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与增加骨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岁以上女性健康宝典第六章
第六章中老年女性与增加骨密度
骨骼健康是中老年女性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老年女性骨骼健康需要三个支点:正常的激素水平、良好的钙营养和规律的体力活动。而女性从35岁起,骨代谢开始进入负平衡,40岁即可出现骨质丢失,骨密度下降。骨密度下降一般无明显症状和不适感,所以易被忽略,直到发生骨折时才引起重视。40岁以上女性骨折的发生率是男性的6~8倍,女性绝经后,骨量以每年1~3% 的速度丢失,骨密度每年下降10%,骨折的危险性每年增加2~3倍。75岁左右的女性,大多数的骨密度已下降约40%。60岁以后每4位女性中就有1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80岁以后,50% 的骨折发生于股骨髋部,其中16~20% 的女性在股骨颈骨折后1年内死亡。各种由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严重影响了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
因此,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对中老年女性的健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一节骨代谢及其调节
活体骨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陈代谢以及生长、发育的特点,并有破坏、重建和创伤愈合、修复再生的能力。骨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表现。一、人一生的骨骼代谢过程
人体正常的骨代谢过程是骨组织不断进行改建活动的一个复杂过程,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两个方面。该过程的顺序一般认为是:激活-骨吸收-骨形成。首先,参与骨吸收的破骨细胞大量被激活,破骨细胞将骨基质溶解,并把骨中的钙移出,形成骨吸收;随后,在骨吸收的表面排列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合成非矿化的骨基质,同时把钙运至钙化区;最后,钙、磷结晶逐渐沉积在骨基质中,骨基质钙化,形成骨组织。在骨的代谢过程中,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骨组织被吸收,又有相当数量的骨组织合成,两者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当骨吸收大于骨质形成,可出现骨丢失,发生骨质疏松症、骨软化病等。当骨形成而无相应的骨吸收时,则可出现骨质硬化。
骨的代谢过程受到体内许多因素的调节,钙、磷、镁、内分泌激素、维生素等多种因素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这些因素的代谢发生异常时,就可造成骨代谢的紊乱。
人的一生中,骨代谢的过程以及骨量(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骨量增长期从出生至20岁为骨量增长期。男性骨量增长率高于女性,两者分别为每年2.2% 及1.9%,平均每天增加骨钙量130~160mg。其中,青少年时期是体内骨量增长、钙贮存量增加最快的阶段。此期人体处于正钙平衡状态。
骨量缓慢增长期 20~30岁为骨量缓慢增长期,每年的骨量增长率为 1.5~2.5%。此阶段人体仍处于正钙平衡状态。
骨峰质相对稳定期在30岁左右,骨量达到一生中骨量的高峰,称为高峰骨量、高峰骨质或骨峰质。在30~40岁,骨量相对稳定,称骨峰质相对稳定期。人体处于钙平衡状态。
骨量丢失期女性为40~49岁,男性为40~65岁。此期骨量开始缓慢丢失,女性年丢失率为 0.4~0.6%,男性为0.3~0.5%。人体处于负钙平衡状态。
骨量快速丢失期男性无此期,女性为49~65岁。女性绝经通常在45~52岁之间。这时,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减少。骨量年丢失率为1.5~2.5%,呈显著的负钙平衡。
骨量缓慢丢失期 65 岁以上为此期,骨量丢失率为0.5~1.0%,处于负钙平衡状态。
二、人体钙、磷、镁的代谢对骨骼的影响
1. 钙的代谢对骨骼的影响
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矿物质元素,钙的代谢在人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钙不仅是构成人体骨骼的重要成分,也是血液凝固的必要物质,对保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和肌肉的收缩起重要作用,并参与粘蛋白和粘多糖的构成。
一个正常成年人体内钙的总含量约为1kg。在血浆和细胞外液中约有1g,其余均以磷酸盐、碳酸盐和氢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几乎所有的钙都来源于饮食。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每人每天钙摄入量差别很大。这种差别与摄入乳品及乳制品量的多少有关,而在普通饮食中,所含钙量无明显差别。因此,牛奶或奶制品为钙的主要来源,绿叶菜次之。正常成人每日钙的应达到1000mg左右,从消化腺分泌的钙约600mg,在总量为1600mg的钙中,约900mg从粪便中排出,约700~800mg被吸收。正常成人每日钙的最低需要量为800mg,生长期儿童和孕妇需要量为1000mg;孕妇后3个月和哺乳期需要量1500~2000mg;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饮食钙的需要量也要适当地增加。原因一是女性绝经后骨吸收增加,骨钙释放增加,尿钙排泄量也增加;二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肠钙的吸收率明显下降。
食物中的钙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需要经过消化过程,把结合钙变成钙离子形式才能被肠道吸收。肠钙吸收过程有两种方式:一是肠钙主动转运过程,它需要消耗能量,需要维生素D而且可以达到饱和,通过载体调节而不依赖磷的吸收;二是被动弥散过程,此吸收过程不消耗能量,不依赖于维生素D,是不可以饱和的过程。在饮食钙入量较少时,即肠钙浓度较低时,钙的主动转运过程占主要地位;相反,当饮食钙入量较大,即肠钙浓度较高时,主动转运过程达到饱和,被动弥散过程占主要地位。由于不同肠部位钙结合蛋白含量不一样,肠钙吸收率也不一样,在十二指肠最高,空肠其次,回肠最低。
吸收的钙主要是经肾脏排泄,成年人每天尿钙排出量为100~300mg。钙的代谢主要是
由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及降钙素所控制,其他激素如甲状腺素等和一些矿物质如钠、钾、锶等以及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苯巴比妥等对钙的代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酸性环境能增加钙盐的可溶性,有利于钙的吸收,而碱性环境则相反。肾功能、血液酸碱度、性别等因素也与钙的排泄有关。
人体内钙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中,骨骼中、血液中、肠道内、肾脏内的钙不断进行交换,以保持血钙水平的稳定。正常成人的血浆钙的浓度为2.1~2.6mmol/L。
若钙缺乏,在生长发育期可发生佝偻病,成人可患骨软化病,老年人可加重骨质疏松症。
2. 磷的代谢对骨骼的影响
磷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次于钙,约占体重的1%。成年人体内磷的含量是500~600g,其中90% 存在于骨骼中,10% 存在于细胞内。在软组织中的磷主要以有机磷、磷脂和核酸的形式存在。在骨组织中所含的磷主要以无机磷的形式存在,即与钙构成骨盐成分。血浆中磷分为有机磷和无机磷两类,与蛋白结合的磷称为有机磷,占大部分。血液中的磷完全以无机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在骨内与钙结合成不稳定的磷酸钙,并与骨外不断地进行交换。
磷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中,磷的来源主要是饮食,牛奶及乳制品、肉蛋类、蔬菜、坚果和豆制品中均含有丰富的磷。只要注意饮食,一般情况下,并不存在饮食磷的缺乏问题。食物中的磷,不论是以有机磷的形式还是以无机磷的形式存在,均能在胃肠道吸收。摄入量的范围一般在500~2000mg/天。大多数食物中的有机磷必须在肠道中变成无机磷才能被吸收,有机磷如磷脂可以直接被肠道吸收。磷主要的吸收部位在小肠,按小肠各部的吸收能力,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和回肠。肠磷吸收的方式是由两条途径完成的:一条是由细胞途径,即细胞调节磷的主要转运过程;另一条是由细胞旁道,是磷被动弥散的途径。正常成人每日磷的需要量为880mg,孕妇、儿童要稍多一些,摄入的磷有60% 被再吸收。肠磷吸收受很多激素的影响,但主要受维生素D的控制,如果钙摄入过多,会使磷酸盐变为不可溶,使磷的吸收减少。
3. 镁的代谢对骨骼的影响
镁不仅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有重要生理作用,而且对骨的代谢也有着重要作用。
正常人体内镁的含量约为21~28g,其中约50~60% 的镁结合在骨组织中,其余大部分的镁在骨骼肌和其他器官的组织中。绝大部分的镁在细胞内,只有1% 在细胞外液中。
镁在动物细胞内广泛存在,含量以绿色蔬菜为最多,其次为豆类、谷类、鱼、肉、蛋白乳类。人体摄入的镁2/3以上来自蔬菜和谷类,青菜中的叶绿素是镁与卟啉的结合,为食物中镁的重要来源。正常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入300mg左右的镁,足够供应机体生理需要。食物中镁约有l/3在小肠吸收。一般认为,钙和镁在肠道吸收时有竞争作用。当食物中钙含量过多时,能抑制肠道对镁的吸收。甲状旁腺素和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镁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