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板间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目前社会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部分的初发病例通过保守治疗可以得到控制,例如卧床休息、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但对于部分症状严重而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例则需要手术干预。

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方法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组织创伤大、术中出血多、术后恢复慢、病人常需全麻等问题,于是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开始使用微创的方法来进行脊柱手术。

比较而言,脊柱微创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领域发展较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诞生了经皮椎间盘切吸术(PLD)、侧路椎间盘镜、椎间孔镜(PELD)、后路椎间盘镜(MED)、激光(PLDD)、针镜及后来的椎板间镜、二代椎间孔镜、射频纤维针镜、纤维椎间孔镜等。德国人胡兰德在杨氏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增大了手术器械通道,操作上采用椎间孔入路的方式,这就是后来的椎间孔镜。以提斯技术为代表的椎间孔镜能够摘除突出的髓核,应该说在杨氏镜技术的基础上的一大进步。但过于粗大的内窥镜直径限制了其技术的发展,进入椎间孔必须先进行椎间关节的打磨,多数人认为这是危险和不必的,而且其处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的能力也较弱。

MED即后路椎间盘镜克服了椎间孔镜的弱点,从椎板间入路进行操作能成功的处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黄韧带肥厚等,处理脱垂游离的髓核也较为简单。但由于其较大的手术切口(大约20mm)和术中椎管内出血难以有效解决等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

椎板间镜技术是MED技术的发展,手术医生可以采用经皮穿刺也可根据需要采用小切口并支持脊柱其他微创技术和镜下内固定等,操作简单安全,以下具体介绍。

工作原理

在内窥镜辅助下,通过一个直径为1.0cm的工作通道在椎管内完成全部手术操作。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光学纤维将光束传到内窥镜物镜前端,照亮被观察物体,然后依靠透镜的成像、放大以获得图像,从而清晰观察腰椎管内硬膜囊、神经根、突出的腰椎间盘等结构,对病变部位进行处理。

技术简介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利用直径1.0cm的工作套管,选择腰椎生理间隙之一的椎板间隙做为手术入路,经后路逐层减压,切除部分黄韧带,进入椎管显露术野,放大的视野可以更加清楚的观察椎管内的情况,解剖结构更加清晰。利用射频电极配合手术,更能达到修复破损纤维环的目的。

技术优势

椎板间镜自2008年在国内开展以来,由于其微创,出血少,安全性高,术野清晰,灵活稳定,适应症广泛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关注。椎板间镜技术与MED及椎间孔镜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椎板间镜技术选择经后方入路,解剖结构更加清晰,几乎无副损伤,减压彻底,不破坏骨质、椎旁肌肉、棘突及棘突间结构,更好的保持腰椎的稳定性。同时,经后路手术符合脊柱外科医生的手术习惯。术后患者恢复快,疗效好。

但该技术由于操作空间小,难度大,学习曲线长,需要术者具备丰富的开放手术经验,对腰椎生理及病理解剖结构有充分的了解。

适应征

椎板间镜技术的手术适应征与椎间盘镜技术及椎间孔镜技术相比更加广泛:

(1) 以中央型突出为主,双下肢同时出现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2) 外侧型、极外侧以根性痛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3) 突出间盘巨大,压迫同侧同时牵拉对侧神经根,造成双侧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4) 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5) 间盘钙化,术后原节段对侧复发者;

(6) 黄韧带增生、腰椎退行性改变及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椎管狭窄症;

(7) 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的顽固性腰骶部疼痛。

德国SPINENDOS脊柱内窥镜系统

工作腔内径2.8mm/3.1mm/3.75mm/4.3mm

工作长度130mm

蓝宝石镜片,镜片优化技术保证了高品质的图像

均衡,全高清图像,高分辨率

最新CAD设计杆状透镜系统

手术步骤

经椎板间入路(最佳适用于旁正中脱垂和游离型椎间盘突出,L5/S1、L4/5节段)1.术前评估定位突出部位,确定体位。

俯卧位,保持腰椎后突,扩大椎板间隙空

2.选择穿刺点建立工作通道。

3.切开黄韧带进入椎管内,显露椎间盘突出部位。

4.使用SPINENDOS髓核钳进行摘除,纤维环热凝成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