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合集下载

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2篇

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2篇

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2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2篇,供大家赏析。

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1黄梅戏,大家一定很熟悉。

现在,黄梅戏以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

今天,我算是初次看黄梅戏。

首先是一个小品展现在我的面前。

随后,今天的戏曲开始了。

故事是这样的:薛老爷的大夫人不会生小孩,薛老爷又娶了二夫人,二夫人很快便怀上了孩子,大夫人很是嫉妒。

正好,薛老爷上京赶考,大夫人就想乘机XX二夫人。

老爷走后,大夫人将二夫人锁在磨房之中,天天叫她磨面粉。

时不时还用鞭子抽打,有一次,大夫人打骂完后,又狠心地用力踢了一脚二夫人的肚子,疼得直叫唤。

大夫人的贴身丫环红莲是个好人,很可怜二夫人。

送走大夫人后,便急匆匆地赶去看二夫人。

刚到门口,便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在磨房里诞生了。

二夫人生了个男孩儿!为了防止大夫人祸害小公子,二夫人狠了狠心,让红莲把小公子送走。

13年后,小公子继保长大了。

薛老爷也当了官,准备接全家到京城。

大夫人在三更天时放火烧了磨房,好在红莲事先把二夫人放走了。

不久,出来寻母的继保与二夫人相认,大夫人被薛家赶了出去。

5年过去了,继保高中状元。

养父养母想与他相认,没想到,这继保只顾面子,不认人,把双亲害死,自己也遭到报应。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继保可能不会认养父养母,果然,被大家猜中了。

忘恩负义的继保只顾自己的面子,什么别人回笑话,什么认了在朝庭上没有立足之地。

还不都是借口,认了,百姓肯定说他是个好官,不认,反而会遭到别人的斥责,说他是个不孝之子。

养父养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怕他饿着,夜里冻着。

顿顿给他吃好的,生怕他吃不饱,觉得不好吃。

总之,大家不要做向薛继保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别人待你好,你也要待别人好。

有关于黄梅戏的作文2黄梅戏是我的家乡戏,不分老幼,大家都能唱上几句。

我从小便很热爱黄梅戏。

记得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学校举办了一场黄梅戏比赛,那时候的我既想展示自己的才艺,又想锻炼一下胆量,便报名参加了。

2024版年度黄梅戏PPT课件传统文化艺术介绍

2024版年度黄梅戏PPT课件传统文化艺术介绍

拓展文化市场
3
黄梅戏通过演出、音像制品、网络传播等方式, 能够拓展文化市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需 求。
2024/2/3
25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024/2/3
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01
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能够
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增强文化认同
02
黄梅戏通过其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能够增强国内外观众对中
8
仙腔
黄梅戏中的辅助曲调, 旋律轻盈飘逸,常用于 表达神仙鬼怪的超凡脱
俗。
伴奏乐器与演奏技巧
01
02
03
04
打击乐器
包括堂鼓、大锣、小锣、钹等, 用于掌控节奏,增强气氛。
弦乐器
包括二胡、高胡、中胡等,用 于主旋律的演奏,表现细腻情
感。
2024/2/3
吹奏乐器
包括唢呐、笛子等,用于烘托 气氛,增强音乐表现力。
2024/2/3
22
06
CATALOGUE
黄梅戏文化价值与影响
2024/2/3
23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经典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 瑰宝,通过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 唱腔,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
统文化和艺术精髓。
丰富民间文化
黄梅戏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为 题材,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丰富了民间文化的内涵。
演奏技巧
包括滑音、颤音、波音等,用 于丰富音乐色彩,提升演奏效
果。
9
音乐节奏与韵律感
01
02
03
节奏感
黄梅戏的音乐节奏明快有 力,强弱分明,给人以强 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黄梅戏介绍

黄梅戏介绍
挑战与机遇并存,黄梅戏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开发出更多适应 现代观众需求的剧目和表演形式,拓展新的观众群体和市场空间。
06
黄梅戏的影响与传播
在国内的影响
广泛流传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安徽、湖北、江西等省 ,深受各地观众喜爱。
经典剧目
黄梅戏拥有众多经典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等,这些剧 目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唱腔分类
平词
平词是黄梅戏的主要唱腔,旋律 平稳流畅,节奏明快,适用于叙
述和抒情。
花腔
花腔是黄梅戏中的一种特殊唱腔, 旋律跌宕起伏,节奏自由多变,多 用于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
彩腔
彩腔是黄梅戏中的另一种特殊唱腔 ,旋律高亢激昂,节奏紧凑有力, 多用于表现激昂、悲愤的情感。
著名唱段欣赏
《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01
02
03
04

扮演男性角色,注重唱功和做 功,要求声音高亢激昂,表演
真实自然。

扮演女性角色,讲究唱腔的柔 美婉转和身段的婀娜多姿,展
现女性柔美细腻的特点。

扮演性格刚烈或粗犷的男性角 色,以唱念做打见长,表演风
格粗犷豪放。

扮演喜剧角色,擅长插科打诨 和滑稽表演,为观众带来欢乐

舞蹈与身段
舞蹈动作
国际传播
黄梅戏正逐渐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提 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传承断层
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离世和年轻演员的流失,黄梅戏面临着传承断 层的挑战。
市场压力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黄梅戏需要面对来自其他娱乐形式的竞争 压力,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和吸引力是一个重要问题。

黄梅戏作文优秀9篇

黄梅戏作文优秀9篇

黄梅戏作文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梅戏作文优秀9篇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你会怎么写黄梅戏呢?下面是本店铺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9篇《黄梅戏作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黄梅戏是什么

黄梅戏是什么

黄梅戏是什么黄梅戏的历史起源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

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

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7] 。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

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

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

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

旧称黄梅调。

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

”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

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

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

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

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

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

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

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

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

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

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

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

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看戏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

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

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寿(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

黄梅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从剧目上看,改编、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好戏如《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从音乐上看,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

从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

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动作。

经典黄梅戏曲目

经典黄梅戏曲目

经典黄梅戏曲目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湖北方言演唱,以古琴为伴奏,以婉转、抒情、柔美著称。

下面将介绍一些经典的黄梅戏曲目。

1. 《梨园弟子》:该剧是黄梅戏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对兄弟因梨园而结下深厚的情谊,最终共同抗击外敌的故事。

这部剧除了展示了黄梅戏的独特演唱风格外,还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舞蹈、杂技等。

2. 《武松打虎》:这是黄梅戏中最有名的剧目之一,以宋代英雄武松为主角,曲中武松身手矫健,勇猛善战,最终打死了凶猛的猛虎。

剧中还描绘了武松与潘金莲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对众多恶人的斗智斗勇。

3. 《西洋记》:该剧以西洋记为主题,讲述了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传奇故事。

这部剧以其瑰丽绚丽的服装和舞台布景而闻名,以戏曲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4. 《花木兰》:这是一部以女性英雄花木兰为主角的剧目,讲述了她为了保存家国和尊严,代父从军的故事。

剧中描绘了花木兰在军队中的纠葛和她最终战胜外敌的勇气和智慧。

5. 《卖马》:这是一个讲述自由奴隶孙泰安为了自由和尊严进行反抗的故事。

剧中展示了孙泰安与厉家姐妹的爱情纠葛,以及他最终击败厉家的斗争。

6. 《洗冤录》:该剧以清朝官员包拯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平反冤案的故事。

剧中包拯聪明睿智,痛惜冤情,最终将真相大白,使冤狱得以平反。

7. 《红楼梦》:这是根据曹雪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黄梅戏,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精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和沉沦。

这部剧是黄梅戏中的经典之作,曲中既有婉约词章,又有豪迈激越,独具一格。

8. 《倩女幽魂》:剧中主要讲述了李逍遥与倩女幽魂之间的爱情故事。

剧中融合了玄幻、仙侠和浪漫情调,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和动人的情节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9. 《江洲司马青衫湿》:该剧是黄梅戏中的爱情悲剧,讲述了江洲司马与文星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剧中描绘了他们的相思之苦和最终不幸的结局。

10. 《曹操与杨修》:这是一部历史剧,描绘了魏国著名政治家曹操与其得力干将杨修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戏剧黄梅戏的源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戏剧黄梅戏的源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戏剧黄梅戏的源起与发展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其古代戏剧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黄梅戏的源起、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黄梅戏的历史渊源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咸宁市黄梅县(今称为红安县),因此得名。

其历史根据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是在当地民间音乐演艺形式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戏曲形式。

特点与表演形式1.曲调优美:黄梅戏以华丽动听的曲调著称,常使用江南丝竹等传统乐器伴奏。

2.歌唱技巧:黄梅戏注重歌唱技巧,旋律婉转动听、音调多变,能够表达情感和角色个性。

3.剧目内容:黄梅戏剧目丰富多样,涵盖历史、文学、爱情等各个题材,常以女性形象为主要角色。

黄梅戏的发展1.传统流派:黄梅戏有许多传统流派,如咸宁黄梅戏、汉剧、襄阳梨园等,各具特色。

2.政治繁荣与衰落:清代是黄梅戏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和地方都受到重视。

然而,近代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变革,对黄梅戏造成了一定影响。

黄梅戏对中国文化的意义1.传承历史: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2.地方特色:黄梅戏源自湖北地区,反映了当地风土人情和民间生活。

3.艺术表达:通过欣赏和演绎黄梅戏,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美。

结论黄梅戏作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珍贵遗产,拥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表演形式。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象征。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黄梅戏,使其继续为人们所喜爱和欣赏。

黄梅戏最好听的十首

黄梅戏最好听的十首

黄梅戏最好听的十首1.《天仙配》无疑是大家最熟悉的黄梅戏曲目,在任何一个黄梅戏大全中都能看见它的身影,是当年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该剧获得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被评为建国50周年经典剧目,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20世纪90年代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唱片发行量超过一百万张,据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的统计,从1956年到1959年的四年中,《天仙配》剧目电影在海外各国就拥有了约三百万观众,在中国大陆共计有一亿四千三百万影迷。

2.《女驸马》是黄梅戏经典选段之一,讲述了冯素珍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素珍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的故事。

1959年改编的戏曲电影风靡一时,剧中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其中一些经典唱段仍然风行全国。

3.《罗帕记》是黄梅戏经典曲目之一,与《天仙配》、《女驸马》并称黄梅戏三绝,故事中王科举进京赶考,家人江雄偷来王夫人金丝罗帕,赶考途中在客店诬陷夫人与自己有染。

王科举闻之大怒,将夫人陈塞君休出家门,陈塞君路途生子,被好心店家收留,十余年后,陈塞君之子金龙与王科举同中状元,结为兄弟,王科举与金龙母亲相见,真相大白,全家终得团圆。

该剧在黄梅戏舞台唱红后,一再被中央电视台及安徽、上海、湖北、浙江、香港等地电视台录相播出,并先后被扬剧、庐剧等兄弟剧种移植演出。

4.《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这个黄梅戏经典唱段,在封建礼教统治森严的情况下,男女青年这种自由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打猪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毫无造作,从唱词到表演都再现了生活的真情,犹如田野吹来的风,清凉爽快,沁人心脾。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黄梅戏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黄梅戏作文【一】安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要属黄梅戏了,如果大家提到黄梅戏,那么一定就会联想到安徽。

那么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黄梅戏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中期再皖、鄂、赣三省领地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黄梅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走进了世界;用戏曲之音乐精华,独特的风格推崇者艺术;将表演质的细致、真实和活泼呈现给了观众。

黄梅戏的出场人员丰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也有年龄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丑等等。

黄梅戏的作品数量繁多,有大戏小戏之称,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则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还有花腔和平词两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

如行云流水。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安徽的黄梅戏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黄梅戏作文【二】以前,我老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

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

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

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

黄梅戏的名家名段

黄梅戏的名家名段

黄梅戏的名家名段
黄梅戏是中国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湖北黄梅县。

其特点是唱腔优美、唱词精练、表演细腻,被誉为“江南昆曲之花”。

黄梅戏中有许多名家和名段,以下是其中的几位:
1. 葛蕾 - 葛蕾是黄梅戏中的一位女高音演员,被誉为“黄梅戏花旦第一人”。

她的代表作品有《梁祝》和《荆钗记》等。

她的唱腔婉转动人,表演精湛,深受观众喜爱。

2. 王洪波 - 王洪波是黄梅戏中的一位男高音演员,也是黄梅戏流派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荆钗记》和《红楼梦》等。

他的唱腔雄浑有力,表演激情澎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梁祝》 - 《梁祝》是黄梅戏中的一部经典剧目,被誉为“黄梅戏之冠”。

该剧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一对痴情男女为爱奋斗的感人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红楼梦》 - 《红楼梦》是黄梅戏中的另一部经典剧目,是根据曹雪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该剧的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细腻生动,深受观众喜爱。

5. 《荆钗记》 - 《荆钗记》是黄梅戏中的一部重要剧目,也是黄梅戏流派中的代表作之一。

该剧讲述了一个妇女为了爱情不惜牺牲一切的故事,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感情变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黄梅戏的名家名段,它们的优美唱腔和精湛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无论是在传统的舞台上,还是在现代的媒介中,
黄梅戏都将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图文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图文黄梅戏介绍PPT课件

2024/1/26
18
《女驸马》剧情简介及人物分析
1 2
冯素贞
勇敢、机智、善良,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和世俗观 念。
李兆廷
忠厚、善良、有才华,对爱情忠贞不渝。
3
公主
聪明、善良、有正义感,敢于追求真爱和幸福。
2024/1/26
19
其他经典剧目推荐
2024/1/26
《罗帕记》
01
讲述了陈赛金与丈夫王科举及情人欧阳春之间的爱恨情仇。剧
• 剧情简介:讲述了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七仙女私下凡尘 ,与董永结为夫妻,共同劳作,生活美满。然而,玉帝得知后 震怒,命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返回天庭。最终,在众仙的劝说 下,玉帝允许七仙女与董永在人间团聚。
2024/1/26
16
《天仙配》剧情简介及人物分析
七仙女
美丽、善良、勇敢,敢于追求真爱,不畏强权。
推动剧情发展
增强艺术感染力
服饰和道具的变化往往与剧情的发展密切 相关,它们的变化能够提示观众剧情的转 折和高潮的到来。
精美的服饰和道具能够增强黄梅戏的艺术 感染力,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 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4/1/26
14
04
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与人物
2024/1/26
15
《天仙配》剧情简介及人物分析
皇的视觉效果。
文化内涵
黄梅戏服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等级观念、审美观念以
及祈福纳祥的民俗心理。
2024/1/26
12
道具运用与象征意义
道具种类
黄梅戏中使用的道具种类繁多, 包括生活用品、武器、乐器等, 为表演增添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象征意义
道具在黄梅戏中具有象征意义, 如扇子象征文雅,剑象征英勇,

中国古代戏剧——黄梅戏

中国古代戏剧——黄梅戏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十岁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 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 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 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 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 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
名人简介
王少舫,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生于1920年,卒于1986年,祖籍 河北。他原为京剧演员,抗战初 期,所在的京剧班与丁老六的黄 梅调班同台演出,各演半场,故 也也演黄梅戏,直至1950年,才 正式改唱黄梅戏,参加了丁永泉 父子和潘泽海父女所在的民众剧 团。1952年应上海之邀,与潘璟 琍合演《天仙配》中《路遇》一 折。1953年,随同安徽省黄梅戏 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归来不久, 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5 年与严风英合拍第一部黄梅戏电 影《天仙配》。
马兰,生于1962年,祖籍安徽太湖。 母亲是黄梅戏演员,父亲是舞台设 计兼编剧。她1975年考入安徽艺术 学校黄梅戏班,五年后分配到安徽 省黄梅戏剧院。马兰扮相甜俊,表 演细腻,嗓音甜美。擅演剧目:《女 驸马》、《天仙配》、《龙女》、 《风尘女画家》、《遥指杏花村》、 《无事生非》、《西厢记》、《劈 棺惊梦》、《红楼梦》、《梁祝》、 《秋千架》及电视剧《严凤英》等。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传统黄梅戏介绍

传统黄梅戏介绍

传统黄梅戏介绍黄梅戏,又称湖北梅花戏,是我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间曲艺,是享誉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音调、唱腔和表演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南方四大戏曲之一黄梅戏起源于明代,据史载,明末辛迥起义军占据黄梅县,刘子骥、杨有智等将当地的民间传统曲艺与当时盛行的越调相结合,演唱反抗农民的歌谣,创立了黄梅戏的腔调体系。

这种以三弦、四弦为伴奏的伴奏形式,使得黄梅戏具备了独特的音调和声腔特色。

黄梅戏主要是一种多声伴奏的唱腔体裁,分为三十六个唱腔和十二个伴奏。

唱腔采用的是平调和病调的双旋,音域宽广,富于变化。

伴奏则是由乐打、箫管、琵琶、三板四角等十二种乐器组成,演奏出不同的音色和节奏感。

这种丰富多样的演奏形式为黄梅戏带来了独特的音乐特色。

黄梅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既有历史传说与史实相结合的折子戏,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曲艺小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贵妃醉酒》、《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黄梅戏以其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唱腔婉转的表演风格,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精彩的角色形象,并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独特多样。

除了传统的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外,黄梅戏还注重身段、舞蹈和杂技的运用,使得演出更加生动活泼。

黄梅戏的演员要求既要有高超的音乐技巧,又要具备出色的表演才能,既要擅长演唱,又要擅长舞蹈和武术。

黄梅戏的演唱风格独特,要求演员以婉转柔美的唱腔来表达情感,同时注重舞蹈动作的美感和身段的协调与灵活性。

黄梅戏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也获得了国际戏剧界的认可。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的重视与推广以及世界各地的演出交流活动中,黄梅戏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剧种,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

每年都会举行一系列的黄梅戏演出、比赛以及文化交流活动,以激发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的传统艺术面临着挑战。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戏曲剧种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黄梅戏曲调种类

黄梅戏曲调种类

黄梅戏曲调种类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黄梅县。

作为一种地方戏剧,黄梅戏的曲调种类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 黄梅戏快板:快板是黄梅戏中最为常见的曲调,音调明快、节奏明显,能够为剧情的紧张、活泼和喜剧等场景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2. 黄梅戏慢板:慢板是黄梅戏中深情、抒情、悲剧等场景中常用的曲调,旋律优美、情感真挚,常被用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

3. 独奏曲:在黄梅戏中,独奏曲是一种独立于唱腔之外的乐曲,通常由乐器演奏,如二胡、琵琶等,能够为戏曲表演增添音乐上的韵味。

4. 二黄:二黄是黄梅戏的一种特殊唱腔,由两个演员合唱,音调高亢、节奏快速,常被用于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

5. 常山调:常山调是黄梅戏中的一种古老曲调,旋律优美、音乐性强,常被用于表现古代故事、传说等场景。

总之,黄梅戏的曲调种类丰富多彩,每一种曲调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情感内涵,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精彩纷呈的戏曲图景。

- 1 -。

黄梅戏精选100首

黄梅戏精选100首

黄梅戏精选100首1. 《花田错》2. 《道情深》3. 《戏楼台》4. 《王敬宜》5. 《春闺梦》6. 《周仁哭坟》7. 《天河记》8. 《飞花艳》9. 《燕子楼》10. 《金壁梦》11.《折桂令》12.《桃花扇》13.《盗军夜奔》14.《梅花香》15.《霸王别姬》16.《杜十娘》17.《芳草碧连天》18.《杨门女将》19.《乐太清》20.《郎玉娇》21.《风花雪月》22.《西楼记》23.《张生记》24.《窦娥冤》25.《倩女离魂》26.《名花旦》27. 《大唐贵妃》28.《铡美案》29.《南浦月》30.《玉簪记》31.《绣鸾凤》32.《救风尘》33.《龙凤配》34.《采桑子》35.《沉香手》36.《玲珑塔》37.《小桃红》38.《金山奇缘》39.《王昭君》40.《半夜雷轰》41.《沙漏记》42.《醉新娘》43.《凤还巢》44.《锁麟囊》45.《偷桃园》46.《飞燕双骄》47.《天女散花》48.《魏紫姑娘》49.《骆马湖》50.《青楼梦》51.《大红灯笼》52.《花落花开》53.《曹操与杨修》54.《双娇传》55.《盛世花》56.《青衫泪》57.《火烧岳阳楼》58.《马嵬坡》60.《春宵梦》61.《陈三五娘》62.《十二妃》63.《茶花女》64.《抱柱记》65.《王小宝》66.《南柯太守》67.《临江仙》68.《太真外传》69.《三家店》70.《蓝堂春》71.《玉蜻蜓》72.《牡丹亭》73.《西京记》74.《姻缘对牌》75.《石榴花》76.《白篦子》77.《苏三起解》78.《韶华舞》79.《豆腐脑儿》80.《凤求凰》81.《霓裳羽衣》82.《胭脂香》83.《秦淮月》84.《一枝梅》85.《弑君怨》86.《牧云记》87.《甘心斋》88.《三登九重》89.《鸳鸯蝴蝶梦》91.《青春调》92.《捣练子》93.《忠烈楚》94.《负心郎》95.《神仙玉佩》96.《水晶箍》97.《朝元梦》98.《仙桃记》99.《万金草》100.《庐山谣》。

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

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

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黄梅戏是安徽省黄梅地方剧种之一,中国戏曲文化艺术之乡。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黄梅地区,是中国戏曲中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黄梅戏是安徽省汉族地方剧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悠久。

黄梅戏为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其唱腔以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一带民间故事为基础,发展形成黄梅调,是中国戏曲文化艺术中最为古老、最有历史底蕴和最具代表性者。

黄梅戏与徽剧、越剧并称为中国戏曲四大剧种,“四大地方剧种”成为中国戏曲的三大经典流派之一。

黄梅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另两个为梅花奖)。

它发源于安徽省黄梅地区(今安庆),并于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国闻名、影响深远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戏曲文化艺术之乡。

黄梅戏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但又因是以黄梅地方民间文学艺术和传统戏曲艺术之精髓为基础创作而成,故在演出时也以“黄梅”二字命名,这是对黄梅戏最准确最全面地揭示。

1.起源黄梅戏的起源,首先是由于黄梅方言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流行地区,而这个地区的方言又是以“黄梅”二字命名的,故黄梅戏与流行地区的方言有着很深得渊源关系。

现在所说的黄梅戏最早发生于清朝乾隆时期(1736-1789年)中国徽州地区,在安徽省西南部,主要分布在安庆、池州、芜湖、宣城、铜陵等地。

安徽方言发源于明代中后期,流行于安徽北部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

据明代著名学者徐光启(1506-1647)对安徽方言资料记载:“余在安徽中北部之六安之北,有黄梅、弋阳腔)、庐江调)、采茶戏、皮影戏等剧种。

”乾隆时期因时、地、族文化不同及艺人创作能力不同而产生了很多不同流派剧目;后来又因为地域和风俗习俗差别等原因有所差别,但各地在吸收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风格及演唱艺术等多种风格和流派。

这些都为后来黄梅戏演员和演出形式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戏曲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之重要作用。

到晚清时期,黄梅戏已经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比较著名的一个剧种且具有较大规模的演出和影响。

黄梅戏

黄梅戏

从职业班社转为政府管理的职业剧团 黄梅戏于1932年进入城市,到全国解放, 20多年间,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 到周围各县以及江南的铜陵、青阳、贵 池等县镇,都有黄梅戏的班社活动。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 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 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 的喜爱。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 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 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 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 戏班社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泛使用。 主调,又称正腔,系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 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 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 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
(1) 萌芽阶段的表演活动 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 (2)早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相对固 定、人员很少、形成业余或半职业 的班社黄梅戏从山歌、茶歌、采茶 灯、风阳花鼓调的演唱,发展到有 简单故事情节的二小戏、三小戏
(3)后期阶段的表演
(4)近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 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 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 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 (4)近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所扮演
吴琼、马兰和韩再芬是黄梅戏当今最著名的旦 角。 马兰无可争辩是No.1.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 原来纱帽罩婵娟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作高官 为了多情李公子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著名黄梅戏曲目

著名黄梅戏曲目

著名黄梅戏曲目1. 黄梅戏简介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黄梅戏自唐代演变而来,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样的剧目而备受瞩目。

2. 《杨门女将》《杨门女将》是一部著名的黄梅戏剧目,讲述了明朝末年杨家将女儿杨乃武和宋江等英雄豪杰联手抗击倭寇入侵的故事。

该剧以其英勇豪迈、忠诚正直等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3. 《白蛇传》《白蛇传》是一部经典爱情故事,也是黄梅戏中备受喜爱的剧目之一。

该剧讲述了白娘子为救许仙而化身为人类,并与许仙相爱的故事。

《白蛇传》以其唯美的音乐、动人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深深打动了观众。

4. 《西施》《西施》是黄梅戏中一部以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为题材的剧目。

该剧通过讲述西施与越王勾践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美丽与智慧。

《西施》以其精致细腻、唯美动人的表演艺术,成为黄梅戏中备受瞩目和喜爱的剧目之一。

5. 《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也是黄梅戏中备受关注和演绎的剧目之一。

该剧通过讲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之间错综复杂、充满人生哲理和深刻意义的爱恨情仇,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宫廷等方面丰富多彩的内容。

6. 《纪晓岚》《纪晓岚》是黄梅戏中的一部历史剧,讲述了明朝末年纪晓岚与杨家将的故事。

该剧以其激情燃烧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艺术,深深吸引了观众。

《纪晓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入人心的表演,成为黄梅戏中备受推崇和喜爱的经典剧目。

7. 《兰陵王》《兰陵王》是黄梅戏中一部以历史人物兰陵王为题材的剧目。

该剧讲述了兰陵王与嫂嫂邹氏之间错综复杂、充满爱恨情仇、忠诚与背叛等元素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兰陵王》以其精湛绝伦、感人至深的表演艺术,成为黄梅戏中备受推崇和喜爱的经典之作。

8. 《大明宫词》《大明宫词》是黄梅戏中一部以唐代宫廷生活为背景的剧目。

该剧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唐代宫廷的豪华与荣耀,以及爱情与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他们逐渐地又由小歌舞形式进化成“三小戏”,
并吸收当地的罗汉腔、青阳腔、弹腔加以变化, 开始演出《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36出大 戏和《打猪草》、《卖斗箩》等72出小戏。 随着不断地演唱,他们在曲调、乐队、剧目、表 演各方面不断地改进,尤其是旦角丁永泉、生角 曹增祥、丑角丁和寿组班进入安庆市区,发展到 剧场营业演出,趋向正规化、专业化。
• 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
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 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 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 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
重唱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所扮演的角 色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罗帕记》 中的陈赛金、《鱼网会母》的陈氏等;
• 在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
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唱腔明快、 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 帮腔,试用胡琴伴奏。在表演方面,吸收 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 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 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较大变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
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省,本 世纪初仍保持“三打七唱”形式,即三人 操打击乐器兼帮腔,七人演唱,四十年代 开始使用胡琴托腔。唱腔有花腔、彩腔、 主调等,基本都是五声音阶,用自然声演 唱。
2、历史沿革
• 1、黄梅戏发源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的
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 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 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 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 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 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 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
如《荞麦记》中的王夫人。
•花脸: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除在
大本戏中扮演包拯之类的角色外,多扮演 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如《卖花记》的 草鼎、《二龙山》的于彪等。
为什么黄梅戏不在黄梅县?
• 随着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得家喻户晓,一
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对唱更是脍炙人口, 安徽省安庆地区的黄梅戏也就成了安徽省的大剧 种,而且风靡全国。然而,由黄梅采茶调演变成 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县却不在安徽,而在湖北省 的东部,由于这种采茶调长期流行于鄂、皖、赣 三省相邻的地区,有部分黄梅调艺人在黄梅县以 东的安徽省怀宁、安庆一带,采用当地语言演唱, 被称为怀调,也就形成了安庆黄梅戏的前身。
天仙配
• 黄梅戏作品。敷演董永遇仙故事。董永行孝事始
见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魏晋时,曹植《灵 芝篇》和干宝《搜神记》增加了天帝遣神女下凡, 助董永偿债的情节。唐代董永变文和宋元话本 《董永遇仙传》,着重描写路遇、偿债、诀别等 部分。明代青阳腔《织锦记》(现存《槐荫相 会》、《槐荫分别》两出)又丰富了变文和话本 的描写,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
黄梅戏
----黄梅调、二高腔、 怀腔、府调、皖调
1、定义
• 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名黄梅调。
其他名称还有采茶戏、花鼓戏、化谷戏、 茶篮戏、二高腔等。清道光、咸丰年间形 成于安徽安庆,与湖北黄梅采茶戏有渊源 关系。流布于安徽、江苏、福建、江西、 湖北、台湾等省。
• 起源于湖北黄梅,成长在安徽安庆地区,
与傅家小姐成婚的情节,突出了古代劳动 人民反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剧本的《路 遇》、《分别》两场戏,对七仙女的大胆、 直率,董永的忠厚、纯朴,都有动人的刻 画。槐荫会、槐荫别以及人民日常生活习 俗的一些穿插,富有朴素的民间色彩。
• 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
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 大会,获剧本一等奖,饰 演七仙女和董永的韩再芬 获演员一等奖。1955年, 《天仙配》摄制成戏曲艺 术片;1963年再一次搬上 银幕,易名《槐荫记》。
• 在今后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黄梅戏
将凭借自己的表演特色和风格,力求与时 代及社会发展的审美习惯相吻合,以一种 超越行当、超越程式、戏曲歌舞化的表演 趋势,成为21世纪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之 一。
1.超越行当的表演
• 这里所谓的“超越行当”,其实是指黄梅
戏演员在表演中,借鉴话剧和影视的表演 技巧,突破行当的限制,从而达到一种进 出自如、出神入化的“无我”的理想境界, 演员的表演不受行当限制甚至不受性别制 约,比如反串表演等。这样的表演不仅仅 是少数演员的个别行为,而是整个剧种对 演员的要求,应成为全体演员的自觉行为 意识。
母老虎上轿
• 《母老虎上轿》是黟
县人余治淮创作的黄 梅戏剧本,被长春电 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于1986年10月20日在 黟县举行首映式,然 后在全国上映,并向 东南亚国家发行。
黄梅戏的表演――丰富多样的未来 表演趋势
• 当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呈现的百花齐放、繁
花似锦的繁荣局面,一方面标志着黄梅戏 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标志着那稚气的、 可爱的、满身泥土味、满头野花香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村野妹子”已正式登堂入室,成为一位风 姿绰约、纯情甜美、惹人爱慕的“都市妙 龄女郎”了。圆熟有臻的当代黄梅戏表演 形态,显露的不仅是大家风范,也让人寻 出一些未来表演的端倪。
4、角色行当
•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
“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 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 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 花脸诸行。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 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
• 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 •
(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 老旦。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 ] 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 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 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当时的 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 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 十二人。
• 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
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 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这 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 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 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进步,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
的关注决不会降低,物质的高度发达必将带来人 类对艺术等精神领域的更大关注和兴趣。黄梅已 和一些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其他艺术形式一道, 昂首跨入21世纪,并将迎来自己历史上的再一次 辉煌时期。这是因为,在人类丰富的艺术世界里, 只有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审美特征,并 保持着独立存在地位的艺术样式,才能获得持续 发展的价值和动力。
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区也 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 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 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 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 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 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 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 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 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 2、辛亥革命后黄梅戏的演出活动逐渐职业化,并
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1926年首次进入省 城安庆,在市中心的吴樾街剧场登台演出。1933 年左右,又有两批黄梅戏艺人到上海演出。与此 同时,在农村也出现了较稳定的流动班社。黄梅 戏入城后,曾在安庆与京剧几度合班,并在上海 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 “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 起了很大变化,陆续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 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 丽缘》、《蜜蜂记》等。
3、艺术特点
• ①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
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 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 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②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 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 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 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 在30年代初到上海演出后,受到京剧和其他剧种
的影响,从表演和剧目方面更加丰富。1953年,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后,使黄梅戏得到更大发 展,仅安徽省就有50个黄梅戏剧团,在湖北、江 西、江苏、福建、台湾和港、澳地区也都有了专 业和业余的表演团体。严凤英、王少舫和后起之 秀马兰等也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黄梅戏表演艺术 家。足见兴起于湖北黄梅县的黄梅调,因为在安 徽的安庆得到不断地发展、进化,黄梅戏也就成 了安徽的地方戏了。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
表演时常执折扇。扮演的角色如:《罗帕 记》的王科举、《春香闹学》的王金荣、 《女驸马》的李兆廷、《天仙配》的董永 等。
•小丑: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
小行。在黄梅戏中,丑行比较受欢迎。为 帮助演出,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长的 旱烟袋,老丑则拿着一根二、三尺长的长 烟袋,插科打诨,调节演出气氛。扮演的 角色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钓蛤蟆》 中的杨三笑等。
伴奏乐器
• 在音乐伴奏上,黄梅戏早期演出为“三打七唱”,
即由三人演奏打击乐并参加帮腔。乐器分工是: 堂鼓一人兼奏竹根节和钹,坐草台正中;小锣一 人,坐上场门外内侧;大锣(又名”筛金”)一 人,站在上场门外外侧。到20世纪30年代,伴奏 除打击乐器外,又尝试用京胡托腔,后来还有人 试用高胡和二胡伴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初期,由高胡作为主奏乐器的形式才被逐渐固定 下来。

• ③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戏班社职业化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