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冻疮、烧伤、蛇毒咬、破伤风
中医外科学—冻疮
• 冻疮创面湿性坏疽,可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 验;怀疑有骨坏死时,可行X线检查。
• 类丹毒多发生于接触鱼类或猪肉的手部,手指和手背 出现局限性深红色或青紫色斑,肿胀明显,阵发性疼 痛和瘙痒,有游走性,很少超过腕部。一般2周内自愈, 不会溃烂。
• 多形性红斑多发生于春秋两季,以手、足、面、颈多 见,皮损为风团样丘疹或红斑,颜色鲜红或紫暗,典 型者中心部常发生重叠水疱,形成特殊的“虹膜状” 皮损。常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
治以温通散寒、补阳通脉为原则。
内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辨证论治
外治
寒凝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瘀滞化热证 阴胜阳衰证
其他疗法
破伤风抗毒素等
• 增强体质,加强耐寒锻炼,改善必要的防寒设 备。
• 在严寒环境中要适当活动,避免久站或蹲地不 动。进入低温环境工作以前,不宜饮酒,因为 饮酒后常不注意防寒,而且可能增加散热。
• 对手、耳、鼻等暴露部位予以保护,受冻后, 不宜立即火烤,防止溃烂成疮,鞋袜潮湿后应 及时更换。
冻疮是身体受低温损害后局部或全身 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的病变。相 当于西医的冻伤。
局部性冻疮以体表暴露的部位如手、足、 耳、鼻、颜面等常见,又称为水浸手、水 浸足、战壕足、冻烂疮等。其临床特点是 局部肿胀发凉,瘙痒,疼痛。皮肤紫斑, 水疱,溃烂,肢体坏死,甚则脱疽。
全身性冻疮在北方野外地区工作者偶可见 到,又称为冻死。其临床特点是体温下降, 四肢僵硬,甚则阳气亡绝。
•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因肌体受低温侵袭后,局 部微循环障碍,以致局部组织损伤和坏死。
(图)
• (1)全身性冻疮:随着体温的下降,患者出现疼痛性发冷,知 觉迟钝、疲乏、肌张力减退、麻痹、步履蹒跚、视力或听力减 退、意识模糊、幻觉、嗜睡、不省人事、瞳孔散大、对光反应 减弱、呼吸变浅,继而出现肢体僵硬和假死状态。如不及时救 治,易致死亡。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其他外科疾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其他外科疾病第一节冻疮冻疮是指人体受寒邪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
相当于西医的冻伤。
局部性冻伤者病情较轻,以局部肿胀、麻木、痛痒、青紫,或起水疱,甚则破溃成疮为主症;全身性冻伤者病情较重,以体温下降,四肢僵硬,甚则阳气亡绝而死亡为主要持征。
[病因病机]冬令时节或寒冷潮湿环境,加之平素气血虚弱,或因饥饿,或因病后,或因静坐少动,寒邪侵袭过久,耗伤阳气,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而成冻疮,重则肌肤腐烂。
此外,暴冷着热,或暴热着冷,也可致气血瘀滞腐烂成疮。
若寒邪太重,耗伤阳气太过,则可因阳气耗竭而亡。
[诊断]局部性冻疮,主要发于手背、足跟、耳廓等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轻者受冻部位皮肤先苍白,继而红肿,或有硬结、斑块,边缘掀红,中央青紫,自觉灼痛,麻木,暖热时自觉灼热、痒痛。
重者则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肿块,皮肤淡白或暗红,或转紫色,疼痛剧烈,或感觉消失,局部出现暗红色血疱,血疱破溃后渗流脓血水,收口缓慢,常需1—2个月或更长时间。
根据冻伤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三度。
工度(红斑性冻疮):损伤在表皮层,皮肤红肿,疼痛瘙痒。
Ⅱ度(水疱性冻疮):损伤达真皮层,先出现红肿,继而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或血疱,局部感觉迟钝,疼痛较剧烈。
Ⅲ度(坏死性冻疮):损伤皮肤全层,严重者可深达皮下,肌肉或整个肢体坏死,一般伤后3—7天出现水疱,肢体活动受限,病变部位变紫黑色,周围水肿,疼痛明显,约7天后出现干性坏疽,患部感觉和功能完全丧失。
约2—3周后,冻伤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离。
如感染毒邪可变为湿性坏疽。
全身可伴有发热、恶寒等症,甚至出现内陷证。
全身性冻疮者,初起出现寒战,继则感觉迟钝,疲乏无力,视物模糊,幻觉,嗜睡,不省人事,体温逐渐降低,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呼吸变浅,脉搏细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鉴别诊断]一、类丹毒多见于肉类和渔业的工人,在手指或手背出现深红色的片状红肿,痒痛相兼,但有游走性,一般2周左右自行消退,不溃烂。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外科学-其他外科疾病
其他外科疾病冻疮冻疮的临床表现及分度1.临床表现:局部性冻疮,轻者、重者;全身性冻疮。
2.冻伤分度:根据冻疮复温解冻后的损伤程度,可将其分为三度。
Ⅰ度(红斑性冻疮):损伤在表皮层。
局部红斑水肿,自觉发热瘙痒或灼痛。
Ⅱ度(水疱性冻疮):损伤达真皮层。
皮肤红肿更加显著,有水疱形成。
Ⅲ度(坏死性冻疮):损伤达全皮层,严重者可深及皮下组织、肌肉、骨骼。
复温方法1.对冻僵患者,立即施行局部或全身快速复温,用38℃~42℃恒热温水浸泡伤肢或浸泡全身2.可给予姜汤、糖水、茶水、含酒饮料等温热饮料。
3.早期复温过程中,严禁用雪搓、用火烤或冷水浴等。
烧伤重度烧伤的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1.辨证分型火毒伤津证、阴伤阳脱证、火毒内陷证、气血两虚证、脾虚阴伤证。
2.治疗原则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治疗。
内治原则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
外治在于正确处理烧伤创面,控制感染,促进愈合。
练习题烧伤面积的计算按中国九分法,双上肢面积占A.9%B.18%C.27%D.36%E.45%『正确答案』B中国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分为11个9等份。
成人头、面、颈部为9%;双上肢为2×9%;躯干前后包括外阴部为3×9%;双下肢包括臀部为5×9%+1%=46%毒蛇咬伤我国常见毒蛇的种类(常考点)1.神经毒者有银环蛇、金环蛇、海蛇(金银海)2.血循毒者有蝰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和烙铁头蛇。
3.混合毒者有眼镜蛇、眼镜王蛇和蝮蛇。
-----(眼镜是双片,复合也是混合的意思)毒蛇咬伤后的治疗措施1.局部处理: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封闭疗法、局部用药(无艾灸!)2.辨证论证(1)风毒证。
(2)火毒证。
(3)风火毒证。
(4)蛇毒内陷证。
3.抗蛇毒血清应用越早,疗效越好。
破伤风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1.病因:《诸病源候论》谓之金创得风。
必须具备创伤和感受风毒这两个因素。
2.病机:创伤后,风毒之邪从伤口侵入人体。
外风引动内风。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中医外科学表格整理
一、概述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医在外科领域的
应用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外科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提供相应的表格供参考。
二、中医外科学分类表
下表列出了常见的中医外科学分类和相关疾病。
三、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表
下表列出了常见的中医外科学治疗方法和对应的疾病。
请注意,以上表格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和疾病应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和诊断进行具体选用。
四、结论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以中药和各种中医疗法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疾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对中医外科学的分类和相关治疗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医学课件】烧伤、冻伤、蛇咬伤、犬咬伤、虫蛰伤
躯上 干肢 二十 七八 ,, 头下 颈四 九六 。。
人体体表各部所占%示意图
小儿烧伤面积测量
1、头大: 烧伤面积= 9+(12-小儿年龄)
2、下肢短: 烧伤面积= 46-(12-小儿年龄)
烧伤面积测量——手掌法
不论年龄或性别,将患者手的五 指并拢,单掌面积大约为本人身 体体表面积的1%,这种方法对小 面积烧伤的估计,较为方便。在 估计大面积烧伤时,可与九分法 结合应用。
1) 轻度烧伤:总面积在5%以下的Ⅱ°烧伤。 2) 中度烧伤:总面积在5%~15%的Ⅱ°烧伤或Ⅲ°烧伤面积在5%
以下的烧伤。
3) 重度烧伤:总面积在15%~25%或Ⅲ°烧伤面积在5%~10%之间 的烧伤。
4) 特重度烧伤:总面积在25%以上或Ⅲ°烧伤面积在10%以上者。
注意:烧伤面积计算及严重 性分度不包括Ⅰ度烧伤面积
意义 判断烧伤病人严重性的依据。 抗休克治疗的依据。
烧伤面积的计算方法( Assessing size)
中国新九分法(Chinese Way/Role of nine)
头颈9%(1个9%),双上肢18%(2个9%),躯干(含会 阴1%)27%(3个9%),双下肢(含臀部)为46%(5个9 %+1%),共为11X9%+1%=100%。
4、预后:3~5周愈合、疤痕明显
25
深II度烧伤 深II度,部分III度
烧伤深度的识别:三度烧伤 (Full-thickness burns /Third degree burns)
1、层次:伤及皮肤全层甚至达到皮下、肌肉或骨骼
2、感觉:疼痛消失、感觉迟钝
3、外形:焦痂呈皮革样变,创面干燥,可见树枝状 栓塞的皮下血管
之间,或总面积不超过30%,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全身情况严重 或有休克者;②有复合伤或合并伤(如严重创伤、化学中毒等);③ 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者。 4) 特重度烧伤:总面积在50%以上或Ⅲ°烧伤面积在20%以上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其他外科疾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其他外科疾病第一节冻疮本病特点:①局部:局部肿胀发凉、瘙痒、疼痛、皮肤紫斑,或起水疱、溃烂。
②全身:体温下降,四肢僵硬,甚则阳气亡绝。
第二节烧伤烧伤深度的判断:烧伤病情的判断:①轻度烧伤:Ⅱ度烧伤面积在9%(小儿在5%)以下。
②中度烧伤:Ⅱ度烧伤面积在10%~29%(小儿6%~15%);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小儿5%)以下。
③重度烧伤:总面积在30%~49%;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19%(小儿总面积在16%~25%或Ⅲ度烧伤在6%~10%);Ⅱ度、Ⅲ度烧伤面积虽达不到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严重呼吸道烧伤或合并其他严重创伤或化学中毒者。
④特重烧伤:总面积在50%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在20%以上(小儿总面积25%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者。
创面处理:第三节毒蛇咬伤分类:①神经毒者:金环蛇、银环蛇、海蛇。
②血循环毒者:蝰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烙铁头蛇。
③混合毒者:眼镜蛇、眼镜王蛇和蝮蛇。
蛇毒的有毒成分:主要是神经毒、血循毒和酶,其成分的多少或有无随着蛇种而异。
第四节破伤风破伤风是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乘虚侵入而引起的以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为特征的急性疾病。
特点:①外伤史、有潜伏期,肌肉强直性痉挛、②阵发性抽搐,抽搐间歇期全身肌肉仍然③紧张强直,伴有发热,但神志始终清醒,④多因并发症而死亡。
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在4-14天左右,短者可24小时之内发病,长者数月至数年不等。
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
典型症状:①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痉挛:a. 首先是面部肌肉开始,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表情肌痉挛,病人出现“苦笑”面容;b. 背部肌肉痉挛,头后仰出现所谓的“角弓反张”;c. 如发生呼吸肌或咽喉部肌肉痉挛,可造成呼吸停止,病人窒息死亡。
d. 膀胱括约肌痉挛引起排尿困难。
①阵发性抽搐:a. 轻微的刺激即可诱发;b. 发作时间可持续数秒到数十分钟;c. 发作间歇长短不一,但肌肉仍不能完全松弛;d. 强烈的抽搐可能使肌肉断裂、出血、甚至发生骨折、脱位和舌咬伤等。
【外科学】烧伤、冻伤、蛇咬伤、犬咬伤、虫蜇伤
【外科学】烧伤、冻伤、蛇咬伤、犬咬伤、虫蜇伤●热力烧伤●伤情判断●判断伤情最基本的要素是烧伤面积和深度●烧伤面积的估算(看性别、看年龄)一定要记得看年龄啊●烧伤深度的判定●一般将Ⅰ度和浅Ⅱ度烧伤称浅度烧伤,深Ⅱ度和Ⅲ度烧伤称深度烧伤●Ⅰ度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
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
再生能力强,3 ~7 天脱屑痊愈,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浅Ⅱ 度烧伤:伤及表皮的生发层和真皮乳头层。
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如无感染,创面可于 1 ~2 周内愈合,一般不留瘢痕,但可有色素沉着●深Ⅱ 度烧伤: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网状层,深浅不尽一致,也可有水疱,但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如无感染,可通过上皮小岛扩展融合修复,需时 3 ~4 周。
但常有瘢痕增生。
●Ⅲ度烧伤:又称为焦痂型烧伤。
全层皮肤烧伤,可深达肌肉甚至骨髓、内脏器官等。
创面蜡白或焦黄,甚至炭化。
硬如皮革,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和拔毛无痛觉,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烧伤严重程度分度●吸入性损伤●致伤因素除了热力引起外,燃烧时烟雾中还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如CO 中毒、氰化物等等,被吸入至下呼吸道,引起局部腐蚀或全身中毒●诊断依据●于密闭环境发生的烧伤●面、颈和前胸部烧伤,特别口、鼻周围深度烧伤●鼻毛烧焦,口唇肿胀,口腔、口咽部红肿有水泡或黏膜发白●剌激性咳嗽,痰中有炭屑●声嘶、吞咽因难或疼痛●呼吸困难和(或)哮鸣●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气道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苍白、坏死、剥脱等,是诊断吸入性损伤最直接和准确的方法●烧伤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体液渗出期●急性感染期●创面修复期●康复期●治疗原则●现场急救、转送与初期处理●现场急救、转运●迅速去除致伤原因●注意有无心跳及呼吸停止、复合伤,对大出血,窒息,开放性气胸,骨折,严重中毒等危及病人生命情况应先施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妥善保护创面●保持呼吸道通畅●其他急救措施●转送●严重大面积烧伤早期应避免长途转送,烧伤面积较大者,如不能在伤后1~2小时内送到附近医院,应在原单位积极抗休克治疗或加作气管切开,待休克被控制后在转送●入院后初期处理●轻度烧伤●清洁创周健康皮肤,创面可用1 : 1000 苯扎溴铵或 1: 2000 氯己定清洗、移除异物●浅Ⅱ度水疱皮应予保留,水疱大者,可用消毒空针抽去水疱液。
中医外科学――第15章 其他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学――第15章其他外科疾病第一节冻疮目的要求熟悉冻伤的局部处理。
教学内容1.概述:定义、临床表现。
2.病因病机:寒冷侵袭与阳气虚弱,不耐其寒及气血凝滞所致。
3.辨证:受冻时局部皮肤苍白、冰冷、麻木,复温解冻后,局部充血红肿、灼热、瘙痒,气温回暖后方能痊愈。
4.治疗:未溃搽红灵酒、冻伤膏;已溃涂红油膏;严重者内治分阴盛阳衰、血虚寒凝、气血两虚、瘀滞化热,严重的全身性冻疮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第二节烧伤目的要求1.掌握烧伤伤情判断和辨证论治。
2.掌握烧伤面积计算与烧伤深度计算法。
3.了解烧伤的内外治疗。
教学内容1.概述:定义、临床表现。
2.病因病机:强热侵害人体,导致皮肉腐烂而成。
3.辨证:烧伤面积、深度及伤情判断。
4.治疗:小面积轻度烧伤,可单用外治法;大面积重度烧伤,必须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治疗。
内置原则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
外治在于正确处理烧伤创面,保持创面清洁,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愈合。
第三节毒蛇咬伤目的要求1.掌握风毒、火毒、风火毒的临床特点及传变。
2.掌握掌握毒蛇咬伤的早期急救及综合治疗。
3.熟悉毒蛇咬伤和无毒蛇咬伤的鉴别。
教学内容1.概述:定义、蛇毒的一般理化性质与成分。
2.病因病机:神经毒主要阻断神经肌肉的接头引起弛缓型麻痹,终致周围性呼吸衰竭;血循毒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混合毒则两者兼而有之。
3.辨证:依据咬伤的时间、地点、部位及局部和全身症状,判断为何种类型的毒蛇咬伤。
4.治疗:毒蛇咬伤的局部急救处理包括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封闭疗法、局部用药等。
全身综合救治包括抗蛇毒血清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抗菌素的应用、有效蛇药片及中草药的应用等。
第四节破伤风目的要求1.熟悉破伤风的诊断要点。
2.掌握破伤风的预防及调护。
教学内容1.概述: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为创伤后感染“风毒”,由表入里,内侵脏腑,引动内风而发病。
3.辨证:分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三个阶段。
中医外科名词解释
疖是发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发生的感染,或皮脂腺、污腺发生的感染。
疔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
痈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称颈痈;生于腋下的,称腋痈;生于脐部的,称脐痈;生于胯腹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
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脐痈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痈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锁喉痈是指发生在结喉正中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足发背是发生在足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足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痈之大者名发,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有头疽是发生在皮肤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多种发生在骨骼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的统称。
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
发颐是指热性病后余毒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走黄与内陷是疮疡阳证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传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危险性证候。
疔疮毒邪走散为走黄,其他疮疡引起毒邪内传者大多称为内陷。
相当于西医的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走黄与内陷是中医外科的危急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走黄是疔毒走散,内攻脏腑所致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危重病证。
瘰疬是好发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人卫第九版普外科】第十三章 烧伤、冻伤、蛇咬伤、犬咬伤、虫蛰伤 第四、五、六节
烧伤、冻伤、蛇咬伤、犬 咬伤、虫蜇伤
作者 : 黄志勇
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同济医院
第四节 蛇咬伤 第五节 犬咬伤 第六节 虫蜇伤
第四节
蛇咬伤
重点难点
掌握 蛇咬伤的急救措施
熟悉 蛇咬伤的临床表现
了解 蛇毒的成份及分类
外科学(第9版)
一、蛇的分类
蛇分为毒蛇与无毒蛇两大类。 无毒蛇:如王锦蛇、环纹华游蛇等。
王锦蛇
环纹华游蛇
蛇咬伤(snake bite)以南方为多,毒蛇咬伤可引起严重中毒。
外科学(第9版)
蛇毒组成:多种毒蛋白、溶组织酶以及多肽的复合物。 神经毒为主的,如金环蛇、银环蛇等; 血液毒为主的,如竹叶青、五步蛇(尖吻蝮)、 蝰蛇、龟壳花蛇等; 混合毒的,如眼镜王蛇、眼镜蛇等。
金环蛇 尖吻蝮蛇 眼镜蛇
可发生肺水肿、低血压、心律失常;皮肤黏膜及伤口出血,血尿、尿少,出现肾功 能不全及多器官衰竭。
(三)实验室检查
化验检查可见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
长,血肌酐、非蛋白氮增高,肌酐磷酸激酶增加,肌红蛋白
尿等异常改变。
外科学(第9版)
(一)急救措施
三、治疗
(1)现场急救:以布带等物绑扎伤肢的近心端,绑扎后每隔30分钟左右松解1次, 每次1~2分钟,挤压伤口周围,将毒液排出。 (2)伤口处理: ① 0.05%高锰酸钾液或3%过氧化氢冲洗,拔出毒蛇牙,伤口较深者切开真皮层少许。 ② 2000~6000U蛋白酶加于0.05%普鲁卡因或注射用水10~20ml,封闭伤口外 周或近侧,必要时间隔12~24小时可重复。
第五节
犬咬伤
重点难点
熟悉 犬咬伤的临床表现
了解 犬咬伤的急救措施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说明zhong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 疮疡2. 乳房疾病图片3. 皮肤病图片4. 肛肠疾病图片5. 瘿6. 瘤7. 岩8. 周围血管疾病9. 冻疮毒蛇破伤风疮疡图片编号说明2. 痈3. 有头疽4. 发5.疔6. 疖7. 丹毒8. 附骨疽9. 流注10. 流痰11. 瘰疬12. 褥疮痈图片编号说明1-1. 颈痈1-2. 颈痈1-3.颈痈1-4.颈痈1-5. 颈痈1-6. 颈痈1-7. 颈痈1-8. 颈痈2-1. 腋前痈2-2. 腋痈1 2-3. 腋痈13-1. 脐痈1 3-2. 脐痈14-1. 委中毒5-1. 胯腹痈5-2. 胯腹痈2(成脓期)5-3. 胯腹痈6-1. 腹壁痈7-1耳根毒8-1. 耳后痈9-1. 大腿痈9-2. 大腿痈10-1小腿痈11-1. 跨马痈有头疽图片编号说明1――16均为有头疽17. 偏脑疽发图片编号说明1. 莲子发2. 锁喉痈3. 锁喉痈4――7. 臀痈8. 下腹壁痈9. 囊痈10――12. 足发背3疔图片编号说明1.鼻疔2.鼻根疔3.鼻翼疔4.唇疔5.唇疔16.颌疔7.虎须疔(中期)8.人中疔9.眼角疔10.颜面部疔11.蛇眼疔1 12.蛇眼疔2 13.蛇头疔1 14.蛇头疔215.蛇头疔3 16.蛇头疔并蛇腹疔17.蛇腹疔1 18.蛇腹疔2 19.托盘疔20.托盘疔1 21.红丝疔1 22.红丝疔2 23.红丝疔疖图片编号说明1. 暑疖2. 无头疖3. 蝼蛄疖4. 血疖疮5. 发际疮1(多发性毛囊周围炎)6. 发际疮2(多发性毛囊周围炎)丹毒图片编号说明1. 丹毒2. 丹毒3. 丹毒(抱头火丹)4――9. 丹毒3(流火)10. 丹毒后期(橡皮肿)附骨疽图片编号说明1――3. 附骨疽 4. 百会疽(未溃)5. 百会疽(溃后)6. 鬓疽7. 额疽(后期)8. 骨槽风1(溃前)9. 骨槽风1(溃后)10. 颧骨疽11. 上臂疽12. 腋疽13. 腋疽14. 腋疽(瘘)15. 胁肋疽16. 胁肋疽(溃后)17. 腕疽18. 臀疽1(初期)19. 臀疽2(成脓期)20. 臀疽3(溃后不敛)21. 膝外疽22. 小腿附骨疽23. 足跟疽24. 足跟疽25.环跳疽26. 股内疽流注图片编号说明1――3. 流注4:髂窝流注(侧位)5. 流注髂窝流注(正位)6. 湿毒流注(硬结性红斑)流痰图片编号说明1. 流痰2. 流痰(龟背流痰)3. 流痰(鹤膝流痰)4. 流痰(鹤膝流痰)颈部瘰疬图片编号说明1-9颈部瘰疬10. 颈部瘰疬(切开后)11-13. 颈部瘰疬(溃后)14. 马刀瘰疬15. 腋瘰疬岩病图片编号说明1.翻花岩(皮肤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2.翻花岩(皮肤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3. 茧唇4. 茧唇5. 皮肤癌6. 肾岩7. 肾岩8.9.10. 失荣周围血管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1 股肿2-1. 筋瘤2-2. 气瘿2-3. 气瘿并甲亢3-1. 脱疽3-2. 脱疽3-3. 脱疽3-4脱疽3-5. 脱疽3-6. 脱疽3-7. 脱疽3-8. 脱疽3-9. 脱疽3-10. 脱疽3-11. 脱疽4-1. 青蛇毒4-2. 青蛇毒4-3. 青蛇毒(血栓性浅静脉炎)5-1. 溃疡(臁疮)5-2. 臁疮5-3. 臁疮5-4. 臁疮(20多年)1. 乳头皲裂1-1乳头皲裂2. 乳腺炎2-1至3乳腺炎2-4至6乳痈2-7乳痈(多囊)2-8乳痈4(全乳肿)2-9乳痈(粉刺性)2-10乳痈初期2-11急性乳痈成脓期2-12急性乳痈成脓期切排引流2-13乳痈创口愈合2-14乳发早期2-15乳发(初期)2-16乳发2(中期)2-17乳发3(后期)3. 乳腺纤维瘤3-1. 乳腺纤维瘤3-2.巨大乳腺纤维瘤3-3. 巨大乳腺纤维瘤23-4. 巨大乳腺纤维瘤3 3-5. 巨大乳腺纤维瘤4 3-6. 巨大乳腺纤维瘤5 3-7. 巨大纤维腺瘤伴乳头凹陷3-8. 妊娠期纤维瘤迅速增大1 3-9. 妊娠期纤维瘤迅速增大24. 乳漏4-1至4乳漏5. 乳岩5-1至16乳岩5-17乳癌(乳头内陷)5-18至19乳癌(乳头内陷橘皮样改变)5-20至21乳癌(乳头牵拉橘皮样改变)5-22至26湿疹样乳癌5-27乳腺癌转移性结节5-28男性乳岩16. 多乳症(副乳腺)6-1至4副乳腺6-5至6副乳头6-7双副乳增生7. 男性乳房异常发育7-1至7乳疬7-8乳疬(男29岁)7-9至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瘿病图片编号说明1-1 甲状腺(解剖图)1-2. 甲状腺(解剖图)1-3. 甲状腺(解剖图)2-1. 气瘿2-2. 气瘿2-3. 气瘿并甲亢3-1. 肉瘿3-2. 肉瘿3-3. 肉瘿3-4肉瘿4. 瘿痈瘤病图片编号说明1-1气瘤1-2. 气瘤1-3. 气瘤2-1. 肉瘤2-2. 肉瘤2-3. 肉瘤3-1. 血瘤3-2. 血瘤3-3. 血瘤3-4血瘤3-5. 血瘤3-6. 血瘤6(血痣)3-7. 血瘤7(溃烂期)4-1. 脂瘤4-2. 脂瘤4-3. 脂瘤5-1. 骨瘤5-2. 骨瘤6-1. 胶瘤6-2. 胶瘤1. 皮损1-1疤痕1-2瘢痕疙瘩1-3红斑1-4皲裂1-5鳞屑1-6糜烂1-7脓痂1-8脓疱1-9丘疹1-10丘疹1-11-16水痘1-17苔藓样变1-18痛风结节1-19血痂1-20脓痂1-21瘀斑1-22瘀点1-23抓痕1-24紫癜风2. 热疮2-1-3热疮3. 蛇串疮3-1-6蛇串疮4. 疣4-1-2扁平疣4-3-5寻常疣4-6-7跖疣4-8传染性软疣4-9扁平湿疣5. 黄水疮5-1黄水疮(脓疱疮)5-2天疱疮(脓疱疮)6. 癣6-1吹花癣(单纯糠疹)6-2花斑癣6-3红皮病6-4-5紫白癜风(花斑癣)6-6-1石棉状癣(糠疹)6-6-2石棉状癣(糠疹)6-7圆癣(体癣、股癣)6-8-11股癣6-12-13着色芽生菌6-14甲真菌病6-15-20脚湿气6-21-22浸渍型足癣6-23-24灰指(趾)甲(甲癣)7. 疥疮7-1-3疥疮8. 虫咬皮炎8-1-4虫咬皮炎8-5隐翅虫皮炎9. 接触性皮炎9-1-7接触性皮炎9-8接触性皮炎(汗渍疮)9-9接触性皮炎7(尿布皮炎)11. 湿疮11-1-4湿疮11-5-6湿疮1(旋耳疮)12. 药毒12-1-5剥脱性皮炎型12-6-8多形性红斑型12-9荨麻疹样型12-10-12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12-13-14固定性药疹12-15-16药毒(固定性红斑型)12-17药毒(紫癜型)12-18大疱表皮松解症型12-19-23剥脱性皮炎型13. 瘾疹13-1-8荨麻疹13-9丘疹性荨麻疹13-10-11人工荨麻疹13-12-13皮肤划痕征阳性14. 牛皮癣14-1-3神经性皮炎15. 风瘙痒15-1-3风瘙痒16. 白疕16-1-3红皮症型银屑病16-4-5寻常型银屑病16-6脓疱型银屑病16-7-8关节型银屑病16-9顶针样改变17. 白癜风17-1-5白癜风18. 风热疮18-1-7风热疮18-8-9玫瑰糠疹20. 斑秃20-1-2斑秃21. 粉刺21-1-5粉刺21-6前胸粉刺21-7后背粉刺21-8-11痤疮22. 红蝴蝶疮22-1-14红蝴蝶疮22-15盘状红斑狼疮22-16系统性红斑狼疮23. 淋病23-1-2淋病23-3淋病(眼红肿流脓)23-4淋病(外阴红肿白带脓性)24. 尖锐湿疣24-1-7尖锐湿疣24-8-9扁平湿疣24-10珍珠状阴茎丘疹25.猫眼疮25-1-2猫眼疮26.过敏性紫癜26-1-2过敏性紫癜27.紫癜风27-1-2紫癜风28. 酒齄鼻28-1-2酒齄鼻29. 梅毒29-1梅毒(初期)29-2二期梅毒疹29-3梅毒(翻花杨梅)29-4梅毒(下疳)29-5口疳29-6-6梅毒褥疮图片编号说明1-5褥疮1.概述1-1肛肠解剖1-1-1直肠肛管解剖1-1-2直肠肛管血液供应1-2肛肠治疗法1-2-1贯穿结扎法1-2-2贯穿结扎法1-2-3静脉丛切除术1-2-4内痔套扎器拉法11-2-5内痔套扎器拉法21-2-6外剥内扎术1-2-7橡皮筋挂线法1-2-8硬化注射法1-3体位1-3-1侧卧位1-3-2蹲位1-3-3截石位1-3-4膝胸位1-3-5膝胸卧位2. 痔2-1痔2-1-1至4内痔2-1-5结缔组织外痔2-1-6血栓性外痔2-1-7炎性外痔2-1-8混合性外痔2-1-9混合痔2-1-10混合痔2-1-11嵌顿痔2-1-12环形痔2-1-13至15三期内痔2-2肛隐窝炎2-2-1肛乳头炎3. 肛裂3-1至3肛裂4. 肛痈4-1至5肛痈(肛周脓肿)4-6肛痈挂线5. 肛瘘5-1至3肛瘘5-4肛瘘手术5-5肛瘘术后5-6.18岁肛瘘术后2月25-7.18岁肛瘘术后2月35-8.18岁肛瘘术后2月46. 直肠脱垂6-1至7脱肛7. 结直肠息肉7-1息肉痔(直肠息肉)7-2直肠单发性息肉7-3直肠多发性息肉8. 锁肛痔8-1至2肛管癌8-3直肠癌9. 先天性畸形9-1至8先天性畸形9-9无孔肛门冻疮毒蛇破伤风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 冻疮1-1至5冻疮2. 破伤风2-1至2破伤风2-3破伤风4(颈项强直)2-4破伤风5(角弓反张)3. 毒蛇3-1至3眼镜蛇3-4眼镜王蛇3-5五步蛇:正在蜕皮3-6竹叶青3-7银环蛇3-8舟山眼镜蛇3-9孟加拉眼镜蛇3-10萨马眼镜蛇3-11苏门答腊眼镜蛇3-12红树竹叶青捕食白老鼠3-13中南半岛喷毒眼镜蛇3-14尖吻蝮3-15尖吻蝮(五步蛇)3-16金环蛇3-17白化金环蛇3-18白唇竹叶青3-19红头环蛇3-20烙铁头3-21莽山烙铁头3-22玉斑锦蛇3-23原矛头蝮(老鼠蛇、龟壳花)3-24紫晶蛇吃袋鼠3-25铜头蝮3-26黑色幽灵3-27白眉蝮3-28白头蝰3-29海南闪鳞蛇3-30短尾蝮蛇3-31犀咝蝰3-32圆斑蝰(金钱豹, 百步金钱豹, 金钱斑, 古钱窗)3-33铠甲蝮3-34双头怪蛇3-35世界最毒的蛇3-36毒的蛇3-37珊瑚蛇3-38玛雅珊瑚蛇3-39美东珊瑚蛇3-40南部珊瑚蛇3-41珊蝴蛇间隙珊瑚蛇3-42亚马逊珊瑚蛇3-43印度珊瑚蛇3-44中美珊瑚蛇3-45珊瑚蛇3-46珊瑚蛇3-47灰蓝刻扁尾海蛇3-48青环海蛇3-49巴布亚太攀蛇3-50东部菱斑响尾蛇3-51曼巴蛇3-52巨环海蛇3-53印度黄金蟒吃兔子。
医学类-中医外科学课件--其他外科疾病PPT课件
一、局部性冻伤
(一)一般情况:较常见。多发生在手足、耳、 鼻、面部等末梢暴露部位,多呈对称性。
(二)轻证:西医又称作〝冻疮〞。长江流域 比北方多见,在3~5℃的潮湿环境就可发生。 受冻部位先为苍白,复温后红肿,瘙痒疼痛; 较重者可起水疱。愈后容易复发。
(三)重证:多在缺乏防寒保护的情况下发生; 局部苍白、冰冷;复温后皮色紫暗或灰白, 肿胀,并有大小不等的水疱,疼痛剧烈或痛 觉消失,直至皮肉溃烂,甚至骨骼坏死。皮 肉溃烂者常可合并感染,并伴有全身热毒 症状,甚至毒邪扩散。
局部皮肉损伤后,营卫、经络空虚,卫外失固, 风毒乘虚侵入人体,外风引动内风,筋脉拘 急而发痉。
【诊断】
一、一般情况:可有外伤史(包括烧伤、冻 伤),或为不洁分娩的产妇或新生儿。病程 一般为3~4周。
二、潜伏期:一般为4~14天。
三、前驱期
四、发作期:典型症状是肌肉的强直性痉挛 和阵发性抽搐。
(一)肌肉的强直性痉挛: (二)阵发性抽搐:常因轻微的刺激而诱发。 五、特殊检查: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二、局部处理
(一)Ⅰ°冻伤:保持清洁干燥即可,或用冻疮 膏外敷。治愈后注意防止复发。
(二)Ⅱ°冻伤:消毒后,如创面干燥者用无菌 敷料包扎即可;有大水疱者先用无菌注射 器抽出水液后,再用无菌敷料包扎,或外敷 红油膏。
(三)Ⅲ°冻伤:多用暴露疗法。如已溃烂,可 用九一丹掺入红油膏中外敷;或待坏死组 织界限清楚时手术切除。肢体坏死不能 恢复者,应立即行截肢(指、趾)术。
(二)消化道症状:
(三)全身症状:发热与本病的轻重有一定的 关系。单纯性阑尾炎体温正常或稍高;化 脓性阑尾炎常在38℃左右;坏疽性阑尾炎 常在39℃左右。
二、体征
中医在毒蛇咬伤的分型诊疗研究综述-中医外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在毒蛇咬伤的分型诊疗研究综述-中医外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毒蛇咬伤属外科急症,是指被具有分泌毒液的蛇类咬伤,中医亦称蛇伤。
笔者现对中医在毒蛇咬伤的分型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1西医的诊断与治疗诊断标准参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抗蛇毒血清是目前治疗毒蛇咬伤的特效药,予以相应的血清中和蛇毒,越早越好,但是抗蛇毒血清只能中和游离的蛇毒,对于已被损伤的相关组织器官则无法恢复。
丁希平等[2]在西医内治法中以破伤风抗毒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利尿剂等合理剂量治疗。
盛赣华等[3]局部以清创消毒为第一处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为全身综合治疗的首先步骤。
2中医的分型诊断与治疗汉朝华佗治蛇伤取慈菇草,捣以敷之,即差[4],吴谦[5]在《医宗金鉴》里曰:蛇咬伤时即饮醋,仍宜用绳扎患处,再服五灵共雄黄,肿消口合自如故。
与西医学的抗蛇毒血清相比,中医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治疗水平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中草药以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多样、价格低廉的特点,在当代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常富业等[6]认为毒的形成可分为内毒和外毒,毒邪致病具有依附性、酷烈性、从化性、秽浊性、骤发性、广泛性、选择性的临床特点,故毒邪的危害严重,损伤范围较大,病情发展迅速,所以及时诊治尤为重要。
就毒蛇咬伤的临床特点,笔者将其分为以下4型。
2.1风毒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呕吐、视物模糊、言语不利、四肢无力,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等症状,伤口伴有麻木感,疼痛不明显,不红不肿。
朱磊[7]认为风毒型治以疏风解毒、活血通络,药用荆芥、防风、青木香、羌活、白芷、钩藤、威灵仙、蝉蜕等驱风通络药。
黄小宾等[8]予500例患者口服蛇伤胶囊(山慈菇、京大戟、雄黄、重楼、冰片、山豆根、白芷、黄连、大黄、芒硝、朱砂、土木香),4粒/次,1次/6h,4次/d,并且对于风毒型患者根据有汗、无汗给予方药麻黄汤和桂枝汤加减。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
名词解释:疮疡:疔:一种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热疮:指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痈: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乳癖:指发生于乳腺组织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肛裂:指肛管皮肤全层开裂并感染所形成的溃疡。
淋病:是一种通过性传染的由淋病双球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股肿: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中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脱疽:指发生于四肢末端的疼痛、坏疽,甚者指趾节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委中毒:指发生于腘窝委中穴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接触性皮炎:指因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或药物后,在接触部位因过敏或强烈刺激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
白疪:是一种以红斑脱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易复发性的皮肤病。
乳岩:乳房部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湿疮:湿疮是一种皮损形态多样、瘙痒、糜烂、流滋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简答题:1、手足疔疮的诊断要点:2、锁肛痔的临床表现:1、最早的症状是便血,大便次数的增多,里急后重,粪便中有黏液脓血,呈暗红色;2、男性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3、晚期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全身衰弱无力、贫血、极度消瘦;3、乳癖的临床表现:1、好发于中青年妇女2、肿块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多个形态不规则肿块,呈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或颗粒状,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活动好3、与月经周期有关,疼痛以胀痛为主;4、内痔的分期:一期:只有便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二期:痔核较大,排便时痔核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三期:痔核更大,脱出后不能自然复位;5、热疮的临床特点:1、发疹前常有发热病史2、好发于皮肤黏膜的交界处3、皮损初期为红斑,继而形成针头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愈后留有轻微色素沉着4、易反复发作,一般无全身症状6、烧伤深度的分度:一度:深度在表皮角质层,红肿热痛;浅二度:深度在真皮浅层,有水疱、基底部红色;深二度:达真皮深层,基底苍白,有瘢痕;三度:达皮肤全层,创面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植皮才能愈合;7、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1、根据病情阶段选择剂型2、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高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8、白疮的临床特点:9、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症状: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10、蛇串疮的临床特点:春秋季节多见,好发于成人;皮损为红斑上出现簇集性水疱,沿人体一侧神经呈带状分布,剧烈疼痛如火燎;11、破伤风的临床表现:1、肌肉强直性痉挛从头面部开始2、初感咀嚼不便3、面肌强直性痉挛,张口困难4、颈项肌痉挛,颈项强直5、四肢肌肉收缩6、膈肌和肋间肌痉挛,出现呼吸困难7、神志清醒上篇第一章中医外科历史悠久:1、起源于原始社会 2、最早的外科治疗方法 3、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针) 4、最早的文字记载(甲骨文)中医外科在周代成为独立的专科《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金创瘈疭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已失传《刘涓子鬼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太平圣惠方》首提“五善七恶”学说明清时期外科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学术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代表人物分别是:陈实功,王维德,高秉钧第二章外科疾病的命名:以形态命名:蛇头疔、鹅掌风;以疾病的特征命名:留注、烂疔;以范围大小命名:小者为疖,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以病程长短命名:千日疮;第三章外科疾病的致病原因:外感六淫(季节性、区域性、相互转化,相互兼挟)火毒、热毒之邪是外科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感受特殊之毒,包括蛇毒、疯犬毒、漆毒、药毒、食物毒及疫疠之毒饮食不节,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出自《素问》情志内伤,所致病大多发生在颈之两侧、胸胁、乳房等肝胆经循行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烧伤湿润疗法:本疗法是以美宝湿润烧伤 膏为治疗药物,以湿润暴露疗法为治疗方法, 实现原位培植皮肤组织,使深度烧伤皮肤再生, 达到生理愈合。
• 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是由我国烧伤学科 带头人徐荣祥教授研究发明并监制的。该药是 徐荣祥教授的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的一部分,由 北京光明中医烧伤创疡研究所研制生产并获美 国专利权,并已被泰国、叙利亚、韩国、阿联 酋等国的药政部门批准注册。
中期
• 创面感染者,可根据创面大小、感染性质(一 般细菌感染、绿脓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的不 同,采用不同的外用药。
后期
• 腐脱新生时,用生肌白玉膏、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外 敷。
• 二、清创术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尽量清除创面沾染。重症患者一 般在冬眠下进行。并发休克者,待休克纠正后施行。
• 清创前可先注射镇静止痛剂。
• 诊断 • 低温环境长时间停留病史。 • 临床表现:局部性冻疮、全身性冻疮。 • 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
• 局部性冻疮: I度(红斑性冻疮):表皮 II度(水疱性冻疮):真皮 III度(腐蚀性冻疮):全皮层或深及皮下 IV度(坏死性冻疮):肌肉、骨骼 全身性冻疮:全身性表现,知觉迟钝、肢体麻木
僵硬、意识模糊,可导致死亡
• 鉴别诊断 • 类丹毒 • 多形性红斑
• 治疗 • 以温通散寒,补阳通脉为原则。 • I、II度外治为主,III、IV度要内外合治。 • 全身性冻疮要立即抢救复温,忌用直接火烘或
暴热解冻之法,否则反失生机。
• 辨证论治 • 寒凝血瘀证:局部性 • 寒盛阳衰证:全身性 • 寒凝化热证:坏死感染 • 气虚血瘀证:溃后
• 实验室检查,重度烧伤时。
治疗原则
• 小面积轻度烧伤,可单用外治法; • 大面积重度烧伤,必须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
治疗。内治原则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 • 外治在于正确处理烧伤创面,保持创面清洁,
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愈合。深Ⅱ度创面要争 取和促进痂下愈合,减少瘢痕形成;Ⅲ度创面 早期保持焦痂完整干燥,争取早期切痂植皮, 缩短疗程。
初期
• 小面积Ⅰ、Ⅱ度烧伤可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湿润烧伤膏、京万 红烫伤药膏等烫伤膏。
• 较大面积的Ⅱ度烧伤,皮肤无破损者,抽出疱 内液体;疱已破者,剪去破损外皮,外涂烧伤 药膏。
• Ⅲ度烧伤小创面可外涂湿润烧伤膏、紫草油膏; 渗出较多或感染可用三黄洗剂湿敷;大面积深 度创面应早期切痂、削痂植皮,或培植肉芽后 植皮。
中医病因病机:强热侵害人体,导致皮肉腐烂而成。 轻者仅皮肉损伤;重者除皮肉损伤外,因火毒炽 盛,伤津耗液,损伤阳气,致气阴两伤。或因火 毒侵入营血,内攻脏腑,导致脏腑失和,阴阳平 衡失调,重者可致死亡。 西医学:认为高温可直接造成局部组织细胞损害, 使之发生变质、坏死,甚至炭化。大面积严重烧 伤可引起全身性变化,早期可因大量体液丢失和 剧烈疼痛引起休克。
③重度烧伤:总面积在30%~49%;或Ⅲ度烧伤面积 在10%~19%(小儿总面积在16%~25%或Ⅲ度烧 伤在6%~10%);Ⅱ度、Ⅲ度烧伤面积虽达不到 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严重呼吸道烧伤或合 并其他严重创伤或化学中毒者。
④特重烧伤:总面积在50%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在 20%以上(小儿总面积25%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在 1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者。
• 概念:人体遭受寒邪侵袭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 性损伤。相当于西医的冻伤。
• 本病的特点:
• 局部:局部肿胀发凉、瘙痒、疼痛、皮肤紫斑, 或起水疱、溃烂。
• 全身:体温下降,四肢僵硬,甚则阳气亡绝。
• 病因病机:冻疮乃天时严冷,气血冰凝而成。
• 西医学病机:肌体受低温侵袭后,体温调节中 枢失常,血液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不良,继而 复温后的微循环方面的改变,是冻伤引起组织 损伤和坏死的基本原因。
辨证论治
• ①火毒伤津证 • ②阴伤阳脱证 :休克期 • ③火毒内陷证 :感染期 • ④气血两虚证:后期 • ⑤脾虚阴伤证 :后期
外治
• 一、传统疗法:根据创面的大小、部位、深浅, 选用不同的外治法。一般肢体部位及中小面积 的烧伤创面多采用包扎疗法;头面、颈部、会 阴部和大面积创面多采用暴露疗法。
双下肢面积百分比:[46-(12-年龄)]%
• 烧伤深度的判断:烧伤深度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即 Ⅰ度、Ⅱ度(又分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烧伤。
烧伤严重程度分类
①轻度烧伤:Ⅱ度烧伤面积在9%(小儿在5%)以下。 ②中度烧伤:Ⅱ度烧伤面积在10%~29%(小儿
6%~15%);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小儿5%) 以下。
• 外治 • I、II度冻疮 • III、IV度冻疮
• 其他疗法: 急救和复温:脱离温暖 西医治疗:急救
• 预防及调护 防寒保暖。 防湿防静。 冻伤后忌立即火烤。 冻疮未溃忌搔抓。
烧伤
概念:烧伤是由于热力(火焰、灼热的气体、液 体或固体)、电能、化学物质、放射线等作用于 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局部或全身急性损伤性疾病。 中医称为:水火烫伤、汤火疮、火疮等。
• 修剪创面处毛发和过长的指(趾)甲,然后用37℃左 右的消毒生理盐水、1‰新洁尔灭或2%黄柏液等冲洗创 面,轻轻抹去沾附物,整理修去失去活力的表皮,剪 开大水疱,直至创面清洁,尽量保持创面皮肤完整。 创周皮肤用碘伏或1‰新洁尔灭消毒。清创后肌注破伤 风抗毒素1500~3000IU,重伤患者2周后再注射1次。
②中国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分为11个9等份。成人 头、面、颈部为9%;双上肢为2×9%;躯干前后包括 外阴部为3×9%;双下肢包括臀部为 5×9%+1%=46%。
③儿童烧伤面积计算法:小儿的躯干和双上肢的体表面
积所占百分比与成人相似。特点是头大下肢小,随着年
龄的增长,其比例也不同。计算公式如下:
头颈面部面积百分比:[9+(12-年龄)]%
临床表现
轻度烧伤:面积较小,一般无全身表现, 仅有局部皮肤潮红、肿胀,剧烈疼痛,或 有水疱。 重度烧伤:面积大,多因火毒炽盛,人于 营血,甚至内攻脏腑而出现严重的全身症 状。病程一般分3期: 休克期、感染期、修复期
• 烧伤面积的计算
①手掌法:伤员本人五指并拢时,一只手掌的面积占体 表面积的1%.此法常用于小面积或散在烧伤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