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1870年洪水
藕池河简介
藕池河简介藕池河源于长江藕池口,因长江1852 年大水冲决形成,并经过1860年、1870 年大洪水在原溃口处冲成藕池的河流。
经多年演变,当前共分三支,东支自湖北管家铺至梅田湖入湖南,往东至注滋口注入东洞庭湖,全长106 公里;中支自东支黄金岔岐出,经湖北团山寺至南县南鼎垸的陈家岭分成东西两河入湖南。
再经复合,经荷花咀到下柴市与西支汇合,全长54.2 公里;西支从湖北康家岗,沿荆江分洪区南堤至彭丘岭入湖南,再经官当、麻河口至下柴市,与中支汇合后往南至厂窖、三岔河入南洞庭湖,全长91 公里。
由于泥沙淤积,江湖关系演变,藕池河防洪保安和水资源利用形势近年日趋严重。
藕池溃口初期,长江洪水大部分入湖,上个世纪30 年代分泄30%以上的长江洪水,50~70 年代约为22%,1973 年荆江裁弯以后分洪只占12%,1998年8月17日,藕池口日平均过流6771秒立米,占当日8时枝城流量(67900秒立米)的9.8%,当前则不足7%。
在现状江湖关系条件下,藕池口分洪7500m3/s存在较大困难。
当前,该河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河道淤塞萎缩快,行洪能力越来越差。
二是断流时间越来越长,两岸用水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是堤岸局部冲刷严重,崩岸年年发生。
四是堤身堤基含沙量高,汛期易发生险情。
为了确保藕池河两岸的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尽快实施藕池河的综合整治:一是控支强干,即控制中西两支利用现有堤防建设平原水库,同时上下游堵口处建闸,旱季引水灌溉,雨季撇排渍涝;二是疏洗口门,防止枯水断流;三是继续加固堤防。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胡子口隔堤简介胡子口隔堤位于大通湖垸(重点垸)与大通湖东垸(蓄洪垸)之间,是大通湖东垸蓄洪后保证大通湖垸安全的重要屏障,全长27.25Km,其中南县境内15.12Km,大通湖区境内12.13Km。
胡子口隔堤1996年因华容县隆西乡溃口而全线挡水,大通湖东垸蓄洪水位达35.31m(设计蓄洪水位35.39m),虽经广大军民全力奋战确保了安全,但也暴露了隔堤高程不够、防渗能力差等薄弱问题。
长江流域
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 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 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 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 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 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 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 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长江 嘉陵江 三峡大坝
长江(Changjiang River),亚洲第一长河, 全长6397千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 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 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 水量也是世界第三。总面积1808500平方公 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 的1/5,和黄河一起并称为“母亲河”。
长江在重庆奉节以下至湖北宜昌为雄伟 险峻的三峡段的三斗坪。除此之外,还有葛州坝 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瞿塘峡 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一,西起奉节县白 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总长八公里,是 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但最为雄伟险峻。难怪 古代诗人发出"纵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 岸山"的赞叹。湍急的江流,闯入夔门,在紧 逼的峡谷中奔腾咆哮。船驶峡中,真有"峰与 天关接,舟从地窟行"之感。
中华鲟
扬子鳄
白鱀豚 (灭种)
二级保护动物
扬子江豚 (俗称江猪)
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
胭脂鱼
长江三角洲 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 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 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属北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 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 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 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设计洪水【水文学】
对于大型水库,调节性能高,可以洪量控制,即库容 大小主要由洪水总量决定。如三峡水库,拦洪库容300.2 亿m3。
一般水库都以峰和量同时控制。
• 第二节 设计洪峰流量及设计洪量的推求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m,防洪限制水位145m,枯季消 落最低水位155m,100年一遇洪水位166.9m,设计洪水位 (1000年一遇)175m,校核洪水位180.4m,坝顶高程 185m。总库容393亿m3(175m以下),兴利库容165m3,防 洪库容221.5m3,水库库面面积1084km2。
3. 资料代表性的审查与插补延长
当洪水资料的频率分布能近似反映洪水的总体分 布时,则认为具有代表性;否则,则认为缺乏代表性。 实际工作中要求连续实测的洪水年数一般不少于20~ 30年,并有特大洪水加入。
当实测洪水资料缺乏代表性时,应插补延长和补 充历史特大洪水,使之满足代表性的要求。插补延长 主要是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
a项特大洪水 M=1,2,...,a
实测期内特大洪水,l项
PM
PMa
... ...
实测一般洪水,n-l项 m=l+1,l+2,...,n
Pm
...
...
P 1-PMa
PM
M N 1
Pm
PMa
(1
PMa )
ml nl 1
上述两种方法,我国目前都在使用。 一般说,独立样本法把特大洪水与实测 一般洪水视为相互独立,这在理论上有 些不合理,但比较简单。在特大洪水排 位可能有错漏时,因不互相影响,这方 面讲则是比较合适的。当特大洪水排位 比较准确时,理论上说,用统一样本法 更好一些。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灾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灾害、疾病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张雷(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650091)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灾害、疾病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有许多不足,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键词:灾害疾病研究综述一、以往灾害、疾病史的研究的阶段性发展关于灾害及救灾的问题自古一直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上世纪20—40年代,他就开始起步了。
当时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和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横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并激化。
自然矛盾的刺激,使社会矛盾白炽化,二者交织在一起,让人难辨是天灾还是人祸。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学者前辈从不同视角对灾害问题发表过各种见解和看法,涉及到许多方面,现在硕果累累的荒政史研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随着更多的有识之士涉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关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
1937年“七七事变”和抗日战争的开始,使得这种研究被迫中断。
此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相关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二十世纪50—70年代,是灾害与荒政问题研究的停滞阶段。
在1949年后的学术研究中,因为史学研究的侧重点问题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此问题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从而陷入了停滞,仅在六十年代饥荒时期有极少的几位学者对其进行了关注。
“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9年,灾害史研究成果上一片空白。
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灾害及荒政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80年代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日渐好转,人类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更多关注,对减灾抗灾问题的日趋重视,尤其是1991和1998年两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发生,学界对荒政史又重新给予了关注,并使其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此研究的范围日渐扩大、视角逐步拓宽、方法更加多样化、成果也层出不穷,出现了一个新高潮。
但是长期以来,疾病医疗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史学界所忽视,1980年代中期起,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尽管从社会史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疫病的研究开始在海峡两岸逐步兴起,但仍处于草创阶段。
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问题
4 洞庭湖区洪涝区域联系机制 (1) 概念模型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是在人为驱动力和自然驱动力共同 作用下不断演变而成。 .人为驱动力在于人口增长压力和短期经济利益驱动下 的筑堤、围垸、垦殖; 自然驱动力在于三口、四水来水来沙导致的淤塞河湖、 洲滩浮涨,从而造成洪水威胁和灾害。 二者相互作用而彼此加强,一方面使人口和财产向高洪 涝风险区推进,另一方面,使蓄水空间(面积和容积)缩小, 洪水位抬升,湖(堤)高垸低,洪涝威胁加剧,从而使洪涝 危害加剧,灾害损失严重(图3)
水 情
1998年长江流域的水情
1998年长江流域相继遭受特大洪水,长江干流先 后出现8次洪峰,中游河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多次 超历史最高水位。在19条主要支流中,有一些水文站 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均超过实测历史记录。长江中下 游超警戒水位时间大多在57-96天之间。
3.灾情增大,损失越来越严重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是以上游干流来水为主的特大洪水1931年全国性的大水灾是由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造成的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的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1998年是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洪涝灾害频率明显加快把洪涝灾害分为特大洪涝与一般洪涝两级分别统计了各阶段洪涝发生的频率发现湖区洪涝日趋频繁特别是特大洪涝有加速发展之势各时期频率比前一个时期依次增长4361和200
多年来,由于盲目开垦砍伐,使植被大面积丧失,造 成水土流失、江河泥沙淤积,河床抬高。50年代初,长江 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29万平方公里,到了90年代,已 升至56万平方公里,四十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近一倍, 年土壤侵蚀量24亿吨。其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35万平 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16亿吨。水土流失在中下游造成更 多的“悬河”、“悬湖”。目前长江的荆江河段河床已高 出两岸8米,黄河下游河床已高出河岸4~12米,这两处河 段,事实上已成为“悬河”,一旦河堤决口,后果将不堪 设想。
中国历史上的水灾,你知道哪些?
中国历史上的水灾,你知道哪些?近日南方地区连续遭遇强降雨侵袭,多地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长江在今天也出现了2017年第1号洪水。
纵观历史,我国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都遭遇过不少洪涝灾害。
那么中国历史上比较严重的水灾你知道有哪些吗?长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历史上,长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
自公元前185年(西汉初)到1911年(清朝末年)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14次,1499到1949年的450年间,湖北省境内的江汉干堤决口达186次。
出现较大洪水的年份有1153年、1227年、1560年、1788年、1849年、1860年、1870年、1905年、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1998年等。
1788年全流域大水,荆江大堤决口20余处,荆州城内水深五六米,两个月后才退去。
1870年,宜昌的最大洪峰流量竟高达10.5万立方米/秒。
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
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八省灾情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年。
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
受灾人口1890万,淹死3.4万人,淹没良田317万公顷,损失数十亿元,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
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范围遍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除云南、贵州省外的7省市受灾县市达588个、乡镇10771个。
就各省而言,受灾范围之广也属少见。
四川省21个市、地、州都不同程度遭受山洪和山地灾害,长江中下游5省不仅平原河湖地区大范围受灾,山丘区也遭受严重山洪和山地灾害。
因持续不断的暴雨洪水和长时间的高洪水位,造成溃垸、内涝和山洪等多种灾害。
黄河的水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比之长江,在水害的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达159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宜昌历史大洪水
宜昌历史大洪水特大洪水年纪实一、1860年长江洪水1860年(清咸丰十年)入夏,金沙江下游、三峡地区、清江及荆江一带,先后普降暴雨。
金沙江洪水与三峡区间洪水遭遇,出峡后又与清江及荆江暴雨遭遇,遂形成流域性的特大洪灾。
据历史洪水调查,7月18日(夏历六月初一)宜昌洪峰流量达92500 m3/s。
枝城洪峰流量110000 m3/s。
该次洪水冲开长江南岸藕池口,形成藕池河,洪水直泻入洞庭湖,洪道所及,荡然无存。
北岸大堤以及汉江决口,荆北及江汉平原一片汪洋,这次洪水造成长江上中游干流和洞庭湖区大范围水灾。
据史志记载:宜昌:平地水深六七尺,其不没者府署试院而已,郭洲、西坝及临江东西岸漂没民舍无算。
长阳:平地水深六七尺,沿江冲没田舍无算。
宜都:漂人畜无算。
枝江:民舍漂没殆尽,其不没者唯福传、金鸡两山而已。
淹渍二十余日,沿江炊烟断绝,灾民嗷嗷……。
江陵:水高于城二尺许,民楼屋脊浸数昼夜。
公安:水高于城一丈余,江湖连成一片。
二、1870年长江洪水1870年(清同治九年,庚午年)洪水是自1153年有记载以来长江上、中游最大的洪水。
该次洪水由长时间特大暴雨形成,主要暴雨区在大巴山及其附近地区,嘉陵江中下游、支流渠江和三峡地区也笼罩于暴雨之中。
汉江流域、洞庭湖湖区、鄱阳湖湖区也连续下雨。
文献中有“猛雨”、“雨如悬绳”、“狂风雷雨,连日不息”等形象记载,是对这次特大暴雨强度的真实写照。
据历史水位石刻和水迹推算,当时宜昌最大流量达105000 m3/s,是长江多年平均流量近4倍;枝城流量为110000 m3/s。
这次特大洪水的受灾范围,从四川盆地到两湖平原区,以及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粗略估计达3万多平方公里。
合川至宜昌沿江城市遭灭顶之灾,洞庭湖区与江汉平原一片汪洋,“出现数百年未有之奇灾”。
长江中游地区的灾情,则以湖北最为严重,宜昌“郡城内外,概被淹没,尽成泽国”;宜昌以下,围堤多被洪水冲决。
松滋南岸庞家湾、黄家铺因大堤溃决,形成了今日的松滋口和松滋河。
【特别报道】长江洪水记忆(一)
【特别报道】长江洪水记忆(一)搜索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人们既蒙其恩泽,又畏其洪患。
如今,扼住长江泛滥的“总口子”——三峡大坝已然挺立,发挥着错峰削峰、抵御洪水的巨大作用。
往昔“百万军民上堤,严守死守度汛”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针对历史上不同年份发生的大洪水,刊登8期文章来翻开长江洪水记忆,体味三峡工程保一方安澜、护黎民百姓的历史功勋。
古史记载大洪水“洪水”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尚书》中, 该书记载了4000多年前黄河的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
”“防洪”就是防御洪水危害人类的对策、措施和方法。
我国史籍中记载的最早的防洪活动是“共工埋水”,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代文献资料是考证历史洪枯水的必要条件。
记载河道史书有《禹贡》、《山海经》、《水经注》《水运提纲》等。
记载治水的书,有汉代的《河渠志》、《沟洫志》和历代《治河方略》等。
关于各地区洪水枯水,县志、府志、通志等文献中都有记述。
此外,洪水题刻也是重要的历史佐证。
据初步统计,洪水题刻散存于长江干支流各河段的约有近一千处,长江上干支流洪水题刻与洪水痕迹有二百多处,其中宋代的有五处。
记载河道治水的部分古代文献长江干流最早的洪水记载,始于公元前966—948年(楚昭王时)。
长江上游的古建筑、古城址,如宜昌的黄陵庙、云阳的张飞庙、丰都的城址、广安的白塔寺等,均与历史洪水有密切关系。
从碑刻、题记、遗址,结合古建筑物结构与历史文献考证分析,已查明宜昌黄陵庙自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重修以来至今三百六十多年间的历次洪水情况。
丰都秭归旧城的迁移,是因为当时遭受大洪水淹没。
即康熙十二年、乾隆五十三年、咸丰十年、同治九年。
方志中每次都记述“江水入城,舟行于市”。
黄陵庙的洪水记载根据历史资料,长江上游干流1153年、1227年、1560年、1788年、1796年、1860年、1870年洪水最为突出,宜昌洪峰可能均超过80000立方米每秒。
关于三峡工程的可行性之综合效益
关于三峡工程的可行性之综合效益的论证化学与化工学院过控092班背景、及预测分析自古以来,长江就孕育着无数华夏子孙,哺育这无数中华儿女,被颂为“母亲河”。
所在流域分布广泛,涵盖了十多个省份,流域面积达180多万平方公里,养育了三亿多人口。
自西部的发源地唐古拉山脉径流而下,汇聚了众多支流,由珠江三角洲流入东海,具有丰富的农业林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渔业资源以及丰富的矿产旅游资源同时也成就了优越的水运渠道。
然而正因为长江吸收了众多支流,流域面积广泛,吸纳了相当大的水量,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现象也是非常频繁,给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带来了巨大的灾苦。
下面一些数据是关于上世纪以来长江所历经的特大洪涝灾害记录:◆ (1)1931年自沙市至上海沿江城市多被水淹,武汉市受淹百日,淹没农田333.3万公顷,受灾人口2850万人,死亡14.5万人;◆ (2)1932年汉江大水受灾面积150.9万公顷,1003万人受灾,死14.2万人;◆ (3)1954年长江大水,汉口最高水位达29.73m,超出1931折决堤水位2.8m,经全力抢护,保住重点堤防和武汉市的安全,但受灾农田仍达317万公顷,受灾人口1800万,死亡3.3万人;◆ (4)1981年长江大水53个县以上城市、580个城镇、2600多座工厂企业、83.3万公顷耕地受淹,倒房160万间;◆ (5)1998年特大洪灾受灾人口超过一亿人,受灾农作物1000多万公顷,死亡1800多人,倒塌房屋430多万间,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
由此可见,长江在养育我们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巨大的灾痛。
为了长江中下游的安危,以及上游航运更加通畅,资其水利。
一九一九年孙中山先生提出筹建三峡大坝的构想。
40年代中期,正式邀请美国水利专家来华考察。
经过多次考察三峡地区后,写出了初步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可行,并安排开展前期工作,但后因中国内战,此事无果而终。
毛泽东在一九五三年初视察三峡时,曾对长江做出“高峡出平湖”的壮观设象。
洞庭湖
洞庭湖 - 演变历史
• 纵观江湖关系历史演变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七个阶段: • 一、公元1000年以前,长江穿云梦泽而下,完全由云梦泽调洪。 • 二、公元1000-1524年,云梦泽淤成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有九穴 十三口分流,荆江水位抬升,洪水倒灌洞庭湖,洞庭湖由小变大。 • 三、公元1524-1860年,九穴十三口尽堵,荆江大堤形成。洞庭 湖扩大到全盛期6270平方公里。 • 四、公元1860-1956年,形成四口分流,洞庭湖调洪与洪湖沔阳 倒灌云梦泽调洪并存。 • 五、公元1956-1967年,洪湖沔阳黄盖湖等通江湖泊尽堵,长江 干流洲滩民垸围垦,再抬高荆江水位,四口(1959年后为三口)向洞庭 湖分洪,中游通江湖泊只留下洞庭湖单独调洪。泥沙淤积使洞庭湖由 大变小。 • 六、公元1967年以后,下荆江裁弯扩大了荆江泄洪量,降低了石 首沙市水位,使入湖水沙量减少,螺山河道淤塞、泄流量减少,加上 围堵通江湖泊的双重影响,抬高了城陵矶水位,城陵矶地区分蓄洪量 扩大,洞庭湖口出游受顶托。 • 七、公元2002年以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江湖关系进入一 个新阶段。
距今2亿多年开始的中生代,印支运动使海水退出中国南方地区。
2 在1.4亿年前的侏罗纪,燕山构造运动开始,洞庭湖断陷盆地轮廓形成。 在距今6000万年左右的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强烈,青藏高 原产生。 3 距今200万年左右的第四纪,洞庭湖盆周围隆起抬升,而湖区继续凹陷。
湘资沅澧水系形成当前大致格局。
• 洞庭湖是燕山运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断陷所形 成。“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 是湖南省境内自中生代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强烈的一 次构造运动,它奠定了湖南地貌的基本格局。燕山运动形
成的洞庭湖断陷盆地的轮廓,大致以今湖南的岳阳、望城、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减灾的作用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减灾的作用摘要:防洪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目标。
以长江中下游现有的堤防条件、行洪能力以及分蓄洪工程等方面的条件,可得出结论:只有三峡工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们所面临的问题:利用大坝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必将开创长江中下游防洪的新局面。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防洪减灾;综合经济效益;三峡工程防洪是修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
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中,经反复分析论证后由中央抉择,批准修建,并充分肯定了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
1从现有的堤防条件看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为了提高河道宣泄能力,自古以来除疏导水流通道外就是采用筑堤措施。
解放后,我国根据长江防洪“三步走”目标,限于当时的技术和经济条件,首先采取了巩固堤防的措施,截止20世纪80年代就完成土方数30余亿m3。
但由于长江干支流两岸堤防都是历代累积起来的,堤基堤身都存在不少隐患,如堤基不良,堤身不固,白蚁穿穴;每逢汛期,急流顶冲,险象环生修筑堤防后,泥沙只限于沉积到河道内,这样就抬高了水位,减少了流量,因而又迫使人们不断加高堤防。
荆江大堤就是历史上逐年加高的。
沙市大堤上有个清朝修建的镇河宝塔,塔基现已在堤顶下7.26m 的地方。
目前,堤身平均高达13m,最高达16m。
形成了“人在江底走,水在头上流”的“地上悬河” 。
万一大堤溃口,数万秒立方米的洪流,以10 多水的水头冲泻而下,将会使荆江以北,汉江以南1.8 万km2 的地区,1100 万亩耕地,1000 多万人口以及特大城市武汉和附近交通干线陷入滔滔洪水之中,造成毁灭性灾害。
荆江大堤虽然经过建国以来的二期加固,目前,安全泄量也仅为600000m3/s,只能抵御10年遇的洪水,抗洪能力极低。
有关资料显示,长江中下游堤防如全部按1954 年最高水位(即不溃口的水位)加高加固,还需土石方约90亿m3,其投资将比建三峡工程还浩大;况且,经科学论证,继续加高荆江大堤在经济上、技术上都很困难根据长江流域规划,长江中下游防洪治理的方针是“蓄泄兼筹,以泄为主” ,即大力整修堤防,充分发挥河道的泄洪能力,有计划地利用中下游平原湖泊低洼地区兴建蓄洪垦殖区,或利用部分圩垸作分蓄洪工程,根据堤防控制水位及时分蓄超过河道泄洪能力的洪水;结合兴利,修建干支流水库,利用水库凋洪,必要时设置一部分专用防洪库容来凋洪,以逐步替代中下游平原分蓄洪或减少运用机率。
98年长江特大洪水背后人为因素
98年长江特⼤洪⽔背后⼈为因素98年长江特⼤洪⽔背后⼈为因素⽂/赵世龙湖南、湖北,得名因⼀个洞庭湖。
荆江、云梦泽与洞庭湖的江湖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约2000年前,湖北古云梦泽南连长江,北通汉⽔,⽅圆九百⾥,长江洪⽔涌出三峡,调蓄云梦泽,再下汉⼝。
那时的洞庭湖,还只是君⼭附近⼩块⽔⾯。
然⽽,长江、汉⽔⼤量洪⽔挟带泥沙涌⼊云梦泽,历经1000多年淤积,云梦泽不复存在,代之以星罗棋布⼩湖群,成就了湖北的“千湖之省”。
与此同时,荆江河槽开始形成,九⽳⼗三⼝作为洪⽔通道,使洞庭湖南连青草、西吞⾚沙,横亘七⼋百⾥。
先民们在荆南洲滩上从事⽣产活动,堵⼝并垸,江⽔不再四处奔突,改由四⼝南流,洞庭湖湖⾯⽔位抬⾼、⾯积扩⼤,“⼋百⾥洞庭”由是诞⽣。
这是江湖关系(长江、洞庭湖)与两湖(湖南湖北)关系的核⼼所在。
洞庭⼀湖锁两省,在湘境内15200平⽅公⾥,在鄂境内3580平⽅公⾥。
成为我国近⼆千年来逐渐形成的罕见湖积、冲积平原。
长江占中国地表径流⽔量的26%,年径流量达到了⼀万亿⽴⽅⽶(全国为2.8万亿⽴⽅⽶),这些⽔量中60%都要流经洞庭湖和荆江(长江宜昌以下⾄城陵矶),洞庭湖每年蓄⽔3000多亿⽴⽅⽶,其中来⾃长江的洪⽔占到1100-1200多亿⽴⽅⽶,汛期时长江洪⽔的1/3-1/4从松滋、太平、藕池三⼝灌⼊洞庭,调蓄的洪⽔达到了10000-20000每秒/⽴⽅。
如1954年⼤洪⽔时调蓄了280-300亿⽴⽅⽶,1998年的洪⽔也调蓄了250多亿⽴⽅⽶,均占当次洪⽔总量的30%多,所以说‘洞庭天下⽔’、‘长江之肾’是⼀点没错的。
这个江湖关系,就成了湖南湖北两省⾃古以来性命攸关的⼤事关系。
年年的⾬季洪⽔到来,顶住了就是⼀年丰收;堤破垸倒⾄少就是三年歉收,逃荒要饭。
每年汛期,⼏乎所有劳⼒得上堤,有时劳⼒不够,还得征调远近百⾥的劳⼒上堤,要⼀直守到洪⽔消退才能回家。
1998年7⽉24⽇,湖南安乡县安造垸临长江分洪⼊庭的松滋河⼤堤溃决,8⽉7⽇,与安造垸仅⼀堤之隔的湖北孟溪(⼜称黄⾦⼤垸)⼤垸临松滋河⼤堤也溃决,这都是是⼏⼗万亩的⼤垸啊,恰好南北骑居两省和⼆垸中线的号称⼀镇跨湘鄂的黄⼭头镇,陷⼊了四⾯环⽔、极其险恶的境地。
洪水前兆
主题词:洪水前兆;洪水预报;前兆异常中图分类号:P3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2000)01-00210-06洪水预报,尤其是长期和超长期的洪水预报是一个长期令人困惑的难题。
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洪水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即洪水前兆难以认识和掌握。
事实上,和地震发生前具有前兆一样,洪水发生前也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前兆。
这些前兆包括洪水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有关的现象。
由于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一个地区将来可能发生洪水,因而都是洪水的前兆信息,对洪水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1〕。
为此,本文拟根据历史洪水和现有分析,对洪水前兆作一初步研究,以供商榷。
1 洪水前兆1.1 太阳黑子活动太阳黑子活动具有11a的周期变化,而某些流域的洪水与太阳黑子活动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为了分析这种关系,把长江汉口站113a的年最高洪水位按太阳黑子活动11a周期位相进行排列,得到该站年最高洪水位超过警戒水位(26.30m)的各位相的次数(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该站超过警戒水位的年份主要集中在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M年)和谷年(m年)及其前后。
为了进一步分析这种关系,把汉口站按11a周期位相排列的平均年最高洪水位绘成图1(其中=(H-1+2H0+H+1)/4,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与太阳黑子活动关系密切。
太阳黑子活动还有22a的磁周期变化,这种变化与11a周期的谷年是一一对应的。
1998年符合这种对应关系,因此这一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洪水〔2〕。
由此可知,太阳黑子活动的峰谷年变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洪水前兆。
1.2 太阳质子耀斑太阳质子耀斑是一种能辐射高能质子的耀斑,它通过扰动地磁,使极涡南移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移,最终导致某些流域的汛期洪水〔3〕。
统计表明,约有81.3%的质子耀斑(峰值质子流量≥100pfu)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个月内,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明显增加,容易出现洪水。
1991年春夏之交,日面上连续两次出现了太阳质子耀斑。
水利科普知识
水利问题~一应俱全~来源:陈相宇的日志1. 为什么我国多水灾?2. 我国洪涝灾害的地理分布有何规律?3. 为什么黄河水灾较多?4. 华北大平原是黄河泥沙堆积的吗?5. 人类活动与水灾有什么关系?6. 徐州城上城是怎样形成的?7. 我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有多大?8. 1938年黄河决口损失有多大?9. 长江的最大洪水记录是多少?是怎样算出来的?10. 1931年和1954年的长江大水损失有多大?11. 1932年松花江大水有多大损失?12. 1985年辽河大水有多大损失?13. 永定河洪水能威胁北京城吗?14. "63.8"海河大水有多少损失?15. "75.8"淮河大水损失有多大?16. 1915年的珠江大水有多大损失?17. 涪陵石鱼在哪里?它表示了什么?18. 什么叫汛期?我国七大江河主汛期分别是什么时间?19. 凌汛的成因和危害是什么?20. 洪水预报和汛情传递方法有哪些?21. 什么是水文站?我国共有多少水文站?22. 黄河最早的水文站有哪几处?23. 遥感技术如何在洪水预报和监测中应用24. 洪水有几种主要类型?25. 如何衡量洪水的大小?洪水流量和水位?26. 什么叫洪水频率?27. 什么叫洪水过程线?28. 什么是警戒水位?什么是保证水位?29. 我国主要江河防洪标准有多少?30. 水库为什么要设置溢洪道?31. 什么是水库的防洪库容?32. 我国有哪些主管防洪的机构?33. 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哪些著名洪水?34. 军事征战与水灾有什么关系?35. 防洪的主要工程手段有哪些?36. 防洪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哪些?37. 我国四大淡水湖的防洪作用有多大?38. 水库调度自动化在防洪中有什么重要意义?39. 洪水抢险的基本方法有哪些?40. 什么是洪水的避难系统?41. 洪水避难有哪些基本方法?42. 城市防洪特点,我国有哪些易受洪水威胁的城市?43. 堤防和水库有哪些隐患?44. 我国有多少座水库?多少被列为病库和险库?45. 为什么说荆江大堤和荆江分洪工程是长江中游防洪的屏障?46. 滞洪区的建设怎样才能符合防洪要求?47. 40年来黄河防洪建设成就主要有哪些?48. 长江防洪体系有那些重要组成部分?49. 什么叫洪水风险图,如何编制?50. 洪水灾害会造成哪些损失?51. 如何评价洪水的灾度?52. 地震会引起水灾吗?53. 降水大多和太少就是水旱灾害吗?54. 什么叫水土保持,怎样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55. 超采地下水有什么危害?56. 水资源开发和防洪有矛盾怎么办?57. 水质污染的类型有几种?有什么危害?58. 水法对防止水污染有何规定?59. 水法对防汛抗洪有哪些规定?60. 为什么要禁止围湖垦田?61. 什么是盐碱灾害?如何防治?62. 历史上水灾救济方法有哪些?63. 什么是水灾和保险?1. 为什么我国多水灾?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地处亚欧大陆东侧,跨高、中、低三个纬度区,季风特点十分显著。
长江水文信息
首页 >水文及水资源 >水资源研究 >正文
长江流域的水文特征(1987)
稿件来源:水资源研究编辑部 发布时间:2007-3-1 作者: 金栋梁 编辑: 刘予伟
长江流域的水文特征
(1987年)
长江流域的水文观测,早在公元前约250年就有都江堰的石人水则。公元764年起,四川涪陵白鹤梁的石鱼,刻载各个朝 代的最枯水位,说明长江流域的水文观测是很早的,但正规的水位观测工作,乃始于1865年的汉口江汉关海关水尺的设立。 1873年上海徐家汇开始观测降水量。1922年才开始施测汉口、九江等处的流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全流域的水文站 网不多,且时续时断,精度较差。建国后,全流域已建设测站6401处,其中水文站894个,水位站1410个,雨量站4097个。 另外还有径流实验站,蒸发实验站等实验研究站网,基本上满足收集水文基本资料的需要。根据这些站网的观测资料,兹就 水位、流量、年径流、洪水、枯水、泥沙、潮汐等方面的基本特性分述如于下。
/doc/jd/07-3-1-93044823457687/
2012/2/18
长江水文网
Page 2 of 16
江等主要支流及区间来水,流量增加很多,虽经河槽调蓄,但洪峰流量仍很大。宜昌以下纳入清江来水,经松滋、太 平、藕池分流入洞庭湖,加上汛期较早的湘、资、沅、澧四水入汇,经洞庭湖区调蓄削减。故洞庭湖出口站城陵矶的峰形平 缓肥大。历时一般达5个月左右。至汉口有汉江加入,流量更大。汉口以下有倒、举、巴、稀等水入汇,至江西湖口又有 赣、抚、信、饶、修诸水经鄱阳湖调节后注入长江,至大通峰形更大,历时更长。大通以下受潮汐影响流量变化复升。
历年水 位变幅
15.90
15.05 31.56 36.09 17.45 11.68 13.56 10.44 14.38 11.59 17.28 8.81 7.96 10.99
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与评价
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与评价吴道喜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摘要:长江流域是中国的最大河流,也是世界上的第三大河流。
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长江流域防洪治理的指导方针与原则、防洪体系的组成,并对长江流域防洪体系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最后,对如何进一步提高长江的整体防洪能力和流域防洪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长江流域防洪评价一、概述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干流流经11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6,300余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居住着全国1/3的人口。
流域内气候温和,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地区。
然而,长江流域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威胁着流域内的广大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11年的2117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10年一次。
19世纪中叶,连续发生了1860和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
20世纪,长江又发生了1931、1935、1954和1998、1999年等多次特大洪水,历次大洪水都造成了重大的灾害损失。
洪涝灾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长江防洪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防洪建设。
1998年大洪水以后,更加重视长江的防洪治理,加大了投入力度。
二、长江防洪体系的组成长江流域既是一条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河流,又是一条洪灾较为频繁的河流。
长江的洪水由暴雨形成,具有峰高、量大、历时长的特点;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堤防一旦溃口,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淹没历时长、损失大,甚至会发生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上下游、左右岸、江湖之间防洪关系复杂,矛盾较多。
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对长江的防洪治理提出“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指导方针及“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指导原则。
长江流域的几次大洪水
长江流域的几次大洪水2010-07-28 11:13:05 来源:中国天气网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长江流域人口众多,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
但是长江水患一直是影响长江流域发展的一大危害。
古往今来,长江流域发生过多次大洪水,情况如下:1870年(清同治九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是以上游干流来水为主的特大洪水,上游于流重庆至宜昌河段出现了数百年来最高洪水位,至今仍保持历史最高值的记录。
宜昌站洪峰流量达100500立方米每秒,30天最大洪量1650亿立方米,是自1153年(宋绍兴二十三年)以来的最大洪水。
同年,长江中游洞庭湖和汉江也发生了较大洪水,洪水在宜昌至汉口之间大量决口分洪,圩堤普遍溃决,荆江大堤虽未决口,但监利以下荆江北岸堤防多处溃决,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区一片汪洋,南岸松滋县庞家湾黄家埠溃堤,形成了今日的松滋河分流入洞庭湖的通道。
在湖泊洼地滞蓄情况下,汉口站实测洪峰水位27.36m,洪峰流量66000立方米每秒。
1931年的长江大洪水,使九省通衢的大武汉成为泽国。
(资料图片)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
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八省灾情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年。
该年长江流域汛期提前,中游两湖的湘江和赣江4月份就出现了全年最大洪水,上游氓江发生大洪水,干流寸滩站洪峰流量63600立方米每秒,宜昌站洪峰流量64600立方米每秒,沙市站最高水位43.85m,枝城站最大流量接近70000立方米每秒。
7月中旬,汉口站水位达26.93m时,丹水池堤防决口,汉口市区被淹。
上游大洪水来临以后,在沿江沿湖多处决口分洪的情况下,汉口站洪峰水位28.28m,洪峰流量59900立方米每秒。
汉口以上最大60天洪量为3302亿立方米,略小于1954年。
如果没有河湖溃口调蓄洪水,汉口站最大流量将达113000立方米,大大超过河道泄洪能力。
长江中下游超标准洪水情景风险分析
第21卷 第5期2023年9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JournalofChinaInstituteof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ResearchVol.21 No.5September,2023收稿日期:2023-05-17;网络首发时间:2023-09-13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10.1788.TV.20230912.1328.00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2YFC3006400,2022YFC3006403);长江联合基金项目(U2240203)作者简介:李娜(1973-),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防洪减灾研究。
E-mail:lina@iwhr.com文章编号:2097-096X(2023)-05-0403-09长江中下游超标准洪水情景风险分析李 娜1,2,王 静1,2,王艳艳1,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2.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摘要:流域发生超过其时现状防洪标准洪水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长期存在。
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下,超标准洪水的影响会更加严重。
本文针对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区,综合采用情景分析、水文分析、洪水淹没和影响分析等方法,设定了未来到2035年、2050年和2100年的1000年一遇超标准洪水共9个情景方案,其中,3个未来年份情景下的降雨径流分别按较现状增加5%、10%和15%考虑。
通过分析得出,在未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组合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干流防洪区遇1000年一遇洪水,2035年、2050年和2100年淹没区受影响人口将由基准年(2020年)的1768万人分别增加到2888万人、3536万人和3065万人,经济损失将由基准年的12669亿元分别增加到30533亿元、52599亿元和87264亿元。
人类历史较严重的自然灾难之长江洪水
2. 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 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其中长江中下 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 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八省 灾情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 灾情最重的一年。
3. 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 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
引发此次特大洪水原因之一:气候影响
•
1998年我国气候异常。主汛期,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 围广、持续时间长;松花江流域雨季提前,降雨量明显偏多。气候异 常的主要因素是: ——厄尔尼诺事件(即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水温 异常升高现象)。 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及江南 地区降雨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 简称副高)异常。 亚洲中纬度环流异常,阻塞高压活动频繁,促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频 繁南下影响我国,这是长江流域持续多雨的冷空气条件。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 损失报告
•
此次洪灾农作物受灾1080.7公 顷,成灾728.1万公顷,绝收 251.5万公顷;受灾10169.2万 人,成灾7094.7万人,死亡人 口2140人,伤病人口1522436 人,紧急转移1044.7万人;倒 塌房屋350万间,损坏房屋732. 万间,死亡大牲畜175.7万头; 直接经济损失1450.9亿元。
人类历史较严重的自然灾难之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制作人: 14汽车大类4班 14汽车大类4班
朱沛强 杨洁茹
近代历史上长江的几次大洪水情况如下:
1.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是以上游干流来水为主的特大洪水,上 游于流重庆至宜昌河段出现了数百年来最高洪水位,至今仍保持历史最高值的记录。
灾害中采取的措施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查险及溃口截流、管涌堵漏抢险战斗。 危急关头急调参加过三峡工程截流的专家,采用葛洲坝大江截 流技术,成功地排除了险情。 6.科学监控灾区疫情,防病防疫工作 卓有成效。卫生部等十几个有关部 门组织医务科技人员,科学监控灾 区疫情,研究制定各种疫病防治手 段。先后向灾区派出22728支医疗 防疫队,为灾区和抗洪队伍进行医 疗服务达681万多人次,加上各地 药品和人力物力的支援,灾区没有 出现大的疫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1870年洪水
1870年(清同治九年,庚午年)洪水是长江上、中游的一次特大洪水。
自1153年以来的849年间,在调查到的8次历史大洪水、实测到的20世纪5次大洪水中,以1870年的洪水最大,实属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
因此,了解这次洪水的雨情、水情和灾情对我们综合治理长江洪患,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雨情
1870年7月长江上游特大暴雨发生之前,中下游地区连续降雨。
6月,江西鄱阳大雨,湖南沅江上游及资江大雨;湖北汉江暴雨成灾,从而抬高了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的水位。
7月中下旬,暴雨进入长江上游地区。
7月13日至19日,嘉陵江中下游和长江干流重庆至宜昌区间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大暴雨。
7月17日至19日,暴雨缓慢移到汉江,又东移至宜昌至汉口区间和洞庭湖地区,使长江上游的洪水出峡后与中游洪水及汉江洪水恶劣遭遇。
这次暴雨的特点是:范围广、强度大、历时长。
整个暴雨过程约为7天,经模拟分析,7天暴雨量200毫米以上的笼罩面积达16万平方千米;文献中有"猛雨"、"雨如悬绳"、"狂风雷雨,连日不息"等形象性记载,是对暴雨强度特大的真实写照。
二、水情
1870年6月夏汛期间,长江中游连续降雨,江、湖、洼地底水已丰厚。
7月份,随着暴雨进入长江上游地区,嘉陵江发生罕见大水,北碚站洪峰流量达57300立方米/秒(1981年洪水流量为44700立方米/秒),嘉陵江大洪水和金沙江洪水在重庆相遇,形成长江干流特大洪水,寸滩站水位达196.15米,洪峰流量达100000立方米/秒(1981年洪峰水位191.42米、流量为85700立方米/秒),宜昌站水位达59.50米、洪峰流量达105000立方米/秒,15天洪量为975.1亿立方米,30天洪量为1650亿立方米。
上游洪水与中游洪水恶劣遭遇后,泛滥成灾,经过宜昌至汉口区间的江槽、河、湖等调蓄后,至汉口附近归入江槽。
汉口站洪峰水位为27.55米、流量为66000立方米/秒,30天洪量为1576亿立方米。
三、灾情
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灾情十分严重,损失之巨,范围之广,为数百年所罕见。
主要受灾地区为四川、湖北、湖南等省。
四川省"六月间(农历)川东连日大雨,江水陡涨数十丈,南充、合州(今合川)、江北、巴县、长寿、涪州(今涪陵)、忠州(今忠县)、丰都、万县(今万州)、奉节、云阳、巫山等州县,城垣、衙署、营房、民田、庐舍多被冲淹,居民迁徙不及亦有溺死者。
"嘉陵江畔的合川县"大水入城深四丈余,仅余缘山之神庙、书院、民舍数十间,水连八日,迟半月水始落,房屋倾大半,未倾者污淖充塞,腥腐逼人,历两月之久,稍可居人,满城精华一洗成空,十余年未复元气。
"长江干流上的丰都县"全城尽没,水高于城数丈,仓谷漂失,官、民宅半为波涛洗去。
"三峡入口处的奉节县"城垣、民舍淹没大半,仅存城北一隅,临江一带城墙冲塌崩陷,人畜死者甚众。
"
湖北省长江南岸大堤在松滋县被水冲决形成松滋口,洪水直泻洞庭湖,洪道所及,荡然无存;北岸大堤在监利决口加之汉江决口,荆北及江汉平原一片汪洋,"衙署、庙宇、居民、田禾淹没无算,为数百年未有之奇灾"。
全省30州县及武昌等广大地区遭受严重洪水灾害。
湖南省饱受长江溃口之害,安乡、华容水从堤头漫过,龙阳、湘阴围堤尽溃,无一存者,田禾淹没,庐舍漂流,灾情历年以此为最。
洞庭湖区各州县皆大水为灾,全省20余州县遭受严重洪灾。
江西省萍乡、九江、南昌、鄱阳、德安、瑞昌大水,安徽桐城、宿松、建德、铜陵、寿州、和州、黄池、无为大水,"蛟水冲毁田庐,圩堤漂没一空"。
至长江下游的江苏、上海、浙江洪水不大,灾情较轻。
总的来看,1870年洪水灾害与1931、1935、1954年洪水灾害相比,范围广、灾情重,为我国历史上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