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实验中心简介

合集下载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9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9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9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09.11.28•【文号】教高函[2009]28号•【施行日期】2009.11.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9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09]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财务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精神,按照2009年度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评审的要求,有关专家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送的土建类、环境类、轻工纺织食品类、能源动力类、资源勘探类、交通运输类、航空航天类、水产类、农林工程类、临床技能类、中医类、公共卫生类、法学类、传媒类、艺术类、考古类、文科综合类、其他类等18个学科类别的实验教学中心进行了评审。

经过网上初评、终审评议和网上公示等程序,经研究,现批准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等142个实验教学中心为2009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名单见附件)。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凝练优质实验教学资源,拓展培训、交流和合作方式,增强示范辐射能力,为全国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建设过程中应执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4号)。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要不断推进国家级、省级两级实验教学示范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政策,积极组织和支持本地区、本部门高等学校与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体系的示范辐射作用。

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

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

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物理类:北京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大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化学类:南京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厦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南开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山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生物类:清华大学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复旦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类: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北京理工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实验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第二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物理类:清华大学实验物理教学中心南开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东南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山西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化学类:武汉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南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吉林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湖南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西北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郑州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类:北京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山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类:北京交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东北大学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青岛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兰州交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河南理工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力学类:西北工业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同济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机械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实验教学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重庆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医学类: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南大学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实验教学中心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经济管理类:广东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上海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传媒类: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类: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东南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现代工业实训中心福州大学机电工程实践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太原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2007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名单物理类:中南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武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复旦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西南交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吉林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山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苏州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河北工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大连大学基础物理实验中心浙江工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类:兰州大学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工科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山西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大学化学实验中心云南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吉首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南开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兰州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河北师范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本科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电气信息类:大连理工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基础实验中心武汉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中国矿业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重庆大学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长春理工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电路实验教学中心长江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中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力学类:清华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天津大学力学工程实验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河海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太原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机械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吉林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实验教学中心兰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类:清华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东南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类: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燕山大学材料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材料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地学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心西北大学地质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桂林工学院基础地质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类: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南京林业大学林学实验教学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东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植物实验教学中心甘肃农业大学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类实验教学中心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生产与疫病防制实验教学中心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医学基础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青岛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类:中国药科大学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沈阳药科大学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河北医科大学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类:厦门大学经济与管理教学实验中心山东大学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嘉兴学院经济管理实验中心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实验中心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江西财经大学经济管理与创业模拟实验教学中心贵州财经学院经济管理实验中心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传媒类: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四川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中国民航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江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业中心)广东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南昌航空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西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2008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名单物理类:重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基础物理实验中心广西师范大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兰州大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南昌航空大学大学物理实验中心青海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西北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云南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类: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教学实验中心复旦大学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实验中心河北科技大学化工制药实验教学中心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宁夏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青岛科技大学化工过程实验教学中心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贵州大学农业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海南大学海洋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湖北师范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学实验中心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新疆大学生物学实验中心电子电气信息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大连海事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实验中心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湖南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电气信息及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南昌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大学电气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西藏大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厦门大学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机械类:长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实验教学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燕山大学机电液一体化实验教学中心土建类: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类:重庆大学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东北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类:桂林工学院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地学类:北京大学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东华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石家庄经济学院地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类:河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华中农业大学作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江西农业大学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类: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吉林大学动物科技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西南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类: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南大学临床技能训练中心中山大学临床技能中心遵义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医学基础类:吉林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宁夏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类:安徽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广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哈尔滨商业大学经管综合实践中心兰州商学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南京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实验教学中心上海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管理教学实验中心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法学类: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辽宁大学法学教学综合实训中心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实验实训中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传媒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暨南大学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数字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上海理工大学现代出版印刷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浙江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艺术类:湖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央音乐学院乐队教学实训中心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长春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河北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上海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工程实训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浙江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业训练中心2009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名单土建类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长安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石家庄铁道学院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武汉大学测绘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类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实验教学中心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兰州大学环境地学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工清洁生产实验教学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轻工纺织食品类东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东华大学现代纺织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实验教学中心江南大学食品发酵实验教学中心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实验教学中心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实验中心西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能源动力类长沙理工大学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合肥工业大学新能源利用与电气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上海理工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商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浙江大学能源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资源勘探类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与地质实验教学中心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南大学资源加工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类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实验中心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东南大学道路交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集美大学海上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武汉理工大学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中心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实验中心航空航天类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航空航天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器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航空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航空工程实验中心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实验教学中心水产类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养殖学实验教学中心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实验教学中心宁波大学水产养殖实验教学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农学院水产生态与养殖实验教学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农林工程类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河北农业大学林果生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园林实验教学中心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类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海南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南昌大学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南通大学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山西医科大学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技能中心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实验教学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国医科大学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中医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实验教学中心青海大学藏医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综合教学实验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中心公共卫生类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南方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法学类四川警察学院警务实验教学中心西南政法大学证据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湘潭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山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传媒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深圳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艺术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实验教学中心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实验教学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湖北理工学院学校概述

湖北理工学院学校概述

湖北理工学院学校概述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以工湖北理工学院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经、管、医、文、教、艺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素有“江南明珠”之称的湖北工业重镇、青铜文化发祥地、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黄石市。

学校办学力量雄厚,服务体系完善,是育人、成才和科技创新的理想学府。

湖北理工学院下设18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0余人,函授生6000余人。

校园占地面积2189亩,校舍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实验室50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300万元,馆藏图书103万册,电子图书数据库18个,共享电子图书70万册。

图书馆被评为“省级优秀图书馆”。

全日制在校学生1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000人,专科生6000人),函授生6000余人。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被评为黄石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

历史沿革中门喷泉湖北理工学院前身为1975年12月12日成立的黄石工业学校。

一、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黄石分院、黄石职业大学、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黄石分院阶段1、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黄石分院1975年12月12日,黄石工业学校成立,建立了湖北理工学院的雏形;1978年,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工班创建(合署);1980年,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工班改建为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校正门(中门)学)黄石分院。

2、黄石职业大学1976年,黄石卫生学校(高医班)创建;1978年,黄石卫生学校(高医班)更名为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医班;1978年3月1日,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工班、高医班、高师班相继成立,首次试招普通专科、本科学生;1978年,黄石市二医院并入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医班;1979年,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医班更名为湖北医学院黄石分院;1983年5月,湖北医学院黄石分院改建为黄石职业大学。

3、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黄石分院1985年4月,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黄石分院成立。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222)一、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特别是对长江航运业务所涉及的前沿技术有较深入理解,并对相关的信息系统有一定的研发或管理实践经验。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船舶机械运用工程2.储运系统安全与环境保护3.智能交通与安全4.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5.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6.道路与铁道工程7.物流管理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1.学制、学习年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

学习分为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

课程学习包括必修、选修和专业综合课程,其中第1学期为必修、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专业综合课程在第2、3学期分散安排;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等,安排在第2~4学期进行。

2.学分要求: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6学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2-3年,最长不超过5年,在校学习研究的累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至少1.5年(从开题时间起)四、课程设置1.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专业综合课程和必修环节等(见表1),其中公共学位课程不低于6学分,专业学位课程不低于12学分(必须选一门实验课程或研究方法类课程),选修课程不低于4学分(其中专业外语为必选),专业综合课程不低于2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6学分。

路面结构实验室简介

路面结构实验室简介

公路结构性能检测实训室简介公路结构性能检测实训室是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一部分,主要有连续式平整度仪、贝克曼梁弯沉仪、三米直尺平整度仪、落锤式弯沉仪、灌砂仪、路面渗水系数测定仪、路面摆式仪。

主要承担道路桥梁工程技术、铁道工程技术、公路监理专业、基础工程专业结构性能测定的试验教学任务,具体测定结构的强度、平整度、回弹模量、摩擦力等性能指标。

还可承担技能鉴定、师资培训、科研及生产技术服务工作。

典型工作任务—连续式平整度测定仪的使用一、准备工作1.取出数据采集器,按照要求装入4 节南孚碱性电池,将机架上的插头插到采集器中。

将采集器的天线往上掰,使天线与采集器显示平面垂直,采集器放置在机架上。

2.将机架拉至测量点起点,松开锁紧栓,将机架拉出就位至测量状态,锁紧栓子。

将牵引杆与机架和牵引车连接好,放下测量轮。

3.打开数据采集电源,按下切换键,切换显示当前位移值。

通过2个顶丝来调节位移传感器的高低,使显示值为20±2mm。

4.清扫待测路面。

5.将主控制器天线拧在面板天线插头位置,将天线吸附在车内(或者面板上)某处,尽可能确保天线处在较高且空旷位置。

6.将主控制器的电压器插头插入汽车点烟器,发动汽车(汽车发动时会拉低电压导致主控制器重启,所以务必先发动汽车,再开启主控制器电源)。

二、输入参数打开主控制器电源,按下“菜单”键,选择“试验参数” ,输入试验编号,试验时间,道路号,起始里程号,极限超差值,形式方向等参数。

每项输入完毕后,按下回车键保存,输入框自动移往下一个项目上。

输入完毕,按下“确认保存”键,“返回”键返回至测量界面。

输入错误,可以按删除键删除。

主控制器左上显示当前位移值为20±2mm,说明测量轮已经就位。

右上方显示电池电量情况。

右下角显示当前状态“测量停止”,则说明通讯正常,系统已经处于待机状态。

三、开始测试牵引车挂上一档,开始怠速行驶。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三月目录1. 专业基本情况 (1)1.1办学历史与学科优势 (1)1.2师资队伍 (3)1.3学生培养质量 (3)1.4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 (4)1.4.1 科学研究 (4)1.4.2 教学研究 (5)1.5实践教学基地 (5)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7)2.1丰富的专业培养经验 (7)2.2完备的专业实验教学基础 (8)2.3良好的产学合作培养条件 (9)3. 试点规模及学制 (1)4.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见附件1) (1)5. 培养方案 (1)5.1培养目标和要求 (1)5.1.1 培养目标 (1)5.1.2 培养规格 (1)5.1.3 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5.2培养模式 (3)5.3本科阶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3)5.4硕士阶段知识体系、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6)6.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6.1组织保障 (1)6.2条件保障 (2)6.3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教学过程监控 (3)6.4规范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 (4)6.5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 (6)7.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7)7.1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7)7.2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 (8)7.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研究 (9)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交通运输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10)附件2: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11)附件3: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硕士) (18)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 (18)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硕士) (26)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 (29)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31)1. 专业基本情况1.1 办学历史与学科优势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始建于1952年创办的“水运管理”专业,1956年改名为“水运经济”,1963年根据交通部要求进行了院系专业调整合并,原“水运经济”专业迁至上海。

武汉理工大学有哪些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有哪些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有哪些专业1、武汉理工大学本科专业有86个:矿物加工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建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信息工程、环境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制药工程、交通运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交通工程、通信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工业设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航海技术、车辆工程、矿物资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海事管理、工程结构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轮机工程、工业工程、法学、交通运输、材料物理、机械、物流工程、材料化学、社会工作、物联网工程、工商管理、船舶与海洋工程、法学、统计学、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市场营销、思想政治教育、生物技术、经济学、包装工程、教育技术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与计算科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物流管理、工程力学、应用化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广告学、电子商务、电子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编辑出版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动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光信科技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学、英语、法语、日语。

2、武汉理工大学其他专业有2个:对外汉语、采矿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介绍一、学校简介1、武汉理工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由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武汉理工大学办学源头起源于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

结构工程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简介

结构工程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简介

结构工程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简介李丽娟,女,博士,教授,广东省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学会疲劳与稳定分会理事。

“空间结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编委。

国际期刊“C o m p u t e r s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S p a c e S t r u c t u r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B u i l d i n g M a t e r i a l s”、“M e c h a n i c s o f S t r u c t u r e s a n d M a c h i n e s”审稿人,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

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工程力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厅级以上研究课题29项,参加研究课题多项,从事的工程技术服务主要有:工程材料性能检测、工程结构计算分析、钢结构设计咨询、结构性能检测和加固等。

曾以第一获奖人获省级自然科学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出版著作和教材3部,获软件著作版权1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36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篇,其中47篇被S C I和E I索引收录,7篇被I S T P收录,论文他引总213次,单篇论文最高引用25次。

郭永昌,男,博士,副教授,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主任,结构工程实验室主任,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

于香港理工大学(T h e H o n g K o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 t y)土木工程系进行合作研究。

近三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1项、校博士及青年基金各1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横向项目5项。

武汉理工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经2016年第15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激发我校科研创新活力,促进科研事业健康发展,规范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社会,根据国家相关法规,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横向科研经费是指学校对外开展科研及科技服务活动从相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取得的按合同约定进行管理的非财政性资金,包括企事业单位根据合同提供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采购、军品供货等方面的经费。

第三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坚持合同约定、激发活力、规范管理、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凡以武汉理工大学名义取得的各类横向科研经费,应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截留、挪用。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五条横向科研经费实行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第六条财务处、科学技术发展院、国有资产管理处、审计处、监察处、学院(部、中心、所)等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协同配合,各负其责,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一)财务处:负责横向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二)科学技术发展院:负责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相关事务管理。

主要对横向科研项目立项、预算调整、外拨经费、委托代购设备等事项进行审核。

(三)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对横向科研经费取得资产的合同签订、购置及资产管理等工作.(四)审计处:负责对学校确定的横向科研项目实施审计,逐步对重大、重点横向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

(五)监察处:负责对横向科研经费使用监督的再监督及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问责,视情节轻重提出处理意见。

(六)学院(部、中心、所):对本单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负有监管责任。

合理配置资源,为科研项目执行提供条件保障;对横向科研经费使用等进行审核把关。

(七)项目负责人:作为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横向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和相关性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章收入管理第七条横向科研经费到款后,财务处凭科学技术发展院开出的横向科研项目收入分配单(首次到款时须附科研项目合同)办理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入账手续.涉密项目及其他特殊情况不能提供科研项目合同,由科学技术发展院审批.第八条横向科研经费实行专项管理,若根据相关规定分解任务,应在项目到款立项时由科学技术发展院按规定一次性分解到位。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点滴认识关键字:船舶与海洋工程武汉理工大学认识一、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发展概况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为水上交通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和海军部队提供各类装备和进行海洋工程设计建造,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程领域。

我国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船舶制造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工程建设是我国海洋开发战略的基础之一。

作为新世纪高新技术之一的海洋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对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对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认识现有办学基础:我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创建于1946年,学科历史文化悠久,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海洋工程结构、水上运动装备工程和流体力学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1985年被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接受为成员单位,1996年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批准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0年批准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是国内同类学科整体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是我国内河船舶研究的主要力量,是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具实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

2001年,本学科“高性能船舶及其关键技术”项目被列为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7年,本学科“高性能船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项目被列为国家“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60年来培养了大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许多人已成为工程与研究单位的技术骨干与优秀管理者。

师资力量: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

现有教师43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教授占32.6%、副教授占34.9%。

【必看】2020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能动学院)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

【必看】2020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能动学院)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

【必看】2020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能动学院)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摘要:本文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为大家详细解析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考试科目、研究方向介绍、本专业近3年复试分数线对比、本专业近3年报录比情况、本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往年录取名单及武汉理工大学备考经验。

一、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试科目招生院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招生专业:交通运输工程(082300)(学术学位)研究方向:01(全日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机械系统监测诊断、性能优化与运用保障;摩擦学系统及表面工程;船舶节能与环保新技术;油气储运系统安全与环境保护)02(全日制)智能交通工程(交通信息与安全;交通感知与控制;交通风险评价与应急决策;综合交通规划与管理)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203 日语(选一)③301 数学一④825 流体力学、833 材料科学基础、837 机械设计、839 机械原理、847 发动机原理、848 自动控制原理、876 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一)、877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915 交通工程综合(选一)二、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分数线三、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参考书目825流体力学1.熊鳌魁等编著,《流体力学》,科学出版社 20162. 吴望一著,《流体力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3. 朗道、栗弗席兹著,李植译,《流体动力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4. 约翰芬纳莫尔、弗朗兹尼著,钱翼稷等译,《流体力学及其工程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37 机械设计通工程方向)(二)复试考核方式及内容专业素质和能力(笔试)(100分)1. 笔试内容:(1)测试技术(50分)、(2)综合能力测试(50分)。

2. 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成绩低于60分为不合格,笔试成绩不合格不予录取。

水路交通虚拟仿真试验教学中心-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范本模板】

水路交通虚拟仿真试验教学中心-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范本模板】

水路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一、中心基本情况水路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由交通学院,能动学院、航运学院、物流学院共同参与建设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设主任1人,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人,副主任3人,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日常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的组织工作。

所涉及的学科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学科代码为:081901;081103;081801;081802;081006T。

所涉及的专业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航海科学与技术、能源动力、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物流管理、海事管理等,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海事管理、航海技术、物流工程等专业被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每年为国家输送水上交通运输类人才1500多人。

在水路运输方面,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交通运输工程)、2个国家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水陆交通实验实训教学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2个交通部行业重点实验室(船舶动力工程交通运输部重点实验室、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运输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内河航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交通部行业研发中心(长江航运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武汉理工大分中心)、1个专业研究中心(长江海事研究中心)。

此外,还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轮机工程)、1个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团队。

水路运输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受行业发展特点的影响,水路运输类人才的培养作为重型工业的典型代表,往往依赖于高价值、大型复杂、高消耗的设备设施,从而成为困扰人才培养单位开展实验教学的难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武汉理工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根据水路运输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托学校两个国家级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水陆交通实验实训教学中心、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建设了水路运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的建设紧密围绕水路运输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了涵盖水路运输过程的船舶制造、船舶驾驶、港口物流等重要环节的跨学科实验教学基地,具体包括船舶建造虚拟仿真、船舶驾驶虚拟仿真、港口物流虚拟仿真三个教学平台。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师资力量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师资力量简介

教授(按姓名排序)蔡薇陈静曦陈宁陈顺怀高高何雄君胡勇蒋惠园李廷秋李之达刘清刘祖源罗薇茅云生毛筱菲苗张木唐小兵王丽铮王向阳吴卫国熊鳌魁徐良杰严仁军杨吉新杨家其杨平詹斌张开银张培林张庆年张少雄张谢东朱顺应副教授(按姓名排序)陈克强陈小佳程细得程细得丁涛董必昌杜志刚冯佰威付军龚昌奇胡幼常胡志坚黄豪乐京霞雷建平李芬李培勇李晓彬李月光林桦潘晋邱红胜宋春节涂敏汪敏王海燕王红王开凤王林王小敏吴静萍向木生向祖权肖波徐海祥杨德灿袁萍张航张矢宇周红梅周增国朱云升讲师(按姓名排序)蔡陈邓董郭黄刘罗亮元明鹏育林升平志勇婧艾明谭金华汪国相徐琳徐应年喻敏张行赵欣周永清我知道一个理工大考研专业课培训机构,中听教育(),他们是小班制教学,保过120分,不过退一半!每年通过率在7成左右,很值得向大家推荐。

国内先进陶瓷研究机构介绍

国内先进陶瓷研究机构介绍

国内先进陶瓷研究机构介绍一、先进陶瓷及其研究机构简介我国先进陶瓷材料的研究主要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山东工陶院、天津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和研究院所率先开展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的基础理论与制备技术的研究。

早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包括高压钠灯透明氧化铝陶瓷灯管、氮化硅陶瓷刀具、透波石英陶瓷头罩等。

特别是在“七五”和“八五”期间,以高效发动机和燃汽轮机中使用的高温陶瓷关键零部件开发为导向的陶瓷材料的组成设计、晶界工程、净尺寸陶瓷成型、气压烧结、热压烧结、热等静压烧结技术的研发。

当时参与“发动机用先进陶瓷”这一国家层面的重大联合攻关项目的单位有清华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山东工陶院、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等单位。

研究的课题包括:1)气氛加压烧结Si3N4,界面特性;2)柴油机ZrO2陶瓷针阀研制;3)氮化硅陶瓷镶块材料的烧结制备;4)氮化硅陶瓷电热塞研制;5)增压器陶瓷涡轮转子注射成型工艺研究;6)绝热发动机用增韧莫来石复相陶瓷部件;7)压滤成型陶瓷涡轮转子的研究;8)Mg-PSZ陶瓷材料及发动机用陶瓷材料;9)Sialon陶瓷气门的制备研究;10)Si3N4陶瓷与钢的连接技术研究;11)检测陶瓷零件的微焦点X-CT实验系统;12)陶瓷的无损检测与力学行为分析。

正是上述这一历时数年的先进陶瓷大项目大工程,为我国先进陶瓷的研究与发展培育了人才队伍,奠定了技术与工艺基础。

目前,国内已有10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从事先进陶瓷材料的研究,其中包括一批国家级陶瓷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如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上硅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工陶院的“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先进陶瓷材料研究的主要大学还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郑州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映西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海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红河学院、合肥学院、铜仁学院等。

万方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万方科技文献、商务信息系统
万方知识服务平台
信息 知识 发现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系统

万方知识服务平台
该库收录全国“211”重点高校、中科院系统、工程院、农科院、医科院、社科院 等800家学位授予单位的博硕论文。全文达近100万篇,每年稳定新增15万篇,是各个学科。 我国最核心的数字化期刊出版联盟。基本包括了我国文献计量单位中自 然科学类统计源刊和社会科学类核心源期刊的全文资源,现有期刊近7000余 种,成为您了解网上中文期刊的重要窗口。 目前国内收集学科最全、数量最多、收录级别最高的会议论文数据库。该库收录 了自1998年以来国家一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及各部委、高校召开的11000余种 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以及在中国境内召开的1200余种国际性会议的论 文。文献量达到150余万篇。
相关专家:系统提供和当前文献相关的作者,点击某一作者,系统自动检索该作者发表的文献。 相关机构:系统提供和当前文献相关的机构,点击某一机构,自动检索该机构发表的文献。 相关检索词:系统根据当前文献的主题、摘要等动态的推荐相关主题词。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1
参考文献A 参考文献B 参考文献C 引证文献3
收录了1995年以来世界各国出版的15000种外文期刊,学科范围涉及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 格专业领域,兼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大部分覆盖SCI、EI、CABI、Medline等权威国 际文献系统收录期刊。同时收录了1985年以来世界各主要学协会和出版机构出版的40000 余个学术会议的260余万篇论文。支持多语言、多主题字段检索。
检索词:
大振幅试验,非定常空气动力,空气动力模型,洞壁干扰,动导数仿真, 数学模型,模糊逻辑,飞行仿真

武汉理工大学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报告绪论.ppt

武汉理工大学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报告绪论.ppt
n
lim
2 i i 1
n
i xi
1 f ( ) e 2
2 2 2
认识正态分布函数
( , )
测量值落在区间 ( , )
的概率P = 68.3%;
x
在区间 ( 2 , 2 ) 的概率P = 95.4%; 在区间 ( 3 , 3 ) 的概率P = 99.7%。
3 u ( xi )
a 3
3
6
a 3
a 6
2
a 2
在实验教学情况下,为简化起见,一般估计为矩 形(均匀)分布,B类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为:
uB 3
其中,Δ取仪器的误差限或实际测量估计的误差 极限值 。
例1.2.1 知道某游标卡尺的仪器最大仪器误差为 0.05mm,则按矩形分布计算标准不确定度:


误差可用来修正测量结果(如系统误差),不确定度 则不能。
1.2.1 不确定度的评定

规范依据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 1999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可归纳为A、B两类
用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A类
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归为B类
A、B两类不确定度只是评定方法的不同,不是不确定度性质 的不同。多数情况下要综合A、B两类评定的结果。
反映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
O
通常,概率P 称为“置信概率”, 对应的x范围称为“置信区间”。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形象表示
子弹着靶点分布图
(a)随机误差小,系统误差大 (b)随机误差大,系统误差小 (c)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小
能看出图示测量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 差的相对大小吗? (X0为真值)

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实验室(3篇)

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实验室(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效率,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实验室应运而生。

这些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的引擎,致力于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

一、实验室的使命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使命是:1. 开展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攻克关键技术和难题,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率。

2. 培养高素质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人才,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二、实验室的主要任务1. 关键技术研究与攻关:实验室针对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2. 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研发:实验室致力于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3. 人才培养与交流:实验室加强人才培养,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会,为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地位。

4. 成果转化与应用: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

5. 产业服务与咨询:实验室为交通基础设施行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产业发展。

三、实验室的优势1. 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实验室拥有一支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创新能力。

2. 先进的研究设施: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广阔的合作平台:实验室与国内外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4. 优秀的科研成果:实验室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之,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实验室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学院实验中心简介
1.交通学院实验中心简介:
交通学院实验中心成立于2004年,隶属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所属学科为工学,实验中心由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工程两大实验教学平台组成,包括船舶性能、造船工艺、结构工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道桥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管理八个专业实验室。

其中船舶性能、造船工艺、结构工程实验室为国家211 建设重点实验室。

实验中心实验用房面积8366平方米,设备510台套,总价值2400万元,完好率95%,主要承担本科教学,31门实验课程,开出125项实验,面向11个专业,每年实验学生2100人左右,实验人时61000左右。

2. 实验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工作核心,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
观念,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

明确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教学
方法,对实验教学的功能进行正确定位与建设,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培养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我院专业实践性均较强,我们正
在实施将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中实践性强的课程配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
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流体力学》、《建筑材料》已开出了独立的综合性实验。

目前实验教学已明显地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实验教学的总体改革思路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

我们结合06年培养计划的制订对全院整个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更新,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全面强化实验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研究与创新能力。

我们采取的改革思路及方案:
1). 打破专业实验室的局限和以往只在课程内开设少学时实验的局限,以开设大型综合性实验课为建设目标,跨课程、跨实验室进行实验,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能有机地结合,又能使学生通过实验更深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建设综合模拟实验平台,目前《船舶建造工艺》、《交通控制》、《交通离散仿真系统》开设了虚拟、仿真实验。

3).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配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一些感性认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充分创造条件将实验中心建设成开放性实验室,使实验资源开放共享,目前我院的基础实验已完全开放。

我们拟通过综合实验项目的建设,将实验室建设为面向全校学生全天候开放的本科教学实验室,学生可随时自主地进行实验,同时可进行设计性和创造性地实验,使实验教学环节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和知识系统的构成中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在实验设备方面既要有传统的和经典的设备,又有现代的和新型的设备,既有验证性的实验设备,又有设计性和创造性的设备,既有外校研制的优秀设备,又有自行研制的具有本专业特点的设备。

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要满足全校(不仅余区)各专业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和动手机会,满足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要求,使教学方法更形象、生动。

3.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中心现有专职实验人员27人:其中高级实验师9人、实验师7人、其他11人,硕士2人、本科11人、其他14人、1人研究生在读;兼职教师21人:其中教授12人、付教授9人、博士5人、硕士10人、本科6人。

实验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导,先后主持项目十项,其中军工科研4项,试验研究项目3项,发表科技论文17篇,其中外文论文 1 篇,SCI、EI、ISTP收录共 4 篇,获得交通部吴福-振华交通教育奖励基金的优秀教师奖,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4.改革的成效
实验中心通过“强调基础,突出综合,增加特色”,即加强验证性、综合设计性、
开发创新性“三性”实验教学改革。

取得一定的成效,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

在教学研究方面:承担了《船舶建造工艺课程辅助教学方法研究》、《造船测量技术关键测量技术模型化和可演示化研究》、《计算机辅助船体建造教学模式探讨和软件开发》、《道路与桥梁专业可视化实验教学研究》等教改项目22 项;教学成果方面:《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教学系统的综合配套研究》、《流体力学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分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发表教改论文12篇;在课程建设方面:有《船舶强度与结构设计》、《流体力学》、《船舶建造工艺》、《材料力学》等省级优质课程两门,校精品课程三门,校级优质课程三门;校级教学名师1人。

出版教材7本。

在科学研究方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基金1项,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

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重点教材2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EI收录120余篇。

5.特色与创新
1).实验体系层次结构
2).根据专业特点和现状,专业实验课的教学采用模型化、虚拟化、数字化的方法和手段进行。

3).充分利用“211”投资先进设备,服务于实验教学,教学科研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4).根据我们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台套少,且且贵重,不可在套数上作过多投入,采用在平台内四实验室同时循环开出。

5).开放实验室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6).建立分级式实验考核制。

交通学院实验中心
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三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