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

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内容摘要: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兼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法并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二十世纪初,该派突破心理学专业的领域逐渐在文化界赢得国际性地位,使其同时代的一切其他思想流派望尘莫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文艺理论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其理论基础上,之后的容格、阿德勒、拉康,或有所发挥,或有所休正,或糅合其它的理论,分别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面貌,都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潜意识力比多升华白日梦早期经验集体无意识原型自卑情结镜像阶段论

一、弗洛伊德与文艺心理学

1893年,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和布洛伊尔发表了一篇题名为《论歇斯底里现象的心理机制》的短文。文章提出了运用催眠术来治疗歇斯底里的方法。这篇文章预告了当代欧洲最盛行的思想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开端。伴随《梦的解析》的完成,精神分析的技术逐步完善。精神分析诞生时,是作为一种精神病治疗的方法而提出的。随后,这种心理学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解释文化创作的不同方面,如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各个领域。精神分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不是因为这一学术专业和精神病学的方面,而在于它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阐释。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他最为重要的贡献。他在揭示潜意识这一概念时,是通过精神病人的意识了解到的。因此,“精神分析方法的实质就在于解析(说明)特种意识的某些结构。”[①]潜意识的内容是由那些不被社会文明制度接受而深受压抑的种种欲望所组成,主要是人的性欲。这些内容不会消失,它们只有通过妥协或伪装的形态,比如梦,口误,笔误,俏皮话等等,才能得以浮出意识层面而为观察者所捕获。弗洛伊德正是通过联想的方法分析这些内容,从而到达病人的潜意识,帮助病人正确地释放它们使病人恢复健康。弗洛伊德在阐述文艺现象时,也是运用他病理学的系统理论将文艺现象的各个部分精彩地联结在一起。

1、“力比多”升华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命运,人的生活和创作的一切内容,全都取决于他的力比多(早期专指性欲,后来含义逐渐泛化)的命运。力比多代表着人类的原始冲动,它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始动力。这种动力时刻追求平衡以达到满足愉悦的状态,作为原始形态的冲动,它必然受到社会文明制度的压制。为了与社会文明达成妥协,艺术家就必须将一部分力比多转移到不危害社会发展并且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活动上去。否则,将会导致被压抑的精神的爆发,精神病人即由此而生,他们无法返回正常的现实生活,始终处在虚幻的状态之中。这里,艺术家与精神病人有着某种相似性,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也正是处在虚幻之中,所不相同的是,艺术家有能力从虚幻状态再度返回现实生活。艺术家正是一类在精神上深受社会制度压制的人群,只是他们有能力将自身的一部分力比多转移到艺术创作上来,这样,他们身上的力比多得到了升华,也就宣泄了那部分深受压抑的精神能量,从而获得了身心的平衡。

2、

艺术家与白日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②]潜意识在大多数时候是以梦(白日梦和夜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作为潜意识的承载者,在它的伪装的形态背后,梦往往是以直

接的性欲满足为主要内容。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正与白日梦的过程是一致的,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都是以一种主体满足为原则而对现实生活进行的改造。一切艺术家无不是梦想家。因为一切的艺术作品都带有艺术家隐蔽的欲望的身影,也就可以说,“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心理意义的特殊形式,就可以成为人人都可以进入并且从中得到替代性满足的对象,从而构成对现实生活中无以呈现的欲望的补偿。”[③]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愿望的达成,同时也成了欣赏者的愿望的达成。

3、艺术家的早期经验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的早期经验是理解其艺术作品的重要依据。他在阐述社会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影响时,特别强调艺术家的早期经验,尤其是儿童时期的经验。儿童在进行游戏时,他是在极其认真地以自己满意为原则组织一个新的幻想世界,这在本质上等同于艺术家创作自己的一部作品。正因为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儿童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他很难把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别开来。儿童时期对现实的要求如果受到挫伤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这种体验将深深地埋藏在他的潜意识里,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影响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无法逃脱这种关联。他在分析达·芬奇的名画《圣安妮与圣母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等作品时,就是运用上述原理进行论述的,认为这些作品集体体现了人类普遍所具有的弑父恋母情意综。

二、容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论

容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曾追随弗洛伊德5年,后因观点分歧终于分道扬镳,创建了“分析心理学”。他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一般是从人类学和发生学的角度阐释问题。长期对考古学和人类学抱有浓厚兴趣,这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无疑起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也使他的理论具有超验性和神秘主义色彩。

“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在容格的理论中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他将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区别开来,他说,“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我把它称之为‘个人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中获得,而是先天地存在的。我把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识’。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④]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我们曾经意识到,只是后来受到压抑或遗忘的内容所构成。而集体无意识则完全得自于先天遗传,它从未在我们的意识中出现过,因而也就不能为个人所获得。在容格看来,一个艺术家只有以这种“集体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创作时,他才能触摸到生命的内在律动。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无不是这种集体意识化的产物,歌德的《浮士德》之所以获得成功,正是因为歌德发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浮士德精神”。

容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原型。原型是先天存在于人脑中的原始意象,它是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作为“种族的记忆”为人类所传承。同一原型的具体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但它反映出人类某种共同的心理需求。比如,母亲这个原型,容格列举出数目繁多的具体形象,有人间的母亲、女神阿佛洛狄忒、天堂、大地、海洋、温柔的动物等等,虽然面目不一,但它们都是养育、保持、丰饶的象征。原型归属于集体无意识,因此,一个用原型说话的人,同时发出的是千万人的声音,他使自己正在寻求表现的观念超出偶然的暂时的意义从而达到永恒。容格在论及原型的艺术价值时,说到:“艺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最好地补偿了我们今天的片面和匮乏。艺术家捕捉到这一意象,他在从无意识深处提取这一意象的同时,使他与我们意识中的种种价值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