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程纲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下学期九年级下册化学课程纲要编写人:九年级化学组全体教师

课程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

适用年级:九年级

设计时间:.

一.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学习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学习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发展。

二.课程目标要求

1.扎实系统掌握初中化学下册的基础知识,并具备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简单化学问题的技能。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3.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4.认识化学的社会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情感。

三.课程实施的对策措施

1.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为突破口,以构建道德课堂,提升生命质量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主线,通过学生独学、对学、群学、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实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还课堂于学生,还学习权于学生。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

3.加强化学用语教学,把化学用语的教学扎实贯穿于平时课堂教学中。

4.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及方法。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本学期课程内容共包含三个单元(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约需20教学课时。其中,第九单元约需8课时,第十单元约需5课时,第十一单元约需5课时,机动2课时。

五.课程内容及课标分析和课程实施

第九单元溶液

和放热现象”。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

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在做活动探究一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就有一定的限度。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

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另外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必深究。而气体的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联系,例如: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可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和巩固知识,例如:炎热的夏天,鱼为什么常常会浮出水面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会有泡沫冲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的常见事物入手,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通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表示方法。而有时需要具体的表示溶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可分为三类: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计算关键是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所以在练习中重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练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在溶液的配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总结并归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一课时:1、从学生熟悉的酸入手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酸和碱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播放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指示剂,利用自制的指示剂测定生活中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再现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根据已有知识分析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我们建议给学生讲清溶液的酸碱性与酸溶液、碱溶液的关系。

第二课时:

1、从讨论实验室贮存浓酸好还是贮存稀酸好,这个问题引入新课,为了便于学生有条理的学习,我们建议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先学习浓硫酸稀释、腐蚀性,学生小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对比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将用途放到最后学习。

2、利用实验探究并归纳出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分别书写化学方程式。从金属与酸(盐酸和稀硫酸)、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充分讨论出反应后的生成物各有什么共同之处,为引出盐的概念打下伏笔。

第三课时

1、从学生熟悉的食品包装袋内的生石灰干燥剂的说明引入新课。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采用对比、推理与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这是基于它们物理性质相异和化学性质相似。这样学习既节省时间,又加深对碱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3、教材不从电离角度认识酸和碱,因此也未归纳概括酸、碱的“通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酸、碱的水溶液导电性实验分析出导电的原因,再比较盐酸、硫酸化学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从而认识酸、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结构”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