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养生
中医养生精神调养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养生精神调养的方法与技巧精神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强调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认为心神安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中常用的精神调养方法与技巧。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精神健康的基础。
在中医养生中,提倡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提升精神状态。
另外,均衡饮食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合理搭配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保证营养摄入的全面性。
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也是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措施。
二、调节情绪,培养乐观心态中医认为情绪与精神健康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调养精神。
应尽量避免过度焦虑、愤怒、忧虑等消极情绪,多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心情。
同时,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宽容待人,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三、运用中医调理方法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来实现精神调养。
常用的中医调理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推拿则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中药疗法则通过中药药物的选择,搭配使用,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调理方法进行精神调养。
四、适当运动,舒缓压力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缓解精神压力。
中医养生中推崇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方式以柔和的动作和呼吸方式为主,可以调节阴阳,提升身体的气血运行。
此外,适当的散步、跑步等也是有益的运动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缓解压力。
五、与自然接触,享受生活与大自然亲近是调养精神的一种有效方式。
可以在大自然中散步、郊游、旅行等,感受自然的美好与宁静,放松身心。
此外,参与一些兴趣爱好活动也能提升精神状态,增加生活的乐趣。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的精神调养方法与技巧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情绪,合理运用中医调理方法,适当运动,与自然接触等。
中医养生如何通过调理睡眠质量养心益神

中医养生如何通过调理睡眠质量养心益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良好的睡眠对于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中医养生理念认为,睡眠不仅是身体休息的过程,更是养心益神的关键环节。
通过合理的调理睡眠质量,能够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滋养脏腑的目的,从而使人精神饱满、身心舒畅。
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夜晚是人体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的时候,此时进入睡眠状态,有利于阴血的化生和滋养。
睡眠充足,气血得以调养,心神才能安宁。
反之,睡眠不足或质量不佳,容易导致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进而出现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疲劳乏力、情绪波动、记忆力下降等。
那么,中医养生是如何通过调理睡眠质量来养心益神的呢?首先,起居有常是关键。
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使其与自然界的节律相适应。
特别是在晚上 11 点至凌晨 3 点这段时间,被认为是肝胆经当令,此时进入深度睡眠,有利于肝胆的排毒和修复。
因此,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是保证睡眠质量的基础。
其次,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至关重要。
卧室应保持安静、整洁、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
床铺的舒适度也会影响睡眠,床垫不宜过软或过硬,枕头的高度要适中,以保持颈椎的自然曲度。
此外,选择遮光性好的窗帘,避免卧室光线过强,也有助于创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环境。
饮食调理在中医睡眠养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避免晚餐过饱或过饥,过饱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过饥则容易导致夜间饥饿感,难以入睡。
中医认为,一些食物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如百合、莲子、酸枣仁等。
可以将其煮粥或煮汤食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要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睡前喝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
情志调节对于睡眠同样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情志过激会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干扰睡眠。
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焦虑,容易导致情绪波动。
因此,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如何通过养生调理神经系统

如何通过养生调理神经系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神经系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导致焦虑、失眠、神经衰弱等问题日益普遍。
因此,学会通过养生来调理神经系统,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良好的睡眠是调理神经系统的基础。
我们的身体在睡眠中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神经系统也不例外。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每天需要 7 9 小时的睡眠。
同时,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创建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也很重要,房间保持安静、黑暗和凉爽,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都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它们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
可以尝试在睡前泡个热水澡、阅读一本纸质书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放松冥想,让身心逐渐进入放松状态。
合理的饮食对于神经系统的健康同样不可或缺。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 族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瘦肉、蛋类和豆类等。
维生素 B 族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起着关键作用,能够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
富含镁的食物,如菠菜、杏仁、南瓜子等,也有助于放松神经系统,减轻紧张情绪。
此外,Omega 3 脂肪酸对神经系统有益,可从深海鱼类、亚麻籽、核桃等食物中获取。
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因和糖分,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和不稳定。
适度的运动是调理神经系统的有效方式。
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可以带来愉悦感和放松感,有效减轻焦虑和压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瑜伽、游泳等。
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 7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可以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进行调整,但关键是要保持一定的规律性。
心理调节对于神经系统的健康也极其重要。
学会应对压力和管理情绪是关键。
当感到压力过大时,可以尝试深呼吸练习。
慢慢地吸气,然后缓缓地呼气,专注于呼吸的过程,有助于平静神经系统。
另外,培养兴趣爱好可以分散注意力,让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调神养生法)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调神养生法)【清静养神】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
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此处之“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
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
我们提倡的思想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学习。
一、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调神摄生,首在静养。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
“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
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
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
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道家养生学概要》曰“养心之大法有六: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心广所以容万类也,心正所以诚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静所以绝攀缘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调摄的重要原则。
对外,顺应自然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谨守虚无,心神宁静,这样外御内守,真气从之,邪不能害。
可见,“恬淡虚无”之要旨是保持静养,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
二、清静养神的方法1、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
因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
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
2、养心敛思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
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的良方。
【立志养德】一、立志修养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有为全人类服务的伟大志向,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
调神养生法

调神养生法。
调神养生法,即调养精神,调节情志,使情绪稳定,心情舒畅,从而使身心健康的养生法。
“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征象的概括;狭义的神指以情志、意识、思维活动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
调神养生法重在指后者。
由于人的精神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所以调摄精神情志包括清静养神、四气调神、气功练神、节欲保神、修性怡神等多方面。
清静养神:清静养神,指保持心神宁静、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工作与学习。
包括:①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要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
如果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过高过多,达不到目的,就难免会产生优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必然扰乱心神的清静,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
故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若能减少私欲,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名利的奢望,则可减少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境坦然、心情舒畅,即神气清静内守,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②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神用专一而不杂,可驱逐烦恼。
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心思清静的良方。
欲取得保养心神的良效,必须具备光明磊落的胸怀,志有所专的品德。
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精神愉快,安详调和,不仅有利于工作和学习,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利于健康长寿。
③抑目静耳。
眼和耳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感官,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
只有做到耳无妄听,目无妄视,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避免外界事物对心神的不良刺激,才能使神气内守而不过劳,维护身心健康。
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般来说,有道德、修养好的人往往健康长寿。
由于品德高尚,不谋私利,讲究仁义,常做好事,必然人际关系良好,不愉快的纠纷大大减少,心情愉快,气机通畅,心神安宁,气血和调,从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可获健康长寿。
调神养生知识

调神养生知识调神养生,是现代人们追求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么,什么是调神养生呢?为什么这种养生方法如此重要?如何正确进行调神养生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什么是调神养生?调,就是调节、调整、调治的意思。
神,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灵、人格等精神方面的东西。
调神养生,就是通过调节人的精神状态,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这种养生方法与吃药、针灸等传统的治疗方式不同,不需要依赖药物或器械,只需要依靠人的自身体力和精神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调神养生的意义和重要性1.增强免疫力:调神养生的第一重要意义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人的免疫力越强,就越能够抵抗各种疾病的侵袭,保持身体的健康。
而调神养生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2.调节情绪: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压力和挑战,常常会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恐惧等问题。
而调神养生可以通过调节人的情绪,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达到减压、缓解疲劳的目的。
3.提高工作效率:身心都处于健康状态的人,工作效率和创造力都会大幅度提高。
调神养生可以帮助人们维护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专注力,从而让人在工作中更加出色。
4.提高生活质量:调神养生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个健康、快乐、充满活力的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如何正确进行调神养生?1.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是调神养生中的重要步骤之一。
每天晚上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身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2.适量的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免疫力和心肺功能,加强身体的抵抗力,降低疾病的风险。
但是,运动时也要适度,不要过度消耗身体的能量,导致体力不济。
3.保持心态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态,是调神养生的核心之一。
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不要情绪失控,而是要冷静分析问题,积极应对,从而保持心态的平衡。
4.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是调神养生的基础。
中医养生调神

中医养生调神中医学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其理念和方法在养生调神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中医养生强调平衡人体内外的阴阳、五行,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调神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中医养生调神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调节饮食习惯中医养生非常注重饮食的调节。
根据中医理论,饮食与人体的阴阳、五行相对应,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中医建议多吃新鲜、有机的食材,避免过多的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品。
同时,中医注重吃饭的时间和方法,提倡有规律地进食,细嚼慢咽,不过饱不过饥,以保持身体的充沛能量和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
二、调养情绪心态中医养生强调人的情绪和心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情绪不良会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调节情绪心态是调神的重要一环。
中医提倡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压力和焦虑。
中医养生也注重心理调节的方法,如冥想、太极、气功等,有助于平衡身心,提升生活质量。
三、运动养生中医养生推崇运动作为调神的重要手段。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调理气血、舒缓压力,并且对调节情绪、改善睡眠也有积极的影响。
中医认为不同的体质适合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气虚体质适合太极、瑜伽等柔和的运动,而阳虚体质适合跑步、打篮球等有氧运动。
无论何种运动方式,均需在适量的基础上进行,以免适得其反。
四、中药调养中医养生广泛应用草药调养身体,以达到调神的效果。
中药是利用自然草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制成的药物,具有独特的药效和作用。
中医根据个体情况,配制不同的中药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五脏功能等。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材可补气养血,当归、川芎等药材可调经活血。
中药调养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和有效。
五、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养生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合理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适当的休息都对身体调神有益。
此外,中医还推崇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和熬夜等有害行为。
十五个闭目养神、调养身心的方法

十五个闭目养神、调养身心的方法闭目养神是我国先民养神修性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收效明显的方法。
祖国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关系到人的昌亡,养生者当慎养之。
1闭目静心在日常诸事纷扰、头痛脑涨之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2闭目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
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
3闭目行悦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眼珠上视,神聚头顶,微微仰面昂首,放松思想,尽量默忆、想像能愉悦身心的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4闭目意驰当事不如意,若有所失、心中烦闷时,闭目抬头,臆想浩渺广阔的天空,你就会精神振作如释重负。
或静立于高处,闭目俯视人间万景,定会使人心旷意驰。
人身犹如沧海一粟,何堪忧虑,奈何患得患失庸人自扰。
至此境界就会精神振作,如释重负。
5闭目卧思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形式,第二为梦境思维形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形式。
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意想联翩。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物像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
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6闭目消食吃完饭后静坐休息10~30分钟的时间,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
这对人们肝脏的保养,尤其是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当人们在吃完饭后,尤其是午饭,因为午饭吃得一般都比较多,身体内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而且,有数据能够说明,当身体由躺下到站立,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30%,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又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通过调理脑神经改善睡眠问题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通过调理脑神经改善睡眠问题睡眠是人体得以休息恢复的重要环节,但现代社会的高压工作和生活节奏,导致了许多人的睡眠问题。
中医养生学认为,睡眠问题往往与脑神经的调节有关。
下面,将介绍中医养生中调理脑神经,改善睡眠问题的方法。
一、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有助于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从而维持脑神经的正常功能。
中医强调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烟酒的摄入。
此外,以下几种食物有利于改善睡眠问题:1. 红枣:红枣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可促进睡眠质量。
每天食用几颗红枣,有助于调理脑神经,改善睡眠问题。
2. 黑芝麻:黑芝麻富含维生素E和钙,对神经系统有益。
将黑芝麻炒熟磨成粉,每晚睡前加入温牛奶中饮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3. 春草茶:春草茶是中医传统的安神茶,可缓解压力和调节神经功能。
晚上饮用一杯春草茶,有助于安稳入睡。
二、运动调理适量的运动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养生学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消耗体内过剩的阳气,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以下几种运动适合改善脑神经功能,从而改善睡眠问题:1. 散步:每天晚饭后散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运动方式。
通过缓步行走,有助于舒缓紧张的神经系统,促进睡眠。
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兼具身心锻炼的传统中医功法。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调节脑神经的功能,提高睡眠质量。
3. 瑜伽:瑜伽以呼吸和动作的协调为基础,有助于舒缓压力并促进身心放松。
晚上练习瑜伽可以减轻脑神经的紧张,改善睡眠问题。
三、中药调理中医药是中医养生学中常用的调理方法之一。
以下几种中药有助于改善脑神经功能,进而改善睡眠问题:1. 酸枣仁:酸枣仁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将酸枣仁煮水,晚上睡前饮用,有助于平稳入睡,提高睡眠质量。
2. 夜交藤:夜交藤具有调理神经和促进睡眠的作用。
可饮用夜交藤茶或使用夜交藤提取物进行泡澡,有助于放松身心、改善睡眠。
3. 当归:当归被称为“女性之药”,具有益气养血和调理脑神经的作用。
适量的当归煮水饮用,有助于改善睡眠问题。
养生主要方法之二调神养生

养生主要方法之二调神养生“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
调神的方法,除四季调神外,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养静藏神《素问·痹论篇》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老子恒言》直接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
这里的“静”,系指要求人们保持心境的安宁、愉快和达到虚怀若谷、无私寡欲的精神境界。
养静的关键在于节欲。
所谓节欲,系指要求人们做到对一切声名物欲应有所节制。
如果过分地贪求种种声名物欲,如:在酒色财气上不予节制,放纵恣为,或所欲不遂而恚嗔连连,均可导致损正折寿。
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嫉等要求。
在养静以藏神的同时,中医养生学并不排斥顺情从欲以养神。
,在可能的情况下,又应当尽量满足人对衣食住行及工作条件的需求,使其心志得安,更加热爱生活,保持乐观的情绪。
养静藏神的机理,首先是与心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欲耎”,系指心具有以宁静、收敛、和调为贵的生理特性而言。
若心火太盛,则为“诸躁狂越”,故“耎”系与“躁越”对举言。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脏腑气血和调,邪亦难犯,自有益于延龄益寿。
其次,养静与机体的真气状态密切相关。
养静藏神,真气无伤,抗病力强,有利于防病抗衰,亦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动形怡神动形,包括散步、传统健身术、体育锻炼等内容。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
此外,动形还有助于安眠,起到静神的作用。
尤其是人到老年期后,脏腑气血虚衰,功能低下,神倦乏力而喜坐好卧,睡眠不宁,反应迟钝而且性情不定。
通过适当的动形活动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3、移情易性移情,指排遣情思,使思想焦点转移他处,或改变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使其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
易性,指改易心志,包括排除或改变其错误认识、不良情绪或生活习惯,或使不良的情绪感适度宣泄,以恢复愉悦平和的心境。
【优秀文档】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

第二节调神养生法精神的调控对养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历代养生学家也将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基本方法,是预防各种疾病的良方。
调神养生并非是单纯的概念,它还包括有很多内容。
目前养生学已经总结了很多养生方法,今天小编将和大家详细的了解调神养生有关知识。
《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
《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生贵乎养神,不懂得养神之重要,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
由于人的精神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所以精神调摄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
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一、清静养神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
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此处之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
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
我们提倡的思想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学习。
(一)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调神摄生,首在静养。
这种思想源于老庄道家学说,后世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有所补充和发展。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
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
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
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
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故养生莫要于养心。
天玄子曰:养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心广所以容万类也,。
调神养生总结范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身体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调神养生被视为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结合中医理论,对调神养生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养生指导。
一、调神养生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调神养生就是通过调整人的精神状态,使脏腑功能协调,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精神状态对健康的重要性。
二、调神养生的具体方法1. 清静养神清静养神是调神养生的基础。
人们应保持内心的平静,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具体方法包括:(1)保持乐观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2)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以陶冶情操。
(3)适当练习气功、瑜伽等,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2. 立志养德立志养德是指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品德。
具体方法包括:(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2)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培养团队精神。
(3)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开朗乐观开朗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身心健康。
具体方法包括:(1)与亲朋好友保持良好沟通,分享快乐与忧愁。
(2)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拓宽人际关系。
(3)学会调整心态,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
4. 调畅情志调畅情志是指通过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具体方法包括:(1)学会倾诉,将内心的烦恼倾诉给亲朋好友。
(2)进行心理疏导,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3)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旅游、运动等,放松心情。
三、调神养生的注意事项1. 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2. 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营养均衡。
3.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总之,调神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通过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等方法,我们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让我们共同努力,迈向健康长寿的美好人生。
中医养生调理神经系统

中医养生调理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然而,现代生活中的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神经系统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为了保护和调理神经系统,中医提供了一些养生方法和调理方案。
本文将讨论中医养生调理神经系统的一些常见方法。
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神经系统的重要性。
首先,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神经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
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其次,合理饮食也是调理神经系统的关键。
中医建议多摄入新鲜的水果、蔬菜和谷物,同时减少高糖、高脂肪和加工食品的摄入。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健康,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或太极拳等。
二、中药调理神经系统中医药在调理神经系统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补充营养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调理神经系统的方法:1. 黄酮类草药:黄芪、桑枝、夏枯草等黄酮类中药富含抗氧化物质,可以帮助神经细胞抵抗自由基的损害,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
2. 补益草药:人参、枸杞子、黄精等草药被广泛用于补益神经系统。
它们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的再生能力,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3. 安神草药:百合、丹参、远志等草药具有镇静和调节情绪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紧张和焦虑,促进神经系统的放松和恢复。
三、针灸和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医养生中常见的疗法,对调理神经系统也具有良好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平衡体内的气血,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的畅通,增强神经系统的营养供给,加强神经传导。
四、精神调养中医养生非常注重心理健康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过度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对神经系统有很大的危害。
因此,中医建议尽量避免激烈的情绪波动和长期的担心、怨恨等消极情绪。
保持积极的心态,通过放松的活动如冥想、音乐疗法或自然散步来调节情绪,有助于促进神经系统的健康。
中药养生之调理神经功能的养生方法

中药养生之调理神经功能的养生方法神经功能的健康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神经功能失调的问题。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养生方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调理神经功能的养生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养生方法,帮助我们调理神经功能,保持身心健康。
一、黄芪调理神经功能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誉为“百草之王”。
它具有益气养血、提神醒脑的功效,可以调理神经系统,改善脑力衰退、疲劳乏力等问题。
食用黄芪的方法可以是泡水饮用,也可以煮汤或熬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二、当归养护神经当归是另一种常用的中药材,主要用于女性调理身体。
但是,当归也能够养护神经系统,帮助缓解焦虑、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问题。
可以将当归煮茶饮用,或者加入到炖汤中,增加菜肴的香气和营养。
三、人参提升神经力人参是中药中的名贵药材,被誉为“补五脏,安精神之草”。
人参能够提升身体的抵抗力,增强免疫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神经力,增加注意力和工作效率。
人参可以通过煮汤、泡茶、炖鸡汤等方式食用,不仅滋补身体,还能提振精神。
四、藏红花舒缓压力藏红花在中药中被广泛用于调理情绪和缓解压力。
因为神经功能失调往往会伴随情绪波动和紧张感,所以舒缓压力对于神经健康非常重要。
可以将藏红花泡水饮用,或者用来煮粥、炖汤等,调制出各种美味可口的养生食品。
五、丹参保护神经细胞丹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可以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记忆力和注意力。
丹参可以用来泡茶,或者用来炖鱼汤、蒸草鱼等,既美味又营养。
六、枸杞滋养神经枸杞是常见的补品之一,用于调养肝肾,滋养气血。
枸杞中富含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将枸杞泡水饮用,或者用来煮粥、加入到炖汤中,给身体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
综上所述,中药拥有丰富的养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调理神经功能。
调神养生保健

第二节 调神养生保健的作用
三、培育正气
正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 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 微物质。正气的防御能力具体表 中医养生认为,内养正气是强身 现在抵御外邪人侵、驱邪外出、 保健的根本,任何一种中医养生之道 修复调节能力及维持脏腑经络功 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保养正气,即保养 能的协调等方面。 机体的精、气、神。 邪气指各种致病因素。
四、调和气机
通过调神来调理脏腑功能,使 其气血运行通畅,达到神旺而形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强。心神健旺则五脏六腑及所有 气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 的脏腑、组织、器官才能进行正 常的生理活动,达到气血畅达, 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由于情志活动与脏腑、气 营卫通利,身心健康。 血有关,当情志活动过度时, 如果愤怒、悲伤、忧思、焦虑、 如不加以调节和控制,就会 恐惧等不良清绪持久压抑而不能 直接损伤脏腑的气血阴阳, 得到充分宣泄,便对健康有害。 引起机体的气机逆乱。 当面对纷繁复杂的精神情绪刺激 时,如果能够主动调节情志,采 取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表达方 式,就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每个人都应该多反省自己、克制自己, 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诸己”, 然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先找出自己 的不足之处,多责备自己,少责备他人。
第三节 调神养生保健法
二、内守法
“内守”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 思维活动以及心理状态进行自 我调控,通过自我控制、自我 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 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 “内”是对外而言, “守”是坚守、保持的意思, 内守强调了精神的安定对人体 健康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调神养生保健的作用
一、修身养性
1、调神有利于保持心态的清净 安宁
调神养生保健能够有效控制自 己的精神思维活动,运用调养精神 的方法来提高个人道德品质修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 生充满信心,能够享有安闲清静, 神守心中;能够心胸开阔,豁达开 朗地面对人生的诸多压力和挑战。
夏至养生重在健脾调神

夏至养生重在健脾调神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
此时,阳气达到极致,阴气开始萌生,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在此消彼长。
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夏至也是养生的关键时期,而养生的重点在于健脾调神。
为什么夏至养生要注重健脾呢?脾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负责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在夏至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往往容易贪凉,过多地食用生冷食物,这会给脾胃带来一定的负担。
再加上夏季湿气较重,湿邪容易困脾,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如果脾胃失调,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从而影响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那么,如何在夏至时节健脾呢?首先,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
应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薏米、芡实、山药、冬瓜、南瓜等。
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辛辣和生冷食物。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
除了饮食,运动也是健脾的好方法。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但在夏至时节,运动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
由于天气炎热,尽量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一些较为温和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以免损伤身体。
另外,按摩也是一种不错的健脾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按摩腹部来促进脾胃的蠕动。
具体方法是:双手交叠,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 15-20 分钟,每天 2-3 次。
说完健脾,再来说说调神。
在夏至这个阳气最盛的时节,人们的情绪容易波动,变得烦躁、易怒。
而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的功能,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调神在夏至养生中同样重要。
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夏至昼长夜短,很多人会出现睡眠不足的情况。
为了保证睡眠质量,我们可以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中午小憩一会儿,以补充睡眠。
此外,要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室内安静、凉爽、通风。
四气调神的养生方法

四气调神的养生方法
四气调神,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概念。
气是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调神是指通过调节气来使精神状态保持稳定,达到调节身心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四气调神的养生方法。
一、调节呼吸
调节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调节气的方法。
人们应该保持自然呼吸,呼吸要深、缓、均匀。
可以进行深呼吸训练,练习较长时间后有助于清除体内垃圾,使身体更加健康。
二、运动
运动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瑜伽、太极拳等,都可以调节气,使人体内的气流通畅,精神状态更加健康。
三、饮食
饮食也是调节气的一个重要方面。
合理的饮食习惯不仅可以保证身体健康,还可以调节情绪。
应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控制摄入脂肪和糖分的量,不能吃太多过于刺激性的食物。
四、精神调节
精神调节是四气调神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应该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疲劳、压力等不良情绪,黄帝内经说“乐、怒、哀、思、悲、恐、惊、痛”为病之本,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尽可能避免烦恼忧愁的情绪,开阔自己的心胸,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
夏至养生重在健脾调神

夏至养生重在健脾调神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
此时,阳气达到极致,阴气开始萌生,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处于交替之时。
在这个特殊的时节,养生的重点在于健脾调神,以适应季节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健脾,乃是夏至养生的关键一环。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在夏季,尤其是夏至前后,由于气候炎热,人们往往贪凉饮冷,容易损伤脾胃。
而且,夏季湿气较重,湿邪易困脾,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饮食方面,夏至时节宜清淡,少吃肥甘厚腻及辛辣之品。
多食用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芡实、山药、冬瓜、南瓜等。
薏米性凉,味甘淡,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排脓的功效。
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
山药健脾益胃,滋肾益精,是健脾的佳品。
冬瓜清热利水,消肿解毒,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
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补中益气,消炎止痛。
此外,还应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夏季昼长夜短,很多人容易晚睡晚起,错过早餐时间,或者晚上吃夜宵,这都会给脾胃带来负担。
一日三餐要合理分配,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在起居方面,要顺应自然规律,晚睡早起。
但晚睡并不是熬夜,最好在晚上 11 点之前入睡,早上 6 点左右起床。
睡眠时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空调、风扇直吹腹部,以防腹部受寒,导致脾胃不适。
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健脾。
夏至时节,天气炎热,运动宜选择在清晨或傍晚,避免在烈日下运动。
可以选择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
这些运动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
调神,同样不容忽视。
夏季炎热,容易使人心情烦躁,情绪波动较大。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与夏气相通应。
因此,在夏至时节,要注重调养心神,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
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调节情绪,如听音乐、阅读、绘画等。
舒缓的音乐能够放松身心,让人心情平静。
阅读一本好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也能忘却烦恼。
绘画则可以让人自由表达内心的情感,释放压力。
中医养生调理神经系统失衡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中医养生调理神经系统失衡的有效方法是什么中医养生调理神经系统失衡,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先来说说神经系统失衡是咋回事儿。
有时候啊,咱会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地烦躁,或者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又或者注意力老是不集中,这些都可能是神经系统失衡的表现。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前段时间工作压力特别大,天天忙得晕头转向。
结果呢,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一样,各种事儿不停地冒出来,根本没法儿睡个安稳觉。
这就是神经系统有点失衡啦,搞得我白天没精神,工作效率也下降了不少。
那中医养生有啥好办法来调理呢?首先得提到饮食调理。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有些食物对神经系统的平衡可有着不小的作用。
比如说,百合就是个好东西,它能清心安神。
可以拿百合煮粥喝,甜甜的,味道不错。
还有莲子,能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我有个朋友,之前总是容易焦虑,后来她听了中医的建议,经常吃莲子羹,一段时间之后,整个人的状态都好多了。
再来说说按摩。
咱自己在家就能做一些简单的按摩来放松神经。
比如用手指轻轻按摩头皮,从前到后,从左到右,力度适中,感觉就像给脑袋做了一场舒适的 SPA。
我记得有一次,我头疼得厉害,自己按摩了一会儿头皮,居然真的缓解了不少,那感觉就像紧绷的弦一下子松了下来。
中药调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这可得听医生的,不能自己乱吃药。
像酸枣仁,能养肝、宁心、安神。
不过,中药调理得慢慢来,不能心急。
运动对于神经系统的平衡也很重要。
像打太极拳、练瑜伽,这些舒缓的运动能让身心都放松下来。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瑜伽课,跟着老师的节奏,伸展身体,调整呼吸,一节课下来,感觉浑身都轻松了,心情也特别舒畅。
还有啊,保持良好的心态也特别关键。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遇到事儿别着急上火。
多出去走走,看看风景,和朋友聊聊天,让心情保持愉快。
就像我那次出去旅游,看到美丽的风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什么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回来之后感觉整个人都焕然一新。
总之,中医养生调理神经系统失衡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并且坚持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神养生
精神情志是人生理活动的表现之一,它是脏腑气血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对人体健康有正面的意义和帮助,所以古人非常重视精神活动的调摄,这就是调神。
保持思想冷静,便能获得调养精神、去病延年的目的。
心静血清,血清无疾。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人的各种情绪活动与机体的生理反应有极密切的关系,人在激动或紧张的时候,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出现呼吸加速、脉搏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增高、血糖增加的状况;突然惊恐时会使血管收缩、脸色变白、出冷汗、甚至呼吸暂停或导致心脏病发作;忧虑、抑郁的人容易发展成为高血压病,长期忧郁的人因为抑制了肠胃蠕动的和消化液的分泌,引起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或引发肠胃病;长期悲伤、怨恨和处于敌对关系的人,比别人容易患癌症,特别是那些精神受过重创或精神压力大、长期紧张、情绪过度抑郁或无法解决的悲哀,似乎都是癌症的前兆。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倡少私寡欲,但私心减少了,便能放下身段,放下我执(我的固执),降低物欲,减轻了不必要的负担。
看壁立千垂然后能无欲则刚,看海纳百川然后能有容乃大。
《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正诀》中提到养生要除六害: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侫妄,六者去妒忌。
所谓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绪变化,是人们对外界人、事物刺激和体内刺激的心理情绪反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惊、恐。
七情受到不良影响,就容易损伤五脏气血,所以自古养生家都非常注重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主张调和七情。
喜,指狂喜。
旧时有所谓四喜:十年九旱逢甘露,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老叟金榜题名时。
这种突然的狂喜,可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淤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
成语得意忘形,即能说明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体活动。
清代医学家喻昌写的《寓意草》里记
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岳飞传》中牛皋因打败了完颜兀术,兴奋过度,大笑
三声,气不得续,当即倒地身亡。
可见过喜对人体健康不利。
有一个患急性心肌梗塞的女病人,经过住院治疗,病情已经好转。
出院的那一天,她突然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从外地赶来接她,兴奋过度而倒在地上死了。
这些例子皆说明,暴喜、大喜、狂喜同样不利于健康。
忧,是指忧愁、苦闷、担心。
表现在情绪上,失去欢乐,悲伤,气怯神弱。
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眠、精神萎靡或紧张,心中烦躁,并会导致咳嗽、呕吐、食呆、失眠、便秘、阳痿、癫痫等症,甚至诱发癌症或其它疑难杂症。
俗话说:多愁多病,越忧越病,忧愁烦恼,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头。
事实上正是如此,东周五子胥,因无计闯关邵关,一夜之间愁白满头青发;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才华出众,但由于遭到打击,长期被贬,沉闷、忧郁的贬谪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体憔悴,体质虚弱,得了毒疮又患霍乱,47岁就含恨长逝了。
怒,指暴怒或怒气太盛。
它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
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终于发怒。
可表现为暴跳如雷、拍桌大骂、拳打脚踢、伤杀人畜、毁坏器物。
轻者会肝气淤滞,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
《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位文韬武略,雄姿英发的英才,但好生气发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死。
当然,若是轻度的发怒,有利于压抑情绪的抒发,有益于健康。
思,思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但考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其中最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饮食不化,故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据《吕氏春秋》记载,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积食而告愈。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
悲,是指悲伤、悲痛、悲哀。
如幼年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或者是失恋;或者是丢失了心爱的珍贵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灾,等等,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丧和绝望。
总之,悲的产生与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关;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有关。
若悲哀太甚,可
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悲则气消。
悲痛欲绝,还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伤的人,比其它的人更容易得癌症或者别的疑难杂症。
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
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
受惊后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寒渗出,肢体运动失灵,或手中持物失落,重者惊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常谓如:惊弓之鸟。
几乎谁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是会感到心脏怦怦乱跳,这是由于情绪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
血压升高,也是最常见的表现,有人特制了一张靠背椅,一按电钮,椅背便立刻向后倾。
让受试者紧靠椅背而坐,并测量血压;随后突然按动电钮,椅背立刻倒下,这人突然受惊,血压便骤然上升。
科学实验表明,由惊恐所致血压升高,大多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其机理是心脏搏出的血量增加。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
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人将捕之等。
严重者亦可导致神昏、二便失禁。
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
癫痫或疼厥。
恐与惊密切相关,略有不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故常惊恐并提,然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
综上所述,七情太过可致病。
太过,主要是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致病伤人;另一种情况是七情持续时间太长、过久,也会伤人致病,如久悲、过于思虑、时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皆可积而成病。
若想要健康长寿,就要尽量避免情绪掉入过度的七情当中,唯有精神清静、乐观、坚强、开朗才能真正的延年益寿。
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