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李贽反儒学正统的政治思想Leabharlann Baidu
李贽(1527—1602),字卓吾, 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出身商人家 庭。少时通习五经, 嘉靖三十一年举 人。历任共城教谕,南京国子博士、南 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 郎中等官职。在京期间, 潜心问道, 研习王阳明学说,师事王艮之子王襞, 得泰州学派真传。万历五年调任姚安知 府, 因厌恶仕宦生活而辞官。万历二 十七年《藏书》刊行,遭当权者忌恨, 被明朝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的罪名下狱, 自刭于狱中。李贽一生 刚正不阿,痛恨道学虚伪,为世俗所不 容。著述甚丰,达五十余种。主要有 《藏书》、《续藏书》、《焚书》、 《续焚书》、《史纲评要》、《四书 评》、《李氏文集》等, 皆存。
黄宗羲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 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 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区分了天下和君主这两个范畴,认为天下治乱的关 键是百姓的“忧乐”。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 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的人性观念是对传统君主专制统治理论的颠覆。
黄宗羲虽然没有能够走出君主专制的藩篱,但是在认识上 将君主专制统治的逻辑起点放在满足一般社会成员的利益 上面,赋予了“人性” 以新的含义,启发人们对君主专制 统治的重新思考。
二、“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天下观
黄宗羲在传统认识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 ” 的观点。
为了实现其安民的施政理念,张居正在税收制度方面实行 了改革。万历九年在全国通令实行“一条鞭法”。
“ 一条鞭法”作为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体现了张居正通 过改革税制来实现安民之道的施政思想,标志着封建税制 由赋役制向租税制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贫民不 致独困,豪民不能并兼”的政治调整作用。
▼明朝中叶起,土地兼并日趋激烈。
▼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也达到了新水平,民族地区与中央关系日益密切。
▼厂卫制度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标志。
三、文化状况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作为官学在思想学术领域继续发 挥着统治作用。 ▼但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若干新的特点。 明中叶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 ▼明朝末年,针对王学末流的空谈学风,一些进步思想 家提倡实学,反对空谈,主张改革时弊,顾宪成、高攀 龙、刘宗周等为其代表。
王阳明说:“明明德者,立 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 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 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 , 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 也。”
三、地方治理主张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在具体的政治 主张方面,提出了诸多具体的地方治理措施,如社学、乡 约、“十家牌法” 等。
(一) 社学 王阳明大力提倡教育为本,兴办社学。
李贽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进而提出“凡 圣无别”的平等思想。
他说:“圣人之意若曰:尔勿以尊德性之人为异人也。彼 其所为,亦不过众人之所能为而已。”
李贽还提出了“致一之道”的思想,他说:“致一之理, 庶人非下,侯王非高。”从圣凡平等推导出君民平等。
(三) 对传统善恶观的反思 李贽对“善”作了诠释,认为如同“是非”是人人都有的
李贽所倡导的至人之治与先秦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在 基本理路上是相近的。
总体上看,李贽的思想“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它 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批判严重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正统 观念,具有强烈的反权威精神。
第五节 黄宗羲反专制的政治思想
黄宗羲(1610—1695),字太 冲,号南雷、梨洲,余姚(今属浙江) 人。崇祯元年(1628 年),在刑 部会讯时锥刺宦官许显纯, 名震朝野。 明朝灭亡后,举兵抗清,坚持八年而败。 此后,多次拒绝清政府征召。著述有 《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宋 元学案》、《明儒学案》等。浙江古籍 出版社出版的《黄宗羲全集》,收录较 全。黄宗羲亲眼目睹了明末清初的改朝 换代和社会巨变,深刻反思君主专制之 弊害,形成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反专制思 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代 表。
一、“童心” 说
程朱理学发展到明代,日趋教条僵化。李贽对此深感不满 ,他批评当时的理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 行若狗彘”。为此,他提出了童心说。
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 夫童心者真心也”。
以童心的标准来衡量,满口道德的“伪道学”们反不如市 井小民有德。
基于这样的认识,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了“万物一体”说,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 一点灵明。”
王阳明讲圣人之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重在说明圣人君子 爱民如子,推己及人,以仁心推行仁政,从而为他的以德 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二、“明德亲民” 的德治思想
王阳明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明德亲民”的德治思想,即 发扬内心光明的仁德、亲爱 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 的目的。
李贽的童心说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 源于人之真心、有真 情实感的话是真德之言。
他批评道学虚伪,否定了理学家的权威,将人们习以为常 的贵贱尊卑颠倒了过来。以童心为标准,李贽对儒家经典 提出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其正统性。
二、对儒学的反省批判
李贽以童心说为基础,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进行了深刻反 思与批判,提出了许多惊世骇俗之论。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社会经济状况 二、政治状况 三、文化状况
一、社会经济状况
▼明初,洪武到宣德六十多年间,即1368年到1435年, 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受到遏制,手工业者的地位得到 提高,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 芽。
一、“振纪纲” 以加强中央集权
为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赖以运行的官僚机器, 他 “审几度势”,提出了一整套“ 救时” 方案,其核心便 是“ 振纪纲”。
张居正认为,“振纪纲” 就是要强化君臣统属关系,加强 君主对整个官僚体系的控制。主要有四层内容。
其一,君主要亲自总揽法纪刑赏之权。 其二,国家大事,君主要独断专行。
▼明清之际,程朱理学走向没落,其弊端日益暴露。 ▼古学和古文献整理出现高潮。 ▼清朝统治者也对文化典籍的整理表现出极大热情。 ▼明清时期,西学开始传入中国。 ▼对待西学,清朝统治者采取了“节取其技能,而禁 传其学术”的方针。
第二节 王阳明“明德亲民” 的政治思 想
王阳明(1472—152 8),名守仁,字伯安, 余 姚(今属浙江) 人,世称阳 明先生。正德初, 任礼部左 侍郎。正德十一年(151 6 年) 擢右佥都御史,官至 南京兵部尚书。因镇压农民 起义有功,晋封新建伯,死 后谥“文成”。著作由门人 辑成《王文成公书》,一称 《阳明全书》。上海古籍出 版社出版有吴光等人编校的 《王阳明全集》。
▼清初,在经济方面,由于实行了恢复农业、手工业生产 和商业的措施,农业生产有了显著发展,商业繁荣,对外 贸易发达。
二、政治状况
▼朱元璋起自社会底层,又亲历元末战乱,对民间疾苦颇 为了解,对元朝亡国的教训有着深刻认识。为加强君主集 权及维护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开国以后他非常注重“安 民”、“恤民”,肯定儒家“重民”、仁政之说。
(二) 乡约 王阳明制定的乡约,在地方治理上突出了两点:
一是由民众推选约长、副约长、约正、约史、知约、约赞等职,约长 开会征求民众意见,博采公意以纠恶扬善; 二是劝民为善,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三) “十家牌法” 王阳明认为,明朝后期民变不断发生的原因在于官府对民众
控制不严,他主张实行“十家牌”,以加强对民众的控制。
(四) 对传统义利观的反思 李贽反对传统的义利观,提出:“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
之人哉!” 据此,李贽明确提出了崇尚功利的主张。他说:“夫欲正
义,是利之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吾道苟明,则吾之 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
三、“至人之治” 的治道思 想
李贽提出了理想的治道原则:“至人之治,因乎人者也” 。所谓“因乎人者”,也就是顺从民的需要或天性而加以 “利诱” 或“顺应”。
一、“人各自私、人各自利” 的人性观 念
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提出: “有生之初, 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在他看来,就像“好逸恶劳 ” 一样,“自私”、“自利” 都是“人之情也”。
黄宗羲并不是简单地肯定民众私利的合理性,而是对民众 的私欲作了区分。他说:“古今无无事功之仁义,亦无不 本仁义之事功。四民之业,各事其事,出于公者,即谓之 义,出于私者,即谓之利。”
(一)反思传统是非观念 李贽说: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
论。无定质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 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他否定以往以孔子的是非作为 是非标准。
(二) 批判传统等级观念 李贽对传统的等级观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李贽对太极为万
物本源说进行了反思,重申天地为万物本原,提出“万物 生于两”的命题。实际上否定了天理的绝对权威。 李贽进而提出道不远人,他说: “道不远于人……人即道 也,道即人也,人外无道,而道外亦无人。”
一、“心即理” 与“致良知” 的理论基 础
王阳明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心即 理”,一是“致良知” 。
王阳明的思想以“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 为主旨。
他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命题。所谓“良知” 就是“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或“道”。
对王阳明政治思想的评价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
第三节 张居正加强中央集权专制 的政治思想
张居正( 1525—1582),字 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 今属湖北) 人。少时“颖敏绝伦”,嘉靖二十六年 (1547 年)进士。从隆庆元年入 阁至万历元年(1567—1573), 先后加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授 吏部尚书、加少傅兼建极殿大学士、加 少师兼太子太保等职衔。神宗即位后, 进中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 年)任内阁首辅。时新即位的万历皇帝 年仅十岁。张居正执政十年, 辅佐小 皇帝, 推行种种改革。死后谥“文 忠”。著述今存《张文忠公全集》四十 七卷, 一名《张太岳集》。
,善也是人人具有的,“又何必专学孔子而后为正脉?” “至善者,无善无不善之谓也。”这就是说,从个人真心
发出的言行均是善。
李贽认为,善与人同,善的标准将随世而变,随人而 变,并无固定的标准。所以说:“夫大人之学,止于 至善。至善者,无善之谓也。”
在李贽的观念中,真与善是统一的。他因而批评当世 之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善。
其三,强化君主诏令的绝对权威。 其四,君主要严明法制。 张居正力主“振纪纲” 的目的是为了“ 强公室,杜私门
”, 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君权。在他看来,通过法治手段 以振纪纲、巩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才能革除积弊。
二、重惜民生的施政理念
张居正以民本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法惟“时宜” 、“ 民安”的社会变化观基础之上的。
三、禁私学,实行文化专制
张居正认为,学风与政风相通,相互影响,想要根本扭转 政治上虚浮空论的颓败现象,必须从转变学风开始。为此 张居正提出了“学以致用”。
张居正主张,学问应以修己治人为导向。
基于这样的认识,张居正力主禁私学,积极推行文化专制 政策,提出了三点规定:
其一,“不许别创书院”。 其二, 取士“以宋儒传注为宗”。 其三,严禁书生干政。
张居正继承了前人的思想,阐发了“ 立君为民” 的民本 观。他说:“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基于上述认识,张居正进一步提出了安民之道的施政理 念。“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 疾苦而已。”
张居正清楚地认识到豪门势力、贪官污吏、富商大贾盘 剥贫民的社会政治现状,并给予无情的揭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