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定风波评课稿
(完整word版)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轼的《定风波》。
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设计及其依据。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定风波》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春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2、说学生情况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人并不陌生,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有着一定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单元目标、本词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和苏轼生平与思想;学习其表现手法.(二)能力目标:1、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引导学生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塑造健全的人格.三、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新课标将诗词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在“了解诗词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高人生境界"的层次,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结合本词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定风波》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定风波》
称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学习词人乐
教材分析 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
升学生的人生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以小见大)
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无法感
同身受《定风波》所要抒发的情感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习能
(详见 PPT 课件) (五)问题设置 朗读全词,初步感知 大问题一: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精读词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明确: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小问题: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哪两句?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问题二:词中的主人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你 用相关词语概括。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诗词中分析词人形象,并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 明确:从容、洒脱、豪迈、遇祸不惊、笑对苍茫 小问题:在《定风波》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 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 看法? 明确: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 表明自己对于政治上的打击和人生中的迫害已遇变不 惊。作者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乐观、旷达、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文人 力分析
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社会和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积累名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词。
3、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表达技巧。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的表达技巧。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定风波”是词牌名。
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二、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四.诗词赏析1.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3.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4.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人生体验: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5.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面对困难、挫折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2. 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中深层次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熟悉的古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2. 简介《定风波》的背景:东晋时期,作者陶渊明身处乱世,追求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由;3. 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定风波”,提问:诗中的“风波”指的是什么?作者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情感;2. 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3.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 各组挑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如诗中的“风波”寓意人生困境,作者以“定风波”表达自己面对困境的豁达态度等;3. 讲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诗文;2. 选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全面理解《定风波》的诗意、情感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定风波》。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提醒大家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提问:大家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逐句解析《定风波》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文学鉴赏方法讲解(10分钟)1.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分析等。
2. 示范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定风波》中的具体诗句。
3.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背诵《定风波》。
2. 请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2.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默写《定风波》。
2. 请学生选取诗中的一个意象,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七、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诗句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诗句对整体诗歌意境的影响。
八、分享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定风波评课稿4篇
定风波评课稿4篇定风波评课稿4篇定风波评课稿1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
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风波》,有三个可说之处: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
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
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灵芝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灵芝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
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彻的。
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
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轼的旷达实质上是历经磨难志不得伸的沧桑,是忍下眼泪亮给我们的坚强。
那么到此学生应该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了。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完美版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诗词导课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
(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面对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3. 苏轼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关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苏轼的生平事迹,引入《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翻译诗句,感知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旨思想和苏轼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3. 调查苏轼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与《定风波》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对《定风波》有了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够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苏轼的文学地位和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人的情感态度的把握;3.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2)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2)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说文解字:(1)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僻词语;(2)分析诗人的用词特点;(3)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3)教师总结并进行情感教育。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古典文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3. 推荐一篇其他苏轼的诗词,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3. 学生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感悟;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其他古典文学作品。
《定风波》教学设计、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临高中学语文组林雨清[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教案及反思
《定风波》教案及反思《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定风波》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定风波》教案【教学目的】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
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定风波》教学实录和评析
《定风波》教学实录及评析曾懿《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课文。
执教老师在教学《定风波》时,思路清晰,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从读准字音到介绍背景,从知人论世到再读课文,从通晓词义到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学由点及面向纵深拓展,课堂教学结构紧凑,环环相扣。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在座的每个同学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偶像,假如我们穿越千年回到北宋时期,你会发现,那时候有一个全民偶像,他就是苏东坡。
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很熟悉苏东坡,他是一代文豪。
”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我们不太了解的地方。
比如他是一位时尚达人,引领着时尚潮流:他作画,开创了中国文人画;他写字,有了流芳千古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他贪吃,“东坡肉”“东坡饼”都成了传统美食;他打扮,普普通通的海南竹壳帽都给他戴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笠”。
(课件出示图片:旷世奇才,全民偶像——苏东坡)【评析】以学生喜欢的“偶像”一词引出苏轼,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介绍多才多艺的苏轼,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了解苏东坡的兴趣。
师:苏轼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他的人生境遇如何呢?大家请看,这是一张宋朝疆域图。
苏轼生于四川眉州,在他任江苏湖州知州时,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桩祸事——乌台诗案,因此被抓回京城,在牢里关了103 天;之后被贬到湖北黄州;再之后调回京城;后来调浙江杭州,再到京城,再到安徽颍州、江苏扬州,广东的英州、惠州,最后是海南的儋州。
终于遇到天下大赦,他总算可以回家了,不料却死在了路上——江苏常州。
看了这张苏轼的贬谪路线图,我们会发现,他就像一枚棋子,任人摆布,身不由己。
(课件出示北宋的疆域图,不断变化的箭头,显示出苏轼的贬谪路线)【评析】在地图上动态呈现苏轼的贬谪路线,使学生对苏轼一生的坎坷和挫折有了直观的感受,为理解他旷达从容的人生态度做好了铺垫。
师:有一天,历经坎坷的苏轼走在路上,突然天降暴雨,他会怎样面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定风波》。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领悟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翻译和背诵;(2)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深入剖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说课稿:(1)针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翻译;(2)详细剖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结合苏轼的生平,阐述其人生态度对现代人的启示。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讨论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3)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文章;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定风波》 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定风波》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词作,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通过对自然风雨和人生挫折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篇词作位于选修教材中,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同时,通过对苏轼作品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苏轼的文学成就。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积累和鉴赏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但对于苏轼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词中某些词句的理解存在偏差,如“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二是难以将苏轼的人生经历与词作的创作背景相结合,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定风波》,理解词中的重点词句,把握词作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面对挫折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重点词句,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2)把握词作的艺术特色,如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处世态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高中语文_《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定风波》学情分析从整体学习素养与能力来看,济南二中的学生处于全市高中生中上游层面。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通过初中以及高一一年和高二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词阅读及鉴赏技能;但还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普遍存在对诗词意境、思想等进行概括分析的畏难情绪。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乏有效的诗词学习方法,存在学习低效的问题;二是传统上更侧重知识点识记与诗词背诵的枯燥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高中学段的诗词对学生的鉴赏要求和理解难度方面,较初中都存在提升过快的问题,使学生难以快速适应。
本课将从四个角度(韵律、句式、意境、哲理)综合运用信息手段(问卷星、Tim在线编辑、古诗文网、汉典等)引领同学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共同多角度鉴赏《定风波》,继而学会鉴赏诗词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
《定风波》教学效果分析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高中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第10课《苏轼词二首》的第二首篇目。
本节课属于诗词鉴赏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诗词特点、文学意象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并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助推作用。
袁老师的课注重学生活动,容量大、实用性强,具体效果分析如下:1、整个授课过程很有条理且完整,结构很清晰。
从词的“韵律、句式、意境、哲理”四个层面对文本进行了鉴赏,而且进行了拓展应用。
2、本节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在梳理文学意象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阐述原因;二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找出“词眼”,第一次找出最关键的两句,第二次找出最能代表作者情感的两个字,最后用一个字代表,活动都较好地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自主生成、合作探究的思维和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的特色。
3、利用《经典咏流传》中歌曲《定风波》引入,然后进行阅读鉴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当堂开展的写作训练是一个语文综合能力的锤炼,请学生写出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有助于帮助学生认真总结回顾这节课学习内容。
《定风波》评课稿
《定风波》评课稿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评王宝老师的课《定风波》王彦芳5月15日在高一18班听了王老师的《定风波》,很有启发。
现谈谈我的收获:一、不强迫灌输,自由地去寻找苏格拉底曾说“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灵魂里去,就像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灌输破坏了学生对未知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恐惧,或者是对探究的冷漠。
在考完上一节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默写后,王老师充分大胆地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了学生很充裕的时间自己去研读、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的感情。
而王老师只给学生说了几个需要去考虑的角度:诗歌的字面意思、感情基调、表现手法、深层含义等。
之后,叫了三位同学上来讲,而那三位同学风格不一,展现了不同的风采:一个是从诗歌整体的结构谈的;一个是感悟式地通过字面意思挖掘主人公写诗时的心情,点出了文中的“风雨”既是现实的风雨,也是指政治风雨,表现相当不俗;另一个从诗歌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点明了上阕的主旨句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下阕的主旨句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作者的超凡脱俗。
最后,王老师进行了总结。
整节课大家都沉浸在古典诗词浓郁的研读氛围中,没有一个瞌睡的学生。
二、迷惑时,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被动的接受,他们已经习惯了,当老师让他们自我探究时,他们就像无头苍蝇,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
而王老师很善于引导,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
王老师有句很经典的话是“古诗文就像是古人经过各道工序烘焙干的茶叶,而我们的鉴赏就是要把这个茶叶泡开,让其芳香四溢,然后细细的品。
”当谈到诗中的“风雨”即人生中不如意的境遇,而作者的态度是旷达的、洒脱的,王老师引用歌词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三、出错时,反面教材也可用在考默写的过程中,上黑板的三位同学都有写错的字,“惊滔拍岸”写成了“惊涛拍案”,“羽扇纶巾”,写成了“羽扇伦巾”等。
王老师强调最好按意思背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高中语文教案-说课定风波新
《定风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轼的《定风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是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课文。
这个单元学宋词,对《定风波》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那么在教学目标方面呢,主要有三点:一、通过对关键字的探究来品味词的意境。
二,感受词人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该词的写作手法。
而教学难点也在于体味苏轼曲笔写直的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实际运用。
其次是第二个环节---说教法。
对于《定风波》的教学,我更希望引导学生关注整首词的情景结构,寻找作者的思绪脉络,从而更深入地感受理解诗词的意境。
这首词的写作方法独到,所以在教学上我会将诗词鉴赏和写作教学联系在一起。
实现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第三个环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1.首先,是导入新课。
这首词是词人途中遇雨所生发的感悟,所以在导入部分,我会由雨开端,带着学生进入词中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诵读体会,初步感知这个环节,在了解写作背景之后,在朗读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先来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3.文本赏析,领略词境那么,学生有了自己的感知之后,下一环节则是抓住关键字,师生共同品读词境。
对上阕的鉴赏,主要是通过对“烟雨”“任”“轻”等关键字的探究,让学生体味诗人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的洒脱形象。
那么对于下阕的鉴赏,我主要是通过对:醒,微冷,萧瑟等为关键字的解读将上下阕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味诗人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的旷达情怀。
学生对词句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我会鼓励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个性解读。
4.激凝思辨,体悟人生这也是课堂的高潮部分。
我希望学生围绕“苏轼究竟要归向何处?”这一开放性的设问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
5.情感结构梳理,指导写作运用《定风波》这首词可谓是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范例,苏轼在短小的篇幅里曲传出了丰富的情感波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定风波评课稿
谈《定风波》一课
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
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风波》,有三个可说之处:
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
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
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
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
不深入不透彻的。
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
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轼的旷达实质上是历经磨难志不得伸的沧桑,是忍下眼泪亮给我们的坚强。
那么到此学生应该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了。
而且学生又见到了苏轼不少其他的词句,知识面扩宽了,课堂也丰厚了。
如何使课堂流畅自然,循循善诱,逐步加深?在备课中,我做了多种设计,也做了多个否定。
河蚌痛苦的眼泪孕育了闪亮的珍珠,苏轼一路坎坷一路歌,阅读苏轼中思路逐步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