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阅读
在《孟子》中回答以下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九)
[注]① 或者:和“困惑”一样,奇怪。

② 王: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齐宣王。

③ 数字:技能。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虽然国王的资格不够聪明,但这并不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国王挥霍无度,忽视国家事务,必须建议他闭门思考。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做了一件事的人可以挖一口井。

挖一口井是九难,但不如一口泉强。

它仍在弃井”(孟子全心)(孟子上图)与孟子上图是一样的道理。

请结合以上孟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
(2)孟子强调学习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专心。

他更加关注“保持头脑”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专注和毅力是修行者达到修行目的的关键。

(右)。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必敬必戒.戒:谨慎C.妾妇之道.也道:道理D.与民由.之由:遵从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无陇断焉.B.一怒而.诸侯惧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C.不得志,独行其.道其.如土石何D.行天下之.大道介胄之.士不拜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景春提出观点时,运用反问句,流露出他对张仪、公孙衍的钦羡甚至崇拜之意。

B.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这是文章的“立论”部分。

C.孟子运用反问对景春的观点给予否定,也利用反问引出“礼”,从礼的角度进行阐述。

D.“居天下之广居……”三句采用排比,气势磅礴、义正言辞地指出大丈夫的精神实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孙叔敖举.于海举:选拔、任用,文中是被选拔的意思B.劳.其筋骨劳:劳动C.人恒.过恒:常常D.而后喻.喻:了解,明白5.对“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这些)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孟子-公孙丑上》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孟子-公孙丑上》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孟子·公孙丑上》节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B.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C.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D.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八年语文《孟子》三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八年语文《孟子》三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比较阅读4 《孟子》三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C.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经历,目的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4.结合链接材料回答:“选文”中,孟子具体论述的观点是怎样在“链接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请分析回答。

(链接材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置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文言文《孟子富贵不能淫》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富贵不能淫》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共6分)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丈夫之冠也冠:帽子C.往之女家女:同“汝”,你D.与民由之由:遵从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一怒而诸侯惧环而攻之而不胜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女子之嫁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不得志,独行其道其将固可袭而虏也8.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首先用道理论证得出“妾妇之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C.文章层层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D.文章多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分析】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篇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2)陶后鲜有闻____(3)香远益清____(4)濯清莲而不妖____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 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

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参考答案:1.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1、阅读孟子《富贵不能淫》,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1】下面语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 必敬必戒戒:告诫C.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D. 得志,与民由之由:遵循【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属于通假字的一项()A. 一怒而诸侯惧B.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C.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D. 不得志,独行其道【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分析直接严肃,充满讽刺意味。

B. 本文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C. 本文运用了排比,不仅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为天下而立大志的思想和觉悟,做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A[解析]【小题1】B项,“戒”意思是“谨慎”。

故选B。

【小题2】C项,“女”通“汝”。

故选C。

【小题3】A项,“分析直接严肃”错误,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故选A。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文言文选段,完成16~19题。

(共12分)(一)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注释】①待:须要。

②赡:充足。

16.解释下列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以力假仁者霸()(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亲戚畔之()(4)天下顺之()17.(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此之谓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B.马之千里者C.属予作文以记之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以德行仁者王18.翻译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来译文:19.(1)从以上两段选文中,我们可知孟子的治国策略是。

(1分)(2)两段选文主要运用进行论证。

(1分)16.【答案】(1)暴力/ 武力/ 力量(2)限制(3)通“叛”,背叛/ 叛乱(4)归顺/ 顺从【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4分。

②第(3)小题答出“通‘叛’”才得分。

17.【答案】(1)D(2分)(2)以德/ 行仁者/ 王【评分标准】①共2分。

②断对一处得1分。

③多断不得分。

18.【答案要点】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 凭借德行征服(百姓),(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评分标准】①共2分。

②“以”译为“用/凭借”,“如”译为“像……一样”全译对得1分③“心悦诚服”可不译。

④意思对流畅得1分。

⑤出现错别字扣1分。

19.【答案】(1)以德服人/ 以德治国/ 仁政/ 得道者多助/ 行仁道/ 得道(2)正反对比/ 对比【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2分。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 )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 )难(4)徵与吾共安( )天下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什么?(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东凶亦然凶:荒年,收成不好B. 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C.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列:职务D. 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渔网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填然鼓之王道之始也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弃甲曳兵而走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虎兕出于柙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3. 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 《季氏将伐颛臾》中,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 古人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孟子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

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精心整理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精心整理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精心整理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精心整理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妇人之义,盖不客宿。

请归父母。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精心整理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乃去舍市傍离开 B.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教化C. 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D. 宁能衣精心整理其夫子衣服6.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A.①孟母以刀断其织②彼姝者子,何以告之B.①是不免于厮役②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C.①何以异于织绩而食②明于姑母之道D.①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精心整理②孟子惧而问其故7.下面事件能够体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①徙舍学宫之傍②孟母以刀断其织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④妇辞孟母而求去⑤孟子谢,遂留其妇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A. ①②④B.②⑤⑥精心整理C. ②③⑤D. ①④⑥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孟子·告子下》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年北京市中考题)

《孟子·告子下》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年北京市中考题)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12.以下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C.衡于虑缺乏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能。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害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说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表达的。

(4分)【链接材料一】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链接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乙】柳下惠不羞污君①,不辞小官。

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遗佚②而不怨,厄穷而不悯③。

(选自《孟子》)【注】①污君:坏的君王。

②佚:散失。

③悯:愤懑。

1.下列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戒之曰(谨慎)B.与民由之(遵从)C.不羞污君(以……为羞)D.进不隐贤(在朝廷做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此之谓大丈夫(2)柳下惠不羞污君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柳下惠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请说明理由。

五、答案:1.A2.(1)此之谓/大丈夫(2)柳下惠/不羞污君3.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4.是。

柳下惠的“进不隐贤,必以其道”是甲文观点“得志,与民由之”的具体体现,柳下惠的“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是甲文观点“不得志,独行其道”的具体体现。

(答“柳下惠的所作所为是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体现”亦可)解析:1.A.句意:告诫她说。

戒,告诫。

2.本题考查断句。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来划分停顿。

第一句句意为: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故断句为:此之谓/大丈夫。

第二句句意为:柳下惠不以侍奉坏的君王为耻。

主谓间需停顿,故断句为:柳下惠/不羞污君。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淫,使……感乱、迷惑,使动用法;移,使……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使……屈服,使动用法。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人物评价能力。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 题。

文本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文本二: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

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

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

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

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

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

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

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

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

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9.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有本 A 而能图 B 末 C 修事 D 而能建 E 业 F 久居而不滞 G 情 H 近而畅乎远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得其民得天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得其民得天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得其民得天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澜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①者,鹦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材料二:臣致言之:往者齐南破荆。

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

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此囿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

前者褒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注】①爵:通“雀”。

文言文《孟子曰:“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曰:“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孟子)曰:“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②王(齐宣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③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④王笑而不言。

⑤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⑥曰:“否,吾不为是也。

”⑦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⑧王曰:“若是其甚与?”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⑩曰:“可得闻与?”⑪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⑫曰:“楚人胜。

”⑬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⑭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23.下列对描写齐宣王相关言行的语句分析相对恰当的一项是()A.“王笑而不言”句传神写出齐宣王被孟子戳中其野心后的尴尬之态。

B.“若是其甚与”句表明齐宣王意识到行霸道的错误并开始反思自己。

C.“可得闻与”句表明齐宣王已经开始接受孟子行仁政的主张和建议。

D.“吾惛”句可以看出齐宣王善于自我批评并完全具备了仁君的品质。

24.赏析第⑬段划线句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25.选文两次用到“缘木求鱼”的比喻,试分析其作用。

23.A24.①句式结构相同,整齐匀称美。

②排比句势,语势连贯,观点鲜明。

③运用反复,使其节奏鲜明,音律和谐。

25.①“缘木”是方法,“求鱼”是目的,生动形象地挑明了齐宣王靠武力称霸中原,使各诸侯国俯首称臣,这样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

②以“缘木求鱼”比喻,达到一种耸人听闻的效果,进而引起好奇心,并以此忠告齐宣王此野心难以得逞,而且后果更甚。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B.“意识到行霸道的错误并开始反思自己”错误,依“若是其甚与?”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吗?是持有怀疑,甚至是不相信,不承认的态度。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少时诵》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少时诵》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少时诵》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孟子少时诵》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出处:选自《韩诗外传》。

此为原名,现在民间广为流传,也称“孟母戒子”。

1.解释:(1)失______(2)引______(3)方______(4)辍然______2.翻译:(1)何为中止?_______________.(2)此织断,能复续乎?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1)孟母为何要割断她的织物?(2)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1.(1)忘记,记不得(2)拿起(3)正要(4)突然停止的样子2.(1)为什么中间停顿了?(1)这个织物割断了,还能再接上去吗?3.(1)因为她要以此来警告孟子,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

(2)她是一个教导有方,严爱有加的好母亲。

附加注释1. 喧(xuān):通“谖”,忘记。

2. 裂:割断。

3. 引:拿来4. 有所失:忘记,记不得。

5. 诵:背诵。

6. 辍然:突然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7.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 自是:从此。

9. 喧:因分心而遗忘。

10. 诫:警告。

11. 方:正在。

12. 止:停止。

13. 之:指孟子。

翻译: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

孟子突然停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再背。

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

”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启示: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下面的短文选自《孟子》,请你阅读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②非不深也,兵革③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⑦。

注释:①郭:外城。

②池:护城河。

③[兵革]指武器装备。

④[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放弃。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界限,这里名作动,指限制。

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文中的“畔”是一个通假字,根据上下文,你能推断出它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请你参考注释中给出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解释,说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两个字概括),《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语句回答)。

4.(选作)选文条分缕析,论证非常严密,请你说一说上面选文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畔”同叛,背叛。

2.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3.人和忠之属也
4.选文一开头就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接着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作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意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