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

合集下载

《孟子》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一)-屠龙客-搜狐空间

《孟子》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一)-屠龙客-搜狐空间

《孟子》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一)-屠龙客-搜狐空间《孟子》阅读强化训练(题目及答案)1一、13.9孟子谓宋勾践曰①:“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 ①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因此,士人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不得志时独自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主张道德人格至上。

不得志时一身正气,显达了利泽于民。

【参考译文】孟子对宋句践(姓宋,名句践。

)说:“你喜欢游说吗?我给你谈谈游说。

人家了解我,我自得其乐;人家不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

”宋句践说:“怎样才能做到自得其乐呢?”孟子说:“尊崇道德,乐行仁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

因此,士人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

不得志时不丢失义,所以士人可保持住自我;显达时不偏离自己所遵循的道,所以百姓不会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愿泽加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出现在世人面前。

不得志时独自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二、14.15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①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注释] ①顽:贪婪。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所以,听到伯夷高风亮节的人,贪婪的人会变得清廉,懦弱的人能立有志向②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圣人在百代之前(发奋进取),百代之后,听到的人,没有不奋发振作的。

《庖丁解牛》《孟子 梁惠王上》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庖丁解牛》《孟子  梁惠王上》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庖丁解牛》《孟子·梁惠王上》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养生主》(二)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自《孟子·梁惠王上》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道也,进乎技矣进:进入B.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族:一般的地方C.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侈:奢侈D.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然后从而刑之B.视为止,行为迟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C.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仰不足以事父母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一)庖丁虽然达到了道境,但是每次解牛他仍没有把握,所以,“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生怕损坏了刀刃。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见粱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

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①梁惠王:魏惠王。

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tǐng):木棒。

③耨(nòu):锄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C.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D.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也叫“庶民”。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周·孟子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文言百练:孟子8题

文言百练:孟子8题

文言百练:孟子8题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1】,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孔子之去齐,接淅【2】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3】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下》)注释:【1】污君:无道之君。

【2】接淅:形容米淘好了,还没来得及煮,就捧着湿米匆忙离去。

【3】金声而玉振:古代奏乐,开头以金钟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韵。

(二)孟子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圣人之名,岂隘与不恭者所得僭哉!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昔者,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之心者,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圣人患其弊,于是伯夷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则进,乱则退。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污而寡洁,恶异而尚同,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孟子》十篇

《孟子》十篇
1.梁惠王句下 第一节(节选)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 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 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 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 “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 乐?”曰:“不若与众。”
文言文翻译:
孟子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 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 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 义。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 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 我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 让人想拥有的没 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么 事情于不出来呢?如 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 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但也有些人, 照此做就可以拥有生命, 时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 祸患,却不照此做。由此 可知,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 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 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原本不只是 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
2. 2.梁惠王句下
第四节(节选)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 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 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 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 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宣王问道: “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答道:“有。人 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得 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好的;作为百姓的 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好的。君主把百姓 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 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 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 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 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梁惠王阅读答案

梁惠王阅读答案

梁惠王阅读答案梁惠王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梁惠王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梁惠王阅读答案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弑:杀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丢弃。

2.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已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A2.A3.(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3)如果轻视义重视利益,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

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孟子梁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孟子梁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李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史,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②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比:替②洒:同“洗”,雪耻。

③耨:nòu,除草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疾夫金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辞:找借口。

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其:代词,这些人。

C.省刑罚,薄税敛薄:减轻。

D.壮者以暇口修其孝悌忠信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9.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兽相食,且人恶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B.既来之,则安之欲辟土地,朝秦楚C.夫谁与王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吾见其难为10.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无乃尔是过与?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B.百姓之不见保C.王无异于白姓之以王为爱也D.夫晋,何厌之有?11.下列对选文(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意思是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替战死的人洗雪前耻。

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答案篇一:《孟子见梁惠王》阅读答案】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

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③然问曰:lsquo; 天下恶④乎定rsquo; 吾对曰:lsquo; 定于一。

rsquo;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11)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middot; 梁惠王上》)【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lsquo; 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rsquo; 我回答说:lsquo; 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rsquo;lsquo; 谁能统一天下呢?rsquo; 我对他说:lsquo; 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rsquo; lsquo; 谁会归附他呢?rsquo; 我又回答:lsquo; 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阅读训练】1 .解释(1)语:告诉(2)卒然:突然(3)恶:怎样( 4 )定:安定(5)一:统一天下(6)孰:谁(7)嗜:喜欢(8)与:归附2 .翻译(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

(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篇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2)陶后鲜有闻____(3)香远益清____(4)濯清莲而不妖____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 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

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参考答案:1.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梁惠王章句上(七)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上(七)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上(七)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原文: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无以③,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⑤?’对曰:‘将以衅钟⑥。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

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⑨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⑩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⑪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⑫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⑬也。

”注释:①齐宣王:姓田,名辟疆。

齐威王的儿子,齐泯王的父亲,约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②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

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③无以:不得已,以同“已”。

④胡龁(hé):人名,齐宣王身边的近臣。

⑤之:动词,去,往。

⑥衅(xìn)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孔隙,用来祭祀。

按照古代礼仪,凡是国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都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

⑦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

⑧爱:吝啬。

⑨褊(biǎn):狭小。

⑩异:动词,奇怪,疑怪,责怪。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2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2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2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22.(1)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手心转动小球一样了。

(2)所以推行恩德足以保住四海疆土,不推行恩德的话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

参考译文:“孝敬我家里的长辈,并把这孝敬推广到别人家的长辈;呵护我家里的儿女,并把这呵护推广到别人家的儿女。

(如果一切施政措施都基于这一点),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手心转动小球一样了。

《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扩展到兄弟,进而推广到封邑和国家。

’就是说把这样的好想法扩展到其他方面就行了。

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展开,便足以保有天下;不这样,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他们善于扩展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情足以扩展到动物,百姓却得不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知道短长。

什么东西都如此,人的心更是这样。

王考虑一下吧!难道说,动员全国军队,让将士冒着危险,去和别国结仇构怨,这样做您心里才痛快吗?”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21 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悉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尔后止,或五十步尔后止 ;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行。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行胜食也 ;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行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 ; 谷与鱼鳖不行胜食,材木不行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9. 对以下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说,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河东凶亦然( 凶:洪水浩荡,来势凶狠)B、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尊敬兄长)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耽搁 )D、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10.以下句子中,划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焉:①悉心焉耳矣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以: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而后以六合为家C、之:①填然鼓之;②作《师说》以贻之D、于:①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非銛于钩戟长铩也11. 对“河东凶亦然”中“然”的解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然”指河东凶。

B 、“然”指河内凶。

C、“然”指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D、“然”指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梁惠王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梃:木棒。

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和各国承认其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白称晋国。

③耨:锄草。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的结论。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孟子》选段阅读答案「篇一」文化经典阅读(12分)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小题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

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本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小题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参考答案:小题1:C小题2:(1)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语”、“诸”各1分,句子通顺1分)(2)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乐”、“乐”各1分,句子通顺1分)小题3:本文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进行论证,假设百姓对齐宣王演奏音乐和打猎的态度,通过对比的方法,(说出“对比”得1分)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得民心,(1分)“与民同乐”,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孟子梁惠王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孟子梁惠王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孟子梁惠王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真题练习含答案[2024·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材料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连衡,以攻伐为贤,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孟子—梁惠王上》“曰:今恩足以及禽兽”文言文阅读

《孟子—梁惠王上》“曰:今恩足以及禽兽”文言文阅读

《孟子—梁惠王上》“曰:今恩足以及禽兽”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孟子)曰:“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公孙丑上》和《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比较阅读

《孟子—公孙丑上》和《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比较阅读

《孟子—公孙丑上》和《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二: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③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①梃:木棒。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和各国承认其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自称晋国。

孟子·王顾左右而言他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孟子·王顾左右而言他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孟⼦·王顾左右⽽⾔他⽂⾔⽂阅读原⽂附答案 《王顾左右⽽⾔他》出⾃《孟⼦·梁惠王下》,本题⽬意是指:齐宣王环顾左右的⼈,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孟⼦·王顾左右⽽⾔他》⽂⾔⽂阅读原⽂和答案,⼀起来看看吧。

《孟⼦·王顾左右⽽⾔他》⽂⾔⽂阅读原⽂ 说明:华语⽹已经收录了⼀则本⽂阅读,这是第⼆则,试题不同,同要备有答案。

另⼀则请点此查看 孟⼦谓齐宣王⽈:“王之⾂有托其妻⼦于其友⽽之楚游者,⽐其反也,则冻馁①其妻⼦,则如之何?”王⽈:“弃之。

”⽈:“⼠师②不能治⼠,则如之何?”王⽈:“已之。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他。

【注释】: ①冻馁:挨饿受冻。

②⼠师:古代的司法官,其下有乡⼠、遂⼠等属官。

《孟⼦·王顾左右⽽⾔他》⽂⾔⽂阅读题⽬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 )其反( )也 ②则如之何( ) ③王⽈:“已之。

”( ) ④王顾左右( )⽽⾔他 11、下⾯哪⼀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法都不相同( ) A、其:则冻馁其妻⼦ 择其善者⽽从之(《〈论语〉⼗则》) B、之:⽽之楚游者 学⽽时习之(《〈论语〉⼗则》) C、⽽:王顾左右⽽⾔他 温故⽽知新(《〈论语〉⼗则》) 12、⽤“/”表⽰下⾯句⼦的语意停顿并翻译句⼦。

王之⾂有托其妻⼦于其友⽽之楚游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个成语,常⽤来⽐喻对⽅不正⾯回答问题,⽽故意扯些不相⼲的事,或与对⽅交谈时,有意离题,说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这个成语就出⾃本篇短⽂,它是:__________________。

《孟⼦·王顾左右⽽⾔他》⽂⾔⽂阅读答案 10.①⽐,及、等到;反,通“返”②如之何,该怎么办③已之,免掉他④左右,指齐宣王周围的⼈ 11、B 12、王之⾂/有托其妻⼦于其友/⽽之楚游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篇1:《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明确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8.C(2分)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篇2:《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篇3:《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明确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8.C(2分) 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篇4:《孟子·梁惠王上》节选阅读题答案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节选阅读题答案及翻译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放辟邪侈辟:同“僻”,指行为不正。

B.然后从而刑之刑:刑罚C.罔民而可为也罔:同“网”,张罗网D. 乐岁终身饱乐岁:丰年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不能进于是矣 /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焉有仁人在位 / 焉用亡郑以陪邻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夫晋,何厌之有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3分)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分)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参考答案6.B.(A.放辟邪侈:泛指一切不守封建社会“规矩”的行为。

放,放荡。

辟,同“僻”,指行为不正。

邪,和“辟”同义。

侈,和“放”同义。

B.然后从而刑之:这以后才跟着对他施加刑罚。

刑,施加刑罚,名词作动词。

C.罔民:对人民张罗网,也就是使民自陷于罪的意思。

罔,同“网”,用作动词,张罗网。

D.乐岁:丰年。

凶年:收成不好的年份。

)7.C.(A.于:介词,在;进于是:在这件事上进一步。

/于:介词,对;B.而:连词,表转折/而:连词,表顺承;C.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

D.之:代词,这样的事/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8.1)这样,(就使百姓)只把自身从死亡中救出来,却恐怕来不及呢。

哪有空闲讲求礼义呢?(惟:只。

赡:足。

奚:何。

暇:空闲。

治:讲求。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

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9.【答案】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翻译】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翻译】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

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

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

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

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

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

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因此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

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

“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

这样,就使(百姓)只把自身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怕来不及呢,哪有空闲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

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

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

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篇5:《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篇6:《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阅读答案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因此,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

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

易,疾,速,快;耨,除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出以事其长上/出则无敌国外患者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宋之地方五百里C.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愿比死者一洒之/愿借子杀之1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寡人耻之A.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C.宋何罪之有D.吾既已言之王矣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如之何则可?(2)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15.本文中孟子用什么方法劝说梁惠王?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政治主张?(4分)16.《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表明环境对人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表明学习要有 (四个字)的`精神。

孟子是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 ”。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是“ ” “非攻”。

篇7:《孟子见梁惠王》文言文阅读【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

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③然问曰:天下恶④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⑤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⑾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

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yù预):告诉。

(3)卒:通猝,突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