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起字依据
古人起字依据[终稿]
古人起字依据[终稿]古人起字是依据中国古人的姓名字号楚庄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①,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1/ 14--------------------- ①世界古代史学者称这种氏族标志(也是氏族崇拜对象)为图腾。
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①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诸城)的葛姓迁到阳都(今山东沂水),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汉字的演变ppt课件
代表作品
李斯的《泰山刻石》、唐代李阳 冰的《三坟记》等。
隶书
起源与发展
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逐渐流行于汉代。隶书的出现标志 着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因其字形扁平、书 写方便,逐渐替代了篆书成为官方文书。
特点与风格
隶书的笔画平直,字形方正,结构严谨。不同地区的隶书 风格略有差异,如秦隶较为粗犷,汉隶则显得秀美。
03
代表作品
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等。
行书与草书
行书与草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草书则是在篆书和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行书和草书都是为了满足快 速书写和表达情感的需要而产生的。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连贯流畅,字形较为潦草,能够快速书写并表达出动 态感。行书在魏晋时期逐渐流行,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等。
间。
对于汉字文化价值的认识与思考
01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中国 古代文化的载体,也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
02
汉字的形态、音韵和语义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其他文
字无法替代的。
汉字文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对世界
03
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汉字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汉字的应用和 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汉字需要不断进 行规范化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和人民。
应当加强对于汉字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推 广,提高公众对于汉字文化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培养更多的汉字文化传承人才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总结与思考
对于汉字演变的总结与回顾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古人的名、字、号作者/王少华贾文丰姓和名的由来《说文5种:“名于父为类。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左传·桓公六年》)古人十分重视这段话,《礼记》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这里所谓的“以名生为信”,就是按人出生时与某事相关联取名,并且该事要真实可靠,如郑庄公出生时逆生,他的母亲武姜为他取名寤生;鲁公子友出生时,有纹在其手上,好像“友”字,故取名为友。
所谓“以德命为义”,即以祥瑞之事来取名,如太王感到文王将来必定昌盛,故为其取名“昌”。
所谓“以类命为象”,即根据出生后的相貌特征与某物类取名,如孔子“生而首圩顶”,名丘。
所谓“取于物为假”,即假借万物之名而命名,如陈宣公、宋昭公皆名杵臼;再如孑L子的儿子伯鱼出生时有人送鱼,故取名鲤。
所谓“取于父为类”,即以与其父相关相类的事取名,如鲁庄公与其父同生日,取名日同。
同时,命名还有6条禁规:1.不以国名作人名;2.不以本国官名作人名;3.不以本国山川名作人名;4.:“名”是供成年、结笄加字、许配基本上是一回事。
名和字的关系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孳生。
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着“名字相应”的原则,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
《白虎通义·姓名》日:“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从名与字的连带关系和构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同义互训。
如诸葛亮,字孔明;张衡,字平子;秦观,字少游。
这里的亮与明、衡与平、观与游同义,可以相互注释。
反义相对。
如朱熹,字元晦;韩愈,字退之。
这里的熹与晦、愈与退都是反义相对的。
连义推想。
如关羽,字云长,取庄子《逍遥游》句:“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由“翼”想到羽毛,进而由“垂天之云”推想到云长。
苏轼字子瞻,由倚轼而推想到瞻望。
秦观。
长幼。
其中的“伯”与“孟”又有区别,嫡妻所生长子(女)称“伯”,妾所生长子(女)称“孟”。
中考现代文阅读《古人的名、字、号》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顾明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
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
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何谓名、字、号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④《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
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
《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
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
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
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
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
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
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
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在中国古代,取名和起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名字和字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所以,古人非常注重取名和起字的规则,以期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好名字,让他们能够长大成才,有所成就。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取名和起字的规则。
一、名字的规则1. 名字的来源古人取名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父辈或祖先的名字中取名;(2)从古代的经典或文学作品中取名;(3)从自然界中的物品或景物中取名;(4)从人物的品质或才能中取名。
2. 名字的组成古人的名字一般由一个姓和一个名组成,有的还会加上一个字。
名字的组成要符合以下规则:(1)姓氏要尽量简单明了,易于辨认;(2)名字要有意义,不能随意取名;(3)名字的音韵要和谐,不能太过刻意;(4)名字的长度要适中,不要太长或太短。
3. 名字的寓意古人取名时,一般会给名字寄寓一些美好的寓意,以期能够给孩子带来好运和好的前途。
常见的名字寓意有:(1)忠诚、信义、勇敢、正直等品质;(2)智慧、聪明、博学、创新等才能;(3)吉祥、平安、幸福、富贵等祝福。
二、起字的规则1. 起字的来源古人起字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父母或师长的字中取字;(2)从自己的性格或才能中取字;(3)从经典或文学作品中取字;(4)从自然界中的物品或景物中取字。
2. 起字的组成古人的起字一般由一个字组成,有的还会加上一个号。
起字的组成要符合以下规则:(1)字要有意义,不能随意取字;(2)字的音韵要和谐,不能太过刻意;(3)字的形象要美观,不能太过朴素;(4)字的长度要适中,不要太长或太短。
3. 起字的寓意古人起字时,一般会给字寄寓一些美好的寓意,以期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好的前途。
常见的起字寓意有:(1)忠诚、信义、勇敢、正直等品质;(2)智慧、聪明、博学、创新等才能;(3)吉祥、平安、幸福、富贵等祝福。
三、名字和起字的搭配古人取名和起字的搭配也有一定的规则,一般要求名字和起字的搭配要和谐、协调,不能出现不搭调的情况。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家谱中人物的简介和古文、古诗词中介绍作者时,总是碰到名、字、号。
古人的: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二、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有两种情况: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2、“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
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三、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
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
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
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古人的“字”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
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
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
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
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
《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
”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
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
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为什么古⼈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时,常能听到“常⼭赵⼦龙”、“燕⼈张翼德”等称呼,其中“⼦龙”、“翼德”都是⼈物的“字”。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更是每个⼈物出场时都会在其旁边标上姓名和字。
那么,这个“字”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古⼈起名要有“字”呢?其实,“字”最早在商朝便出现了,到了周朝,“字”这⼀制度开始盛⾏,许多著名的历史⼈物都有⾃⼰的字。
根据《礼记·檀⼸》的说法,男⼦在加冠后便正式步⼊社会,需要和许多⼈打交道,互相之间如果只呼其名,显得不够尊重,于是迎来⼆⼗岁的男⼦,就要在本名外另取⼀个“字”。
在与⼈交往时,互相称对⽅的字以⽰尊重。
⽽男⼦⾃⼰的名字,则只能长辈或者⾃⼰来叫。
当长辈对晚辈称名字时,表⽰亲昵;当⾃⼰称名字时,则表⽰谦逊。
步⼊社会,采⽤更多的是⾃⼰的字,于是我们可以见到在讲述古代或者近代的影视剧中,交谈双⽅互称对⽅的字,显得即尊重⼜⽂雅。
⾄于字的内容,则⼤多是表⽰德⾏或解释⾃⼰的本名,因为它是⽤来“表德”,所以⼜被称为“表字”。
亦或者是,字含有和本名相关的意义。
著有著名的《颜⽒家训》的北齐⽂学家颜之推认为,⼈名是⽤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现⾃⼰的德⾏和愿望,⽤字来约束⾃⼰,从⽽起到督促的作⽤。
其实,字刚刚诞⽣时,并没有特别严格和约定俗成的制度,于是民间的字既有后世⼴泛的两个字,也有仅⼀个字的。
⽐如著名的屈原,他本名屈平,原是他的字。
还有西楚霸王项⽻,⽻其实是他的字,项籍才是他的本名。
后⼈为了表⽰尊重,便称呼他们的字,渐渐的,许多⼈甚⾄不知道他们的本名了。
⼀⾔的字并不多,⼤部分的字因为肩负着解释说明姓名,表达德⾏这样的“重任”,所以常常有两⾔。
⽽两⾔的字则有着许多不同的规律。
⽐如家中有兄弟数⼈,那么其字的⾸位往往是⽤“伯仲叔季”来表⽰长幼。
举例来说,三国时期雄踞东南的孙吴,其奠基⼈孙坚⽣下四⼦,分别是孙策、孙权、孙翊和孙匡,⽽他们的表字则分别是伯符、仲谋、叔弼和季佐,正是按照“伯仲叔季”来取字。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荀子。劝学》)
现在有“道德情操”之说
纪事
纪事 :取可资纪念或有所触发的事或物为名字
孔子
• 名丘,字仲尼。 • 据说孔子的父母祷于尼丘山才生下他,故名
“丘”字“尼”以记其事。
祟教 东晋以来,佛教、道教盛行,人们多取释道事物以为名字。
王维
• 名维,字摩诘。 • 维摩诘,为梵文的音译略称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取字的方法
1.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辅 2.名与字意义相反 3.名与字互为因果 4.名与字互相推导 5.引用经典 6.纪事 7.崇教
古人的号
号多为自己所起,也有他人起的。号也称为别称、别号。人们往 往是根据自己的志趣或者住地来起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 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古人的谥号
衬字
以上举的诸人之“字”均有两字组成。其中一个为主(也有些“字”中两字都起作用), 另一个为辅,为主的与“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为辅的只起修饰作用。
①涵义丰美之字: 子、甫、元、君、玄、宝、智、义、仁、耆 、公、翁、卿、倩、彦、 伟、休、 道、孝 ……
②次第:孟(伯)、仲、叔、季
最典型例子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 孙策 老大 字伯符 孙权 老二 字仲谋 孙翊 老三 字叔弼 孙匡 老四 字季佐
意义相同或相辅
诸葛亮,字孔明 周瑜,字公瑾 陶渊明,字元亮 杜甫,字子美
孟郊,字东野 欧阳修,字永叔 曾巩,字子固 杨过,字改之
意义相反
朱熹,字元晦 晏殊,字同叔 韩愈,字退之
互为因果 相互推导
辛弃疾,字幼安 马致远,字千里
张九龄,字子寿 李贺,字长吉
引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 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 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教你怎样取字号
教你怎样取字号教你怎样取字号1,取字一般会点出自己的出身.比如, 孔丘,字仲尼,可以看出其行二,并且是山东尼山附近出生。
2,有时和自己的名有联系和呼应, 比如,关羽字云长. 羽和云的关系, 张飞字翼德, 飞和翼. 赵云字子龙, 云从龙的关系。
3,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平和原, 诸葛亮字孔明,亮为孔明也。
4,名和字意思相反的,如韩愈,字退之, 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
5,辨物统类,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
6,增美辞。
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
例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
用称谓美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
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士。
用形容美辞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字休琏。
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
刘备的谋士法正,字孝直。
7,采典籍。
采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义,用做表字,意趣高雅。
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劝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
”由此,明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益吾。
8,表仰慕。
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时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以其姓氏为字。
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钦佩西汉博士冯野王,不仅照搬其名,而且取字曰希冯。
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景仰宋代史家、人称“唐鉴公”的范祖禹,仿其名,又字景范。
9,寄情怀。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
古人起字号的讲究
古人起字号的讲究古人起字号的讲究古人重视名字的内涵,通常的惯例是先起名,待成年之后根据名的含义起个字号。
并且有四种起字号的惯例: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
如屈平,字原。
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
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俺。
予,俺也,意思相同。
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
如:梁鸿,字伯鸾。
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
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大海》,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曾点,字皙。
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宇元晦。
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
改了就不为过错。
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
如:徐干,字伟长。
《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
《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
《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而起字号的另一原因是,古人受礼遇文化的影响,认为名是父母取之,因此叫名的人也只有长辈。
而同辈人若叫对方的名,除非是极好的朋友否则就有不礼貌的嫌疑。
因此在古人成年之后则要起个字号,以方便别人叫之。
而字号则必须与其名意义相辅相成,因此也就有了上面4条规矩。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奇异知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
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
“○”是“”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
“○”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π=……),“π”是物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
“○”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
可见,汉字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方式。
2、“五”之说“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
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
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
“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化五行”。
“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
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
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
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
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
例如:“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古人的字与号
陈 琳
3、李商隐,
字义山:
商隐,即殷商隐者之
意。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 天下宗周,伯夷、叔 齐 义不食周粟,隐 于首阳山饿死, 故李商隐以字“义山” 与名呼应。
㈢意义相反
1、韩愈, 字退之: “愈”为胜过、超出 之意, “退”为约束退守之 意, 名与字相反相成,含 警示之意。
三国周 瑜 名瑜 字公瑾 三国诸葛瑾 名瑾 字子瑜 《说文解字》:“瑾 瑜,美玉也” “公”与“子”是衬 字
春秋 名回
颜回
颜 回
字子渊 《说文解字》: “渊,回水也, 回,渊水也” “子”是衬字
·
东汉 班固 名固 字孟坚 《尔雅•释诂》: “坚,固也” 。 《说文解字》: “凡坚牢曰固” 现在汉语中: “坚固”一词 “孟”是排行
5、义法: 周文王出生时有圣瑞显示,太王度其品德必将使 周得以昌盛,故取名“昌”; 隋初唐国公李渊的二儿子被一书生预言“必能济 世安民”,遂取名“世民”
汉代有骠骑将军霍去病,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清 代苏去疾
所见最多的是以吉命名的现象,仅《宋史》列传 里的就有栾崇吉、袁逢吉、王吉甫、孙逢吉、冯吉、 张惟吉、甘昭吉、梁从吉,附传有石保吉、薛惟吉、 张从吉、慎从吉、张吉,可见出现频率之高。
7、义法:该类有“仁、义、礼、智、信、忠、 孝、恩、慧、聪、颖、贞、淑、洁、厚、敦、 宽……”等表示传统美德的字,在当今取名 用字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仰贤,是通过取名表达对先哲前贤的仰 慕和效法之情。如“孔宗尼、颜羡渊、周今 旦、萧望何、张希良、李慕白、杜敬甫、王 仰维”等,是在圣贤姓名中直接加仰慕字眼 来表达仰慕之情。
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
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古人的称呼比较复杂。
除了名、字,往往还有别号、官称等,同一个人会有几种称呼。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就很容易闹笑话。
以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古人出生三个月以后由父亲取名,字则是长大后才取的。
名是幼时在家供长辈称呼用的,成年之后要进入社会,就得另起一个名(也就是字),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那甚么时候才算成年呢?原来,在古时男子二十岁会举行「冠礼」,结发加冠,表示成人;女子则在十五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表示成人许嫁。
字,是那个时候才取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尊称、敬称和卑幼者对尊长者要称字,自称、谦称和尊长者对卑幼者要称名;平辈之间,除相熟的朋友可以不拘礼法称名之外,一般要称字,否则,称名道姓,直呼其名,就是不礼貌和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字由名衍生而来,所以字与名往往有一定的联系。
概括而言,名和字的关系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一是同义互训。
这是说名与字的意义相同,或者可以互相训释。
例如孔子的学生宰予字「子我」,班固字「孟坚」,诸葛亮字「孔明」。
其中的「予」与「我」、「固」与「坚」、「亮」与「明」,都是同义的。
又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二是反义相对。
例如孔子的另一个学生端木赐字「子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宋代着名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
「赐」与「贡」、「愈」与「退」、「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意义相反的。
三是相关联想。
例如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求字「子有」,就是取自「求而有」的意思;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取自「乐天」才能「居易」的意思,大家以后千万别要把白居易的「易」读成交「易」的「易」了。
苏轼字「子瞻」,则取凭轼(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来做扶手的横木)瞻望的意思。
四是原名变化。
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秦桧字「会之」等等。
古人起字的讲究
古人起字的讲究
在古代中国,起名和取字是受到严格讲究的。
一般来说,古人的名是由父亲在孩子出生三个月时赋予,因为这个名字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人唯一的个人符号,所以起名是极其讲究的,也有很多避讳。
特别地,只有古代有身份的人才会取字。
根据《礼记·曲礼》上的说法:“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无论男女,只有在达到成年的时候才会取字。
取字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尊重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供他人称呼。
另外,古人的名和字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在许多情况下,“名”和“字”存在着并列关系,即字和名的意义相同或相通。
例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明确地表达对受尊者的尊重,也可以清晰地表明尊卑关系。
字与名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宣……这里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文举、孔璋、仲宣则分别是他们的字。
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先说在继承传统方面,例如: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
(同义互训)唐代诗人罗隐,字昭谏;“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光明:~微(日光微明)】,字元晦【昏暗不明:~暝。
~暗】;清代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字怀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异之。
(反义相对)北宋文学家晃补之,字无咎;南宋诗人尤袤【~延(指横长)】,字延之;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学诚,字实斋。
(连类推论)东吴将领周瑜,字公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字子瑜。
(辨物统类)东汉文学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诗人钱起,字仲文;北宋词人晏几道,字叔原;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字季重。
(以排行入字)其次,在新的发展方面,主要有:增美辞。
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彦、伟、休、道、孝……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
例如:用尊老美辞的,东汉大臣窦融,字周公;东吴将领黄盖,字公覆;西汉豪强郭解,字翁伯;唐吏孔巢父,字弱翁。
用称谓美辞的,西汉使节苏武,字子卿;大将军卫青,字仲卿。
用身份美辞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美好】;曹丕之孙、魏帝曹髦,字彦【古代指有才学、德行的人】士。
用形容美辞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字伟长;三国魏文学家应璩【qú古代的一种耳环】,字休琏。
用德性美辞的,东汉学者尹珍,字道真。
刘备的谋士法正,字孝直。
采典籍。
采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义,用做表字,意趣高雅。
《尚书》称“满招损,谦受益。
”由此,明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晚清士绅王先谦,字益吾。
表仰慕。
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
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时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
古代人起字的方法
古代人起字的方法咱中国人老祖宗那可是相当有文化底蕴的呀!古代人起字那可是有一套一套的呢!你想想,那时候的人可讲究啦。
古人起字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儿,那都是有深意有讲究的哟。
一般来说呀,会根据本名的含义来延伸。
比如说,一个人叫“勇”,那他的字可能就会是“毅”之类的,强调他勇敢坚毅的品质,这不是很妙嘛!这就好像是给名字又加了一层注解,让别人更能理解他这个人呢。
还有啊,会根据排行来起字呢。
家里老大可能就会有个“伯”字相关的字,老二呢就是“仲”,老三是“叔”,老小就是“季”啦。
你看这多有意思,一下子就知道在家里的地位了。
就好像现在家里的老大老二一样,有个特别的称呼,多亲切呀!也有的人起字会参考一些经典著作或者典故呢。
从那些古老的智慧中汲取灵感,给自己取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字。
这就好比现在我们从书本里找一句喜欢的话当作座右铭一样,多有意义呀!而且哦,古人起字还会考虑五行呢。
什么金呀木呀水呀火呀土呀,要是觉得自己命中缺啥,就在字里补上,祈求能平衡一下,这是不是很神奇呢?这就跟现在有的人会根据星座来分析自己的性格命运有点像呢,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也是一种寄托呀。
你再想想,古人之间互相称呼字,那感觉多文雅呀!比起直呼其名,叫字显得多尊重呀。
这就像我们现在跟朋友之间会有一些亲昵的称呼,显得关系特别好一样。
古代人在这方面可真是讲究呢,通过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身份、性格还有文化素养。
你说,这古人起字的方法是不是特别有趣,特别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要是我们现在也能像古人那样给自己起个字,那该多有意思呀!说不定还能掀起一股复古的潮流呢!咱也感受感受老祖宗的智慧和文化魅力,多棒呀!咱可不能把老祖宗这么好的东西给丢了呀,得好好传承下去呢!。
古人名与字命名规律
古人名与字命名规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古人的名与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规律。
名与字不仅是个人的标识,更承载着家族的期望、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的价值观。
古人取名,往往有着多种考量。
首先,会从美好的寓意出发。
例如,“瑞”字象征着吉祥如意,“慧”字代表着聪慧机敏。
其次,会结合家族的排行字辈。
不少家族都有特定的字辈顺序,孩子的名字中便会体现这一传承。
再者,还会参考出生时的季节、时辰、地点等自然因素。
如出生在春天可能会取名“春生”,出生在早晨或许会叫“晨阳”。
而古人的字,则与名相互呼应,有着紧密的关联。
常见的规律有以下几种。
一是同义互训。
名与字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
比如,诸葛亮,字孔明。
“亮”和“明”都有光明、明亮之意。
二是反义相对。
名与字意义相反,形成对比。
例如,韩愈,字退之。
“愈”有超越、进步之意,“退”则有后退、谦逊之味,一进一退,互为补充。
三是相关联想。
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着一定的关联,但并非直接的同义或反义。
比如,赵云,字子龙。
《周易》中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云与龙相关联。
四是延伸阐释。
字是对名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像是苏轼,字子瞻。
“轼”是车上的横木,供人凭倚远望,“瞻”有远望之意,字对名进行了延伸和阐释。
此外,古人在取字时,还会考虑到礼仪和社会规范。
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
取字之后,平辈之间通常称字而不称名,以表示尊重。
古人名与字的命名规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家族观念深厚的古代,名字的传承是家族延续的重要象征。
通过名字,人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家族背景、排行辈分以及长辈对其的期望。
同时,古人的名与字也体现了对个人品德和修养的重视。
名字中的寓意往往包含着对正直、善良、智慧等美好品德的追求,激励着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而且,古人名与字的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中的阴阳平衡、相辅相成等观念,在名与字的关系中也有所体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人名与字的命名规律在现代社会逐渐式微。
古人起字依据
古人起字是依据中国古人的姓名字号楚庄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①,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①世界古代史学者称这种氏族标志(也是氏族崇拜对象)为“图腾”。
“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①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古人的字号是怎么起的
导语:古人皆有字号,尤以文人居多,以字号彰显自身的文化内涵。
让我们了解一下古人是怎么起号的。
古人的名字中除了姓、氏、名、字外,还经常有个“号”,比如,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那么,古人名字里的“号”又是怎么回事呢?“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
称别人的号是为了表示尊敬,自己称号一般只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
对此,《周礼》解释说,“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我们熟知的唐代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宋代苏轼号东坡居士、辛弃疾号稼轩居士,明代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清代郑燮号板桥等。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名、字,如苏东坡、郑板桥。
到了明清时代,人们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
号不像取姓名那样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而是由使用者本人所起,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彰显使用者的某种审美趣味。
别号中常见的“道人”、“山人”、“居士”、“翁”、“叟”之类就是自号者鄙视利禄、看透红尘的志趣体现。
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即所谓的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足见其审美品位!欧阳修还有个“醉翁”的号,想必大家也会想到他在《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那样动情的心志抒发吧。
当然,也有很多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起字是依据中国古人的姓名字号楚庄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①,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①世界古代史学者称这种氏族标志(也是氏族崇拜对象)为“图腾”。
“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①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诸城)的“葛”姓迁到阳都(今山东沂水),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是可以因事因地因时而变换的,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某种时辰有关。
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
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
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
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
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①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自己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
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又如唐代书法家禇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
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同”与“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
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唐代文学家陆羽(着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元末戏曲家高明(着有《琵琶记》)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
名和字之间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明显,有的隐晦。
如明朝的唐寅字伯虎,“寅”、“虎”是干支生肖的关系,比较明显;而清代曹寅字子清,“寅”、“清”却取自《书经》里“夙夜惟寅,直哉惟清”这句话,这就比较隐晦。
有的人不只一个字。
如前述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清代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等。
2 古人起字是依据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杲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
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嬴、朱常询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
在这种情况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
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
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
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
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所南”(表示心向南方,和文天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是同样的意思)、“木穴国人”(木穴合写为“宋”,表示不忘故国)。
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当然,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的幌子。
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绰号。
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的起源),又号为“人猫”;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当时号为“三旨相公”,这两个绰号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脸。
《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外,历史上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一、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
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
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
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鸿章(合肥人)、下联指任户部尚书(司农)的翁同龢(常熟人),却利用“地望”的双关语义讽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贪婪豪奢。
二、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
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蔡邕称蔡中郎(曾任中郎将),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三、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
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北宋吕本中和南宋吕祖谦先后称东莱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
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谥”)如隋代王通的文中、晋代陶潜的靖节等。
3 古人起字是依据四、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
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明徐光启称徐文定、清纪昀称纪文达等。
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
如大戴、小戴分指汉代学者戴德、戴圣叔侄(他们编纂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小戴礼》),晋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义词),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也被称为大、小谢。
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
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六、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
如“伊吕”指商伊尹、周吕尚;“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
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七、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
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同李十一醉亿元九》、《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
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
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
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上述这些起着姓名作用的地点名称、官职名称等,大都是他人、后人为表示尊敬或方便而使用的,本人自己并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