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017: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精心整理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二、由急诊科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子),无误后方可输入。
标本采集、给药、特殊饮食、治疗患者身份识别程序一、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二、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三、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询据。
2、麻醉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师共同核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在麻醉前要与病人主动交流作为最后核对途径。
3、手术切皮前,由手术者、巡回护士再次核对姓名、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后,方可开展手术。
病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程序

病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程序
本文件旨在规范医院内病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程序,确保在医疗过程中能够准确无误地诊断病情、确立治疗方案、发放药品和开具病情证明,保障病人用药和医疗安全。
病人身份确认制度
1.医生在接诊病人时,应向其核实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联系电话、身份证等基本信息,并记录在电子病历系统或病历纸质记录上。
2.如果病人无法提供身份证等证明身份的有效材料,医生应要求其提供其他能证明身份真实性的文件,并通过政府网站或电话核实其身份信息。
病人身份确认方式
1.病人自主确认。
医生在询问病人个人信息时,可以让其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并在病历上签字确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第三方身份确认。
医院可以通过向当地公安机关、社区医院
等机构查询确认病人身份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医院也可以通过第
三方身份认证平台,对病人的身份信息进行查询认证。
病人身份核对程序
1.医生通过查询病人身份信息后,将获得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
准确性。
2.医生将查询到的病人身份信息与病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对,
如信息不符,将进入二次确认程序。
3.二次确认程序。
如病人身份信息与提供的信息不符,将要求
其重新提供身份证等证明身份证明,再次核实病人的身份信息。
本文对医院内部病人身份确认的制度、方式及其核对程序进行
了规范,便于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准确查看病人信息,开具病情证明、发放药品等。
同时,病人也可以通过签字确认方式保证其个人信息
真实可信。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指的是医疗机构通过一系列措施,对患者的身份进行确认的制度。
这个制度的推行是为了保障医疗机构和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防止身份混淆和患者冒名顶替的情况发生。
本文将探讨患者身份确认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措施。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患者的身份确认是医疗服务的前提。
通过身份确认,可以保障患者的真实身份,确保医疗服务提供给真正需要的人,避免因为身份混淆而给错误的患者提供服务,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其次,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可以通过核对患者的身份证明文件和医保卡等信息来确认患者的真实身份,避免患者冒名顶替或提供虚假信息。
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可以确保医疗记录和处方的准确性,避免因为患者身份混淆而导致医疗记录和处方混淆,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
再次,保障医疗机构和患者的权益。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可以保障医疗机构的权益,避免因为患者身份混淆而造成医疗机构的经济损失。
同时,也可以保障患者的权益,防止患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被他人冒用,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安全。
为了实施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患者身份确认窗口。
该窗口负责协助患者进行身份确认,接收并查验患者的身份证明文件和医保卡等信息,确保患者的真实身份。
其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身份信息的记录和管理。
应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信息数据库,确保患者的信息被正确记录和管理,避免身份信息的混淆和丢失。
再次,医疗机构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身份确认的准确性。
例如,可以采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对患者的身份进行确认,避免因为证件的伪造或遗失而导致患者身份无法确认。
总之,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对于医疗机构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确认患者的身份,可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同时也能保护医疗机构和患者的权益。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而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篇一: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新)患者身份确认制度(试行)一、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等各种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三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房床号、姓名、性别等,不得仅以房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查对时请患者亲自告知其姓名和∕或查对“腕带”上姓名等信息。
二、对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患者、新生儿科患者、急诊科患者、需抢救患者、输血和血制品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产妇、危重症患者、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标识。
三、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必须佩戴“腕带”,由医护人员为其命名如:无名氏+性别+序号。
四、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并确认“腕带”信息。
五、使用“腕带”时,内容应填写齐全,实行“双核对”(“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佩戴。
六、在急诊、病房、手术部、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室等之间交接患者各关键流程中,建立、落实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性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并记录。
七、在手术当日患者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
八、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应交待注意事项,不可自行去掉,发现皮肤过敏现象及时处理。
各种操作前身份确认流程一、“腕带”使用管理制度(一)对手术患者、重症医学科患者、新生儿室患者、急诊科患者、需抢救患者、输血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产妇、危重症患者、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必须佩带“腕带”。
(二)腕带由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为患者佩戴。
填写患者详细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注意事项及重要性。
(三)腕带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佩戴于下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患者进行身
份验证和识别的一套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注册和登记:患者在就医前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并在医疗机构进行注册
和登记。
注册和登记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社会保险号码等。
2. 身份验证:医疗机构通过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明文件和注册信息,验证患者的身
份的真实性。
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比对身份证、社会保险卡等。
3. 患者标识:医疗机构为每位患者分配独一无二的患者标识,如就诊号、病历号等。
患者标识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准确地识别和追踪患者的就医记录。
4. 安全保障:医疗机构通过采用安全技术和措施,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的
安全性。
例如,建立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系统,限制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访问权限。
5. 核对环节:在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检查、手术等,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操作对象是正确的患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医疗机构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患者身份混淆、信息泄露等问题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和隐私。
同时,也有助于医疗机构提供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安全水平。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得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与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得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得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得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得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得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得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得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得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得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得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就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得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得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得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二、由急诊科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患者医疗安全----身份确认制度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在医疗活动中,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特制订本制度。
(一)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核对时让患者或其近亲家属陈述患者姓名,进行双向查对。
核对程序:询问患者或亲属一患者或亲属陈述患者姓名、床号→查看床头卡或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查对时至少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床号等。
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识别方法如下:1、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要求患者说出本人姓名、年龄或床号,医务人员反问患者的姓名、年龄或床号,同时查看床头卡或腕带。
2、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等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年龄或床号,医务问患者的姓名、年龄或床号,同时查看床头卡或腕带。
3、对无陪同人员患者;查看床头卡和腕带。
4、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姓名用无名氏表示;当同时有多名此类患者时,用无名氏1、2、3等序号表示,医务人员需同时使用性别、床号、腕带等确认患者身份。
(三) 患者在转科交接时要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和交接流程,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交接。
对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交接双方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对佩戴了识别腕带者需查对腕带信息,并做好转交接记录。
(四) 对ICU、监护室、新生儿科、手术、急诊抢救室和留观,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必须使用腕带确认患者的身份。
(五) 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六) 护理部每季度对护理人员落实患者身份确认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有改进措施。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最新版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最新版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液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门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四、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协和医院护理部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目
录
识别内容
9、新生儿科新生儿佩戴两条“腕带”,注明母亲 姓名、床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日期,做为确认新 生儿身份的依据。
10、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身份确 认前,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日 期), 如同时出现多个无名患者,在姓名项后依据 入住顺序用字母区分;性别;年龄(不详);病历号, 诊断;过敏史(不详)。身份确认后,换上标有患者 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
。
目
录
识别内容
11、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新生 儿科之间的转接由转出科室的护士陪同病人携带 病历送往接诊的科室(手术室除外),双方使用 两种方式确认患者的身份,落实护理交接流程, 做好交接记录。
12、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除腕带, 作废的腕带按生活垃圾处理。
谢谢观看
LOREM IPSUM DOLOR
目
录
识别内容
3、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管理(如医保卡,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 4、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注明患者的床号、姓 名、性别、病历号、护理级别等,确认患者的身份。 5、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患者、有创诊 疗、输液患者佩戴腕带。腕带一般应佩戴在患者左手 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右手腕或脚踝上。患者 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填入 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腕带需要更新时,需要两人重新核对。佩戴腕带时 要求患者或近亲口头证实患者的姓名。
目
录
识别内容
6、腕带填写的身份信息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 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历 号等信息。 7、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 应随时记录在腕带和床头卡上。有传染病患者在 腕带和床头卡上以“※ 8、产房新生儿出生后佩戴两条“腕带”,注明母 亲姓名、床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做为确 认新生儿身份的依据。
病人身份确认制度

病人身份确认制度一、为了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如实填写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首页上的身份信息。
二、要求在对病人实施任何诊疗、操作或转运病人前至少核对两种以上病人信息(住院病人:姓名和住院号;门诊病人:姓名和门诊号)确认病人身份。
三、核查病人姓名时,采用请病人或其近亲属陈述病人名字,确保身份正确性。
四、对儿童、语言交流障碍、意识不清等病人的核查应与其近亲属确认病人相关信息,请病人近亲属出示病员有效身份证明,如身份证等。
五、对无法进行病人身份确认的无名病人,接诊时必须为其佩戴腕带(注明患者信息,含磁卡号或住院号),核对身份时查看腕带。
六、每位入院病人到达病区时,护士再次核对病人的基本信息。
七、为确保患者身份确认准确性,常采用识别方法有床头卡、腕带两种。
床头卡使用规范:1、病人住院期间床旁必须有床头卡,入院时由护士填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床号、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护理级别、饮食等信息。
2、病人转床、转科或医嘱更改后,由责任护士及时更改相关信息内容;病人出院时由办公室护士将床头卡收回。
腕带使用规范:1、病人住院期间佩戴腕带,成人佩戴紫色腕带、小儿佩戴粉红色腕带;护士应向病人或其近亲属交代医用腕带的用途,取得他们的配合。
2、由护士根据病员基本情况填写腕带信息内容,信息清晰、准确。
腕带标识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科室、住院号、药物过敏史、血型。
3、病人若一侧肢体或手部水肿导致腕带压迫组织,当班护士及时剪去腕带,并在其他肢体佩戴。
4、若在住院过程中发生腕带脱落、损坏,由病房护士及时根据病人信息补填、佩戴。
病人出院时由办公护士将腕带收回按医疗垃圾归类处理。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确定制度
1.严格实施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
及其它护理操作活动时,应最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年纪、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严禁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唯一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患者,实施双向查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说患者姓名。
确
定无误后方可实施。
3.对无法有效沟通患者,如手术(深静脉置管术、血细胞分离术等)患者、抢
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重症患者,必需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查对床头卡、医嘱实施单意外,必需查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填入腕带识别信息必需经两名医务人员查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
需要经两人重新查对。
腕带填写信息字迹清楚规范、正确无误,项目包含: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纪、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标准上佩戴在病人左手上,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事宜,预防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护士长对患者使用腕带情况进行督查和检验。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和患者或家眷沟通,作为最终确
定手段,一确保对正确患者实施正确操作。
6.需进行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患者。
护士应严格实施患者身份步骤,对患者姓名、年纪、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定。
手术室和科室交接中关键步骤进行正确很有效查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专科交接时,最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别临床管理编号 LC─017─2题目患者身份确认制度页数 1/1生效日期 2012.4 修改日期 2014.9
1 目的
为了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患者必须如实填写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首页上的身份信息,急诊科身份不明患者的管理见《“三无病人”管理制度》。
2 门诊患者身份确认
2.1 对门诊就诊患者以就诊卡、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为唯一身份标识,门
诊收费处输入患者信息时必须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患者信息加以核实。
2.2 门诊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评估时需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发现不符,
及时纠正。
a 电话通知门诊收费处,纠正电脑中的错误信息;
b 协助患者对填写错误的信息加以纠正。
2.3 门诊医师在为医保患者开写住院证时必须核实患者的医保卡;由于核对不仔细而发
生的医疗费用,根据医保规定由该医师本人承担。
3 住院患者身份确认
3.1 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为唯一身份标识,住院处必须正确输入患者姓名、年龄、性别、
身份证号、住院号和家庭住址等信息,并对有疑问的患者信息加以核实。
住院处、
医疗保险科履行核对患者身份证、军官证、医保证(卡)等证明的义务。
3.2 每位入院患者到达病区时,主班护士应核对电脑上住院病历首页上的患者姓名、性
别、年龄、诊断、住院号等信息是否与患者门诊病历信息相符,如有不符,应电话
联系住院处,纠正错误信息。
3.3 责任护士应在核对住院病历首页信息无误后立即为患者佩戴识别腕带。
3.4 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就诊卡号或住院
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
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3.5 患者在院期间须佩戴“腕带”,出院时由护士为其剪断、取下。
3.6 护士应用正楷字体认真、清晰、完整填写或打印“腕带”内容,便于患者身份的准确
识别。
3.7 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前或转运患者前,医护人员均应核对患者信息,至少
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
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获经批准
院长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