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1文言文阅读(14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
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15.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A.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B.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C.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D.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16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求石兽于水中卖药于市B.以为顺流下矣以一铜佛置案上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其佛手必磁石为之D.乃石性坚重其术乃败1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B.是非木杮是:对;正确(跟“非”相对)。
C.举国信之举:全。
D.验之信然信:确实。
18.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河中石兽选择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选择题带答案
B.你们不能深入探究自然科学,只是在争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怎么可能把它带走呢?
解析:将“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们不能深入探究自然科学,只是在争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怎么可能把它带走呢?”
C.你们这一代人不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这个石兽不可能像木片一样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冲走。
D.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这个石兽的纹路与周围的石头不同,它可能是由一种特殊的矿石组成。
E.我们可以推断,这个石兽可能是古代文明留下的一种神秘的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F.虽然这个石兽的来历不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它的形状、纹路等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它的制作工艺和文化背景。
《河中石兽》课后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课后练习及答案《河中石兽》课后练习及答案引导语:《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里面也阐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河中石兽》课后练习及答案文言阅读(15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③湮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全河中石兽》复资料全及答案总分:150分一、文学常识(每空1分,总共10分):1、本文的体裁是记叙文,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以形式写成。
2、本文作者是明代的XXX,字XXX,曾任总纂官,该书分古今图书为四档。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每词1分,总共32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XXX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XXX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改写:河中有一座南边的寺庙,它的山门已经倒塌在河里,两个石兽也沉没在这里。
XXX在十多岁时,曾和僧人一起募集金钱,想要在水里寻找这两个石兽,但最终没有找到。
有人认为这两个石兽已经随着水流漂走了,于是他们划着小船,拖着XXX,沿着河流寻找,但十多里的距离里都没有找到任何踪迹。
后来,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听到这个故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物理,怎么能让石头随着涨潮漂走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这两个石兽的石头很坚硬,而周围的沙子却很松软,所以石头被埋在了沙子里,慢慢地沉入了河底。
”他还说,如果你们沿着河流寻找,那不是很愚蠢吗?因为当石头被水冲击时,会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力量会在石头下面啃出一个坑穴,随着时间的推移,坑穴会越来越深,直到石头的一半被啃出后,石头就会倒掉坑穴里。
然后,坑穴会再次被啃出,石头又会转动,这样不断重复,最终石头会倒流逆上而行。
所以,如果你们想找到这两个石兽,应该向上游寻找,因为石头会随着水流漂流到上游。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B.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渐沉渐深耳.B.阅.十余岁C.僧募.金重修D.尔辈不能究物理..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二石兽并沉焉(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河中石兽》_专项练习附答案
《河中石兽》温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他学问广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二.字词剖析:1. 注音: p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 yú圮曳棹杮湮溯欤2.重点字词:临:接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余:多湮:湮没.圮:倒塌. 阅:经由,过了岁:年是: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并:一路 .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洞坑.臆断:主不雅地揣摸已:停滞如:按照设帐:讲学,教书.竟:终于.到底.棹:荡舟曳:拖着但:只,仅仅.倒掷:倾倒,摔倒.盖:本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暴跌:指洪水.暴,忽然.尔辈:你们这些人.求:查找认为:认为溯流:逆流.固:本来究:推究然则:既然如许,那么遂:于是3.通假字:钯:通“耙”,整地的耕具颠:通假字,通“癫”,猖狂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果得于数里外如是再啮如其言(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 )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6. 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查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贱.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世界之事的⑴岂能为暴跌携之去?(被)⑵众服为确论(认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雷同的是( c )A.但知其一B.长短木柿三.翻译下列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庙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沧州南面,有一座寺院接近河畔,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路沉到河里了.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成得,认为顺流下矣.阅历了十多年,僧人募集到了一笔钱,(决议)重建(庙门),便到河中古今干岸不潮湿阅阅历浏览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断定的动词已停滞已经查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偏向冲到下流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于是划着几只划子,拉着铁耙,查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迹.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长短木杮(fèi),岂能为暴跌携之去?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克不及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头的特点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点松散而轻佻,石兽湮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顺着河道往下流去查找它,不是荒谬吗?”.大家佩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实的谈吐.7、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掉石,当求之于上流.一个老海员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掉落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去查找.”8.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克不及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原因是石头的特点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点松散而轻佻,(所以)水流不克不及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气,必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9.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必定会倒在陷坑中.10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像如许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迁移转变.如许几回再三翻转不断,于是石头会反偏向逆流而上了.11.求之下贱,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到下流去查找它,虽然荒谬;在原地查找,不是更荒谬吗?”按照老海员的说法去找,果真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12.然则世界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如许,那么世界的工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岂非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不雅断定吗?四、问题探讨:1.浏览懂得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地位,寺僧断定其“鄙人流”,根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断定其在_湮于沙下,渐沉渐深”,来由是“_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水兵则断定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克不及冲石,其回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文中讲到了查找石兽的哪四种办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四种:一在河华夏地查找两个石兽,来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流找,来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来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来由是因为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3. 这个故事说清楚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解释这个道理的原句然则世界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文章最后一段应用了那种表达方法,有什么启发意义?群情,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天然现象的产生往往有着庞杂的原因,我们不克不及只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本身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不雅的断定,不然会得不偿掉(或是事物的变更是很多的,不克不及凭主不雅臆断去断定事物.)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谬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准确的?请根据辞意,用本身的话扼要答复.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准确的断定.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日常平凡的生涯.进修有什么启发?一.不克不及单方面地懂得,而要周全深刻地查询拜访探讨事物的特(角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二.不克不及主不雅臆断,而应当遵守事物的客不雅纪律. (角度:可据理臆断欤)三.生涯进修中要留意理论接洽现实,不成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角度:老河兵准确)7.剖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寄义.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标自负,描绘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吐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认,也表示出老河兵的自负和沾沾自喜8、剖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情特点.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可见其毅力果断但经验缺少讲学家:“笑曰”“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高傲而歧视他人老河兵:有现实经验,沾沾自喜。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篇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作家作品(7分)本文的作者(),()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以()形式写成的()小说,以()为主。
二、解释原文中加点的词语。
(32分)三、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今义().(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今义().(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今义()..四、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五、掌握一词多义现象(7分) )()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如其言。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6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考试题和答案
河中石兽考试题和答案****一、选择题1. 《河中石兽》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A. 纪晓岚B. 蒲松龄C. 曹雪芹D. 罗贯中答案:B2. 《河中石兽》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A. 一只石兽在河中游荡的故事B. 寻找丢失的石兽的故事C. 石兽在河中与水怪搏斗的故事D. 石兽在河中被渔夫捕获的故事答案:B3. 在寻找石兽的过程中,谁提出了正确的寻找方法?A. 老河兵B. 寺庙的僧人C. 石兽的主人D. 过路的行人答案:A4. 石兽最终在何处被找到?A. 河的上游B. 河的下游C. 河的岸边D. 河的中央答案:B5. 文章中提到的“石性坚重”意味着什么?A. 石头的性质是坚硬和沉重的B. 石头的质地是坚硬和重要的C. 石头的特点是坚硬和重量大D. 石头的属性是坚硬和重大的答案:C二、填空题6. 《河中石兽》这篇文章通过________的故事,揭示了________的道理。
答案:寻找丢失的石兽;实践出真知7. 文章中提到的“转转不已”是指________。
答案:水流不断地旋转8. 老河兵认为石兽应该在________找到。
答案:河的下游9. 石兽最终被找到的位置与老河兵的预测一致,这说明了________。
答案:老河兵的经验和智慧10. 文章中提到的“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然而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中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很多,可以根据道理凭空猜测吗?三、简答题11. 请简述《河中石兽》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河中石兽》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寺庙的石兽被洪水冲走后,人们如何寻找它的故事。
寺庙的僧人和石兽的主人都认为石兽应该在河的上游,但老河兵根据水流和石头的性质,推断石兽应该在河的下游。
最终,石兽确实在河的下游被找到,证明了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
12. 老河兵是如何推断石兽的位置的?答案:老河兵根据水流的旋转特性和石头的坚硬沉重特性,推断石兽不可能被冲到上游,而是会被水流带动的泥沙埋在下游。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训练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5题。
(共11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2)竟.不可得竟: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服为确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第1~4题。
(完整版)《河中石兽》-专项练习附答案.doc
《河中石兽》复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字,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二、字词分析:1、注音:圮曳棹杮湮溯欤2、重点字词:临:河:余:湮:圮:阅:岁:是:杮( f èi):并:啮:坎穴:臆断:已:如:设帐:竟:棹:曳:但:倒掷:盖:暴涨尔辈:求:以为:溯流:固:究:然则:遂:3、通假字:钯:颠: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如是再啮如其言...(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一寺临河干 B. 棹数小舟 C.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6、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 , 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 , 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 , 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 , 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 , 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⑵众服为确论(认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5.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历阅读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 1已停止已经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 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f 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河中石兽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生物,据传说它们居住在河流的深处,守护着水源的安宁和生态的平衡。
河中石兽习题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通过解题来了解和探索这些神秘生物的秘密。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河中石兽习题及其答案。
1. 问题:河中石兽的体型大小与其年龄有关,一只刚出生的石兽体积为1,每过一年,它的体积都会增加1。
现在有一只年龄为10岁的石兽,它的体积是多少?答案:由题可知,石兽每年体积增加1,所以10岁的石兽体积为10。
2. 问题:河中石兽的脚趾数目是一个奇数,且不超过10。
已知一只石兽的脚趾数目是其年龄的平方根,那么这只石兽的脚趾数目是多少?答案:根据题意,这只石兽的年龄为一个奇数,且不超过10。
我们可以列举出1到10的奇数,然后求平方根。
经过计算可知,这只石兽的脚趾数目为3。
3. 问题:河中石兽的眼睛颜色与其年龄有关,一只刚出生的石兽眼睛是红色的,每过两年,眼睛的颜色就会变化一次。
已知一只石兽的眼睛颜色是蓝色,那么它的年龄是多少?答案:由题可知,石兽每过两年眼睛颜色变化一次。
所以这只石兽的年龄必定是2的倍数。
我们可以列举出2的倍数,并根据题意判断眼睛颜色,直到找到眼睛颜色是蓝色的年龄。
经过计算可知,这只石兽的年龄为4岁。
通过以上习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河中石兽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它们的体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脚趾数目与年龄的平方根有关,眼睛颜色每过两年变化一次。
这些规律让我们更加好奇和想要了解这些神秘生物的生活。
除了以上的习题,还有许多其他的河中石兽习题可以挑战我们的智力和逻辑思维。
通过解题,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这些习题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神秘的世界。
总结一下,河中石兽习题是一种有趣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智力游戏,通过解题可以了解和探索河中石兽的特点和规律。
这些习题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河中石兽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B. 宋朝2. 故事中,石兽被冲走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寻找方向是?A. 顺流而下B. 逆流而上C. 沿着河岸D. 河底答案:A. 顺流而下3. 故事中,石兽最终被发现的地点是在?A. 河道的上游B. 河道的下游C. 河岸的一侧D. 河底的泥沙中答案:A. 河道的上游二、填空题4. 河中石兽的故事讲述了人们在_________中寻找被冲走的石兽,最终通过_________的推理找到了石兽。
答案:河流;逻辑5. 故事中,人们最初认为石兽会_________,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_________。
答案:顺流而下;逆流而上三、简答题6. 请简述河中石兽故事的寓意。
答案:河中石兽的故事寓意着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运用逻辑和智慧,而不是盲目地跟随直觉或传统观念。
7. 为什么石兽最终会在上游被发现?答案:因为石兽在水中受到水流的冲击,会逐渐被水流携带的泥沙所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兽会被泥沙推至上游,这与人们的直觉相反。
四、论述题8. 根据河中石兽的故事,谈谈你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如何运用逻辑思维。
答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河中石兽的故事中,人们最初是凭借直觉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但后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石兽实际上是逆流而上。
这说明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仅凭直觉或经验,而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五、案例分析题9.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面对石兽被冲走的情况,你会如何寻找石兽?答案:首先,我会观察河流的流向和速度,了解水流对物体的影响。
然后,我会考虑水流对泥沙的携带作用,以及泥沙可能对石兽位置的影响。
接着,我会逆流而上,沿着河岸寻找可能的石兽位置,同时注意河岸的地形变化,看是否有泥沙堆积的迹象。
最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会组织人力进行河底的搜索,以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位置。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下《河中石兽》练习题 含答案
初一《河中石兽》练习一、基础知识(一)解释加点的词意。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竟.不可得(3)尔辈..不能究物理..(4)岂.能为暴涨...携之去(5)沿河求之,不亦颠.乎(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7)如是..再啮(8)转转不已..(9)遂.反溯流..逆上矣(10)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11)然则..天下之事(12)但.知其一(13)可据理臆断..欤?(二)翻译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阅读训练(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河中石兽同步练习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⑵僧募金重修()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5)如是.再啮()(6)尔辈不能究.物理()()(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8)二石兽并沉焉()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翻译(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翻译(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翻译5.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共含9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1、本文选自#,作者#,字,(朝代)#家。
2、给下列字注音:棹()曳()湮()啮()溯()臆()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临河干()(2)二石兽并沉焉()()(3)阅十余岁()()(4)竟不可得()(5)棹数小舟,曳铁钯()()(6)设帐()(7)不能究物理()(8)是非木杮()(9)湮于沙上()(10)沿河求之()(11)不亦颠乎?()(12)众服为确论()(13)闻之笑曰()(14)盖石性坚重()(15)啮沙为坎穴()()(16)转转不已()(17)遂反溯流逆上矣()()(18)固颠()(19)如其言()(20)然则天下之事()(21)可据理臆断与()4、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并沉焉古义:#;今义:#(2)不能究物理古义:# ;今义:#(3)但知其一古义:#;今义:#(4)盖石性坚重古义:#;今义:#(5)是非木杮古义:#;今义:#(6)阅十余岁古义:#;今义:#(7)转转不已古义:#;今义:#(8)固颠古义:#;今义:#5、一词多义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众服为确论()(3)啮沙为坎穴()之:(1)一老河兵闻之()(2)其反激之力()(3)沿河求之()7、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9、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10、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答:#一、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篇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作家作品(7分)本文的作者(),()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以()形式写成的()小说,以()为主。
二、解释原文中加点的词语。
(32分)三、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今义().(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今义().(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今义()..四、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五、掌握一词多义现象(7分) )()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如其言。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6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七、课文理解。
(21分)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5分)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错?结合课文分析。
(5分)3.老河兵为什么能找到正确的答案?(3分)4.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各自有何含义?(4分)5.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探究事物的道理应该具有怎样的科学态度?(4分)【篇二:河中石兽练习及答案】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1]《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纪晓岚)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
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谈,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1]2作者(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清代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著有《四库全书》。
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
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1]3文章正文河中石兽作者:纪昀作者纪昀(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4注释阅:经历。
设帐:讲学,教书。
木柿:木片,木屑。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固:固然。
啮(nia读四声):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5文章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应该是这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6文章寓意《河中石兽》是纪昀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文章意思就是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阅读提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7字词解释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圮:倒塌干:岸边。
曳:拖着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临:靠近。
但:只,仅仅。
阅:经历;岁:年;余:多。
倒掷:倾倒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ai):削暴涨:指洪水。
暴,突然。
下的木片。
尔辈:你们这些人湮:埋没.干:水边,河岸。
颠:通假字,通“癫”。
并:一起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焉:于此,在那里。
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激的意思。
坎穴:洞坑。
求:寻找臆断:主观地推断以为:认为已:停止盖:因为如:按照溯流:逆流。
设帐:设立学管教学,即教书。
阅:经历竟:最终固:本来并:一起究:推究临:靠近颠:通“癫”,疯狂。
习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二石兽并沉焉;②尔辈不能究物理⑨盖石性坚重;④求之下流,固颠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是非木柿;问今是何世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士卒多为用者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翻译下列句子。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答案1.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④本来;。
2.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a项第一个“是”意为:这;第二个表判断;b项两个都是“被”之意;c项第一个为代词,代这件事;第二个代词,代石兽;d项第一个意为:在;第二个意为:比。
只有b符合。
)3.(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
(关键词为:已、遂、溯)4.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
)8古汉语知识古今异义耳:古义:罢了。
例句:渐沉渐深耳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今义:一种学科。
物理学。
并:古义:一起。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经历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是:代词,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例句: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但,只。
例句: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求:古义:寻找。
例句:求石兽于水中。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已:古义:停止。
例句:转转不已。
今义:已经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距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临:临崩寄臣以大事。
——诸葛亮《出师表》。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到,至。
乃: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
而,又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是,就是,原来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竟然。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这样,如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
——陆游《示儿》。
你,你的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船桨,这里指划(船)暴涨:动词用为名词,洪水通假字钯:通“耙”,耕地的农具。
求之下流,固颠. “颠”通“癫”,“疯狂”特殊句式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句2.求之(于)地中省略句3.(僧)棹数小舟省略句4.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倒装句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被动句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众服为确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