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程序及患者识别方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1、凡住院病人,在病房办理住院手续,均需配带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并告知病人目的及勿自行取下。
2、腕带上应注明患者住院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
3、在进行与病人一切相关操作、交接等处置时,必须进行两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然后进行有效核对、操作。
患者身份识别方式
方式一:当患者意识清,在病床上操作时:自报姓名+床头牌,与操作物核对。
方式二:当患者意识不清,在病床上操作时:查腕带+床头牌,与操作物核对。
方式三:当患者意识清,不在病床上操作时:自报姓名+腕带,与操作物核对。
方式四:当患者意识不清,不在病床上操作时:家属报患者姓名+查腕带,与操作物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核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关手续入科;2、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核对其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相关信息(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与患者陪同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生日期等相关信息,必要时查瞧有效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3、准确、完整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核对无误后佩戴,佩戴时应与患者或家属确认患者身份。
无名氏患者,护士根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
4、腕带字迹不清楚或转科、转床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之前,必须认真核对与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
2、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前,根据患者得沟通能力,正确实施反向核查: 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反向询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自己姓名,同时,护士认真核对标本瓶、药品、血制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准确无误。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得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则以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得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核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得识别方式核对,确保信息准确,如核对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或住院号。
严禁以患者得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识别方式,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4、核对无误后,正确实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消毒隔离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核对程序一、正确识别患者制度医护人员必须以患者姓名、床号(或就诊卡号)两种方式作为患者识别标志。
性别、年龄、住址、电话号码等可作为患者识别的补充信息。
病房号及床号不得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的唯一标志。
(一)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年龄、就诊卡号作为识别标志。
(二)对急诊抢救室患者使用患者姓名与就诊卡号作为识别标志,在患者进入抢救室时记录在腕带上。
(三)对身份不明的昏迷患者,由接诊医护人员临时命名与就诊卡号作为识别标志,在患者进入抢救室时记录在腕带上。
(四)住院患者以姓名和床号作为识别标志。
当给患者用药、输血或血液制品、抽血标本、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检查标本或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操作、处置服务时,都必须用执行单与患者腕带上的姓名及床号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
(五)、核对患者时,应询问患者的姓名,待患者或家属回答后,与手中执行单信息进行核对。
(六)、监控措施1.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等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监控和督导工作人员正确使用患者的识别标志;2 .职能部门每季度抽查员工正确识别患者制度执行情况;3.对全体员工进行识别患者制度培训。
发现不符合要求行为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患者识别错误。
二、门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除核对床头卡、腕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2、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 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篇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需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详细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兰色纸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糊涂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4、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一、各病区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力量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腕带”做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标志。
二、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仔细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三、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预备,并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手术部位应注明左、右。
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前提是患者麻醉糊涂后)。
四、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病房,针对无自主力量的婴儿应给腕带标识,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床号、科别、父母姓名。
转科时应仔细核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签名。
五、病危患者用深红,手术患者用粉红,小儿用蓝色。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病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程序

病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程序
本文件旨在规范医院内病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式及其核对程序,确保在医疗过程中能够准确无误地诊断病情、确立治疗方案、发放药品和开具病情证明,保障病人用药和医疗安全。
病人身份确认制度
1.医生在接诊病人时,应向其核实姓名、年龄、性别、住址、联系电话、身份证等基本信息,并记录在电子病历系统或病历纸质记录上。
2.如果病人无法提供身份证等证明身份的有效材料,医生应要求其提供其他能证明身份真实性的文件,并通过政府网站或电话核实其身份信息。
病人身份确认方式
1.病人自主确认。
医生在询问病人个人信息时,可以让其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并在病历上签字确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第三方身份确认。
医院可以通过向当地公安机关、社区医院
等机构查询确认病人身份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医院也可以通过第
三方身份认证平台,对病人的身份信息进行查询认证。
病人身份核对程序
1.医生通过查询病人身份信息后,将获得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
准确性。
2.医生将查询到的病人身份信息与病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对,
如信息不符,将进入二次确认程序。
3.二次确认程序。
如病人身份信息与提供的信息不符,将要求
其重新提供身份证等证明身份证明,再次核实病人的身份信息。
本文对医院内部病人身份确认的制度、方式及其核对程序进行
了规范,便于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准确查看病人信息,开具病情证明、发放药品等。
同时,病人也可以通过签字确认方式保证其个人信息
真实可信。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和核对程序1. 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关手续入科;2. 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效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核对其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相关信息(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2)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与患者陪同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生日期等相关信息,必要时查看有效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3. 准确、完整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核对无误后佩戴,佩戴时应与患者或家属确认患者身份。
无名氏患者,护士根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
4. 腕带字迹不清楚或转科、转床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和核对程序1. 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 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前,根据患者的沟通能力,正确实施反向核查:1)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反向询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自己姓名,同时,护士认真核对标本瓶、药品、血制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准确无误。
2)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则以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 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的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核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识别方式核对,确保信息准确,如核对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或住院号。
严禁以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识别方式,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4. 核对无误后,正确实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方法和核对程序,做好身份识别制度

区人民医院北院关于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签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或提供任何其他治疗和操作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并核对处置单信息与腕带、床头卡信息是否一致;。
(1)对清醒的病人进行查对时,由病人自己报姓名,护理人员查对处置单、诊疗卡、腕带、床头卡等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2)对昏迷的病人进行查对时,由陪护报病人姓名,护理人员查对处置单、诊疗卡、腕带、床头卡等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3)患儿输液或各种处置等,由家长报患儿姓名、年龄等信息。
(4)发放特殊饮食时,应查对床前饮食卡与病人饮食种类是否相符,自备饮食应与医嘱种类相符,并确认患者身份;对特殊治疗、检查饮食,护士应查对落实。
2、输血病人,认真核对输血单信息,并履行谁执行谁签名制度。
输血前、输血时必须两人核对签字,完后24小时内护士长/护士长助理核实并签字。
配血一次一人一管,输血一次一人一份。
3、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严格执行专科交接等记制度。
(1)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转接。
(2)对重点患者,如手术、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必须严格执行交接流程。
(3)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必须严格执行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4)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陈述,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4、护理部组织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落实督导,定期召开会议并有记录。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三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诊疗活动时病人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病人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
核对程序
在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活动时,确保病人的身份确认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来保证病人身份的准确确认。
制度
1.登记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病人登记制度,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身份证明及医保等相关信息的登记。
2.电子病历制度:引入电子病历系统可提高病人身份确认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保护病人的隐私。
3.人员授权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授权人员,负责进行病人身份的确认,确保操作合法且信息保密。
方法
1.身份证明:要求病人在诊疗活动时出示有效的身份证明,如
身份证、护照等,以确保其身份的真实性。
2.预约和挂号:在预约和挂号过程中,医疗机构应核对病人提
供的预约信息,如姓名、年龄、联系方式等,尽量减少身份混淆的
可能性。
3.核实病历信息:医护人员应在开始诊疗前核实病历信息,包
括姓名、出生日期、过敏史等,确保与病人提供的信息一致。
核对程序
1.双重核对:重要的诊疗环节,如手术、输血等,需要进行双
重核对,医护人员通过病人的身份信息和识别码等进行核对,确保
操作的准确性。
2.二次确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药品名称、剂量等信息,并与患者进行二次确认,避免发生错误。
3.审查记录: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审查记录制度,记录核对程序的实施情况,以便后续追溯和评估。
通过建立制度、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实施核对程序,医疗机构能够有效地确认病人的身份,提高诊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保护病人的权益和隐私。
就诊者身份验证的医疗活动制度、方式和核实程序

就诊者身份验证的医疗活动制度、方式和核实程序一、制度目的1. 确保医疗服务质量:通过身份验证,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避免医疗纠纷。
2. 保障患者安全:确保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接受正确的治疗和护理,避免因身份误认导致的意外事件。
3.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通过身份验证,加快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机构运营效率。
二、制度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三、身份验证方式1. 就诊卡验证:患者持就诊卡就诊,通过刷卡方式验证身份。
2. 身份证验证:患者携带有效身份证件,由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核对。
3. 生物识别技术:采用指纹、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验证。
4. 电子健康档案: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查询患者身份信息。
四、身份核实程序1. 初诊患者:a. 患者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户口本等。
b. 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核对,填写身份验证表。
c. 患者办理就诊卡,并录入个人信息。
2. 复诊患者:a. 患者持就诊卡就诊。
b. 工作人员通过刷卡方式验证患者身份。
c. 若患者无就诊卡,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核对。
3. 特殊情况下身份核实:a. 患者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时,工作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个人信息,并通过其他途径核实身份。
b. 对疑似身份不符的患者,工作人员应报告上级,采取进一步核实措施。
五、身份验证流程1. 患者就诊时,向工作人员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就诊卡。
2. 工作人员进行身份核对,填写身份验证表。
3. 身份验证通过后,为患者提供相应医疗服务。
4. 医疗机构定期对身份验证工作进行自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六、违规处理1. 患者提供虚假信息或拒绝身份验证的,医疗机构有权拒绝提供医疗服务。
2. 工作人员未按规定进行身份验证的,医疗机构应予以严肃处理。
3. 医疗机构未建立身份验证制度的,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七、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中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核对程序1、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下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核对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2、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3、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4、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5、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6、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7、护士在采集标本、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8、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9、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10、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陈述患者姓名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大邑县王泗镇公立卫生院二0一四年元月二日大邑县第二人民医院二0一三年元月二日。
病患身份的确认制度、途径及其核对程序

病患身份的确认制度、途径及其核对程序引言病患身份的确认是医疗机构中确保医疗服务精确提供的重要环节。
准确了解病患的身份可以帮助医疗机构避免患者信息混淆、误诊以及医疗风险的增加。
本文将介绍病患身份的确认制度、途径及其核对程序。
确认制度病患身份的确认制度是医疗机构为确保医疗服务准确提供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定和程序。
这些制度旨在识别和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医保卡号等。
确认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登记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病患登记系统,收集和保存患者的身份信息。
2. 身份证明材料:在病患首次就诊时,医疗机构应要求患者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材料,以核实其身份信息。
3. 信息核对:医疗机构在收集患者身份信息后,应通过相关系统和数据库对其进行核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确认途径为了确保病患身份的准确性,医疗机构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确认。
以下是常见的确认途径:1. 人工确认: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人工方式与患者直接交流并核对其身份信息。
例如,在挂号台或接待处要求患者出示身份证明材料,并与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2. 技术支持:医疗机构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病患身份的确认。
例如,通过医保卡读卡器或二维码扫描仪获取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系统进行比对。
3. 第三方验证:医疗机构可以与相关部门或第三方机构进行合作,使用其提供的身份验证服务。
这些第三方机构通常具备较高的身份核实能力,可以提供更可靠的身份确认结果。
核对程序核对程序是病患身份确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保病患的身份信息在不同环节中得到准确核对。
以下是常见的核对程序:1. 挂号环节:在患者挂号时,医疗机构应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明材料,与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比对。
2. 就诊环节:医疗机构在患者就诊之前,应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以避免患者信息混淆或错误。
3. 输液环节:在进行输液等治疗操作时,医疗机构应核对患者身份,以确保治疗操作的准确性。
结论病患身份的确认制度、途径及其核对程序对于医疗机构提供准确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在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患者的身份混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针对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进行详细讨论。
一、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2.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卡:医疗机构可以制定特定的患者身份识别卡,要求患者携带并在就诊时进行核对。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识别患者身份,减少患者身份混淆的可能性。
4.身份确认规定与培训:医疗机构可以制定明确的身份确认规定,并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执行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
同时,医疗机构还可要求医务人员在进行身份确认时进行签名或记录,以便后续追溯。
二、身份核对程序:2.医疗记录核对:医疗机构可以要求医务人员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上进行身份核对。
在每次就诊时,医生可以重复询问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信息,并在病历、体检报告等医疗记录上进行记录,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3.患者确认签名:医务人员可以要求患者在到诊或出院时进行身份确认的签名。
这样可以将患者与医疗活动进行有效绑定,并作为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凭证。
4.系统验证确认:在医疗机构建立了电子系统的情况下,匮患者携带身份识别卡,医务人员可以将卡片插入系统进行自动验证,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总之,在诊疗活动中,患者身份的确认是保障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预约确认、患者身份识别卡、系统登记确认等制度方法,配合到诊核对、医疗记录核对、患者确认签名、系统验证确认等核对程序,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这些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的实施,不仅可以避免患者身份混淆,还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2 】辨认办法和查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辨认(一)办法和查对程序1. 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干手续入科;2. 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用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查对其姓名.出诞辰期.住院号等相干信息(至少同时应用两种以上辨认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不能有用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与患者陪伴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诞辰期等相干信息,必要时查看有用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3. 精确.完全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查对无误后佩带,佩带时应与患者或家眷确认患者身份.无名氏患者,护士依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4.腕带笔迹不清晰或转科.转床等情形时,应实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查对无误后方可钦戴.(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辨认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进程中患者身份辨认(一)办法和查对程序1. 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之前,必须卖力查对和辨认患者身份,严厉履行“查对轨制”,确保对精确的患者实行精确的操作.2. 检讨.治疗.护理操作前,依据患者的沟通才能,精确切施反向核查:1)能有用沟通的患者:反向讯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本身姓名,同时,护士卖力查对标本瓶.药品.血成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精确无误.2)不能有用沟通的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说话交换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本身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伴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伴人员则以腕带辨认患者身份.3. 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的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查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辨认方法查对,确保信息精确,如查对患者姓名.出诞辰期或住院号.严禁以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辨认方法,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辨认技巧作为独一辨认办法.4. 查对无误后,精确切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操作中严厉履行查对轨制和消毒隔离轨制.(二)流程图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进程中患者身份辨认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门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四、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液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陈述患者姓名,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协和医院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