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价值及个人风格的体现

合集下载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引文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即,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

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

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

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

直译具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

运用直译时,译者可以尽可能忠实的履行翻译职责,避免越权,把解读留给读者。

然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作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

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进入误区,造成误译。

例如,将“Every body would not like it.”误译成“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而正确的翻译该是“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风格和形式的学科,对于翻译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体学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译文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的研究和分析中。

文体学对翻译的意义在于帮助翻译人员准确理解原文的风格和形式,从而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译文风格和形式。

文体学不仅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分析原文的语言特点,还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在译文中恰当地表达原文的风格和形式。

某个文学作品可能使用了比较生动的修辞手法,那么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在译文中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来传达原文的风格。

文体学对于翻译人员研究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也起到了指导作用。

文体学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在面对不同的文体时,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

不同的文体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对于一些抒情性的文学作品,翻译人员可以采用诗意化的翻译方式,以保持原文的抒情特点。

文体学对于翻译评价和翻译修订也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文体特点的研究和比较,可以评价译文的准确度和信达性。

如果译文与原文在文体上相似,那么可以认为译文的质量较高。

如果译文在文体上与原文有较大差异,那么可能需要对译文进行修订,以更好地表达原文的风格和形式。

浅谈文体学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文体学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English TeachersVol.20No.17浅谈文体学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刘楠邵华策略与方法一、研究背景文体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修辞学。

近代,西方国家对文体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止于20世纪初期至30年代,在这一阶段,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对文体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推动了西方文体学的发展。

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50年代末,文体学研究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文体学主要以文学为研究对象,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效果。

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是文体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等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文体研究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诞生了不少文体学家,形成各种不同的文体学流派(胡壮麟、刘世生2000)。

在我国,文体学研究主要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出版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王佐良、程雨民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文体学学者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及时将现代文体学引进国内,由此推进了国内文体学研究,使得中国现代文体学的发展与世界发展基本保持同步(祝一舒2018)。

进入21世纪,文体学以其跨学科的优势呈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其与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体现了文体学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

就外语教学而言,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对课堂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文体学究其本质,是兼顾内容与形式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文体学分析方法,能帮助他们更加有效、得体地交流,包括书面语体交流(刘世生1992;葛莎莎、祁文慧2019)。

下面从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四个维度对文体进行分析,探讨文体学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二、文体学理论研究现状文体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当时的修辞学中就有所提及。

关于文体学,学者观点不一,概括起来有两种较有代表性:一是西方现代文体学的奠基者巴依认为文学语言属于美学范畴,是小说家或诗人对语言的个人再创作,与日常生活中随意产生的话语有严格的区别,因此巴依将文学文体排除在外,研究范围只局限于口语(胡壮麟、刘世生2000)。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分析译者的语言风格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分析译者的语言风格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分析译者的语言风格冯智娇(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文学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一门学科,它包含有语言学对语言本身的描写,也涵盖了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

当文学文体学运用于翻译研究,则对译文的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中具有指导作用。

以下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及修辞两个层面切入,探讨两位译者的翻译特点,试图找出两位译者在这两个层面的异同。

经过对比发现,在词汇层面上,汪译本所运用的押韵方式与原诗相近;在句法层面上,两位译者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差异,但谭译本在突显主题意义及美学价值上与原文较为接近。

而在衔接层面,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手法,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在修辞层面上,两位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反复的修辞手法,而对于叠词,两位译者在译文中都没有体现。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译者;语言风格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2)01-0136-02Analysis of Translator’s Language Fea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tylisticFENG Zhi-jiao(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Abstract:Literary stylistics is a subject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criticism,including the linguistic description of language and analysis of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criticism.When literary stylistics is applied to translation study,it guides the thematic mean⁃ing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the target text.The following study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stylistics,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translators from language and rhetoric levels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se two translators.After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in lexical level,the employment of rhyme in Wang’s version is closer to the original text;in syn⁃tactical level,although two translators have different sentence structures,Tan’s version is closer to the original text in the prominence of thematic meaning and aesthetic values;in the cohesive level,two translators adopt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e same effect; while in rhetorical level,they both reserve the original repetition method,but ignore the employment of reduplicated words.Key words:literary stylistics;translator;language features众所周知,不同的文学作品有其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探讨文体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文体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文体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摘要:从文体学研究的几个方面以及翻译实例对文体学与翻译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旨在强调文体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文体翻译研究文体与翻译关系翻译实例中的文体学理论一、引言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体和语言风格的学科。

它在西方传统修辞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直到本世纪初人们才开始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去探讨文体的问题。

所以严格的意义上说,它是本世纪内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文体学有传统文体学和现代文体学之分;传统文体学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研究代表作品风格特点的语言变体;现代文体学则指用现代语言学的原理与分析方法研究包括文学文体在内的各类文体,本文所说文体学当指后者。

近来较新的研究领域是用文体学的理论研究翻译及其规律。

该领域的学者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从文体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和翻译风格,将翻译学与文体学结合起来即文体翻译研究,这是一门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课题。

本文拟从文体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

二、文体与翻译文体学与翻译之间关系怎么样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第一常规和变异的问题。

“常规”和“变异”是文体学中的两个术语。

“常规”即指“口语或书面语中人们所公认的标准形式”,“变异”是指“不符合公认的标准的语法和语义规范的话语的统称”。

通俗一点说,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而这就是常规;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也不会总是遵循某种语言规范而一成不变,相反,人们为了最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总是在使用语言时有所选择和变化,甚至使用偏离语言常规的话语或表现形式,这就是变异。

请见下面例子:the man (atekeeper) went into drink his can of tea, the irls went on down the lane that was deep in soft dusk. udrun was as if numbed in her mind by the sense of indomitable soft weiht of the man, bearin down into the livin body of the horse: the stron, indomitable thihs of the blond man clenchin the palpitatin body of the mare into pure control; a sort white manetic domination from the loins and thihs and calves, enclosin and enpassin the mare heavily into unutterable subordination, softbloodsubordination, terrible.一般地说,涉及到语言规则方面的常规与变异是比较容易确定的,例子摘自james joyce 的ulysses,乔伊斯打破了标点符号常规,让句子连成一体,旨在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本风格、形式、结构及这些元素对意义的贡献的学科。

在翻译中,文体学则成为一种特殊的工具,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原文,并更好地传达原文的风格
和意义。

文体学涉及的重要元素包括语言、句法、修辞和视觉效果。

在翻译中,这些元素都需
要被认真考虑,以确保译文的表达与原文的传达一致。

语言是文体学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

一种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方式可以为文本添加特定
的语感和情感色彩。

翻译人员必须根据原文所用的语言,选择与之相应的语言来传达相应
的情感色彩。

句法也是文体学中一个关键的元素。

句子的结构、长度和节奏都可以影响文本的情感
色彩。

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句式和长短可以帮助维持原文的意味。

修辞是文体学中一个复杂的问题。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暗示和象征等,这些手法可以
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在翻译中,翻译人员必须识别出原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并尝试在译文中再现其表现力和情感。

视觉效果是文本的外观和排版。

例如,诗歌的形式、段落的长度和对话的格式都是文
本的视觉效果。

这些效果可以强调文本的主题和情感。

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视觉效果可
以帮助保持原文的情感表达。

总之,文体学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翻译人员应该了解文体学的基本概念和
原则,并尝试在译文中传达原文的风格和意义。

文体学理念在翻译研究中运用

文体学理念在翻译研究中运用

文体学理念在翻译研究中运用一、文体学介绍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体和语言风格的学科。

它在西方传统修辞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直到本世纪初人们才开始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去探讨文体的问题。

所以严格的意义上说,它是本世纪内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文体学有传统文体学和现代文体学之分;传统文体学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研究代表作品风格特点的语言变体;现代文体学则指用现代语言学的原理与分析方法研究包括文学文体在内的各类文体,本文所说文体学当指后者。

近来较新的研究领域是用文体学的理论研究翻译及其规律。

该领域的学者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从文体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和翻译风格,将翻译学与文体学结合起来即文体翻译研究,这是一门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课题。

本文拟从文体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

二、文体与翻译文体学与翻译之间关系怎么样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第一常规和变异的问题。

“常规”和“变异”是文体学中的两个术语。

“常规”即指“口语或书面语中人们所公认的标准形式”,“变异”是指“不符合公认的标准的语法和语义规范的话语的统称”。

通俗一点说,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而这就是常规;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也不会总是遵循某种语言规范而一成不变,相反,人们为了最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总是在使用语言时有所选择和变化,甚至使用偏离语言常规的话语或表现形式,这就是变异。

请见下面例子:Theman(gatekeeper)wentintodrinkhiscanoftea,theman,bearingdo wnintothelivingbodyofthehorse:thestrong,indomitablethighsofth eblondmanclenchingthepalpitatingbodyofthemareintopurecontro l;asortwhitemagneticdominationfromtheloinsandthighsandcalves ,enclosingandencompassingthemareheavilyintounutterablesubor dination,soft-blood-subordination,terrible.一般地说,涉及到语言规则方面的常规与变异是比较容易确定的,例子摘自JamesJoyce的Ulysses,乔伊斯打破了标点符号常规,让句子连成一体,旨在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

浅析文体学与文学翻译研究

浅析文体学与文学翻译研究

浅析文体学与文学翻译研究作者:葛畅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3期摘要:文体学常用于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很少用于翻译研究。

实际上,文体学理论相关知识有助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译文更符合原文风格。

译者掌握文体学知识有助于发现原文文体风格特色,实现忠实地翻译原文;可以提高译者对原文的对象功能的敏锐度,让译文更符合原文文体风格,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创作风格及作者想传达的思想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文体学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文体风格和语言特色,努力实现翻译对等。

关键词:文体学文学翻译文体风格一、文体学(一)文体学定义几十年来,文体学一直被认为是“发展中的、有争议的研究领域”。

文体学是本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分为传统文体学和现代文体学两大类。

传统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着重对作品的特点和语言进行分析。

而现代文体学则是在现代语言和语言学的基础上对各种文体进行研究。

现有的文体分析方法纷繁多样,给研究者运用文体学分析方法对其划出明确的界限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此外,文体学是一个独特的术语,可以用来确定特定语言中形式和效果之间的联系。

(二)西方文体学与中国文体学的发展现代文体学在现代西方社会是现代语言学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些规则和原则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普遍相信,尽管世界各国的语言似乎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同一种语言发展而来的。

世界语言学家的关注越来越多地转向术语的技术意义上的研究,即语言的声音系统的组织、单词和句子的内部结构。

到了20世纪20年代,“结构语言学”的计划受到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绪尔的启发,并开发20世纪语法分析方法。

在中国,文体风格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各种风格开始形成,中国古代的文体风格都来自中国传统经典。

中国古代文体学大体上与传统的学术文化背景相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中,也涉及各种经典。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结构、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文学的形式、文学的结构、文学的风格、文学的表达技术等方面。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和翻译技巧。

翻译过程中,文体学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翻译工作中比较复杂的一种。

不同文学作品的文体各不相同,翻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对各种文体的综合把握,同时对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比较和分析,最终得出符合原作文体的翻译。

例如古典文学作品往往使用一些古体词汇、成语等,这就需要翻译者特别注意文化背景和词义的准确把握,以便恰当地再现原作的文学特色。

在翻译中恰当地应用文体学理论,有助于翻译工作的深入和精准。

翻译者首先需要在翻译前认真阅读原文,对原作的文体特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在翻译时,翻译者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充分体现原作的文体特点。

翻译的最终结果应该是符合原作文体的翻译,不失原意、流畅自然。

总之,文体学对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工作需要翻译者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原作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文体的综合把握和恰当运用,最终达到原作和译文的文体相似,意思相通的效果。

申丹论西方现代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

申丹论西方现代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

申丹:论西方现代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提要]西方现代文学文体学是20世纪初在现代语言学的影响与渗透下逐渐形成的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新的理论学科。

本文借用文学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三个典型译例的分析,探讨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小说翻译中的意义和价值。

[主题词]文学文体学、小说语言、翻译形式一西方现代文学文体学采用语言学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属于生命力较强的交叉或边缘学科。

西方对文体的研究可谓渊远流长,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研究,早在公元100年,就出现了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us)的《论文体》这样集中探讨文体问题的论著。

但在20世纪之前,对文体的讨论一般不外乎主观印象式的评论,而且通常出现在修辞学研究、文学研究或语法分析之中,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

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文体学方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交叉学科。

50年代末以前,文体学的发展势头较为弱小,而且主要是在欧洲大陆展开(在英美盛行的为新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等均对文体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英美,随着新批评的逐渐衰落,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语言学理论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1958年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召开了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文体学研讨会”,这是文体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次会议上,雅克布森(R.Jakobson)宣称:“……倘若一位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诗学功能不闻不问,或一位文学研究者对语言学问题不予关心,对语言学方法也一窍不通,他们就显然过时落伍了。

”就英美来说,这个研讨会标志着文体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诞生;就西方来说,它标志着文体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并即将进入兴盛时期。

60年代初以来,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等各种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被逐渐引入文体学,增加了文体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就小说翻译批评和实践来说,文学文体学尤为值得重视(参见申,1 998a和1998b)。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具有指导作用。

文体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和特点,通过对文体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出不同文体之间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熟悉不同的文体特点,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然后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的翻译涉及到文学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熟悉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把握原著的意境和情感,保持原著的风格和气质。

文体学也对于翻译工作者进行文体转换时具有借鉴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文体特点可能和目标文体不一致,这就需要翻译工作者进行文体转换,将原文的文体特点重新表达出来。

文体学的研究可以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对照文体,有助于翻译工作者更好地进行文体转换,使得译文更加贴切和生动。

文体学的研究也可以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对照样本。

通过对比不同文体之间的语言现象和表达方式,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进行文体转换和译文编写,提高译文的品质。

文体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的学科,对翻译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文体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进行文体转换,提高译文的质量和水平。

翻译工作者应该重视文体学的研究,加强对文体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简析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中的重要性

简析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中的重要性

简析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中的重要性作者:李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6期摘要: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内容和呈现内容的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是一部文学作品的血肉,而形式更像是文学作品的骨架,有时,形式甚至比内容更加重要,比如,诗歌。

形式可以体现作品的内容,表现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增强作品的主题意义。

传统的小说翻译往往重内容而轻形式,忽视形式的意义及其文体学效果。

文体学连接了语言学和文学批评,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可以用文体学的方法来探讨译文如何做到既与原文所体现的形式相照应,同时又符合译文的形式特征。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风格独特,对于译者而言,体现原作者的风格与特色具有挑战性。

因此,本论文旨在对《骆驼祥子》文本及其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考察译文是否体现了原作的文体特征,并探讨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对翻译进行考察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小说翻译;《骆驼祥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108-021、导言文学作品的价值既在于内容,又在于文体。

然而,在国内,对文体的讨论一般不外乎主观印象式的评论(申丹,2002)。

在翻译方面,特别是小说翻译方面,人们倾向于主观印象式的分析,往往认为只要译文与原文在内容情节方面大致相同,那么,这样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

但是,忽略了文体,文学作品的价值将大打折扣,这样的翻译是不值得提倡的。

Leech和Short在《小说中的文体》一书中,采用了以下模式来描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1981:24):意思[内容、事实]+[表达形式的]文体价值 =(总体)意义文学文体学家认为同样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来表达,内容是不变量,具有不同文体价值的不同表达形式才是变量,才是文体研究的对象。

(申丹,2002)而在翻译中,这两者都成了变量,这时,人们往往在两者中选择内容而放弃形式,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等值”现象,削弱了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摘要】文体学,亦被称作“语体学”或“风格学”,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

鉴于运用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的解决文学翻译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它在文学翻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论述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直译或意译)的选择方面有何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文体学知识解决诗歌翻译中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文体学;文体分析;源语;译语0 引文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即,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

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 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 (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

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

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 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文体学是研究文本语言运用情况的学科,从而探讨文本语言的构成、特点、规律和效果。

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需要深入了解文体学知识,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效果。

本文将从文体学与翻译的关系、文体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以及文体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文体学是研究文本语言运用情况的学科,而翻译则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文体学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而翻译的目的就是将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效果在译文中得以保留和再现。

翻译者需要在翻译时深入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译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效果。

只有深入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效果。

二、文体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文体学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体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效果。

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方式,对于翻译者来说,只有深入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译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效果,从而实现译文的准确传达和再现。

文体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特点和表现效果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保证译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效果与原文一致。

文体学的知识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体特点,从而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实现译文的准确传达和再现。

文体学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文体学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体学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体学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文体学知识,以更好地把握原文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效果,从而实现译文的准确传达和再现。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翻译者深入研究文体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翻译实践中,从而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文体学是研究文学作品风格和形式的学科,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探讨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风格特点及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翻译则是一种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本文将结合这两个学科,探讨翻译对于文体的影响以及文体对翻译的要求。

翻译对于文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特点,选择适合的译文风格。

比如英语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与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将英文作品翻译成中文时,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特点,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风貌。

译者还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选择适合读者接受的译文风格。

文体对翻译的要求也是重要的。

不同的文体要求译者具备不同的翻译技巧和能力。

比如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体,它要求译者具备对音韵和韵律的敏感,能够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而散文则更注重表达的清晰和准确,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思想和内容的基础上,将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

文体学还强调文学作品的风格和形式与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的关联。

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形式特点和风格特点,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文体与作品的主题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对于翻译而言也是重要的。

译者除了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词义和句意之外,还需要考虑原文的文体对作品意义的影响,通过选择适合的译文风格和形式,使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注意平衡原文的文体特点和目标文化的习惯和需求。

由于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和习惯,在将文学作品翻译成目标文化的译者需要适当调整译文的文体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这也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文学素养,能够在保持原文艺术性的将其转换成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译文。

文体学与翻译密切相关,翻译对于文体的选择和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体也对翻译的要求提出了挑战。

通过研究文体特点和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实现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

文体学与翻译文体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风格、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运用以及对读者产生的美学和审美体验。

文体学对于翻译来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翻译是一种将一种语言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表达的过程。

在翻译中,文体的转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存在,同一个文本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往往会有所不同。

翻译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文体来表达原文的意思,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风格上的一致性。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如果原文是一种严肃的文学作品,那么翻译者需要使用更正式和文雅的表达方式来保持原文的风格。

如果原文是一种幽默或口语化的文本,那么翻译者需要使用更通俗和活泼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翻译过程中的文体选择也涉及到目标语言读者的审美和文化背景。

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习惯和审美偏好来选择合适的文体。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通常会根据目标语言读者对于文学的期待和喜好来选择合适的文体,以确保译文更好地接近目标语言读者的心理预期。

在翻译中,文体的转换还需要考虑到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翻译的文体选择。

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结构来保持原文的风格。

文体学对于翻译来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

文体的转换是翻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文学作品的风格和表达方式的保持,以及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习惯和审美观念的考虑。

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特点和目标语言的表达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文体,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文学文体学视角下汉译本中的翻译风格

文学文体学视角下汉译本中的翻译风格

文学文体学视角下汉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文学文体学视角下汉译本中的翻译风格内容摘要:掌握文体特征能极大程度在译文中重现原著的文学价值,对于翻译小说作品的译者来说,准确把握原著的文体特征能让读者在译文中感受到原作的写作手法和作品魅力。

文学文体学的理论指导可以帮助译者敏锐地抓住作品语言形式的特征,将作者的文风和写作手法融到译文中。

笔者试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对英国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三个汉译本进行文学文体学指导下翻译风格的分析,探讨文学文体学对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翻译一.引言将赏析文学结合语言学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这便是文学文体学。

无论是对于描写时所运用的语言,还是其中蕴含的韵味,亦或是从美学角度来探讨其中的价值,都是其所注重的内容。

该学科研究的文体众多,例如小说类、诗歌类、散文类、戏剧类等,无论是不同文体所蕴含的特点,还是语言所独具的风格都是学科重点研究的內容。

由于文本本身具有不可译性,译者在翻译作品的时候,等同于改变与再造,但是从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挖掘作者的审美意图和语用效果并且分析原文中的文体,可以更大程度还原双语的对等。

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构思精巧,在遣词造句上精心推敲既诙谐幽默,意味深长。

《傲慢与偏见》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女性世界观主要是爱情婚姻观。

这部作品创作于1813年,小说的情节高潮迭起,其中还包含着一定的幽默色彩,无论是在英国当地,还是在全球领域,都得到了极大褒奖,数年后作品依旧经久不衰。

毛姆更是将这部动人心弦的作品列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

对于这样一部耳熟能详的作品,在翻译时需要遵循原小说想要传递给读者的风格,并且对原作者表达和显现的语言风格进行准确的把握。

风格能在翻译的作品中得到重现,是探讨翻译时最常见的话题。

许钧认为“从大的方面讲,有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阶级的风格,从小的方面看,作家笔下选择的一个音节、一个词或一个句式,都无不标志着风格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标准;同时,二者也都不忽视文风的时代性及风格的个人 性。这点与高健先生所提倡的语言个性论存在着相通的地方(高
具体分析
健,1999)。语言个性论认为:每一种语言都不但有其作为语言的
一般共性,具体指以较有限数量的词语句式来表达无限多的意
高健先生的翻译理论重点在译语方面,他考虑的不仅仅是
思;具有相互间的一定的替代性;具有任意性与组合搭配的规律 怎样传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尽量贴近原著,而更重要的是怎样
音的心理印迹。”(索绪尔,1982)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考虑的
想着我,亲爱的!当你一个人的时候
不仅仅是语义、词汇、句法等的最佳选择,而且是文体上的创造
……
性,或更准确地说是 “ 二度创造”(王正仁,2004)。如果我们的思路
译文二:
局限于怎样传达原作的内容和形式,那么这样的译文只会是对
凭着你那鲜花瓣瓣
关键词 文体学 文学翻译 风格 创作
随着文化和科技的进步发展,现代翻译理论已不再停留于 式便是一个纵向的关系,称为纵聚合关系。
对翻译艺术的描写性阐述。目前的研究不断吸收传统理论中的
因为语言尤其是英语词的多义性决定了词义在搭配时的不
有益成分,不断广泛扩大研究的范围,具体涉及诸多学科,如应 确定性,所以选择词义就好比在数学中确定点的坐标一样,不但
用语言学、文体学、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心理学、符 要有精确的横坐标,还要有纵坐标。确定词义也是一样的,要在
号学和比较文学等等。在这些领域的探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翻 种种临时或稳定的横、纵关系中找到最佳形式,通过句、段、篇章
译理论建设,为其开拓了种种途径,提供了丰富论据。
等较高的语言单位层次所表现出来完整的语篇,甚至文化语境
性等等, 而且有其各自独特的个性,并对其使用者有着一定的强 能在保存原语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调动译语的语性,做到创作
制性与约束性。换句话说,翻译必须随文体之异、随原文风格之 的自主。语言是多层次的,包括语义层、词汇层、句法层、音系层
异而调整译文,必须保证译文对原文文体和风格的适应性。
等。翻译创作中,不仅要考虑到上述种种基本方面,还要上升到
从文体角度看,在做文学语篇的翻译创作时,选词意向、句 更高的角度,即从语篇上看译文是否能使用正确的手段衔接,从
式特点、修饰手段、表意方式等各个方面对读者对译者都会有较 而达到连贯的效果。以下是对同一段落文章的两个版本的译文,
高的期望。毫无疑问,其中理解和确定词义是首要且最基本的。 其中译文二为先生的译作。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下面
原文单纯的复制,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充分调动译者深入领会
胜似人间妙语无限;……
作品,积极发挥语义形象力能动性,才能真正做到在译文中兼顾
雅典女郎,现即辞行,
内涵— ——语义、外延—— —意境。
闲来且莫忘旧情。
……
参考文献:
英语是以轻重音为要素的语言,英美散文作品注重轻重音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区域广—— —广在哪里:具体阐述涉及的地方。每一句话都是上一 语背后包含的丰富内涵给予特别的重视,他的译文绝不停留在
句的语义延伸,环环相扣,衔接紧密,行文流畅。
对词语意思的表面转换和简单传达上,所以译文能够给人以耳
让我们再来看一例对拜伦所写的关于辞别雅典少女的诗中 目一新的感觉。高先生说“,诗篇里所写进去的和所反映出来的
寒气奇袭,彻入骨髓;
讯人却也赖以而沾益颇丰。及长,我考察的范围更续有扩大。无
远处层冰高与帆齐,连天浮来,
数假日下午尽行消磨在郊外的漫游之中。
缥缈奇清,艳如翡翠。
译文一在翻译上显得较为死板,原文中所有的主语的指称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灵魂,靠形象性的语言予以暗示,可以
无一遗漏地翻译成了 “ 我”“,我的”。在通篇皆为一个主题的文章 “ 显现物体、动作、感情、思想、心理状态及任何感觉的或超感觉
文学艺术
CANGSANG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价值及个人风格的体现
王 娜 贾顺厚 晋旭生
摘 要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工作。但由于语言转换过程要保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译者的活动领域又会受制于原 文。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固有特性使得文学翻译难上加难。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入手,以高健先生的语言个性论为指导, 探讨怎样能在文学翻译中做到兼顾作家个人风格及作品风格,不仅传神更要达意,让文学翻译成为文体上的“ 二度创作”, 而不是对原文单纯的复制。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 用高先生的话说,现代汉语的语言个性是( 至少应当)追求 节奏的,而节奏的基本精神便是律动的、有序的重复。可以看出, 在这点上,英语汉语都是相通的。节奏形成韵律,把涣散的声音 联络贯穿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因而有较强的节奏感。译
王 娜 山西大学外语学院 讲师 硕士 贾顺厚 山西大学外语学院 副教授 晋旭生 山西大学外语学院 讲师
一方有关条件的允许情况下,通过必要和积极的协调,以一定的 改异了的形式重新在译入语中得到再现,以便在总的精神和大 体效果上取得与译出语的比较一致与基本吻合(高健,1999)。正 是为了做到这点,译文中的不少细节便不应允许与其原文处处 简单相同。所以,原语与译语间的相当差异是允许存在的。更何 况,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样才能逼真 的再现原著的风貌,更是要求译者有深厚的翻译功底及较高的 文学修养。
附近乡村去漫游。
无节奏可言,给人的感觉比较零乱。
译文二:
最后,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高先生对萨缪尔·柯勒律治对描写
我平生最喜游览新境,考察种种异地人物及风习。早在童稚 古代水手的部分诗节的译文:
时期,我的旅行即已开始,观察区域之广,遍及我出生城镇的各
不久海面落起大雪,升起迷雾,
个偏僻之所与罕至之地;此事固曾使我的父母饱受虚惊,市镇报
若无法正确理解原文,翻译将无从谈起。索绪尔将语言研究成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健先生在选词、组句、构篇的表现。
的关系总的归为两类:横组合和纵聚合(胡壮麟,1998)。当几个语
译文一:
言成分组成一个较大的单位时,它们便处于横组合关系中;当一
我素喜游历新的景色,见识新奇的人物和习俗,早在童年时
组语言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相互替代或形成对比时, 期,我的旅行就已开始。我本城范围以内的“ 穷乡僻壤”,我很小
部分诗行的翻译。
东西往往多于诗人所曾想到的东西”。他的译文可以说是这种
译文一:
“ 形象大于思想”的最好见证。
凭着那一切带象征性的鲜花所能表达的意思,
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
语言文字从来也说不了那么好;……
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
雅典女郎!我走了。
(责编 张文娟)
文一在这一点上就违背了汉语的语言个性,音节长度不等,排列
· ·2006·6
- 147-
里,指代很清楚,没有必要在每句甚至更为频繁地出现指代词。 的经验(”秦秀白,2000),因此能够刺激人的感官,从而引起某种
这样反而会产生口罗嗦的结果。在译文二中,第一句话主位“ 我”, 感觉并暗示某种感情色彩,渲染气氛,使得读者能沿着意象所指
是此句乃至整段文章的出发点:主语我— ——我的旅行—— —旅行 引的方向迅速进入诗的意境。从先生的文笔可以看出,先生对词
的交替,以此产生音响效果。上面的诗节原文的强弱效果可以表 社,2000.
示为: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弱强弱强弱强弱弱强 弱强弱强弱强弱强
[3]高健.语言个性与翻译[J].外国语,1999,(4):57 ̄62. [4]高健.英美散文六十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它们之间便是纵聚合关系,这些可以相互替代或形成对比的形 就去“ 考察”,因此常常害得家长着急,镇上的地保因此受到酬
※本文为山西大学人文社科基金支持项目,课题号:0509009

- 146-
· ·2006·6
CANGSANG
文学艺术
赏。当我长成大孩子,观察范围也就扩大。每逢假日下午,我总到 无序,因而造成了时长时短、忽快忽慢的感觉,所以所译的诗也
本文主要以文体学角度为出发点,并结合高健先生的语言 中寻求最为恰当的目标语。这项工作原理上简单,但是实际操作
个性论,对文学翻译做一些讨论,同时佐以先生的译作为例,希 起来因其是感性而不是理性的,具有抽象性和可变性,所以并非
望能对翻译实践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易事。尤其是在文学语篇中,更是难上加难。
具体在翻译实践中,便是译者须从所面对的双语出发,对译
强弱强弱强弱强
[5]高健.英诗揽胜[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强弱弱强弱弱强
[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同样,汉语也讲究语音模式对语篇衔接的重要意义。字有定 2003.
声,调有定式,韵有定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胡壮麟,2000)。汉语
[7]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的平声缓慢舒坦,仄声短促急速,两者递用,构成了诗的节奏。译
[8]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文二用汉语传统的平仄分析如下:
[9]王正仁,马海良.一个勤于翻译的 “ 老人”[J].中国翻译,2004,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5):64 ̄66.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10]索绪尔.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研社,1989.
文体学的指导价值及语言个性论
出语与译入语双方各自的语性予以承认、理解、重视、服从、执 行、体现、贯彻,从而使所译的原语一方的种种特点能够在译语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有人从文体学角度探讨文体与翻 译理论的关系及翻译教学问题,功能文体学对各类英语的深入 探讨就始于 60 年代初。70 年代,欧美翻译理论研究工作进入到 文体学这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刘宓庆,2003)。研究各类英语的特 点对确定翻译工作和译文的社会功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并 为翻译理论的探讨开辟了新的途径。翻译理论之所以能借助文 体学研究,是因为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目的是并行不悖的,即:如 何凭借有效的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流。二者都强调交流功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