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未远离3-21光明日报

合集下载

“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审美给养的原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审美给养的原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0年10月23日,中央领导人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重要回信中,强调坚持守正创新。

“正”字的五笔,恰可以概括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弘扬京剧的五个维度——“根、脉、事、形、命”。

“根”是指京剧对价值观的表达。

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是国家观,家国情怀是京剧永恒的主题,今年北京京剧院举办纪念“马派”系列演出大获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传承经典.而这些经典剧目、经典人物,如《赵氏孤儿》中程婴的忧国舍子,《十老安刘》中蒯彻的匡汉舌辩,《春秋笔》中张恩的舍身赴死,无不带有深切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着观众。

“脉”是指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高等级的艺术审美的观念、特点、规律,是京剧对美的延绵继续,和对美的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创造。

京剧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但所有流派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性,那就是对美的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

所有京剧流派的创始人,无不做到了这些,因之才能够开宗立派。

所谓正确理解,就是演员对“事”即京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正确分析、理解;所谓准确表达,就是演员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对“形”即京剧艺术美的特点、美的规律的遵循、体现,如果还能继续做到升华、创造,形成新的特点、风格,那就可以称之为一代宗师巨匠了,演员艺术造诣的高低,就是在对“事”的正确理解和对“形”的准确表达的前提下,对美的把握以及对美的创造的水平能力。

通俗地说,京剧观众看戏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过瘾”。

而所谓“过瘾”,实质就是观众对演员表演(如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武打等)中所体现的美、创造的美的强烈需求。

观众评价演员演得好与不好,其实就是对美的理解,美的表达的高下之判。

其中,既有演员自身表演水平的因素,也有观众自身认识水平的原因。

高水平的演员自然可以去引导观众,而高水平的观众甚至可以去启发演员。

作为高明的演员,自己心中一定要植根美、明白美,才能在台上阐释美、表达美。

京剧薪火相传、生命不息的重要原因,就是演员、观众始终在寻美。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2021年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福州市考察调研。

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早在2002年4月,习近平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时就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这一典故出自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用此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 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多次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建设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

2019年11月,习近平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致贺信,指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传承传统文化人民日报金句

传承传统文化人民日报金句

传承传统文化人民日报金句1.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2. 传承传统文化,是为了继往开来,为了寻找精神的归宿。

3.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凝聚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血脉。

4.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它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5.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它赋予我们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共鸣。

6.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力量,它激发着我们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决心。

7.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信仰,它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8.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记忆,它提醒着我们珍惜历史、珍惜现在、珍惜未来。

9.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榜样,它展示了我们的优秀传统和人格魅力。

10.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创新源泉,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艺术表达方式。

这些人民日报金句,不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更强调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所在。

传承传统文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更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创新的动力。

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凸显。

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有着广泛的普世价值。

通过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智慧和美好。

传承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将其传承下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所在。

它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窗口,是我们民族的力量和信仰,是我们的记忆和榜样。

我们要倍加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发表时间:2014-02-28 来源:中国文明网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用心弘扬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润泽童心

用心弘扬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润泽童心

用心弘扬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润泽童心发布时间:2021-03-03T02:51:27.359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2月总第371期作者:吴月芳[导读] 以教育为途径、育人为根本,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开展了多种尝试。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北京10019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为了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序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要提高全民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尤其是要加强对小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让精神落到实处,我在教学中本着实现健全人格的人才培养宗旨,以教育为途径、育人为根本,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开展了多种尝试。

一、融入班级文化,强化环境育人班级文化是教育的无声语言,是班级价值取向、教育理念、育人目标等的集中展现,具有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浸润、气质养成的隐性教育功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既可以深厚文化的底蕴,又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功能。

走进班级,墙壁黑板两侧挂着“故宫平面图”和“故宫文化简介”,侧面墙壁上是经典读物交流,以《童心说》《童心赋》为引领下,同学们的经典图书推荐卡吸引了大家前来阅读,经过这样的引领,同学们从中国经典阅读到世界经典,从情不自禁捧起《三字经》《弟子规》,到侃侃而谈《大学》《中庸》,经典文化浸润学生心底,悄无声息提升语文素养。

二、借助学科课程,深化文化理解1.学科课程,渗透融入。

我和班级任课老师商量好,尽量在学科课程中渗透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班级的老师都积极参加海淀区学科德育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把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自己的学科课程之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全面渗透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教育。

【时政热点】传承传统文化 紧跟时代步伐

【时政热点】传承传统文化 紧跟时代步伐

【时政热点】传承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步伐【热点背景】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

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

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今年端午节之际,很多更具时代感的活动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一些地方借由“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跟2000多年前屈原发出的“天问”相结合,开设相关航天展;一些地方跟疫情防控相结合,开展健康讲座、中医体验活动,中草药香包备受欢迎;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些地方组织红色文艺演出、走访慰问老党员老英模,让更多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提出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原因分析]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思接千古积蓄前行的力量。

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认同,是国家统一的文化基因。

我国地域辽阔,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不尽相同,但节日中蕴含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是相通的。

传统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连结着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

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传统节日各项传统习俗承载着民族情怀,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

比如在端午节民间的赛龙舟、手工香囊、五彩绳等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端午的节日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

传统节日传承还塑造着影响至深的文化自信。

放眼中国传统节日,无不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传承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凝聚着发展奋进的力量。

江苏南京市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南京市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南京市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道德不仅是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个体而言,也是自我修为的价值彰显、人格魅力的美丽呈现。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齐、治、平”传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的方向。

个人品德是公民个人在修养身心、规范举止方面的道德依循,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形成了由全体到个体、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链条。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武荷香,把社区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一个个榜样楷模,让人们感动于爱国奉献的家国大义,知晓了明礼遵规的文明法则,读懂了勤劳善良的奋斗之美,领略了宽厚正直的德性纯真,感受到自强自律的人格光辉。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衬托下反而更加美丽。

”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足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德不孤”,首要在于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发乎真心地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有人说得好:“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精选2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精选2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精选2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篇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的文化拥有自信心。

而文化自强,则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弘扬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整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智慧的结晶。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的道家学说,再到墨子、庄子等各类思想家的理论,每一种都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啊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也都是世界瞩目的瑰宝。

然而,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种种历史变革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始逐渐衰败,许多传统习俗和价值观被抛弃,陷入失落和遗忘的状态。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进程,重新唤醒和发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从教育入手。

我们必须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识到自己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学校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让学生们接触和学习中国的经典著作,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鉴赏力。

同时,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将传统文化作为家教的重要内容,通过传家宝、讲故事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家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其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重创新。

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止步不前,而是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当今的艺术作品中,创造出既充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现代美和时代感的作品。

例如,在电影中融入中国传统故事情节,在音乐中加入传统乐器的演奏,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

各种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扩展,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精心策划、制作并发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阅读理解及答案

《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阅读理解及答案

《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阅读理解及答案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媒体上涌现出《汉字英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

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是对文化类节目低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张力平衡。

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

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

要改变文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式出新,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主动赢得观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佶屈聱牙的疑难词句,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发掘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能引起观众兴趣、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而不是接受教育教化。

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

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

《朗读者》《见字如面》两档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

时政热点:文化传承不能虚

时政热点:文化传承不能虚

时政热点:文化传承不能虚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具有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文化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讨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可以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传达历史智慧、道德观念和美好价值观,让后代受益,并为社会进步提供指导。

文化传承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二、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简单且有效的策略:1. 教育引导: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使他们能够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修缮古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技艺,确保传统技艺不会失传。

3. 文化传媒宣传:利用各种传媒平台,如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加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4. 文化节庆活动: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如传统音乐、戏曲、舞蹈表演等,以吸引更多人参与、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

5. 培养传统技艺人才:加强对传统技艺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以确保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总结:文化传承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我们应当共同努力,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教育引导、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媒宣传、文化节庆活动和培养传统技艺人才等策略,我们可以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字数:805)。

高考专题复习:新闻素材 赓续传统 激扬文化 时评 练习

高考专题复习:新闻素材 赓续传统 激扬文化 时评 练习

【新闻素材】赓续传统激扬文化+时评+练习【精选时评】赓续传统血脉激扬文化创新活力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非凡的创造力,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传承下众多珍贵文物,凝集着祖先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创新创造新活力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汉服的一抹亮色惊艳全球。

过去几年里,我们见证了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崛起。

越来越多热爱汉服的人,推动这项小众爱好形成了百亿级产业,覆盖近4亿人的消费市场。

艾媒咨询《国潮经济发展报告》调查显示,2021年汉服爱好者数量规模达689.4万人,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101.6亿元,汉服正慢慢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标签和符号。

专家指出,汉服热潮并非狭隘照搬汉民族服饰文化,而应作为复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起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汉服”是民族化、国际化、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时代产物。

其实,汉服消费背后的文化内驱力,是着华夏衣冠、扬大国文明的自觉和自信。

汉服文化的复兴源于国人日趋增长的文化自信,而通过汉服文化的普及推广,亦可吸引人们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祭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它寄托着人民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求。

早在商周时期,酒就作为“天之美禄”敬奉于神灵前,故而凡举祭祀,必用酒。

在泸州地区,自古有“祭拜先贤、感恩祈福”“烧头香,喝春酒”等传统习俗,特别是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泸州古酿酒作坊会举行春酿封藏仪式。

近日,以“你能品味的历史国窖450年”为主题的2023年泸州老窖·国窖1573封藏大典拉开序幕,以一场酒文化典礼,为国窖1573活态酿酒窖池群与泸州老窖酒活态酿制技艺添岁增香。

关于文化自信中华优秀文化的新闻评论

关于文化自信中华优秀文化的新闻评论

关于文化自信中华优秀文化的新闻评论如下: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源泉。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2.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深入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让它在全球化时代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让中华文化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国际性。

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学术界、文化机构、媒体等各方面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来,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传承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让它们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和信仰的支撑。

6.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其他文化,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让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价值追求。

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8.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

我们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新的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和再表达,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走向世界。

9.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重教育。

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赓续中华民族根脉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赓续中华民族根脉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民族根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要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前提是保护好文物、遗迹等载体。

诸如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等等,都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尤其是城市街头巷尾的遗迹、遗址等等,堪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证物。

这就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从建筑风格、原生态保护、街名保护等方面做好规划与保护。

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当然,“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必须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敞开胸襟、面对未来,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在厚人伦、移风俗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共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者:敖钰舒来源:《现代企业》2021年第12期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最主流的政治理想,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传承和延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是国家之根本,民族之灵魂,也是“天人合一”探赜演绎的延伸。

“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所属国家民族文化与价值观的高度肯定。

回顾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在其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这就更加突显坚定文化自信在当下的重要意义。

一、追溯文化自信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泱泱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没有随着时间消亡,却由于沉淀了生命的本质而历久弥新。

首先,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每个地区都经历过不同的历史变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传承,形成了不同的风俗民情,创造出了多样的语言、图腾和文字,具有独特唯一性。

从黄帝创立干支纪年历法到文王拘而演《周易》,再到孔子厄而作《春秋》;从朱熹的“格物至知”再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种种经典,无不闪耀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智慧。

其中“仁、义、礼、智、信、忠、诚、孝”仍然是当今社会所倡导人应具有的最重要正能量品格,因此,中华文化也具有长续性。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承载了璀璨的文化底蕴,包罗万象,无与伦比。

正因有这些文化,才能使中华文明长时间屹立于世界文明之颠。

2.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红色革命文化。

中国文化既是柔软的,能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同时也是刚强的。

中国近代,由于清朝政府刚愎自用,统治者懦弱无能,社会制度黑暗腐朽,中国从强盛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人民日报关于文化自信的时评

人民日报关于文化自信的时评

人民日报关于文化自信的时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近年来,人民日报多次就文化自信发表重要评论,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意义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方向。

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命脉。

从古老的《诗经》《论语》到唐诗宋词元曲,从雄伟的万里长城到精美的故宫博物院,从悠扬的古筝琵琶到刚劲的书法绘画,无一不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是我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我们曾一度忽视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盲目地追求西方文化,导致了文化认同的迷茫和文化自信的缺失。

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对其内涵和价值缺乏深入的理解。

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的、落后的,从而对其不屑一顾。

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因为一个抛弃了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长久发展的。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大力弘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热”的兴起、传统节日的受重视、古风音乐和汉服的流行等,都表明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回归。

同时,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也通过创新的形式和手段,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吸引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坚定信念,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

人民日报文化传承金句

人民日报文化传承金句

人民日报文化传承金句
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

它是我们历史的根基,也是我们未来的力量。

我们应该倍加珍视并传承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继续熠熠生辉。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而丰富的思想。

它代表着我们民族的独特性和灿烂的辉煌。

我们要将这份文化传承下去,让它成为我们的精神基因,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现代价值观的指引。

我们要在传统中不断创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更具发展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与时俱进,保持其永恒的魅力。

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将传统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中,培养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只有通过广泛的传承和宣传,我们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传统根深叶茂,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传承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文化知识,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让我们的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大报时评--周时评素材

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大报时评--周时评素材

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大报时评--周时评素材与时俱变当代文化符号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冯月季《光明日报》(2023年04月26日02版)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格局下,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在世界格局中确立中国气派与中国风范的重要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传统文化符号凝结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赞许和认同,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本身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优质素材。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注重武术、中医、瓷器、美食等传统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而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则较少被提及或关注。

这种文化符号认知失衡现象必然引起国家形象建构的偏颇。

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具有延展性,既需要传统文化符号深厚的历史内涵作为基础,也需要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与拓展国家文化符号系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更需要与之匹配的当代文化符号讲好中国的现代化故事。

向世界展现全面立体的中国,需要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代文化符号“同频共振”的协同叙事。

从实际问题出发,我们需要正面审视当代文化符号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存在的短板,如此才有可能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尚未建构起明确的叙事框架。

通俗来说,我们过去主要依赖传统文化符号传播国家形象,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忽略了文化创新,并未建构起相应的文化符号系统。

当我们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时候,才发现当代文化符号的散乱、羸弱甚至阙如导致了中国现代化叙事的巨大困境。

因此,非常有必要从“文化自觉”的立场对中国当代文化符号进行反思,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是能够代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符号,它们在表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方面存在哪些短板,如何赋予中国当代文化符号更丰富的故事内容和价值伦理,使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抓手。

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

不过,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

保守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守。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创造性地使之转为现代型,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并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绵延。

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

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

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

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

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

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陈寅恪先生说过:“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

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

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

再次,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看。

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

当然,由于各方面具体条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这只是作用大小的问题,而不是有无的问题。

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个月的时间里,由教育部和本报联合举办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广大师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悟在其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未远离
作者:本报记者晓丹《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1日01版)
师大学老师们用毛笔写入学通知书。

大学生学京剧。

CFP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
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宋代词人观
作《江城子》,清丽淡雅,神韵悠长。

“寻芳踏遍春尽头。

可曾留?去悠悠。

云烟过往,欲说却还休。

迷津望断飘零处,烟波起,白萍洲。

”在中国人民大学“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国学院大一学生曲强拿出自己的习作《江城子》,虽自评“还很不成熟”,读来已颇有意味。

自去年5月启动后,由教育部与本报联合举办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全国高校围迅速火了。

经过评比,在各地高校报送的近130项优秀项目中,交通大学的“课堂外书法翰墨精神”等10项示项目、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等50项特色展示项目脱颖而出。

(入选项目见本报昨日1、6版)
“引导同学们提升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贡献。

”对于活动的宗旨,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如是表示。

“像杜辛一样生活”
此次活动中,不少学校选择了诗歌这一传统文化形式。

新诗、旧诗、古体、乐府,同学们在平仄间品味着汉语言的魅力。

大学选报的项目是“蒹葭杯”诗词大赛。

回忆诗词大赛的起源时,该校中文系教授海鸥说:“2006年夏天,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发布了公告,标题是《像杜辛一样生活!——‘蒹葭杯’首届大学学生诗词创作大赛》。

这则不到400字的公告,开始了我们学校的古体诗评比。


“九届比赛,共征得诗词作品近300篇。

这些作品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或吟咏风月,或怀古思今,往往能暗合古人之神韵,又能体现今人之趣味,在当代诗词中颇令人瞩目。

”海鸥说。

航空航天大学则延请知名作家驻校为学生讲解诗词的魅力,国家一级作家蔡世平开设了《中华诗词赏析与创作》课程。

他告诉同学们:“好语即为诗。

而‘好语’有3个特点:眼睛好看,耳朵好听,嚼之有味。

”为什么要学旧体诗?蔡世平这样回答:“我们对汉语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与热爱。

运用汉语言文字写旧体诗词,既可以安慰我们的母亲,又可以安放自己的灵魂。


交通大学学生还用新诗怀古。

该校研究生会微博负责人马仁义介绍:“我们举办了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主题是‘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

我们相信好的诗歌作品不仅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更能够引领青年学子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短诗《流浪》是这样写的:“大风吹着我和山冈。

我面前有一万座村庄,我身后有一万座村庄。

千灯万盏,我只有一轮月亮。


“书法是有温度的,印刷体千人一面”
2013年,师大学老教授毛笔书写的录取通知书,温暖了许多人。

散发着浓浓情意的通知书,被网友们称为“最有诚意的录取通知书和最好的入学教育”。

师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小东说:“从2007年起,每年7月,学校都会组织擅长书法的老教授们用毛笔书写新生录取通知书。

一行行隽秀的小楷,4500多份录取通知书,既承载着我们的校训精神,又充分褒奖了学子们取得的成绩,寄托了对学子的关爱和期许,传递了重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殷切希望。


在新生入校后,师大学依旧翰墨传承。

“‘钢笔字书写能力培养测试—中国书法(软笔)书写能力培养测试—板书书写能力培养测试’三位一体的书法能力测培体系,让书写教育融入学生的大学生活。

”小东说。

交通大学也将目光投向课堂外的书法翰墨文化。

该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宫宇介绍:“自2011年春季学期开始,学校先后开了《书法篆刻》《书法及欣赏》《书法艺术》等课程,年均选课超过400人次,累计选课近2000人次,深受学生喜爱。

课程面向全校普通学生和书画爱好者,在授课容上强调理论、赏析、实践并重,让大学生直接了解书法艺术历史,研习书法技能,冶个人情操。


大学的“樱花笔会”始自1985年,樱花盛开时,学生们相约树下,挥毫泼墨,笔走龙蛇。

大学学生、书法爱好者王雷说:“书法,无论是毛笔字,还是钢笔字,都是有温度的。

而印刷体则是冷冰冰的,千人一面。

我想,这也是书法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原因。


浅吟低唱中的传统文化
除了专业的戏曲院校,在这次活动中,不少学校还开设了国粹——京昆曲课程。

复旦大学即是如此,自2007年起,“京剧表演艺术”就作为核心课程纳入该校通识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鼓励学生深度体验和感受国粹艺术。

在复旦大学学生社团“余音社”中,专业老师辅导,学生参与体验京剧表演,还积极排演折子戏。

京剧程派传人代表蔷华与优秀青年京剧、昆剧演员史依弘、谷好好、金喜全等正式受聘为“复旦大学京昆教育艺术指导”,吟唱声在校园中不时回响,同学们乐在其中。

吟唱的不仅是戏曲,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发林说:“每年端午节,大学国学院的学子们都会吟楚歌、行古礼,通过再现传统礼仪,缅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祭祀依照古法,分工明确,流程分为迎神、奠币、初献、亚献、
终献、饮福受胙、望燎共7个环节,学生们动作整齐划一,整个活动井井有条。


在大学和交通大学,学生们吟诵的则是《大学》。

而在大学,每年农历三月三,学生们都会沿袭古人“流觞赋诗”之举。

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玉说:“三月风吟,风乎舞雩,吟咏情性,传递自古而来的文人风骨。


“我们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未远离,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需要我们用鲜活的形式去传承。

”马仁义说。

“让大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自豪地对待中华文化一直是我们的目标。

”玉说,“10个月的活动虽然短暂,但是传统文化的根脉却深植学生心中。

”(本报记者晓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