贸易的繁荣与影响
1 2 3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中国与东南 亚、南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商 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茶叶、瓷器、丝绸的出口
中国特色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在国际贸易 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世界各地带来了物质财富和 文化交流。
白银流入与通货膨胀
大量白银通过贸易流入中国,一方面促进了经济 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 问题。
君主专制
清朝皇帝拥有绝对权力,通过奏折 制度、密折制度等手段掌握全国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实 现全面控制。
官僚制度
清朝官僚体系庞大,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官员均有严格的品级和职责分 工,以确保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
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高度集权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均强调皇帝 的绝对权威和中央集权,这种制 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 定,但也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官
清朝官员的选拔主要包括科举、荐举、捐纳和世袭四种方式。科举是最主要的途 径,通过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成绩优异者被授予官职。
任用制度
清朝实行任用回避制度,地方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且同一地区不得有两位同姓 官员。此外,还有引见制度,新任命的官员需接受皇帝的亲自面试。
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演变历程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逐渐完善。在明清时 期,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 以四书五经为主。
明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科举考 试注重儒家经典和道德修养,为政府 提供了大量人才。
监察制度
明朝设立都察院等监察机构,负责对 各级官员的监督和弹劾,以确保官员 的廉洁奉公。
清朝的政治制度
满洲贵族统治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政治: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明:内阁制度1.目的: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2.措施:①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体制: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大权独揽②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a:原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b:过程:使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清: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
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
议政王大臣一旦作出决议,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限制2.过程:①康熙朝: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招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
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②雍正朝: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③乾隆朝:乾隆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3.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纸等。
目录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第二节 李觏富国强兵的政治思想 一、 天道观 二、 义利统一观与王霸并用论 三、 通变救弊之策 四、 均田安民、 地尽国用的思想 五、 “强兵” 之策
◆第三节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一、 五行说 二、 “变祖宗之法” 的政治主张 三、 “众建贤才” 的思想 四、 均平思想与理财主张
◆第四节 张载以仁道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天人合一” 论 二、 “为万世开太平” 的社会政治理想 三、 恢复宗法与分封的思想主张
三、 “开眼看世界”
◆第四节 魏源的政治思想
一、 学以致用的经世思想 二、 兴利除弊的变革思想
三、 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十章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 基督教文化的渗透及其影响
◆第二节 洪秀全的政治思想 一、 反清思想 二、 “小天堂” 理想及其实现举措
◆第四节 陆贾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 一、 以仁义为本的治国主张 二、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三、 “统物通变” 的政治调节思想
◆第五节 贾谊儒法相济的政治思想
一、 总结秦朝速亡教训 二、 民本思想与 “倡四维”、 兴教化的主 张 三、 礼法兼施与强化中央集权
◆第六节 枟淮南子枠 中的黄老政治思想
一、 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 二、 “法与时变, 礼与俗化” 的制度调 节主张 三、 兼容仁义与法势术的治国之道
◆第八节 唐甄反专制的政治思想 一、 “学即其政, 政即其学” 的思想主张 二、 对专制君主的反思 与批判 三、 “财用为生民之命” 的养民思想
◆第九节 戴震以批判理学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 对理学的批判目 二、 “体民情”、 “遂民欲” 的政治理想
◆小 结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相互交织,极具特色。
在这个时期,许多知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篇文章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1.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王阳明(1472-1529)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将领。
他代表的心学思想强调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来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
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灵都具有天赋的伦理判断力,并且这种力量可以通过修炼、反思和真诚的态度来发掘和培养。
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即将道德规范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2. 儒家思想的复兴与发展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复兴和发展。
在此期间,许多儒家思想家开始重新评价儒家学说的价值,并对其进行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提倡“格物致知”的程颐(1033-1107)和张载(1020-1077)。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研究自然现象来理解道德原则和社会规律。
这种思想为儒家学说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的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这一趋势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地方官员的选拔、审查和管理等方面。
同时,朝廷和皇帝的权力得到了增强,他们能够干预地方政治和社会,以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秩序。
二、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1. 以唐君毅为代表的新儒家唐君毅(1899-1978)是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代表了新儒家的思想舞台,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振兴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影响,强调爱、和谐和人性的真正价值。
2. 提倡自由思想的海瑞海瑞(1513-1587)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提倡自由思想和言论自由。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信仰,不应该被统治者的权力所束缚。
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努力,为中国的自由主义和现代化发展揭开了序幕。
“明清政治思想”专题读书笔记
“明清政治思想”专题读书笔记——明末清初的反专制思想严开强一、反专制思想形成的原因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反专制思想(或新民本思想)是在明清时期产生的具有特殊性的政治思想。
1、导火索:大明汉族政权被少数民族满清政权取代,创痛巨深,刺激了一些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反思。
如对废宰相的反思,主张加强相权以制约君权的信念;对宦员干政的反思,强调对君主滥用权力的约束措施;对大臣空谈理学,重文轻武,导致亡国的反思,提出文武双全的“全学”主张。
2、经济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开始形成①,为反专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政治背景: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逐步衰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加剧。
4、学术背景:明后期实学思潮的兴起,为反专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学术氛围。
5、思想资源:发扬了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积极因素,吸收了鲍敬言的无君论和《无能子》中的非君观念,形成并发展了反专制思想。
②6、明朝晚期东林党的议政之风是“新民本”思想的先导。
东林党提出的“以众论定国是”和广开言路的主张,直接形成黄宗羲等“学校议政”、限制君权的政治理论。
东林党提出的“民又君之主”导引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等。
二、反专制思想的发展过程反专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线索之一,基本上是在宋元明清的历史时期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它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形成阶段。
主要以邓牧为代表。
邓牧作为元代初期的进步思想家,他通过对古代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古今对比的方式,大胆地抨击了封建专制,成为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商人遍布全国,这使得明代城市居民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政府官员在城市中的比例缩小,市民阶层形成并日益壮大。
(参见冯天瑜等著:《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参见曹德本著:《宋元明清政治思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
课题研究论文:明清政治思想的流变及其特点论述
158215 政治其它论文明清政治思想的流变及其特点论述中国封建主义制度是一种皇权集中制,在明清以前,士大夫的权力尚有时能与皇权对抗,或者与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抗衡,而从明代开始帝王的专权越来越强势,及至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达到了最顶峰。
然而盛极则衰,封建皇权集中制虽然在明清达到了顶峰,却也从明清开始没落,直至消亡。
明清时代的政治思想主要顺着三条脉络而发展,以下笔者就根据这三条脉络来简单谈一谈明清政治思想的流变及其特点。
一、明清时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概况自朱元璋推翻元朝登上皇位之后,明朝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朱元璋是以一介贫民起家,他在起义期间经历过无数落魄、体会过无数民间疾苦,是以其在立国之初就以“顺天应民”为指导思想,强调重刑治吏和抑强扶弱,倡导礼法并举。
在朱元璋所颁布的《大明律》中,将过往朝代的里甲制和连坐法等一系列政治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的巩固,并将所有臣民在国家中的地位、责任以及义务等等做出了更加详细的明确,使所有人都被规范在律条和体制之内,无人可以僧越。
再者,朱元璋的另一大重要举措就是废除了在我国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宰相制,并设立了都察院和锦衣卫等,从而达到强化皇权的目的。
后来明朝逐渐开始衰弱,又经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起义愈发动荡不安,及至满清入关拿下中原,清朝正是建立。
清承明制,在明代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了皇权,尤其是在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之后,更是将全国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控在了皇帝手中;并且清政府还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力度,强调了其隶属关系。
直到鸦片战争前期,封建制度终于走向衰败,无论是其国内阶级矛盾还是社会矛盾都变得非常尖锐,宗教起义与农民起义等也接连不断,再加上西方列强的侵入令民族矛盾迅速升温,使得效法西方、改革旧制、抵御强敌以及捍卫主权等成为了晚清政治思想的主题。
二、明清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流变1、封建制度的强化与巩固封建制度的强化与巩固是明清时期政治思想发展流变的第一条脉络,这条脉络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朱元璋、朱棣、宋镰、方孝孺以及王阳明等,和清代的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以及乾隆帝等,他们是站在封建皇权集中制的立场上主张巩固皇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明清时期的政治.64页PPT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行政思想
2.重诏令 2.重诏令 请求实行“考成法” 请求实行“考成法”,各衙门分置 三本文簿。 三本文簿。 3.省议论 省议论, 3.省议论,治贪官 省议论是要求各级政府办事必须体 省事尚实”的精神, 媚上凌下” 现“省事尚实”的精神,“媚上凌下”、 虚文矫饰” 剥上奉下” “虚文矫饰”、“剥上奉下”,“诛贪 贼之吏” 贼之吏”。
二、监察思想
1. 明确监察机构的职责 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 “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 军旅,御史掌纠察, 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 而台察之任尤为清要” 此,而台察之任尤为清要”。中央设通 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 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 2.改进监察方法 2.改进监察方法 重视真凭实据, 重视真凭实据,事关人命案件
3.注重亲察, 3.注重亲察,兼听密奏 注重亲察 监察方式多种多样,定期考核、 监察方式多种多样,定期考核、言 官纠参、巡访亲察、亲加考试、 官纠参、巡访亲察、亲加考试、官吏密 奏,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巡访亲察和官吏 密奏。 密奏。 初登仕途者试行“试俸” 初登仕途者试行“试俸”,科举出身 试 期一年,非科举出身者试期三年, 期一年,非科举出身者试期三年,在此 期间不实授其职,待试俸后, 期间不实授其职,待试俸后,称职而有 官德者,实授其职。 官德者,实授其职。
二、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中 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权 强化郡县长官的职权 提高县令的地位,终身制、 提高县令的地位,终身制、世袭制 谨乡里之治, 谨乡里之治,完善行政组织 复宗族之制,各治其职, 复宗族之制,各治其职,防止专断
三、改革人事制度 1.帝王应该选择宽厚爱民 廉慎公正、 帝王应该选择宽厚爱民, 1.帝王应该选择宽厚爱民,廉慎公正、 明达事体、 明达事体、贤而善的人担任各级行政长 官: 上层官员名自举荐可靠人物由吏部加 以详细考察 在科考之外,另行乡举里选制度, 在科考之外,另行乡举里选制度,即 经过清议乡议的定评, 经过清议乡议的定评,每县隔年选一人
明清时期的政治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制度发展到顶峰。标志着绝对皇 权出现。
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增加了决策失误的几率。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
5、清朝其他举措:
(1)密折制度: 雍正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政治
清朝的边疆政策
1、概况: (1)康、雍、乾时期,近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2)清朝前期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能较好第处理各民 族间的关系。 2、改土归流: (1)由来: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2)过程:明代开始出现废除土司设置流官的做法
清代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政治
有利于加强皇权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
明朝
2、内阁的设置 (1)原因: 废除丞相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2)内容: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是皇帝的助理侍从 机构,没有法定地位,职权范围不明,不能统帅六部。 (3)后果:
皇帝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导致宦官参政,成为明 朝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政的控制。 (2)大兴文字狱(文化专制):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
密折制度: (1)原因: 雍正年间,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 (2)内容: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3)特点: 简、速、密 (4)作用: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制度发展到顶峰。 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增加了决策失误的几率。
3、文化上: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思想。传统科 技进入总结停滞阶段。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第十一讲:明清之际的政治思想
故而他主张重新确立宰相制,并作了体制设
想:“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 殿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 面以次坐。其执事者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 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 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 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
贤明之君行三代之法;
4、确立“行己有耻”之道德底线、主张“正 人心、厚风俗” 顾炎武针对明末的腐败政治,提出过改革方案。 其最主要观点就是他所说:“治乱之关必在人心 之俗。” 他认为风俗浅薄、人心不正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 本原因,社会政治腐败也是由于风俗浅薄造成的。 因此,他主张行教化,而行教化的目的在于“正 人心、厚风俗”。 顾炎武认为正人心、厚风俗的基本内容就是张四 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 亡”。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别,根本的原因在于为人君
者道德境界的差异。前者以“以天下为主,君为 客”(同上,第2页),后者却“以君为主,天 下为客”,因而,前者得民心,遂得天下;后者 失民心,遂必失天下。 黄宗羲并不反对能够发扬人性的君主统治,他赞 美“二帝三皇”。他说:“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 君,比之如天,诚不为过也。”明夷待访录》中 并没有反对贤明君主的语句,它设计的宰相制度、 学校议政、法律制度都需要贤明之君加以运作, 黄宗羲批判的是三代以后的君主专制,而不是批 判所有的君主制度。
他提出了一套学校系统的设计方案,学校作为议政机关, 在中央设置太学,推选大儒担任祭酒,或让退职的宰相 充任,其地位等于宰相;每月初一,天子亲临太学听讲, 宰相、六卿、谏议大夫都要跟从。祭酒南面讲学,天子 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 在地方上设立学官,且学生有权罢免不称职的教师。 在郡县,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召集一邑之缙绅士子 到学校,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对着学官拜二次, 老师弟子互相质疑辩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无定质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 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他否定以往以孔子的是非作为 是非标准。
(二) 批判传统等级观念 李贽对传统的等级观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李贽对太极为万
物本源说进行了反思,重申天地为万物本原,提出“万物 生于两”的命题。实际上否定了天理的绝对权威。 李贽进而提出道不远人,他说: “道不远于人……人即道 也,道即人也,人外无道,而道外亦无人。”
李贽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进而提出“凡 圣无别”的平等思想。
他说:“圣人之意若曰:尔勿以尊德性之人为异人也。彼 其所为,亦不过众人之所能为而已。”
李贽还提出了“致一之道”的思想,他说:“致一之理, 庶人非下,侯王非高。”从圣凡平等推导出君民平等。
(三) 对传统善恶观的反思 李贽对“善”作了诠释,认为如同“是非”是人人都有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了“万物一体”说,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 一点灵明。”
王阳明讲圣人之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重在说明圣人君子 爱民如子,推己及人,以仁心推行仁政,从而为他的以德 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二、“明德亲民” 的德治思想
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明德亲民”的德治思想,即 发扬内心光明的仁德、亲爱 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 的目的。
▼清初,在经济方面,由于实行了恢复农业、手工业生产 和商业的措施,农业生产有了显著发展,商业繁荣,对外 贸易发达。
二、政治状况
▼朱元璋起自社会底层,又亲历元末战乱,对民间疾苦颇 为了解,对元朝亡国的教训有着深刻认识。为加强君主集 权及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开国以后他非常注重“安 民”、“恤民”,肯定儒家“重民”、仁政之说。
(四) 对传统义利观的反思 李贽反对传统的义利观,提出:“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
之人哉!” 据此,李贽明确提出了崇尚功利的主张。他说:“夫欲正
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吾道苟明,则吾之 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
三、“至人之治” 的治道思 想
李贽提出了理想的治道原则:“至人之治,因乎人者也” 。所谓“因乎人者”,也就是顺从民的需要或天性而加以 “利诱” 或“顺应”。
第四节 李贽反儒学正统的政治思想
李贽(1527—1602),字卓吾, 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出身商人家 庭。少时通习五经, 嘉靖三十一年举 人。历任共城教谕,南京国子博士、南 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 郎中等官职。在京期间, 潜心问道, 研习王阳明学说,师事王艮之子王襞, 得泰州学派真传。万历五年调任姚安知 府, 因厌恶仕宦生活而辞官。万历二 十七年《藏书》刊行,遭当权者忌恨, 被明朝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的罪名下狱, 自刭于狱中。李贽一生 刚正不阿,痛恨道学虚伪,为世俗所不 容。著述甚丰,达五十余种。主要有 《藏书》、《续藏书》、《焚书》、 《续焚书》、《史纲评要》、《四书 评》、《李氏文集》等, 皆存。
一、“振纪纲” 以加强中央集权
为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赖以运行的官僚机器, 他 “审几度势”,提出了一整套“ 救时” 方案,其核心便 是“ 振纪纲”。
张居正认为,“振纪纲” 就是要强化君臣统属关系,加强 君主对整个官僚体系的控制。主要有四层内容。
其一,君主要亲自总揽法纪刑赏之权。 其二,国家大事,君主要独断专行。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社会经济状况 二、政治状况 三、文化状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社会经济状况
▼明初,洪武到宣德六十多年间,即1368年到1435年, 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受到遏制,手工业者的地位得到 提高,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 芽。
李贽的童心说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 源于人之真心、有真 情实感的话是真德之言。
他批评道学虚伪,否定了理学家的权威,将人们习以为常 的贵贱尊卑颠倒了过来。以童心为标准,李贽对儒家经典 提出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其正统性。
二、对儒学的反省批判
李贽以童心说为基础,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进行了深刻反 思与批判,提出了许多惊世骇俗之论。
黄宗羲的人性观念是对传统君主专制统治理论的颠覆。
黄宗羲虽然没有能够走出君主专制的藩篱,但是在认识上 将君主专制统治的逻辑起点放在满足一般社会成员的利益 上面,赋予了“人性” 以新的含义,启发人们对君主专制 统治的重新思考。
二、“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天下观
黄宗羲在传统认识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 ” 的观点。
其三,强化君主诏令的绝对权威。 其四,君主要严明法制。 张居正力主“振纪纲” 的目的是为了“ 强公室,杜私门
”, 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君权。在他看来,通过法治手段 以振纪纲、巩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才能革除积弊。
二、重惜民生的施政理念
张居正以民本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法惟“时宜” 、“ 民安”的社会变化观基础之上的。
,善也是人人具有的,“又何必专学孔子而后为正脉?” “至善者,无善无不善之谓也。”这就是说,从个人真心
发出的言行均是善。
李贽认为,善与人同,善的标准将随世而变,随人而 变,并无固定的标准。所以说:“夫大人之学,止于 至善。至善者,无善之谓也。”
在李贽的观念中,真与善是统一的。他因而批评当世 之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善。
黄宗羲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 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 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区分了天下和君主这两个范畴,认为天下治乱的关 键是百姓的“忧乐”。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 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王阳明说:“明明德者,立 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 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 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 , 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 也。”
三、地方治理主张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在具体的政治 主张方面,提出了诸多具体的地方治理措施,如社学、乡 约、“十家牌法” 等。
(一) 社学 王阳明大力提倡教育为本,兴办社学。
李贽所倡导的至人之治与先秦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在 基本理路上是相近的。
总体上看,李贽的思想“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它 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批判严重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正统 观念,具有强烈的反权威精神。
第五节 黄宗羲反专制的政治思想
黄宗羲(1610—1695),字太 冲,号南雷、梨洲,余姚(今属浙江) 人。崇祯元年(1628 年),在刑 部会讯时锥刺宦官许显纯, 名震朝野。 明朝灭亡后,举兵抗清,坚持八年而败。 此后,多次拒绝清政府征召。著述有 《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宋 元学案》、《明儒学案》等。浙江古籍 出版社出版的《黄宗羲全集》,收录较 全。黄宗羲亲眼目睹了明末清初的改朝 换代和社会巨变,深刻反思君主专制之 弊害,形成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反专制思 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代 表。
一、“童心” 说
程朱理学发展到明代,日趋教条僵化。李贽对此深感不满 ,他批评当时的理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 行若狗彘”。为此,他提出了童心说。
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 夫童心者真心也”。
以童心的标准来衡量,满口道德的“伪道学”们反不如市 井小民有德。
一、“人各自私、人各自利” 的人性观 念
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提出: “有生之初, 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在他看来,就像“好逸恶劳 ” 一样,“自私”、“自利” 都是“人之情也”。
黄宗羲并不是简单地肯定民众私利的合理性,而是对民众 的私欲作了区分。他说:“古今无无事功之仁义,亦无不 本仁义之事功。四民之业,各事其事,出于公者,即谓之 义,出于私者,即谓之利。”
▼明朝中叶起,土地兼并日趋激烈。
▼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也达到了新水平,民族地区与中央关系日益密切。
▼厂卫制度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标志。
三、文化状况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作为官学在思想学术领域继续发 挥着统治作用。 ▼但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若干新的特点。 明中叶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 ▼明朝末年,针对王学末流的空谈学风,一些进步思想 家提倡实学,反对空谈,主张改革时弊,顾宪成、高攀 龙、刘宗周等为其代表。
一、“心即理” 与“致良知” 的理论基 础
王阳明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心即 理”,一是“致良知” 。
王阳明的思想以“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 为主旨。
他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命题。所谓“良知” 就是“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或“道”。
三、禁私学,实行文化专制
张居正认为,学风与政风相通,相互影响,想要根本扭转 政治上虚浮空论的颓败现象,必须从转变学风开始。为此 张居正提出了“学以致用”。
张居正主张,学问应以修己治人为导向。
基于这样的认识,张居正力主禁私学,积极推行文化专制 政策,提出了三点规定:
其一,“不许别创书院”。 其二, 取士“以宋儒传注为宗”。 其三,严禁书生干政。
张居正继承了前人的思想,阐发了“ 立君为民” 的民本 观。他说:“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基于上述认识,张居正进一步提出了安民之道的施政理 念。“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 疾苦而已。”
张居正清楚地认识到豪门势力、贪官污吏、富商大贾盘 剥贫民的社会政治现状,并给予无情的揭露。
(二) 乡约 王阳明制定的乡约,在地方治理上突出了两点:
一是由民众推选约长、副约长、约正、约史、知约、约赞等职,约长 开会征求民众意见,博采公意以纠恶扬善; 二是劝民为善,以德为主,以刑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