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明清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变革
明清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与社会变革,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与社会两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变革。
一、政治变革1.明朝政治变革明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复辟。
明朝政治制度相对于前代更加开放,实行世袭制。
明朝创立了科举制度,这在中国政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科举制度使得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也有机会进入仕途,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2.清朝政治变革清朝的建立结束了明朝的统治,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变革。
清朝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并实行了严格的封建主义政治制度。
清朝政府实行“文武分治”,这一政策使得官僚阶层具有很高的地位和特权,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清朝政府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二、社会变革1.明朝社会变革明朝时期,社会地位的流动性增加,不再完全依赖出身,而是与个人才能更相关。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乡村地主子弟和百姓子弟能够通过考试而进入仕途。
这一变革为社会地位的流动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为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可能。
2.清朝社会变革清朝政权继位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较为重要的变革是开展“康乾盛世”,这是清朝初期实行的一项广泛的农村改革政策。
康乾盛世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保护,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然而,清朝政府的封建主义政策和文化保守主义也限制了社会的进步,阻碍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和交流。
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与社会变革较为显著的时期。
明朝建立了科举制度,为社会地位流动提供了机会,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清朝的建立和康乾盛世的推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也限制了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
这些政治与社会变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塑造了当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初中历史明清政治制度教案
初中历史明清政治制度教案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教学目标:1. 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的地位与权力、官职体系等;2. 理解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3. 掌握明清时期的政治结构和运行方式。
教学重点:1. 皇帝在明清时期的地位与权力;2. 明清时期的官职体系;3.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2.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清时期的官服图片和皇帝的肖像,引导学生了解明清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明清时期的皇帝地位与权力,包括皇帝的继位方式、政治决策和统治手段;2. 分析明清时期的官职体系,包括文官与武官系统、九品中正制等;3. 解释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建专制体制等。
三、讨论(15分钟)1. 讨论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官员选拔、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2. 分组讨论明清皇权与文官武官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四、活动(15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明清时期的皇帝、文官和武官,进行模拟政治决策活动;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总结讨论的观点,分享给全班。
五、总结(5分钟)总结讨论的内容,强调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撰写关于明清政治制度的小结,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理解其特点和影响,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活动和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及其变迁
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及其变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政治体制发生了显著的变迁,这对于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官僚体系、政治经济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大致沿袭了唐宋元的传统,但也有不少的变化。
明初采取胡、汉、蒙、藏四等制度,分别对不同的民族采取不同的控制方针。
明朝建国时采取了中央集权体制,设立吏部、兵部等六部。
明朝的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但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九辅政制、三会大典等,以限制皇帝的权力。
而清朝则取消了明朝的皇帝制,代之以皇帝和权臣相互制约的政治体系。
二、官僚体系明清时期的官僚体系在政治体制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明初时,朝廷采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员,以期确保人才的选拔和政治的稳定。
科举制度也成为明清时期选拔官员的基础,但在明朝晚期,由于由科举内外的贿赂、作弊等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科举制度的效率和公正性受到了很大的质疑。
清朝建国后,设置了八旗、著名的三藩等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旨在对外族人口的统治上发挥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政府逐渐演变为一个封建特权政治体系,八旗、三藩等制度也渐渐没落。
三、政治经济关系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密切相关。
在明清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依靠农业税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也逐渐提高。
在清朝时期,国家更是实行驻乡税收制度,以保证税收的实时性和及时性。
这些税收制度不仅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在政治上奠定了国家英制。
每逢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时还会有减免税收的情况。
总之,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这些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一些质疑和争议,但它们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不仅是一个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明清两个时期的天子权力、官员选拔、地方政府和农民起义等方面介绍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明代政治制度相对较为宽松,天子权力相对较弱。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棣将权力集中在中央,同时还建立了许多由地方负责的政府机构,如都察院、东厂等。
从明成祖开始,皇帝开始采取"内阁制",将政务交由内阁及六部等机构处理,使得天子权力相对减弱。
此外,明代还有丞相、军机大臣等重要官职,这些职位对于制定政策和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明代皇帝仍然保留着绝对的权力,如任免官员、颁布法令等都需要经过天子的批准。
相比之下,清代政治制度更加集中于皇帝手中。
清朝建立之初,顺治皇帝开始实行了"直接行宫"的制度,即皇帝亲自处理朝政,对内政和外交采取了更为集中的管理方式。
胤禛皇帝时期,清朝继续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了"摄政"的制度,即由母后或皇后代理皇帝处理朝政。
康熙皇帝时期,清朝逐渐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威,几乎所有重要的决策都由皇帝亲自决定。
康熙皇帝还增加了设置省会,以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在官员选拔方面,明清两个时期都实行了科举制度。
明代科举制度相对较为宽松,考试科目较多,科举制度相对公平。
明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人才可以成为官员。
但是,明代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贵族地主占据优势,考试中存在舞弊现象等。
相对来说,清代科举制度更加僵化,考试科目减少,考官多来自于士人阶层,考试过程中存在更多的丑闻和腐败现象。
此外,清代科举制度还存在着排斥民间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现象,导致社会上的禁止经济活动和社会阶层的固化。
在地方政府方面,明清时期都存在着类似的政府组织结构。
明代设立了府、县两级政府,由知府和县令负责管理,实行的是"知县制"。
《明清时期的政治》课件
贸易的繁荣与影响
1 2 3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中国与东南 亚、南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商 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茶叶、瓷器、丝绸的出口
中国特色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在国际贸易 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世界各地带来了物质财富和 文化交流。
白银流入与通货膨胀
大量白银通过贸易流入中国,一方面促进了经济 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 问题。
君主专制
清朝皇帝拥有绝对权力,通过奏折 制度、密折制度等手段掌握全国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实 现全面控制。
官僚制度
清朝官僚体系庞大,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官员均有严格的品级和职责分 工,以确保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
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高度集权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均强调皇帝 的绝对权威和中央集权,这种制 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 定,但也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官
清朝官员的选拔主要包括科举、荐举、捐纳和世袭四种方式。科举是最主要的途 径,通过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成绩优异者被授予官职。
任用制度
清朝实行任用回避制度,地方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且同一地区不得有两位同姓 官员。此外,还有引见制度,新任命的官员需接受皇帝的亲自面试。
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演变历程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逐渐完善。在明清时 期,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 以四书五经为主。
明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科举考 试注重儒家经典和道德修养,为政府 提供了大量人才。
监察制度
明朝设立都察院等监察机构,负责对 各级官员的监督和弹劾,以确保官员 的廉洁奉公。
清朝的政治制度
满洲贵族统治
第一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①背景:清朝康雍乾时期,近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②基本原则: a.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 族上层分子; b.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中央: 2、地方: (1)密折制度: (2)边疆政策 ①背景: ②基本原则: ③机构: 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初只管蒙古, 后也负责新疆和西藏行政、赋税、兵刑、户口、 宗教等事务。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专题六
明清之际的中国
(1368——1840)
——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
【时空穿梭】
一、朝代更替: 1、明:1368--1644年,建立者朱元璋,都城应 天(今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2、清:(1616—1636--1644--1912年),努尔 哈赤建金,都城先赫图阿拉(今辽宁),后迁 都沈阳,皇太极改金为清,后迁都京师(今北 京)。
(三)辩证认识古代中国划分行政区域的原 则
1、原则
山川形变—秦朝至宋朝 犬牙交错—元朝至清朝
2、认识
秦至宋:按山川形变划分行政区域有地理上的合理 性,有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和军事防御,但容易形成地 方军事割据的现象; 元至清:按犬牙交错划分行政区域可防止地方军事 割据,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和区域间协调平衡发展, 但各区域行省有可能出现无险可守的形势。
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 和信仰,因地制宜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理藩院 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中央:设置军机处
(1)设置: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需 房,后改名军机处 机构简单
(2)特点:简、精、速、密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从明清两代的政治结构、官制体系、科举制度、王朝衰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有所帮助。
一、政治结构明朝的政治结构是由皇权、地方和官员三者相互制衡的政治结构。
皇权是明朝政治的核心,但在实际运行中,皇帝的权力受到严格的制约。
朝廷设立有内阁等一系列机构,负责制定政策和处理日常政务。
另外,朝廷还设有军机处和东厂等机构,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处理。
而地方政权则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官员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这种政治结构保证了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又不至于让皇帝的权力过于集中。
清朝政治结构则是集权式的政治结构。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官员和地方政权都受到皇帝的严格控制。
清朝设立有内阁、六部等一系列机构,负责处理朝廷政务。
地方政权则由巡抚、知府等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政权也完全受制于朝廷。
二、官制体系明朝和清朝的官制体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明朝设立有“九品中正制”,官员按照品级分为九品,按照中正制的原则进行选拔,这种选拔方式以品行为重,试图排除贪污和腐败的官员。
清朝则设立有“科举制度”,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岗,科举制度使得清朝政府选拔的官员更多元化,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成为官员。
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明清两代都使用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实质上是一个以经世济民为目的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借助于科举考试,政府可以选拔到有才能的官员,促进了政治精英的培养和选拔。
科举制度也使得社会上层流动更加便利,培养了大量的政治精英。
四、王朝衰落在明清两代,王朝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明朝,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明朝后期,明朝皇室内部的斗争和朝政腐败等问题使得朝廷不得不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最终,明朝在农民起义和外敌侵略的双重打击下,最终灭亡。
在清朝,由于政治腐败和民族矛盾等问题,清朝的统治集团也开始面临种种挑战。
明清政治制度
明清政治制度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废丞相,设三司:明太祖废除宰相一职,设立中书省,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同时设立三司,分管理地方政务。
(2)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事。
(3) 明朝加强皇权的其他措施:如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以加强皇权。
2.清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 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由皇帝任命的官员组成,对皇帝负责。
(2) 设立军机处:清朝设立军机处,作为皇帝处理军务的机构。
军机大臣由皇帝任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3) 清朝加强皇权的其他措施:如实行密折制度、设立军机处等特务机构,以加强皇权。
总体来说,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集权化、官僚化、专业化的特点,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统治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的明清时期社会状况
古代中国的明清时期社会状况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这段时期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转变。
本文将介绍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探讨其影响。
一、政治状况明朝政权于1368年建立,清朝政权则在1644年建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了严格的皇权集中制度,建立了规范的官僚体系。
清朝则采取了满族的官僚制度,并推行“三藩之乱”等政策,加强统一。
在明朝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相对较为公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上层士人得以参与政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而在清朝时期,科举考试逐渐侧重满族及汉族士人,以维持清朝的统治,士人阶层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二、经济状况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明初实行了农田水利建设、推行造纸业、扩展海外贸易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而清朝在政权稳定后,采取了保护性政策,封禁了对外贸易,导致一些经济领域的发展停滞。
另一方面,明朝时期也出现了盐商、纺织商等新兴社会阶层。
这些商人在社会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清朝则对商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对商人税收较高,导致商业萧条。
三、文化状况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繁荣和变革。
明朝是中国文人荟萃的时期,文人们从事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活动,形成了明代文化的独特风格。
清朝时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政策,满族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清时期,社会的娱乐活动也相对丰富多样。
民间戏曲、杂技、曲艺等形式广泛流传,人们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放松身心。
四、社会阶层明代社会阶层相对稳定,士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居于社会的中上层,商人阶层和工匠阶层处于中下层,最底层为贱民和奴隶。
而在清朝时期,原本占主导地位的士人阶层逐渐被满洲贵族所取代,满汉融合逐渐形成新的社会阶层。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经历了诸多的变革。
政治上实行了不同的制度,经济上也有所差异,文化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高三历史课件:明清时期的政治(1)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一、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概述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分别在1368年至1644年的明朝和1644年至1912年的清朝统治下。
这两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并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二、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皇帝集权:明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帝拥有最高权力。
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作出决策并领导各级官员。
皇帝还具有神圣性质,被视为“天子”,应该接受礼敬和尊崇。
2.三司监察体系:明朝设立了三司监察部门来监督地方行政和财务管理。
其中包括户部、兵部和刑部,分别负责财政收入、军事组织和刑法司法等事务。
3.科举制度:明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士人进入官僚系统。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这种选拔方式使得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也有机会通过学习和考试来获得官职。
4.地方行政:明朝实行了府县制,将国家划分为府、州、县,对于治理农村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县级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各项政策和法律。
三、清朝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主专制:清朝承袭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君主仍然拥有最高权力,继续统治整个国家。
皇帝在行使权力时依赖于内阁大臣等幕僚的建议。
2.八旗系统:清朝建立了八旗制度,将全国汉族人口分为满洲八旗和内地八旗。
八旗是著名的军事组织,具有严格的等级结构,并负责保卫国家边境和维护社会秩序。
3.户籍管理:清朝实施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每个家族必须注册并隶属于特定的官僚单位或阶层。
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控制人口流动,还可以监督纳税和征募军队。
4.藩王体制:清朝通过设立多个藩王来巩固中央政权。
这些藩王是皇族子弟,负责管理特定地区,并辅助皇帝统治国家。
四、明清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君主专制: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都是以君主为核心的专制制度,由皇帝集中掌握最高权力。
这种制度下,国家决策和政策的执行具有高度统一性和效率。
2.科举与社会流动:科举考试成为士人进入官僚系统的重要途径,使得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也有机会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升自己。
高三历史课件:明清时期的政治
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完善于隋唐 军事:府兵制 加强于北宋
发展于元朝
强化于明清
萌芽于战国
建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集中军权
加强于北宋 集中行政权
发展
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历程
健全中央官制(设中书省,
中央:枢密院和御史台;设宣政
发展于元朝
院)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明 强化于明清
清
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
法律),连科考也要考.
材料二 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龄有德者,
率精壮拿赴京来.
材料三 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
赃至六千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乃剥皮实草.法令森严,
百职厘举.
——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吏治已渐腐败.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 贪污成了官场积习,连负有检察职责的御史亦贪纵 无忌.明英宗时,宦官王振家有银六十余库.明武宗时, 宦官王谨有黄金二十四万锭,银元宝五百万锭,宝石 两斗. 材料五 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 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原因
专权 魏忠贤
土地兼并严重
明
天灾不断,照旧催征,加派三饷
末
起止时间:1627年 ---1644年
灭农
爆发地点:陕北
亡 民 经过
王二揭开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战 争
重要 首领
高迎祥
李自成:大顺政权;均 田免粮
影响
张献忠:大西政权
因无锡的东林书院而得名 东林党的反宦官斗争
代表人物是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总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对外关课时1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3.康熙帝*。
注:带*的为选修或与必修都有的考点。
[主干梳理]考点一 废宰相,设内阁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①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②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过程⎩⎪⎪⎨⎪⎪⎧①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
②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③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④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评价⎩⎨⎧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考点二 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3)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1)时间:雍正帝时。
(2)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3.职能(1)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2)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作用(1)提高了行政效率。
(2)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考点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选修4)1.巩固统一国家(1)军事上⎩⎪⎨⎪⎧①平定三藩:扫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
明清时期的政治发展与文化传承
明清时期的政治发展与文化传承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的政治变革和文化传承。
这些变革和传承,不仅对今天的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政治发展与文化传承。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发展明清时期的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明朝时期的政治发展。
明朝的政治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封建主义制度为主导。
这个时期的君主,主要依靠大将军和大学士,来保持对于朝廷的控制。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比如科举制度的推广和实行。
第二个阶段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发展。
清朝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神秘的时期。
清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主义制度为主导。
这个时期的君主,主要依靠宗室和文武百官,来维持对于朝廷的控制。
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比如增强了帝国的统一性和中央集权。
二、明清时期的文化传承明清时期的文化传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明朝时期的文化传承。
这个时期的文化,在艺术、文学、建筑、政治、科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比如明朝时期的艺术,以工艺美术为主导,各种陶瓷、织物、金属器、漆器等的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在文学方面,明朝时期的小说和戏剧,也非常著名,比如《红楼梦》和《西厢记》等。
在建筑方面,明朝的建筑风格,以明式建筑为主导,古代建筑大师李时中规划的北京城,以及北京的故宫和天坛等,都是今日中华文明瑰宝。
第二个阶段是清朝时期的文化传承。
这个时期的文化,在艺术、文学、建筑、政治、科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比如清朝时期的艺术,以人物画为主导,绘画家如石鲁、张大千等有着重要的创新和发展。
在文学方面,清朝时期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也非常著名,比如康熙皇帝写的《正义全书》和龚自珍写的《岳阳楼记》等。
在建筑方面,清朝的建筑风格,以清式建筑为主导,清朝扩建的圆明园、颐和园,以及古城脉络完整、建筑群体庞大的西安城,都是今日中华文明瑰宝。
【课件】明清时期的政治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明清时期复习学案【课程标准及考纲要求】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康熙皇帝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2.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科技成就;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特征】明清1368年明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封建经济达到顶点,但也逐渐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同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古老的中华文明呈现出繁荣与危机并存的特征。
第一节明清时期的政治【基础知识梳理与落实】阅读蓝皮教材47—49 页上前3目,绘制明清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的知识结构图。
【重难点突破】史料一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史料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内而六部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清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明代内阁制的特点。
据史料二及结合所学,分析清代军机处的特点及主要弊端。
【史论拓展】(江苏高考题)列举秦朝至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重点探究】【能力提升】2021全国卷II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白金汉宫,英国王宫(18世纪中期至今)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18世纪中期至今)从建筑特点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西比较。
【实战演练】(2021·浙江)(26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
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
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
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 许多人手中。
④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
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 支持。
⑤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
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 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 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 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
时期 明太祖 措施 地位 特点
设置
殿阁大学士
仅为侍从 顾问 很少参决政事 参与 机密事务 的决策
,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 设立 内阁 拥有了批答大 明宣宗 臣奏章的 以后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 的衙署和属官
首辅权压众臣, 六部 几乎变成内 阁的下属机构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票拟权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中央:废丞相,设内阁
1)丞相制度的废除 2)设立内阁制度
(1)背景: (2)发展演变 (3)特点: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 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职权大小依皇帝旨
1、产生方式: 明:皇帝决定;英国:由议会选举产生。
2、职权: 明朝: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英国: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3、实质: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1、中央: 2、地方: (1)密折制度: (2)边疆政策
①背景:清朝康雍乾时期,近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②基本原则: a.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 族上层分子; b.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中央: 2、地方: (1)密折制度: (2)边疆政策 ①背景: ②基本原则: ③机构: 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初只管蒙古, 后也负责新疆和西藏行政、赋税、兵刑、户口、 宗教等事务。
战国→秦朝→汉至元→明清 过程
↓
↓
↓
↓
萌芽→确立→ 发展→顶峰
趋势
Z.x.x. K
中央集权 不断发展
皇权不断强化 中央严制地方
皇权至高无上
本质 核心--君主专制
2 、 演 变 过 程 、 趋 势 、 本 质
3、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
主要方式(举措)
(1)调整中央机构。秦设三公九卿;隋唐三省 六部;北宋二府三司;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2)严格掌控地方。秦汉郡县;北宋重文轻武; 元朝行省;明朝三司。 (3)注重监察官吏。秦朝御史大夫;汉朝刺史; 北宋通判;元朝御史台;明朝按察使。 (4)严肃官吏选拔。秦朝开启官僚政治;汉朝 察举;隋唐科举。 (5)加强思想控制。秦朝焚书坑儒;汉代独尊 儒术;明清文字狱。
考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中央:废丞相,设内阁 1)丞相制度的废除 2)设立内阁制度
(1)背景:丞相制度废除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 决断,深感力不从心。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中央:废丞相,设内阁 1)丞相制度的废除 2)设立内阁制度
(1)背景: (2)发展演变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专题六
明清之际的中国
(1368——1840)
——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
【时空穿梭】
一、朝代更替: 1、明:1368--1644年,建立者朱元璋,都城应 天(今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2、清:(1616—1636--1644--1912年),努尔 哈赤建金,都城先赫图阿拉(今辽宁),后迁 都沈阳,皇太极改金为清,后迁都京师(今北 京)。
↓
九品中正制 品评官 →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度
兴于隋朝 立于唐朝 发展于宋 衰于明清
↓
评定授官
演 变 趋 势
→ 考试授官
(2)选拔模式 地方评论 举荐演变为 中央考试选拔 (3)选拔形式 趋向制度化 且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 平、公开、 客观的原则
2 、 监 察 制 度
时间 官职 职能 意义 秦朝 御史大夫 检查百官 监督王侯 加强了政府对 汉朝 刺史 和 地方官吏 官吏的监督, 有利于中央对 监督 地方的控制, 北宋 通判 地方官吏 成为强化皇权、 巩固封建统治 监督 的重要手段 明朝 提刑按察 地方行政 使 与司法
学科网
★ 核 心 要 点 拓 展
1、主要含义 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特指 中央决策层面。体现于帝位终身制和皇位 世袭制。主要特征是皇帝专断独裁,集国 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特 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未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并一切受制于 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君 主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 度紧密相关。
考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中央:废丞相,设内阁 2、地方制度:废行省,设三司 3、监察制度:按察司,设特务机构
4、选官制度:八股取士
考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中央:废丞相,设内阁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 明太祖鉴于丞相“专权乱政”,妨碍了皇 权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分理全国政务。 (3)影响: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除,君主专制进一 步加强,专制皇权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两汉: 中央行政制度是内外朝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先是 (3)隋唐: (4)宋朝:
(5)元朝:
(6)明朝:
(7)清代: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的几个关键点:
一个集中:即皇帝制。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两个方面:君主专制(皇权与相权)和中央集权(中央 与地方) 两大理论基础:法家与儒家思想 三个趋势:分散相权,集中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 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形成中央集权;思想控制 日益加强,形成文化专制。 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和不断强化,官僚体 系取代宗族体系,官吏任免取代世袭制。 四大制度创新:地方行政(郡县、行省)、中央行政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军机处)、人才选拔(察举、 九品中正、科举)和皇帝顾问机构(内阁)。 五大阶段:初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汉至元发展完善、 明清强化至顶峰,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考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中央:
2、地方制度:
(1)密折制度: (2)边疆政策: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中央: 2、地方: (1)密折制度:
雍正帝为加强对地方行政控制,命令地方大员密 折奏事。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 定的环境;有利于聚集分散的 人力、物理、财力,进行重大 的工程建设;
有利于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 文化上 文化大发展与传播
(2)消极作用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综合认识
1.建立原因 2.发展演变 3.作用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政治上 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
论自由,容易导致暴政;
(4)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 制度发展到顶峰。
◆如何理解军机处办事效率高,但决策封闭 特征明显的特点?
办事效率高是因为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 干,有官而无吏,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决策封闭是因为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只能秉 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 中。
◆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 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是皇帝顾问内侍机构,内阁成 员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有票拟权(帮助皇帝起 草奏章的批复意见),但始终无决策权。内阁首辅不是 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长官,权限大小取决皇帝。
清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 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 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 要务,但无决策权,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二、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中央: 2、地方: (1)密折制度: (2)边疆政策
①背景: ②基本原则: ③机构: ④改土归流:
④改土归流:
A、原因: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 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B、含义: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 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C、概况:明代开始; 清代雍正时期大规模进行; 乾隆时期,基本完成。 D、意义: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有利 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民 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 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内阁和军机 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
【探究活动1】为什么说清
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 顶峰? ①秦朝,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
的最高政务的。
②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
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 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整合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综合认识
1.建立原因
(1)经济上: (2)政治上: (3)思想上: (4)实践上: (5)历史教训: (6)地理因素:
专题二已讲(略)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综合认识
1.建立原因 2.发展演变 (具体史实)
(1)秦朝:
创立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是三公九卿制,地方 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后解决王国问题,增设州。 中央行政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制度实行 道、州、县三级,并实行科举制。 中央行政制度是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地方行 政制度实行路、州、县三级。 中央行政制度是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 省,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行省制。 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并 实行特务统治和八股取士。 设军机处,实行密折制,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