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养身,以静养神
健康“四”字箴言口诀
健康“四”字箴言口诀“四”字箴言养生口诀1、四理养生方法好,四维健康为目标。
健康四大里程碑,四大基石要记牢。
四理养生方法是最科学、最全面的养生方法。
即,生理养生是基础,称低层次养生;病理养生是保健,称浅层次养生;心理养生是核心,称高层次养生,哲理养生是关键,称深层次养生。
二十一世纪健康新理念,四维健康。
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力健康、道德健康。
具有四维健康的人,正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新人。
健康四大里程碑。
最返璞归真的环境,最与世无争的心情,最合理营养的膳食,最适量有氧的运动。
这四大里程碑是健康长寿的保障。
有氧运动:运动柔和,时间较长,练的是气,消耗的是脂肪。
如散步、骑自行车;无氧运动:运动剧烈、时间短暂、练的是力,消耗的是蛋白质。
如举重、跑百米。
世卫组织在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四大基石。
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限酒戒烟、心理平衡。
这四大基石是保健养生的指南。
2、生理养生有四养,病理养生有四条。
哲理养生四观点,心理养生四诀窍。
生理养生有四养。
动养,以动养身;静养,以静养气;居养,以居养心;食养,以食养器(器官脏腑)。
病理养生有四条。
卫生保健,预防疾病,四疗并举,康复活动。
四疗即,理疗、药疗、体疗、神疗。
有病早治,无病防御。
哲理养生四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一分为二观点,中庸过犹不及。
中庸是养生之道,适度是长寿之宝。
心理养生四诀窍。
养志,自我调节,怡神定志;养性,戒骄戒躁,稳定情绪;养神,少私寡欲,心态宁静;养德,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3、生理养生四结合,病理养生四重要。
哲理养生有四然,心理养生有四条。
生理养生四结合。
劳逸结合,延年益寿;动静结合,健康长寿;摩(按摩)练结合,康宁增寿;养疗结合,祛病添寿。
病理养生四重于。
防病重于治病,已疗重于人疗,“动补”重于食补,食疗重于药疗。
忙着治病没忙防,没有忙到点子上。
哲理养生有四然。
自处超然,做事泰然,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具备四然,终生欣然。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2017-05-12 17:10道家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而成为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道教的“十养”,即:养身、养神、养体、养气、养心、养智、养德、养品、养福、养寿十个方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运动养身:道教讲究“性命双修”。
“养身”之法应以动为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通过经常运动,既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更可使筋骨强健,气血顺畅,解郁散滞,增强免疫力,防病于未然。
二、静坐养神:道教修炼养生学讲究“形神并练”,养生之道认为“以动养身,以静养神”,静则天地宽,情绪稳定,心静神明。
一般人在生活中,养神重在绝视听,除杂念,通过静坐修炼,达到无物、无我。
三、少食养体:这里所说的养体,与“养身”的概念不同,是指身体的胖瘦适中,保持标准体重。
道教修炼者认为,“神清才能体健”,“养体”与“养神”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倡“进食八分饱”。
四、寡言养气:道教修炼强调“三圆”。
即:节欲者精圆,少言者气圆,息虑者神圆。
一般人阅历较丰富,有些人容易多话,甚至“仗义执言”,这样不好。
须知“开口神气散”,话多不利于养气,该言则言,可言可不言者,则不言或少言为好。
若因言语不当而与人引起争执,就不好了。
五、读书养智: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合理用脑,博览群书,既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又能培养和保持智力,防止脑力衰退,这也是自娱妙法。
六、诗词书画养性:诗词书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项目,更具有奇妙的修心养性作用。
因为在进行诗词书画创作(或练习)时,要求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心不他用,这样才能构思、创作出好作品。
古今有很多书画、诗词大师,都是长寿百岁的人。
七、劳作养德:人切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应该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在劳作中得到锻炼,又能愉悦心情,发挥余热,从而赢得社会的敬重和家庭成员的爱戴,促进家庭的和谐。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3.练功养神
通过调理身心、调摄呼吸等方法, 以达到对养神的自我锻炼目的。
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4.修性怡神
通过琴棋书画及养花、垂钓、旅游等多种 形式,培养自己的情趣爱好,陶治情感, 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形神共养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2 调神摄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
定义
形神共养
形
形即形体,包涵人体中的脏腑、肌肉、血脉、筋骨等器 官和组织,与精、气、津、液等共同组成了形体结构。
神
狭义的神即情志、意识、思维等; 广义的神是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
形神共养
体现了形态与功能、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协 调的养生统一整体观。
形神共养
静以养神,动以养形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定义
形神共养
形
形即形体,包涵人体中的脏腑、肌肉、血脉、筋骨等器 官和组织,与精、气、津、液等共同组成了形体结构。
神
狭义的神即情志、意识、思维等; 广义的神是指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
形神共养
体现了形态与功能、精神与物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协 调的养生统一整体观。
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神
形
意识
物质
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1.清静养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谓:“清静则肉 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形神共养
2.四气调神
顺应一年四时阴阳变化, 使精神活动与四时阴阳相协调。
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要强调动静结合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
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
他们在养生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瑕与神俱,达到养生的目的。
1.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
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赋予静祌新的内容。
他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
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曹氏对静神的解释使清静养神思想前进了一大步。
静神实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及神用不过。
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对强神健脑大有益处。
但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则可引起脏腑和机体病变。
静神养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等。
就以练静功而言,其健身机制却体现出由动人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练静功有益于精神内守,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
2.动以养形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场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
老子养生智慧: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
老子养生智慧: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导读: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道家的养生思想可归纳为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
运动时新陈代谢增强,分解、氧化加速,可以防止脂肪过多堆积引起的肥胖并能锻炼身体增强器官的功能。
静养时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底。
新陈代谢降底,还原、合成占优势,可储藏能量。
这种积累效应有助于修复损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只运动无静养,或只静养不运动,都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达不到健康长寿的根本目的。
道家起居三字经三去道家鼻祖老子,在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这既是做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养生保健的准则。
三戒春秋问礼于老子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令既衰,戒之在得。
即是说,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导致疾病滋生,寿命短夭。
三有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一个人想少生病或不生病,达到健康长寿,必须在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暴饮暴食,恣食肥腻,睡眠不足,不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无规律等,则易导致多种疾病。
三寡道家总结养生经验,概括为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精充、气足、神旺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弱则是人体早衰的根源。
所以注重保养精、气、神,做到三寡,是健康长寿的要诀。
三慎道家养生家提出养生贵在慎食、慎药、慎激。
因饱餐一顿美味佳肴而诱发急性胰腺炎、心肌梗塞死亡的病例并非罕见;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者也时有发生;如不根据自己体质的具体情况滥服人参、鹿茸等滋补药,不但于健康不利,还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形宜动,神宜静”的养生秘诀
养生有道﹃﹄的养生秘诀中医养生历来讲究“形神并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养生要“形宜动,神宜静”的朴素养生观。
举个例子,在中医骨伤科中,颈腰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大多是由于椎间盘自然退行性变化及内外因结合导致颈腰动静力平衡失调所致。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等均可引起颈腰痛。
因此要缓解颈腰痛,就要靠“形动”。
由全国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施杞创立的“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就是一套专门针对颈腰椎疾病的保健体操,即所谓的“形动养生”。
这套操包括洗脸、梳头、揉耳、搓项、松颈、按腰、转腰、磨膝、蹲髋、摩三焦、吐故纳新、调理四肢等12个动作,针对性强,易学易练。
一天2次练习此功法,在防治颈腰椎病的同时,进而进行整体的调整,恢复脊柱动静力平衡,从而就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当然,以“形动”预防颈腰痛的同时,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有节、慎用高枕、忌烟少酒。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预防颈椎病还要注意清咽漱喉。
这是因为,在颈椎病患者中,有80%的患者都会同时伴有慢性咽喉炎。
人的咽喉部分布着丰富的淋巴和血管,咽喉与颈椎毗邻,两者间的淋巴循环关系密切,咽喉发生炎症后,炎症可向颈椎小关节处扩散,促使微小血管充血,导致肌肉、韧带等痉挛,最后导致动静力失衡,引发颈椎病。
如果说四肢脊柱要靠“形动”,那养心则需“神静”。
祖国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养心就要让血脉流通、心神安宁。
养心首先就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合理饮食,少食油腻、辛辣之品,要限盐、减重、规律运动,还要控制血压、调节血脂、稳定血糖、减少血栓,这样才能防止动脉硬化,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其次,情绪乃一身之主,如果一个人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为过。
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
当然,生活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磕磕绊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因此,建议大家在遭遇激烈情绪时不妨给自己2分钟“缓冲期”,换句话说,有冲动想法到付诸行动前最好先停2分钟,或干点别的;情绪激动时,还可适当做些简单的放松运动,如双手握拳后放松,再握拳,可有助消除紧张情绪。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谢谢观赏
02 想 一 想
想一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动静结合的养
生方式对健康长寿大有益处。书法为动,
静坐为静。
书法
静坐
想一想
练习书法时全神贯注、宁 心静气,可使体内环境保持稳 定。执笔和书写时的姿势,适 度调节了全身肌肉,形神共养, 有益于健康长寿。
想一想
静坐不但有助于理清思绪、平 静心情,还可以缓慢地畅通全身 气血,使脏腑各躬能运行更加协 调,促进身心健康。
读一读
之所以如此健康长寿,与 他注重动静结合的养生方式有 关。他认为“养生先要养心, 养心先要养德。”
养养 心生 先先 要要 养养 德心 。,
读一读
他喜欢练书法。在他看来,书 法不单是一门艺术,也是养生法门, 特别有助于调养心神。在练习书法 时,他全神贯注、宁心静气,不被 外界事物所干扰。
读一读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形体的运动和精神的静养是养生的 两个方面,两者需相互融合,不可偏 颇。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动静结合,十 分有助于保持健康。
目录
CONTENTS
01 读 一 读 02 想 一 想 03 学 一 学 04 做 一 做
01 读 一 读
读一读
百岁国医邓铁涛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出 生于1916年,到他老年时仍 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语言流 利,步履平稳。
学一学
学一学
太极拳“动中有静,静中含 动”,真正做到“动一样行,静以 养神”。在练习太极拳时,虽然是 肢体在运动,但要保持全身放松、 内心平静,这样才能使动作柔和舒 缓、形神相随、身心俱健。
04 做 一 做
做一做
以3~4人为一个小组,用表 演的形式,模仿家中长辈每天所做 的动静结合。 观看一小段太极拳动作,并 模仿练习,谈谈感受。
养生之道,动静结合
养生之道,动静结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养生之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养生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对健康和生命的尊重。
在这个过程中,动静结合的观念尤为重要。
动以强身,静以养心,只有动静相宜,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本文将从饮食、运动、睡眠、心态等方面阐述养生之道,强调动静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饮食是养生的基础。
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促进身体健康。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原则。
五谷如米、面、杂粮等,富含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五果如苹果、梨、桃等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五畜如鸡肉、鱼、肉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适当食用有益于身体。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饮食的规律性和均衡性,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吸烟。
其次,运动是养生的关键。
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在选择运动方式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例如,慢跑、瑜伽、太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按摩、推拿等方式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达到养生的目的。
除了饮食和运动,睡眠也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足的睡眠能够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在睡眠方面,我们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调节室内光线、温度等方式来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
最后,心态是养生的灵魂。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可能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学会冷静分析、理智应对,避免情绪的波动和过度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养生之道强调了动静结合的重要性。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注重营养均衡;在运动方面,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在睡眠方面,我们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并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在心态方面,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并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文/罗良成(高级中医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但就其主要模式则可以分为“清静养生”和“运动养生”两种。
动与静,截然相反,欲求长生之道,到底应以静为主,抑或以动为主?历代养生家众说纷纭,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养生方法。
古人早有“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之说,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均为促进恢复机体气血流畅和平衡。
运动养生,常欲小劳运动养生,始于《庄子·刻意》,“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至西汉有《导引图》问世,华佗倡五禽戏。
《吕氏春秋》则提出精辟箴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在这种主动养生思想影响下,历代养生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这方面内容。
如唐代孙思邈谓:“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
”他们认为人的内部气血及各种器官组织都处于恒动状态,采用运动方法和手段促进这种内在运动状态发展和加强,就能求得养生健身的效果。
可见运动养生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中重要内容之一,它为当前盛行的体操、跑步等体育健身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动包括走动、活动、运动、劳动等,以动而不疲、持之以恒为原则,不仅青年人要动,老年人更要动。
俗言谓一身动,气血通,运动不但使肢体矫健,还能保持气血的流畅,有助于脏器功能的健全,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
清静养神,静心养性清静养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主流地位,先秦道家以“清静”学说立论,不仅蕴含人生论,也包含其养生论。
如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种思想对中医清静养生学说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素问·上古天真论》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嵇康《养生论》谓:“善养生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他们的主要理论依据为神是生命的主宰,人身各脏腑器官都由神统御,神的属性好静,但人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又使神时时处于躁动状态,使神易于耗损,伤及精气,乃至形体衰弱,患病夭折。
如何养精气神
如何养精气神如何养精气神血“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
名过伤肺,色过伤肾,财过伤肝,食过伤脾,睡过伤心。
肺病者宜逃名,肾病者宜戒色,肝病者宜散财,脾病者宜节食,心病者宜减睡。
减食以助药,增睡以节耗。
舒以养体,缓以却劳。
无病时以劳动养阳,有病时以安静养阳。
动能生阳,亦能散阳。
静能伤阳,亦能敛阳。
”以默养气:静默者,非为昏睡也。
静默者,可为静坐,可为安静不语,可为默言而心中自明,则必然不会消耗人身之正气。
气者为动,静默久则可养其气之潜力则心神可养,心气自足。
以瞑养血:瞑者,闭目也,似小睡而非睡。
闭目小打个瞌睡,可以养血,观世人不少黑眼圈者,肝血不能静养而瘀滞于肝也。
肝气不能清升,则浊邪必然陷下,积之于目下。
平日闲来即略瞑数分钟,胜过晚上呼呼大睡数小时,其精力必然因此而足。
以睡养精:此处指按时的睡眠,如晚上在子时前必然要开始入睡,则木气自然清升,则肝血可养。
肝肾同源,肾精自旺。
世人不喜睡者,或久而不睡者,必然暗耗肾精,而生大病重病。
观青少年有数日不睡而玩游戏者得以暴死者,肾精耗尽也。
有中年人多为工作狂,小病因此而大病,中年而逝者,肾精虚极也。
有科研工作者,每夜晚工作至天明,久之多见面部菜色,或突然而逝者,肾精不能奈久耗也。
以静养神:平时多静,不嘻嘻而闹,则神必不能伤何为神?人身的所有生命活动皆是神的表现。
如果能收敛一下我们的生命活动,则可以减少神的消耗。
名过伤肺:名之为名,世人皆喜之。
概其可以满足虚荣心,满足成就感,满足诸事争第一的愿望也。
名人每多言,言多则损肺气。
色过伤肾:色字头上一把刀,肾精过泄则诸病同生且肾精一伤,百无一治。
肾精为我们的生身之本,为先天之原气所化,伤则不可补充。
观世上之皇帝少有长寿者,色太过也。
所以说,肾病者宜戒色,色鬼每亏精,精亏则损肾气。
财过伤肝:财多则思虚不安,则肝血不能久充。
患得患失,肝之魂不能久藏。
能视钱财如粪土者,肝气自旺肝病者宜散财,财主每使气,气盛则损肝气。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的意思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的意思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是一个常用的养生理念,指的是在保持身体活动的同时,通过静心修炼来调养心灵。
以下是一些关于养身在动养心在静的具体内容:
1. 养身在动:
- 运动锻炼:定期参加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瑜伽等,增强身体素质和耐力,提高心肺功能。
- 充足休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确保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
- 饮食均衡:摄取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避免过度或不足的饮食。
- 环境保护:避免暴露在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和电磁辐射等不利因素中,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2. 养心在静:
- 冥想放松:通过冥想、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法,舒缓紧张情绪,平衡身心,提高专注力和心理稳定性。
- 音乐疗法:听音乐可以舒缓心情,减轻压力,帮助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
- 书法绘画:参与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可以培养耐心和专注力,提高创造力,调节情绪。
- 自我反思: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审视自
己的行为和思绪,促进个人成长和改善。
- 寻找内心宁静的场所:参观自然风景区、寺庙或静谧的公园等,远离城市喧嚣,静心放松,重新平衡身心。
养身在动养心在静的理念强调了身体和心灵的平衡发展,通过适度的运动和放松方法来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动以养体 静以养神
动以养体静以养神王延群【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1页(P1)【作者】王延群【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历代寿星中,有许多一生劳作的农民,也有诸多每日静坐的高僧。
那么,长寿之道到底是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据科学实验表明,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岁;而关在动物园的大象,则活不到80岁;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一般只活4~5年。
可见,野生动物经常东奔西跑,体质锻练得好,因此活得久。
如动物一样,常做适当运动的人,身体强健,生病少,寿命也长。
《吕氏春秋》中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国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指出:“动则谷气得消,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
”医学之父波克希拉底还说过一句传世名言:“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讲得更明确:“生命在于运动。
”然而,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剧烈的运动往往会破坏人体内外生理的平衡,加速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
据报道,国外一家保险公司曾对5000名运动员作过健康检测。
结果表明,不少运动员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多数人的寿命不及普通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运动剧烈且过度。
与之相反,那些终生很少做剧烈运动的人,如作家、书法家、画家和科学家等,活到八九十岁者却不乏其人。
自古以来,和尚、道士、尼姑等大多健康长寿,这与他们经常坐禅入静不无关系。
由此可见,静养也是可以长寿的。
然而,静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运动,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要求人们“意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显然也提倡生命在于静养,在于养心。
但并不是要人们不运动,这种“静”是广义的,它是针对“动”而言的,只是要求人们在“动”的基础上适当静养。
事实上,任何人都不能缺少运动,因为缺乏体力活动,器官组织会衰退,工作能力会下降,抗病能力会减弱,身体会出现多种症状。
动静结合好养生
动静结合好养生作者:李忠东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第2期李忠东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如若动静兼修,形神共养,体内气血流畅,阴阳平衡,这便是养生之精妙所在,也是延年益寿的关键。
“动静结合”的养生观在历史上都很受推崇。
袁枚:游历名山袁枚,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他人到中年时,为自己拟定了一套“自律健身四法”,即远足运动、动静结合、淡泊名利和食素尝鲜。
袁枚喜欢追求山林之乐,遍访名胜古迹,68岁时游历黄山,69岁从江西庐山游玩到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后到广西桂林,经湖南永州回返,顺路游衡山。
他71岁去武夷山,73岁游江苏沭阳,77岁二游天台山,79岁第三次游天台山,80岁出游吴越之间, 81岁还出游吴江。
写下了《游黄山记》、《游庐山记》、《游仙都峰记》、《峡江寺飞泉亭记》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他尤其喜爱登山,自称见山生足力。
70岁攀爬黄山时和小自己20岁的好友一比,竟然捷足先登。
袁枚80大寿时,有人形容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看来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
参观名胜、游览古迹和通晓社会风情,可以使人了解人类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
呼吸新鲜空气,沐浴和煦阳光,饱览湖光山色,领略松涛云海,欣赏鸟语花香,能够锻炼身体,陶冶性情,强身健脑,延年益寿。
旅游使人热爱生活,培养美好高尚的情操。
袁枚除了经常远足活动外,还坚持每天清晨起身到山林中散步、打拳,晚间则登山观星赏月,心境之坦荡豁达也远非常人能比。
他淡泊名利,能够积极主动地控制个人情绪。
不为悲喜之事动容,更很少为一些不快之事动怒。
对于生死的态度极为洒脱,既“尊生”,积极地通过饮食起居等来保养身心,又能够坦然面对生死的规律,75岁时请亲朋给自己写挽诗。
袁枚提倡多食各种新鲜蔬菜、粗粮和豆制品,饮食要掌握有利、有节、平衡的原则。
他在养生中,坚持气养重于食养和药养,做到了养在自我修养,养在愉悦心态,养在丰富生活,养在陶冶性情,养在康健体魄,最终活到82岁。
道教“十养”与长寿
画 是 中 国特 有 的 文 学 艺 术 项 目 , 更 具 有 奇妙 的修 心 养性 作 用 。因 为在 进行 诗 词 书 画创 作 ( 练 习 ) 或 时 , 求专心致志 , 念不 生 , 要 百 心 不他 用 , 样 才 能构 思 、 作 出好 这 创 作 品 。古今 有 很 多 书 画 、诗 词 大 师 , 是长 寿百 岁 的人 。在 道教 和 都 佛 教 中也 有很 多 高 人是 诗 词 书 画 方 面 的能 者 ,可 能 他们 都 是 从诗 词 书 画 的创 作 过 程 中 ,达 到 了修 心养 性 的效 果 。 神、 体、 养 养气 、 心 、 智 、 德 、 食 八 分 饱 ” 养 养 养 。老 年 人 消 化 能 力 减
性命双修
八 、 朴养品 :诚实”“ 诚 “ , 朴
பைடு நூலகம்
和 检 , 的重要 了。这时“ 养身” 之法应以 对 普通 人 说 的 ,至于 得 真 传 的修 素 ” “ 朴 ” 是 中华 民族 的 美 德 。古人说 ,人到无求 品 自高” “ 。 动 为纲 , 力 而行 , 量 持之 以恒 。运 炼 之 士 ,则 有 更 高妙 的绝 招— — 避 断 在 国人 心 中 ,已故 周 恩来 总理 就 动 的项 目很 多 ,诸 如 练武 术 ( 打 服 气避 谷 。“ 谷 ” 又称 却 谷 、 绝 这 方 拳、 练剑 )练气功 ( 、 特指 动功 )做 谷 、 粒 , 本 是 古 代 “ 仙 道 ” 是 达 到这 个水 准 的典 范人 物 。现 , ( 以前对 神 仙 家的称 谓 ) 秦 的一 种 代 的 老 年 人 也 应 该 重 视 品 德 修 操、 跑、 慢 打球 、 车 、 泳 、 山 骑 游 爬 养 , 以此 影 响 和教 育 子 孙后 代 , 并 登高 等等 。身体 素质差 些 的 , 以 修炼 方法 。 可 教育 他 们 树立 爱 国情 怀 ,并 懂 得 四 、 言养 气 : 寡 道教修炼强 郊 游 览胜 , 风 筝 、 钓 、 健 身 放 垂 跳 尊重 农 民的 劳动 ,千 万不 要 浪 费 三 。 节 少 舞、 散步等 。通过经常运动 , 既可 调 “ 圆 ” 即 : 欲者 精 圆 , 言 息虑 者神 圆 。一 般 老年人 粮食 ,因为这 些 都 是农 民伯 伯 们 畅 达心 胸 , 情养 性 , 可使 筋 骨 者气 圆 , 怡 更 有 甚 用辛 勤劳 动换 来 的 。 强 健 , 血 顺 畅 , 郁 散 滞 , 强 阅 历较 丰 富 , 些 人容 易 多话 , 气 解 增 九、 宽厚养福 :宽” “ 就是宽 至“ 仗义 执言” 这样 不好 。须 知 , 免疫 力 , 防病 于未然 。 “ 能 人 “ 口神气 散 ”话 多不 利 于养 气 , 容 ,有 容 乃 大 , 容则 人 和 , 和 开 ,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当我们谈及健康养生时,通常会想到运动健身,食物营养,睡眠调整等等。
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可能更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情绪和精神健康的调整。
在这方面,动静结合的养生方式,也许才是最好的方式。
动以养形据健康专家们的建议,一周至少要进行三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次至少持续30分钟,才能起到有效的锻炼作用。
否则,一些基本的生理指标,如血糖、血脂、身体代谢等,都会逐渐失去平衡,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除了有氧运动,适当的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也可以帮助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程度。
并且,良好的肌肉状态和骨骼状况,也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
长期坐姿缺乏锻炼的人,往往容易出现身体僵硬,肌肉松弛,骨质疏松等问题。
在运动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性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比如,适当地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可能会更符合我们当前的身体条件。
另外,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拉伸调整,也可以帮助我们防止受伤,提高运动效果。
静以养神不少人只注重了身体的健康,却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其实,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
当我们的情绪受到挫折时,我们的身体状况也难以保持良好。
为了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我们需要给自己设置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放松和调整。
这其中,一些经典的方式,如冥想,呼吸练习,也是非常有益的。
对于一些情绪较为消沉又缺乏方向感的人,他们可以利用自由写作、听音乐等方式,来调整和放松自己。
除此之外,睡眠也是非常关键的。
睡眠的质量和时间,会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不少人因长期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佳,导致情绪波动,精神疲惫等问题。
科学调整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睡眠质量,也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动静结合,才是最佳选择刚才我们提到,动与静的养生方式其实是可以相互辅助的。
动起来,可以让你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让身体各项指标得到平衡;而静下来,可以让你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学习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
静时养气动时养神
证严上人(台湾)云:有句话说静时养气,动时练神。
静的时候练气,可以磨练我们的气质和品德;动的时候则要专一精神,将心念统摄为一。
人静中涤思,理清纷纷扰扰,寻其根本源头,求真至善;动中存静,识途知向,从容应对,万变归一。
人生四季终将成为淡淡的记忆,得与失,圆和缺,都将成为遥不可及的虚幻。
该做时做,该吃时吃,该喝时喝,该睡时睡,放下所有的心事和烦扰,直到最后忘了自己。
不知不觉,你心中就会有一种东西浸润开来,那就是清凉,身也清凉,心也清凉。
人生需要沉淀,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才能让自己变的更完美;人生需要积累,只有常回头看,才能在品味得失和甘苦中升华。
向前看是梦想、是目标;向后看是结果、是修正。
回头,身后其实也写着前方的路。
改变命运的观念:1.没有失败,只有暂停成功。
2.过去不等于现在,现在才是将来。
3.改变世界之前,先改变自己。
4.任何决定都要在行动之前作出。
5.进入成功人士的圈子。
6.是决心在决定你的命运。
7.学会谅解,理解,忍让。
8.为自己,家人,为社会更好的活着。
水善于定位,善于静而深,善于仁和爱,善于言而有信,善于无为而有为,善于发挥能力,善于行止有时。
冬天来了,就结成冰;春天来了,就到处流淌。
遇见石头,就翻过去,碰
到绝壁,就绕过去。
放到圆的容器里是圆的,放到方的容器里就是方的。
如果一个人的心中经常有水的意向,该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人生境界。
动以养身,静以养心,居以养气,食以养形
动以养身,静以养心,居以养气,食以养形动以养身生命在于运动,一身动,气血通。
运动不但使肢体矫健、关节灵活、骨质坚强,还能保持气血的流畅,有助于脏器功能健全、机体平衡。
清代颜元讲:“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
动,包括走动、活动、运动、劳动等,以动而不疲、动而有序、持之以恒为原则。
静以养心清静养心,就是要求人体保持心理的平衡,即《内经》所谓的“和喜怒,养心神”。
有研究发现,当人的身心都入静之后,人的腑器、肌肤、心血管、神经等系统都处于松弛状态,这时机体的气血调和、经脉流通,脏腑功能活动有序。
居以养气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维持并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居住环境和条件对于人体气的充沛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居住环境可提高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反之,低劣的环境对人形成一种恶性刺激,可降低身体抵抗力,甚至引起疾病,有损于健康和长寿。
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离不开几个重要的因素:结构合理,大小适中;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清洁卫生,没有对人体有危害的辐射、电磁波和气体;安静,无噪声、无污染;温度和湿度适宜,环境幽雅,色彩温和、舒适、明快、恬静。
食以养形形乃神之宅,保养形体亦为养生之要,过胖过瘦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养形之法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调摄饮食,食谱要广,搭配要好,以求得营养平衡。
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饮食搭配合理,则阴阳协调,有利于营养机体。
古代医家说:“五味贵和,不可偏胜。
”“五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
不可极饥而食,食不过饱,过饱则伤神,饥则损胃。
不可极饮,饮不过多,多则损气,渴则伤血。
《内经》明确指出:“人以水谷为本”,“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编辑:长啸。
以静养动一张一弛,一紧一松,
以静养动⼀张⼀弛,⼀紧⼀松,
⾉卦这⼀卦专讲养⾝,讲到不要太劳累,注意保护⾝体各部位,便可以免除灾祸。
这些看法⾄少说明,古⼈很珍惜⾃⼰的⽣命,并且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医学知识,卦中虽然未述及具体的保养⽅法,却有⼀个主导思想:以静养动。
这也算是传统保养
观的特⾊之⼀吧。
正如⽂武之道是相互补充的⼀样,动与静也是相互补充的。
⼀张⼀弛,⼀紧⼀松,⾝⼼在其中得到调节息养,保持着活⼒。
这种观,或的灵感,⼤概得⾃于⾃然,得⾃于⾃然万物运动变化的节律。
它⼀⽅⾯以⽣命体验为基础,⼀⽅⾯⼜深得内⼼感悟的启迪,从⽽得出保持⽣命本
⾝的⾃然节律便是最好的保养的看法。
由此出发,过度的紧张或过度的歇息,都是对⽣命运动节律的破坏,都必须加
以调节。
⾁体(命)本⾝的平衡,⼼理(性)本⾝的平衡,两者之间的平衡,便是调节所要
达到的度。
国医名师的养生方法:静养神,动养身,书养心
如何静心?我的诀窍是——看书。
在我的办公室,桌子上除了电占了一整面墙,都是厚厚中外“养心莫如静心,”读书除了可以静神养心,陶冶情操,同时作为医生,能让我紧跟医疗前沿,还能保持思维的敏捷。
养生因人而异我的饮食以清淡为主,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烹饪方式尽量保持食物的原生态,少油低脂减盐。
饮食数量适宜,反对暴饮暴食。
另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规律,按时起居。
夜里11点之前必须处于深睡眠。
中医有睡子午觉一说,子时是中医的经脉运行到肝、胆的时间,养肝的时间应该熟睡。
如果因熬夜而错过了这个时间的睡眠,就会出现皮肤粗糙、黑斑、面色发黄等。
我从不在床上看书、看手机、看电视。
每个人的养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偏于动养还是偏于静养,因人而异。
动则生阳,阳虚者应以动养为主,但不可过于剧烈;静则生阴,阴虚者应以静养为主,但也必须配合动养。
比如腹围不大、血脂不高、胆固醇不高,没有这方面遗传基因的人,可以静养为主、动养为辅,反之,就应以动养为主、静养为辅。
(杨 璞 整理)(编辑 林 妙)我的养生之道在于“静”嘴角总是洋溢着微笑,喜欢一个人静坐。
听上去似乎不符合“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但比较符合我的性格。
静养神道家的入静,佛家的入定,都是在“静”字上下工夫。
纵观历代养生家的养神之法,大多也都以静养神。
中医认为养神为养生之要,静神是我国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我属于“安静”的类型。
除了平时门诊,不太爱说话,不爱凑热闹,喜欢一个人静静坐着,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除了性格外,我的“静”还表现在为人处世上:遇事镇静不慌张,有成就时不忘形,遇困难时不沮丧。
医学研究发现,人心境舒畅时,可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这些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还有润泽肌肤功能。
别人都说我的皮肤光滑细腻,白里透红,实际上我平时除了用一些保湿乳液,没有做任何保养,估计这就是“静”的功效。
动养身静养并不等于静止不动,生命在于动静结合,动的关键在于把握度。
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古为民
【期刊名称】《药物与人》
【年(卷),期】1996(000)006
【摘要】报载,台湾中华医学院董事长陈立夫先生,在他九十岁时,精神体力依然健旺。
有人问他有何养生之道?他说:“高寿之道在于动、静两字,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俗话说:“动以养身,静以养心”,实践证明,掌握好适合自已生命活动的动静尺寸,有益于增进自已的健康和长寿。
【总页数】1页(P27)
【作者】古为民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J], 许家和
2.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J], 张知周
3.\"早动\"\"晚静\"养身心 [J], 甘雨
4.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J], 许家和
5.动以养身静以养心 [J], 思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以动养身,以静养神
作者:李增德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0年第02期
1.活动养身人到老年,应以动为纳,且要持之以恒,但活动要量力而行,不可牵强。
2.读书养智老年人经常读书可以明智,防止老而昏庸。
这也是自乐妙法。
但用目要有节制,注意保护视力。
3.勤俭养德勤是勤奋,俭是节俭。
老年人应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不仅献出余热,还要注意节俭。
这样做不仅能养体、养德,对后辈也是一种教育。
4.少食养体提倡进食八分饱,但要做到食物的营养素合理搭配,使其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大体平衡,有利于保持正常体重。
5.宽厚养福宽即能容,能容必人和,人和生百福。
宽厚为人,可福乐无边。
6.寡言养气老年人阅历多,话也多,又喜仗义执言。
须知开口神气散,话多不利养气,应做到可言则言,可不言则少言。
7.临池养性老年人经常习作书画,可止怒,解忧,怡情,悦性,有利于身心健康。
8.诚朴养品诚即诚实,朴即朴素。
诚朴是人的优秀品质,老年人也要注意修养。
9.仁慈养寿仁慈之心好善良之心,老年人仁慈善良更受人尊敬,因而心情舒畅,可使其少疾患而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