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时代抒情文学图像表意的审美增值

合集下载

视觉文化——精选推荐

视觉文化——精选推荐

视觉文化图像的劣根性:浅薄化、粗鄙化、平面化。

①当代文化或文化中的高度视觉化,就体现在对视觉性和视觉效果的普遍诉求上,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像到服饰、美容、建筑、城市形象等形形色色的视觉图像无处不在。

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把可视性和视觉快感凸现出来,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法则。

在“眼球经济”时代“被把握为图像”的东西才是充斥着权利和影响的东西.视觉因素一跃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

当代文化不仅体现出高度视觉化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普遍视觉化,即是视觉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的“殖民”。

②如今图像更具优势,更有吸引力和诱惑力,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在印刷中图像凌越文字占据了主导地位,就电影和文学而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进一步强化了小说文字描绘的图像化倾向,在读图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

读图时代(名词解释)从广义上说,读图时代这一表述揭示了图像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领域。

从狭义上说,所谓读图,就是指印刷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把我们从抽象的文字解读中“解救”出来,转向了种种直观生动的图像。

③历史的看,没有那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对日常生活的种种外观如此关注。

凡视力所及之物,总是这样或那样的要求着视觉快感。

④人的视觉不断发展,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与视觉快感的欲望不断攀升,导致了新的视觉花样层出不穷。

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视觉技术的变革还导致了虚拟现实的出现和传统观念的深刻变革。

3.视觉范式的历史演变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他认为,画家心中有某种“图式”制约画家视觉范式(名词解释):范式也就是一整套关于特定科学理论的概念、命题、方法、价值等。

视觉范式,亦即特定时代人们的“看的方式”。

①从不可见性到可见性启蒙;真理就是“开启”与“去蔽”(海德格尔)②从相似性到自指性图像符号与显示的关系从相似性关系到非相似关系的转变③从重内容到重形式英国美学家克利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会激起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他写道“有意识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文学概论》第十章

《文学概论》第十章

《文学概论》第十章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题)1.典型论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1)五四以后(2)辛亥革命前后(3)鸦片战争以后(4)新中国成立后2.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1)综合化(2)典型化(3)特征化(4)概括化3.典型塑造的独创性就是它的().(1)真实性(2)新颖性(3)诚挚性(4)蕴藉性4.提出“境生于象外”观点的是().(1)皎然(2)司空图(3)王昌龄(4)刘禹锡5.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是().(1)王昌龄(2)司空图(3)皎然(4)刘禹锡6.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韵味无穷(4)情因景生7.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韵味无穷(4)情因景生8.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韵味无穷(4)情因景生9.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是().(1)王国维(2)刘熙载(3)钟嵘(4)王夫之10.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1)哲理性(2)荒诞性(3)象征性(4)抽象性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题)1.波兰现象学家、理论家把文学本文分为五个层次.2.“阻拒性”、“陌生化”是由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3.文学的意蕴层面可分为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4.文学的意蕴层面可分为历史内容层、审美意蕴层和.5.文学的意蕴层面可分为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和.6.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震撼力.7.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8.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感染力和震撼力.9.审美意象可分为寓言式意象和.10.审美意象可分为符号式意象和.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7题)1.典型2.特征化3.意境4.审美意象5.实境6,.虚境7.典型环境四、辨析题(每题5分,共9题)1.普通话语是外指的,文学话语是内指的.2.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就是指作者的完全虚构.3.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必须做到“合情合理”.4.文学形象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5.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是作为典型人物只能有一种性格特征.6.文学意境中的实境与虚境的作用平行对等的.7.“无我之境”就是在诗歌的意境画面中没有出现作者本人.8.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一旦被塑造出来就成为确定的了.9.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总是不确定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联想随意想象.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0题)1.简述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2.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简述文学意蕴层面的三个层次.4.简述文学典型的特征性.5.简述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6.简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7.简述意境的基本特征.8.简述实境与虚境的关系.9.简述文学意象的基本特征.10.简述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4题)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区别.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3.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4.举例说明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标准答案:一、选择题1.(1)2.(3)3.(2)4.(4)5.(2)6.(1)7.(2)8.3)9.(1)10.(2)二、填空题1.英伽登2.俄3.审美意蕴层4.哲学意味层5.历史内容层6.感染力7.震撼力8.吸引力9.符号式意象10.寓言式意象三、名词解释1.典型: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2.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3.意境: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是我们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4.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5.实境: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6.虚境:虚境:指境界中较虚的部分,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理想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7.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指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四、辨析题1.普通话语是外指的,文学话语是内指的.对.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普通话语是外指性的,是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2.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就是指作者的完全虚构.错.文学形象是假定和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能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实的生活还真.实现文学形象假定性和真实性统一的条件是文学形象要假定得合情合理.3.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必须做到“合情合理”.对.文学形象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有一定限度,必须合情合理,所谓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理指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指人类社会的现实关系.合理还指合乎理想.所谓合情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4.文学形象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对.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形象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如具体可感的、概括的,能唤起美感的艺术世界,这是所有艺术形象的共性.但是,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与其它艺术的形象相比,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5.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是作为典型人物只能有一种性格特征.错.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包含两个层次:首先,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6.文学意境中的实境与虚境的作用平行对等的.错.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7.“无我之境”就是在诗歌的意境画面中没有出现作者本人.错.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8.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一旦被塑造出来就成为确定的了.错.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所以,文学形象与其它艺术形象相比,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9.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总是不确定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联想随意想象.错.文学形象具有不确定性但还必须具有一些确定的因素.五、简答题:1.简述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本文可分为三个大的层次:(1)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2)文学形象层面,由文学话语构成的层面,还处于文学作品表层.读者在这种文学话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的艺术世界.文学意蕴层面,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2.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3.简述文学意蕴层面的三个层次.第一是历史内容层;第二是哲学意味层;第三是审美意蕴层.4.简述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包含两个层次:首先,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5.简述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魅力的表现和魅力的实质两个方面来考察.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6.简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他又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相互依存的.7.简述意境的基本特征.第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第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第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8.简述实境与虚境的关系.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9.简述文学意象的基本特征.一、文学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二、文学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三、文学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四、文学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10.简述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第一,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普通话语是外指性的.第二,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话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第三,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普通话语具有自动化现象.六、论述题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区别.(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普通话语是外指性的,是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2)普通话语侧重运用指称功能,而表现功能因渐渐脱离实际语境、与人的情感生活的分离而受到削弱.文学话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普通话语具有自动化,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话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话语.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他又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相互依存的.3.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第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第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第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4.举例说明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魅力的表现和魅力的实质两个方面来考察.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文学概论》第十一章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题)1 .“故事”在汉语中的本意是().A“过去的事”B“现在的事”C“将来的事”D“正在发生的事”2 .中国早期的叙事文学中最成功的典型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中的().A历史大事记B历史评论C帝王轶事D传记文学3 .在古希腊时代,已经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专著是().A贺拉斯的《诗艺》B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C亚里士多德的《诗学》D布瓦洛的《诗的艺术》4.提出“境生于象外”观点的是().A刘禹锡B毛宗岗C脂砚斋D张竹坡5.《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的作者是().A列维-斯特劳斯B普洛普C格雷马斯D布雷蒙德6.“小说界革命”的提出者是().A梁实秋B梁启超C严复D康有为7.世界文学中最古老最常见叙述方式是().A顺时序叙述B停顿C逆时序叙述D顺时序叙述和倒时序叙述8.西方文论中的典型更多地关注人物特征的().A性格魅力和思想特征B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和自创性C历史文化根据和社会背景的真实性D个性特色的真实性9.在中国传统的叙事观念中,人物的魅力在于().A表现人物行动和思想的一致性B表现人物同环境的和谐关系C表现人物性格的独特性D表现出真实生动的性情气质,给人以感觉上的亲切逼真10.到了20 世纪,叙事文学创作的一种创新形式是().A对叙述声音的重视B对叙述声音和叙述时间的重视C对叙述对象的重视D对叙述者的细心关注11.不同的时距意味着不同的().A叙述时间长度B故事时间长度C叙述速度D前后顺序12.人物标记可出现于().A标题B序跋C绰号D回目13.文法是一种().A动态结构观念B静态结构观念C叙述句法观念D叙述逻辑观念14.提出把故事中行动的功能区分为三组六个行动素的学者是().A普洛普B布雷蒙德C杰姆逊D格雷马斯15.作者的“第二自我”指的是().A隐含的作者B隐含的接受者C叙述者D读者16.在叙事活动中().A讲述什么重于怎么讲述B怎么讲述重于讲述什么C讲述什么和怎么讲述同等重要D怎么讲述和讲述什么都无关紧要17.在叙事学的研究中().A叙述内容重于叙述语言和叙述动作B叙述语言重于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C叙述动作重于叙述内容和叙述语言D叙述内容、叙述语言和叙述动作同样重要18.在叙述语言中对叙事影响最大的().A是叙述时间,而不是叙述视角和叙述标记B是叙述视角,而不是叙述时间和叙述标记C是叙述标记,而不是叙述时间和叙述视角D是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和叙述标记19.读者阅读故事所依据的时间是由().A故事的时间顺序决定的B文本的时间顺序决定的C故事时间顺序和文本时间顺序共同决定的D故事时间顺序和文本时间顺序以外的因素决定的20.在叙述时间所包含的两个概念中().A故事时间不等于文本时间B故事时间等同于文本时间C故事时间长于文本时间D故事时间短于文本时间21.情节性叙事作品中的世界是().A作者从自己感情倾向出发组织过的世界B被大众接受心理习惯认可的观念模式C一种简化了的世界图式D一种被歪曲了的世界图式22.“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说这句话的人是().A费尔巴哈B克罗齐C黑格尔D克莱夫·贝尔23.叙事作品结构的最小单位是().A疑问句B感叹句C判断句D叙述句24.故事中的行动从根本上说就是().AX与反X 之间的冲突BX与非X 之间的冲突C非X与非反X之间的冲突D反X与非X之间的冲突25.在叙述动作中叙述者就是().A真实的作者B隐含的作者C真实作者的代言人D隐含的作者的代言人26.在作品文本中实际存在的是().A真实的作者B隐含的作者C叙述者D真实作者的代言人27、在叙述活动的参与者中,与叙述者相对的是().A接受者B隐含的读者C真实的读者D真实作者28.在叙述活动的参与者中,与真实作者相对的是().A隐含的读者B真实读者C隐含的作者D接受者29.在叙述活动的参与者中,与隐含的作者相对的是().A叙述者B隐含的读者C接受者D真实读者30.“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正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说这话的人是().A毕达哥拉斯B贺拉斯C亚里士多德D布瓦洛二、填空(每空1分,共30题)1.叙事就是用()虚构生活事件过程.2.叙事的()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3.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意识形态话语,文学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也制约影响叙事的形式.4.“叙事”一词包含三方面的涵义:叙述内容、叙述()、叙述动作.5.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场景等.6.()是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7.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8.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9.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悲剧有六个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10.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11.金圣叹说《水浒传》“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性格,都写出来”,他注重的是人物的().12.清代李渔强调传奇首先要有奇事,可见他重视的是叙事作品的().13.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是()与角色.14.人物特征造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和独立性就是().15.()是情节的动因,决定着人物“做什么”,而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16.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17.叙事作品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即历时性向度和().18.()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19.叙事作品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20.()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21.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一个是本文时间,一个是().22.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主要体现于时序、()与频率中.23.()是本文时间序列和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24.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的时长确定,文本时间的时长则不确定.25.故事时间的时长和文本时间的时长,两种时长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响可概括为四个运动形式:()、概括、场景、休止.26.叙述频率:指叙述作品中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之间的().27.()也称聚焦,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28.()即叙述行为本身,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29.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也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30.叙述是个双向活动,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叙述().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5题)1.叙事2.情节3.叙述标记4.故事5.结构 6 .叙述功能7.符号矩阵8.本文时间9.故事时间10 .叙事视角11.隐在叙述者12.场景13.显在叙述者14.扁平人物15.叙述频率四、辨析题(每题5分,共15题)1.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小说比电影和电视叙事影响更大.2.叙事的基本意义就在于所讲的故事内容.3.时间的长度是由叙述语言的长度决定的.4.任何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可以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5.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有场景.6.叙事学是研究叙事艺术的学科或理论的统称.7.述时间就是讲述故事所用的时间.8.标记指的是作品的标题.9.故事的叙述中必须要有情景.10、扁平人物就是表意型人物11、分析表层结构首先应确定最小叙述单位.12、叙事者必须有自己的叙事声音.13、读者阅读故事所依据的时间是故事时间顺序.14、文本时间的长度是由故事语言的发展决定的.15、讲故事就是叙述过去发生的事.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2题)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3、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4、是叙述的频率?5、暗含标记在作品中有哪些表现形式?6、如何区分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不同作用?7、简述场景描写的重要性.8、在叙事内容中、符号矩阵分析与深层结构分析有什么不同?9、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的关系如何?10、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叙事作品的结构?11、布雷蒙德把一般故事行动逻辑分为哪几种形式?12、简述叙述者和隐含的作者的差异.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6题)1、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系列.2、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3、举例说明叙事的层面.4、试论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5、试分析圆形人物.典型人物与性格人物的异同.6、试说明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区别.标准答案一.选择题1 A2 D3 C4 A5 B6 B7 A8 C9 D 10 A 11 C 12 C 13 A 14 D 15 A 16 B 17 B 18 D 19 B 20 A 21 A 22 C 23 D 24 A 25 D 26 C 27 A 28 B 29 B 30 C二.填空题1 话语2 内容3 内容4 话语5 人物6 叙述话语7 本身8 故事9 情节10 性格11 性格12 情节13 行动元14 角色15 行动元16 场景17 共时性向度18 结构19 叙事文本20 行动21 故事时间22 时长23 时序24 故事时间25 省略26 重复关系27 叙事视角28 叙述动作29 叙述者的声音30 接受者三.解释名词1.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2.情节: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也就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使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3.叙述标记: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4.故事:是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的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三个主要方面.5.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叙事作品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6 .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事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来的.7.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式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8.本文时间:是叙事文本中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事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9.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10 .叙事视角:也称聚焦、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事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11.隐在叙述者: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12.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13.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14.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15.叙述频率:指叙述作品中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包括事件的重复(即反复出现相似的事件)和话语的重复(即对一个事件反复叙述)两种重复关系.四.辨析问题1.错.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电影和电视叙事比小说影响更大、以至于许多小说是通过电影或电视的改编形式而扩大其影响的.在这种情况下、影视文学又称为比小说更大众化.更具社会影响的叙事文学形式.2.错.叙事的基本意义就在于所讲的故事内容、这只是一种误解.因为重要的不是行动和事件本身、而是对行为.事件如何发生的过程.形态所做的独特的描述.于是如何讲述的问题就比讲述什么显得更为重要了.3.错.故事时间的长度不是由叙述语言的长度决定的.因为故事时间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作品中世界的时间关系、所以、它的长度是通过故事内容的发展决定和显示出来的.4.错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可以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真正的故事情节只是出现在人物遭遇挫折或不幸的时刻.因为、作为情节、必须有行为之间的冲突、而人物命运的幸与不幸就系于人的行为同外界的矛盾冲突及其后果上.因此、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从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5.对.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故事的进展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及其环境、显示为生动.个别的形象.没有场景的作品尽管可以有完整的故事线索、但却无法产生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6.错.叙事学顾名思义是指研究叙事艺术的学科或理论.但过去从未以“叙事学”的名称来确定一门专门研究叙事理论的学问、因此叙事学这个概念就是专指现代叙事学、主要是指20世纪在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学理论.7.错.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相互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讲述故事所用的时间是文本时间、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8.错.意图标记是作者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的标记.作品的标题通常是最明显的标记、但还有另外一些意图标记是醒目句段或包含在叙事文本之中的评论等.。

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趋势

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趋势

审美趋势对艺术风格的反作用
审美趋势影响艺术风格的 形成和发展
审美趋势引导艺术家的创 作方向
审美趋势反映社会文化背 景和价值观念
审美趋势与艺术风格的互 动关系
艺术风格与审美趋势的互动发展
艺术风格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审美趋势的变化: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变迁等因素而不断变化
近代文调主观感受
当代文学:追求创新和多元, 强调个性和独特性
审美价值的取向
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生活真实 浪漫主义:强调情感表达,追求理想世界 现代主义:强调主观感受,表现内心世界 后现代主义:强调解构和颠覆,反对传统审美观念
现代主义风格
特点:强调主观 感受、意识流、 象征主义等
代表作品:詹姆 斯 ·乔 伊 斯 的 《尤利西斯》、 弗 吉 尼 亚 ·伍 尔 夫的《到灯塔去》 等
影响:对后世文 学、艺术、电影 等领域产生了深 远影响
与传统文学的区 别:更注重内心 世界的挖掘,语 言更简洁明快, 结构更灵活多变
后现代主义风格
与其他风格的关系: 与浪漫主义、现实 主义等风格相互影 响、相互促进
浪漫主义风格
特点:强调个人情 感、想象力和主观 感受
代表人物:拜伦、 雪莱、济慈等
代表作品:《唐璜 》、《西风颂》、 《夜莺颂》等
艺术手法:运用象征 、隐喻、夸张等手法 ,表达对自由、爱情 、自然的追求和向往
现实主义风格
特点: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 代表作品:《人间喜剧》、《悲惨世界》等 影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浪漫主义的区别:更注重现实生活的描绘,而非理想化的想象
文学作品的艺术风 格与审美趋势
汇报人:XX
目录

对视觉文化背景下儿童传统阅读问题的思考

对视觉文化背景下儿童传统阅读问题的思考

对视觉文化背景下儿童传统阅读问题的思考作者:张彦清吴萍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第01期日趋发达的影视传播媒体,让当下儿童的阅读生活多被流光溢彩的图像、形象逼真的画面所占据。

面对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介质的变化,一些人试图借助现代影像技术的力量将以语言和文字为中心的传统阅读形式取代,从而达到阅读活动“视觉影像化”的目的,因而以往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印刷文本逐渐有被新兴的视觉影像所取代的趋势。

“图像文化的兴盛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道独特的历史景观,它颠覆了文字的霸权,使文字沦为影像的附庸,人与现实的关系也从语言转向了图像,使传统阅读方式在日益蓬勃发展的图像文化时代下受到新的视听媒体的冲击,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危机。

”[1]我们面对逐渐被弱化的传统阅读,在焦虑之余不能悲观地认为传统阅读应该让位于更直观、更逼真、吸引力更强的视觉影像阅读,而应该力主弘扬纸质阅读传统。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1.传统阅读与儿童传统阅读王晨在《传统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中对“传统阅读”的内涵作以下解释:“一指通过解读纸质文本文字来获得意义的传统阅读方式,二指对传统文学名著的阅读”[2]在本文中我们将“儿童传统阅读”理解为儿童通过纸质载体对印刷文本的阅读,认为“儿童传统阅读”是以文字(包括图像)符号作为阅读载体,读物中的文字和图像以静态的形式展现在儿童的眼前,儿童通过解读纸质文本的方式来获取阅读信息的过程。

2.视觉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影像阅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视觉文化”、“读图时代”等一系列关乎“影像”、“图像”的词汇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贝拉·巴拉兹(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在《电影美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视觉文化”一词,指出“视觉文化”是指“只通过可见的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

[3]赵维森又将“视觉文化”定义为:“以影视图像符号作为基本表意系统,以凭借光电信道的影视及电脑多媒体作为传播介质,与传统印刷文化相对应的新型的文化艺术形态。

文学概论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课后习题

文学概论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课后习题

1.文学形象:是指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2.艺术至境:根据艺术形象体验的审美理想程度将艺术形象分为高级形象和一般形象两个级位,一般把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称为高级形象形态。

中国古典文论称之为”艺术至境”。

3.形象的概括性: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

4.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观念尺度和行为模式。

5.典型:文学典型是写实型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

文学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特性。

6.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7.特征化: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8.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环境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应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还有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9.意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0.虚竞与实境: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

11.生命律动:即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真的美。

12.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13.无我之境:并不是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4.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5.内心意象: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

16.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

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

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由信息技术驱动的时代,视觉文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文学的呈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产生了重大冲击与引领作用。

通过图像化的手段,文学作品在传播、受众接受与阅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本文将论述在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出现的图像化走势。

大量研究表明,图像能够更直观地传递信息,引起读者视觉上的冲击,更有利于打动人心,因此,图像化的文学作品往往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记忆。

近年来,以图像化为特色的文学作品呈现方式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以其简短的篇幅、生动的形象和直观的表达方式以及丰富的色彩和动态的画面效果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阅读网络小说成为常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图像化的文学作品更能迎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图像化对于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传统文学作品普遍采用文字来描述人物形象、写景描写等,而当今的图像化文学作品则更注重视觉效果的呈现。

作者通过图像化的手法,将文字转换为图像,如插图、图片、动画等,给读者带来更为立体的阅读体验。

以网络小说为例,这类作品往往伴随着精美的插画,或者出现在每个章节的开头,或者与文字交错,使得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想象更为丰富的场景与人物。

这种图像化的表达方式大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贴近于读者的生活。

视觉文化的冲击与浸润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与阅读习惯。

在以往,人们大多习惯于通过书籍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文字成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但是在信息时代,人们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像化的信息传递逐渐获得广泛的认可。

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趋势

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趋势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及其艺术风格
01、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探讨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
挑战读者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
03、
弗格森的《魔戒》
创造出奇幻的世界观
探讨友谊、勇气和责任的意义
02、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采用简洁而直接的语言
探讨生命、孤独和坚韧的主题
04、
卡夫卡的《变形记》
揭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探讨人性的复杂性
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 趋势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目录
第1章 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趋势 第2章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趋势 第3章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趋势 第4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趋势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第6章 参考文献
● 01
第1章 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 与审美趋势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及其艺术风格
01、 安德烈·布勒东
《美丽的和黄的风景》的超现实幻境描绘
03、
艺术风格
超脱世俗的文学语言
离奇怪诞的情节
02、 弗朗兹·卡夫卡
《变形记》的人类心灵深处探索
04、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与 价值
01 挑战传统观念
拓展文学表现的边界
02 启发思考
现实与幻想,理性与非理性
文学作品的审美趋势 是反映作家对现实世 界观察和表现的重要 方面,不同作品呈现 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 取向反映了作家的独 特视角和创作理念。 文学作品的审美趋势 受到时代文化和社会 价值观念的影响,体 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 精神追求的多样性。 通过文学作品的审美
不同艺术风格和审美趋势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内容提要】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正在成为文学存在的常态,文学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处于被排斥和放逐的处境之中。

另一方面是文学主动走向图像化,即成为电视剧,电影等的脚本。

但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在于文学中的形象是要靠二度转换的,它必须借助读者的想象和想象力。

它为我们创造的是一个内视化的世界,有助于人的精神内省和深度审美,有助于人摆脱感性的沉沦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视觉时代文学图像化审美特性无可置疑,正如许多论者指出的,图像文化在我们今天的文化生存环境中已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与消费似乎只有靠图像的呈现与传播才能正常运行,比如电影、电视、广告、因特网、卡通、电子游戏等等,它们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现代传媒艺术的大众草根性、虚拟民主性和对时间空间的超越导致图像文化狂欢时代到来,文学在现代传媒艺术巨大的身影后日益形只影单。

文学进入现代传媒的领地是不容易的,在纸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组成的泛媒介场之中,现代传媒成为主媒值,而纸媒介反而沦为副媒值。

文学的外延被重新审定,文学传媒化意味着纸媒介文学逐渐进入历史的栅栏。

曾经独享千年荣耀的文学在新世纪初叶面临巨大的困境,现代传媒艺术则雄视阔步走进当下中国艺术的核心领域。

我们知道,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必须诉诸一定的文字符号,其接受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才能达到文学阅读的目的。

而且,文学作为文本传播方式,是最不适宜大众接受的。

更何况在高度紧张忙碌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奔波劳顿,每天面对的是大量最便捷、最直接、最普及、最即时性的图像信息的袭击,已无暇去品味唐诗宋词的审美境界,感悟名著的文化底蕴,来陶冶性情。

所以,文学的创作与阅读在图像文化时代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

相反,图像性内容使观看者超越语言的障碍,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以可视性、表演性、游戏性直接使观看者参与其中,为现代都市人拓展新的文化空间,比如在众多的图像传媒中,最具影响力的影视艺术会使观众与影视故事共时性存在产生如临其境的幻觉感受,已成为后现代社会中一种最好的休息方式。

视觉文化的文学意义与精神价值

视觉文化的文学意义与精神价值

视觉文化的文学意义与精神价值视觉文化最早用于指称荷兰的绘画,阿尔珀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倡导“新艺术史研究”时提出,并于1983年提出“荷兰视觉艺术”,九十年代之后被广泛运用。

对中国文学研究来说,视觉文化具体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文学的视角和方法,扩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成为不能忽视的学术增长点。

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为例,很早就关注视觉文化、传媒文化等对文学、文学研究的影响,从2010年开始开设“文学与视觉文化”“文学与媒介文化”“媒介文化与文学边界”“媒介文化与文学创作”等相对固定的研究专栏。

在这些栏目设置的名称和内容上看,“文学与媒介文化”的使用频率最高,除去其涵盖性较广之外,其实隐含了一种更为稳妥或保守的立场。

各大文学期刊、报纸的研究专栏及文章,围绕“视觉文化”的集中讨论也不少,学科领域涉及哲学、艺术学、文学等多个学科,文学方面更多的是结合“视觉文化”对文学现象和相关问题的研究,在立场、观点和视角上差异很大,并未形成相对一致的对话平台。

与其纠结于视觉文化本身,不如从视觉文化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找出视觉文化引发的文学基本问题,梳理出视觉文化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和理论维度。

中国论文网/5/view-4458702.htm一、重构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视觉文化的文学意义1.“语—图”关系与文学观念的重构视觉文化将“语言—图像”关系提升到“语言—文学”关系对等的高度,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传统定义进行了修正或补充,试图从根本上颠覆和重构文学观念。

视觉文化的提出,揭示了“语—图”关系的“一体”“分体”与“合体”的历史形态,以及相应的“以图言说”“语图互仿”与“语图互文”的关系特征①,这就从文学观念的逻辑起点肯定了视觉文化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视觉文化主要是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重申和强调了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文字和图像作为人类认识和表达的主要方式,具有各自的性质特点的一面,也有相互渗透联系的一面,两者本身就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还随着审美习惯、文艺生产、科技水平的发展而改变。

文学与绘画: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视觉艺术表现

文学与绘画: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视觉艺术表现
• 通过构图与空间表现画面关系
• 通过构图与空间传达故事氛围
视觉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视觉艺术辅助文学作品
传达主题
视觉艺术增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视觉艺术丰富文学作品
的表达方式
• 通过视觉艺术元素吸引读者注意
• 通过视觉艺术元素强化文学作品
• 通过视觉艺术元素拓展文学作品

的主题
的表达手段
• 通过视觉艺术元素提升文学作品
发展
• 文学作品借鉴绘画的视觉艺术元
• 文学作品反映社会文化背景
• 文学作品为绘画提供创新灵感

• 绘画作品反映社会文化氛围
• 绘画作品为文学作品提供视觉支
• 绘画作品借鉴文学的思想内容与
情感表达

03
文学作品中的绘画手法分析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通过色彩表现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情感
• 色彩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相互呼应
文学作品与视觉艺术共同反映现实生活
•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描绘现实生活
• 视觉艺术通过图像呈现现实生活
文学作品中的视觉艺术元素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 通过色彩描绘场景氛围
• 通过色彩表现人物情感

线条与形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 通过线条与形状描绘物体形态
• 通过线条与形状表现人物动态
构图与空间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
• 构图与空间表现文学作品中的焦
• 构图与空间传达文学作品中的美
事氛围
点事件
感体验
04
不同文学流派中的视觉艺术表现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视觉艺术表现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视觉艺术风格
•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视觉艺术风格以写实为主

最新-图像时代文学功效 精品

最新-图像时代文学功效 精品

图像时代文学功效新世纪十年来,社会生活、文化审美领域逐渐被图像占领,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欣赏、理解为图像作用机制所浸淫,评论界关于图像和文学关系的论争也就随之持续升温。

论争的焦点莫衷一是,但都或多或少地承认图像对文学的冲击以及文学或隐或显的改变。

这些论争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倾向文学会继续存在但版图越来越窄,最终退居为沙龙化的一隅,接续它被大众文艺、普罗文学中断了的贵族血统,其境况犹如今天的文人墨客以古诗词格律吟诗赋词,是小众范围内的风花雪月;文学和图像并行不悖且互利互惠,文学是图像电影、电视、动漫、网络的基础和模本,图像是对文学资源的多重开发;文学的诗意、理性、想象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特性将因图像的染指而渐行渐远,它会被图像取代而最终走向消亡西方学者米歇尔等人早已论述了这种图像转向的趋势,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甚至预言了电信时代文学和文学研究将走向终结。

论者更多的是基于美学立场文学与图像孰优孰劣、孰高孰低、孰好孰坏、接受者的审美品位美感愉悦、娱乐文化、审美需求、艺术传播样态大规模机械复制生产而导致的文字权威地位跌落来就事论事,而不是文学本体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来建构研究的理论谱系,这就未免有些舍本逐末。

图像对文学的挤压、侵占导致文学无论在创作思维、表现形态上还是在其功能的规定性上都发生了某些自适性的改变,但说到底,图文之争的触发点来自于文学现场,来自于色彩纷呈的视觉冲击,是在现实语境刺激下产生的应激反应,而不是文学自为比如类似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那样由理论先锋倡导、刊物组织创作的结果,不是文艺自身发展流变的必需,所以我们就要回到现实的语义场去分析———客观地面对当下的审美态势,构建科学的研究、评价体系,促使文学更美好更健康地发展。

但是理论界对文学现实变化的准备尚不充分,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写作潮流接踵而至,难免使论说者措手不及,只能亦步亦趋地疲于应对。

在评论界还无法对博客文学归类、辨析的时候,微博出现了是什么文体?跟帖是什么文体?;在评论界无法评说或预测手机文学的走向时,电纸书、流行了;在评论界以为可以纵横捭阖地指点网络文学的时候,类型小说盗墓、玄幻、耽美等和新媒体批评出现了……这一切都不仅令研究者的资源储备捉襟见肘,更让理论本身显得有些固步自封、进退维谷,缺少弹性和前瞻性。

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

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

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

在全球化和多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视觉文化的崛起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如何逐渐走向图像化,来揭示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的独特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文学与视觉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视觉文化如何改变文学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

接着,将分析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图像化走势的具体表现,包括文学作品中图像元素的增加、文学叙事方式的转变以及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融合等。

还将探讨视觉文化冲击下,中国文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如何吸收和借鉴国际视觉文化的元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图像化风格。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揭示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分析文学图像化走势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为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通过深入探究文学与视觉文化的关系,本文也将有助于推动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交流和合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视觉文化冲击下的文学图景随着视觉文化的崛起,文学图景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革。

视觉文化以其直观、生动、富有冲击力的特点,迅速占领了文化的制高点,使得传统的文学阅读方式逐渐边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学开始了其图像化的走势,这一走势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视觉文化的冲击首先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上。

传统的文学作品以文字为主要载体,通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来构建文学图景。

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文学作品开始更多地借助图像、影像等视觉元素来呈现,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也使得作品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例如,一些网络文学作品通过插画、漫画等形式,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的关注。

视觉文化的冲击还体现在文学主题和内容的变化上。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文学主题和内容已经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视觉文化视角下国产动漫的审美表征与符号化研究

视觉文化视角下国产动漫的审美表征与符号化研究

872023从历时性角度而言,国产动漫电影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拥有其各自影像审美倾向和视觉符号特征,但相同的是这些影片都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民族气派的国产动漫电影发展新格局。

”[1]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的动漫影片艺术风格,总结出国产动漫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表征和符号特性,确定国产动漫电影的视觉文化表现形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电影类型片。

就审美表征而言,“1926年由万氏兄弟制作的中国第一部独创动画片《大闹画室》问世,”[2]自此国产动漫走向探索阶段,在此期间的影片以经典名著作为取材来源,并融入剪纸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呈现出独创性与民族性等镜像审美倾向。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时任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

此后《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将动画技艺与东方绘画风格相结合的影片相继问世,此时的影片带有浓郁的水墨意境审美情趣和东方艺术审美特色,拥有此类艺术风格的影片,被称为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

改革开放后,面临西方动漫电影冲击,中国动漫电影带有明显的市场化倾向,创作文本西化,且画面风格带有美日动画的痕迹,希望以此来吸引更广的受众。

然而近年来推出的影片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中国学派”中的东方神韵进行传承与创新,目前的影片风格既有中国学派的传统审美价值内涵又拥有时代特性。

就视觉符号体系而言,在国产动画电影诞生之际,影片中就有视觉语言符号的运用,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

一方面,动漫影片中的角色形象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另一方面造型设计又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印记,《铁扇公主》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借助孙悟空这一文化形象,彰显浓厚的民族精神符号语义;《骄傲的将军》中京剧脸谱的造型设计,为影片打上深刻的传统文化符号烙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角色造型和人物形象是时代元素与民族精神的有机统一表达。

一、视觉文化视野与国产动漫电影在媒介不断变迁的过程中,视像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静态图片和流动影像为主的视像呈现成为信息表达的主要方式。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时代演变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时代演变
作品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的独特性
语言艺术:通过文 字表达思想感情, 塑造人物形象
形象思维:通过想 象和联想,创造艺 术形象
情感表达:通过情 感抒发,表达内心 世界
艺术创新:通过艺 术手法和创新,展 现独特审美效果
文学艺术的时 代演变
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
诗歌:以唐诗、宋词、元曲 为代表,注重韵律和意境
散文:以《史记》、《汉书》 等为代表,注重叙事和抒情
文学艺术审美特 征与时代演变的
未来趋势
未来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的发展方向
科技与艺术的融 合:利用科技手 段创作艺术作品, 如虚拟现实、人 工智能等
文学艺术的多元 化:各种文化、 风格、流派的融 合,形成多元化 的文学艺术作品
审美观念的变化: 随着社会变迁, 人们的审美观念 也会发生变化, 影响文学艺术的 审美特征
文学艺术审美特征与时代演变的互动关系
文学艺术审美特 征受到时代的影 响,反映了时代 的风貌和特点。
时代演变也受到 文学艺术审美特 征的影响,推动 了时代的发展和 进步。
文学艺术审美特 征与时代演变相 互影响,共同塑 造了人类文明的 历史进程。
文学艺术审美特 征与时代演变的 互动关系,体现 了人类对美的追 求和探索,以及 对社会现实的关 注和反思。
小说:以《红楼梦》、 《水浒传》等为代表,注 重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
书法:以王羲之、颜真卿等 为代表,注重笔法和章法
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等 为代表,注重意境和气韵
戏曲:以京剧、昆曲等为代 表,注重唱腔和表演
中世纪文学艺术的特点
宗教色彩浓厚:作品中充 满了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
骑士精神:强调忠诚、勇 敢、荣誉和牺牲

中国故事的跨媒介叙述——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中国故事的跨媒介叙述——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72中国故事的跨媒介叙述——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文/惠政中华典籍虽然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常因语言艰涩难以被大众理解。

2021年,以中华典籍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下简称《典籍》),采用文本解读与戏剧演绎结合的方式,让晦涩难懂的典籍变得平易近人,传播值得歌颂的中国故事。

《典籍》实现了文本、戏剧与影视的跨媒介互动,从多个层面呈现经典的内涵,这个过程离不开视觉修辞的参与,可以说,节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视觉修辞。

视觉修辞是以视觉化文本为主体的修辞对象,通过使用和构建视觉话语和视觉文化,从而达到劝服、沟通效果的实践与技巧[1]。

传统修辞主要关注语言的修辞。

读图时代,图像对人的影响与语言一样不可估量,于是,针对图像的视觉修辞研究兴起。

视觉修辞延续了语言修辞的传统,又发展出新的理论内容,为视觉文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本文分析《典籍》的视觉修辞逻辑、视觉修辞策略和视觉修辞效果,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跨媒介操演性:《典籍》的视觉修辞逻辑学者何成洲认为,文学艺术中的跨媒介现象可以看作一场“表演”(performativity,又译为操演)。

《典籍》从文字到影像的转码过程,正是中国故事的跨媒介叙述过程。

跨媒介操演性是《典籍》视觉修辞的内在动力,也是修辞行为跨文本发生的主要逻辑。

《典籍》中最直观的一次跨媒介转换是由文字到戏剧的转换,包括两次转码过程。

戏剧化创作之前,主创先深入理解典籍文本,在心理上还原语言所描述的视觉形象,学者陈汝东称这一过程为语言视觉修辞。

《禹贡》一章,演员闭目齐诵“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短短三句,大禹行走山林,划定九州的画面便如镜头般在观众脑海里呈现。

之后的戏剧化创作中,创作者依据心中还原的形象进行艺术创作,这是第二次转码过程。

在这次转码中,视觉修辞的应用更为复杂和广泛。

编剧对叙事进行编排,设置精彩的戏剧冲突;导演设置场面调度,通过蒙太奇手法实现时空穿梭与古今对话;演员通过揣度人物性格,生动再现先贤形象。

最新-视觉文化语境与文学的图像转向 精品

最新-视觉文化语境与文学的图像转向 精品

视觉文化语境与文学的图像转向摘要新世纪文学与视觉文化语境有着深刻的联结,这导致文学发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图像转向。

这种转向不再是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简单延续或推进,或文学写作素材与主题的某种扩展,而意味着整个文学存在形态的一次典范的转移。

这种转移表现在这样几个层面文学经验的媒介化,文学感知方式的图像化与文学叙述空间的虚拟化。

由于这种图像转向仍处于一种现在进行时中,因此对其的描述带有试探性质,而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也为时过早。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图像转向;视觉文化一、新世纪文学与视觉文化语境对文学的理解无法将这种文学所置身其间的历史语境隔离开来,我们只有从历史语境变化的角度来理解文学史阶段的变化。

如果说新世纪文学确实出现了某种新的东西,那么这种文学书写的变化必定可以还原到历史语境的某种变化。

对21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中国文化语境进行一个历史回顾,那么我们看到这一段时间,历史所发生的急速更替,从新人类到后人类,从另类到非主流,从70后,80、90后,到00后的以十年为阶段的代际区分,确实体现了某种症候,即历史的加速度向前所产生的某种断裂之感。

而上个世纪90年代的那次发生在文学领域的断裂行动在今天看来已然有隔世之感。

所有这些急剧的变化打破了过去那种历史的平缓节奏。

如果深究其原因,那就是过去要靠激烈的政治文化变革才能产生的历史更替在今天则全部由技术的更新与渗透所取代了。

正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手机、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并在21世纪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各种新媒介的出现不断的更新我们的生活环境、交往方式和感知结构。

于是图像转向、视觉文化时代、读图时代成为我们理解自身生存处境的一种新的命名。

值得指出的是,最近十多年在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表现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面首先是生活场景的景观化。

中国近十年城市化进程,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房地产事业和市政建设大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步行街、文化广场、购物中心、主题公园,等等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生活景观和体验空间。

2021届鹰潭二中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鹰潭二中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鹰潭二中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奶奶的小木船吴建三奶奶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木头在遛弯儿:“木头,咱们这辈子还能去南海看看不?”木头知道奶奶“去南海看看”的意思,就拍了一下自己的腿,叹了一口气:“唉!都是我,拖累你了!”三奶奶的眼圈有些发红,苦笑了一下:“算了吧,咱都老了,走不动了,听说去南海先坐飞机再坐轮船,千里遥远的,这辈子想想就算去了。

”三奶奶和木头两个人一块儿过,大门上挂着“烈属”的红牌牌。

这个红牌牌让三奶奶脸上荣光了一生,也心痛了一生。

没过几天,三奶奶问木头:“木头,快告诉我,咱们薛河的水是不是流向西湖的?”“是呀。

”“西湖水是不是流向东海呢?”“对呀。

”木头弄不明白三奶奶问这些做什么。

三奶奶又说:“那东海的水一定是通南海的,对不?”木头愣了一下,说:“是呀,还别说你知道的真不少呢。

”听木头说是,三奶奶昏花的老眼瞬间亮了。

过了些日子,三奶奶又对木头说:“木头,咱们找人做一只小木船吧?”木头不明白地看着三奶奶:“你做小木船干啥?不当吃又不当喝的。

”“我看见有人把河灯放在小木船上,河灯就不会下沉,顺着河水往下漂,听说能漂很远很远,挺好玩的。

”木头心里想,你都多大年纪了,还放河灯?怪不得有人说老人是“老顽童”“老小孩”,看来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

几天后,三奶奶拿回家一只小木船,像拿个宝贝一样欣喜地反和正地看。

夏季的一天,山洪暴发,薛河涨水了。

三奶奶踮着小脚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木头急急地出了门:“快,木头,咱们走。

”三奶奶把小木船放在轮椅后面,她自己背着一个布包,“木头,走,咱们下河去。

”三奶奶推着木头到了河边。

河水暴涨,黄龙一样滚滚向西。

三奶奶把那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一双发了黄的老布鞋,就是那种手工的,千缝百纳能踢死牛的老布鞋。

木头一惊,突然明白了三奶奶要做什么了。

三奶奶小心翼翼地把老布鞋放入小木船里,再用绳子固定好,然后把小木船缓缓地推进了河里,那只载着老布鞋的小木船就顺着浪涛向下漂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0 1 1 0 0 3 ) 。
第5 期
宋玉书 : 视觉文化 时代抒情文学图像表意程度不同者之间的文化等级地位 , 赋予了他们同样的文化资格和文化权力。 所 以, 图像 的大众参与性之强远远超过了文字 的大众参与性 。 尽管图画、 图像被尼尔 ・ 波兹曼看作是“ 认识上 的一个倒退” , 但是“ 无论从文化现实 的层 面上 , 还是在文化观念和思维认知的层面上 , 图像表意都 已经被
现 审美价值 的增值 , 又有助于涵养媒体的文化 品格和艺术气质。但其小众收视状态难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 国 家和媒体应 以必要 的政策鼓励和 实际支持 , 使 这支清雅的艺术之花 能够持 续在视听媒介空间美丽地绽放。 关键词 : 抒 情文学; 视 听媒介 ; 图像表 意 ; 审 美增值
第4 1 卷
第 5期
辽 宁大 学学 报(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o 1 . 41 No . 5
2 0 1 3年 9月
S e p . 2 01 3
视觉文化时代抒情文学图像表意的审美增值
宋 玉 书
( 辽宁大学 文学院 , 辽 宁 沈阳 1 1 0 0 3 6 )

要: 抒情文 学与视听媒介的资源整合赋予抒情 文学新的审美特质 , 既使抒情文学在 多媒体传播 效应 中实
中图分类号 : l 2 0 7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3 2 9 1 ( 2 0 1 3) 0 5 — 0 1 3 4 — 0 5
电视诗歌散文为发散着浮躁气息的荧屏增添了一缕清雅的文化之韵和艺术之香 , 但因没有赢利能力 而只能在非黄金时段与观众见面, 犹如孤单开放 的墙角之花 , “ 无意苦争春” , 独 自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 成 为电视媒体及某些 网站用以彰显其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 的象征资本。电视诗歌散文的境遇说 明, 虽然抒 情文学与视听媒介可以进行资源整合 , 共建视觉文化 时代“ 诗 中有画 , 画中有诗” 的审美之境 , 但电视诗歌 散文毕竟不是具有消费意义的娱乐产品, 它们的市场价值还不能与它们 的文化价值 、 审美价值相提并论,
深 深植 入 到 了 当今社 会 的表意 系 统 , ‘ 视’ 正 从 一种 主体 的 自然 行 为变 成一 种 选 择性 的文化 方 式 , 并 衍生
为社会的文化艺术形态 。其所昭示的从 ‘ 文字表意 ’ 文化 向‘ 图像表意 ’ 文化的深刻转型 , 正 日渐消解着一 直 占主导地位 的文字主 因型文化。” [ 1 ] 图像表意的功能泛用和视觉冲击力直接带动了读图、 读屏的阅读 方式流行 , 尤其是后者 , 使影像成为视觉文化 的基本语汇。越来越多的文学读者将阅读时间用 于观看电 影、 电视 , 愿看改编的影视剧而不再直接阅读文学原著 , 似乎更乐于接受影视的图像表意 , 轻松地“ 直观” 文学。文学审美 的图像化在给文学带来压力的同时又给文学指示 了一条求生之路 , 于是文学不再 固守单
因而难 以像叙事文学那样, 通过改编为 电视剧而 比较顺利地实现电视传播 , 更不能像吸引眼球 的娱乐节
目那样肆意喧闹着疯长。 尽管如此 , 电视诗歌散文还是 以其柔弱而顽强的存在 , 显示了抒情文学在视觉文 化时代跨媒体传播的努力 , 呈现出抒情文学顺随时代文化潮流而动的传播新形态和表意新形式。


视 觉 文化 时代 抒 情 文学 的 图像表 意
视听媒介与消费文化的合力推进 , 使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 , 呈现强势文化的霸气 。 随着视觉 文化主导地位的确立及其审美观念 、 审美法则的生成 , 作为视觉文化表征的图像表意功能越来越受到重 视, 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艺术创作、 文化生产乃至 日 常生活 , 有力地改变了现代文化 的结构。抒情文学的 图像表意和电视传播是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选择 , 是文学 自觉汇人视觉文化潮流的成果 。倘若没有视觉 文化对社会的席卷 , 没有书写文化与视觉文化 的合流 , 没有一个聚集在电视机前的巨大的读屏群体 , 恐怕 电视还只是作为一个媒介 、 一种工具被使用 , 而不是作为功能主体进入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活动中 , 在文学 的视觉转 向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 , 将非视觉的文字表意变为视觉的图像表意 , 使之脱离文字文本 的 单一形式 , 以音画兼备的文本形式走向大众 。 图像表意使文学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 转 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图像 的 能指和意指系统更易于解读 , 图像 的明确 、 具体与直观性使受教育程度低的人也能解读图像的能指 , 把握

的文字表意方式 , 顺随着视觉文化时代大众读 图的消费新趋向和影像叙事 、 抒情的大潮流 , 迎合视觉文
化时代的表意方式 , 进行文学形象的视觉传达。
叙事文学或者通过影视改编完成图像表意 , 或以图配文提供“ 新视像读本” 。抒情文学因缺乏故事而 无以满足影视剧 的需求 , 被影视改编 的机会非常之少 , 除了“ 第五代导演 ” 陈凯歌将柯蓝的散文《 空谷 回 声》 改编为电影《 黄土地》 、 张军钊将郭小川的长诗《 一个和八个》 改编为 同名 电影外 , 似乎再没有哪位影视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0 5
作者简介 : 宋玉书, 女, 辽宁丹 东人 ,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研 究方向 : 文学传播 。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辽宁省教 育厅 2 0 1 1科学研究项 目“ 视 觉文化时代的文学价值取向与文学审 美选择 ” 的 阶段 成果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