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证与热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证与热证虽然有着阴阳盛衰的本质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它们既可以在患者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证候,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危重阶段,还可出现假象。总之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必须详辨。
1.寒热错杂证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类型。
(1)上热下寒证: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频欲吐(上热);腹痛喜按、大便稀溏(下寒)。
(2)上寒下热证:阴盛于上,阳盛于下。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清水痰涎(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下热)。
(3)表寒里热证:寒邪袭表,表未解而邪气入里化热;或内本有热而又复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表寒);气喘,烦躁,口渴饮冷,尿赤便结(里热)。
(4)表热里寒证:外感风热而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胃虚寒而外受风热所致。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表热);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里寒)。
2.寒热转化证寒证和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由寒转热证:临床上先出现寒证,后转为热证,其寒证消失,此谓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因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而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例如外感寒邪,开始为表寒证,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临床表现,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化热,恶寒症状消失,继而出现壮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等临床表现,表明证候已由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
(2)由热转寒证:临床上先见热证,后转为寒证,其热证消失,此即为热证转化为寒证。可因邪盛正虚,正不胜邪,功能衰败所致;也可因误治失治,损伤阳气而致。如高热病人,大汗不止,气随汗泄,或吐下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寒证,此属由热转寒的过程。
寒热转化是病情发展的表现,它能反映邪正盛衰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机体正气未衰,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3.寒热真假证在疾病的危重阶段,有时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证候。
(1)真热假寒证:又称“阳盛格阴证”,由于阳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或肌表,而出现一些假寒的现象。患者可见手足厥冷、脉沉等似寒之症,但细察之,患者手足冷而身体灼热,不恶寒而反恶热,脉虽沉却数而有力,并见口渴喜冷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烦躁
不安、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等一派热象。此时所见之手足厥冷、脉沉为假寒之象,是由于内热炽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所致,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
(2)真寒假热证:又称“阴盛格阳证”,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患者可见身热、口渴、面赤、脉大等似热之症,但仔细观察,患者身虽热而反欲加衣被,口渴但不欲饮,或喜少量热饮,面虽赤但颧红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脉虽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有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精神萎靡,舌淡苔白等一派寒象。
寒证与热证的辩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衰。辨别疾病性质的寒热,是治疗立法的依据之一。
(一)寒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功能活动抑制或衰减的证候。其病机为“阴盛则寒”或“阳虚则寒”。寒证包括表寒证、里寒证,表寒证已在前面介绍,此处介绍里寒证。
【临床表现】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滑,脉紧或迟。
【辨证要点】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舌淡苔白,脉紧或迟。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阴虚阳盛,表现为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的证候。其病机为“阳盛则热”或“阴虚则热”。热证包括表热证、里热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包括虚热证和实热证)。表热证已在前面介绍,虚热证即阴虚证,见后面阴虚证。此处介绍里实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等。
【辨证要点】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表与里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如肌肤与脏腑相对而言,肌肤属表,脏腑属里;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在表里辨证中,表里主要代表病位的外内和浅深。外邪犯表,多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一般比较轻浅;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入里,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一般比较深重。表里辨证,在外感病辨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察知病情的轻重,明确病位的深浅,预测病情发展的趋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了解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一)表证
表证是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病位表浅,邪在肌肤之证候,多起病急、病程短。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苔薄,脉浮为主症,常兼见头身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症状。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或恶风,苔薄,脉浮。
临床常见的表证有表寒证、表热证。
1.表寒证又可称为风寒束表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表热证又可称为风热犯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咽痒或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辨证要点】发热重、恶寒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咽喉痒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二)里证
里证是病变部位深在脏腑、气血、骨髓所反映的证候,多病程长。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脏腑的证候为主。
【辨证要点】病变所在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概而言之,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于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
小贴士半表半里证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其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三)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同见的,称为表里同病。如患者既有发热,恶寒,苔薄,脉浮等表证,又有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里证,此即为表里同病。表里同病,一般多见于表证未解,邪已入里;或病邪同时侵犯表里;亦有旧病未愈,复感外邪所致。
2.表里转化表证、里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即所谓“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表证和里证之间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主要取决于正邪斗争的状况。
四诊
四诊是临床用以检查疾病,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诊察手段,简称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患者的神、色、形、态等全身情况、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脏腑病变,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分为望金身、望局部和望排出物三部分。望神和望色是全身望诊的重点,因为它们与人体精气和脏腑功能关系极为密切。局部望诊以舌诊最为重要,可分为望舌质和望舌苔两部分。望排出物,一般来说,排出物色白质清稀,多为虚证、寒证;色黄质粘稠,秽浊不清,多为实证、热证。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查疾病的方法。听声音是指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呃逆、嗳气等各种声响;嗅气味是指嗅患者体内所发出的各种气味以及分泌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排泄物和病室的气味。
问诊是医者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借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问诊的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发病经过和现在症状等。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生用手对患者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等,借以获得病情资料的方法。脉诊是医生以手指触按一定部位的脉搏来诊察脉象,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方法。
通过诊脉,可以识别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推测病因和病证,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按患者体表某些部位,来测知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的一种诊察方法。按诊应用广泛,包括按肌肤、按胸腹、按手足等内容。按诊的手法大致分为触、摸、按、叩四类。
按诊
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按患者体表某些部位,来测知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的一种诊察方法。按诊应用广泛,包括按肌肤、按胸腹、按手足等内容。
(一)按诊的手法
按诊的手法大致分为触、摸、按、叩四类。触,是医生用手指或手掌轻轻触摸患者某一局部,以了解凉热、润燥等情况的一种按诊方法,多用于额头、四肢及胸腹的皮肤;摸,是医生以手指稍用力抚摸局部肌肤,以探查局部感觉,有无疼痛,肿块的形态、大小等情况的一种按诊方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多用于体表腧穴、浅表肿胀等;按,又称按压法,是医生用手指或手掌用力按压局部,以探查深部组织或肿块情况的一种按诊方法,多用于胸腹,深部肿块等;叩,又称叩击法,是医生用手叩击患者身体局部,使之震动,产生叩击声、波动感以了解病变情况的方法,叩击法多用于胸腹、腰背等部位的检查。
(二)按诊内容
1.按肌肤肌肤灼热,多为阳证、热证;肌肤清冷,多为阴证、寒证。肌肤湿润,为汗出或津液未伤;肌肤枯燥或甲错,为津液已伤或瘀血。按之凹陷不起者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是气肿。
2.按脘腹脘腹疼痛,按之痛减,局部柔软者为虚证;按之痛剧,局部坚硬者为实证。腹中包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者,称为癥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病在血分;若包块触之无形,按之可散,痛无定处,称为瘕聚
,病属气分。
3.按手足手足俱冷,为阳虚阴盛;手足俱热,为阳热亢盛;手足心热,多为内伤发热;手背热,多为外感风寒。
病脉与主病
1.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表证,虚证。
【脉理】外邪侵袭肌表,卫气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故见脉浮。若久病体虚,阴虚阳浮,或气虚不能内收,则脉浮而无力。
2.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脉理】邪郁在里,气血壅滞,不能鼓动脉气外现,故脉沉而有力;若阳气不足,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而无力。
3.迟脉
【脉象】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
【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脉理】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或阴寒内盛,阳气失于温运,血行缓慢,故见脉迟而有力;若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行,则脉迟而无力。
4.数脉
【脉象】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脉理】邪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脉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则脉细数无力。
5.虚脉
【脉象】三部脉举寻按皆无力。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不足。
【脉理】气虚血行无力,血虚脉道不充,故脉按之空虚无力。
6.实脉
【脉象】三部脉举寻按皆有力。
【主病】实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脉理】邪气盛而正不衰,邪正相搏,故脉应指有力。
7.洪脉
【脉象】脉来洪大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脉理】阳热亢盛,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见洪脉。
8.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主病】诸虚劳损,湿证。
【脉理】气血不足,脉道不充,血行无力,或湿邪阻压脉道,故见细脉。
9.濡脉
【脉象】浮而细软。
【主病】主诸虚,湿证。
【脉理】阴虚不能敛阳,阳气外浮,则脉浮软。精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弱;湿邪阻压脉道,也可见濡脉。
10.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证。
【脉理】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脉道充实,往来流利,故脉来应指圆滑。脉滑而和缓者,可见于体质强壮的常人和孕妇,为生理性滑脉。
11.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精血不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脉理】精血不足,不能濡
养经脉,使血行不畅,或气滞血瘀,阻滞脉道,血行受阻,故见涩脉。
12.弦脉
【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
【脉理】肝失疏泄,疼痛、痰饮,均使气机不利,经脉拘急,脉气紧张,故见弦脉。
13.紧脉
【脉象】脉来绷急,状如牵绳转索。
【主病】寒证,痛证,宿食。
【脉理】寒邪使脉道收引,脉气紧张;宿食停积,气机阻滞,而见紧脉;剧痛时也可使脉道拘急紧张,故也可见紧脉。
14.结脉
【脉象】脉来迟缓,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瘀血证。
【脉理】寒痰瘀血,阴盛气结,阻滞阳气,使脉气不续,故见结脉。
15.代脉
【脉象】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
【主病】脏气衰微,风证、痛证。
【脉理】脏气衰微,元气不足,脉不接续,故见代脉。风证、痛证因邪气侵犯经脉,致脉气阻滞而不相衔接而见代脉。
16.促脉
【脉象】脉来急促,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等实邪阻滞。
【脉理】阳热亢盛,热迫血行,故脉来急数;热消灼津液,津血亏少,心气受损,使血气不相续,故脉有歇止;或气血痰食瘀滞,则邪正相搏,阻滞脉气,故见促脉。
在临床,病情错综复杂,可能会有两种以上的致病因素同时侵犯机体,所见的病脉也不只是单一的脉象,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同时出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这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脉象复合而成的脉,就叫“相兼脉”,又称“复合脉”。相兼脉的主病,相当于各组成脉象主病的总和。如浮数脉,浮脉主表,数脉主热,即主表热证;又如,沉迟而有力脉,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有力为实证,则为里实寒证。余可类推。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1.部位
临床常用“寸口诊法”。寸口又称气口、脉口,即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正对掌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分候各脏腑。左寸候心,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
2.方法
(1)体位:诊脉时让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心向上,前臂平伸,腕下垫脉枕,以使气血运行流畅。
(2)布指: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定关,然后食指在前定寸,无名指在后定尺。三指指头平齐,呈弓形,以指腹体察脉象。布指的疏密可
根据患者手臂长短及医生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三指,可单用拇指切脉,称“一指定关法”。
(3)指力:轻用力按在皮肤上称为举,即浮取或轻取;不轻不重,中等用力按至肌肉称为寻,即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称为按,即沉取或重取。诊脉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以这三种指力体察脉象。寸、关、尺三部脉,每部都有举、寻、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
(4)注意事项:切脉时应保持环境安静,医生要调匀呼吸,用自己的一呼一吸去计算患者脉搏的次数。精神专一,态度认真,仔细体察脉象在三种指力下的不同变化。每手诊脉时间不应少于1分钟,否则难以达到诊清脉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