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旅游景区与当地居民的

合集下载

旅游景区环境监测与保护措施实施细则

旅游景区环境监测与保护措施实施细则

旅游景区环境监测与保护措施实施细则第1章总则 (4)1.1 监测与保护目标 (4)1.2 监测与保护原则 (4)第2章生态环境监测 (5)2.1 空气质量监测 (5)2.1.1 监测目的 (5)2.1.2 监测范围 (5)2.1.3 监测项目 (5)2.1.4 监测方法 (5)2.1.5 监测频次 (5)2.2 水质监测 (5)2.2.1 监测目的 (5)2.2.2 监测范围 (6)2.2.3 监测项目 (6)2.2.4 监测方法 (6)2.2.5 监测频次 (6)2.3 噪音监测 (6)2.3.1 监测目的 (6)2.3.2 监测范围 (6)2.3.3 监测项目 (6)2.3.4 监测方法 (6)2.3.5 监测频次 (6)2.4 土壤质量监测 (6)2.4.1 监测目的 (6)2.4.2 监测范围 (6)2.4.3 监测项目 (6)2.4.4 监测方法 (6)2.4.5 监测频次 (7)第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 (7)3.1 植物资源保护 (7)3.1.1 建立植物资源档案 (7)3.1.2 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 (7)3.1.3 植被恢复与修复 (7)3.1.4 植物病虫害防治 (7)3.2 动物资源保护 (7)3.2.1 建立动物资源档案 (7)3.2.2 野生动物保护 (7)3.2.3 水生生物保护 (7)3.2.4 鸟类保护 (7)3.3 生态系统保护 (8)3.3.1 生态功能区划分 (8)3.3.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8)3.3.3 生态环境监测 (8)3.3.4 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 (8)3.3.5 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 (8)第四章景观资源保护 (8)4.1 自然景观保护 (8)4.1.1 保护原则 (8)4.1.2 保护措施 (8)4.2 人文景观保护 (9)4.2.1 保护原则 (9)4.2.2 保护措施 (9)第五章环境污染防控 (9)5.1 生活污水治理 (9)5.1.1 监测与评估 (9)5.1.2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9)5.1.3 污水资源化利用 (10)5.2 垃圾分类与处理 (10)5.2.1 垃圾分类宣传与教育 (10)5.2.2 垃圾收集与分类储存 (10)5.2.3 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0)5.3 空气污染防控 (10)5.3.1 空气质量监测 (10)5.3.2 污染源防控 (10)5.3.3 绿化与生态修复 (10)5.3.4 低碳旅游推广 (10)第6章旅游设施环境保护 (10)6.1 设施建设与管理 (10)6.1.1 旅游设施规划与设计 (11)6.1.2 设施建设过程监管 (11)6.1.3 设施布局与功能分区 (11)6.2 设施运行与维护 (11)6.2.1 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 (11)6.2.2 污染物处理与排放 (11)6.2.3 设施维护与更新 (11)6.3 旅游活动环境保护 (11)6.3.1 游客教育与引导 (11)6.3.2 旅游活动规范 (11)6.3.3 生态旅游与绿色出行 (11)6.3.4 环保设施建设与完善 (12)第7章环境监测预警与应急 (12)7.1 监测预警体系 (12)7.1.1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景区环境安全。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预案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预案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预案第一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述 (3)1.1 环境保护理念 (3)1.2 可持续发展战略 (3)1.3 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4)第二章旅游景区环境现状评估 (4)2.1 生态环境状况 (4)2.1.1 自然环境概述 (4)2.1.2 生物多样性 (4)2.1.3 生态环境问题 (4)2.2 社会环境分析 (5)2.2.1 人口状况 (5)2.2.2 社会经济发展 (5)2.2.3 社会环境问题 (5)2.3 经济环境评估 (5)2.3.1 旅游业发展状况 (5)2.3.2 产业结构分析 (5)2.3.3 经济环境问题 (5)第三章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目标与指标 (5)3.1 环境保护目标 (6)3.2 环境保护指标体系 (6)3.3 指标权重与评估方法 (6)第四章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措施 (7)4.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7)4.1.1 生物多样性保护 (7)4.1.2 森林植被保护 (7)4.1.3 水资源保护 (7)4.2 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7)4.2.1 大气污染治理 (7)4.2.2 水污染治理 (7)4.2.3 噪音污染治理 (7)4.3 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7)4.3.1 生态修复工程 (7)4.3.2 保护工程 (8)第五章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8)5.1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8)5.2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8)5.3 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 (8)第六章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规划 (8)6.1 规划原则与目标 (8)6.1.1 规划原则 (8)6.1.2 规划目标 (9)6.2.1 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 (9)6.2.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9)6.3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9)6.3.1 旅游产品开发 (9)6.3.2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10)6.3.3 人力资源开发 (10)6.3.4 文化传承与传播 (10)6.3.5 社区参与与发展 (10)第七章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 (10)7.1 国家级政策法规 (10)7.1.1 法律法规概述 (10)7.1.2 相关政策法规 (10)7.2 地方性政策法规 (11)7.2.1 法律法规概述 (11)7.2.2 相关政策法规 (11)7.3 旅游景区内部管理规定 (11)7.3.1 管理制度概述 (11)7.3.2 管理规定内容 (11)第八章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资金保障 (12)8.1 资金来源与渠道 (12)8.2 资金使用与管理 (12)8.3 资金审计与监督 (13)第九章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 (13)9.1 宣传教育体系 (13)9.1.1 组织架构 (13)9.1.2 实施主体 (13)9.1.3 实施对象 (13)9.1.4 实施目标 (13)9.1.5 保障措施 (14)9.2 宣传教育内容 (14)9.2.1 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 (14)9.2.2 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知识 (14)9.2.3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理念 (14)9.2.4 景区特色与环保成果展示 (14)9.3 宣传教育方式 (14)9.3.1 传统媒体宣传 (14)9.3.2 网络媒体宣传 (14)9.3.3 线下活动 (14)9.3.4 宣传品制作 (14)9.3.5 环保志愿者行动 (14)9.3.6 教育培训 (15)第十章旅游景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监测与评估 (15)10.1 监测体系构建 (15)10.1.2 监测内容 (15)10.1.3 监测频率 (15)10.2 监测指标与方法 (15)10.2.1 监测指标 (15)10.2.2 监测方法 (15)10.3 评估结果应用与反馈 (16)10.3.1 评估结果应用 (16)10.3.2 反馈机制 (16)第一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述1.1 环境保护理念环境保护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中,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

第五章、旅游人口、容量及市场定位

第五章、旅游人口、容量及市场定位

一、游人容量计算(一)、生态容量测算生态容量是在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正常维持而不致退化的情况下所允许的最大旅游活动量。

其测算依据是规划用地的功能和本底性质。

从石竹山风景名胜区的实际出发,确定其各类用地的生态容量和总生态容量(表 5.1)。

根据总生态容量测算的游人生态容量为375.5万人次/年。

表5.1 景区生态容量测算结果说明:石竹山全年均适合开展旅游活动,考虑到大雨、台风、意外事故等不可控制的因素,每年按200天计算生态容量。

(二)、游人容量测算游人容量是在景区生态容量的范围内,考虑游客心理承受能力和功能技术标准而允许的最多游客数量。

其测算方法有线路法、面积法和卡口法。

从石竹山景区实际出发,主要采用线路法和面积法来测算,在确定各景区计算指标的基础上,测算整个景区内各旅游景区的游人容量为196万人次/年,结果如表5.2。

从表中看出,景区的日容量小于景区的生态容量,所以可以用这个容量作为控制景区游客人数的容量。

表5.2 景区游人容量测算结果说明:石竹山全年均适合开展旅游活动,考虑到大雨、台风、意外事故等不可控制的因素,每年按200天计算年游客容量。

二、客源市场预测与分析石竹山风景名胜区作为福清市的主打景区、大福州旅游圈的南部发展龙头,它的开发已经对游客产生相当大的吸引力,有较好的景区开发经验,曾被评为“福建十佳省级风景名胜区”。

目前,石竹山风景名胜区的客源市场还主要来自周边县市,仅在周边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而随着福清市和大福州都市旅游圈的发展,石竹山风景名胜区本身开发的深入,石竹山风景名胜区游客量的增长将表现为:景区深度开发后会经历一个较短的高速增长期,随后增长率逐渐下降,游客量的增长趋于平缓。

对石竹山风景名胜区的游客进行低、中、高三个方案预测:1、低方案☐到2006年末,石竹山风景名胜区总游客量约55.7万人次,此前各年年平均增长率为3%;☐到2010年年末,石竹山风景名胜区总游客量为67.8万人次,此前各年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2020年左右,石竹山风景名胜区总游客量为91.1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景点法(全文).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景点法(全文).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全文)(2013年4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旅游者第三章旅游规划和促进第四章旅游经营第五章旅游服务合同第六章旅游安全第七章旅游监督管理第八章旅游纠纷处理第九章法律责任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组织到境外的游览、度假、休闲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以及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依法保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利。

第四条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游览场所应当体现公益性质。

第五条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开展旅游公益宣传,对促进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六条国家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和市场规则,禁止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

旅游经营者应当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承担社会责任,为旅游者提供安全、健康、卫生、方便的旅游服务。

第七条国务院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发展进行综合协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明确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对本行政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和监督管理进行统筹协调。

第八条依法成立的旅游行业组织,实行自律管理。

第二章旅游者第九条旅游者有权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旅游者有权知悉其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

旅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按照约定提供产品和服务。

第十条旅游者的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当得到尊重。

第十一条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享受便利和优惠。

旅游景区发展与社区居民矛盾分析及对策探讨

旅游景区发展与社区居民矛盾分析及对策探讨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Jan.2017 Gen.558No.012017年1月总第558期第01期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高度依赖旅游环境的优化,而良好的旅游环境除了自然环境的净化,更与当地居民的支持和配合密不可分。

但很多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社区居民的利益,导致了与居民的矛盾。

实践证明,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及行为不仅影响到旅游规划与开发,而且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旅游景区发展中必须重视社区居民利益问题。

一、旅游景区发展与社区居民矛盾分析2009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各地纷纷把旅游业当作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旅游的热情高涨。

但在景区开发中,带来了环境污染,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居民生活成本提高,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退化,治安状况恶化,甚至在发展旅游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与外来游客的冲突。

(一)当地政府与社区居民的矛盾在景区开发中,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规划开发的实施者,其作用的发挥程度关系到景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开发规划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良性发展的旅游业使当地居民获益,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使社区居民分享到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带来的实惠,从而达到稳定当地社会秩序,提升社会整体道德层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整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仍是开发中的弱势方,他们拥有的土地部分被改变用途,还有部分原住居民可能需要搬迁,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不再拥有,在征地及拆迁补偿中的利益有时得不到保障。

(二)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的矛盾旅游企业是旅游活动的主导者,在旅游开发中,旅游产品开发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凭借政府给予的政策优势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而当地居民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关系导致了开发商和居民在利益分配上的不均衡。

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

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

《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景区服务与管理总学时数:48学时学分数:3学分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二)课程定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初步具备旅游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

能帮助学生树立景区管理意识与职业思想,建立景区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概念,具备从事与旅游景区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技能以及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工作中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前导课程包括《旅游概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课程;平行课程有《模拟导游》、《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策划实务》等;后续课程包括《旅游电子商务》、《跨文化交际》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职业分析和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景区服务与管理实践联系密切的项目(景区服务、景区管理)为载体,以此构建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实施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情境上以模拟为主,以学生扮演景区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角色,让学生模拟具体的操作技能;同时构建相对独立的案例教学体系,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案例演示时,注意情景模拟尽量逼真,增加演示的真实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人际表达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①掌握旅游景区中基层服务与管理业务一些基本概念。

?②了解旅游景区中基层服务与管理活动的内容,掌握其基本支持理论。

③掌握景区服务各环节的基本流程。

?④了解景区经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⑤掌握景区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二)职业技能目标:①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承担旅游景区现场服务与管理。

?②能够从事大中型旅游景区的基层与中层服务和管理等实际工作。

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2016

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2016

《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景区服务与管理总学时数:48学时学分数:3学分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就是旅游管理专业得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就是旅游管理专业得基础理论课程。

(二)课程定位通过本课程得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得基本规律与方法,初步具备旅游管理工作要求得理论素养与操作技能。

能帮助学生树立景区管理意识与职业思想,建立景区管理工作得基本思路与总体概念,具备从事与旅游景区相关工作得基本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得旅游服务技能以及在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工作中分析与处理问题得能力。

本课程前导课程包括《旅游概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课程;平行课程有《模拟导游》、《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策划实务》等;后续课程包括《旅游电子商务》、《跨文化交际》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职业分析与职业标准确定课程得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景区服务与管理实践联系密切得项目(景区服务、景区管理)为载体,以此构建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实施项目导向得教学方法,在教学情境上以模拟为主,以学生扮演景区服务人员与管理人员得角色,让学生模拟具体得操作技能;同时构建相对独立得案例教学体系,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得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得主动性、创造性。

在案例演示时,注意情景模拟尽量逼真,增加演示得真实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得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得人际表达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①掌握旅游景区中基层服务与管理业务一些基本概念。

②了解旅游景区中基层服务与管理活动得内容,掌握其基本支持理论。

③掌握景区服务各环节得基本流程。

④了解景区经营管理得现状及存在得问题。

⑤掌握景区管理得基本方法与内容。

(二)职业技能目标:①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承担旅游景区现场服务与管理。

②能够从事大中型旅游景区得基层与中层服务与管理等实际工作。

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制度范本

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制度范本

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景区旅游环境保护,确保景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类旅游景区(以下简称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条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以保护景区生态环境、文化底蕴为核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分区管理,差别化对待;(三)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四)全社会参与,共同保护。

第二章景区旅游环境保护组织与管理第五条景区管理机构应设立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六条景区管理机构应制定旅游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将规划纳入景区发展规划。

第七条景区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制度。

第八条景区管理机构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和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三章景区旅游环境保护措施第九条景区应实行分区管理,将景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外围区,实行差别化对待。

第十条核心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应严格控制,确保景区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不受破坏。

第十一条缓冲区内的旅游活动应合理规划,确保景区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的稳定。

第十二条外围区内的旅游活动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景区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第十三条景区应加强水资源保护,确保景区内水体水质不受污染。

第十四条景区应加强植被保护,禁止非法采伐、毁林开荒等行为。

第十五条景区应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禁止非法捕猎、买卖、运输野生动物。

第四章景区旅游环境保护监管第十六条景区管理机构应定期对旅游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自查,并向上级环保、旅游等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上级环保、旅游等部门应加强对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3a旅游景区规章制度

3a旅游景区规章制度

3a旅游景区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景区管理,保障游客权益,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3A级旅游景区。

第三条景区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国家安全、社会和公共秩序。

第四条景区应保障游客安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游客在景区游览期间的安全。

第五条景区应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保护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禁止随意破坏植被和动物。

第六条景区应注重文明旅游,提倡文明行为,禁止游客在景区内吸烟、乱丢垃圾等行为。

第七条景区应建立健全服务机制,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游客满意度。

第八条景区应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条景区应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游客投诉,保护游客合法权益。

第十条本规章制度由景区管理机构负责解释,如有不符合的地方,由景区管理机构调整。

第二章景区入园规定第十一条游客购买门票入园,应凭有效证件和门票入园,不得跨越栅栏或越过围墙。

第十二条景区开放时间为每天早上8点至晚上6点,逾时不得入园。

第十三条游客进入景区内,应遵守景区管理规定,不得破坏花草树木,不得乱涂乱画。

第十四条游客进入景区内,应遵守游览秩序,不得打闹嬉戏,不得干扰其他游客。

第十五条游客进入景区内,应听从工作人员指引,配合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检查。

第十六条游客进入景区内,应遵守景区规定的游览线路,不得擅自改变游览路线。

第十七条游客进入景区内,应保管好个人财物,不得随身携带大量现金和贵重物品。

第十八条游客进入景区内,应尊重文物保护区域,不得触摸、揉擦文物。

第十九条无购票入园的游客进入景区内,应接受处理,情节严重的将通知公安机关处理。

第三章景区安全管理第二十条景区应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对景区内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游客安全。

第二十一条景区应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对危险区域进行警示,游客禁止靠近。

第二十二条景区应设置应急疏散通道,保障游客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撤离。

第二十三条景区应配备专业救护人员和急救设备,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理。

雁门关景区管理制度规范

雁门关景区管理制度规范

雁门关景区管理制度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管理好雁门关景区,发挥其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雁门关景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包括景区内的景点管理、安全保障、文物保护、环境卫生等内容。

第三条雷锋纪念馆作为雁门关景区的核心景点,享有最高级别的保护和管理。

第四条雁门关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本规则的执行和监督。

第二章景区管理第五条雁门关景区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保障景区的正常运作和游客的安全。

第六条对景区内的文物和建筑,应当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保存完好。

第七条景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制定景区开放时间、门票价格、游客引导等相关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景区内的商铺、餐饮等服务设施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管理,确保安全和卫生。

第九条景区内的游客应当遵守景区规定,不得损坏文物、游乐设施等公共设施。

第十条景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三章环境保护第十一条雁门关景区应当严格控制垃圾和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景区周边的环境。

第十二条景区内的植被和动物应当得到有效保护,禁止破坏和捕杀。

第十三条景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加强对水源、土壤、空气等环境质量的监测,确保景区的生态安全。

第十四条景区内的污水处理、垃圾清理等工作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环境清洁和卫生。

第四章安全保障第十五条景区内的消防设施、紧急救援设备应当保持完好,并定期进行演练和检查。

第十六条景区管理委员会应当加强对景区周边的安全工作,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

第十七条景区内的游客应当遵守安全规定,不得从事违反安全要求的行为。

第十八条景区内发生的安全事故应当及时报告,组织有效的救援和处理工作,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第五章文物保护第十九条景区内的文物应当得到专业保护和管理,禁止私自损坏或擅自移动。

第二十条对于雁门关景区内的传统民居、古建筑等历史建筑物,应当进行修复和加固工作,保障其安全和完整性。

旅游经济学第五章 旅游供给基本理论

旅游经济学第五章   旅游供给基本理论

① 旅游景区(点)
旅游景区(点)是旅游者/游客的概念 旅游景区(点)是发展旅游的核心 旅游吸引物是景区核心依托 但需要转化 旅游景区(点)同样具有不可移动性 空间共享
整理课件
景点(visitor attractions)概念
一个为游客提供游览、消遣、娱乐和受教育的, 专门指定和专人经营管理的、长久性的地点 (Middledon,1988)



图 1旅游供给曲线
整理课件
旅游供给量
格价
A
图2 旅游供给与价格
整理课件
B 数量
价 格
图3 旅游供给与价格
整理课件
数量
三、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
旅游吸引物因素 经济因素 政策因素 管理和服务因素 科技因素 预期因素
整理课件
无效旅游供给
整理课件
第三节 旅游供给影响因素
一、生产函数与供给函数 所谓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
件下,特定的投入组合有效使用时的最大 可能性产出。常见的生产函数有固定比例 的生产函数、线性生产函数以及柯布-道 格拉斯生产函数。
整理课件
1、固定比例生产函数
Y=F(X1,X2)= min{X1,X2}
整理课件
②旅游交通
交通本身不能成为出游动机 交通可推动目的地成长:成行前提;刺激需求
大交通、小交通、区内交通
整理课件
③住宿设施
包括向所有类型游客提供商业性或准商业性过 夜设施的所有机构
饭店:以建筑物、内在设备设施以及管理和服务人员
的集合为依托,主要为离开常住地的消费者提供住宿服 务为主的组织
供求层次分解的意义
供给不等于销售 替代供给实现的非稳定性 无效供给退出困难 成为削价竞争的根源之一

旅游景区旅游线路设计方案

旅游景区旅游线路设计方案

旅游景区旅游线路设计方案第一章导言 (3)1.1 项目背景 (3)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意义 (3)第二章旅游景区概况 (4)2.1 旅游景区地理位置 (4)2.2 旅游景区资源类型 (4)2.3 旅游景区特色分析 (4)第三章目标市场分析 (4)3.1 目标市场定位 (5)3.2 目标市场需求分析 (5)3.2.1 休闲度假需求 (5)3.2.2 文化体验需求 (5)3.2.3 亲子互动需求 (5)3.2.4 商务会议需求 (5)3.3 目标市场消费特征 (5)3.3.1 消费水平 (5)3.3.2 消费观念 (5)3.3.3 消费需求 (6)3.3.4 消费渠道 (6)3.3.5 消费决策 (6)第四章旅游线路设计原则 (6)4.1 可行性原则 (6)4.2 安全性原则 (6)4.3 独特性原则 (6)4.4 经济效益原则 (6)第五章旅游线路规划 (7)5.1 旅游线路主题设计 (7)5.2 旅游线路布局 (7)5.3 旅游线路节点规划 (7)第六章交通与住宿安排 (8)6.1 交通工具选择 (8)6.2 交通路线规划 (8)6.3 住宿安排 (9)第七章游览时间与活动安排 (9)7.1 游览时间规划 (9)7.1.1 总体游览时间 (9)7.1.2 每日游览时间分配 (9)7.2 活动安排 (10)7.2.1 第一天活动 (10)7.2.2 第二天活动 (10)第八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10)8.1 导游服务 (10)8.1.1 导游人员配置 (10)8.1.2 导游服务内容 (11)8.1.3 导游服务质量管理 (11)8.2 旅游餐饮服务 (11)8.2.1 餐饮设施布局 (11)8.2.2 餐饮服务质量 (11)8.2.3 餐饮服务创新 (11)8.3 旅游购物服务 (11)8.3.1 购物设施布局 (11)8.3.2 购物服务质量 (11)8.3.3 购物服务创新 (11)8.4 旅游娱乐服务 (12)8.4.1 娱乐设施布局 (12)8.4.2 娱乐服务质量 (12)8.4.3 娱乐服务创新 (12)第九章旅游营销策略 (12)9.1 旅游产品推广 (12)9.1.1 产品定位 (12)9.1.2 推广渠道 (12)9.1.3 推广内容 (12)9.2 价格策略 (12)9.2.1 价格定位 (12)9.2.2 价格优惠 (13)9.2.3 价格调整 (13)9.3 促销活动策划 (13)9.3.1 主题促销活动 (13)9.3.2 联合促销活动 (13)9.3.3 线上线下互动 (13)9.4 客户关系管理 (13)9.4.1 游客信息收集 (13)9.4.2 客户服务 (13)9.4.3 客户维护 (13)第十章旅游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4)10.1 旅游环境保护措施 (14)10.1.1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14)10.1.2 完善旅游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4)10.1.3 提高旅游环境保护技术水平 (14)10.1.4 优化旅游资源配置 (14)10.2 生态旅游发展 (14)10.2.1 生态旅游的定义与特点 (14)10.2.2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14)10.3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15)10.3.1 社区参与旅游的意义 (15)10.3.2 社区参与旅游的方式 (15)10.3.3 社区参与旅游的保障措施 (15)10.4 可持续发展战略 (15)10.4.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15)10.4.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15)10.4.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监测与评估 (15)第一章导言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手册

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手册

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手册第一章总则 (3)1.1 概述 (3)1.2 制定目的 (3)1.3 适用范围 (4)第二章安全管理组织与职责 (4)2.1 组织结构 (4)2.1.1 安全管理委员会 (4)2.1.2 安全管理部 (4)2.1.3 各部门安全员 (4)2.1.4 安全检查小组 (4)2.2 职责划分 (5)2.2.1 安全管理委员会职责 (5)2.2.2 安全管理部职责 (5)2.2.3 各部门安全员职责 (5)2.2.4 安全检查小组职责 (5)2.3 安全管理人员配备 (5)2.3.1 安全管理委员会 (5)2.3.2 安全管理部 (5)2.3.3 各部门安全员 (6)2.3.4 安全检查小组 (6)第三章安全教育与培训 (6)3.1 安全教育制度 (6)3.1.1 制定目的 (6)3.1.2 适用范围 (6)3.1.3 安全教育内容 (6)3.1.4 安全教育形式 (6)3.1.5 安全教育组织与实施 (6)3.2 员工安全培训 (7)3.2.1 培训对象 (7)3.2.2 培训内容 (7)3.2.3 培训方式 (7)3.2.4 培训周期 (7)3.3 应急处置能力培养 (7)3.3.1 培养目的 (7)3.3.2 培养内容 (7)3.3.3 培养方式 (8)3.3.4 培养周期 (8)第四章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8)4.1 风险识别方法 (8)4.2 风险评估流程 (8)4.3 风险等级划分 (9)第五章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 (9)5.1 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9)5.1.1 制定原则 (9)5.1.2 制度内容 (9)5.2 安全防护措施 (10)5.2.1 安全设施配置 (10)5.2.2 安全巡查与监控 (10)5.2.3 安全宣传与培训 (10)5.3 安全管理预案 (10)5.3.1 应急预案制定 (11)5.3.2 预案实施与评估 (11)第六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11)6.1 应急处置程序 (11)6.1.1 预警与监测 (11)6.1.2 应急响应 (11)6.1.3 现场处置 (11)6.1.4 后续处置 (12)6.2 应急救援队伍 (12)6.2.1 队伍组成 (12)6.2.2 队伍培训 (12)6.2.3 队伍管理 (12)6.3 应急物资与设备 (12)6.3.1 物资储备 (12)6.3.2 设备维护 (12)6.3.3 应急物资调用 (12)第七章旅游设施安全管理 (12)7.1 设施安全检查 (13)7.1.1 检查目的 (13)7.1.2 检查内容 (13)7.1.3 检查频次 (13)7.1.4 检查人员 (13)7.2 设施维护保养 (13)7.2.1 维护保养目的 (13)7.2.2 维护保养内容 (13)7.2.3 维护保养计划 (13)7.2.4 维护保养人员 (13)7.3 设施安全使用 (14)7.3.1 使用规范 (14)7.3.2 使用培训 (14)7.3.3 使用监督 (14)7.3.4 应急预案 (14)7.3.5 客户告知 (14)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 (14)8.1 环保措施 (14)8.2 生态安全保护 (15)8.3 环境监测与治理 (15)第九章旅游安全监管 (15)9.1 监管制度 (15)9.1.1 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监管制度 (15)9.1.2 旅游安全监管体系 (15)9.1.3 旅游安全监管法律法规 (16)9.2 监管措施 (16)9.2.1 旅游安全风险分级管理 (16)9.2.2 旅游安全巡查 (16)9.2.3 旅游安全培训与宣传 (16)9.2.4 旅游安全应急预案 (16)9.2.5 旅游安全信息发布 (16)9.3 监管责任追究 (16)9.3.1 旅游安全责任追究 (16)9.3.2 旅游安全监管责任追究 (16)9.3.3 旅游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程序 (16)9.3.4 旅游安全监管责任追究与激励相结合 (16)第十章安全处理与法律责任 (17)10.1 报告与调查 (17)10.1.1 报告 (17)10.1.2 调查 (17)10.2 处理与赔偿 (17)10.2.1 处理 (17)10.2.2 赔偿 (17)10.3 法律责任追究 (18)10.3.1 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18)10.3.2 追究行政责任的情形 (18)第一章总则1.1 概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手册旨在全面阐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措施,以保证景区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稳定。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大全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大全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大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旅游景区管理,规范景区经营行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保护景区资源,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类旅游景区,包括自然景区、文化景区、历史景区等。

第三条旅游景区管理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遵守法律法规,保护环境,传承文化。

第四条各级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景区的监督检查,组织定期的景区评估和巡查,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第五条景区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旅游景区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并解决游客投诉。

第二章景区规划与开发管理第六条旅游景区应经过合法程序的规划和开发,确保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政策。

第七条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遵守保护自然资源、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

第八条景区开发单位应提供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保障游客的安全和便利。

第九条景区开发单位应落实保护景区环境的措施,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

第十条景区建设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范和建筑法规,设立消防设施和紧急救护设备。

第三章景区门票管理第十一条景区门票价格应公示,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合理定价,保证游客的知情权。

第十二条景区门票价格应根据旅游旺季和淡季进行调整,切实保障游客的消费权益。

第十三条景区门票销售渠道应多样化,包括官方网站、景区售票处、旅行社代理等。

第十四条景区门票购买应提供发票,并保留相关购票记录,便于监督和管理。

第十五条景区门票免费政策应明确,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得违法变相收费。

第四章景区导游管理第十六条景区导游应持有国家规定的导游证,并穿着统一的导游服装。

第十七条景区导游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不得进行不正当宣传和推销。

第十八条景区导游应关注游客的安全问题,引导游客遵守景区规定,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

第十九条景区导游不得收取游客除门票外的额外费用,不得进行强制购物或强行消费。

第五章景区安全管理第二十条景区应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游客和员工的安全。

第二十一条景区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景区的安全监督,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

旅游景区与周边居民间和谐关系问题初探

旅游景区与周边居民间和谐关系问题初探
第 3 第 2期 卷
2 1 年 4月 00
旅 游 论 坛
Tours r im Fo um
Vo1 o. .3N 2 A pr 2 0 .. 01
[ 旅游业 研究]
旅游景 区与周边居民间和谐关系问题初探
段华 勇
( 林 漓江 冠 岩 风 景 区 , 西 桂 林 5 1 0 ) 桂 广 4 0 2


所谓 旅 游 景 区与周 边 居 民 间和 谐关 系 就 是 指旅 游景 区在 经营 发展 过 程 中与周 边 村 庄或 社 区建立 起
齐放 、 荣兴盛 的 面貌 , 游景 区也 日益 成 为投 资 开 繁 旅 发的热 点领域 。据统计 , 国当前 由国家旅游 局评定 我 的5 级景区6 A 6家 ,A 级景 区 10 8家 , 国 已经评 4 0 全 定等 级 的旅游 景 区超 过 35 0家 , 上一 些小 规 模景 0 加 区, 区总数 达数万 家 。 景 随着我 国旅游产 业的蓬 勃发 展 , 旅游景 区绝大 部
经 营 单位 的企业 性质 , 区身 份 、 会功 能 和经 营 目 景 社 标 的转 换 , 然带 来 各 种利 益 的重 新 分 配 , 必 然产 必 也 生 一些新 的现象和 问题 。其 中 , 旅游 景 区与周边 居 民
关 系的问题 就 日益 凸显 , 已严 重影 响到 我国旅 游景 并
[ 键 词] 关 旅游 ; 区 ; 民 ; 系 景 居 关
[ 中图分类号] 5 Z F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438 (0 0 0 — 180 1 7— 74 2 1 )20 8 —6
旅游业作 为永远 的“ 阳产业 ” 随着社 会的不 断 朝 , 进 步 和经 济的 日益 繁荣 , 们 生活 水 平 的不 断提 高 , 人 在 世界 范围 内得到 飞速发 展 。 国的人均 国 民生 产总 中 值 已达30 0多美元 , 0 按世 界旅 游组 织的划 分办法 , 中 国旅 游业发 展 已进入 快车道 , 在从 一个旅 游大 国逐 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 司空山 –看招商引资
最后部分看妙道山
23
1.经济利益分配3
额外收入:基于社区成员的身份而获得的一 些经济利益
24
2.培训和教育
基础性培训 基础的礼貌礼节 本地资源的介绍 旅游知识、旅游技能培训 专门性培训 英语培训 管理 销售等 教育:培养社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第五章 旅游景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主讲人:孙亚辉
1
第五章 旅游景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第一节 作为利益主体的当地居民分析 第二节 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态度 第三节 关于社区旅游 第四节 旅游景区中当地居民的行为管理 第五节 国内外社区旅游及社区参与旅游经验借鉴
2
第一节 作为利益主体的当地居民分析
25
3.就业
优先考虑本社区居民的就业 缓解就业压力 有助于当地社区稳定 降低企业成本 有利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效率问题
26
4.商机
鼓励、引导本地居民从事旅游商业活动 提供优惠条件:如贷款 建立家庭旅馆等形式
弱小企业受到强大的竞争,如何缓解 特色服务、入股、特色工艺品等
10
(一)决策过程的参与
1.社区及旅游业基本情况调查 2.设计、修正旅游调查问卷和民意测试问卷 3.问卷调查及分析 4.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及具体实施方案 5.公布旅游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征求意见 6.召开旅游听证大会 7.整理、确定旅游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 8.评审 9.评价和检验
11
1.社区及旅游业基本情况调查
加实施后,专家协同政府部门对旅游 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检验社区参与的效果
对下一次参与进行修正和完善 在参与机制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将参与机制纳
入当地的政策法规中,形成固定的制度
20
(二)利益分配的参与
1.经济利益分配 2.培训和教育 3.就业 4.商机
的差别
13
3.问卷调查及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出对社区旅游发展的关注点
14
4.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及具体实施方案
具体实施方案最好有两至三个,供社区居民 选择
15
5.公布旅游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征 求意见
旅游发展战略公布于众:电视、报纸、互联 网、入户发放等形式
如有异议---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合理意见 如强烈反对---重新考虑方案的可行性
等,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建设项目必须经过社区居民的同意
8
(四)当地居民与游客的关系
主人与客人的关系
当社区居民感到收益大于付出时---友好

小于
---敌对
社区居民较强的地方荣誉感有助于提高对旅 游发展带来的诸多不便的容忍度
9
三、旅游景区中当地居民的权利
(一)决策过程的参与 (二)利益分配的参与
29
一、国外研究综述2
(一)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二)影响居民感知和态度的因素 (三)影响居民感知和态度的理论解释 (四)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管理建议
30
(一)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1.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因素 2.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影响因素 3.旅游目的地居民态度在旅游发展中所扮演的
一、当地居民在旅游景区中的地位 二、当地居民与其他主体的关系 三、旅游景区中当地居民的权利
3
一、当地居民在旅游景区中的地位
弱势地位 如享受不到旅游带来的益处,对旅游业及旅
游者产生不良感知,对发展旅游形成排斥心 理,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既是主体:是景区的主人,处于旅游景区发 展的核心地位 又是客体:是景区的一部分,逐步被视为旅 游产品的核心
通过当地旅游局来了解本地旅游业发展的基 本情况:旅游业收入、游客数量、旅游资源 开发程度等
社区调查:社区人口、工农业产值、人均收 入水平、政府政策等
12
2.设计、修正旅游调查问卷和民意测试问卷
民意测试 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看法 对发展哪些旅游产品的看法 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以及不同居民之间看法
6
(二)当地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1.主导与参与的关系 旅游管理体制是政府主导 政府提高社区居民的经营技能和专业素质,
保障社区居民的合理权利,提供贷款 社区居民配合政府工作 2.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为社区服务的
7
(三)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的关系
利益关系 旅游企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商机和培训
16
6.召开旅游听证大会
程序一:专家、政府将规划成果向社区居民 代表进行介绍
程序二:实施方案分割,分别打分 程序三:与旅游规划发展实施方案的原先顺
序进行对比,如有出入,再次磋商 有较大分歧时,重新设计
17
7.整理、确定旅游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
由专家做 无群众参与
18
8.评审
21
1.经济利益分配1
分配方式有两种 成立一个协调各方利益的组织,即旅游利益
协调委员会,相关利益主体都有代表参加 成立集体性质的股份制公司,所有的社区居
民都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分配原则由 相关人员商定
22
1.经济利益分配2
社区居民经济利益的获得途径 劳务收入 从商收入 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入股参与旅游景区开发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案例 岳西县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的若干规定 /colShow.asp?colID=
4
二、当地居民与其他主体的关系
(一)当地居民与旅游景区的关系 (二)当地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三)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的关系 (四)当地居民与游客的关系
5
(一)当地居民与旅游景区的关系
共存共荣、互相融合的关系 资源遭破坏 居民生活无依托 社区不仅提供自然景观或人文风情,也提供
旅游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环境
27
第二节 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态度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关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方

28
一、国外研究综述1
为什么要研究 旅游的发展,当地居民承担旅游带来的负面影
响,如果忽视他们的社会承载力极限问题以 及长期福利待遇-----对抗和冲突---阻碍旅 游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