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孟子 梁惠王下

合集下载

梁惠王章句下(八)—《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下(八)—《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下(八)—《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原文:邹与鲁拱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④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⑤,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⑥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⑦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⑧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释: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

昭,争吵,冲突,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③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装,“之’”指“有司”。

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

”④疾:憎恨。

⑤转:弃尸的意思。

⑥几:接近,差不多。

⑦曾子:即孔子的学生曾参。

⑧尤:动词,责备、归罪。

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

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

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

到底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

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

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以下是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梁惠王下: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问题: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想表达的主张是什么?
3. 请结合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孟子主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和对比两种修辞手法。

比喻体现在将治国家比作雕琢璞玉,形象地说明了治国需要贤人的道理;对比则体现在孟子对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不同态度的描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问题上应重视贤人的观点。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表达的主张是: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就像雕琢璞玉一样,治国需要经过一番努力和磨练,而贤人正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

3. 在这段文中,孟子通过对比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态度,以及使用雕琢璞玉的比喻,说明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贤人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而君主应该善于发现和培养这些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

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词语注释: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与解析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与解析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深受后世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下面将对其原文进行解析。

【原文】梁惠王曰:“孟子!寡人昔者曾与庄子之徒论仁义而未得其要。

”孟子对曰:“王何为求短?”王曰:“寡人欲使民不杀生,亦欲仁义而未得其要。

”孟子曰:“王循仁义,则民奚杀生?请举其所欲为仁义者而后我言之。

”孟子曰:“王欲仁义,然民夺其一牛,王焉得仁义?”王曰:“寡人得之。

”孟子曰:“王之所得者,民夺之;民夺之,犹有不得者焉。

”王曰:“寡人未之有闻也。

”孟子曰:“王之宫中有神道者,终朝而不省,王焉得闻?所以道者不可闻矣。

王欲闻之与?”王曰:“寡人之宫中有神道者,朝夕而听焉。

所以道者,必由闻之,不闻则不知。

”孟子曰:“王之所以道者,莫乎其宫中不闻也!王之臣有过于道者,必闻之;不闻则不知。

臣闻之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析】在这篇文章中,梁惠王向孟子请教仁义的问题。

梁惠王说自己曾与庄子之徒讨论仁义,但未能理解其真正含义。

孟子则反问王为何要求短,梁惠王回答说他希望使人民不再杀生,同时也希望实现仁义但尚未找到方法。

接着,孟子要求梁惠王举出他所认为的仁义的例子。

梁惠王回答说他希望民众不要夺取他的一头牛。

然而,孟子指出,即使梁惠王得到了他所希望的,民众仍然可能会夺取其他东西。

梁惠王对此表示惊讶,孟子进一步解释说,就像梁惠王的宫中有神道却无法亲身体验一样,真正的道理是无法通过听来了解的。

孟子认为,梁惠王只能依靠闻知来了解仁义。

最后,孟子告诉梁惠王,他要通过了解自己的宫中及听闻他臣子的行为来判断他们是否符合仁义的标准。

他引用了一句名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人们应当知足不贪婪,知道适可而止,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和平与稳定。

这篇文章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孟子以问答的形式引导梁惠王思考仁义问题的真正含义。

孟子梁惠王下的原文和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的原文和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的原文和翻译》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翻译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

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

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取之”文言文阅读

《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取之”文言文阅读

《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取之”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齐人伐.燕,取之伐:攻打B.系.累其子弟系:捆缚,拘禁C.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违背2.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B.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C.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D.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而《梁惠王下》属于《孟子》中的一篇。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梁惠王,是《论语》中的一篇文章,把孟子的一些思想宣扬出来,并且给其他统治者提出一些有益的政治建议,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论语》的“梁惠王下”的全文如下:子曰:“梁惠王之下,必有贤臣。

”孟子说,梁惠王统治下去,必然会有贤臣出现。

孟子对梁惠王有着高度的敬仰,他认为梁惠王是一位有能力可以引导贤臣的好国君,有此贤臣可以协助其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

子曰:“夫佞也,贤臣唯其亡者也。

故曰:‘有贤臣,梁惠王之治也。

’”孟子说夫佞,是指广受宠信的贤臣,只有在他们失败之后,才会有真正的贤臣出现。

所以梁惠王的政治,是有贤臣可以实际帮助其运作的。

子曰:“相因而立,可以明其德;道必乾,可以昭其智;无以为而不贵其贤;可以涤其邪;无以为而不戒其非。

”孟子说,人彼此因缘而结合,可以显示出他们的德行;遵循正义,可以显示出智慧;没有任何可以掩盖善良的事情,可以消除邪恶;没有任何可以偏袒不义的事情,可以戒备不良。

子曰:“大国者,其责任之大也,大国必尽其责任,小国必择其任务。

”孟子说,大国应当尽其责任,小国则可以自行选择它们自己要承担的责任。

孟子主张大国应该有远见,不应该从细小之事,而是要发展成为一个崇尚正义、自由自在的社会。

子曰:“行邪之正,恶邪之正,安可以谋求而得之?安可以坐而得之?”孟子说,行邪之正,恶邪之正,能够如何期望能够得到?可以做些什么来得到它们?在孟子看来,只有崇尚正义,自由自在,努力奋斗,才能够获得这些正义和恶邪之分,而不是坐着等待获得。

子曰:“梁惠王之治,是以明公正也,动百姓之情,安可以不假其令?”孟子说,梁惠王的治理是以公正为本的,可以引导百姓的意愿,因此是不可能不令人称颂的。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获得后代的支持,就一定要遵循正义,并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百姓,赢得百姓的尊重和支持。

子曰:“百姓之利,必使宗室有利。

”孟子说,百姓的利益,一定会带来宗室的利益。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四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四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四节
关于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十四节原文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

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若夫成功,则天也。

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第十四节译文
滕文公问道:“齐国要修筑薛城,我感到很害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从前,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来侵犯,他便离开迁到岐山下居住。

这不是因为他愿意在那里居住,而是迫不得已。

君主如果能施行善政,后代子孙中必定会有称王于天下的。

君子创立基业,传给后世,是为了可以世世代代继承下去。

至于能否成功,那就由天决定了。

您怎样对付齐国呢?只有努力推行善政罢了。

”。

梁惠王章句下(九)—《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下(九)—《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下(九)—《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原文:
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②于齐、楚。

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③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④死而民弗去。

则是可为也。


注释:
①滕文公:滕国国君。

滕国,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

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公元前414年被越国灭,不久复国,又被宋国消灭。

②间:处。

③池:城池,也就是护城河。

④效:献,致。

译文:
滕文公问道:“腾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司。

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

如果您一定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

《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 梁惠王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 梁惠王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郁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材料二: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太早之望云宽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民望之A若大旱B之C望云霓也D归市者E不止F耕者G不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与《〈老子〉四章》“物或恶之”中“之”的意思不同。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和?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词语注释: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烛之武退秦师》含答案(2021·山西·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3)7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孟子:名轲,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78.在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见到孟子就谈起人口增多的话题,目的是想通过人口的增多,增强国家的实力,可见其有问鼎天下的雄心。

孟子文言文翻译及译文

孟子文言文翻译及译文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

仁者无不爱也,义者无不行也。

王如仁义,则天下归之,一国以仁,天下莫之能倾也;以义,天下莫之能害也。

故曰:‘仁者无敌。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不亦难乎?”王曰:“不违吾志也。

吾闻君子之教也,以忠信为宝,而以仁义为田。

吾愿夫子教吾,夫以忠信为宝者,不亡国;以仁义为田者,不亡身。

吾闻君子之教也,必以仁义为本,而后可以言政。

吾愿夫子教吾,夫以仁义为本者,必能安天下。

”孟子对曰:“王言乎?君子言乎?”王曰:“君子言乎?”孟子曰:“然则吾将言之。

夫君子之教也,必以仁义为本,而后可以言政。

政者,正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是以君子必先正其身,而后可以正天下。

是以君子之教也,必以仁义为本,而后可以言政。

政者,正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是以君子必先正其身,而后可以正天下。

是以君子之教也,必以仁义为本,而后可以言政。

政者,正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是以君子必先正其身,而后可以正天下。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有什么对我国家有益的东西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仁义不就可以了吗?大王问如何使国家获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获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个人获利,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仁者,是爱护他人的人;义者,是正义的人。

仁者没有不爱的,义者没有不行的。

大王如果实行仁义,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于您,一个国家实行仁义,天下就没有人能够颠覆它;实行正义,天下就没有人能够伤害它。

所以说:‘仁者无敌。

’现在想要在天下无敌,难道不是很难吗?”惠王说:“不违背我的意愿。

我听说君子教育人,把忠诚和诚信当作宝贝,把仁义当作田园。

梁惠王章句下(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下(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下(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原文: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

毁诸?已乎②?”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⑤,泽梁⑥无禁,罪人不孥⑦。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⑧。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⑨好货;《诗》云⑩:‘乃积乃仓,乃裹糇粮⑪,于橐于囊⑫。

思戢用光⑬。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⑭,爰方启行⑮。

’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⑯妃。

〈诗〉云⑰:‘古公亶父⑱,来朝走马,率西水浒⑲,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⑳,聿来胥宇21。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22。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注释:①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

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②已:止,不。

③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④耕者九一:指井田制。

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⑤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

市:集市。

讥:稽查。

征:征税。

⑥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⑦驽(nu):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⑧哿(ge)矣富人,哀此茕(qiong)0独:引自《诗经.小雅。

正月》。

哿,可以。

茕:孤单。

⑨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⑩《诗》云:引自《诗经。

大雅。

公刘》。

⑪堠(hou)粮:干粮。

⑫橐(tuo)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

⑬思:语气词,无义。

戢:同“辑”,和睦。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晏子春秋 内篇问》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晏子春秋 内篇问》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疾首蹙颏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北,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颏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材料二: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琊。

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晏子再拜曰:“善哉!君之问也!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诸侯之天子为述职。

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

夏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纵乐而不归谓之亡。

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

”公曰:“善。

”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

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问》)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梁惠王章句下-第六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梁惠王章句下-第六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六节
关于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六节原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第六节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的一个臣子将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

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

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跟他绝交!”
孟子说:“如果您的监狱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其他事情上去了。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与答案解析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与答案解析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练习与答案解析题目一:《孟子·梁惠王下》太宗曰:“愿闻梁惠王之器。

”孟子对曰:“为人君者必佞。

”太宗曰:“请闻其具。

”孟子对曰:“为人君者必辩。

”太宗曰:“请闻其故。

”孟子对曰:“为人君者必让。

”太宗曰:“善。

愿闻让之实。

”孟子对曰:“让有三:让于天,让于地,让于人。

”问题:根据上述对话,梁惠王之器指的是什么?解析:根据孟子的回答,梁惠王之器指的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即佞、辩、让。

题目二:《史记·滑稽列传》少年时的滑稽多出口而少进头,长大以后,纡朱怀金,变态立异,为人笑者百计,为人恶者千端,为人轻者无穷,为人狂者不可胜数。

问题:根据文段分析,滑稽的特点是什么?解析:根据文段描述,滑稽的特点是多出口而少进头,喜欢展示自己的才华,搞笑,却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和轻视。

题目三:《庄子·天下篇》庄子曰:“今我则歌之。

嗷嗷之声若何?”子脔曰:“呜呼!丘也不适得。

”庄子曰:“桓公游于宋,有宫室之美,鸟兽之声不绝于耳。

逐者百二十里,仕者十有五年,然后一游。

”问题:根据文段,庄子为什么会问“嗷嗷之声若何”?解析:根据文段描述,庄子问“嗷嗷之声若何”是因为他感叹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无法享受到桓公所能享受到的美好环境。

庄子以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的感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态度。

题目四:《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晋大夫任高、郤涓侍孝于庄公。

郤涓蚤死,公以为吊。

宰人使于高曰:“可矣,君子行忧,无入于无节。

”于是,高被以职衰,如哭于哀公。

公谓高曰:“寡人闻之:乐道之难行也。

寡人吊亲于哀公三年,不衰其服;宾用辱,无入于廷墙;鞠朝不病;内忧,不见外;召见有故,不敢封也。

召见之日不满一年,君有阙事于晋国,宁舍而不见?”对曰:“善。

”乃止。

问题:根据文段,为什么晋大夫任高要行忧于庄公?解析:根据文段描述,晋大夫任高要行忧于庄公是因为郤涓(他侍奉的人)去世了。

行忧是表达哀悼之情、表示追思之意的一种礼仪行为,晋大夫任高要行忧是出于对郤涓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孟子书文言文翻译及翻译

孟子书文言文翻译及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苟无仁义,则国之所以为国者,无以异于一家之私也。

”翻译:孟子拜访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之遥而来,是否有什么对我国家有益的东西?”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讲求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得利,大夫问如何使自家得利,士人、平民问如何使自身得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如果没有仁义,那么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的原因,与一家一户的私利并无二致。

”孟子在这段话中,首先表达了自己对梁惠王的尊敬,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仁义的重要性的认识。

他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并非仅仅依赖于追求利益,而是要注重仁义道德的传承。

孟子接着指出,当国家上下都追求利益时,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这是因为,如果人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那么就会忽视道德和仁义,从而导致国家的不稳定。

最后,孟子强调,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并非仅仅是因为领土和人口的聚集,而是因为国家有着共同的道德和仁义。

如果国家失去了这些,那么国家就如同一家一户的私利,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这段话反映了孟子对仁义道德的重视,以及他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

在当今社会,孟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和仁义的传承,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以下是对原文的详细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之遥而来,是否有什么对我国家有益的东西?”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讲求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得利,大夫问如何使自家得利,士人、平民问如何使自身得利,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如果国家没有仁义,那么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的原因,与一家一户的私利并无二致。

”在这段话中,孟子首先表示了对梁惠王的尊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仁义道德的重视。

孟子梁惠王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原文及翻译孟子梁惠王原文及翻译孟子梁惠王主要表述孟子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的故事。

下面小编为你分享一下孟子梁惠王原文及翻译!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hé)。

王在灵沼,於(wū)牣(rèn)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共12分,每小题3分)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

归市者②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弔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③我后,后来其苏④。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兄父,系累⑤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⑥,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⑦,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注】①云霓:霓,虹霓。

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

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

③徯:等待。

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

苏:恢复,苏醒,复活。

⑤系累:束缚,捆绑。

⑥重器:指贵重的祭器。

⑦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

倪,指小孩子。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信之,东面
..而征东面:面向东
B.徯我后.,后来其苏后:后面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伐:攻打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动词,扩充一倍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②唯才是.举
B.①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②夫晋,何厌之.有
C.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D.①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14.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倒悬:头朝上脚朝下吊着或挂着,比喻处境非常困苦危急)”。

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③④⑥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6.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

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

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

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

《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

’天下人都相信了。

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

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

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

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

(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

《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

’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来欢迎您的军队。

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或“像这样怎么可以呢
........”) ?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

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

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12.B(“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
13.C(“以”均为介词,凭借,用)
14.A(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15.A(B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