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对比阅读以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课文分析:

本文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论迷了怎样才算真正的“大丈夫”,那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岂:难道。诚:真正,确实。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怎么,哪里

3.丈夫之冠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冠:行冠礼。

4.居天下之广居居:居住。之:的。

5.富贵不能淫富贵:有钱财,有地位。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6.威武不能屈威武:威胁暴力。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7.贫贱不能移贱:地位低下。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译文: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能实现志向,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高官厚禄不能使我迷惑,家贫位卑不能使我动摇,威胁暴力不能使我屈服。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怎样才能做到行大丈夫之道呢?

答:(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练习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⑴寡助之至( ) ⑵亲戚畔之( )⑶所恶勿施尔也( ) ⑷兽之走圹( )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

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二)【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 ③足兵兵( ) ④民信之矣信( )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

3. 【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答:

4. 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

《富贵不能淫》

阅读下文,完成1 -5题。(11分)

【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 分)

A. 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 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2分)

A. 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 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 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 “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 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5.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所成就。接着,作者从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果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

3.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4. 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

5.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6. 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

7.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8. 而后作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9. 而后喻喻:了解,明白。

二、翻译下列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