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阻碍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发展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阻碍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发展的因素
摘要
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的实施对残疾人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医教结合”口号的提出时间较短,“医教结合”在理论体系、评价体系、基础配置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医教结合”的发展速度。进而使个别学者对“医教结合”的理解产生偏差,没有领会到“医教结合”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医教结合;理论体系;评价体系
一、研究背景
从2009年8月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中正式提出“医教结合”到2015年1月《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颁布。在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已经度过了七年,并且得到国内特殊教育和康复医学领域迅速关注,由于我国学科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主义特色的管理制度,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由教育机构承担,康复医疗服务由医院来提供。“医教结合”在我国特殊教育及医疗领出始终处于缓慢的探索阶段。
二、研究目的
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找到目前状态下影响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推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发展尽一点微薄的力量。也希望更多的学者投入到医教结合的理论研究当中,集思广益,“医教结合”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三、当前我国医教结合现状
自2009年8月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中正式提出“医教结合”的口号,不少特殊学校对如何在校内进行“医教结合”进行了一番实验探索,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在我国主要存在两种实施方式。
一是:以“医”为导向的实施方式。这种实施方式的理念就是在特教学校内最大可能的实施康复训练,努力的把“医”融合到每一节课堂上来。已经有个别特殊教育学校以此理念为基础,对智力残障学生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将“医”和“教”运用整合在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生活数学和康复训练等学科教学中,并且总结出自己的经验。
二是:以“教”为导向的实施方式。此种实施方式的理念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进度进行学科教学,并以此为基础另外开设康复训练课程。这种方式只是把康复训练看做是对残疾学生进教育的一种辅助活动。如上海市闸北区启慧学校认为,开设运动康复教育、感觉统合康复教育、音乐康复教育、言语语言康复教育、行为训练等康复等都是要在认真落实基础性课程的前提下进行。
四、阻碍“医教结合”的因素
4.1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的本质不明确
对于特殊教育学而言,它已经从单一的“教”逐步的走向由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多元化新兴学科体系,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理念、学科背景。它也是以儿童为中心,但更加注重培养和激发儿童的各种特质和才能。教会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以及怎样生存,进而适应社会。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同时包涵医学、教育学领域,目的是为了让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形成独立的人格,有着优良的品质,最终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但是如何根据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和类别寻找有效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儿童健康的身心以及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始终是一个挑战。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医学手段来让残疾儿童获得基本正常的生命特征,如成功的给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之后,他们的语言功能仍然需要有关教育者进行专门的语言康复和训练才能得以正常发展,从而才能带动他们的社会性相关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医教结合”应该以“医”为主导还是以“教”为主导并不明确。本质不明确,使得“医教结合”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4.2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没有形成独立成熟的理论体系
“医教结合”在“医”和“教”之间谁是主导的关系上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由此可见“医教结合”的理论属性与基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医教结合”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医学领域的问题还是特殊教育学领域的问题混淆不清。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科领域,学科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对于“医教结合”它的对象到底是学生还是病人理论上没有清楚的界定;“医教结合”的目的到底是教育还是治疗也不明确;它的研究方法到底是教育实践还是临床试验我们也不知晓。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内进行检索,没有发现一篇论文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
论述或者是尝试回答。因此,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的理论体系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做基础,那么作为上层建筑的相关政策就显得绵软无力,也就无法推动“医教结合”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快速健康的发展。
4.3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不高
这里所说的教师整体能力不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而是以“医教结合”的理念为出发点,教师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外还应获得与儿童康复训练相关的一些其他技能证书。不过在当前的特殊教育领域,占有很大比例的老师只有教师资格证,对儿童康复治疗的相关理论及技能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在“医教结合”方面相关能力的不完善必定会影响医教结合的推广速度及质量。
4.4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
“医教结合”的提出以及推广是以各个特殊教育学校为单位进行的。通过阅读大量关于特殊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众多学者指出,多数特殊教育学校一些基本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电子白板都没有得到普及。体育健身器材相当匮乏,体育场地设施不够完善等。一些基本的教学工具都无法得到满足,更何况价格昂贵、数量众多的各类康复器械。如果没有这些康复器械作为基础,那么教师的“医教结合”理论无论多么成熟,都难以正常实施。
4.5管理体制之间相对过于封闭
在当前,我国的医院和学校分属于卫生和教育两个不同的系统。残疾学生的康复治疗服务是由各类医院承担,特殊教育学校负责履行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这种分离模式使得康复治疗不能充分的为教学服务,教学反过来也无法迅速有效的对康复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得残疾儿童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与康复。这种康复与教育的分离显然违背了“医教结合”的初衷,“医教结合”也无法健康的发展。
4.6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评价体系不完善
个别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医教结合”以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不知道所取得的成果在什么样的层次上,无法对残疾儿童今后的发展情况进行客观精确的分析,对他们的发展需求认识不够透彻。影响以后“医教结合”目标计划的制定,阻碍了“医教结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