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四节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要点一:气候的地区差异1.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2.气候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很不相同。
世界上有的地区终年炎热多雨;有的地区长冬无夏,终年寒冷;有的地区干旱少雨;有的地区冬季寒冷,降水稀少,夏季炎热,雨水集中。
根据各地气候的差异,人们将气候分为不同类型。
【例题1】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是( )A.气温和光照B.降水和风力C.气温和降水D.气温和风力点拨: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人们根据不同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把全球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
答案:C要点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重点)l.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虽然世界各地的气候复杂多样,但是它们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其中,热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寒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极圈内,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北回归线与北极圈、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1)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
[来源:学科网ZXXK](2)亚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3)温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4)寒带和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及特点2.不同的自然景观不同的气候类型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表:【例题2】图中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点拨:本题关键看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判断气候类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和降水的分配没有同期,也就是说冬季温和但是降水量多,夏季高温但是降水量少,所以这种典型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
故选A。
答案:A【例题3】亚洲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点拨:本题为单一型选择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
亚洲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因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B要点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难点)1.纬度位置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的辐射不同,纬度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地区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
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四节 透镜的应用 教学课件
第四节、透镜的应用
知识回顾
当u>2f时, 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
F
F
2F
一、照相机
1、照相机的构造
机身
镜头
胶片仓
镜头
胶片
照相机成像
照相机与眼球有什么关系呢?
二、眼睛
1、眼睛的构造
2、人眼看清远近物体的原理: 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 变薄,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 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 处的物体。
一、望远镜:由____和_____组成
(1)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____透镜, 物镜是____透镜
可看到一个______的虚像 (2)开普勒望远镜:目镜是____透镜, 物镜也是____透镜,但物镜的焦距____, 目镜的焦距____。
可看到一个______的虚像
望远镜的发展 伽利略望远镜 早期的伽利略望远镜
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 变厚,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 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 清近处的物体。
人眼成像
3、视力的缺陷 (1)近视眼的成因 (看不清远处物体)
(2)远视眼的成因 (看不清近处物体)
4、视力的矫正 活动 模拟探究近视眼的缺陷 视网膜 晶状体 眼镜
实验步骤: 1、给“眼睛”带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 膜”上成清晰的像,并准确标出光屏的位置。 2、取下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这就 是近视眼所看到的景象。 3、前后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并标出 光屏此时的位置。
五、望远镜与显微镜
复习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距 u
像的性质
u>2f
u=2f
2f>u>f
u<f
高中化学 人教版选修4 课件:第三章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41张PPT)
Qc > Ksp ,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直至溶液饱和,达栏 目 到新的平衡; 链 接 = Q =K ,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c sp
Qc < Ksp ,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若加入过量难溶电 解质,难溶电解质溶解直至溶液饱和。 无论难溶性物质还是易溶性物质,上述规律均适用。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条件使平衡移动 ——溶液中的离子转化 为沉淀,或沉淀转化为溶液中的离子。
应用 思考 1.如果要除去某溶液中的 SO,你选择加入钙盐还是钡盐? 为什么?
栏 目 链 接
提示:加入可溶性钡盐。因为 BaSO4 的溶解度比 CaSO4 的溶解度小,用Ba2+沉淀SO更完全。
2.只有难溶电解质才存在溶解平衡吗? 提示:不仅难溶电解质存在溶解平衡,在易溶的饱和溶 液中也存在溶解平衡,如饱和NaCl溶液中存在溶解和结晶 平衡。
栏 目 链 接
Mg(OH)2的质量前者增加,后者减少。
要点二
沉淀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
(1)沉淀生成的应用。 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 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 的。 (2)沉淀的方法。
栏 目 链 接
①调节pH法。
加入氨水调节pH至7~8,可除去氯化铵中的杂质氯化 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3NH · Fe 3 H2O===Fe(OH)3↓+3N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 目 链 接
(1)调节溶液的pH法:使杂质离子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
(2) 加沉淀剂法:如除去溶液中的 Cu2 + 、 Hg2 + ,可加入
Na2S、H2S等作为沉淀剂。
第三章 第四节 建筑标准化与模数协调
几种尺寸及其相互关系
构造尺寸 是生产、制造建筑构配件、建筑
组合件、建筑制品等的设计尺寸,一般情况下,
构造尺寸为标志尺寸减去缝隙或加上支承尺寸。
实际尺寸 是建筑构配件、建筑组合件、
建筑制品等生产制作后的实有尺寸,实际尺寸
与构造尺寸之间的差数应符合建筑公差的规定。
几种尺寸及其相互关系
几种尺寸间的关系
平面定位轴线的标定
本节小结
1.建筑标准化的内容和意义(熟悉)
2.建筑模数协调的内容、适用范围及意义(掌握) 3.建筑构配件常用尺寸之间的关系(了解)
4.建筑物定位轴线的布置及表示方法(掌握)
1 . 建筑模数
(2)导出模数
导出模数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
扩大模数为基本模数的整数倍,如水平扩
大模数和竖向扩大模数。
分模数为基本模数的分倍数,一般为满足
细小尺寸需要。
1 . 建筑模数
(3)模数数列及其应用 模数数列是以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分模 数为基础扩展的数值系统。 模数数列根据建筑空间的具体情况拥有各 自的适用范围,建筑物中的所有尺寸,除特殊 情况外,一般都应符合模数数列的规定。
平面定位轴线
平面定位轴线
平面定位轴线的标定
框架结构建筑
中柱定位轴线一般与顶层柱截面中心线相重
合 ( 图 1.8(a)) 。边柱定位轴线一般与顶层柱截
面中心线相重合或距柱外缘 250mm处(图1.8(b)) 。
非承重墙
除了可按承重墙定位轴线的规定定位之外, 还可以使墙身内缘与平面定位轴线相重合。
(a)构件标志尺寸大于构造尺寸;(b)构件标志尺寸小于构造尺寸
四、 定位轴线
定位轴线:用来确定建筑物主要
结构构件位置及其标志尺寸的基准线,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4节概括主要内容200字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4节概括主要内容200字
摘要:
1.概述《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四节的主要内容
2.分析毛泽东的人物形象
3.探讨毛泽东的军事和政治战略思想
4.总结本节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不朽名著。
第三章第四节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毛泽东的采访内容,展现了毛泽东的人物形象和军事政治战略思想。
在这一节中,斯诺详细描绘了毛泽东的人物形象。
毛泽东质朴纯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人,具有杰出的军事战略和深刻的政治洞见。
本节还探讨了毛泽东的军事和政治战略思想。
毛泽东主张积极抗日,并认为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他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如建立红军、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等,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之,第三章第四节通过斯诺对毛泽东的采访,展现了毛泽东的人物形象和军事政治战略思想。
第三章 第四节 空间力系的简化
' FR
'' ' FR d FR FR
O'
d FR
MO(FR) =MO=SMO(F ) Mx(FR)=SMx(F )
空间力系对点(轴)之矩的合力矩定理
4. 空间力系简化为力螺旋的情形 FR' ≠0 MO ≠ 0且FR' // MO 力螺旋 ' FR MO ' FR ' FR MO O O O 右螺旋 力系的中心轴:力螺旋中力的作用线 左螺旋
F1' M2 M1
F2'
O
FR' MO
F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 F3' Mn 3 Mi=MO(Fi )
2. 主矢和主矩 主矢:空间力系中所有各力的矢量和 (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
FR'= SF
主矩:各力对于任选的简化中心 O之矩的矢量和 MO=SMO(F ) (一般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有关)
三、空间力系的简化结果 合力矩定理 1. 空间力系平衡的情形 FR' =0 MO=0 2. 空间力系简化为一合力偶的情形 FR' =0 MO≠0 (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 3. 空间力系简化为一合力的情形 合力矩定理 (1) FR' ≠0 MO=0 合力的作用线通过简化中心O,合力矢等于原力系的主矢。 (2) FR' ≠0 MO ≠ 0且FR' ⊥ MO 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另一点O ' ,d=MO /FR MO
一、空间力的平移定理 空间力的平移定理:作用在刚体上的一个力,可平行移至刚体 中任意一指定点,但必须同时附加一力偶,其力偶矩矢等于原 力对于指定点的力矩矢。
第四节 空间力系的简化
第三章 第四节 羧酸 羧酸衍生物-人教版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3课件
甲酸HCOOH,既有羧基的结构也有醛基的结构,因此还有 醛的性质,如发生银镜反应,斐林反应等。
(2)以上比较乙酸、碳酸和苯酚酸性强弱的装置中,饱NaHCO3 溶液的作用是什么?请写出各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HCO3溶液的作用: 除去挥发出来的乙酸,防止乙酸干扰CO2与苯酚的反应。
相关的反应:Na2CO3+2CH3COOH→2CH3COONa+CO2↑+H2O NaHCO3+CH3COOH=CH3COONa+CO2↑+H2O
1、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下列物质中,能与乙酸发
生反应的是( D )
①石蕊 ②乙醇
③金属铝
④氧化镁 ⑤碳酸钙 ⑥氢氧化铜
A.①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⑥
B.②③④⑤ D.全部
2、乙酸和含有 18 O 的乙醇发生酯 化反应, 关于 18 O
的存在正确的是( C )
A CH3CH2O18OCCH3 C.CH3CH218OOCCH3
硬脂酸
甘油
油脂在碱性溶液中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又
称皂化反应。
生成肥皂
O
CH2 O
C O
C17H35
CH O C C17H35 +3NaOH △
O
CH2 O C C17H35
硬脂酸甘油酯
CH2 O H
3C17H35COONa +CH O H
CH2 OH
硬脂酸钠
甘油
(2)油脂的氢化
不饱和程度较高、 熔点较低的液态油
分子结构: 分子式:CH2O2 结构简式:HCOOH
化学性质:
既表现出_羧__酸__的性质,又表现出__醛__的性质。
① 酸性 HCOOH
HCOO- + H+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课件PPT)
b.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尽管很小,但不会等于0(生成AgCl沉淀后的 溶液中三种有关反应的粒子在反应体系中共存). c. 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
10-5mol/L时,沉淀反应达到完全。
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
1.沉淀溶解平衡与难溶电解质的电离
3.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沉淀的生成、溶解及其转化均利用了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原理。利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可
以促进沉淀溶解或沉淀生成。例如CuS不溶于稀硫酸和稀盐酸,但溶于稀硝酸,就是因为
CuS在水中存在平衡:CuS(s)
Cu2+(aq)+S2-(aq),硝酸能氧化S2-,使c(S2-)
减小,促使CuS沉淀溶解。
2Ag+(aq)+CrO42-(aq),可推知Ag2CrO4的饱和溶液
中一定有2c(Ag+)=c(CrO42-)
解析:A错,析出沉淀时,AgCl溶液中c(Ag+)= 1.56 1010 =c(KAs( c(pgA+C)glC)=l)mKos(pl·AL-g1B=r)1.5=6×7.17 0 -180m13 oml·Lo-l1·,L-1A=g7B.7r溶×1液0-中110.m010ol·L-1,c(Ag+)越小,则 越先生成沉淀,c(所Br以)先产生沉0.0淀10的离子为Br-。
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第 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
学习目标
1. 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溶解平衡。 2.了解溶度积的意义,明确溶度积和离子积的关系,并由此学会判断反应进行的 方向。 3.知道沉淀生成、沉淀溶解、沉淀转化的本质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四小节的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四小节的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四节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在红色区域的冒险。
这些危险包括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威胁,以及共产党领导人及其战士们艰苦的生活条件。
该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第三章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功能解读
第三章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功能解读
肌肉收缩是肌肉组织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人体运动的基础。
肌肉收
缩是通过神经和肌肉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其中的复杂过程包括
肌肉营养、神经肌肉连接以及肌纤维的收缩等。
其次,肌肉收缩需要神经和肌肉组织之间的连接。
神经肌肉连接由运
动神经元和肌肉纤维之间的突触传递机制实现。
运动神经元通过神经冲动
信号在神经元突起中传导,最终到达突触部位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
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与肌肉纤维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得肌肉纤维激活、产生收缩反应。
神经和肌肉组织之间的良好连接是实现正常肌肉收缩的前提。
最后,肌纤维的收缩是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
肌纤维是构成肌肉组织
的细胞单位,由多个肌原纤维组成。
肌原纤维内部有一条或多条线粒体,
能供给细胞所需的能量。
肌原纤维内有大量的肌纤维蛋白,主要包括肌球
蛋白和肌动蛋白。
肌球蛋白是肌纤维中的主要结构蛋白,能够与肌动蛋白
结合形成肌节。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纤维时,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结
合会发生变化,导致肌节的重复形成和消失,从而引起肌纤维的收缩。
肌
纤维的收缩过程主要分为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结合和解离两个阶段,这
一过程被称为肌肉组织的滑动理论。
综上所述,肌肉收缩是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合适的营养供应、神经
肌肉连接和肌纤维的收缩等多个方面的协调与合作。
了解肌肉收缩的机制,对于理解人体的运动过程和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第四节 课件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寒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 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寒带气候
知识讲解
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热带气候(四种)的分布
观察
以非洲为例,热 带气候有什么分 布规律?
热带气候以赤 道为轴南北对 称分布。
温带落叶阔叶林
世界气候 类型的 分布
知识讲解 气候的分类 柯本分类
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阅读材料 柯本气候分类
柯本,德国人,世界著名气象、气候学家。 1918年创立柯本气候分类法。柯本气候分类 是广为使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采用气温 和降水两个指标,同时也考虑了出现在不同 气候条件下有明显特征的自然植被类型。例 如,在热带地区,一年持续高温,全年多雨, 在热量和雨水充足条件下生长着热带雨林, 据此划分为热带雨林气候。按此方法,柯本 将全球气候从赤道到极地,划分为5 个主要 气候带。各气候带又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 我们所学习的气候类型,就是以柯本气候分 类法为基础,并适当考虑成因划分出来的。
知识讲解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气候的两大要素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气温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降水
复杂多样的气候
知识讲解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读气温与降水量柱状图,识气候特征
读气温曲线图, 分析一地的冷热 状况。
读降水量柱状 图,分析一地 的干湿状况。
该地最冷的月份(1 月) 平均气温在 10℃以上,最热的月 份(7 月)平均气温 在23℃以上。由此得 出:该地冬季温和, 夏季炎热。
知识讲解
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章第四节性质判断对当关系关系判断
4.矛盾关系: A与O、E与I的关系 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如:A:所有的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 O:有的法律不是有阶级性的。 E:所有的鱼都不是哺乳动物。 I:有些鱼是哺乳动物。
上述A、E、I、O四种性质判断之间的真 假关系,可用如下的逻辑方阵表示:
A
反对关系
E
差 等
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
差 等
关
关
系
系
【思维训练题1】 这次逻辑学期终考试后,逻辑课代表向任课老师打
探消息,说:“这次逻辑学考试不太难,我估计我们班 同学的成绩都在60分以上(含60)吧?”任课老师说: “你的话前半句不错,后半句不对。”
问:根据任课老师的意思,下列各项判断中,哪一 项必定是事实?
A.多数同学的成绩在60分以上,有少数同学的成 绩在50分以下。
• 例如:
• A 所有的法律都是有阶级性的。 • E 所有的法律都不是有阶级性的。 • I 有些法律是有阶级性的。 • O 有些法律不是有阶级性的。
• 根据表中的A、E、I、O四种判断,在S、 P的五种不同关系下的真假进行对照,就 可以得出A、E、I、O四种性质判断之间
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
1.反对关系: A与E的关系 可同假 不可同真
也一定真,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就是 对称的。
• 表示对称关系的概念一般有“同学”、 “朋友”、“等于”、“邻居”等等。
• 如:小王和小李是同学。 • 李白和杜甫是同一时代人。 • 李强和王娟是夫妻。
• 2.反对称关系
• 在特定的论域里,如果a R b真,那么b R a 一定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就是反 对称的。
真值表:
判断的 真假
S和P 的关 系
S、P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 透镜的应用(学习、上课课件)
太阳或其他强光源!
双筒望远镜应用举例:
26
知识点 3 望远镜
2.“灯火暖长安•龙启中国年”2024大明宫上元唐宫灯会巨型花
灯齐耀长安。如图是小明用摄像机拍摄的花灯图片,若拍摄该
图片时镜头的焦距为f,为保证成像清晰,镜头到感光元件的距
离v应满足的条件是f_<__v__<_,2当f 摄像机靠近花灯时,花灯在摄像
机感光元件上所成的像变___大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
感悟新知
13
知识点 2 视力的缺陷与矫正
感悟新知
常见的两种视力缺陷(都是不能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
1.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的弯曲度经调节后,
物体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14
知识点 2 视力的缺陷与矫正
感悟新知
近视眼矫正
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成像在视网膜前方,
故应使光先适当发散,再折射成像,像往后移,成在视网膜上。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变”)。患有近视眼的小明看到的花灯很模糊,这是由于花灯
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_前_____(选填“前”或“后”)方,需要 佩戴由__凹____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22
小拓展
感悟新知
1.放大镜:实际上就是一个___凸____透镜,它利用了物距_小__于___
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_正__立___、_放__大____的__虚______像的原理。
18
检查视力
感悟新知
19
保护视力
读书姿势
控制看电子产品时间
感悟新知
适当放松 眼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躺卧 看书
20
第三章 第四节 凸透镜成像
第三章第四节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会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光心、物距和像距等基本概念;(3)、会利用3条特殊光线作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4)、能借助光路图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凸透镜成放大、等大和缩小实像,成放大虚像的条件;(5)、能借助光路图测量物距、像距或像高等。
(6)、知道放大镜、眼睛、照相机、幻灯机的成像原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建立物理概念,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及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3)、乐于参加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实验,学会用太阳光粗略测定凸透镜的焦距,不仅能帮助理解焦点、焦距概念,还能朋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最大的难点。
要让学生充分活动,在探索实验活动中发现和体会凸透镜成放大、等大和缩小实像,成放大虚像的条件,再通过成像作图练习,来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第1课时:阅读p60-61课文,完成《卡片》p45-46观察和实验,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和对光线的不同作用。
了解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不同位置时能产生不同的像。
学习测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完成课本p63练习1、2、3。
第2课时: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五个环节:一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二是观察实验提出猜测;三是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四是分析归纳找出规律;五是联系实际延伸思维。
引导学生实验,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
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两个体验活动,猜想影响凸透镜成不同像的因素是物距,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章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章第四节第三章第四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章第四节详细规定了公民在社会中享有的权利和应担
负的义务。
这一章节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根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享有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等
自由的权利。
这意味着每个公民都有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自由,可以通过言辞或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在行使这些权利时,公民有责任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和稳定。
另外,宪法还明确规定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等。
这些权利表明每个公民都有权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人权保护。
同时,公民也有义务遵守法律法规,不损害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权益。
宪法还细致地界定了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公民有权自由选择职业、劳动,
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和社会保障。
同时,公民也有义务履行职业道德,完成工作任务,并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宪法承认公民的学习和创造的权利。
公民有权接受
教育,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公民还有义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宪法第三章第四节的规定旨在确保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机会,同时
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与维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只有通过共同遵守宪法和法律,尊重他人权益,才能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第三章 第四节 肌肉的收缩功能
横桥摆动及与细动蛋 白解离快,所以速度 快。瞬间处于产生、 维持张力状态的横桥 少。 横桥摆动速度缓慢, 横桥周期长,瞬间处 于产生、维持张力状 态的横桥多。
*肌肉收缩的缩短速度: 取决于横桥周期的长短; *肌肉收缩的收缩张力:取决于每一瞬间与肌动蛋白结合 的横桥的数目。
(3)肌肉的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 ——与负荷无关、决定骨肉收缩的效能的内在特性。
2.各类平滑肌均具有:时相性收缩、紧张性收缩两方式。
3.平滑肌活动的神经调节: 骨骼肌收缩完全依赖于神经系统支配。 平滑肌(主要是单单位平滑肌)具有自律性,外源性神经冲 动不是引发肌肉收缩的必要条件,仅具有调节兴奋性、影 响收缩强度和频率的作用。不具有自律性平滑肌则与骨骼 肌相似。 支配平滑肌的神经纤维末梢形成曲张体,释放神经递质。
接头间隙(junctional cleft) 接头后膜 (postjunctional membrane ) :对应的肌细胞膜, 又称终板(end plate)
2. neuromuscular junction 的兴奋传递
Na+
AP达运动神经末梢前膜去极化 ↓ 前膜Ca2+通道开放, Ca2+入前膜 ↓ ACh释放(量子化释放) ↓ ACh扩散至endplate
• 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 EPP)
1)定义 : 终板膜上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可随 ACh 释放增加而产生等级性变化。
2)不表现“全或无”传导,只能在局部进行紧张性电扩
布 3)一次神经冲动释放ACh所引起的EPP大小超过引起肌细 胞AP所需阈值3~4倍,可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Na+通道的 肌膜产生AP,使神经冲动与肌细胞收缩保持1对1。
第三章 第四节 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Mu
xc
C
Z
x 0 T C
xt
h0
Tc T s
M 0
M u TZ CZ
设AS—钢筋的面积;fy—钢筋的屈服强度,T= ASfy 。 Z和C与压区高度及压区应力分布有关。
第四节
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b x h
一、计算基本公式及适用条件
基本公式 h0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应满足作用 在结构上的荷载在结构截面中产生的弯矩设计 值M不超过按材料的强度设计值计算得到的受 as 弯构件承载能力设计值Mu, 即:M ≤ Mu
h0——截面有效高度, h0=h-as h——截面高度 as ——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混凝土受拉边缘的距离,初步计算时,对 于C25~C45等级的混凝土,可按35mm(单排受拉筋)、60mm(双排受拉 筋)、20mm(平板)取值。
第四节 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计算基本公式及适用条件
◆ 例题3-1
解:查表得: fc=9.6N/mm2 ,; fy=300N/mm2 ; ξb=0.55;截面有效 高度 h。=500-40=460mm ;纵向受拉钢筋按一排放置,则梁的有效 高度h0=500—40=460mm。 1.计算受压区高度x
f y As 300 804 x 125.6mm b h0 0.55 460 253mm 1 f cb 1.0 9.6 200
第四节 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计算基本公式及适用条件
第四节 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计算基本公式及适用条件
单筋矩形截面 仅在受拉区布置纵向受力钢筋的矩形截面 双筋矩形截面 同时在受拉区和受压区布置纵向受力钢筋的矩形截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南区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编制:涂云清审核:高宗权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收集材料和观察日常、实验的现象。
【预习案】阅读教材第64~65页,完成下列问题:(1)物质由直接变为的现象叫升华。
(2)升华需要热。
(3)物质由直接变为的现象叫凝华。
(4)凝华需要热。
【探究案】教学点1:升华和凝华人工造“雪”【做一做】在锥形瓶里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
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析出的碘外形像什么?大家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中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态。
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上析出的碘外形像雪(人造雪)。
【小结归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应用】让你举例说出生活常见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升华现象:①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②卫生球变小;③用久了的灯丝变细。
凝华现象:①冰棒表面的“白粉”;②寒冬的夜晚,窗户玻璃内表面上的冰花;③用久了的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
【学点训练】1.用久的灯光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下列哪种变化( ) A.凝固 B.升华 C.凝华 D.先升华后凝华教学点 2: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1.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零下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所示的冰状胡须。
解析: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发生升华现象时,吸收了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热量被吸后,就发生了凝华现象。
2.干冰的应用: (1)(2)舞台“烟雾”:广泛用于舞台、剧场、影视、婚庆、庆典、晚会等放“烟”效果的制作。
(3)制冷防腐:当用火车运载鲜鱼时,它就守卫在鲜鱼的旁边,起制冷防腐的作用。
干冰外表像冰,可作为防腐剂,它比冰优越得多。
干冰熔化时不会像冰那样为成液体,它全部升华,四周干干净净。
干冰冷却的温度比冰低得多,而且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抵制细菌的繁殖生长。
【学点训练】2.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因态CO 2)可以产生白雾,形成所需的效果,这种雾气是( )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形成的小液滴 B.干冰迅速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气体 C.干冰迅速升华变成的气体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及凝固形成的小冰晶【当堂评价】1.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当对烧瓶微微加热时,观察到碘没有 ,而是直接 ,停止加热,碘蒸气没有 ,而是直接 。
2.在物态变化中,天空中的云是水蒸气 的小水滴和水蒸气 成的小冰晶组成的。
3.在箱子里放卫生球用来防虫蛀,过几个月后,卫生球变小或消失了,这一物理现象是( ) A.升华 B.汽化 C.蒸发 D.熔化4.关于雨、露、霜、雾跟物态变化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雨水是水的液化形成的 B.露水是水的汽化形成的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干 冰升华吸热 周围的空气温度急剧下降高空中 的水蒸 气遇冷凝华小冰粒下落熔化 小水滴5.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早晨有浓雾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C.屋顶上的瓦上、草木上结了一层霜D.水结成了冰6.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A.铁水被铸成工件B.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C.深秋地面上出现的霜D.冰箱内的饮料结冰7.冷天,在暖和的室内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面B.冰花结在玻璃上室内的一面C.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面成的D.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成成的8.寒冷的冬天,房间门窗玻璃的内表面往往会结层冰花,这是下列哪种物态变化()A.液化B.升华C.凝固D.凝华9.下列物态变化都吸热的是()A.熔化、汽化、升华B.汽化、凝固、液化C.凝固、液化、凝华D.凝固、汽化、凝华10.如图所示是小华同不组装的“人造雪”装置。
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高度固定的;(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课后作业】1.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曾经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现象。
为缓解旱情,我省曾多次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实施人工降雨。
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冷云层,就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水蒸气便成小冰粒。
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
2.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枝棒冰,小林发觉硬梆梆的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态“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冒“白气”;他把这枝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会出态“汗”。
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粉”是水蒸气所形成的;“白气”是水蒸气所形成的;“汗”是水蒸气所形成的。
3.为了除去洗手间的异味,常在卫生间放入卫生球,卫生球发出刺激气味的同时体积变小,最后消失,则卫生球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4.去年冬季,大雾天气比往年频繁,而霜却比往年少见。
从物态变化分析,“雾”的形成属于现象,“霜”的形成属于现象;“霜比往年少见”说明去年冬季平均气温比往年(填“高”或“低”)。
5.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6.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正确的是()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7.云是这样形成的: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对水蒸汽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前者吸热后者放热B.前者放热后者吸热C.两者均吸热D.两都均放热8.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C.深秋,红红的枫叶蒙上白霜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9.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下雪不冷化雪冷B.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C.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D.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凝固现象10.哈尔滨的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对冬天里可能出现的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冰雪大世界的冰雕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小B.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白雾”C.水蒸气在树枝上升华成冰晶,形成雾淞D.屋顶的积雪会液化成水,流到屋檐下凝固成冰锥【拓展能力】11.思考题: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孝南区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检测时间:30分钟姓名:班级:1.小丽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将很少热水倒入另一烧杯中。
然后如图所示的那样去测量和读数,她这样做被小宇找出了一些错误,但有一条找得有点问题,请你把它挑出来()A.不应该倒入另一烧杯,这会使温度降低B.水倒得太少,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C.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线相平,而不应斜视D.应该将温度计取出读数,而不应放在水中读数2.如图所示是小红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的液体温度计。
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来工作的。
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
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建议:。
3.用电热壶烧水,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冒出来,从水到形成“白气”的变化过程是()A.先汽化后升华B.先溶化后汽化C.先汽化后液化D.先液化后汽化4.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A.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熔化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液化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干了——汽化D.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5.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内水沸腾后,碗中汤将()A.同时沸腾B.稍后沸腾C.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低于水的温度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达到水的沸点6.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7.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常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可以像体温计一样,离开被测物体读数B.用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都能直接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C.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物体的热胀冷缩D.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8.把冰水混合物移到0℃的房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可以熔化,因为冰的熔点是0℃B.水可以凝固,因为水的凝固点是0℃C.冰不能熔化,水也不能结冰D.不能确定9.南极科考队员使用酒精温度而计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A.沸点低B.凝固点低C.密度小D.比热容大10.冰的质量一定增加的是()A.-10℃的冰投入1℃的水中B.-10℃的冰投入1℃的空气中C.-2℃的冰放进0℃的水中D.0℃的冰放进0℃的空气中1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樟脑丸变小了,属于汽化现象B.太阳出来雾散了,属于汽化现象C.开灯的瞬间,灯丝烧断了,属于液化现象D.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属于凝固现象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B.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C.电冰箱是利用制冷物质迅速蒸发放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D.高压锅是利用液体沸点随气压升高而升高,使食物容易被煮熟13.下面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14.下列各种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A.冬天,紧闭的玻璃窗内壁出现冰花B.冰箱内取出的西红柿“冒汗”C.衣柜内的卫生球逐渐变小D.用铁水浇铸工件15.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时,水会发生各种物态变化:春天,冰雪消融是现象;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这是现象;以上两种物态变化时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