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政治形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
2、核心内容
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两个概念来理解。
3、发展演变进程 (轨迹)
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 是指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裁。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控制地
4、基本矛盾及 方,地方服从中央。
其演变趋势
5、原因分析
6、影响
三、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
地所有制度。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决
定的)
②政治基础 巩固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
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③理论基础 韩非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
三、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中(内)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宋) 废丞相, 权分六部, 设内阁,太监牵制设 军机处
郡县制 刺史制度
行省制 (元)
密折制
焚书坑儒 挟书律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文字狱
三、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含义: 2、核心内容
1、君权与相权 2、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
3、发展演变进程 (轨迹)
3宰)相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可能 对❖皇权起制—约—作《用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
4、影响: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 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2012·江苏单科·T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 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 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 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1、含义 2、核心内容 3、发展演变进程(轨迹) 4、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趋势 5、原因分析
6、影响: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①政治:皇权专制易造 成暴政、腐败; ②经济:阻碍了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钳制了思 想,扼杀了创新,阻碍 了科技进步; ④社会:阻碍了社会进 步,使中国社会的发展 步伐大大落后于西方。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直接)
——为强化皇权。 (根本)
⑵设立的职能: 材料: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
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 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 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联系军机处职责来思考
军机处的设置后,皇帝可通过军机处对地方大 臣直接发号施令,各地大臣也可以向皇帝直接 递送奏折,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权力大大 缩小,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从而加 强了专制皇权。
跪受笔录,遵旨办事。
2、密折制——其实就是告密
“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 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 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职能的演变:由最初单纯协助处理军事逐 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 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⑶军机处的特点:
⑷军机处的评价: ①军机处的建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
政府的行政效率; 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军政
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 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隆宗门内军机处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题指南】提取材料中“参预机务”“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等关键信息。
【解析】选D。
【探究活动1】宰相制与内阁制的 区别?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地位
法定,宰相制度 非法定,咨询机构
提问1:“大一统”的君主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何时?
提问2:在演进与强化的过程中包
括着几对基本矛盾?
提问3:在明以前的封建历史进程
中,统治者是怎样逐步解决这两对矛盾 的?
——明清时期
思考: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存在
哪些危害?①②是 各秦 朝速 丞亡相多的是原因专权;
乱政的根源;
③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材料一:自秦始(置强丞化相皇,权不)旋踵而亡。汉、唐、 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 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 颉颃,不敢相压,一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 文武君臣即对劾奏,处以重刑。
明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内
“部权尽归内
阁
阁”
政
参与 票
治
侍 机密 拟
地
பைடு நூலகம்
从 事务 权
位
顾 决策
演
问
X(时期)
变
图 O 明太 明成 明宣 明神
祖祖 宗
宗
3、特点:
1)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明朝
中❖2央万)一历其级四职行权十政范年机围内构始阁,终只首不是辅明一叶朗个向,咨不高询能曾机正说构式:;统帅 六❖部;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
4、基本矛盾及 其演变趋势
5、原因分析
1、君主权力不断强化, 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缩小。
6、影响
三、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含义
2、核心内容
3、发展演变进程(轨迹)
4、基本矛盾及其演变趋势
5、原因分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的小农
①经济基础
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小农经济的生 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二、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设立军机处 ⑴设立的时间、原因: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 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 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 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
(一)废除丞相:
1、原因:
❖ 1)历史原因:历史上的宰相“专权乱 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 2)根本原因:进一步加强皇权,消除丞 相之权对皇权可能存在的威胁。
❖ 3)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
2、后果: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 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 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 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 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 理411件事。
1、含义: 2、核心内容
1、皇帝制; 2、中央官制; 3、地方行政制度。
3、发展演变进程 其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轨迹)
4、基本矛盾及 其演变趋势
5、原因分析
6、影响
三、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含义:
1、萌芽——战国
2、核心内容
2、建立——秦朝
3、发展演变进程 (轨迹)
3、巩固——西汉 4、完善——隋唐
①政治: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和社会的稳定 ②经济: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发展社会经济; ③民族: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④文化:有利于加强各地区和中外的文化交流。 ⑤外交: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保证。
赋权
,不能统帅百官
不 同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对皇权 作用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比较英国内阁和中国明朝内阁
1、产生方式不同:英国内阁是由国王任命在议会下 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组成的;明朝内阁首辅 及成员由皇帝任命。 2、权力大小不同:英国内阁拥有行政权,并对议会 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只备顾问),内阁没有实权。 3、性质不同:英国内阁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的产物;明代内阁制是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 产物。
――摘自《明太祖实录》
结合材料二,思考:明太祖“罢
相”的原相权因过大有,威哪胁些皇 ?
材料二:权1(3根76本年原,因)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总揽胡地惟庸方骄军恣政擅权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 布政司、(都直接指原挥因司) 和按察司,分管地方行 政、军政和监察。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 门,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 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那时,掌握 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 中书省和丞相。
4、基本矛盾及 其演变趋势
5、加强——北宋 6、发展——元朝
5、原因分析 6、影响
7、强化——明清
8、消亡——1911年辛亥革命, 清王朝的覆灭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
朝代
皇帝
中央
地方
思想
秦朝 (确立) 汉朝 (发展) 隋唐 (完善) 宋元 (发展) 明 (强化)
清(顶峰)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皇帝政务繁多, 难以应付,且容 易产生错误。
(二)设内阁:
1、内阁制设立:明成祖朱棣。 (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2、演变:
官位较低的官员当值——后来入阁官员 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内阁的发展演变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佐伯富
既加强皇权,又加强中央集权。
总结: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
要表现及影响。
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 趋衰落。
表现及影响:(1)明朝废除丞相,权归 六部,设立内阁制,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 (2)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 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 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