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发生
骨髓组织与造血细胞
中幼粒细胞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巨核细胞
①原始粒细胞;②早幼粒细胞;③中性中幼粒细胞;④中性晚幼粒细胞;⑤中 性杆状核粒细胞;⑥嗜酸中幼粒细胞;⑦嗜酸晚幼粒细胞;⑧嗜酸杆状粒细胞
ALIP
二、骨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及血细胞的发育分化
(三)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 2.红系细胞
影响因素 年龄:随年龄的增大,骨髓造血组织向心性萎缩; 取材部位:椎突>胸骨>髂前上棘>髂后上棘 其他:骨髓取材是否混有血液、用石蜡还是塑料包 埋、计算方法等。
Age-related normal values in bone marrow
42岁男性,骨髓正常 细胞构成。
70岁男性,骨 髓细胞成分占 30%-35%。
15 ~18岁以前,长骨和扁平骨——红骨髓为主;随 着年龄的增长,黄骨髓增多,仅在骨骺、短骨和扁 平骨中红随保持较高水平。
二、骨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及血细胞的发育分化
(一)骨细胞细胞系统
1.骨小梁:骨皮质在松质骨内的延伸部分,支持造血 体积变小:骨质疏松、骨髓细胞高度增生;
体积变大:骨髓硬化
2.成骨细胞:排列在骨小梁表面,由骨原细胞分化而来;分
二、骨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及血细胞的发育分化
(三)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 3.巨核系细胞
2)巨核细胞在组织细胞中的形态 ➢多叶核巨核细胞(multilobated nuclear megakaryocyte):
胞体大小悬殊,胞核扭曲或分叶,染色质密集,无核仁,胞 浆丰富。不易见到有无血小板形成,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 法可证实有血小板形成。 ➢裸核巨核细胞(denuded nuclear megakryocyte):为衰老 退化的巨核细胞。这类细胞多见于ITP和MF等疾病。 ➢无核的巨核细胞:制片时未切到细胞核所致。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血液(人卫版)
四、血细胞发生
胚胎期造血部位的变化: 卵黄囊→肝→→脾→→→骨髓
(3周) (6周) (4个月) (胚胎后期至生后)
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是造血组织,黄骨髓为脂肪组织, 通常所说的骨髓指红骨髓。
红骨髓=造血组织+血窦
造血组织 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
血像:血细胞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 量的测定称血像。
最常规的观察血细胞形态的方法: Wright或Giemsa染色法染血涂片。
血细胞分类和正常值
血细胞分类 正常值
白细胞分类
正常值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男:(4.5~5.5)×1012/L 女:(3.5~4.5) ×1012/L (4.0~10) ×109/L
功能: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机 体防御疾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白细胞中数量最多
血细胞中数量最少
血细胞中体积最大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或 不规则形等,染色质颗 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 浅。胞质较多,胞质染 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
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 浅凹,染色质致密呈块 状,着色深,胞质很少, 在核周成一窄缘,染成 蔚蓝色。
血液 Blood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blood cell) 血小板
(55%)
血液
(blood) 血浆 水(90%)
(45%)
(plasma) 血浆蛋白、脂蛋白、酶、
激素、维生素、无机盐等。
血细胞生成部位:骨髓
血清(serum):在体外,血液静止后,溶解状 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将细 胞成分及大分子血浆蛋白包裹起来,形成凝血块, 并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血清。
红细胞发生凝血的原理
红细胞发生凝血的原理
红细胞本身不参与血液凝血过程,而是主要发挥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血液凝血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其中凝血因子在外伤或异常情况下被激活,形成凝血级联反应,最终形成血凝块以止血。
红细胞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 血小板聚集: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小板栓,阻止血液进一步流出。
红细胞可以促进血小板与血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血小板栓的形成。
2. 提供凝血因子载体:红细胞表面有一种叫做磷脂的物质,可以提供凝血因子的附着点。
这些凝血因子可以通过与红细胞磷脂结合,被保持在损伤处,加快凝血过程。
3. 改变血液流动性:红细胞的存在可以改善血液的流动性,保持血流在损伤部位的停滞时间,有利于凝血因子的激活和血小板的聚集。
总的来说,红细胞通过促进血小板聚集、提供凝血因子载体和改变血液流动性等方式,间接参与血液凝血过程,但并非直接发生凝血。
第5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知识讲解
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一、选择题(一)A型题1.观察血细胞常用的方法是A. 石蜡切片、H-E染色B. 冰冻切片、H-E染色C. 涂片、H-E染色D. 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E. 石蜡切片、Wright或Giemsa染色2.中性粒细胞的嗜天青颗粒内含有A. 碱性磷酸酶B. 吞噬素和溶菌酶C. 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D. 组胺酸E. 芳基硫酸酯酶3. 关于红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外周血红细胞无细胞器B. 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C. 细胞呈双凹圆盘状D. 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E. 向全身的组织和细胞供给氧气,带走二氧化碳4.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有组胺B. 在发生急性细菌性炎症时显著增多C. 来自多核巨细胞D. 细胞核常分4~5叶E. 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增多5.关于中性粒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 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C. 胞质中含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D. 在急性细菌性疾病时明显增多E.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肝素和白三烯6.关于嗜碱性粒细胞描述正确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最高B. 细胞质具有强嗜碱性C. 胞核呈圆形D. 胞质中含嗜碱性特殊颗粒E. 在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时明显增多7.关于血小板描述正确的是A. 是有核的细胞B. 细胞直径7~8μmC. 胞质中有嗜碱性的特殊颗粒D. 胞质的特殊颗粒含组胺和肝素E. 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8.关于单核细胞描述错误的是A. 占白细胞总数的3%~8%B. 是最大的白细胞C. 细胞核呈椭圆形或肾形,着色较浅D. 胞质中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E. 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脱落后形成血小板9.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网织红细胞中的蓝色细网或颗粒是A. 残存的滑面内质网B. 残存的多聚核糖体C. 残存的溶酶体D. 残存的线粒体E. 残存的高尔基复合体10.多能造血干细胞是A. 发生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B. 是一种小淋巴细胞C. 不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细胞繁殖D. 起源于胚胎外胚层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大淋巴细胞相似11.血细胞最早出现的部位是A. 卵黄囊血岛B. 骨髓C. 肝D. 淋巴结E. 脾12.关于血细胞发生过程描述错误的是A. 分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B. 胞体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由小变大C. 细胞分裂能力从无到有D. 细胞核由大变小E. 红细胞核消失1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是A. 7天B. 14天C. 30天D. 120天E. 1年(二)B型题A. 浆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肥大细胞D. 血小板E. 中性粒细胞14.在凝血和止血中起主要作用15.产生免疫球蛋白16.与抗凝血有关17.能减缓过敏反应18.能释放参与过敏反应的物质19.杀伤细菌,自身解体成为脓细胞20.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21.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A. 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B. 少量嗜天青颗粒C. 血红蛋白D. 碱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E. 过氧化物酶22.单核细胞含有23.成熟红细胞含有24.血小板含有25.中性粒细胞含有26.淋巴细胞含有A. 嗜酸性粒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淋巴细胞E. 单核细胞27.与肥大细胞相似,可释放组胺引起过敏反应28.释放组胺酶,分解组胺,减缓过敏反应29.具有杀菌作用30.能分化成巨噬细胞31.是机体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增殖分化B B淋巴细胞C 中性粒细胞D 巨核细胞E T淋巴细胞32.巨噬细胞来源于33.脓细胞来源于34.浆细胞来源于35.血小板来源于(三)X型题36.没有细胞核的是A. 成熟红细胞B. 淋巴细胞C. 网织红细胞D. 脂肪细胞E. 粒细胞37.分辨3种有粒白细胞的依据是A. 细胞的大小B. 细胞核的形状和分叶C. 胞质的颜色D. 特殊颗粒的大小和染色特征E. 有无溶酶体38. 中性粒细胞含有A. 嗜天青颗粒B. 黏原颗粒C. 特殊颗粒D. 异染性颗粒E. 酶原颗粒39.嗜酸性粒细胞含有A. 中性颗粒B. 特殊颗粒C. 异染性颗粒D. 酸性磷酸酶E. 组胺酶40.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是A. 淋巴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肥大细胞D. 中性粒细胞41.单核细胞A. 逸出血管后分化为巨噬细胞B. 由淋巴组织发生C. 含有许多嗜天青颗粒D. 核呈分叶状E. 来自巨核细胞42.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是A.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B. 杀灭寄生虫C. 减轻过敏反应D. 特殊颗粒的内容物可使血管扩张E. 增强过敏反应43.嗜碱性粒细胞含有A. 肝素B. 白三烯C. 组胺D. 溶菌酶E. 吞噬素44.红骨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 网状组织B. 疏松结缔组织C. 造血细胞D. 脂肪组织E. 血窦45.造血干细胞A. 有很强的增殖潜能B. 有多向分化能力C. 最早发生于卵黄囊血岛D. 有自我更新能力E. 它的形态和结构与小淋巴细胞相似46.造血诱导微环境的基质细胞包括A. 成纤维细胞B. 网状细胞C. 巨噬细胞D. 血窦内皮细胞E. 脂肪细胞47.巨核细胞A. 核分叶状B. 胞体巨大C. 滑面内质网形成网状小管D. 胞质突起深入血窦内E. 胞质可部分脱落48.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变化规律是A. 胞体从大到小B. 胞核从有到无C. 血红蛋白从无到有D. 细胞器从有到无E. 细胞分裂功能从有到无49.属于溶酶体的颗粒是A. 嗜天青颗粒B. 中性颗粒C. 嗜碱性颗粒D. 嗜酸性颗粒E. 血小板的致密颗粒50.出生后,造血干细胞可出现在A. 外周血液B. 淋巴结C. 脾D. 胸腺E. 红骨髓二、名词解释1.血象2.网织红细胞3.中性粒细胞4.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6.造血干细胞7.造血祖细胞三、问答题1.试述有粒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现象是指在血细胞被破坏、破裂或被溶解的过程中,释放细胞内物质进入血浆中引起的一系列生化反应。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血液是我们常用的检测样本之一,而血液又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因此,当血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时,就会对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
1. 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当红细胞发生溶血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中,导致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同时铁也会被释放。
因此,对于血红蛋白测定和铁代谢指标的检测如铁、铁蛋白、转铁蛋白等,需排除溶血的干扰,以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出现。
2. 肝功能检测指标肝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肝酶及其同工酶、胆红素、胆汁酸等。
当红细胞发生溶血时,由于胆红素在红细胞内合成,因此在溶血时,胆红素也会被释放并进入血浆中。
这会导致血浆内胆红素浓度的升高,进而影响到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乳酸脱氢酶等肝功能指标的测定结果。
因此,对于有溶血现象的患者需要谨慎解读肝功能指标的结果。
3. 血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红细胞在溶解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乳酸、磷酸、糖等多种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会干扰血糖、肌酸激酶等指标的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产生偏高或偏低。
因此,在临床上遇到溶血样本时,需注意对这些指标的解读。
4. 血清蛋白电泳指标血清蛋白电泳是血浆蛋白的分离和定性检测方法。
在血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时,血浆中的蛋白质也会被释放,这样就会干扰血清蛋白电泳的结果。
特别是在M蛋白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的诊断中,血清蛋白电泳是常用的检测方法,而溶血现象会对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不能忽视。
因此,在进行相关检测时,需要注意样本的采集和处理,避免样本的破坏和污染,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血液
2.功
能:携带氧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有可变形性,其膜固定于红细胞膜 骨架(能变形)上(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构成)
。
3.正 常 值:男性(4.0-5.0)×10¹ ² /L, 女性(3.5-5.0)×10¹ ² /L。 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
4.网织红细胞: 为未成熟的红细胞,血液中成人占0.5~1.5%,
D、血浆
E、血浆蛋白
5、网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由下列哪种结构合成
A、粗面内质网 B、滑面内质网 C、多聚核糖体 D、高尔基复合体 E、线粒体
• 血浆(plasma) :相当于细胞间质(细胞外基质),
有水(90%)、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
蛋白原等)、糖、酶、维生素、激素、脂类、无
机盐、代谢产物等。 • 血清(serum):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后留下的 淡黄色液体。或血液(不加抗凝剂)凝固(纤维 蛋白原凝固)成血块后晰出的淡黄色液体。 • 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 含量测定结果。
第 四 章
血 液
说说血液有关的?
(45%):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定义) 血清
血象
(二)红细胞
1.形态特点:直径6.5-8um,平均7.5um; 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有血红蛋白(Hb)。 (男性120—150g/L;女性110— 140g/L)
• 趋化、变形、吞噬、杀菌功能。 趋化作用 变形运动 吞噬细菌
酸性磷酸酶 过氧化物酶 溶菌酶
脓细胞
杀死细菌
人血涂片示嗜酸性粒细胞(油镜)
静止相
机能相 血小板超微结构模式图
• 血浆、血象的概念。
• 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什么是网织红细胞。
长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血细胞的发生
长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血细胞的发生曹伏君;叶宁;罗杰;林华贵【摘要】通过Wright染色对长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的头肾、体肾、脾脏、肝脏等组织涂片、印片的观察,发现其头肾、体肾、脾脏是其主要的造血器官.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主要在头肾和体肾中发生,其次是脾脏.肝脏中无原始型血细胞,可能不是其造血器官.血细胞的发生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本文着重描述了长鳍裸颊鲷的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发生过程中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特征.嗜碱性粒细胞的发育也可以在头肾中被发现.【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4(045)002【总页数】8页(P387-394)【关键词】长鳍裸颊鲷;造血器官;血细胞;血细胞的发育【作者】曹伏君;叶宁;罗杰;林华贵【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湛江52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4.56长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裸颊鲷科Lethrinidae、裸颊鲷属Lethrinus。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
个体大的体长可长到50cm。
其肉质细嫩,滋味鲜美,营养丰富,肉质和味道优于养殖的鲷科鱼类,具有食性广、抗病能力特别强等优点,因此长鳍裸颊鲷是一种理想的优良养殖新品种。
鱼类血液中的白细胞直接参与免疫应答及其相关过程,肩负着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机能,在鱼类疾病的发生和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淡水鱼类血细胞的发生研究较多(吴维宁,1990;郭琼林等,1994;林光华等,1998;肖义军等,2001;金丽等,2007),海水鱼类的报道中陈刚等(2006)对美国红鱼血细胞的发生进行了研究,李长玲等(2001)分析了大弹涂鱼的血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发生过程,张健东等(2007)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血细胞的发生进行了观察。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人类体内的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所组成,这些细胞可以通过骨髓的发生和发育过程来逐步成熟。
其中,血细胞的形态演变规律是一道生命科学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将在下面的文章中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1. 介绍血细胞的发育过程血细胞的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经历各个阶段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人体内的所有血细胞都源自于同一种祖细胞——造血干细胞,然后经过细胞分化和分裂的过程最终成熟为具有特定功能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为淋巴细胞和髓系细胞。
髓系细胞的发育过程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其中包括了粒系细胞(包括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成过程。
粒系和红系细胞的形成主要发生在骨髓中,而血小板则主要由骨髓和肝脾来生成。
2. 红细胞的形态演变规律在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经过细胞分化可以成为原始红细胞。
原始红细胞是小而圆的、无核的,富含赤色的血红蛋白,可以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随着红细胞的不断发育,其形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成熟红细胞的大小约为7.5微米,外形呈现出有着凸起中央的双面凸缘状,同时也不再具备细胞核。
红细胞的形态演变规律可以简化为以下三个阶段:①靶形红细胞阶段:在这个阶段,红细胞不断发育,其周围发现许多细线状跨度,并逐渐变得更加圆形。
②圆锥形红细胞阶段:在这个阶段,红细胞形状逐渐变得更加紧密,而颗粒也变得更加丰富和见缝插针。
③双凸缘红细胞阶段:在这个阶段,红细胞最终形成了具有双面凸缘状的外形,同时也不再具备细胞核。
3. 粒细胞的形态演变规律除了红细胞之外,粒系细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细胞。
粒系细胞的形态演变规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以下三个阶段:①原始单核细胞阶段:在这个阶段,粒系细胞具有大而圆的形态,同时还带有一个细胞核。
这个阶段的细胞具有吞噬和消化功能。
②幼稚粒细胞阶段:在这个阶段,细胞逐渐具备了胞浆中颗粒的特征,同时也不断发育,体积变得更大。
③中、晚期成熟粒细胞阶段:在这个阶段,细胞形态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外形呈现出暴露有颗粒状物质和多个淋巴细胞的具象特征。
试述红系或粒系细胞发生的形态演变规律
试述红系或粒系细胞发生的形态演变规律细胞发生是指多能干细胞经过一系列分化和发育过程,最终成为成熟的血细胞。
红系细胞和粒系细胞是血液中两个重要的细胞系,它们的形态演变规律对于正常血液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红系和粒系细胞的形态演变规律进行阐述。
红系细胞是成熟的红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参与呼吸过程。
红系细胞的形态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多能干细胞经过分化和发育,最终形成成熟的红细胞。
红系细胞的形态演变始于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幼红细胞。
幼红细胞是一种较大的细胞,核仍然存在,胞质中含有少量的溶酶体。
接着,幼红细胞通过细胞分裂过程,形成更多的幼红细胞。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体积逐渐缩小,细胞形态开始接近成熟红细胞。
随着幼红细胞分裂的进行,细胞内的溶酶体逐渐减少,核染色质逐渐凝集,胞质中的血红蛋白含量逐渐增加。
这一阶段的红系细胞称为正规红细胞。
正规红细胞体积较小,形态规则,细胞表面光滑。
正规红细胞的形态演变标志着红系细胞发育的成熟。
正规红细胞进一步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核逐渐消失,红细胞胞质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达到最高峰。
成熟的红细胞形态规则,内含大量血红蛋白,呈现典型的双凹形状。
成熟的红细胞在血液中具有很强的弹性和变形能力,能够顺利通过微小的血管。
相对于红系细胞,粒系细胞是指形成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系。
粒系细胞的形态演变过程与红系细胞有所不同。
粒系细胞的形态演变始于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骨髓前粒细胞。
骨髓前粒细胞是一种大细胞,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带状。
随着分化的进行,骨髓前粒细胞逐渐分裂并形成更多的骨髓前粒细胞。
接着,骨髓前粒细胞进一步发育为骨髓中粒细胞。
骨髓中粒细胞的形态特征是核分裂,胞质逐渐减少,细胞体积变小。
骨髓中粒细胞的形态演变标志着粒系细胞的发育进程。
骨髓中粒细胞进一步发育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核分裂结束,胞质内出现颗粒状物质。
组织学和胚胎学——血细胞
引 导 学生 联系 嗜碱 性 粒 细胞与肥大细胞
(4)单核细胞 *结构
与巨噬细胞相联系
胞体直径 14~20µm,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含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细胞核形态多样,呈肾形、马蹄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功能
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常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
(5)淋巴细胞 *结构
简述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指 出 平常 出血 后可 见 的 为血清
(二)血细胞
血细胞: 55min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结 合 模式 图和 切片 图 讲
生理情况下,血细胞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相对稳定的数量。
述 各 种血 细胞 形态 结 构
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如下:
和正常值
红细胞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白细胞 (4.0~10)×109/l
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3%
嗜碱性粒细胞 0~1%
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 25~30% 单核细胞 3~8%
血小板 (100~300)×109/l
1.红细胞(erythrocyte,RBC)
结 合 模式 图和 切片 图 讲
颗粒。
以 小 电影 说明 中性 粒 细
*功能
胞的吞噬功能,结合功能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了解临床上的“核左移,
对细菌产物等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聚集酸性粒细胞
*结构 直径 10~15µm,胞质充满均匀、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常为 2 叶。 *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有抗过敏和杀灭寄生虫的作用;
3
基本内容
各类血细胞的形成顺序
各类血细胞的形成顺序血细胞是人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它们的形成顺序及过程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按照各类血细胞的形成顺序,详细介绍它们的生成过程。
一、红细胞的形成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它们携带着氧气和二氧化碳,为身体提供氧气并将代谢产物二氧化碳运回肺部排出体外。
红细胞的形成主要发生在骨髓中的红骨髓中,这个过程被称为红细胞造血。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和老化红细胞。
在幼红细胞阶段,幼红细胞的细胞核逐渐变小并最终消失,同时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逐渐增加。
在成熟红细胞阶段,幼红细胞通过脾脏和肝脏的滤波作用进一步成熟,并最终进入血液循环,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功能。
然而,红细胞只有一个120天的寿命,过了这个期限,它们将被脾脏和肝脏清除掉,进入老化红细胞阶段。
二、白细胞的形成白细胞是人体中的免疫细胞,它们负责抵抗感染和疾病。
白细胞的形成过程称为白细胞造血,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骨髓中的白骨髓中。
白细胞的生成过程也分为几个阶段:幼稚细胞、中间细胞和成熟细胞。
在幼稚细胞阶段,细胞核较大,胞质中含有少量的颗粒和细胞器。
随着细胞的发育,中间细胞的细胞核逐渐缩小,胞质中的颗粒和细胞器逐渐增多。
最后,在成熟细胞阶段,白细胞脱离骨髓进入血液循环,并在体内扮演免疫细胞的角色。
三、血小板的形成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它们起着凝血和止血的重要作用。
血小板的形成被称为血小板造血,这一过程同样发生在骨髓中的红骨髓中。
血小板的形成过程包括几个步骤:幼小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和血小板。
在幼小巨核细胞阶段,细胞核变大,并开始分裂成多个核。
随后,在巨核细胞阶段,细胞核继续分裂,形成多个巨核细胞。
最后,在血小板阶段,巨核细胞内的细胞质分裂成许多小而圆的血小板。
总结起来,血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们在不同的阶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红细胞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白细胞负责免疫功能,而血小板则负责止血和凝血。
血细胞生物学研究与血液疾病治疗
血细胞生物学研究与血液疾病治疗血液疾病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如何有效治疗血液疾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血细胞生物学研究对于血液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血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意义血细胞生物学研究是指对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代谢规律、发生发展、逐渐成熟和死亡过程的机制研究。
该领域的研究对于了解血细胞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认识血液疾病的病理机制、寻找治疗方法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血液疾病是由于血细胞在形态、数量、分布、功能及其代谢规律等方面发生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血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成果为血液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血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血液中的主要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含有血红蛋白的圆形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关键细胞。
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决定了其生理功能,对其形态和结构的研究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知识。
2. 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和代谢规律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和代谢规律包括能量代谢、膜流动性、酶活性、生化反应和物质代谢等多个方面,这些特性和规律是血液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
研究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和代谢规律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对于血液疾病的治疗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血细胞的发生发展血细胞的发生发展是指血液中不同种类血细胞的分化、成熟和死亡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经过一定的发育路线,包括干细胞发育为前体细胞,前体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为最终成熟的血细胞,最终血细胞死亡归于血液中。
研究血细胞的发生发展有助于了解血细胞的发育规律和异常变化机制,为血液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三、血细胞生物学对血液疾病治疗的影响血细胞生物学研究对于血液疾病治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血液疾病的诊断依赖于对血细胞形态学和生理特性的认识和研究。
2. 治疗在治疗血液疾病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要以对血细胞发生发展规律和疾病发生机制有深入地了解为基础。
血液(组胚)
幼粒细胞:远离血窦 发育----晚幼粒细胞----以变形运动 接近并进入血窦
巨核细胞:突入血窦 脱落----血小板
巨噬细胞
骨髓幼红细胞岛超微结构模式图
(二)、造血干细胞与造血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各种血细胞的祖细胞-增-殖--分--化-各种成熟血细胞 (环境、因素的调节)
* 自然杀伤细胞( NK 细胞) 10%,溶酶体较多。直 接杀伤病毒和肿瘤细胞
抗体
* 杀伤细胞( K 细胞)
抗原刺激
B 细胞 浆细胞
三、血小板 (100~300)×109 /L
又称血栓细胞
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 的胞质小块
光镜结构:直径:2-4µm
双凸圆盘状; 无核, 血涂片上呈多角形,
聚集成群。 中央颗粒区紫蓝色 (血小板颗粒) 周边透明区浅蓝色 (微丝和微管)。
血液概述
血液,又称外周血。 健康成人约有5L,占体重的7%。 组成:血细胞 45%
血 浆 55% pH7.3-7.4 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 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血像。
水(90%)
血浆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等)
糖、激素、无机盐和营养代谢物质
红细胞
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凝血酶
A型血
含B抗体的 A型血(患者)
没有凝集反应
A型血
含A抗体的 B型血(患者)
发生凝集反应
网织红细胞
一种未完全成熟的 红细胞。胞体较大,内 有残留的核糖体,煌焦 油蓝染色呈细网。
计数: 成人: 0.5~1.5%; 小儿: 3~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鼠脾集落
2、造血祖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
①不能自我复制,其数量的维持依赖于造血干 不能自我复制,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已定向分化为各系造血祖细胞。 ②已定向分化为各系造血祖细胞。 有一定的增殖能力, ③有一定的增殖能力,在造血调控因子的作用 下可大量扩增。 下可大量扩增。
各系造血祖细胞
(四)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1、髓系血细胞发生过程: 、髓系血细胞发生过程:
红系统: 红系统:原始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粒系统: 粒系统: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单核系统: 单核系统: 原单核细胞 幼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三、血细胞发生(hemopoiesis) 血细胞发生
(一)造血器官的演变 (二)骨髓的结构 (三)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四)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一)造血器官的演变
卵黄囊壁的血岛 卵黄囊壁的血岛
(胚胎13-15天) 胚胎 天
肝
脾
骨髓
胚胎4月 永久 永久) (胚胎7周-5月)(胚胎 月-永久) 胚胎 周 月)(胚胎
骨 髓 的 结 构
(三)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血细胞发生是指造血干细胞在特定造血诱导 血细胞发生是指造血干细胞在特定造血诱导 微环境和其它因素作用下, 微环境和其它因素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成熟 血细胞的过程。此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 血细胞的过程。此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造血 增殖 造血 增殖 形态可识别的 增殖 成熟 干细胞 分化 祖细胞 分化 造血前体细胞 分化 血细胞
巨核系统: 巨核系统: 原巨核细胞 幼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胞质块脱落 血小板
血细胞发生
2、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胞体: 胞体:由大 小(巨核细胞由小 大) 胞核: 红细胞核最后消失, 胞核:由大 小(红细胞核最后消失,粒细胞核变成 分叶核) 分叶核) 染色质: 染色质:细疏 粗密 核仁: 核仁:有 无 胞质: 胞质:少 多 嗜碱性:强 弱 无(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仍具 嗜碱性: 单核细胞、 嗜碱性) 嗜碱性) 胞质中特殊物质: 血红蛋、 胞质中特殊物质:由无 多(如:血红蛋白、特 殊颗粒) 殊颗粒) 细胞分裂能力: 细胞分裂能力:有 无
3、淋巴细胞发生(详见免疫系统) 、淋巴细胞发生(详见免疫系统)
See you next week!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网织红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 网织红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造血干细 造血祖细胞、 胞、造血祖细胞、血细胞发生 比较三种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比较三种粒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比较二种无粒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比较二种无粒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试述造血干细胞的起源、迁移和生物学特点。 试述造血干细胞的起源、迁移和生物学特点。
1、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
——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是 造血干细胞 是 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原始细胞, 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起源于胚 胎期卵黄囊血岛, 胎期卵黄囊血岛,能重建髓系和淋巴系 造血。 造血。 强大的增殖潜能。 ①强大的增殖潜能。 多向分化的能力。 ②多向分化的能力。 自我复制能力。 ③自我复制能力。
出生后造血: 出生后造血: 红骨髓:髓性造血,也有淋巴细胞产生。 红骨髓:髓性造血,也有淋巴细胞产生。 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可产生淋巴细胞。 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可产生淋巴细胞。
(二)骨髓(bone marrow)的结构 骨髓 的结构
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 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 reticular cell 造血组织 reticular tissue reticular fiber ground substance 基质细胞(stromal cell): 基质细胞 : fibroblast,macrophage, endothelial cell, reticular cell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造血诱导微环境 血窦:毛细血管的一种,通透性高。 血窦:毛细血管的一种,通透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