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医教结合”的概念辨析
[ 2 ] 张婷 . 医教结合是 当代特殊 教育发 展 的必经之 路 [ J ] . 中
国教 育技术装 备 , 2 0 1 0 ( 2 1 ) : 2 0 - 2 1 . [ 3 ] 谢敬 仁. 以人为本 , 科 学推进 “ 医教结 合” 的实 验和 探索 [ J ] . 现代 特殊 教育 , 2 0 1 1 ( 2 ) : 5 . 『 4 ] 张联 弛. 浅谈 “ 医教结合 ” 在培智 学校学科 教学 中的探索
今
2 0 1 1 年 第 3期
《 “ 医教 结 合 ”: 特指的含 义: 指其 中的现代康复医学 与特殊教育 的结合 。泛 指的 特 殊 教 育 改 革 含义 : 指与特殊 儿童相关的医学领域 和特殊教育 的全面结合 。其 的 可 行 途 南 京 特 教 学 概念④ 中相关医学领域包 括 : 儿科 、 其他 临床科 、 康 复科 、 保 健科 、 护理科 径 — — 实 施 背 院学报 等学科 . 这些学 科 的 内容 涉及 到 特殊 儿 童 的筛 查 、 诊 断、 临床 医 景、 内涵 与积 极 疗、 康复治疗 、 护理保健 、 建档 、 转介 、 综合干预等工作 ] 作 用 的探 析 》
义 。
为 了解 “ 医教 结 合 ” 的 概念 , 在 中 国知 网 、 维 普 期 刊数据 库 、 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 中, 以“ ‘ 医教 结合 ’ 的概 念 ” 、 “ 特殊教育 ‘ 医教结合 ’ 的概念” 等 作 为关键 词 检 索 到 1 7篇 文 章 , 其 中 6篇 明确 涉 猎
概 念 ① 教结合 补 和 重 建 人 的 功 能 缺 失 , 设 法 改 善 和 提 高 人 体 各 方 面 的 功 能 。 医 代 特 殊 教 育 发 案 星 嚣 育 技 … 的“ 教” 是指对 学龄前 期 ( 0 6岁 ) 的特 殊儿 童 , 根据其 身 展 的必 经之路》
学校医教结合制度
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残疾儿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
为更好地满足残疾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校积极探索医教结合制度,将医疗康复训练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二、医教结合制度的目标1. 提高残疾儿童的教育质量,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
2. 促进残疾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 加强学校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康复教育的水平。
4. 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医教结合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康复知识和技能。
三、医教结合制度的主要内容1. 建立健全医教结合管理体系学校成立医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医教结合工作。
同时,设立医教结合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的协调和落实。
2. 配备专业康复教师学校招聘具备康复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担任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工作。
康复教师需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提高自身康复知识和技能水平。
3. 开展康复评估与教育评估学校为每个残疾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康复评估和教育评估。
评估结果为制定个性化康复和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4. 制定个性化康复和教育计划根据康复评估和教育评估结果,为每个残疾儿童制定个性化康复和教育计划。
计划内容包括康复训练、教育课程、心理辅导等。
5. 开展康复训练与教育教学学校将康复训练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实施康复训练课程和学科教学。
康复训练课程包括运动、感知、言语、认知和语言等方面,旨在提高残疾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6. 加强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
定期举办家长会,分享康复和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
7. 完善医教结合资源学校与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等合作,引进先进的康复设备和资源,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康复服务。
四、实施效果自实施医教结合制度以来,我校残疾儿童的教育质量和康复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可行途径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可行途径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也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对于特殊儿童教育的方式,它为特殊儿童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教育方案,而且结合了医学和教育的专业技术,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安排,为特殊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本文将就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可行途径进行以下详细讨论。
一、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意义1、提高教育质量。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可以使得教育和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紧密配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和教学方案。
对于每一个特殊儿童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能够做到精准掌握和科学治疗,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2、增强特殊儿童的自信心。
特殊儿童通常有许多困难和不足的地方,自信心受到较大影响。
由于医学和教育的联合,可以大力降低特殊儿童的不安全感,给他们带来更多成就感和自主意识,强化了自信心个体的优越感,也加强了学生对教育的认同。
3、提高治疗和恢复效果。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严格综合了学校和在家的治疗方式,更好的解决了学校课程和治疗方式配合上的问题。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方法和方案可以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治疗和恢复的效果。
二、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现方法1、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让专业人员全面学习和认识教育和医学两方面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从而具备更多的综合技能,将医学和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服务。
2、搭建学校和医院沟通平台。
特殊儿童的个体问题是复杂多变的,教育和医学两方面的专业人员应该定期沟通,制定合理的治疗和教学方案,让医学和教育的优势互相交流和借鉴,以达到更好的教育和治疗目标。
3、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针对每一个特殊儿童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制定专门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和教学方案。
特殊儿童的状况各异,能够制定专门的方案,让教育和治疗更加精确和针对。
三、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挑战及解决方案1、缺乏专业人才。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研究综述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研究综述作者:蒋姿申一村来源:《教师·上》2020年第05期摘要:“医教结合”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文章以“医教结合”的研究为理论依据,基于“医教结合”研究的现状,通过对医院医务人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及特殊学生家长的调查,以期实现医院、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学生共同发展的总目标。
关键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医院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1-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3-0109-02(一)政策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党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2009年8月,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中,明确以实施“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为要求,第一次正式提出“医教结合”。
2009年1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向有关省、市教育厅(教委)发出了《关于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的通知(教基二司函〔43〕号)》,决定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并向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推广。
2010年,“医教结合”被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至此,“医教结合”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年,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通知》。
2014年1月和2016年11月,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先后联合下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和“支持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提升残疾儿童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具体内容。
(二)教育现状特殊教育学校一般分为盲、聋、智障三类,这三类教育都有“医教结合”的需求,其中智障教育尤为明显。
医教结合特教之路
医教结合特教之路作者:张丽斌来源:《教育》2016年第29期摘要:采用医教结合送教上门的模式,对大多数中、重度不能到学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达到使残疾儿童及其家庭都受益的共赢效果。
关键词:医教结合;送教上门“医教结合”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个体需求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
“送教上门”是国家在“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中提出的要求,是对中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因自身和家庭的多种原因不能走进课堂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国家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解决中重度残疾儿童入学受教育的重要手段。
确定送教上门的对象大多数中重度残疾儿童因为身体、精神或多重障碍不能正常到校学习,他们生活基本无法自理,有的无法行走且没有条件由监护人陪读,早过了入学年龄却无法迈进心中向往已久的神圣学门,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挖掘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成为有用之才。
而采用医教结合送教上门的模式,对大多数中重度残疾不能到学校学习的儿童,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达到使残疾儿童及其家庭都受益的社会效果。
为切实保障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观原因,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笔者所在校从2014年下学期开始试点启动送教上门教育服务活动。
万事开头难,要让家长接受送教上门服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将学校施教区内那些真正无法实现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作为送教上门的对象,通过电话联系,上门走访,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有的家长放弃培养残障孩子,有的家长碍于面子,不想让自己家里有残疾孩子的事让更多的人知晓,有的家长直接就毫无理由的拒绝,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没希望或以正在接受治疗而拒绝。
我们并没有气馁,而是准备了最新的康复治疗资料,不断地耐心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一方面,我们作为家长的倾听者,理解家长的难处,站在家长的角度说问题,缓解家长的压力,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争取对送教工作的配合;另一方面,教给家长一些有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认知及运动等各方面能力提高的且易操作的家庭训练方法,并送给家长一些相关资料,部分家长逐渐接受了我们的服务。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四个途径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四个途径作者:管文娅来源:《教育界·中旬》2017年第05期【摘要】医教结合,既是特殊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所在学校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模式,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途径研究医教结合,既是特殊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怎样开展“医教结合综合干预”的实践探索呢?一、关注语言康复,架起沟通桥梁首先,组织多樣化的语言康复训练形式。
一是班级授课制形式的集体教学,即将8~12名学生按照年龄、智力情况分别安置在相应的班级,学科的任课教师通过生活语文课、生活数学课、劳技生活课等课程有意识地渗透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是分组训练,每周开设两节语言康复训练课,每学期开学初将全校学生集中起来,挑选一些目前极其需要语言康复训练的学生进行走班语言康复训练。
三是个别训练,对于一些语言能力极差或者有语言能力但不爱沟通交流或者一些无语言的儿童,通过观察、运用各种量表及软件对学生进行言语方面的测试评估,专业的语言康复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后,制订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在进行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评定、修正训练目标与进程。
其次,探索科学的语言康复训练策略。
一是我们注重运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运用泰亿格言语康复训练仪、启音博士语音评估与训练仪、启音博士言语测量等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测量与训练。
二是我们注重多重感官在语训中的作用,在训练时准备大镜子,师生互看口形,触摸喉部,感受手背气流等,运用视觉、触觉等感官配合听觉接受训练。
教师还设计不同音高、不同音色进行发音训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发音时的舌位和口形变化,让学生跟着学发长音、短音和间隙停顿音,让学生仔细观察模仿教师口形,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强化语言训练。
医教结合_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邓 猛1*卢 茜2(1.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北京,100875;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摘要 本文从西方特殊教育范式变迁以及特殊教育学科发展规律的角度对/医教结合0这一当今中国特殊教育流行话语及实践方式进行了批判性分析。
作者认为:西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从医学单一学科范式的治疗与干预发展到以医学为主加入其他学科成分,进而逐步走向以教育为主融合其他学科成分的过程。
特殊教育学科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是教育模式下对医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有机包容。
因此,对于/医教结合0的说法,我们要真正放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框架里进行具体分析。
不能用单一的/医教结合0剥夺了特殊教育/多学科交叉0的特性;更不能因为/多学科交叉0的特性冲淡了其/教育0的本质而本末倒置。
关键词 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 思考分类号 G7601 前言/医学干预0的模式以及相关的/医教结合0的讨论并非是一个新的问题,在特殊教育诞生以来两个多世纪并不长的历史河流中,曾经喧嚣一时而终于走向沉寂。
医学以及其他许多与特殊教育紧密相关的学科逐步融合、交叉共同构成了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从前台转向幕后,默默地为特殊教育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使特殊教育学科作为一门教育的学科特性不断凸显。
从不同的学科当中吸取养分、走多学科结合的道路这一规律也是包括特殊教育上一级目录学科/教育学0在内的许多学科的共同特征。
然而,历史仿佛总是在不断重复自己的过程中前行,特殊教育发展中曾经冷却的话题再度以不同的形式与内容重现并升温,成为我国当今特殊教育的热话题。
近年来,/医教结合0在中国特殊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1];并希望在/医教结合0的基础上推进我国特殊教育改革,构建现代特殊教育的新格局。
这些倡议与讨论无疑为一向沉寂的特殊教育领域带来一丝清风,并推动了特殊教育学校相关的实验与探索,作用与影响甚为深远(参见2011年5现代特殊教育6第2期一系列文章)。
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态度
2023-11-04CATALOGUE目录•引言•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认知•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实践•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看法和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医教结合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强调将医学治疗与教育相结合,以更好地帮助特殊儿童。
特殊教育教师作为实施医教结合的重要力量,对医教结合的态度和认知对其在实践中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求,帮助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文献综述已有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态度和认知。
有些教师认为医教结合会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而有些则对医教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效果存在疑虑。
此外,不同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认知和态度也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他们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态度和认知,以及影响他们态度的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看法和意见,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研究目的和方法02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认知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认知程度较高,能够理解医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医教结合的基本概念和实施方式。
认知程度较高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认知程度较低,缺乏对医教结合的深入了解和认识,需要加强相关培训和学习。
认知程度较低对医教结合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较高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接受程度较高,认为医教结合能够改善特殊儿童的教育状况,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
接受程度较低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接受程度较低,可能因为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或者对医教结合的实际效果存在疑虑。
对医教结合的接受程度对医教结合的期望程度期望程度较高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期望程度较高,希望通过医教结合的方式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支持。
期望程度较低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对医教结合的期望程度较低,可能因为对医教结合的实际效果存在疑虑或者缺乏相关经验和信心。
医学基础-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考试-复习-资料
医学基础名词解释:苯丙酮尿症本病因发现尿液中含有苯丙酮酸而命名为苯丙酮尿症(),又称高苯丙氨酸血症。
是一种以智力障碍为特征的先天性代谢缺陷,分为经典型和非经典型两类。
中心视野:视野是黄斑中心凹以外的视力,也称为周边视力,即当眼球向正前方固视不动时所见的空间范围,距注视点30°之内的范围称为中心视野。
口吃:口吃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又叫语流障碍,俗称结巴。
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分布密集,而在视网膜周边区相对较少。
中央凹处的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存在“单线联系”,使中央凹对光的感受分辨力高。
视锥细胞主司昼光觉,有色觉,光敏感性差,但视敏度高。
视神经萎缩:视神经萎缩乃外侧膝状体之前的视纤维、神经节细胞与其轴索因疾病或外伤所致的传导功能障碍。
它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而是严重视网膜和视神经各种疾病的最终结局。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其大小,称瞳孔对光的反射。
当光线强时瞳孔变小,当光弱的时候瞳孔变大。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指在化学突触信息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简称递质。
基因: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基因的定义是:基因是或分子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和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的畸变又称为染色体突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改变导致了染色体的重排。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包括整套染色体的增减和单条或多条染色体的增减。
并且很多染色体畸变导致细胞和生物功能的异常。
自闭症:自闭症有名儿童孤独症。
根据现代研究将其归类为广泛性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社交功能障碍、言语障碍以与刻板行为或兴趣为主要特征。
约70%的患儿同时伴有精神发育迟滞。
半乳糖血症: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半乳糖代谢涉与半乳糖激酶、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和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这三种酶均检出有遗传性缺乏。
视力:视力分为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周边视力又称视野。
中心视力分为远、近视力,是形觉的主要标志,代表黄斑中心凹分辨二维物体形状大小和位置的能力。
医教结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架构
高校心理危机事件不仅会对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较大的伤害,也会对学校和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一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头戏,各高校都重视组建一支能力强、业务精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但以往这支队伍是以学校心理咨询师和卫生医疗系统的医务人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辅导员、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人员组成的复合型队伍[5]。多方位培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组织架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指导高校开展心理疾病学生康复后的心理帮扶
因心理疾病入院治疗的大学生,在康复后回校继续学习,高校需做好他们复学后的心理帮扶工作。但高校心理咨询师对这类学生在医院的就诊情况及康复情况所知有限,因此,如何开展他们的心理帮扶工作,往往困扰着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医教结合”的基础上,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在遵守专业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个案督导等形式,指导高校心理咨询师更有效和有针对性地做好康复学生复学后的心理帮扶工作。
[5]高仁甫.医教结合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模式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14):77-79.
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供专业培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水平决定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在“医教结合”框架下,精神卫生医疗系统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成员提供病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完善知识结构。高校心理咨询师甚至可以获得临床见习机会,现场学习心理诊断和治疗;还可以邀请精神卫生医疗系统的专业人员对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心理咨询进行个案督导、案例会诊,以此补充和拓展高校心理咨询师对个案的理解,遇到一些特殊案例,双方还可以共同进行深入的探讨或者进行科研立项。高校与精神卫生医疗系统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实习、培训和研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创造了条件。
如何有效开展“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
如何有效开展“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摘要:“医教结合”是指将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
实施“医教结合”,体现了特殊教育的本质。
如何有效的开展“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结合特殊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解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有效地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干预,使残障儿童自理与自立,最终最大程度地回归主流社会,这是特殊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医教结合”的新理念将是特殊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教育康复残障儿童特殊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挖掘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
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比比皆是,“医教结合”也顺应当前残障儿童康复教育改革的趋势诞生了,将教育与医疗相融合,引入先进的医学知识和康复手段,并融入多种新的相关技术,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封闭式康复教学模式,多措并举地对残障儿童进行全面的“医教结合”的康复教育。
在残障学生康复教育中贯彻“医教结合”理念,可以充分发挥医疗与教育各自的优势,帮助残障学生融入社会。
“医教结合”是特殊教育实施的一项基本原则。
形势告诉我们,实施医教结合,根据残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障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开发潜能,使每一位特殊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是关注民生、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全社会高度关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形势的紧迫和责任的重大。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如何有效地开展“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观点。
一、培养专业化的特殊教师是“医教结合”的关键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来源于师范院校,掌握了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得残疾儿童能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对医学康复知识相对空白。
只有医生的专业诊断和综合评估,才能让老师们对孩子的残疾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康复和教育计划。
浅谈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
浅谈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浅谈特殊教育中的“医教结合”》摘要:本文通过对特殊教育中的“医教结合”的介绍,探讨特殊教育中应该如何采取医学知识和健康管理方法来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智力发展水平。
关键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健康管理什么是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简称特教,目标是帮助特殊学生达到最大的潜能,从而使他们实现未来的充实与社会性。
特殊教育通常指在特殊学习环境中,采用特殊方法和技术帮助异常或特殊的学生掌握学习和学科内容的教育教学过程。
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医教结合”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特殊教育的实践中,它的出现为特殊教育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让特殊学生得到更好的帮助,还可以激发特殊学生的潜力。
医教结合,指的是将医学知识和健康管理方法融入特殊教育的学习活动中,并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指导原则,它在诊断、治疗和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医教结合可以促进特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特殊学生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医教结合”,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特殊学生的学习新特点,积极探索中外特殊教育的开发方式,总结特殊教育的教学模式,采取综合性的策略,以便选择有效的医学知识和健康管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和健康管理水平。
另外,医教结合还应该融合当代信息技术,如虚拟实境技术、智能化系统等,引入特殊教育领域,从而更利于特殊学生的发展。
最后,我们要提醒大家,在实施医教结合时要注意教育的本质及其宗旨,在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心理上都要注意学生的特殊情况,给学生足够的支持与帮助,从而使特殊学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认可,健康地成长。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中的“医教结合”拥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地促进特殊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智力发展水平。
我们希望本次活动将为特殊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让特殊学生也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关注。
执行医教结合的具体措施也是影响特殊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在教育活动中,应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帮助特殊学生发现和提升他们的潜能,这里可以选择运用医学知识支持和引导教学过程,以便最大程度地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效果。
特殊教育学校“医教康结合”课程体系探析
特殊教育学校“医教康结合”课程体系探析摘要:自2009年上海率先进行“医教结合”尝试后,“医教结合”“康教一体”便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热议话题。
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医疗与教育分属两大系统缺乏有效的整合,“医教结合”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推进,尤其在特殊学校校园之内、课堂中如何渗透“医”“康”的元素,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文章从“医教康”的重要意义及问题出发,对构建“医教康结合”的课程體系提出具体做法,以期为广大学者、特教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医教康;课程体系建设一、特殊教育现状分析(一)特殊教育学生学情复杂多样特殊教育学生残障类型十分多样,包括听障、视障、智力障碍、肢体障碍等多种残疾类型,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并非单独某一种障碍,而是多种类型并存的多重障碍学生。
在一个班的特殊学生中,几乎是人人情况不同、障碍程度不同,存在多个层次的水平。
因此,缺陷补偿就成为每一堂特殊教育课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特殊教育学校面临教学困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残疾学生能够被诊断、被治疗的数量越来越多。
康复效果好的学生多数跟随普通教育学校进行随班就读,最后留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往往是多种障碍类型并存、残障程度不一的特殊学生。
学生素质水平低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在同一个班级中,往往看到许多混编的学生,例如一个班级中有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多种残疾类型,他们学习起点不同、学习需求不同,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难以兼顾。
(三)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强调“教育与康复相结合”2009年,上海首次提出“医教结合”,强调“教育与康复相结合”,教育部自上而下推动医教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领域学者也对“医教结合”的有效性开展讨论。
但时至今日,教育部对此的要求仍然只是提倡与推进,并没有对学校层面应该如何去做提出硬性要求,各学校虽然在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但如何实现、清晰规划、周密布局仍然还在探讨中。
二、“医教康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一)促进特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传统的特殊教育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水平被假定为“医学的终结”,忽视了医疗和康复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辅助作用。
医教结合材料
含义1、最初, 医教结合作为一种较固定的提法, 是医学手段与教育手段相结合注: 在特殊教育、康复医学领域或临床医疗与教学相结合注: 在医学人才培养领域等通常含义的简称,并非仅用于特教.在知网上按年排序搜“医教结合”可发现05年以前大部分都说的是医学人才培养.2、后来,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是指在教育教学中, 有机地融入和运用现代医学康复的理念、内容和手段, 力求科学、有效地对残疾孩子进行教育和干预, 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并称之为医教结合.3、也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是指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的有机结合.康复包括医学康复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使病伤残者尽快的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教育康复指通过教育与训练的手段,提高功能障碍者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智力、日常生活的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心理能力等方面.、职业康复残疾人不可能一直呆在教育系统中,义务教育或者高等教育结束之后,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进入社会.又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隔阂,残疾学生毕业后经常被很多岗位拒之门外.职业康复是负责帮助这些学生通过就业实现他们未来的成功.职业康复促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获得自我效能感.、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以农村乡镇或城市街道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任务是依靠本身的人力资源,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属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心理康复等.如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昭鸣言语病理和听力学认为,“医教结合”是指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相结合,是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聋生的医学康复如听觉康复、言语矫治;教育康复如对聋生实施强化的口语教育.4、还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不仅仅是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的结合.他们认为其中的“医”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 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特殊学校中主要涉及的康复教育内容也应包括七大板块,即听觉功能、言语功能、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习策略、情绪行为和运动能力评估训练. ,在实施时都应包括以下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评估诊断,其主要手段是主观评价、客观测量以及两者的结合;第二层级是实施训练,其主要过程是制订计划、实施训练和动态监控;第三层级是绩效评价,其主要形式是动态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特教学校现状目前,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中聋校的规模和听障学生人数正在萎缩, 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改变具体表现为: 障碍程度严重; 障碍类型多样化, 包括: 中重度智障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等; 多重残疾儿童增多历史特殊教育领域的“医教结合”既非中国人发明,也非近几年才提出.从特殊教育的历史看,特殊教育最早的探索者不少是医生.如被称为聋教育理论奠基人的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 Cardano Girolamo,1501- 1576 在1550 年出版的论精神一书中分析了耳聋的病因,并对其进行了较科学的分类,区分了程度.他还指出,哑人通过读可以听到,通过书写可以说话.对莱佩法国人,18世纪创立了第一所公立聋校手语教学体系和海尼克口语教学体系都产生重要影响的荷兰人阿曼也是学医出身[4].还有开创对因环境剥夺本应该得到的环境却被剥夺了和疾病导致的智力残疾者感觉训练教育的伊塔得 Jean Marc Itard, 1775 - 1838 、塞甘Eduoard Seguin, 1812 - 1880 、蒙台梭利 Maria Montessori,1870 -1952 均是医生.他她们之所以关注并投身于特殊教育的实践,很重要的原因是要寻找通过教育训练改变残疾者的行为,使之回到正常发展轨道的方法.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在尝试“医教结合”.如伊塔得将基于听觉治疗效果的教育方法迁移到对“阿维龙野孩”他从小被抛弃在森林中,企图置他于死地的人以为他已经丧命,殊不知他竟被大自然救活了.他赤身裸体,孤单地在荒野中幸存11年,直到被猎人抓住,才开始进入巴黎的文明生活.他身上的累累伤痕,说明了他曾和野兽搏斗、跌落悬崖的悲惨遭遇.野孩已经成了哑巴,从不说话.看到暴风雨突临,或云层中的太阳突现光芒照耀大地,他就会大笑不止,欣喜若狂.这个野孩子不懂得文明生活中走路的步态,只知道跑.据精神科的皮奈尔医生伊塔德的老师诊断,他的智力如同白痴,而且几乎永远不能再接受智力教育了.伊塔德是名聋哑医生,它采用已部分适用于治疗听力缺陷的方法对这个孩子着手进行教育,用了8年时间照料他,阿维龙野孩的初步发育其着名的教育论文其它感觉的训练长达八年之久.蒙台梭利称他“是首先把医生在医院观察病人,特别是神经系统病人的方法用于观察学生的教育家.[5]”伊塔德的学生塞甘在教育所谓的白痴儿童方面非常有名是“一如既往,用手牵着孩子,领着他们训练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其教育方法的基础是生理学和心理学[6].意大利首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在最初接触关在精神病院的白痴儿童时也把注意力转到对儿童疾病的研究,同时学习和向其他医生推介伊塔得、塞甘发明的教育治疗的经验.她说: “在治疗过程中教育学必须和医学相结合这样一种事实,便是当时思想的一种实践结论.由于这种趋向,使以体育治疗疾病的方法变得普及了.然而有一点我和我的同事们是不同的,就是我觉得心理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后来,蒙台梭利在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工作了两年,培训教师用特殊教育和观察方法教育智残儿童,而且从早到晚不间断地和智力残疾孩子在一起,或直接教他们.19 世纪,德国、匈牙利等国特殊教育界出现“治疗教育学”又称“医疗教育学”的名称,是“医教结合”的最早概念.西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从医学单一学科范式的治疗与干预发展到以医学为主加入其他学科成分, 进而逐步走向以教育为主融合其他学科成分的过程.1817 年, 加劳德特在哈特福特 Hartford 建立了美国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 克那克提克特聋哑人士教育与训练收容所,1839 年, 豪 Howe 建立了帕金斯与马萨诸塞盲人养育院,这一时期,对于残疾的研究以心理- 医学为特点, 关注残疾的病理学根源、行为特点以及矫正补偿的方法, 并在隔离性质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对他们进行教育.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着名学者Winzer文策尔指出: 这一阶段医疗干预与慈善、养护是主要目标, 教育只是副产品而已, 特殊教育是一个医疗化的过程 Medicaliz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医生而非教师扮演了特殊教育的主要角色.随着20 世纪的来临, 西方多数的寄宿制特殊教育养护机构转变为公立的特殊教育日校亦称走读学校 ; 隔离的、自足式的特殊教育班越来越成为教育者们愿意接受的残疾儿童教育服务模式, 并于20 世纪50- 60 年代达到顶峰.公立的特殊教育走读学校与特殊班的迅速发展首先是因为人们对于隔离的、寄宿制的特殊教育机构及其慈善、养护的模式产生了不满.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义务教育观念已经深得人心, 残疾儿童应该与正常儿童一样享受教育的权利为公众所接受.许多特殊教育机构纷纷将养护机构Asylum或者Institution 更名为学校 School , 以适应公立性质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 隔离的特殊班随之出现, 它们被冠以不同的名称, 如: 不分等级教室 Ungraded class 、机会教室 Opportunity class 、辅助教室 Auxiliaryclass 等.以慈善、医疗模式为基础的传统特殊教育机构逐渐向教育模式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班体系转变, 显示人们对于以环境限制、带有惩罚性质的看护与治疗为特点的隔离式特殊教育养护机构的摈弃.尽管如此, 医疗模式的影响并未减弱, 特殊教育仍然有着强烈的医学色彩, 换言之, 医教结合似乎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欧洲出现的医疗教育学Therapeutic pedagogy就是对医学治疗与教育训练结合的系统化.在美国也出现了remedial education一词, 表明对特殊教育中运用医疗补偿的重视.一直到今天,美国仍然保留着以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为名的特殊教育核心学术期刊,但也仅仅是名字而已,其内容早已摆脱了医教结合的桎梏.二战后, 随着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建构主义逐渐取代实证主义成为揭示社会现象、人类经验和客观事实的主要范式.建构主义者认为, 残疾的产生与境遇受到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特点的影响, 残疾源于社会分化与分层, 是社会不公平现象在特定社会群体身上的复制.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从传统的心理- 医学转向社会学模式; 从重视学生的缺陷鉴定与干预转向重视社会与文化环境的改变, 注重通过宏观社会政治、经济等的改革减少不公平现象, 主张特殊儿童从特殊教育学校班逐渐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美国六十年代以来着名的民权运动希望消除种族歧视, 倡导残疾人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的努力正是这一模式的体现 .这一阶段出现的回归主流以及后来的全纳教育理论就是要打破教育中存在的等级, 消除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隔离的二元体制, 通过学校改革与资源重组, 建立公平的学校体制.正是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孕育了融合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 而组织学、管理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为残疾儿童的社会融合与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学科视野.医教结合的方式开始服务于全纳教育模式下的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提医教结合的人很少,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纳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特殊教育领域的“医教结合”主要发生在聋教育界.1954 年健康报报道沈阳铁西区针灸门诊部医生吴之升、张知学采用针灸治疗200 余例聋哑人,其中70%以上的病例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可以讲话.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湖北天门县医院杨辅之针刺患者哑门穴治疗聋哑的事情.其中有的患者是在校聋生.“文化大革命”时期,“医教结合”的首次高潮在聋校掀起.起因是1968 年人民日报报道解放军某部卫生员赵普羽用针灸刺哑门穴使辽源市聋哑学校学生王雅琴听到声音和会说话的事情.之后,解放军医疗队纷纷进驻各地聋校.一时间,针灸以及一些其他中医疗法在聋校广泛开展.针灸治聋的效果也被夸大,最典型的是1971 年人民画报宣传北京某聋校针灸治聋效果为百分之百,聋生不仅能听见、说话和唱歌,有的还参了军.同时,聋校教师对聋生进行大量的发音、说话强化训练.但最终这次高潮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悄然退去.针灸耳聋几次起伏的根本原因是其疗效在其他临床实验中得不到相同的验证,特别是针灸不可能治愈内耳永久性损害.自上世纪90 年代重起,目前渐成气候的“医教结合”可以说是第二次浪潮.在改革开放初期, 上海的聋校已开始探索,利用中医针灸技术提高听力训练效果.1993 年上海低视力学校还编写出版了我国的第一套低视力康复训练图谱.200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华东师范大学设立言语听觉科学专业本科,该专业的办学宗旨为“医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文理结合”2.华东师大实验基地——宝华门诊一所在康复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国家重点实验基地2009年,在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09—2011年中, “医教结合” 正式提出,从此这一观念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布了相关文件: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若干所特殊教育学校,作为首批实验学校,承担“医教结合”的实验研究项目.为适应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等现象,国家提出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满足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双重需要.2013 年3 月,教育部发布文件,决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康复学是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华东师范大学成功申报了我国第一个教育康复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合作, 具体说, 本科学生必须修满156+ 60个学分的课程, 前156 个学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承担, 后60 个学分包括临床康复实习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 学生毕业时既可获得教育学教育康复专业的学位证书, 也可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证书相当于二专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 实施7 年一贯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 如前三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医学与康复治疗学的课程, 后四年在教育康复学专业学习心理与特殊教育类课程, 硕士论文可由两校教师分别或联合指导.在教育康复学学科下逐步分设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特殊儿童物理治疗是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针对性改善躯体、生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治疗方法包括各种主动的躯体活动训练,以及被动的治疗性躯体活动.、特殊儿童作业治疗、特殊儿童心理干预、教育康复信息技术等专业方向 .以期培养既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康复训练任务的“双师型”人才.争论:⑴必经之路;⑵炒冷饭, 是历史的倒退通过争论来更好的了解医教结合海派与学院派海派沈晓明从特殊教育对象是病童、生理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以及医学康复在特殊学校的必要性三个方面论述其对医教结合理论基础的认识.首先他说,特殊教育“特殊”在哪里在我看来,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其教育的对象不是普通的学生,而是各种各样的残疾儿童或者说是病童.谁对这些病童最了解当然是医生.遗憾的是,目前的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门类独立存在,体系相对封闭,医生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参与其中,其教育效果也自然尚有提升的空间. 然后又探讨不同疾病、同一疾病不同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医教结合的必要性认为特殊教育的特殊在于其教学设计; 特殊儿童不等于病童; 学习能力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要明确教育康复与医学康复的关系.在特殊教育中,如果说教育康复,以及职业康复与特殊儿童之间是一个合唱的关系,那么医学康复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则是伴奏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幕后起作用.而沈晓明教授所提的康复,更多指代的是医学康复,其提供的服务主要指代对疾病或生理缺陷的治疗,明显更关注医学康复的成分,将其他康复的位置弱化了.傅王倩肖非针对沈晓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育对象; 应正视残疾的病理学根源,关注遗传对学习潜力的影响; 医教结合的抓手是基于学校需求实施的教育康复医教结合的产物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 “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杜志强针对傅王倩肖非,替沈晓明讲话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医教结合却不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唯一策略.我们可以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鼓励多样化综合发展的特殊教育模式.国家从政策法规的角度, 应该更加提倡尊重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进行学校变革与整体提升, 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如若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主导策略, 由此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会相当多,甚至会阻碍特殊教育的发展.医教结合违背了特殊教育的多学科交叉的规律、医教结合是对心理医学模式- 社会教育模式的规律的违背倒退、医教结合是对从隔离到融合教育的规律的违背医学、慈善模式到教育模式的发展变化正是体现了人们对看护与治疗为特点的隔离式特殊教育的摒弃.陆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医教结合不是医学模式的单纯再现:虽然医教结合有医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医学模式.医教结合与医学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对特殊教育领域医学的重要性的强调.毫无疑问, 在特殊教育中,医学是避不过去的.它在对儿童差异的积极支持, 满足个别需要和实施干预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医教结合承认导致残疾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医学角度关注致残的生理因素并采用药物、手术等医疗康复方案以改善其功能,同时也强调语言康复、作业康复、心理咨询等服务, 远远超出了医疗康复的范畴;同时从教育角度关注到儿童的发展. 2、医教结合不是对全纳的违背而是促进:要促进全纳的发展, 需要尽可能提供相关的、有效的服务使特殊儿童能融入普通教育, 发展其潜能.通过医教结合能够更有效、更便捷地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治疗、干预和康复等, 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全纳环境, 而不会因其生理病理因素被转移到有更多限制的环境中如特殊教育学校, 这恰恰是实施全纳教育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之一. 3、医教结合必须作为一项政策提出傅王倩肖非针对陆莎张伟锋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针对陆莎的观点提出了医教结合的优点1、转变特殊教育观念, 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①教师以往所采用的传统、单纯的教育手段在特殊教育中所能起的作用很有限.比如有的教师以往在面对不会开口说话或口齿含混不清的听障学生时, 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对聋童发不出或发不清楚的音往往束手无策, 常常只能用传统的教育手段一味地让聋童反复模仿, 效果往往很差.通过医教结合实践,教师可以学习康复技能, 会知道说话困难可以从呼吸、口唇舌运动、发声和构音等方面去找原因, 并实施针对性的言语训练方法, 从而具备一些疗育结合的新思路和办法.医教结合实践可以使教师在特殊教育观念上逐渐走出那种教育是万能的、是无所不起作用的认识误区, 加深对现代康复医学的认识, 提高对残疾儿童康复过程、康复需求的认识, 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那种先医后教、医教分离的认识和做法, 逐渐采用当医则医, 当教则教; 医中有教, 教里融医; 医为教用,教需医辅; 医教结合, 科学发展的务实做法.②医教结合实践也能使一些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认识到, 在面对中重度特殊学生时, 学校的职能定位不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康复训练, 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有些自发探索康复课程的培智学校中, 康复课程正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2、掌握新技术新方法, 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PPT中插入仪器图片训练器具、假肢、矫形器、助听器、人工耳蜗、辅助沟通系统、电子导盲杖等现代科技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残疾儿童身上及学习生活场所中.这些新技术新科技的运用, 给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如何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些辅助设备的作用, 帮助残障学生改善生存和生活状况如何教会残障学生或家长使用这些辅助设备如何利用这些设备更好地为残障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成了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们面临的新问题. 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 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逐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 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与技术, 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设备、器械, 以及残障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还可以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 通过教育、康复与医疗与医生配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 使残障学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目前, 一些较先进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手段方法已运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中.与一些传统的方法相比, 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参与教育训练的兴趣, 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还能及时地反馈训练效果, 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3、推动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 提升特殊儿童教育水平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是基于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等领域所积累的科研成果、前人探索的成功经验而展开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践探索证明了该模式对特殊儿童发展的有效作用, 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比如, 有人将目前国内常用于医疗康复机构的引导式教育引入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儿童教育康复中, 并进行 1 年的随访评估, 得出引导式教育有助于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儿童上肢、下肢和躯体、及平衡功能的改善, 并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有实践者指出, 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既促进了孤独症学生的身心康复进程, 又能满足他们接受教育的需求.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是促进孤独症儿童心身健康发。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 教学大纲-教育学
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课程类别:专业课总学时数:48 课内实验时数:0学分:开课单位:教育学院特教教研室适用专业:特殊教育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在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中是一门主要基础课。
本课程从遗传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智力障碍、精神神经障碍等身心障碍儿童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评估方法、治疗及康复手段。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认识缺陷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医学与特殊教育的关系,从根本上认识各类身心障碍儿童的发病原因,康复手段,主动与多学科专业团队合作,形成教育和干预的合作,从而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及实施个体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也为学习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以及特殊儿童养护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特殊教育专业的特点确定教学具体内容。
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各类身心障碍儿童的医学基础理论、发病原因、评估方法和康复治疗手段。
注重介绍本学科的新进展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中,采用多种传授知识的媒体的直观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3.学生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各项学习任务,并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英文名词。
4.由于教学时间有限,部分内容需通过加强辅导和自学环节来完成,使之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系统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5.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必须重视实验课的学习。
在学习解剖学部分时应安排观察尸体标本、组织学切片;学习生理学部分应安排做部分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
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 80%,熟悉的内容占 15%,了解的内容占 5%。
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过 医教 结合 的模 式 达到 早期 康 复的效 果 。主 要从特 殊 教育 与 医学 的关系 ,早期 干预 的生 理 学、 心理 学的基 础 方面 来 阐述 医教 结合 是 当代 特 殊教 育发展 的必 由之 路这 一论 点 。
关键 词 特 殊 教育 ; 医学 :特 殊 儿童 ;医教 结 合
中图分 类号 :G 6 ,文 献标识 码 :B 70 文 章编 号: 1 7 — 8 X 2 1 ) 1 0 2 — 2 6 14 9 (0 0 2 — 0 0 0
E u a in a d M dc n o bn o M k ny W y t e eo m n f M d r p ca d c to /Z a g T n d c to n e iie C m ie t a eO l a o D v lp e t o o e n S e ilE u a in/ h n i g
A t o ’ d rs a j n e h i a o l g f S e i l E u a i n N n i g C i a 2 0 3 uh rsadesNn igT cn clC l eeo p ca d ct o, a jn , hn 10 8
.
伴 随社会 的进步 、科 技 的发展 ,现 代 的医学概 念 已在 更
医教结合 的 “ 是指对 学龄前期 (~6 的特 殊儿童 , 教” 0 岁) , 他们 重新走 向社会 。 特殊 教 育是 教育 的一 个组 成部 分 ,是根 据特 殊 儿童 的身 根 据其身心发展 的特点 , 过教育、 通 训练 、 医疗和康 复综 合的方 在家庭 和社会影 响下 对其所进行 的补偿与补救性 教育。 心特 点和 教 育需 要 ,使用 一般 的或 经过 特别 设 计 的课程 、教 法,
特殊教育医学基础概论
4、在未知有触发因素的情况下,患者有 特征性的发病年龄和病程; 5、同卵双生的同病患者高于异卵双生。
问题与思考
1、“医教结合”的内容是什么? 2、“三早”的内容? 3、如何理解“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 育的必由之路? 4、特殊儿童遗传病的原因分类? 5、可提示存在某种遗传病因的情况有哪 些?
特殊教育的医学基础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康复中心 王利春
第1章 绪论“医教结合”当代特殊教 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习目标:
1、理解“医教结合”的基本原理; 2、掌握“早期发现”、“早期诊 断”、“早期干预”的基本概念; 3、了解学习特色教育医学基础的意 义和任务。
一、“医教结合”的基本原理 1、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为医学 四个分支,其中与特殊教育有关的为临床医学和康复 医学
二、特殊儿童遗传病的分类
1、单基因遗传病
基因突变 2、多基因遗传病 即涉及遗传基础,又需要环境因素 3、染色体病 染色体数目或结构改变所致疾病称为染色 体病。
4、线粒体病
5、体细胞遗传病
体细胞中遗传物质改变所致的疾病称为 体细胞遗传病。一般不向后代遗传。
第4节 遗传病的物质基础 临床常见的智力低下、发育不良、五官不 正、四肢畸形、心肾功能不全或各器官系统的 异常所导致的病状和体征,可追溯到细胞形态 的异常、代谢的异常、蛋白质的异常,酶的异 常,等等,但其本质都是基因或染色体异常所 致。 1、遗传病的基因基础 人体内蛋白质或酶是在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的控制下合成的,有什么样的基因,就决定产 生什么样的蛋白质或酶,就导致出现什么样的 遗传性状。
三、学习特殊教育医学基础的意义和任务
1、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及实施个别 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医教结合:实践、争议与问题
医教结合:实践、争议与问题顾俊朴;申仁洪【摘要】At present,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students’degree of disability is more serious in China. The type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educational needs has become more diverse.The combining medicine and education is formed in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f Chinese special education circle according to its fea-ture and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in practice.But some disputes about combining medicine and education have pointed out by part of scholars in Chinese special education field,such as connotation and process of it. Some problems (such as applicable object,schools and teachers,theories,policies)need to solve with by all parties’effor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bining medicine and education.Perfect the theory and policy of combining medicine and education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is the later research emphasis.%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残障程度趋重,残障类型、教康需求日趋多样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教结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伴随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的医学概念在更新,范围也在扩大。
现代医学体系由4个分支医学组成,即保健医学(第一医学)、预防医学(第二医学)、临床医学(第三医学)和康复医学(第四医学)。
从特殊教育的教学需要出发,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的关系最密切,其次是保健医学。
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是对特定的残疾对象及特定情况下的需要采取的措施。
临床医学主要强调的是应用特殊的诊疗技术对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进行早期诊断,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方式来治疗疾病;而康复医学是帮助因各种原因导致身心障碍者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通过功能的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以恢复运动、语言、心理、认知以及个人自立所需的其他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使他们重新走向社会。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够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
医教结合作为残疾儿童干预的基本思想,医学康复的理论和技术应该实现在特殊教育的三个层次密切介入,成为特殊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跨领域结合的思想,它在理论和实践的多个层面需要面对多种复杂问题,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和实践这一思想是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
1.“医教结合”的基本原理医教结合指的是将医学与教育彼此独立的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在多个层面的有机结合,解决个体身心生长、发展及生存中问题的理论和实践。
特殊教育领域的医教结合,即医学理论、技术与特殊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术的互相渗透和整合,是特殊教育中得到广泛认可的教育干预理论和实践模式。
1.1 “医教结合”的含义“医教结合”的“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
医教结合的“教”是指对学龄前期(0~6岁)的特殊儿童,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在家庭和社会影响下对其所进行的补偿与补救性教育。
1.2 “医教结合”的关键点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内适宜的康复和教育是感觉、运动、语言及脑其他功能正常发育的重要前提,成为“医教结合”的重要纽带。
0~6岁是婴幼儿神经系统结构发育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能够不断塑造其结构和功能,丰富的环境刺激和经验可改变脑结构总体重量、神经元的大小、个别突触的数目和结构,增加神经元间的连接和神经通路;但环境刺激一旦被剥夺,将会严重阻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
关键期对孩子一生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6岁前是一个人智力、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在智力发育方面,遗传是自然前提,环境和教育是决定条件,其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稳定而积极的情感支持,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大量的自主活动和探索,可以使儿童的智力得到良好迅速的发展。
如果良好的环境在婴幼儿早期就被剥夺,则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将不可逆转,儿童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在语言发展方面,3岁前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的关键期。
因此,对残障儿童的语言训练也应越早越好,错过关键期再训练也只能事倍功半。
身心障碍儿童虽然身体的某一器官损伤或功能丧失,但他们大多数器官的功能并没有全部丧失。
根据器官的“用进废退”和“功能代偿”原理,器官的补偿功能是生物所具有一种特性,因此在发育的敏感期,当机体的某一部位或器官发生病变或功能失常时,机体可以建立新的联系,通过调动该器官的残存能力或其他器官的能力对失去的功能进行补偿和代替。
如果在这一器官发育的敏感期,没有积极地为个体提供良好的、适度的刺激及功能补偿,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
1.3“医教结合”的意义采用医学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对残障儿童实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单一的医疗或单一的教育,其资源是有限的,加之社会传统家庭育儿观念的左右,使很多有不同障碍方面问题或疑似问题的婴幼儿,不能被及时发现、诊断,因而延误或错失早期干预的良好时机,造成这些儿童在语言、认知、交往、情感等方面发育上的滞后。
而通过“医教结合”的方法,可使得过去医教分离所分别进行的工作有效地进行整合,达到相互补充、各施所长,能够使障碍发现的时间前移,使得早期干预走进家庭,使家长能够科学认识自己孩子残障的原因,以积极的态度加入到早期干预的行列中来,并主动与多学科专业团队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和干预的合力,使更多的身心障碍儿童得到早期成功的康复,达到使婴幼儿及其家庭都受益的共赢效果。
2.中国“医教结合”的现状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一些进步的教师和医生曾提出各种理论为特殊教育奠定基础,逐渐形成了聋教育学、盲教育学、弱智教育学等。
19世纪,欧洲很多医生积极参与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在德国形成了治疗教育学。
其内容是把医学上的治疗和教育上的训练结合起来,对智力残疾及盲、聋儿童进行文化和劳动教育。
日本部分学者还使用“治疗教育”或“疗育”的提法,指出了特殊教育中医学康复的内涵和特点。
在特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医学界的有识人士,在一些残疾儿童的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阿斯伯格是奥地利儿科教授,著有《治疗教育学》,1910年以后再维也纳大学小儿科设置了治疗学部门,对许多学习困难儿童进行治疗教育。
著名的蒙台索利是意大利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妇女儿童教育学家,悉心研究弱智儿童的教育,曾任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
她所发明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对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影响极大。
历史证明,特殊教育学曾植根或发源于医学,是医学的延伸,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对特殊教育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直到现在,由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三方面的人才组成的专家小组,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价和制订早期干预及教育训练计划,在国外仍是常规的程序。
历史和实践证明,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是天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积极的关系。
和国外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相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由于中国特教更多的成分脱胎于传统的普通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方面急待改革更新。
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学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特殊教育方面的市场需求。
特殊儿童入学率和毕业后就业率偏低。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强调文化知识的灌输。
而忽略了对残障儿童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行为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我国特教系统,特教康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是个普遍的问题。
南京特殊教育学院在2003年对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问卷调查表明,有54%的学校急需从事特教康复专业的专业人才。
由于康复人才和康复设备的匮乏,有的学校不能正常开设康复训练课程。
在特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尽管开设了一门医学课程,但只是理论上的讲授,功能评估鉴定及康复训练等操作技能的掌握几乎空白。
对残障儿童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仍然停留在理论性的口号上。
大量的师资、特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文化教育,而从事诊断评估、早期干预、康复训练的专业人员少之甚少。
难以达到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在内的全面康复的目标。
3.中国“医教结合”的对策研究关键期架起医学与教育的桥梁。
特殊教育离不开医学,医学与特殊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医学为特殊教育奠定了基础,而特殊教育又促使医学的跟进,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3.1 遵循“医教结合”的基本原则“医教结合”的基本原则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医教结合”强调的是“早”,通过早期开展,可以杜绝或降低残障儿童的发生,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可以治疗或补偿缺陷,有效防止残障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残障儿童的潜能,使其社会行为和情感得到良好发育,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身心残疾儿童及早融入主流社会。
早期发现即在第一时间发现疑为缺陷或残障儿。
对于一些无法根治的疾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出生时医学筛查等措施,及早发现缺陷儿及疑似残障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控制它的产生和发展。
早诊断是指对未通过筛查的疑似残障儿,在6个月内完成医学的相关检查、综合评定,对缺陷儿及早诊断,并确定其障碍的性质、程度、类型,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后期的治疗、缺陷补救抢占时间。
早期干预是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可能或已出现发展缺陷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营养、医疗、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养育指导等综合性服务。
通过科学系统的早期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身体、行为、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得到改善和提高,为其以后进入普通教育机构创造条件。
实践证明,越早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干预和训练,效果就越好,可使原已损伤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代偿性的改变。
0~3岁是实施早期干预的最佳年龄,如果到了4~6岁才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接受干预措施,效果稍差,但只要儿童和家长积极配合,坚持长期的康复训练,也可以取得成功。
早期干预不仅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残障儿童的康复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早期干预可以让身心障碍儿童掌握必要的交往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进入主流社会,同时还能减少家庭的烦恼、压力和负担,减轻对社会的依赖。
3.2 通过创办各类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从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层面,去培养一支具备康复技能的康复教师队伍并配备相应的康复训练设备。
3.2 举办短、中期各种类型的,面向特殊学校、康复机构的在职教师和康复师培训。
3.4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残疾儿童康教工作。
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开办残疾儿童康复特教班。
同时,参照社会力量办学有关规定,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支持和鼓励团体、个人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创办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保证残疾儿童就近得到康复教育,减少残疾儿童家庭负担。
残疾儿童康复特教班、康复教育机构由市残联审批,同级教育部门备案。
3.5因地制宜开设面向社会残障儿童的咨询、诊断和康复训练机构,为开展残障儿童康复的科研教学实习提供基地和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