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就诊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
就诊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一、引言就诊人身份的确认是医疗机构在接待患者时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医疗诊疗安全、维护医疗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就诊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进行探讨。
二、就诊人身份确认制度就诊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是医疗机构建立的一个规范性制度,旨在确保诊疗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安全性。
该制度应该包括以下要素:1. 就诊人身份的定义:明确就诊人身份的含义,例如患者身份、陪护人身份等。
2. 就诊人身份确认的责任主体:明确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参与方在就诊人身份确认中的责任分工。
3. 就诊人身份确认的时间节点:明确在就诊过程中何时进行身份确认,例如在挂号、初诊等关键节点。
4. 就诊人身份确认的方式:列举和说明各种常见的身份确认方式,例如查验有效证件、核对个人信息等。
三、就诊人身份确认方法就诊人身份确认方法是具体实施就诊人身份确认制度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 查验有效证件: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医务人员应认真核验证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 核对个人信息:医务人员应将患者提供的个人信息与医疗机构记录的信息进行核对,确保信息一致。
3. 面部识别技术:有些医疗机构可以采用面部识别技术进行身份确认,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就诊人身份核对程序就诊人身份核对程序是医疗机构在就诊人身份确认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包括以下环节:1. 提示患者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并将其核验真实性。
2. 核对个人信息,确保与医疗机构记录的信息一致。
3. 如有疑问或发现身份信息不符,及时追加核实。
4. 记录就诊人身份核对结果,确保后续环节的准确性。
五、总结就诊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是医疗机构保障诊疗安全和维护医疗秩序的重要手段。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确保就诊人身份确认工作的顺利进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三、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四、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六、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九、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十、“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十一、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患者登记:患者到达医院时,需前往登记处进行登记,提供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并在办理就诊卡或挂号单。
2. 就诊卡/挂号单:医院通常会给患者办理一张就诊卡或挂号单,作为患者身份的标识,包含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用于管理患者的就诊过程。
3. 身份验证:医院需要验证患者的身份信息,以确认其真实身份。
通常要求患者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如身份证、护照等,或通过身份证刷卡、指纹识别等方式进行验证。
4. 病例记录:医院会为每位患者创建电子或纸质的病历记录,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诊断结果、用药情况等。
医院会采取措施保护患者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
5. 诊断和治疗:医院通过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进行治疗,并根据需要进行身体检查、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以确诊和治疗疾病。
6. 就诊安全:医院通常采取安全措施,确保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安全,如对患者进行身份信息核对、患者佩戴身份标识、医院内部安保系统的监控等。
7. 签字授权:在需要进行特殊治疗或手术时,医院通常会要求患者签署相应的授权书,表示自愿接受治疗并了解治疗的风险和效果。
以上是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的一般情况,具体的实施细节和程序可能因医院的管理规定和政策而有所不同。
病房护理质量检查内容
一、海南省护理质控标准:1、正确确认患者身份1所有患者佩戴腕带2使用两种方法识别患者,如:使用姓名和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方法2、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1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2诊疗活动中查对制度落实到位,查对方法正确、3、严格执行特殊情况下医护人员的有效沟通1护士知晓本专科常见危急值2护士执行“危急值接获流程”正确3危急值登记无漏项,信息记录完整4危急值患者病情观察和处理有相应护理记录5护士知晓什么情况下执行口头医嘱根据医院制度6口头医嘱执行正确4、高危药物的安全管理和使用1科室有高危药物申请报告,高危药物帐物相符与药剂科备案种类、数量一致2高危药品单独区域存放有警示标识;普通病区不能存放高浓度电解质存放病区有申请报告复印件3贮存温、湿度、避光符合药物管理要求4配置和使用药物时双人核对5、确保手术安全正确的部位、正确的操作、正确的患者1责任护士知晓手术部位及手术部位标记落实情况2手术交接记录单填写完整正确6、降低医疗相关感染的风险1护士知晓洗手指证2手卫生设施、用品齐全3适时洗手或手消毒4洗手方法正确7、降低患者坠床/跌倒导致的伤害风险1入院时有高危坠床/跌倒风险评估并记录2高危患者每周有评估并记录3病情变化随时有评估4评估结果与患者病情相符5高危坠床/跌倒患者床头有警示标识6高危坠床/跌倒患者:有患者家属签字告知7坠床/跌倒预防措施落实到位并有记录8护士知晓发生坠床/跌倒后处理流程8、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1入院时有压疮风险评估并记录2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并记录3压疮风险评估正确4压疮预防措施落实到位并有记录5护士知晓压疮分期及处理方法9、危重患者转运含转科1转运前有患者病情评估记录2转运工具良好3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是与急诊、重症病房、手术室、产房之间的转接4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有明确的制度规定10、临床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1病区备有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2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口腔护理、静脉输液、各种注射、鼻饲等并发症预防措施及处理流程3有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计划并落实到位11、重点环节应急管理1有重点环节包括患者用药、输血、标本采集、术前、术后管理管理制度2有重点环节包括患者用药、输血、标本采集、术前、术后管理等应急预案3应急预案有培训或演练,至少每年一次4护理人员配置化疗药物时防护措施落实到位5锐器处理到位6隔离患者实施治疗及护理时防护措施落实到位二、患者和家属的权利相关评审要素1、患者隐私保护1操作时有保护患者隐私措施;2患者各种信息资料不得放置在他人可随意获取之处3人员离开电脑时,退出界面三、患者评估相关评审要素1、入院评估18小时内班内完成2评估完整3评估正确2、ADL评估1按要求评估2病情变化或自理能力发生变化随时有评估3评估结果与病情相符;四、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相关评审要素1、健康教育1健康宣教栏宣教资料齐全每个专科疾病都要有相应宣教资料2护士根据病人病情和健康需求进行健康宣教3健康宣教内容有记录2、疼痛护理1护士知晓常用疼痛评估工具2护士知晓常用疼痛评估方法3疼痛评估方法正确4疼痛评估结果正确5按要求进行评估和记录6疼痛患者评估与再评估及时准确7使用PCA患者管理符合要求8疼痛宣教落实,有记录3、护理措施1护理级别与病情相符,标识正确2床单位整洁、无污迹3病人个人卫生清洁口腔、头发、胡须、会阴、指趾甲等4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并有记录5能及时处理专科应急情况6专科护理常规落实到位4、输血护理1护士知晓输血相关知识交叉配血、取血、输血、保存,输后处置等2输血查对方法正确3输血查对内容正确血液质量、患者信息等4血液输注及时血液出血库后30分钟内输注,4小时内输注完毕5输血评估记录输血开始时、输血15分钟后、输完血后符合要求,有反应及时评估6护士知晓常见输血反应7护士知晓输血反应处理流程8输血后处置符合要求六、药物管理和使用相关评审要素1、药物冰箱管理1冰箱清洁无杂物2冰箱温度控制在2-8°C,特殊药物根据药品储存需要调整,每天监测记录两次3温度异常>8℃、<2℃,特殊药物根据药品储存需要调整,每天检测记录两次4冰箱每月至少除霜1次有记录无霜冰箱除外5冷藏药物标识清楚,账物相符6护士知晓冰箱温度异常处理流程2、药物贮藏1各类备用药品定量、定点、分类放置,标识清楚2备用药品帐物相符,最低量备药3药名相似、包装相似、一品对规或多剂型药物的存放有明显的警示4药物分病人、分种类单独防止,标识清楚5药物贮藏区域每日有两次温湿度温度控制在30℃以下,湿度控制在35%-75%监测记录3、给药管理1药物开启标识符合要求有开启时间签名2药物标明配置时间、配置人,在有效期内使用3所有药物有给药医嘱4患者处无药物存放除自备药5给药时间符合医嘱要求6护士说出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7护士知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流程及意外情况的处理七、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相关评审要素1、质量改进1病区有质量改进项目2护士知晓科室质量改进项目及自己承担的任务3有改进项目的原始数据4有改进成效的维持2、不良事件上报1护士知晓不良事件报告流程2不良事件主动及时上报3重大不良/警示事件有根本原因分析八、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相关评审要素1、物品管理1物品洁污分区,放置合理2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3无菌物品标注开启及失效日期,无过期4物品表面清洁2、污物、医疗废弃物管理1放置医疗废物间或柜上锁,有标识2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标识清楚,有标识3医疗废物不超过放置容器的3/44使用中锐器盒妥善固定,内容物不超过3/45医疗废物包扎后,贴上产生科室、类别、产生日期等的标签,贮藏<24小时6、化疗废弃物袋需加贴“化疗药物”标识7、特殊感染患者废弃物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标识清楚8、污物间整洁9、血液、体液等污染的被服单独放于黄色垃圾袋内10、血液、体液等污染的工作服单独存放于黄色垃圾袋内。
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方法和核对程序,做好身份识别制度
区人民医院北院关于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签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或提供任何其他治疗和操作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并核对处置单信息与腕带、床头卡信息是否一致;。
(1)对清醒的病人进行查对时,由病人自己报姓名,护理人员查对处置单、诊疗卡、腕带、床头卡等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2)对昏迷的病人进行查对时,由陪护报病人姓名,护理人员查对处置单、诊疗卡、腕带、床头卡等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3)患儿输液或各种处置等,由家长报患儿姓名、年龄等信息。
(4)发放特殊饮食时,应查对床前饮食卡与病人饮食种类是否相符,自备饮食应与医嘱种类相符,并确认患者身份;对特殊治疗、检查饮食,护士应查对落实。
2、输血病人,认真核对输血单信息,并履行谁执行谁签名制度。
输血前、输血时必须两人核对签字,完后24小时内护士长/护士长助理核实并签字。
配血一次一人一管,输血一次一人一份。
3、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严格执行专科交接等记制度。
(1)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转接。
(2)对重点患者,如手术、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必须严格执行交接流程。
(3)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必须严格执行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4)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陈述,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4、护理部组织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落实督导,定期召开会议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标准操作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标准操作程序(SOP)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身份进行评估、核实、确认等,以确保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过程。
准确识别患者身份保证是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将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必要途径,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一、患者身份识别目的1.患者身份识别能使医务人员正确识别与确认患者,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诊疗活动,保证患者安全。
2.防止差错、事故发生,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1.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流程,规范医务人员正确识别患者的工作程序。
2.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二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依据。
3.住院患者统一佩戴腕带.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识,特别是1CU、新生儿科、手术室、急诊室等科室,以及意温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4.建立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5.住院患者床头挂患者身份标识牌,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护理级别等,以确认患者的身份。
6.对无法有效沟通者,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患者采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记,并请患者家属参与核对.7鼓励并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8.院护理安全小组(每季度至少一次)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制定改进措施.三、患者身份识别规程1.确定识别患者身份时机:患者入院时;患者进行检查前、中、后;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前、中、后;病房与手术室交接患者时;手术前、后;患者转科交接时;患者转床时;患者出院时;为新生儿洗澡、更衣、各项检查和治疗前、中、后等。
2.确定识别患者身份内容:对成人患者进行身份识别前,核对姓名、年龄、性別、住院号等内容;新生儿身份识别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及住院号、婴儿性别、身长、体重、出生日期与时间。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7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8页
❖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 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患者 识别办法、交接程序与统计。
❖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 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 一级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新生儿 使用粉红色腕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 真查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查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1页
❖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 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对能有效沟通患者,实施双向查对法即要求 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 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2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6页
❖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 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最少使用 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 查对)。
❖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 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眷)沟通,陈说患者 姓名,作为最终确认伎俩,以确保对正确患 者实施正确操作。
❖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 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最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 识别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5页
❖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 详细办法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 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 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 术室护士查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第3页
诊疗活动时病人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病人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
核对程序
在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活动时,确保病人的身份确认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来保证病人身份的准确确认。
制度
1.登记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病人登记制度,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身份证明及医保等相关信息的登记。
2.电子病历制度:引入电子病历系统可提高病人身份确认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保护病人的隐私。
3.人员授权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授权人员,负责进行病人身份的确认,确保操作合法且信息保密。
方法
1.身份证明:要求病人在诊疗活动时出示有效的身份证明,如
身份证、护照等,以确保其身份的真实性。
2.预约和挂号:在预约和挂号过程中,医疗机构应核对病人提
供的预约信息,如姓名、年龄、联系方式等,尽量减少身份混淆的
可能性。
3.核实病历信息:医护人员应在开始诊疗前核实病历信息,包
括姓名、出生日期、过敏史等,确保与病人提供的信息一致。
核对程序
1.双重核对:重要的诊疗环节,如手术、输血等,需要进行双
重核对,医护人员通过病人的身份信息和识别码等进行核对,确保
操作的准确性。
2.二次确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药品名称、剂量等信息,并与患者进行二次确认,避免发生错误。
3.审查记录: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审查记录制度,记录核对程序的实施情况,以便后续追溯和评估。
通过建立制度、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实施核对程序,医疗机构能够有效地确认病人的身份,提高诊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保护病人的权益和隐私。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者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 2 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者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者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者家属) 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并有记录。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为搞好我镇学校的安全工作,作到点点有人管,事事有人抓,责任明确,目标落实,特制定学校安全工作组织保障制度。
1.学校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各业务副校长负责本部门安全工作的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各中层领导负责本口对应业务、功能室等一系列安全事项,村小负责人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当周值班领导负责统筹安排、管理当周校园安全工作,当周值周教师、安全巡查人员为本周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教师是该班学生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科任教师为本堂课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3、5、1、2患者身份得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得唯一依据)。
2、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得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得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得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得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得手段,以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得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得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得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得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得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一、目得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得准确性,确保所执行得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得安全,特制定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
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家庭医生”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手机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
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1者身份。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2住院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及其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辨认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换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辨认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辨认患者的身份。
病患身份的确认制度、途径及其核对程序
病患身份的确认制度、途径及其核对程序引言病患身份的确认是医疗机构中确保医疗服务精确提供的重要环节。
准确了解病患的身份可以帮助医疗机构避免患者信息混淆、误诊以及医疗风险的增加。
本文将介绍病患身份的确认制度、途径及其核对程序。
确认制度病患身份的确认制度是医疗机构为确保医疗服务准确提供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定和程序。
这些制度旨在识别和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医保卡号等。
确认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登记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患登记系统,收集和保存患者的身份信息。
2. 身份证明材料:在病患首次就诊时,医疗机构应要求患者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材料,以核实其身份信息。
3. 信息核对:医疗机构在收集患者身份信息后,应通过相关系统和数据库对其进行核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确认途径为了确保病患身份的准确性,医疗机构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确认。
以下是常见的确认途径:1. 人工确认: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人工方式与患者直接交流并核对其身份信息。
例如,在挂号台或接待处要求患者出示身份证明材料,并与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2. 技术支持:医疗机构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病患身份的确认。
例如,通过医保卡读卡器或二维码扫描仪获取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系统进行比对。
3. 第三方验证:医疗机构可以与相关部门或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使用其提供的身份验证服务。
这些第三方机构通常具备较高的身份核实能力,可以提供更可靠的身份确认结果。
核对程序核对程序是病患身份确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保病患的身份信息在不同环节中得到准确核对。
以下是常见的核对程序:1. 挂号环节:在患者挂号时,医疗机构应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明材料,与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比对。
2. 就诊环节:医疗机构在患者就诊之前,应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以避免患者信息混淆或错误。
3. 输液环节:在进行输液等治疗操作时,医疗机构应核对患者身份,以确保治疗操作的准确性。
结论病患身份的确认制度、途径及其核对程序对于医疗机构提供准确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就诊者身份验证的医疗活动制度、方式和核实程序
就诊者身份验证的医疗活动制度、方式和核实程序概述就诊者身份验证是医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就诊者身份验证的制度、方式和核实程序,以保障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制度就诊者身份验证的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建立的一套规范和流程,以确保就诊者的真实身份得到验证。
制度应包括以下要素:- 就诊者身份信息的收集和记录- 身份验证的时间节点和程序- 多种身份验证方式的选择- 防止身份信息泄露的安全措施方式就诊者身份验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以下是常见的身份验证方式:1. 身份证件验证:要求就诊者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并核对身份证件上的信息与就诊者提供的信息是否一致。
2. 生物特征验证:利用指纹、虹膜、声音等生物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验证,以确保就诊者的唯一性。
3. 口令验证:要求就诊者提供预先设定的密码或口令,以验证其身份。
4. 第三方验证:通过与相关机构或部门进行信息对接,核实就诊者的身份信息。
核实程序为了有效进行就诊者身份验证,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核实程序,确保验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般的核实程序:1. 收集就诊者身份信息:医疗机构应在就诊者首次到院时,要求其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及其他必要信息,并记录在档案中。
2. 核对身份信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应核对就诊者提供的身份信息与身份证件上的信息是否一致,确保其真实性。
3. 选择合适的验证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医疗机构可选择适当的身份验证方式进行验证。
4. 记录验证结果:医疗机构应将身份验证的结果记录在就诊者的档案中,以备日后查阅和参考。
总结就诊者身份验证是医疗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制度、选择合适的验证方式和执行核实程序,可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要求,制定相应的身份验证制度和流程,以保障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标准
腕带管理
10
1.对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标识的患者和科室有明确制度规定。(2分)
2.所有住院患者、手术室、急诊留观室、门诊留观室及输液室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诊疗活动时医务人员识别患者身份的一种必备手段。(2分)
3.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腕带与床头卡)。(2分)
2.有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2分)
3.对高危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并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评估。(3分)
4.对发生压疮的案例有分析及改进措施。(3分)
5.落实预防压疮措施,无非预期压疮事件发生。(3分)
6.职能部门有督促、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2分)
3.护理人员配制化疗药、锐器处理、为隔离患者实施治疗及护理时防护措施到位。(3分)
不良事件管理
15
1.实行非惩罚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有护理人员主动报告的激励机制。(1分)
2.有多种途径便于护理人员报告护理安全(不良)事件。(2分)
3.有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统一报告网络,统一管理。(2分)
10
1.除紧急抢救情况外,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2分)
2.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者需完整复述,由双人核查后方可执行,并保留空安瓿。(2分)
3.抢救结束后,医师及时补记医嘱。(2分)
4.两人核对空安瓿、医嘱及用药记录。(2分)
5.执行者于医嘱单签字。(2分)
危急值管理
5
1.护士知晓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1分)
2.护士接获非书面危急值报告应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2分)
3.复述确认无误后及时向值班医生报告,并做好记录。(2分)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在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患者的身份混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针对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进行详细讨论。
一、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2.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卡:医疗机构可以制定特定的患者身份识别卡,要求患者携带并在就诊时进行核对。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识别患者身份,减少患者身份混淆的可能性。
4.身份确认规定与培训:医疗机构可以制定明确的身份确认规定,并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执行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
同时,医疗机构还可要求医务人员在进行身份确认时进行签名或记录,以便后续追溯。
二、身份核对程序:2.医疗记录核对:医疗机构可以要求医务人员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上进行身份核对。
在每次就诊时,医生可以重复询问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信息,并在病历、体检报告等医疗记录上进行记录,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3.患者确认签名:医务人员可以要求患者在到诊或出院时进行身份确认的签名。
这样可以将患者与医疗活动进行有效绑定,并作为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凭证。
4.系统验证确认:在医疗机构建立了电子系统的情况下,匮患者携带身份识别卡,医务人员可以将卡片插入系统进行自动验证,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总之,在诊疗活动中,患者身份的确认是保障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预约确认、患者身份识别卡、系统登记确认等制度方法,配合到诊核对、医疗记录核对、患者确认签名、系统验证确认等核对程序,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这些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的实施,不仅可以避免患者身份混淆,还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2 】辨认办法和查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辨认(一)办法和查对程序1. 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干手续入科;2. 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用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查对其姓名.出诞辰期.住院号等相干信息(至少同时应用两种以上辨认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不能有用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与患者陪伴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诞辰期等相干信息,必要时查看有用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3. 精确.完全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查对无误后佩带,佩带时应与患者或家眷确认患者身份.无名氏患者,护士依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4.腕带笔迹不清晰或转科.转床等情形时,应实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查对无误后方可钦戴.(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辨认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进程中患者身份辨认(一)办法和查对程序1. 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之前,必须卖力查对和辨认患者身份,严厉履行“查对轨制”,确保对精确的患者实行精确的操作.2. 检讨.治疗.护理操作前,依据患者的沟通才能,精确切施反向核查:1)能有用沟通的患者:反向讯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本身姓名,同时,护士卖力查对标本瓶.药品.血成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精确无误.2)不能有用沟通的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说话交换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本身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伴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伴人员则以腕带辨认患者身份.3. 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的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查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辨认方法查对,确保信息精确,如查对患者姓名.出诞辰期或住院号.严禁以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辨认方法,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辨认技巧作为独一辨认办法.4. 查对无误后,精确切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操作中严厉履行查对轨制和消毒隔离轨制.(二)流程图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进程中患者身份辨认流程。
2.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2.诊断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诊断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1.严格履行核对制度,正确辨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收集 ,给药或输血及发放特别饮食等各种诊断活动前 ,一定严格履行核对制度 ,应起码同时使用 2 种患者身份辨别方法。
2.能有效交流的患者,推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之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自己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履行。
3.对没法有效交流的患者,如手术、昏倒、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重生儿及不一样语种或语言交流阻碍、无名、小孩、冷静时期的患者一定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辨别表记;在进行各项诊断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之外,一定核对腕带,辨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行任何介入或有创诊断活动前,实行者应亲身与患者(或家眷)交流,作为最后确立的手段,以保证对正确的患者实行正确的操作。
5.对重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阻碍等原由没法向医务人员陈说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伴人员陈说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急救室、重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辨别表记。
7.填入腕识带的辨别信息一定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破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从头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笔迹清楚规范,正确无误。
项目包含: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纪、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 "原则上佩戴在病人 "左手 ".患者辨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量,皮肤完好无损坏10、完美并落实护理各重点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重生儿)的患者辨别举措,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按期检查腕识带使用状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督导并有记录。
1 / 11 / 1。
诊疗活动时医生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医生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简介本文旨在介绍诊疗活动中医生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医生的身份确认至关重要,是保证患者权益和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制度方法1.工作证件制度医院可以通过发放工作证件的方式来确保医生身份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工作证件应包含医生的姓名、照片、职称等信息,并通过医院的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审核。
2.电子身份认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可以引入电子身份认证系统来确认医生的身份。
该系统通过医生的个人信息和特定的加密技术进行身份验证,确保匹配的医生才能进行诊疗活动。
3.双因素身份验证双因素身份验证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身份确认方式,它结合了两个或多个因素进行验证。
在医疗环境中,可以采用医生的工作证件和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进行双因素身份验证,以增强身份确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核对程序1.医护人员核对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进行医生身份的核对。
核对可以通过工作证件、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等方式进行,确保医生的身份和患者挂号信息相符。
2.系统自动核对医院可以建立医生诊疗系统,实现医生身份的系统自动核对。
该系统将医生的身份信息与医院数据库中的医生信息进行比对,确保医生的身份真实、合法。
3.定期审查和更新医院应定期对医生的身份信息进行审查和更新。
定期审查可以发现异常情况和身份冒用行为,及时进行处理和纠正。
总结医生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在诊疗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院可以通过工作证件制度、电子身份认证、双因素身份验证等方法来确认医生的身份真实性和合法性。
在核对程序上,医护人员核对、系统自动核对以及定期审查和更新等措施可以有效确保医生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院应注重建立健全的身份确认制度和流程,确保医疗活动的规范进行,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医疗安全。
以上是诊疗活动时医生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的简要介绍。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定期检查腕识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