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合集下载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核对程序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二、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门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四、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七、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液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八、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九、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十、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陈述患者姓名,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协和医院护理部。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核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关手续入科;2、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核对其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相关信息(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接诊护士查瞧住院证,与患者陪同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生日期等相关信息,必要时查瞧有效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3、准确、完整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核对无误后佩戴,佩戴时应与患者或家属确认患者身份。

无名氏患者,护士根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

4、腕带字迹不清楚或转科、转床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与核对程序1、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之前,必须认真核对与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

2、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前,根据患者得沟通能力,正确实施反向核查: 1)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反向询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自己姓名,同时,护士认真核对标本瓶、药品、血制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准确无误。

2)不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得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则以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得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核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得识别方式核对,确保信息准确,如核对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或住院号。

严禁以患者得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识别方式,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4、核对无误后,正确实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消毒隔离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核对程序一、正确识别患者制度医护人员必须以患者姓名、床号(或就诊卡号)两种方式作为患者识别标志。

性别、年龄、住址、电话号码等可作为患者识别的补充信息。

病房号及床号不得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的唯一标志。

(一)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年龄、就诊卡号作为识别标志。

(二)对急诊抢救室患者使用患者姓名与就诊卡号作为识别标志,在患者进入抢救室时记录在腕带上。

(三)对身份不明的昏迷患者,由接诊医护人员临时命名与就诊卡号作为识别标志,在患者进入抢救室时记录在腕带上。

(四)住院患者以姓名和床号作为识别标志。

当给患者用药、输血或血液制品、抽血标本、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检查标本或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操作、处置服务时,都必须用执行单与患者腕带上的姓名及床号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

(五)、核对患者时,应询问患者的姓名,待患者或家属回答后,与手中执行单信息进行核对。

(六)、监控措施1.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等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监控和督导工作人员正确使用患者的识别标志;2 .职能部门每季度抽查员工正确识别患者制度执行情况;3.对全体员工进行识别患者制度培训。

发现不符合要求行为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患者识别错误。

二、门诊、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除核对床头卡、腕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2、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 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就诊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

就诊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

就诊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一、引言就诊人身份的确认是医疗机构在接待患者时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医疗诊疗安全、维护医疗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就诊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进行探讨。

二、就诊人身份确认制度就诊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是医疗机构建立的一个规范性制度,旨在确保诊疗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安全性。

该制度应该包括以下要素:1. 就诊人身份的定义:明确就诊人身份的含义,例如患者身份、陪护人身份等。

2. 就诊人身份确认的责任主体:明确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参与方在就诊人身份确认中的责任分工。

3. 就诊人身份确认的时间节点:明确在就诊过程中何时进行身份确认,例如在挂号、初诊等关键节点。

4. 就诊人身份确认的方式:列举和说明各种常见的身份确认方式,例如查验有效证件、核对个人信息等。

三、就诊人身份确认方法就诊人身份确认方法是具体实施就诊人身份确认制度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 查验有效证件: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医务人员应认真核验证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 核对个人信息:医务人员应将患者提供的个人信息与医疗机构记录的信息进行核对,确保信息一致。

3. 面部识别技术:有些医疗机构可以采用面部识别技术进行身份确认,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就诊人身份核对程序就诊人身份核对程序是医疗机构在就诊人身份确认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包括以下环节:1. 提示患者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并将其核验真实性。

2. 核对个人信息,确保与医疗机构记录的信息一致。

3. 如有疑问或发现身份信息不符,及时追加核实。

4. 记录就诊人身份核对结果,确保后续环节的准确性。

五、总结就诊人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是医疗机构保障诊疗安全和维护医疗秩序的重要手段。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确保就诊人身份确认工作的顺利进行。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和核对程序1. 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关手续入科;2. 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效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核对其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相关信息(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2)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与患者陪同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生日期等相关信息,必要时查看有效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3. 准确、完整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核对无误后佩戴,佩戴时应与患者或家属确认患者身份。

无名氏患者,护士根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

4. 腕带字迹不清楚或转科、转床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和核对程序1. 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 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前,根据患者的沟通能力,正确实施反向核查:1)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反向询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自己姓名,同时,护士认真核对标本瓶、药品、血制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准确无误。

2)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则以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 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的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核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识别方式核对,确保信息准确,如核对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或住院号。

严禁以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识别方式,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4. 核对无误后,正确实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方法和核对程序,做好身份识别制度

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方法和核对程序,做好身份识别制度

区人民医院北院关于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签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或提供任何其他治疗和操作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并核对处置单信息与腕带、床头卡信息是否一致;。

(1)对清醒的病人进行查对时,由病人自己报姓名,护理人员查对处置单、诊疗卡、腕带、床头卡等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2)对昏迷的病人进行查对时,由陪护报病人姓名,护理人员查对处置单、诊疗卡、腕带、床头卡等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3)患儿输液或各种处置等,由家长报患儿姓名、年龄等信息。

(4)发放特殊饮食时,应查对床前饮食卡与病人饮食种类是否相符,自备饮食应与医嘱种类相符,并确认患者身份;对特殊治疗、检查饮食,护士应查对落实。

2、输血病人,认真核对输血单信息,并履行谁执行谁签名制度。

输血前、输血时必须两人核对签字,完后24小时内护士长/护士长助理核实并签字。

配血一次一人一管,输血一次一人一份。

3、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严格执行专科交接等记制度。

(1)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转接。

(2)对重点患者,如手术、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必须严格执行交接流程。

(3)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必须严格执行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4)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陈述,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4、护理部组织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落实督导,定期召开会议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与程序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s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8、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4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5病房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6病房与产房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7产房与病房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8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检查I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7、转科相关制度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并通知住院处和营养科.⑸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⑵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⑶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⑷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⑸科室与I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责任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科室患者与I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对于违反该制度的相关责任人,予以全院通报批评,并勒令定期整改,并处与一定金额的罚金.该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附: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表;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2、急诊与ICU交接程序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信息;通知ICU护士,等待ICU通知;准备抢救用物品;与ICU护士详细交班.3、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接班.4、手术室/麻醉科与科室/ICU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术前交接:科室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交接;核对手术交接核查表;准备病历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术后交接:术后手术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科室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科室病房;评估病人后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

诊疗活动时病人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病人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病人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
核对程序
在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活动时,确保病人的身份确认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来保证病人身份的准确确认。

制度
1.登记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病人登记制度,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身份证明及医保等相关信息的登记。

2.电子病历制度:引入电子病历系统可提高病人身份确认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保护病人的隐私。

3.人员授权制度:医疗机构应设立授权人员,负责进行病人身份的确认,确保操作合法且信息保密。

方法
1.身份证明:要求病人在诊疗活动时出示有效的身份证明,如
身份证、护照等,以确保其身份的真实性。

2.预约和挂号:在预约和挂号过程中,医疗机构应核对病人提
供的预约信息,如姓名、年龄、联系方式等,尽量减少身份混淆的
可能性。

3.核实病历信息:医护人员应在开始诊疗前核实病历信息,包
括姓名、出生日期、过敏史等,确保与病人提供的信息一致。

核对程序
1.双重核对:重要的诊疗环节,如手术、输血等,需要进行双
重核对,医护人员通过病人的身份信息和识别码等进行核对,确保
操作的准确性。

2.二次确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药品名称、剂量等信息,并与患者进行二次确认,避免发生错误。

3.审查记录: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审查记录制度,记录核对程序的实施情况,以便后续追溯和评估。

通过建立制度、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实施核对程序,医疗机构能够有效地确认病人的身份,提高诊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保护病人的权益和隐私。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3、5、1、2患者身份得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得唯一依据)。

2、能有效沟通得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得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得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得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得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得手段,以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得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得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得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得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得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一、目得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得准确性,确保所执行得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得安全,特制定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与程序

患者身份查对制度与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4。

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及其程序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及其程序

就诊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必须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可以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择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在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患者的身份混淆,确保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针对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进行详细讨论。

一、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2.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卡:医疗机构可以制定特定的患者身份识别卡,要求患者携带并在就诊时进行核对。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识别患者身份,减少患者身份混淆的可能性。

4.身份确认规定与培训:医疗机构可以制定明确的身份确认规定,并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执行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

同时,医疗机构还可要求医务人员在进行身份确认时进行签名或记录,以便后续追溯。

二、身份核对程序:2.医疗记录核对:医疗机构可以要求医务人员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上进行身份核对。

在每次就诊时,医生可以重复询问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信息,并在病历、体检报告等医疗记录上进行记录,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3.患者确认签名:医务人员可以要求患者在到诊或出院时进行身份确认的签名。

这样可以将患者与医疗活动进行有效绑定,并作为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凭证。

4.系统验证确认:在医疗机构建立了电子系统的情况下,匮患者携带身份识别卡,医务人员可以将卡片插入系统进行自动验证,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总之,在诊疗活动中,患者身份的确认是保障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预约确认、患者身份识别卡、系统登记确认等制度方法,配合到诊核对、医疗记录核对、患者确认签名、系统验证确认等核对程序,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这些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的实施,不仅可以避免患者身份混淆,还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对于能够有效沟通的患者,实施双向检查法。

除检查床边卡外,患者还需说出自己的姓名,确认后才能实施。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干预或侵入性诊断和治疗活动之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确保正确患者正确操作的最终手段。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救室和新生儿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志。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上书写的信息清晰、标准、准确。

项目包括:病房、床位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关键护理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和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控组每月监督并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室、病房、手术室、ICU、产房和新生儿室的患者识别必须采取以下患者识别的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2.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2.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
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定期检查腕识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2 】辨认办法和查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辨认(一)办法和查对程序1. 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干手续入科;2. 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用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查对其姓名.出诞辰期.住院号等相干信息(至少同时应用两种以上辨认方法),确认患者身份.2)不能有用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与患者陪伴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诞辰期等相干信息,必要时查看有用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3. 精确.完全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查对无误后佩带,佩带时应与患者或家眷确认患者身份.无名氏患者,护士依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4.腕带笔迹不清晰或转科.转床等情形时,应实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查对无误后方可钦戴.(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辨认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进程中患者身份辨认(一)办法和查对程序1. 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之前,必须卖力查对和辨认患者身份,严厉履行“查对轨制”,确保对精确的患者实行精确的操作.2. 检讨.治疗.护理操作前,依据患者的沟通才能,精确切施反向核查:1)能有用沟通的患者:反向讯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本身姓名,同时,护士卖力查对标本瓶.药品.血成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精确无误.2)不能有用沟通的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说话交换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本身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伴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伴人员则以腕带辨认患者身份.3. 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的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查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辨认方法查对,确保信息精确,如查对患者姓名.出诞辰期或住院号.严禁以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辨认方法,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辨认技巧作为独一辨认办法.4. 查对无误后,精确切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操作中严厉履行查对轨制和消毒隔离轨制.(二)流程图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成品.发放特别饮食.诊疗运动进程中患者身份辨认流程。

诊疗活动时医生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医生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诊疗活动时医生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简介本文旨在介绍诊疗活动中医生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医生的身份确认至关重要,是保证患者权益和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制度方法1.工作证件制度医院可以通过发放工作证件的方式来确保医生身份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工作证件应包含医生的姓名、照片、职称等信息,并通过医院的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审核。

2.电子身份认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可以引入电子身份认证系统来确认医生的身份。

该系统通过医生的个人信息和特定的加密技术进行身份验证,确保匹配的医生才能进行诊疗活动。

3.双因素身份验证双因素身份验证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身份确认方式,它结合了两个或多个因素进行验证。

在医疗环境中,可以采用医生的工作证件和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进行双因素身份验证,以增强身份确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核对程序1.医护人员核对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进行医生身份的核对。

核对可以通过工作证件、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等方式进行,确保医生的身份和患者挂号信息相符。

2.系统自动核对医院可以建立医生诊疗系统,实现医生身份的系统自动核对。

该系统将医生的身份信息与医院数据库中的医生信息进行比对,确保医生的身份真实、合法。

3.定期审查和更新医院应定期对医生的身份信息进行审查和更新。

定期审查可以发现异常情况和身份冒用行为,及时进行处理和纠正。

总结医生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在诊疗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院可以通过工作证件制度、电子身份认证、双因素身份验证等方法来确认医生的身份真实性和合法性。

在核对程序上,医护人员核对、系统自动核对以及定期审查和更新等措施可以有效确保医生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院应注重建立健全的身份确认制度和流程,确保医疗活动的规范进行,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医疗安全。

以上是诊疗活动时医生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的简要介绍。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就诊者身份验证的医疗活动制度、方式和核实程序

就诊者身份验证的医疗活动制度、方式和核实程序

就诊者身份验证的医疗活动制度、方式和核实程序概述就诊者身份验证是医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就诊者身份验证的制度、方式和核实程序,以保障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制度就诊者身份验证的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建立的一套规范和流程,以确保就诊者的真实身份得到验证。

制度应包括以下要素:- 就诊者身份信息的收集和记录- 身份验证的时间节点和程序- 多种身份验证方式的选择- 防止身份信息泄露的安全措施方式就诊者身份验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以下是常见的身份验证方式:1. 身份证件验证:要求就诊者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并核对身份证件上的信息与就诊者提供的信息是否一致。

2. 生物特征验证:利用指纹、虹膜、声音等生物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验证,以确保就诊者的唯一性。

3. 口令验证:要求就诊者提供预先设定的密码或口令,以验证其身份。

4. 第三方验证:通过与相关机构或部门进行信息对接,核实就诊者的身份信息。

核实程序为了有效进行就诊者身份验证,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核实程序,确保验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般的核实程序:1. 收集就诊者身份信息:医疗机构应在就诊者首次到院时,要求其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及其他必要信息,并记录在档案中。

2. 核对身份信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应核对就诊者提供的身份信息与身份证件上的信息是否一致,确保其真实性。

3. 选择合适的验证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医疗机构可选择适当的身份验证方式进行验证。

4. 记录验证结果:医疗机构应将身份验证的结果记录在就诊者的档案中,以备日后查阅和参考。

总结就诊者身份验证是医疗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制度、选择合适的验证方式和执行核实程序,可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要求,制定相应的身份验证制度和流程,以保障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定期检查腕识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