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优势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山东半岛属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台风登陆概率低。近岸海域以清洁、较清洁海区为主,水动力条件较好,自净能力较强。全省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能够为海洋经济发展和滨海城镇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近年来,山东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全国海洋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选择滩涂、浅海、港址、盐田、旅游、砂矿等六种资源对沿海各省市进行丰度指数评价,山东位居第一。其中山东半岛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青岛港码头岸线全长3420米,拥有码头15座,泊位72个,港内水域宽深,四季通航,港湾口小腹大,是我国著名的优良港口;日照可供建港的海域达20多海里,湾阔水深,不冻不淤,地质条件良好,特别适宜开发建设深水泊位;烟台、威海等地的深水良港也较多。
山东近海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海洋渔业产量长期居全国首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生物资源达400多种。海洋矿产资源丰富,海洋油气已探明储量23.8亿吨,我国第一座滨海煤田——龙口煤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04亿吨,海底金矿资源潜力在100吨以上,地下卤水资源已查明储量1.4亿吨。海上风能、地热资源开发价值大,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储量丰富,海阳、荣成核电项目建设有条不紊,供电潜力巨大。
完善的基础设施
铺就发展快车道
去年年底,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传来消息,山东青岛港吞吐量突破3.5亿吨,日照港[0.00% 资金研报]、烟台港相继突破2亿吨,预计山东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9.3亿吨,其中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8.36亿吨,是“十五”期间的2.3倍。其中外贸吞吐量将完成4.5亿吨,由全国第二位上升为第一位,并成为全国惟一拥有3个亿吨海港的省份。随着港口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海港综合功能和集疏能力也将显著增强。
除港口运输外,近年来山东不断加快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水利、能源和通信等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山东省公路网发达。目前,山东省公路密度超过每百平方公里40公里,基本形成了以省会济南为中心,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基础,干支相连、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
公路网,其中全省“五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已建成使用,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285公里,在建里程600多公里,建设密度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去年3月17日开工的青荣城际铁路,将结束山东半岛没有城际铁路的历史,把青岛、烟台、威海三个中心城市联系得更为紧密,基本实现“一小时生活圈”。目前全省“四纵四横”铁路网正在建设,未来将打通环海、省际铁路大通道,构筑沿海快速铁路、港口集疏运和集装箱便捷货物铁路运输、大宗物资铁路运输和省际间客货铁路运输体系,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网络。
变输煤为输电,2010年11月28日,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极Ⅰ系统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今年3月双极投运后,送电能力将达到400万千瓦。山东着力构筑“T”字形调水大动脉,其中引黄济青工程运行20多年来,累计从黄河引水近30亿立方米,向青岛市供水近15亿立方米,创造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充分利用东亚环球光缆和中美国际直达海缆两条国际海底光缆从青岛登陆优势,山东还在加快构筑智能化、宽带化、高速化的现代信息网络。规划建设青岛至现有互联网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的专用通信通道,开展面向全球的数据处理、托管和存储等业务。
产业融合优势凸显
2010年10月7日,山东海洋投资有限公司、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在济南揭牌,前者定位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投融资平台,后者志在把海运发展成为山东的支柱产业。
此后不到两个月,山东海洋投资、山东海运先后牵手日照、青岛,大力进军海洋运输物流、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能源矿产、海洋文化旅游等九个领域。
两个公司的一系列大动作只是山东半岛蓝色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的原则,山东正在着力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统计显示,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从“十五”末的367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040亿元,年均增长17.5%,2010年预计突破7000亿元,海洋经济总产值5年翻了一番。
目前,无论是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还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海洋工程建筑、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还是海洋旅游、物流、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山东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得以显著提升,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在青岛市,2010年,拥有世界先进深海钻井技术的青岛武船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及中海油、中石油等海洋工程陆续建成或开工,亚洲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基本在此形成,将形成年造船468万吨、修船220余艘的生产能力;在日照,以海洋运输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为主的海洋产业体系,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浆纸、粮油加工等临港工业迅速崛起,目前蓝色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
海陆联动优势迭加
不同于传统的海洋经济,山东的蓝色经济思路更加宽阔、眼界更加高远,在蓝色经济的产业体系布局谋篇上更显功力。
发展蓝色经济,山东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
以3000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坚持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将7市51个县市区设定为主体区,其他市县区组成联动区,互促互动,联动发展,从而实现15万平方公里陆域与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统一大布局。同样借势海洋,半岛7市在产业布局上各有特色:日照打造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和钢铁精品基地,潍坊致力创新与高端产业,烟台定位蓝色通道门户,威海深化船舶制造、进军海洋生物,青岛更成为海洋科技的聚集区……
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以产业为依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在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当前,山东半岛开放环境明显优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食品加工、海洋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产业国际合作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区内实现进出口总额达到1104.2亿美元,利用外资实际到账50.7亿美元。
先行先试半岛再出发
2010年7月,山东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以试点为契机,山东蓝色经济再次整装出发,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方向上迈出更大一步。
按照试点要求,我省以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为抓手,以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海陆联动,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