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
【自考重点】文艺心理学知识点
①在实验艺术心理学这一令人略感新奇和依然陌生的研究圈中,虽 然对艺术活动至关重要的的情感、动机和人格均未或暂无可能充分 涉及,但是它的前进步态还是明显可辨的。 ②它的每一进展组成的过程总是要呈现为渐进的、链式的结构。 ③虽然和艺术心理学的每一种分支研究一样, 实验的艺术心理学 的每一个成果同时也会是人们抱憾的一种目标。 不过,类似的感 受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的要求,还不如说是一种理想的期待。
是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的最基本观点); 常是深刻的、具有启发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克
2、表现性,也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 服了元素主义、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缺陷。格式
塔质”;3、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4、塔心理学原理用来解释人的知觉活动看来是颇
视觉艺术的运动。
为有效的,对于其他复杂的心理活动也有着重
要价值。
人本主义心 理学
科学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本主义思潮(社会变革的影响)。
维列鲁学派
《艺术心理学》、“逆向感情”
对梅拉赫研究的评价P72
梅拉赫所提出的和所实践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综合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方法
富有启示性的,它为文艺心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前
景。然而方法并不能代替一切,在研究实践中要创
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利亚(单选)造性地运用这些方法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文艺心理学 受两股潮流 推动
格式塔心 理学
拉康 阿恩海姆
考夫卡
总的观点
镜像阶段论、心理功能的三个概念
视觉、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同形同构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富于哲学意味又同时具有
艺术作品是作为结构感染人的
实验精神的心理学流派。尽管它的某些论点是
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但确实是言之成理的。
1、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这 作为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解释,这些假设常
浅谈精神分析学的文艺批评方法
式中 θ为单摆摆角, θ接近于 0°时的周期 T0=2π ,取 二 级 近似为:
丁宁先生指出 : “事实上, 除去其 粗 鄙 的 一 面 ( 如 某 些 新 弗 洛伊德主义者所作的那样) , 心理分析的具体阐释正日益和文化 的、社会的眼光融合在一起, 进而把它本身和具体学科之间的通 兑性和互诱性推向了新的境地心理分析对艺术史学科的启迪和 推进应该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而且在某些领域甚至发挥了无可 替代的特殊作用”。在当代艺术研究中, 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性随 着这门学科本身的日益完善将越来越明显。将精神分析学的独 特方法运用于艺术现象的研究事实上也取得了独特的成果。
摘 要: 在当代艺术研究中, 精神分析方法成为了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文艺批评手法。本文在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爬梳的基础 上, 认为, 对人的关注使得既具有感性身体语言又包含了社会文化语言的欲望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精神分析法; 原型; 欲望
弗洛伊德说: “我们对任何真 正 的 文 学 作 品 , 也 必 须 由 文 学家心灵中不止一 种 的 动 机 、冲 动 去 了 解 它 , 并 且 需 要 承 认 , 它 可能有两种以上的不同解释。在此, 我只是就这位富有创意的文 学 家 心 灵 冲 动 中 最 深 的 一 层 来 加 以 讨 论 的 。”以 心 理 学 所 取 得 的 成就来看, 弗洛伊德对于人的意识、无意识心理的描述可谓达到 了有史以来的最“深层”, 尤其是他对“无意识”的发掘, 极大的影 响了文艺研究领域。尽管至今, 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有许多偏 颇之处, 但是将精神分析学运用于艺术现象的研究总是能使我 们获得不同的视野。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学运用于视觉艺术研究的论文有两 篇 : 《论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梦》与《米开朗基罗的 摩西》, 以前者对艺术研究的影响最大。在其中, 弗洛伊德借用艺 术作品来分析人的无意识心理, 显示了他对艺术作品与人深层 心理关系的浓厚兴 趣 , 这 尤 其 在 他 曾 写 信 给 《格 拉 迪 瓦 》的 作 者 詹森以求证他对作者的无意识心理分析的正确性中可窥见一 斑, 虽然他主要借用文艺作品来研究心理学, 但反过来, 他也为 借助精神分析学分析艺术现象提供了某种途径。作为艺术家无 意识欲望的表达,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深层心理息息 相关, 因此, 精神分析与艺术的结缘自弗洛伊德开始, 随着精神 分析本身完善和变化, 不同的学者运用这种方法的侧重点也有 不同。
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
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文艺心理学观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意识和无意识
两个层面,无意识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储存库,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
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性欲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之一,
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心理活动,也影响着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3. 梦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无意识的表现,它是人的
本能和欲望的满足,也是人的心理冲突的解决方式之一。
4. 文艺创作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文艺创作是人的无意识的表现,作家和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本能和欲望,同时也满足了观众
的本能和欲望。
5.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为了保护
自己的心理健康,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升华等多种方式。
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强调了人的无意识和性欲对文艺创作和欣赏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的理论。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心理学和文艺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章 文艺心理学流派概述
第六章文艺心理学流派概述(一)精神分析心理学1. 弗洛伊德(1856-1939)创始人(1)无意识(潜意识)论理“无意识”并非弗洛伊德首先发现,康德、莱布尼茨都提到过。
赫尔巴特“意识域限”19世纪80年代已较流行,哈特曼《无意识哲学》。
弗氏是充分认识无意识动机的意义并发现一种研究它的方法的学者。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
”《精神分析引论》“无意识是一个特殊的技术领域,它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它所特有的精神机制。
”“我们假设每一个心理过程最初都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或时相,然后只是从这一时相才过渡到一种有意识的时相,这很像一张照片最初都是阴性的,后来通过冲洗才变为一张照片……任何特殊过程首先都是属于无意识的心理系统,从这一系统出发,在一定条件下,它才会过渡到有意识的系统。
”A. 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是根,意识是表层活动;B. 无意识内容只有得到“看守人”的允许,才可能进入意识活动;否则,则被压抑;C. 这些未受压抑的只有成功地吸引意识顾盼,才会变为有意识的(前意识);D. 存在着各种不同级别的无意识。
处于最底层的无意识记忆永远不能成为意识,因为它们没有联系;而处于顶端的无意识记忆则属于那些一时想不起但又随时可能冲口而出的东西。
(2)人格结构(superego)、“超我”早期弗氏将人格视为由意识、无意识两部分组成;1923年后又提出“本我”(伊德、id)、“自我”(ego),将人格结构视作“三大系统”组成。
一个精神健全的人,三者相统一,相和谐;三者相冲突时,人就处于失调状态。
A. “本我”:是一种初始混沌状态,一锅沸腾翻滚的激情,直接受人的生物性本能的驱使,是盲目的。
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使机体产生高度的兴奋(能量释放或紧张状态),本我的机能就是直接消除机体的兴奋。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汉师1班韦剑虹 611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强调潜意识作用的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学说和梦的学说。
(1)心理结构学说;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
其中潜意识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意识是指凡是自己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结构的表层。
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机制,即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回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
虽然它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侧重于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
潜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收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因此又称为无意识)。
它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合社会理性,被压抑着,但是并没有被消灭。
它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被认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是人的心灵的核心。
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后来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表述为超我、自我和本我。
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中间一层是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因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
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办事。
本我引诱诱使自我满足它的愿望,超我约束自我压抑本我的欲望。
因此,自我要调节本我,知觉现实,寻找一种能够满足需要的适当客体。
晚年,弗洛伊德又把本我修正为两类,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考研资料】心理学美学(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考研资料】心理学美学(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汇编第一章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一、费希纳: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
主要著作《美学导论》,其中有16种审美原则:一是审美阈原则,这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者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换言之,进入审美阈限的刺激,才有可能唤起审美愉悦。
二是审美加强原则。
三是多样中的统一原则。
四是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
五是清晰性原则。
六是审美联想原则。
七是审美比较原则。
八是审美序列原则。
九是审美调和原则。
十是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的原则。
十一是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
十二是审美的传导原则。
十三是审美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
十四是审美的适中原则。
十五是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
十六是审美的安定性原则。
二、吉布森。
实验艺术心理的当代代表。
他在图形后效、深度知觉,尤以创立生态光学理论而知名。
三、贝里尼。
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
主要贡献是体现在动机与唤醒、思维与心理美学,以及视觉艺术等领域。
他在60年代提出“唤醒理论”,又称“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时间的推移,表象间的新奇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移之以论人的审美,其愉悦是由于这两种唤醒而得到的:一是“渐进性”的唤醒,它使情感达到适当程度,其过程是紧张情绪的适度递增;二是“亢奋性”唤醒:情感超过可意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后在唤醒下退时获得一种解除的愉快。
与此相应,艺术中有三种特征可以和唤醒有关。
这三种特征是:1、心理物理特征,包括光亮度、饱和度、大小、响度和色调等。
2、生态学特征,3、影响唤醒的最为重要的方式是通过形式特征的“相对易变性”而实现的。
四、泽基。
《内存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是目前探讨艺术和脑神经之间的关系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他认为,大脑与艺术的创造、接受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精神分析与新时期文艺理论的重建(一)
精神分析与新时期文艺理论的重建(一)摘要:精神分析学说对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影响是深刻的,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批判和改造了新时期文学观,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多元化;二是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文学批评模式,提出了心理批评方法;三是将创作心理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精神分析学说影响下,新时期文艺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精神分析;新时期;文艺理论新时期初,文艺理论主要从两个方面获得突破,一是旧题反思,一是新题探索。
前者包括对社会主义历史实践中的文艺理论问题进行清理,如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现实主义问题、人性之争、形象思维问题等等;后者主要指学者们探索文艺理论新问题的努力,比如现代派问题、创作心理问题、方法论热等等。
前者对于否定文革时期错误和偏狭的文艺观起到了重要作用,后者则是新时期文艺理论重建的主题。
作为西方现代派文艺理论基础之一的精神分析文论是从心理学理论影响和转化来的,它从作家无意识心理的角度探讨文学起源,启发了新时期文学观念和批评观念的变化。
从文学观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反映论文学观,精神分析文论则是表现论文学观。
新时期文学理论对传统反映论文学观进行了批判和改造,提出了主体论文艺观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文艺观等新的文学观念,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多元化。
在批评观念方面,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社会学批评模式,提出了心理批评方法,还将创作心理研究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一与传统反映论文学观不同,精神分析文论认为文学的根本特性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弗洛伊德“强调三个事实:①文艺是想象和虚幻的,但并不是作家艺术家无目的的想象,也不是前人所谓自由联想。
而是作家艺术家受到心理内驱力作用不得不采取的行动……②文学艺术作品的目标是寻找一种‘替代的满足’,也就是一种补偿,使作家艺术家在生活中‘受挫折的欲求’转移到并且在想象中得以实现……⑨艺术活动能够长期绵延持续,是由于它表现了自古以来人类争取自己愿望实现的要求,它是有生理和心理基础的人类活动。
简析精神分析文艺学研究
简析精神分析文艺学研究作者:蔡素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6期摘要:精神分析法盛行于20世纪,它的分析方式为学术界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
本文将对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发展轨迹、对文学研究发展的贡献与其自身的局限性、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进行概括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艺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61-0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艺学以无意识、性本能、梦和文化理论为理论基石“建立起了他的精神分析文艺美学,形成了他关于文艺的动力论、本质论、本体论、价值论和创作论的基本轮廓和构架,从而为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提供了理念和理论。
”[1]一、精神分析文艺学的发展轨迹精神分析学大量的应用于主要来源于哲学的第三次转向。
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渐渐发现对于终极实体和理性的追求和责问变的越来越没有意义,哲学开始更多的关心个人的命运和幸福问题。
随着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开始思考而且能够思考每个人自己的命运和幸福问题。
原先对整个人类及其历史的考察开始转向到对个人心理和群体性格的探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应运而生。
另外,三次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生活面临着很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精神处于高度紧张和疯癫状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球性骚乱就是明证。
人们慢慢发现,以颠覆性手段和否定性解释对付社会将会产生更加惨痛的后果,而且推翻一个旧世界再建构一个新世界的前景也很不明朗,人类的历史教训也是明证。
于是,治疗性手段和肯定性解释变成维护人类心灵正常状态与平衡的主要方法,精神分析就是治疗性或操作性手段的一种形式。
[2]而精神分析文艺学作为精神分析学的一个分支而存在。
1912至1938年,在莱比锡、维也纳和苏黎世三城市出版的《意象》是最早集中发表精神分析批评的刊物。
早期的精神分析研究,常常集中在对诸如乱伦的欲望、俄狄浦斯式的竞争、生活中的儿童固恋与作品之关系等主题探究上。
《文艺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文艺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审美阀原则这是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费希纳在《美学导论》中提出的16种审美原则的第一个原则。
这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者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换言之,进入审美阀限的刺激,才有可能唤起审美愉悦。
2、唤醒理论是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贝里尼提出的理论,又称为“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
贝里尼特别关注美感的唤醒,提出通过不同的刺激类型的特性,如新奇性、好奇性、复杂性、模糊性和费解性等,可以促使唤醒的产生。
他认为审美愉悦由两种唤醒而得到。
一是“渐进性”的唤醒:它使情感达到适当程度,其过程是紧张情绪的适度递增。
二是“亢奋性”唤醒:情感超过可意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后在唤醒下退时获得一种解除的愉快。
3、无意识又叫潜意识。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
无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中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时刻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的层面表现出来。
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根本内容是“本能冲动”,主要表现为性本能。
尽管无意识处于人的精神结构的最低层,大部分的无意识不能呈示到意识的水平上,但它却在冥冥之中影响甚至规定着心理的最微妙的活动。
无意识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的一切言行。
4、俄狄浦斯情结也叫“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分析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机制时运用的一个重要概念。
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精神活动的原动力,并把性本能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
由于人生下来处于不能自立的状态,只能完全依赖父母的照料,于是,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与父母结成了特殊的性关系,这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发生了爱的竞争。
男孩怀着对母亲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女孩则怀着对父亲的柔情,视父亲为自己的所有物。
这种关系甚至会引起男孩视父亲有如情敌,女孩视母亲有如情敌。
弗洛伊德把这种“性”的选择和竞争叫做“俄狄浦斯情节”。
精神分析学在中国现代文艺界的传播
Dissemination of Psychoanalysis in Modem Chines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ircles
作者: 李勇强
作者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出版物刊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9-2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精神分析学;现代文艺界;传播;接受
摘要:20世纪初,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最初的理论引进由心理学家延伸到艺文学术各界。
在现代文艺界,精神分析理论传播的特征是:以译介弗氏的精神分析为主,兼及荣格、阿
德勒等人的理论;从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等角度译介、评论精神分析学说;对之并非全盘接受,而是予以取舍、扬弃与改造。
左翼文化界将20世纪20年代对精神分析的机械搬用上擢到批判、汲纳的合理层面,而左翼外作家将之纳入多元接受的范式中。
精神分析学在文艺界的深广
传播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要点(汉语言文学)
精神分析学要点1定义:是一种汲取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和包含的心理现象已经读者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方法。
2研究对象:作家创作的心理活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读者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a无意识与性本——与“理性的成见”和“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的两个命题无意识: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指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理性的东西。
表现方式:口误、笑话、动作倒错。
作用:对研究人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b人格结构理论c梦的解析4弗洛伊德与精神批评a作家与白日梦b俄底浦斯情结c分享说5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a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精神分析首先将目光投向作家的无意识领域,对影响作家创作的无意识心理作了细微的阐发。
注重对作家各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包括自传、私人信件、讲稿及其它文稿,特别是作家童年生活的记载。
作家内心深处的冲突尤其是童年生活中性爱冲动的幻想和挫折构成了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在了解作家生活经历特别是童年生活的基础上,精神分析要求反观作家的作品,以揭示这些文本中暗藏的意义或深层的内容。
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它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
b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人物的性心理和人格结构关系c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d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指一种种族原始时期产生而遗留下来的普遍精神。
每个作家都具有两重性:私生活的人和一个集体的人。
e关注读者的阅读反映——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一种本我幻想和自我防御的关系。
关注读者在阅读中的幻想和快感。
霍兰德:文学反映动力学。
6评价:a将文学批评的视野引入人类的深层心理,使人们注意到作家的无意识心态,作品里所体现或暗示的各种心理因素以及读者的欲望和快感,开拓了文学批评的领域。
b对20世纪文学批评的影响和渗透。
1.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华北科技学院)
(一)潜意识
意识( consciousness ),是当前注意到的心理活动, 感知外界的条件刺激。意识活动是遵循“现实原则” (principle of fact or reality)来行事的,即合乎社会规范和
道德标准的各种观念才能进入意识界。
(一)潜意识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 )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 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当前未曾注意到, 但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忆即可进入意识的心
执著探索
精神分析学的形成时期(1900-1909) 弗洛伊德出版了4部重要著作:《释梦》、《日常生活心理 病理学》、《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性学三论》。
执著探索
精神分析学派出现分裂时期(1910-1919) 这个时期,因正式成员之间不和与意见分歧,使精神分析学 派开始分化。 尽管1911年和1914年阿德勒与荣格先后和弗洛伊德彻底决裂, 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全世界的影响与日俱增。 《精神分析五讲》、《精神分析导论》、《精神分析运动 史》。
弗洛伊德在医疗实践中发现无意识
弗洛伊德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许多强迫性神经症患者,
往往身不由己地去执行一定的活动,例如反复不断地洗手或关门,
而自己却并不知道所以要这样做的原因。弗洛伊德由此断定:在这
些强迫活动后面,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无意识动机;医生的任务,
就是去发掘这些无意识动机。
弗洛伊德的两个病例
(三)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对性概念的修正和发现具有双重意义: “第一,它使性与性器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了,它认为性是一种 更为广泛的肉体功能,首先以快感为目标,其次才为生殖服务。 第二,它把性冲动看成是包括所有纯粹的感情与友爱的冲动,即 通常由含义极为模糊的词语‘爱’所指的那些冲动。” 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 他将之称作力比多 (或欲力)(1ibido) 。力比多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 种性冲动,是推动个体一切行为的原始内驱力。弗格伊德早期把 力比多视为性本能的一种内在的、原发的动能、力量。但在后期, 弗洛伊德把力比多概念泛化为一种包罗一切爱的或生命本能的力 量,即把力比多解释为生本能。
(完整word版)《文艺心理学教程》复习材料
《文艺心理学教程》复习提纲导论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产生与发展:(一)西方:1、文艺心理学的开创:费希纳的实验心理学、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距离说"等。
2、文艺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弗洛依德)、格式塔文艺心理学(阿恩海姆)、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马斯洛)、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维戈茨基)(二)中国:1、文艺心理学的开创:王国维的“境界说"、郭沫若的诗论、鲁迅的文论等。
2、文艺心理学的发展: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文艺心理学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的结合。
二、文艺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自然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发展的影响;2、社会变革、特别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1、性质:属文艺学美学的一个分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现象。
2、研究对象: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包括:艺术家、创作过程、艺术作品、艺术接受。
第三节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多种学科的综合:美学、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等的结合。
2、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心理学传统方法、美学和文艺学的方法(系统方法、比较方法、类型方法、结构符号方法、历史分析方法等)。
3、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注意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历史制约性和社会实践性)。
4、研究的关键:充分考虑审美对象的审美特性。
5、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研究对象不同:人类普遍心理与人类特殊心理(审美心理)之分;研究方法不同:实验方法与体验、内省方法之分;二者的结合:普通心理学理论方法的指导性与审美心理的特殊性.第一章实验派心理学与艺术心理学第一节费希纳的研究:一、费希纳简介:费希纳(1801—1887),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美学导论》.二、费希纳的16种原则:审美阈原则、审美加强原则、多样统一原则、和谐真实原则、清晰性原则、审美联想原则、审美比较原则、审美序列原则、审美调和原则、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原则、审美的持续与交替原则、审美的传导原则、审美感受的双重表现原则、审美的适中原则、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审美的安定性原则。
文艺心理学
用荣格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分析原型与特定文化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和特定的原型切入) (重点)荣格的“原型”理论起源于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大脑携带着人之为人的全部历史,即一种集体性的“种族记忆”,当这些“种族记忆”被凝缩、积淀在大脑结构之中,就形成了各种“原型”。
这些先验存在的原型就像有力的框架一样,会不动声色地操纵、限制并从而生成种种神话幻想和“原始意象”;而“原型”和“原始意象”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荣格将原型理论延伸到艺术和审美领域,“我假定我提议进行分析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象征,不仅在诗人的个人无意识中,而且也在无意识神话领域内有着它的源泉。
无意识神话学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共同的遗传物。
”下面是运用原型分析的方法对“孙悟空原型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一、叛逆精神原型作为叛逆典型出现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是超个性的人类共同心理与特定历史文化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从原型批评的维度看,孙悟空的叛逆性格来源于追求个性和向往自由的人类共有天性。
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可以看出了它背后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
尽管向往个性自由的集体无意识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不乏存在,但人们在意识形态中对它的评价却一直持否定的态度。
直到明代中后期,以“异端”李贽为代表的具有早期启蒙主义倾向的进步社会思潮弥漫于中国大地之后,追求个性自由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的评价才有了明显的转变。
孙悟空的反叛精神和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受到了当时狂禅之风的影响。
禅宗在有意无意之间开发了人的个性意识,承认了个人思考的权威性,并兴起了一股“呵佛骂祖”、反叛一切外在权威的热潮。
孙悟空的若干犯上之语和狂禅“呵佛骂祖”之语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二、冒险造福人类原型冒险造福人类原型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于人类的目的。
如果说“原型一”体现的是对人的个性价值的尊重和体认的话,那么“原型二”则体现了对人的个性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认识,或者说是提出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价值中得到实现的问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意识是呈现于表层的部分,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 统治着整个精神家庭。
前意识是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它某段时间不属于意识, 但可能退回到意识领域去。
无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最原始的部分,充满
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时刻要冲出意
识和前意识的层面表现出来。意识的作用强迫它留 在无意识的深处,因而无意识是被压抑的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生命一开始,人的性功能就产生和 发展了。生命开始,人的身体内就产生一种力量—
—利比多。伴随着这种力量,人就表现出一种欲望,
即性的欲望,利比多就是性欲后面的一种潜力。人 的性欲对应利比多的兴奋满足的动情区或情感带, 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腔阶段,动情区是嘴,婴儿吮吸奶头是最 初的性欲冲动。 第二阶段:肛门阶段,动情区是肛门。 第三阶段(3-6岁):阳物崇拜阶段,动情区是生殖 器。 第四阶段(6岁到青春期):性欲潜伏阶段,这时的性 欲发展受到压抑,快感的来源转移到外部世界,常对外 界表示好奇来获得满足或者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 第五阶段(青春期至成人期) :生殖欲期,性欲发展 进入实际的生殖阶段。
(superego)。这三个新概念对应早期时候提出的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超我 理想原则 意识
前意识
自我 现实原则
无意识
本我 快乐原则
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那部分,由各
种本能和欲望组成,它奉行的是快乐原则,它要消
除肌体所产生的兴奋和激动,获得能量释放,解除 紧张,因此不顾理性和伦理约束而追求欲望的发泄。 (小孩的哭叫、人的占有欲等) 自我:指一种驾驭本我的理智,它遵循的是现实原 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压抑本我的非理性冲 动,但又要舒缓本我的紧张。(小孩在超市的行为
文艺心理学内容概要
文艺心理学内容概要
正文: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学、艺术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领域,它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以及人们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感知。
文艺心理学旨在揭示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个体情感、情绪和认知的影响,并探讨这些作品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内心世界。
在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分析文学和艺术作品。
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语言和符号的分析,研究者可以揭示作品中蕴含的心理过程和人类心理特征。
同时,研究者还通过调查实验、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法,探究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情感和认知反应。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和情绪:文艺作品常常能够引发观众和读者强烈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文艺心理学研究这些情感和情绪是如何被激发、表达和调节的,以及它们对个体的影响。
2. 叙事和认知:文艺作品通过讲述故事和表达思想,能够影响观众和读者的认知过程。
文艺心理学研究叙事的结构、故事的解读,以及读者和观众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获取新的知识和理解。
3. 创造性和想象力:文艺作品常常是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产物。
文艺心理学关注艺术创造的心理过程,研究艺术家如何通过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4. 文化和身份:文艺作品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和认知模式。
文艺心理学研究文艺作品如何塑造和反映个体与社会、个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个体身份的塑造和认同的影响。
通过研究文艺心理学,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并深入探索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的关系。
此外,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心理辅导和治疗领域,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
文艺心理学第一编3
关注的是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的心理分 析。 (1) 在艺术创造的原动力和心理机制方面, 弗洛伊德把物理学的动力学观点引入心理 学,认为心理能是艺术的原动力。 (2) 在艺术作品的心理内涵和欣赏心理方面, 弗洛伊德同样竭力寻求隐藏于作品中的艺 术家的欲望,作品中人物的隐秘心理和读 者的无意识心理。
逃避苦恼的方式有药物中毒、抑制冲动(禁欲)、 升华(这是了解文化创造活动的一个关键性概 念)、幻想(例如艺术就是借着幻想来满足自己 的愿望)、脱离现实(例如妄想)。 升华就是文化创造的契机。 《精神分析引论》:“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 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的满足,将文化 创造出来,……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 享乐……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
弗洛伊德(1856—1939)首创了心理 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化的教 育,包括希腊文和拉丁文。弗洛伊 德对艺术作品有独到的鉴赏和收藏 兴趣。 弗洛伊德作为第一个对艺术问题表 现极大兴趣的专业心理学家,影响 是相当深远的。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产生原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渊 源和思想渊源。 从社会历史方面说,是当时严峻的道德生活和禁 欲主义的时代文化的结果。 从思想文化上说,它承继和深化了莱布尼茨、赫 尔伯特、叔本华、布伦塔诺、詹姆斯等人的有关 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直接来源于精神病治疗的 理论与方法。(奥)麦斯麦——(英)白朗特— —(奥)布罗伊尔、(法)沙可
精神分析学的基础是弗洛伊德主义, 但二者也有所区别,前者的范围更 大,除了包括弗洛伊德学说外,还 包括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阿德 勒的个人心理学、拉康的结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埃里克森和弗洛姆的 新精神分析学、诺曼· 霍兰德的读者 反应精神批评以及欧内斯特· 琼斯、 玛丽· 波拿巴等的研究成果。
弗洛伊德的文艺观
弗洛伊德的文艺观弗洛伊德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就是文艺创作是作家被压抑的愿望在幻想中的满足;伊谛普斯情结是文学中的普遍的主题;艺术家的艺术人格中具有宣泄冲动和升华能力的特征;艺术是对痛苦的补偿;艺术的审美价值在于作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否定了弗洛伊德以本能的性的要求作为作家创作动力的源泉,认为作家创作动力来源于文化因素;否定了弗洛伊德潜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主导作用的思想,强调自我的价值;否定了作家是被动地释放心灵紧张的原因而进行创作的观点,认为作家完全可以克服愿望受压抑的痛苦,作家的创作是积极主动的表现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弗洛伊德性欲望仅是最低层次生理需要的一个部分,其以性欲望为基础的文艺观是极其有限的;文艺创作是自我实现人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靠作家的自由联想或幻想;作家是自我实现者,自我完善的人,与弗洛伊德“精神病似的创作者”相差甚远;审美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的伊谛普斯情结是低级和荒谬的。
关键词弗洛伊德主义文艺创作观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压抑幻想需要一弗洛伊德的文艺创作观(一)弗洛伊德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就是文艺创作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识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表现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与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两者都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之能够表现出来。
他认为释梦的方法也同样能够解释文艺作品,探讨其中的“真正涵义”。
它对许多文艺作品的分析就是应用释梦的方法,如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和德国作家詹森的《格拉迪瓦》作过较为详细的分析,前者着重于研究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后者注重作品心理分析。
分析结果,前者是作家把对父亲的憎恨投射到作品的人物中去他无意地表现出伊谛普斯情结;后者中的主人公的行动,始终受到幼儿时性欲的无意识支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内容摘要: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兼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法并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
二十世纪初,该派突破心理学专业的领域逐渐在文化界赢得国际性地位,使其同时代的一切其他思想流派望尘莫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文艺理论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其理论基础上,之后的容格、阿德勒、拉康,或有所发挥,或有所休正,或糅合其它的理论,分别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面貌,都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潜意识力比多升华白日梦早期经验集体无意识原型自卑情结镜像阶段论一、弗洛伊德与文艺心理学1893年,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和布洛伊尔发表了一篇题名为《论歇斯底里现象的心理机制》的短文。
文章提出了运用催眠术来治疗歇斯底里的方法。
这篇文章预告了当代欧洲最盛行的思想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开端。
伴随《梦的解析》的完成,精神分析的技术逐步完善。
精神分析诞生时,是作为一种精神病治疗的方法而提出的。
随后,这种心理学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解释文化创作的不同方面,如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各个领域。
精神分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不是因为这一学术专业和精神病学的方面,而在于它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阐释。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他最为重要的贡献。
他在揭示潜意识这一概念时,是通过精神病人的意识了解到的。
因此,“精神分析方法的实质就在于解析(说明)特种意识的某些结构。
”[①]潜意识的内容是由那些不被社会文明制度接受而深受压抑的种种欲望所组成,主要是人的性欲。
这些内容不会消失,它们只有通过妥协或伪装的形态,比如梦,口误,笔误,俏皮话等等,才能得以浮出意识层面而为观察者所捕获。
弗洛伊德正是通过联想的方法分析这些内容,从而到达病人的潜意识,帮助病人正确地释放它们使病人恢复健康。
弗洛伊德在阐述文艺现象时,也是运用他病理学的系统理论将文艺现象的各个部分精彩地联结在一起。
1、“力比多”升华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命运,人的生活和创作的一切内容,全都取决于他的力比多(早期专指性欲,后来含义逐渐泛化)的命运。
力比多代表着人类的原始冲动,它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始动力。
这种动力时刻追求平衡以达到满足愉悦的状态,作为原始形态的冲动,它必然受到社会文明制度的压制。
为了与社会文明达成妥协,艺术家就必须将一部分力比多转移到不危害社会发展并且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活动上去。
否则,将会导致被压抑的精神的爆发,精神病人即由此而生,他们无法返回正常的现实生活,始终处在虚幻的状态之中。
这里,艺术家与精神病人有着某种相似性,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也正是处在虚幻之中,所不相同的是,艺术家有能力从虚幻状态再度返回现实生活。
艺术家正是一类在精神上深受社会制度压制的人群,只是他们有能力将自身的一部分力比多转移到艺术创作上来,这样,他们身上的力比多得到了升华,也就宣泄了那部分深受压抑的精神能量,从而获得了身心的平衡。
2、艺术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梦,“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
”[②]潜意识在大多数时候是以梦(白日梦和夜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作为潜意识的承载者,在它的伪装的形态背后,梦往往是以直接的性欲满足为主要内容。
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正与白日梦的过程是一致的,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都是以一种主体满足为原则而对现实生活进行的改造。
一切艺术家无不是梦想家。
因为一切的艺术作品都带有艺术家隐蔽的欲望的身影,也就可以说,“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心理意义的特殊形式,就可以成为人人都可以进入并且从中得到替代性满足的对象,从而构成对现实生活中无以呈现的欲望的补偿。
”[③]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愿望的达成,同时也成了欣赏者的愿望的达成。
3、艺术家的早期经验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的早期经验是理解其艺术作品的重要依据。
他在阐述社会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影响时,特别强调艺术家的早期经验,尤其是儿童时期的经验。
儿童在进行游戏时,他是在极其认真地以自己满意为原则组织一个新的幻想世界,这在本质上等同于艺术家创作自己的一部作品。
正因为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儿童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他很难把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别开来。
儿童时期对现实的要求如果受到挫伤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这种体验将深深地埋藏在他的潜意识里,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影响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无法逃脱这种关联。
他在分析达·芬奇的名画《圣安妮与圣母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等作品时,就是运用上述原理进行论述的,认为这些作品集体体现了人类普遍所具有的弑父恋母情意综。
二、容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论容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曾追随弗洛伊德5年,后因观点分歧终于分道扬镳,创建了“分析心理学”。
他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一般是从人类学和发生学的角度阐释问题。
长期对考古学和人类学抱有浓厚兴趣,这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无疑起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也使他的理论具有超验性和神秘主义色彩。
“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在容格的理论中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他将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区别开来,他说,“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我把它称之为‘个人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中获得,而是先天地存在的。
我把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识’。
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
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④]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我们曾经意识到,只是后来受到压抑或遗忘的内容所构成。
而集体无意识则完全得自于先天遗传,它从未在我们的意识中出现过,因而也就不能为个人所获得。
在容格看来,一个艺术家只有以这种“集体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创作时,他才能触摸到生命的内在律动。
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无不是这种集体意识化的产物,歌德的《浮士德》之所以获得成功,正是因为歌德发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浮士德精神”。
容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原型。
原型是先天存在于人脑中的原始意象,它是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作为“种族的记忆”为人类所传承。
同一原型的具体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但它反映出人类某种共同的心理需求。
比如,母亲这个原型,容格列举出数目繁多的具体形象,有人间的母亲、女神阿佛洛狄忒、天堂、大地、海洋、温柔的动物等等,虽然面目不一,但它们都是养育、保持、丰饶的象征。
原型归属于集体无意识,因此,一个用原型说话的人,同时发出的是千万人的声音,他使自己正在寻求表现的观念超出偶然的暂时的意义从而达到永恒。
容格在论及原型的艺术价值时,说到:“艺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最好地补偿了我们今天的片面和匮乏。
艺术家捕捉到这一意象,他在从无意识深处提取这一意象的同时,使他与我们意识中的种种价值发生关系。
在那儿他对它进行改造,直到它能够被同时代人所接受。
”[⑤]伟大的艺术家正是通过对无意识中的原型意象进行精心加工,才得以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三、阿德勒的“自卑情结与补偿”说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后因观点分歧便脱离了弗洛伊德,创立了个体心理学派。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具有动机。
他注重个体的完整统一性,后天的社会性发奋才是决定个体命运的关键性因素。
他同弗洛伊德一样,强调人的早期经验。
在阿德勒看来,幼儿期的软弱无力是人的自卑情结的最初表现。
所谓的自卑情结,是指源于儿童时期的弱小无力,又因器质性缺陷和社会性挫伤的影响,最终所形成的那种复杂的情意综。
人类普遍具有自卑情结。
同时,自卑情结也是一种动力。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便是源于这种自卑的情意综。
正是为了改变自身地位的低劣处境,以获得对这种自卑感的补偿,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向社会证实自身的价值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西方的“发奋著书”说。
)四、拉康的“镜子阶段”论拉康(Jacque Lacan,1901~1981)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的学说做出了新的阐释。
他在阐释无意识概念时,不同意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作是无规律可循、混乱的,先与语言存在的观点,拉康认为,两者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并且可以通过语言来认识无意识。
他对于精神分析学的重要贡献正在于他十分注重语言的认识作用。
在论述“想象”与俄狄浦斯情结的关系时,他提出了“镜子阶段”说。
他认为,婴儿不同于猿猴,当婴儿站在镜子面前时,会因为发现镜中的形象与他自己的行动有着某种关联而高兴起来,于是主动靠近镜子以便更清析地观察镜中的形象。
随着幼儿的逐渐成长,人们教给他“我”这个词语时,他也更加明确了镜中的形象与自己是“重合”的关系,这时候,他便获得了“自我”的概念。
拉康认为,婴儿在早期是一个物我不分的个体,当成长到大约六至十八个月大时,他就进入了上述的镜像阶段,开始以我为中心,但这只是他的“想象”,他处在一个虚构、统一而又自足的世界里。
当他接触了语言以后,他就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符号”世界,这时他已走过了镜像阶段。
拉康说,“镜子阶段是场悲剧,它的内在冲劲从不足匮缺奔向预见先定——对于受空间确认诱惑的主体来说,它策动了从身体的残缺形象到我们称之为整体的矫形形式的种种狂想——一直达到建立起异化着的个体的强固框架,这个框架以其僵硬的结构将影响整个精神发展。
由此,从内在世界到外在世界的循环的打破,导致了对自我的验证的无穷化解。
”[⑥]镜像阶段在婴儿进入以后的象征世界和现实世界时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拉康对语言的重视,这一点更加清晰地体现在他对爱伦·坡的小说《被偷窃的信》所作的分析中。
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往往是通过作家的文本来探究作家的心理或作品人物的心理,而拉康则一反常态,放弃对文本结构框架和作家种种修辞手法的分析,“他的兴趣集中在关于歧义的传统概念不能解释清楚的一种语言效果上,即强迫重复一种无意识欲望的结构,不断试图给能指注入已经失去了的意义。
”[⑦]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切矛盾复杂的骚乱背后,隐藏的正是弗洛伊德一直所强调的“性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