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中考文言文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中考文言文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题目]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完成文后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文:(2)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2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

3. 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 本文两处运用了排比句,突出强调了“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性,进而推出了“战必胜”的结论。

(C)本文反映了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D) 作者写本文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

[题解]第1题。

考查句子翻译。

答案: (1) 凭着天下的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或:内外亲属、兄弟骨肉、父母妻子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君主。

(2)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第2题。

考查对语段主旨的把握。

答案: 天时、地利、人和。

第3题。

考查文意分析辨识。

答案: B。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可打印修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可打印修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班级:姓名: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道:会天大雨,道不通()得道者多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非不深也()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则有去国怀乡()三、解释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9、亲戚畔之() 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12分)比较阅读[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之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之寡助练习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A. 正义的事业得到广泛支持B. 非正义的事业受到孤立C. 个人品德高尚,朋友众多D. 个人品德低劣,朋友稀少2. 下列哪个成语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相近?A. 一呼百应B. 众志成城C. 众叛亲离D. 独木难支3. 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最能体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楚汉争霸C. 唐太宗贞观之治D. 清朝康乾盛世4. 下列哪个人物最能体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精神?A. 孔子B. 孟子C. 墨子D. 韩非子5. 下列哪个观点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悖?A. 强者为尊B. 仁者见之C. 诚信为本D. 力量决定一切二、填空题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______》。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的是______与______的关系。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体现的是一种______与______的关系。

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的是______的力量。

三、判断题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适用于政治领域。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的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认为,只要坚持正义,就一定能得到帮助。

()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认为,只要失去道德,就一定会受到孤立。

()四、简答题1. 简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2. 如何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体现的道德力量?3.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精神?五、论述题1. 结合实际,论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 如何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践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精神?六、案例分析题案例一:某企业因诚信经营,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业务量逐年增长。

案例二:某官员因贪污腐败,最终被查处,事业和生活陷入困境。

案例一: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在项目中取得了成功。

案例二: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团队,在项目中屡遭失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云南昭通·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译注》)[乙]秦攻赵长平,齐、燕救之。

秦计曰:齐、燕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①于齐,而齐不听。

周子②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③,而齐、燕之计过矣。

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④,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⑤,沃焦釜⑥。

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

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粟:粮食②周子:齐国谋臣,其名不详。

③中:得,适合。

④隐蔽:屏藩,屏障。

⑤奉漏壅:意为捧着漏瓮。

⑥沃焦釜:浇烧干的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3)则且遂攻之且:(4)则明日及齐、楚矣及:2.翻译下列语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3.[甲][乙]两文都谈论了战争取胜之道,二者有何异同?4.由[甲][乙]两文,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答案】1.放弃同“叛”,背叛将要到,波及 2.(1)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这就好比牙齿有嘴唇保护一样,没有了嘴唇,牙齿就要受冻。

3.异:[甲]文主要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则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齐国只有联合赵国抗秦才能取得胜利。

【精品】九年级语文学习资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word版

【精品】九年级语文学习资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word版

最新初中语文试题、试卷、教案资料【自研课导学】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自读自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诵读课文,解决读音、断句的问题,为能够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做准备。

自主积累:积累本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归纳于积累本上。

自我感悟:试着用现代汉语初步复述课文的大体内容。

【展示课导学】晨读成果呈现:小对子互背课文。

时间:5分钟学习主题(1分钟): 1.品读文本,研究主题。

2.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训练课导学】巩固提升三级达标反馈训练题书写等级达成等级批阅日期基础题: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天时 ( ) 地利 ( ) 人和 ( ) 环 ( ) 发展题:二、翻译下列重点语句(总共12分,其中书写2分)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提高题:三、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战争取胜的条件的看法。

(除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对战争胜利有影响?)三、【培辅期望】(附培辅单)疑惑告知:效果描述:【自主反思】(日反思)知识盘点:心得描述:1. 台湾(2分);离开大陆、身居台湾的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2分)(共4分)。

2. 不改乡音,符合人物的语言习惯;表明他思念家乡、以故乡为傲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21. 因为只有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磨难,心中故乡的印记才更深,对故乡的依恋才更浓。

(共3分)3.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及现代历史时期均可,共2分)。

4.老人虽然与番薯一样卑微,但却深恋着故乡,在深深的思念中永远怀着重返故乡的不灭的渴望。

(意思对即可,共3分)5.历经风雨,不改红心;卑微,渺小,谨小慎微地生活着;互相拥抱、互相温暖;心怀故乡,以故乡为骄傲;生存能力强,只要有土壤就能生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案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案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测试题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七里之郭.(外城)
2、环.而攻之(包围)
3、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4、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5、委.而去之.(放弃)(代词,代城)
6、域.民不以封疆
..之界(限制)(疆界、边境)
7、寡助之至.(极点)
8、亲戚
..畔.之(内外亲属)(同“叛”,背叛)
9、君子有.不战(或者)
二、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2、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文中表示“道义”?A. 天时B. 地利C. 人和D. 域民2. 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的“郭”指的是什么?A. 城墙B. 城池C. 护城河D. 城门3. “委而去之”中的“委”字的意思是?A. 扔掉B. 委托C. 放弃D. 委屈4.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字指的是?A. 道路B. 道理C. 道义D. 道德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孟子强调的治国理政要素?A. 封疆之界B. 山溪之险C. 兵革之利D. 人和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2. 地利3. 人和4. 域民5. 威天下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不如______,地利不如______。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______之险,威天下不以______之利。

”3. “得道者______,失道者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和治国理念。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文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阐述孟子的观点。

七、句子赏析(5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5分)请分析文中体现出的人物、环境及情感特点。

九、主旨剖析(5分)请阐述本文的主旨,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C. 道义2. B. 外城3. A. 封疆之界4. C. 放弃5. D. 战争胜利取决于民心向背和道德支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指自然气候条件,如晴天、雨天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精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精编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班级:姓名: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得道.者多助()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池.非不深也()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则有去国.怀乡() 三、解释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 9、亲戚畔.之()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12分)比较阅读[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7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其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都有可借鉴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二)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参考答案:
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6.得道 天下顺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8.B 9.B 10.C 11.D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3.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默写、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默写、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6、“战必胜”的条件是:。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列子·说符》) 【习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一羊何追者之众亡:丢失B.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反:同“返”,返回C.既反,问:“获羊乎?”既:既然D.杨子戚然变容戚然:忧伤的样子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杨子之邻人亡羊A.何陋之有(《陋室铭》)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D.久之,目似瞑(《狼》)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门人怪之”的“怪”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B.心乐.之(《小石潭记》)C.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子的邻居率领他的朋友去找羊,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同步练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同步练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同步练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试题共六部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理解性默写、阅读选择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今义:和自己有血亲或姻亲关系的人3.其他重点实词(1)七里之郭.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环:(3)池.非不深也池:(4)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革:(5)委.而去.之委去:(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7)得道..者多助得道:(8)寡助之至.至:(9)天下顺.之顺:4.一词多义利①天时不如地利.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二、文言虚词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2而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夫环而.攻之3.之①三里之.城②环而攻之.而不胜③多助之.至④以天下之.所顺三、句子翻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问题探究孟子认为君子“战必胜”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他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五、理解性默写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的句子是:,。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由战争类比治国,从反面论述治国需要“人和”句子是:,,。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行“仁政”的结果:,。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仁政达到“人和”的局面的句子是:,。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9、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那句话:,。

六、阅读理解选择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完整word版)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

(完整word版)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文章内容】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一、选择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A. 人在成功的时候会得到更多帮助B. 失败后,周围的人会离你远去C. 人在成功时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支持D. 成功后,你会变得更加独立答案:C2.以下哪项不是失道的原因?A. 缺乏诚信B.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C. 缺乏执行力D. 人际关系差答案:D3.失道后,以下哪个方法最不可取?A. 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B. 逃避现实C. 反思自己的错误D. 重新树立信心答案:B4.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是:A.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B. 具有创新精神C. 具有超强的意志力和毅力D. 以上都是答案:D5.“得道多助”中的“道”指的是:A. 成功的道路B. 道德C. 正确的方向D. 知识、技能答案:C二、填空题1.失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_______观。

答案:价值2.失道后,我们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错误,寻找正确的_______。

答案:方向3.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具备扎实的专业_______。

答案:知识4.“得道多助”中的“道”指的是正确的_______。

答案:方向5.失道后,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如重新树立_______。

答案:信心三、问答题1.什么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就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相反,如果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就会变得孤独和无助。

2.失道的原因有哪些?答:失道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缺乏执行力、人际关系差等也是失道的原因。

3.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答: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包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超强的意志力和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意识等。

同时,成功者还需要具备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和决策,并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四、判断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表达人生哲理的成语。

答案:正确2.失道的原因只有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一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do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do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真题训练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随堂练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随堂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随堂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三、解释加粗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回答问题:(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二)[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
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
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去国怀
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
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ft溪之险汝心之
固,固不可彻(《愚公移ft》)
E.多助之至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二)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9.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三)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ft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 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
④民信之矣信
1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 分)
1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 分)
参考答案:
1.(1)兵器(2)限制(3)通“叛”,背叛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君子6.得道天下顺之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8.B 9.B 10.C 11.D
12.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
13.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5.[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

“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