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河中石兽》期末复习题(含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出门圮.于河()(2)求.二石兽于水中()(3)尔辈不能究.物理()(4)如是再啮.()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讲学家”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做出推断,所以结果是错误的。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全河中石兽》复资料全及答案总分:150分一、文学常识(每空1分,总共10分):1、本文的体裁是记叙文,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以形式写成。
2、本文作者是明代的XXX,字XXX,曾任总纂官,该书分古今图书为四档。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每词1分,总共32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XXX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XXX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改写:河中有一座南边的寺庙,它的山门已经倒塌在河里,两个石兽也沉没在这里。
XXX在十多岁时,曾和僧人一起募集金钱,想要在水里寻找这两个石兽,但最终没有找到。
有人认为这两个石兽已经随着水流漂走了,于是他们划着小船,拖着XXX,沿着河流寻找,但十多里的距离里都没有找到任何踪迹。
后来,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听到这个故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物理,怎么能让石头随着涨潮漂走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这两个石兽的石头很坚硬,而周围的沙子却很松软,所以石头被埋在了沙子里,慢慢地沉入了河底。
”他还说,如果你们沿着河流寻找,那不是很愚蠢吗?因为当石头被水冲击时,会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力量会在石头下面啃出一个坑穴,随着时间的推移,坑穴会越来越深,直到石头的一半被啃出后,石头就会倒掉坑穴里。
然后,坑穴会再次被啃出,石头又会转动,这样不断重复,最终石头会倒流逆上而行。
所以,如果你们想找到这两个石兽,应该向上游寻找,因为石头会随着水流漂流到上游。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之马矢奏春创作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成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跌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克不及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跌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⑵僧募金重修()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5)如是再啮()(6)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8)二石兽并沉焉()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分歧的一项是()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跌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翻译(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翻译(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翻译5.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完整版)河中石兽练习题答案、
一、(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生而眇[1]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2]烛而得其形;他日揣[3]籥[4],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注:[1]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
[2] 扪(mén):用手摸。
[3]揣:摸。
[4]籥(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认为发出声音的钟是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知道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篇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作家作品(7分)本文的作者(),()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以()形式写成的()小说,以()为主。
二、解释原文中加点的词语。
(32分)三、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今义().(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今义().(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今义()..四、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五、掌握一词多义现象(7分) )()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如其言。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6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考试题和答案
河中石兽考试题和答案****一、选择题1. 《河中石兽》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A. 纪晓岚B. 蒲松龄C. 曹雪芹D. 罗贯中答案:B2. 《河中石兽》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A. 一只石兽在河中游荡的故事B. 寻找丢失的石兽的故事C. 石兽在河中与水怪搏斗的故事D. 石兽在河中被渔夫捕获的故事答案:B3. 在寻找石兽的过程中,谁提出了正确的寻找方法?A. 老河兵B. 寺庙的僧人C. 石兽的主人D. 过路的行人答案:A4. 石兽最终在何处被找到?A. 河的上游B. 河的下游C. 河的岸边D. 河的中央答案:B5. 文章中提到的“石性坚重”意味着什么?A. 石头的性质是坚硬和沉重的B. 石头的质地是坚硬和重要的C. 石头的特点是坚硬和重量大D. 石头的属性是坚硬和重大的答案:C二、填空题6. 《河中石兽》这篇文章通过________的故事,揭示了________的道理。
答案:寻找丢失的石兽;实践出真知7. 文章中提到的“转转不已”是指________。
答案:水流不断地旋转8. 老河兵认为石兽应该在________找到。
答案:河的下游9. 石兽最终被找到的位置与老河兵的预测一致,这说明了________。
答案:老河兵的经验和智慧10. 文章中提到的“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答案:然而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中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况很多,可以根据道理凭空猜测吗?三、简答题11. 请简述《河中石兽》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河中石兽》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寺庙的石兽被洪水冲走后,人们如何寻找它的故事。
寺庙的僧人和石兽的主人都认为石兽应该在河的上游,但老河兵根据水流和石头的性质,推断石兽应该在河的下游。
最终,石兽确实在河的下游被找到,证明了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
12. 老河兵是如何推断石兽的位置的?答案:老河兵根据水流的旋转特性和石头的坚硬沉重特性,推断石兽不可能被冲到上游,而是会被水流带动的泥沙埋在下游。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乙】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②,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④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⑤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⑥也。
(选自《正午牡丹》)【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②姻家:儿女亲家。
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
④黑睛:瞳孔。
⑤房敛:花冠收拢。
⑥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________②如是再啮________③尝得一古画________④善求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B.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C.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D.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②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4)从“老河兵找到石兽”“丞相吴公一眼看出画面上是正午牡丹”两件事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河中石兽》过关练习(含答案)
《河中石兽》过关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文学常识:1.《河中石兽》一文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__________》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二、重点词语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____)(干:____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____)4.以为..顺流下.矣(以为:_______________)(下:_______________)5.棹.数小舟(棹:_______________)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_______________)7.尔辈...(尔辈:_______________)(究:_______________)(物理:..不能究物理_______________)8.是.非木杮(是:_______________)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_______________)10.湮.于沙上(湮:_______________)11.不亦颠.乎? (颠:_______________)12.啮.沙为坎穴..(啮:_______________)(坎穴:_______________)13.转转不已.(已:_______________)1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_______________)(溯:_______________)15.但.知其一(但:_______________)16.求之下流,固.颠。
(固:_______________)17.据理臆断...(理:_______________ )(臆断:_______________ )三、重点字词分类归纳:(一)古今异义。
河中石兽考试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河中石兽的传说中,石兽沉入河底后,最终被找到的位置是:A. 河底B. 河岸C. 河中央D. 河上游答案:D2. 根据传说,石兽沉入河底后,人们采取了什么方法来寻找它?A. 潜水寻找B. 沿河岸寻找C. 用网捕捞D. 根据水流方向推算答案:D3. 石兽最终被找到的原因是:A. 石兽自己浮出水面B. 石兽被水流冲到浅水区C. 石兽被河中的石头卡住D. 石兽被河中的泥沙覆盖答案:C4. 传说中,石兽沉入河底后,人们多久后找到了它?A. 一天B. 一周C. 一个月D. 一年答案:C5. 河中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凡事不可轻信B. 要善于观察和思考C. 要勇于冒险D. 要耐心等待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河中石兽的故事中,人们最初认为石兽沉入河底后,会随着_________被冲走。
答案:水流2. 根据故事,石兽最终被找到是因为_________的作用。
答案:水流和石头3. 石兽沉入河底后,人们通过_________来推算石兽可能的位置。
答案:水流方向4. 石兽被找到时,它被_________卡在河中。
答案:石头5. 河中石兽的故事启示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_________,而不是盲目行动。
答案:仔细观察和思考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河中石兽的故事梗概。
答案:河中石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石兽沉入河底后,人们通过观察水流方向和石头的位置,推算出石兽可能被卡在河中的石头上,最终在河上游找到了被石头卡住的石兽。
2. 河中石兽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答案:河中石兽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和思考,利用已有的信息和条件来推断可能的结果,而不是盲目行动或者轻易放弃。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并不直观,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理解背后的原理。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之杨若古兰创作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建,求石兽于水中,竟不成得.觉得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跌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克不及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贱,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给上面加线的字注音.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跌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解释上面句中加点的词语.⑴一寺临河干()()⑵僧募金重建()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5)如是再啮()(6)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8)二石兽并沉焉()“之”用法分歧的一项是()4.用古代汉语翻译以下语句.⑴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跌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翻译(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翻译(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翻译5.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觅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准确的?请根据、、辞意,用本人的话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如何的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2.⑴靠近岸⑵募集⑶经过⑷只(5)如许(6)推究,推理;事物的道理4.⑴这不是木片,如何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如许,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客观臆断吗?5. 四种:一是就在原地水中找;二是到河下流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因为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6. 事物的变更是很多的,不克不及凭客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7、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普通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和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准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专项练习附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河中石兽 》复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 。
作者是 ,字 ,清代 ﹑ 。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 二、字词分析:1、 注音:溯 欤3、通假字: 钯: 颠: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 如是再啮 如其言 (1)介词 在 (2)介词,像 (3)介词 按照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6、 一词多义: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被 ) ⑵众服为确论 (认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 5. 古今异义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ft 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含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河中石兽》同步习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 小题,共4.0 分)1.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ft门圮于河(pǐ)僧募金重修(mù)B.一寺临河干(gān)棹数小舟(zhào)C.是非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D.如是再啮(chǐ)遂反溯流逆上矣(sù)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 小题,共24.0 分)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⑶湮于沙上(湮:)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4.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5.重点词语理解(1) 河干:(2) 圮:(3)设帐:(4)尔辈:(5)物理:(6)木杮:(7) 湮:(8) 失石:(9) 啮:(10)坎穴:(11)不已:(12)溯流:(13)据理臆断:6.找出通假字不亦颠乎“”通“”,解释:。
7.读准多音字(1)河干:(2)重修:8.识记生难字其他读音:其他读音:组词:组词:圮()募()棹()木fèi()湮()啮()sù()流臆断()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 小题,共60.0 分)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3)题。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ft后ft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或曰:“食菱须去壳。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河中石兽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B. 宋朝2. 故事中,石兽被冲走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寻找方向是?A. 顺流而下B. 逆流而上C. 沿着河岸D. 河底答案:A. 顺流而下3. 故事中,石兽最终被发现的地点是在?A. 河道的上游B. 河道的下游C. 河岸的一侧D. 河底的泥沙中答案:A. 河道的上游二、填空题4. 河中石兽的故事讲述了人们在_________中寻找被冲走的石兽,最终通过_________的推理找到了石兽。
答案:河流;逻辑5. 故事中,人们最初认为石兽会_________,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_________。
答案:顺流而下;逆流而上三、简答题6. 请简述河中石兽故事的寓意。
答案:河中石兽的故事寓意着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运用逻辑和智慧,而不是盲目地跟随直觉或传统观念。
7. 为什么石兽最终会在上游被发现?答案:因为石兽在水中受到水流的冲击,会逐渐被水流携带的泥沙所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兽会被泥沙推至上游,这与人们的直觉相反。
四、论述题8. 根据河中石兽的故事,谈谈你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如何运用逻辑思维。
答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河中石兽的故事中,人们最初是凭借直觉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但后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石兽实际上是逆流而上。
这说明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仅凭直觉或经验,而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五、案例分析题9.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面对石兽被冲走的情况,你会如何寻找石兽?答案:首先,我会观察河流的流向和速度,了解水流对物体的影响。
然后,我会考虑水流对泥沙的携带作用,以及泥沙可能对石兽位置的影响。
接着,我会逆流而上,沿着河岸寻找可能的石兽位置,同时注意河岸的地形变化,看是否有泥沙堆积的迹象。
最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会组织人力进行河底的搜索,以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位置。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答案
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临河干 ________②求石兽________③转转不已 ________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文言文阅读窃符救赵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清·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就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河干( ) 圮( )于河棹( )数小舟曳( )铁钯( )木杮( ) 湮( )于沙上啮( )沙为坎穴臆( )断欤( )2、在文中给加点与划线的字词作注释。
3、古今异义古义文中的例句今义干耳物理并阅就是盖但求已4、一词多义:之1)闻之笑曰2)沿河求之3)一老河兵闻之4)当求之于上流5)其反激之力6)至石之半7)求之下流8)求之地中9)然则天下之事5、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尔辈不能究物理,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6、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7、总结一下以上四种方法成败的原因。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8、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9、这篇文章还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略3、古今异义古义文中的例句今义干岸边一寺临河干干燥,不潮湿耳罢了渐沉渐深耳五官之一物理事物的道理尔辈不能究物理一门学科并一起二石兽并沉焉并列阅经历阅十余岁阅读就是代词,此,这就是非木柿判断词盖发语词,因为,原来就是盖石性坚重遮蔽或器物的盖子但只但知其一表转折但就是,却求寻找求石兽于水中请求、要求、追求已停止转转不已已经4、一词多义:之1)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2)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3)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4)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5)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6)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7)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8)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9)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5、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尔辈不能究物理,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您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完整版)《河中石兽》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期末复习试题班级: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一、说明。
1. 河干: ___________,2. 圮___________,3. 并___________ ,4.阅___________,5. 求 ___________,6. 竟 ___________,7. 棹 ___________,8. 曳 ___________,9. 设帐 ___________, 10. 尔辈 ___________, 11. 究 ___________, 12. 物理 ___________,13. 是 ___________ ,14. 木杮 ___________, 15. 岂 ___________, 16. 为 ___________ ,17. 狂涨 ___________, 18. 性___________, 19. 湮 ___________, 20. 之 ___________ ,21. 颠 ___________ ,22. 盖 ___________, 23. 反激之力 ___________, 24. 啮 ___________,25. 坎穴 ___________, 26. 如是 ___________, 27. 不已 ___________, 28. 遂 ___________,29. 溯流 ___________, 30 固 ___________, 31. 如___________, 32. 果 ___________,33.但是 ___________, 34. 但___________, 35. 据理臆断 ___________,二、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能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河中石兽》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河中石兽清代: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解词。
1.河干:___________,2.圮___________,3.并___________,4. 阅___________,5.求___________,6.竟___________,7.棹___________,8.曳___________,9.设帐___________,10.尔辈___________,11.究___________,12.物理___________,13.是___________,14.木杮___________,15.岂___________,16.为___________,17.暴涨___________,18.性___________,19.湮___________,20.之___________,21.颠___________,22.盖___________,23.反激之力___________,24.啮___________,25.坎穴___________,26.如是___________,27.不已___________,28.遂___________,29.溯流___________,30固___________,31.如___________,32.果___________,33.然则___________,34.但___________,35.据理臆断___________,二、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期末复习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注释。
1.河干:,
2.圮,
3.并,
4. 阅,
5.求,
6.竟,
7.棹,
8.曳,
9.设帐,10.尔辈,11.究,12.物理,13.是,14.木杮,15.岂,16.为,
17.暴涨,18.性,19.湮,20.之,
21.颠,22.盖,23.反激之力,24.啮,25.坎穴,26.如是,27.不已,28.遂,29.溯流,30 固,31.如,32.果,
33.然则,34.但,35.据理臆断,
二、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5.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6.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三、选择题。
1.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
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
兵则判断石兽在“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这篇
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
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四、问答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 分)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3.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4 分)
一、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角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三、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6.请联系原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6 分)
老河兵:
讲学家:
寺僧: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7.请分别分析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8.本文作者:,字,代
、,他编纂的被称为文化史上的
“”,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纪昀、晓岚、清、学者、文学家、《四库全书》、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