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合集下载

诱导和共轭效应

诱导和共轭效应

顺丁烯二酸 反丁烯二酸
如果仅从诱导效应考虑,顺式和反式是没有区别的。 如果仅从诱导效应考虑,顺式和反式是没有区别的。
O H C C H C O H C O H O
H H C C
O C O H OC O
pKa1 1.92
-I, 场效应有利于 第一质子的离去
pKa2 6.59
+I, 场效应不有利于 第二质子的离去
共轭效应
2.2.1 共轭体系 包含三个或三个原子以上的π键叫共轭 键叫共轭π键 包含三个或三个原子以上的 键叫共轭 键,此体系 叫共轭体系。 叫共轭体系。 O CH2 CH C N N+ π-π共轭 共轭 Op-π共轭 键与具有 轨道的原子直接相连的体系 共轭:π键与具有 共轭 键与具有p轨道的原子直接相连的体系
诱导效应
2.1.1 静态诱导效应(Is) 静态诱导效应( 1.共价键的极性 共价键的极性 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 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 不同,使成键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 不同, 使成键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 , 该原子 带上部分负电荷,而电负性较小的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带上部分负电荷, 而电负性较小的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这种共价键具有极性。 这种共价键具有极性。
δ+
H
Cl
δ−
共价键极性主要决定于: 共价键极性主要决定于: 主要决定于 (1)成键原子的相对电负性大小。电负性差别越 )成键原子的相对电负性大小。 大,键的极性越大。 键的极性越大。 (2)受相邻和不相邻原子成基团的影响。 )受相邻和不相邻原子成基团的影响。
CH3
CH3
CH3
CH2
δ δ+
C-C为非极性键 为非极性键

理论有机化学第二章电子效应与空间效应

理论有机化学第二章电子效应与空间效应

2. 能量下降 ΔH值:
乙烯(32)
戊二烯1,4(61)
戊二烯1,3(54) 苯(50)
CH3CH2CH2CH3---→ CH2=CH-CH=CH2 只生成1,3-丁二烯, 没有1,2-丁二烯
34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3. 共轭加成 丁二烯的1,4加成
C=C-C=C + H2 → CH-C-C=C → CH-C=C-C+ → CH-CH=C-CH
α,β不饱和醛酮的1,4加成
C=C-C=O + H2 → CH-C=C-OH → CH-CH-C=O
35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共轭插烯作用
R
C
N
O
HN
O
H
双环胺酮无酮或胺的性质,类似酰胺。
36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2.2 静态共轭效应Cs
1.起源与含义:由于共轭双键的存在而 使π电子云发生转移变形,---
CH3
δ-
δ-
δ-
28
§2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29
H
§2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H
2.P-π共轭:
H H H
由P轨道上的电子与π键组合而成,分四种情况 。
CH2=CH -- P
P轨道有孤对电子
.. CH2=CH-Cl
P轨道有一对电子 P轨道有一个电子
CH2=CH-CH2CH2=CH-CH2.
P轨道上没有电子
推电子 Y→δ-CR3 +Is
H--CR3
吸电子
X←δ+CR3 -Is
2
§1 诱导效应I
eg1 取代酸的酸性变化
CH3COOH CH3CH2COOH ClCH2COOH Cl2CHCOOH Cl3CCOOH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是有机化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分子中电子的重新分布及其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这些效应对于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性质是至关重要的。

共轭效应是指在分子中的共轭体系中,电子可以自由地在不同的原子之间传递。

共轭体系通常包括具有相邻的π键或具有相邻的孤对电子的原子。

例如,苯分子是一个经典的共轭体系,其中6个碳原子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并具有交替的单键和双键。

共轭体系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π键的数量来扩展或收缩。

共轭效应可以影响共轭体系中的电子密度和分子能量,从而影响其光学性质、化学反应性和稳定性。

共轭效应对于有机分子的光学性质非常重要。

在共轭体系中,电子可以在分子中自由地移动,这种电子的运动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因此,具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长的共轭系统,从而吸收更长波长的光,呈现出较为明亮的颜色。

例如,花青素等天然色素就是由共轭体系构成的。

诱导效应是指由于一个原子或基团的电子密度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邻近原子或基团的电子重新分布。

诱导效应通常通过化学键的极性来产生,其中一个原子或基团对电子的吸引力更强。

这种不平衡的电子分布可以传递到相邻的原子或基团,并产生相应的效应。

诱导效应可以影响分子的极性、酸碱性、溶解性等性质。

诱导效应可以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

正诱导是指电子密度在分子中向正电荷较强的部分移动,而负诱导则是指电子密度向负电荷较强的部分移动。

例如,苯环上的甲基基团是正诱导基团,因为它将电子向苯环传递,增加了苯环的电子密度。

相反,氟原子是负诱导基团,因为它吸引了周围电子,降低了相邻碳原子的电子密度。

总的来说,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是描述有机化合物中电子分布的重要概念。

共轭效应主要涉及电子在共轭体系中的自由传递,而诱导效应则涉及邻近原子或基团间电子的重新分布。

这些效应对于理解有机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性都至关重要,并在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机化学-第六章

有机化学-第六章
加成反应:在化学化应中,烯烃双键中π键断裂 ,在原双键的两个碳上各连接一个原子或基团的 反应称为加成反应。
按与烯烃加成的试剂不同,可把加成反应分成若 干类型进行研究。
一、催化加氢反应
烯烃与氢作用生成烷烃的反应称为加氢反应,又 称氢化反应。
加氢反应的活化能很大,即使在加热条件下也难 发生,而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能顺利进行,故 称催化加氢。
4.应用 用硼氢化、碱性氧化水解制备醇的另一优点是烯烃的碳 架不发生重排,这在有机合成中很有意义:
5.反应的特点 气体的硼烷和高挥发性的低碳烷基硼对空气极敏感,在 空气中自燃,硼氢化反应需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 烯烃硼氢化反应是间接水合生成反马氏产物,是高区域 选择性、高立体选择性、不发生碳架重排的反应。烷基硼 对氧很敏感,遇氧燃烧,但对水很稳定,可以用水洗的方 法纯化烷基硼。
3.质子酸酸性的影响
酸性越强加成反应越快,卤化氢与烯烃加成反应 的活性: HI > HBr > HCl
酸是弱酸如H2O和ROH,则需要强酸做催化剂,如
四、加次卤酸反应
烯烃与卤素的水溶液反应生成β-卤代醇。例:
丙烯与氯的水溶液反应,生成1-氯代-2-丙醇, 又称β-氯醇。后者脱HCl,是工业上制备环氧丙 烷的方法。
写成通式:
三、烯烃与质子酸反应的立体化学——碳原子 的构型
在前面讨论了烯烃与溴的加成反应中,讨论了C原 子的构型,在烯烃与质子酸加成反应中,C原反应得到的活泼中间体及产物的 构型。
烯烃的硼氢化反应
一、硼氢化反应
烯烃与硼烷加成反应生成烷基硼的反应称为烯烃的硼氢 化反应。 这个反应是美国化学家布朗发现的,因此布朗获1979年 Noble化学奖。最简单的硼烷应是甲硼烷(BH3),但硼和 铝一样是缺电子的,甲硼烷很不稳定,两个甲硼烷结合生 成乙硼烷:

高考专题复习 高中化学电子效应应用

高考专题复习  高中化学电子效应应用

专题电子效应在共价键中,因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或因分子的结构和成键方式的影响,电子云往往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成键原子周围,会出现电子云偏向某个原子,或发生电子云“离域”(绕多个原子核运动)。

这种电子的偏向或离域,称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主要有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一、诱导电子效应:分子因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偏向电负性大的元素,出现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现象,称诱导电子效应(I)。

电子云偏向电负性大的元素,为“吸电子”诱导效应(-I);电子云偏离的元素,为“给(推)电子”诱导效应(+I)。

如:效应基团推电子-R(烷基)吸电子-X、-OH、-OR、-NH2、-NO2、-SH、-SR、-CX3等原子的电负性越高,对应的基团吸电子诱导效应也会越强。

-C≡CH> -CH=CH> -CH2CH3对于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来说,s成分越多,其吸电子能力越强诱导效应的特点:诱导效应可沿碳链的σ键依次传递,强度迅速减弱。

σ+表示部分正电荷,σσ+表示微弱的正电荷,一般超过3个σ键以后影响几乎消失。

因此通常只考虑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第一个碳原子所受的影响(即α-C的影响)。

形象地说,导效应是短程的,也是永恒的。

二、共轭电子效应:1、共轭体系及分类:分子中,多个相互连接的原子,各提供一条P轨道,两两间彼此平行重叠形成的π键称共轭π键(大π键)。

具有共轭π键的分子,其共轭部分又称共轭体系。

有共轭体系的分子,π电子云分布在参加共轭的原子上,称π电子的离域。

形成条件单双键交替或双键与苯环双键(苯环)相连的原子上的p轨道与π键的p轨道共轭效分类π-πp -πp -p例CH2=CH2稳定性顺序为π-π> p -π> p -p(1)π -π共轭:如:1,3-丁二烯。

实测分子在同一个平面上,4个碳原子都采取SP2杂化,每个C上未杂化的P轨道与该平面垂直,彼此间平行重叠成π键。

如图所示:共轭的结果:分子中4个碳原子提供4条P轨道,4个电子,形成共体系,表示为π44电子云围绕分子中的4个碳核运动(离域),有平均化趋势:在分子中的C2和C3间有π键性质,碳碳键键长也趋于平均化。

高等有机化学第一章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

高等有机化学第一章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

C lC H 2 C O O H + H 2 O
必然有K2 > K1。 乙醛的水合
H O + H2O H OH Cl3C C OH H Cl Cl C Cl H O C O H
Cl3C
C
2.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下列化合物发生亲核加成的活性顺序为: Cl3C-CHO > Cl2CHCHO > ClCH2CHO > CH3CHO 又如酯 RCOOR’的水解反应,当在R中引入 电负性大的原子或基团时,使反应加速;若 在R中引入供电子的原子或基团时,则使反 应速率降低。 在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中,其活性顺序有: R-I > R-Br > R-Cl 这是动态诱导效应带来的结果。
3. 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丙烯与卤化氢加成,遵守马氏规则,而3,3,3-三 氯丙烯加卤化氢则按反马氏规则的方向加成。 Cl3C←CH=CH2 + HCl---Cl3C—CH2—CH2Cl 很明显是三氯甲基强烈吸电子的-I效应的结果。 又如在苯环取代基的定位效应中,+N(CH3)3具有强 烈的-I效应,所以是很强的间位定位基,在苯环亲 电取代反应中主要得到间位产物,而且使亲电取代 比苯难于进行。
2
+I效应:- O- > -OR
如果中心原子相同而不饱和程度不同,通常随 着不饱和程度的增大,吸电的诱导效应增强。
=O > -OR ;≡N > =NR > -NR2
2、根据酸碱的强度比较 选取适当的酸或碱,以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取代其中 某一个氢原子,测定取代酸碱的离解常数,可以估 算出这些原子或基团的诱导效应次序。 各种取代乙酸的离解常数,可以得出下列基团诱导 效应的强度次序。 -I效应:-NO2 > -N+(CH3)3> -CN > -F > -Cl > -Br > -I > - OH > - OCH3 > - C6H5 > - CH=CH2> -H > CH3 > -CH2CH3 >- C(CH3)3(+I效应的方向与此相 反)

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首先介绍诱导效应:诱导看相连原子的电负性,即该原子吸电子的能力,是最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可以理解为静电吸引,远了就吸引弱了,所以隔两根键或隔三个原子后基本可忽略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为什么能这么简单粗暴的对待,主要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连接两原子成键的sigma键,也就是头碰头重叠的键,电子在两原子间共享穿梭,受两原子束缚,所以电子怎么分配由两原子的吸电子能力决定。

而电负性大的原子,即吸电子能力强的原子犹如带更多正电荷的带电小球(想象做高中物理带电小球受力分析的情景),对电子的吸引力就是比电负性小的原子要强,所以两原子间的电子就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基团也一样。

从这一角度(sigma键电子偏移结果)来看,电子偏向某一方的原子或基团就称为诱导吸电子基,反之则称为诱导给电子基。

诱导吸电子能力只看原子电负性大小,电负性越大,电负性大的原子越多,吸电子能力越强。

所以那些电负性大的原子(氟 F.氧O.氮N等),或带有很多个这样原子的基团(硝基NO2,羧基COOH,三氟甲基CF3等),一般就是吸电子基。

有机化学中都是碳原子做骨架,因此一般原子电负性都跟碳比较,电负性比碳大的就是吸电子诱导,比碳小的就是给电子诱导,说起来诱导基团或原子不多,一般是含硅基团,高中学过,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原子电负性减小,或者说氧化性降低,还原性升高,所以硅电负性比碳小,那诸如三甲基硅基等含硅的烷基取代的基团都是诱导给电子基。

当然硅这族下面的原子也是诱导给电子基,只是不常见。

其次介绍共轭效应:共轭效应看pai键中某原子的电子云密度。

注意!讨论的电子与诱导效应的电子不一样!我们都知道共轭体系稳定,这是由于共轭能分散电荷,使体系的电子分布趋于平均化(理想状态,苯环就是如此,但链状共轭体系达不到,我们只是借鉴思考方式),链状共轭体系的共轭范围越大越稳定。

环状共轭体系由于涉及芳香性,不能下此结论。

诱导效应就像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电负性谁大电子归谁;共轭效应就像社会主义,电子共享且均匀化(相信学习离子键和共价键时老师打过这比方)。

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中起着关键作用。

共轭效应是指分子中共轭双键或环系统能够影响相邻原子或基团的化学性质的现象。

而诱导效应则是指分子中一个基团对另一个基团的电子密度分布产生影响的现象。

这两种效应在有机化学中常常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分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

共轭效应通常指的是共轭双键或环系统中的π电子的影响。

这些π电子能够通过共轭结构扩展到相邻的原子或基团上,从而影响它们的化学性质。

例如,苯环是一个典型的共轭系统,由于π电子的共轭作用,苯环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和特殊的反应活性,如芳香性和亲电取代反应。

共轭效应还可以影响分子的光学性质,例如共轭双键的存在可以导致分子具有吸收紫外光的能力。

诱导效应则是由分子中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差异所导致的。

一个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越大,它对周围原子或基团的电子云的吸引力就越强,从而影响它们的电子密度分布。

例如,卤素原子对相邻碳原子的电子云产生诱导效应,使得相邻碳原子的电子密度增加,从而影响了碳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的相互作用使得有机分子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化学性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效应,可以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性质和功能的有机分子,从而在药物、材料和生物科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对于有机化学研究来说,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它们的深入理解将推动有机化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异同点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异同点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异同点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是有机化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都涉及到分子的极性和电荷分布。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种效应的异同点。

异同点之一:定义诱导效应是一个原子或基团中的电子云受到相邻原子或基团的极性影响而发生的电荷重分布。

这种电荷分布可以使分子的极性增强或减弱。

共轭效应是与分子中的共轭键有关的一种电子重分布效应。

共轭键之间的电子云可以通过共轭效应的作用而增强或减弱。

异同点之二:原理诱导效应可以通过分子中的原子或基团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来解释。

当一个原子或基团中的电子云被一个邻近原子或基团的极性所影响时,它会偏向那个极性,导致电荷分布的不均匀。

共轭效应涉及到分子中的共轭键,这些键中的电子云可以相互作用并重分布,形成一种共轭体系。

这种重分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来解释。

异同点之三:影响诱导效应可以影响分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性。

这种效应可以增加或减少分子的极性,从而影响分子的溶解度和反应速率。

共轭效应可以增强或减弱共轭键中的双键性质。

这种效应可以影响分子的化学反应性、光学性质和电子结构。

异同点之四:实际应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在有机合成和分析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许多化学反应中都涉及到这些效应,因此了解这些效应对于理解和预测反应机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有机合成中,这些效应可以用来控制反应中的化学反应性和选择性。

在分析化学中,这些效应可以用来确定分子的结构和检测分子中的化学反应性。

综上所述,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在定义、原理、影响和实际应用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对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介传导
H HOOC C C COOH H H H C C COOH COOH
k1 k2
1.7*10-2 2.6*10-7
9.3*10-4 2.9*10-5
2、诱导效应的强度及其比较次序
1)根据酸碱强度
(CH3)3CCOOH pKa 5.50 CH3CH2COOH 4.84 CH3COOH HCOOH 3.77 4.76

● 杂化前后轨道数目守恒 ● 轨道杂化过程中总能量守恒
杂化后的轨道
●轨道成分变了 ●单个轨道的能量变了 ●轨道的伸展方向、形状变了
变了
结果当然是更有 利于成键!
C原子的电子组态:
sp3杂化 2s轨道与三个2p轨道杂化形成四个能级相等、形状相同的 sp3杂化轨道,每个轨道中一个电子。
C的四个sp3轨道
三、共轭体系的特点 a) 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具共平面性。 b)键长趋于平均化。(因电子云离域而致)。
C-C键 键长0.154nm 丁二烯中 C-C键长 0.147nm C=C 0.133nm C=C键长 0.1337nm 苯分之中 C-C键长均为 0.1397nm
c)内能较低,分子趋于稳定(可从氢化热得知)。
H H C
: +
C
C H3
H 3C σ ,p -超共轭效应
σ ,π - 和σ , p -超共轭体系的共同特点是:参与超 共轭的C―H σ 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 综上所述,在共轭体系中各种共轭效应的对分子影响 的相对强度是:
π ,π - 共轭> p ,π - 共轭> σ ,π - 超共轭> σ , p - 超共轭
sp杂化 碳原子的2s轨道与一个2p轨道杂化,形成两个能量
相等、形状相同的sp杂化轨道,每个轨道中一个电子,

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区别:共轭效应:存在于共轭体系中;通过π电子的运动,沿着共轭链传递;强度
一般不因共轭链的长度而受影响,属长距离电子效应;极性交替出现。

诱导效应:存在σ键中;通过原子间电负性的差异而导致键的极性改变使整个分子电子云发生移动;是短距
离效应,一般有3个碳原子后基本消失;极化变化是单一方向。

共轭效应 (conjugated effect) ,又称离域效应,是指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
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

凡共轭体系上
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cooh,-cho,-cor;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
团有给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nh2,-r、-oh。

诱导效应就是所指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相同的替代基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并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转,并使分子出现极化的效应。

由极性键所整体表现出来的诱导效应称为静态诱导效应,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外电场(例如试剂、溶剂)的影响所产生的极化键所整体表现出来的诱导效应称为动态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只发生改变键内电子云密度原产,而不发生改变键的本性。

且与共轭效应较之,
并无极性交错现象。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方向一致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方向一致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方向一致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是有机化学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通常在描述有机分子中电子分布和反应性时使用。

1.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
诱导效应指的是由化学键中的电子云的极性引起的影响。

当原子或基团通过共价键连接时,它们会在空间中形成电子云的极性。

这种电子云的极性可以在分子中引起一些局部的电荷分布,从而影响分子的性质。

诱导效应的方向是通过σ键(单键)传递的。

2. 共轭效应(Conjugation):
共轭效应涉及到分子中共轭系统的存在。

共轭系统是指含有连续的多个π键(双键、三键等)的结构,这些π键之间有相邻的单键。

共轭系统中的π电子可以在整个系统内移动,从而影响分子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共轭效应通常与芳香性和颜色有关。

虽然这两个概念描述的是不同的电子效应,但在某些情况下,诱导效应的方向和共轭效应的方向可能是一致的。

这可能发生在分子中同时存在诱导效应和共轭系统的情况下。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基团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基团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基团1.引言1.1 概述概述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是有机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基团对分子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这些效应可以通过基团中电子的分布和能级重新排布来解释。

在有机化学中,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往往受到其结构中基团的影响。

基团是分子中与主要化学反应有关的部分,它们通过共享或吸引电子的方式参与到反应过程中。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描述了基团通过电子的重新分布来影响分子的性质和反应性。

诱导效应是指一个基团通过共享电子对另一个基团施加一定的电子密度或电荷的效应。

通过共享电子,基团可以增加或减少某个区域的电子密度,进而影响分子的极性和电荷分布。

这种效应可以通过电子云的极性和取向来实现。

例如,一个含有引入电子密度的基团可以通过共享电子而使周围区域的电子密度增加,从而增强其亲电性。

相反,一个含有吸引电子的基团可以通过共享电子而减少周围区域的电子密度,从而降低其亲电性。

共轭效应是指存在共轭结构的基团通过重新排布电子能级来影响分子的性质。

共轭结构是指分子中存在两个或多个相互共享电子的不饱和中心。

这些共轭结构可以具有特定的能级分布,使得分子的π电子在共轭系统中流动。

由于共轭结构的存在,分子的共振能级发生变化,导致分子的电子分布和性质发生改变。

共轭效应可以影响分子的化学稳定性、光学性质以及反应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基本概念、定义和解释,并通过一些实例加以说明。

同时,还将讨论它们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并探讨它们对分子性质的重要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两种效应的特点和应用,并展望它们在未来有机化学研究中的潜在价值。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定义、机制和实际应用。

我们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基团效应,并将其应用于有机合成和反应设计中。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章节1)中,我们将简要介绍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概念,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不同之处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不同之处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不同之处说到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哎哟,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话题。

别急,我来给你聊聊这俩家伙的不同之处。

诱导效应就像是个小霸王,总喜欢在一旁指手画脚,影响周围的化学环境。

而共轭效应嘛,像个老好人,总是默默无闻地加强大家的关系,特别是那些相邻的键。

你想啊,诱导效应一来,周围的分子就像被点了燃一样,动得可欢了,活像一场化学派对。

而共轭效应则显得温文尔雅,缓缓推动反应,像是指挥家在台上挥舞着指挥棒,让乐团合奏得更加和谐美妙。

诱导效应主要是通过电负性差异来发挥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某些原子天生喜欢“吸引”电子,结果周围的分子都得跟着它的节奏走。

就像你和朋友一起逛街,如果有个朋友总是跑去买东西,其他人也会受影响,慢慢地都想买买买。

这种影响是瞬时的,没啥耐心,总是迅速结束。

而共轭效应则不一样,它的魅力在于形成了连续的π键,像是搭建了一条温馨的“友谊桥”,让邻近的原子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它的作用时间长,影响深远,简直就是个长跑运动员,耐力十足。

再说诱导效应,这玩意儿对分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极性和酸碱性上。

想象一下,某个极性分子在大街上走,周围的分子看到它,立马就觉得应该紧跟其后,结果一场“模仿秀”开始了。

这就让整个分子的行为变得更加极端,简直就像一群小朋友跟着大哥哥大姐姐跑。

可共轭效应则是另外一回事,哎呀,它可不光是影响了电子的分布,更是让分子稳定了下来。

想想那些化合物,没了共轭效应的加持,直接就像没了安全感的小猫咪,四处乱跑,根本安定不下来。

诱导效应还带点儿个性,它的影响可以说是短期和局部的,像闪电一样迅速,但影响的区域有限。

而共轭效应就像是大海深处的涟漪,慢慢扩散,渗透到分子的每个角落。

你可以想象,诱导效应像是个爱热闹的朋友,总喜欢拉着大家一起嗨,而共轭效应则是个知心大姐,时刻关心着每一个细节,把整个团队的气氛都调和得恰到好处。

在实际应用中,这两者也有各自的舞台。

诱导效应常常出现在有机化学中,比如在一些反应机制里,大家都知道它的存在。

第二章 取代基效应

第二章 取代基效应
• 当C-H键的σ轨道与π键的p轨道一定程度 的重叠,发生电子离域现象形成的共轭叫 做σ-π超共轭体系。
• 比共轭体系作用弱
丙烯分子中的甲基可绕C—Cσ键旋转,旋转到某 一定角度时,甲基中的C-Hσ键与C=C的π键在同一平 面内,C-Hσ键轴与π键p轨道近似平行,形成σ-π超共轭 体系.
σ-π超共轭
1.1.2 诱导效应的方向
诱导效应的方向,都是以氢原子作为标准。


Y CR3
+I 效应


H—CR3 X CR3
比较标准 -I 效应
Y排斥电子能力大于氢原子,其本身带δ+ 电荷 ,为正诱导效应(+I)如烷基 X吸电子的能力大于氢原子,其本身带δ- 电荷, 为负诱导效应(-I)如—X、—OH、—NO2、—CN
于取代基诱导效应的影响,使酸碱离解平衡常数
增大或减小。
如乙酸中的一个α-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 由于氯的-I效应,使羧基离解程度加大,而且使 生成的氯乙酸负离子比乙酸负离子稳定,所以
K2>K1 :
1.2 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
1.2.1 共轭效应(Conjugation)定义: 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
带正电荷的取代基的吸电诱导效应强 4. 相同的原子: 不饱和度越大,吸电诱导效 应越强
1.1.6.2 动态诱导效应强度的比较(可极化性的比较)
(1)同族元素的原子及其形成的原子团,在 同一族中,由上到下原子序数增加,电负性 减小,电子受核的约束愈来愈小,电子的活 动性、可极化性增加,动态诱导效应增强如 :
• p轨道可以是无电子(正离子)、含有一个 电子(自由基)或含有两个电子(负离子 和孤对电子)。
• 由于共轭体系的存在,使烯丙基伯碳 正离子比一般的伯碳正离子稳定;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三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电子的离位作用。

英戈尔德,C.K.称这种效应为仲介效应,并且认为,共轭体系中这种电子的位移是由有关各原子的电负性和p 轨道的大小(或主量子数)决定的。

据此若在简单的正常共轭体系中发生以下的电子离位作用:(例如:CH2 CH—CH CH2、CH2 CH—CH O)。

Y 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p 轨道半径愈大,则它吸引电子的能力也愈大,愈有利於基团—X Y从基准双键A B—吸引电子的共轭效应(如同右边的箭头所示)。

与此相反,如果A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p 轨道半径愈大,则它释放电子使其向Y 原子移动的能力愈小,愈不利於向—X Y基团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

中间原子B 和X 的特性也与共轭效应直接相关。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这种效应叫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的特征是电子云偏移沿着σ键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减弱或消失。

例如,醋酸是弱酸(pKi=4.76),醋酸分子中的α-碳原子上引入一个电负性比氢强的氯原子后,能使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向氯原子偏移,结果增强了羟基中氢原子的质子化,使一氯醋酸成为强酸(pKi=2.86,酸性比醋酸强)。

比较各种原子或原子团的诱导效应时,常以氢原子为标准。

吸引电子能力(电负性较大)比氢原子强的原子或原子团(如—X、—OH、—NO2、—CN等)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负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向取代基。

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原子弱的原子或原子团(如烷基)具有给电子的诱导效应(正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离取代基。

在诱导效应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电子移动的方向,表示电子云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诱导效应是电子共轭是原子间成键的一种的方式吧,具体:1单双键交替出现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一.共轭效应1、概念:共轭效应(conjugated effect) ,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何为离域效应呢?对于H2C=CH2,π键的两个π电子的运动范围局限在两个碳原子之间,这叫做定域运动。

而CH2=CH-CH=CH2中,可以看作两个孤立的双键重合在一起,π电子的运动范围不再局限在两个碳原子之间,而是扩充到四个碳原子之间,这叫做离域现象。

这种发生离域现象的分子叫共轭分子。

共轭分子中任何一个原子受到外界试剂的作用,其它部分可以马上受到影响。

2、特点:共轭效应相对于诱导效应最特殊的特点是共轭效应沿共轭体系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而诱导效应一般超过三个c原子之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其主要表现电子效应:组成共轭体系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共轭体系的p电子,不只局限于两个原子之间运动,而是发生离域作用,使共轭体系的分子产生一系列特征,如分子内能低、键长趋于平均化、折射率升高,整个分子更趋稳定,以及在外电场影响下共轭分子链发生极性交替现象和引起分子其他某些性质的变化。

3、共轭效应的形式:(1)正常共轭效应:1、π-π共轭。

是指两个以上双键(或叁键)以单键相联结时所发生的π电子的离位作用。

具有共平面性、键长趋于平均化、共轭体系能量降低等特点!C.K.英戈尔德称这种效应为中介效应,并且认为,共轭体系中这种电子的位移是由有关各原子的电负性和p轨道的大小(或主量子数)决定的。

例如:--A=B-X=Y--,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p轨道半径愈大,则它吸引π电子的能力也愈大,愈有利于基团-X =Y-从基准双键A=B-吸引π电子的共轭效应。

与此相反,如果A原子的电负性和它的p轨道半径愈大,则它释放π电子使其向Y原子移动的能力愈小,愈不利于向-X=Y基团方向给电子的共轭效应。

中间原子B和X的特性也与共轭效应直接相关。

2、p-π,又称共轭多电子共轭效应。

在简单的多电子共轭体系中,Z为一个带有p电子对(或称n电子)的原子或基团。

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

3
以H原子作为比较标准 原子作为比较标准 δ X δ+ Cabc δ+ X δ Cabc
X(-I效应 效应) 效应
Y(+I效应 效应) 效应
H
Cabc
比较标准
4
常见的具有吸电子效应的基团有: 常见的具有吸电子效应的基团有:-NR3+, -SR2+, -NH3+, -NO2, -SO2R, -CN, -COOH, -OAr, -COOR, -COR, -OH, -Ar, 不饱和脂肪烃基等。 不饱和脂肪烃基等。 除烷烃外,常见的推电子基团有O 除烷烃外,常见的推电子基团有 -、-CO2-等。 诱导效应可以静电诱导方式沿着分子链由近及远 的传递下去、在分子链上不会出现正、 的传递下去、在分子链上不会出现正、负交替现 且随着距离增加,诱导效应明显减弱。 象。且随着距离增加,诱导效应明显减弱。
(分子没有参加反应) 分子没有参加反应)
δ
C C Cl
δ
δ
-I > +C +C > -I
动态时: 动态时:
(分子处于反应中) 分子处于反应中
C C Cl
19
δ
CH2CH3
Br2 hυ
CHCH3 Br
12
CH3
使分子的偶极距增加: 使分子的偶极距增加: H C O
H
:
使正碳离子稳定性增加: 使正碳离子稳定性增加:
2.27
H C CH O H 2.73
H HH C H HC C
HH C H H
H >H C
H C
H >H C
H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 H-
对苯环在亲电反应中活性的影响如何?
进行苯环上的硝化反应和卤代反应时,得到的结果 却恰恰相反。 CH3 CH3CH2 340 290 14.8 14.3 (CH3)2CH- (CH3)3C180 110 12.9 10.8 H1 1
第一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主要内容

化学键的属性 取代基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 前线轨道理论
芳香性和休克尔规则
一.化学键的属性
键长是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吸引力排
斥力达到平衡时的距离的距离,一般为0.10.2nm
键能是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或化学键断
裂时吸收的能量,可用来标志化学键的强度
2、p-共轭体系 具有处于p轨道的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与π键直接相 连的体系,称为p-π共轭体系。 [如]氯乙烯,当氯原子的p轨道的对称轴与π键中的p 轨道对称轴平行时,电子发生离域。
H C H C H Cl C
..
C Cl
[问题] 羧酸具有酸性,苯酚与醇明显不同,苯胺比脂 肪胺碱性弱,酰胺碱性更弱?
2.对反应机理的影响
在一些反应中,由于诱导效应等因素 可以改变其反应机理。如溴代烷的水解反应, 伯溴代烷如CH3—Br主要按 SN2历程进行,而叔 溴代烷如(CH3)3C—Br则主要遵从SN1历程进行。
3.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例1] 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羰基碳原子的电子云 密度越低,就越容易和亲核试剂发生加成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分子所需要的活化能就比较小, 容易进入活化状态,因而反应速率较大。故取 代基的-I效应愈强,愈有利于亲核加成;取代 基的+I效应愈强,对亲核加成愈不利。 如下列化合物发生亲核加成的活性顺序为: Cl3C—CHO > Cl2CHCHO > ClCH2CHO > CH3CHO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的区别
(1)共轭效应起因于电子的离域,而不仅是极性 或极化的效应。 (2)共轭效应只存在于共轭体系中,不象诱导效 应那样存在于一切键中。 (3)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极性或极化性沿σ键传 导,而共轭效应则是通过π电子的转移沿共轭链传 递,是靠电子离域传递;共轭效应的传导可以一 直沿着共轭键传递而不会明显削弱,不象诱导效应 削弱得那么快,取代基相对距离的影响不明显, 而且共轭链愈长,通常电子离域愈充分,体系能 量愈低愈稳定,键长平均化的趋势也愈大。
诱导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1. 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例] 丙烯与卤化氢加成,遵守马氏规则,而3,3,3三氯丙烯加卤化氢则按反马氏规则的方向加 成。 Cl3C←CH=CH2 + HCl Cl3—CH2—CH2Cl
在苯环的定位效应中,+N(CH3)3具有强烈的-I效应, 所以是很强的间位定位基,在苯环亲电取代 反应中主要得到间位产物,而且使亲电取代 比苯难于进行。
OR2 > NR3
+
+
中心原子带有正电荷的比不带正电荷的同类基团 的吸电诱导效应强, 而中心原子带有负电荷的比同类不带负电荷的基 团供电诱导效应要强。
-I效应:
+ NR3 > NR2
+I 效应: —O- > —OR
不饱和程度增大,吸电的诱导效应增强。
=O > —OR ≡N > =NR > —NR2
诱导效应的强度
主要取决于有关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 与氢原子相比,电负性越大-I效应越强, 电负性越小则+I越强。
-I效应:—F > —OH > —NH2 > —CH3 —F > —C l > —Br > —I —OR > —SR > —SeR ; +I效应:—O- > —S- > —Se- > —Te-
4.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例1] 酸碱的强弱是由其解离平衡常数的大 小来衡量的,在酸碱的分子中引入适 当的取代基后,由于取代基诱导效应 的影响,使酸碱离解平衡常数增大或 减小。
C H3C O O H + H2O K1 K2
+ C H3C O O + H3O + C lC H 2 C O O + H 3 O
H + C H2
+
¦ Ä
+
¦ Ä
_
¦ Ä
+
¦ Ä
_
CH
CH
C H2
C H2
CH
CH
+
C H3
动态共轭效应是在帮助化学反应进行时才会产 生。静态共轭效应是一种永久效应,对化学反应 有时可能会起阻碍作用。与诱导效应类似,动态 因素在反应过程中,往往起主导作用。 [例如]氯苯,在静态下从偶极矩的方向可以 测得-I效应大于+C效应。
动态诱导效应的比较
(1)在同一族元素,由上到下原子序数增加,电负性减小,电 子受核的约束减小,电子的活动性、可极化性增加,动态诱导 效应增强。如: Id : —I > —Br > —Cl > —F —TeR > —SeR > —SR > —OR (2)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电负性 增大,对电子的约束性增大,因此极化性变小,故动态诱 导效应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降低。
溴化 硝化
烷基碳正离子稳定性顺序 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
3°>2°>1°>CH3+ 3°>2°>1°>CH3
烷基超共轭效应的强弱,由烷基中与不饱和键处于 共轭状态的C—H键的数目而定,随着C —Hσ键数目 的增多,超共轭效应增强。如:
(2)-C效应 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序数越大,电负性越强, -C效应越强。 如: =O > =NH > =CH2 对于同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 径变大,能级升高,即与碳原子差别变大,使π键 与π键的重迭程度变小,故-C效应变弱。 如: C=O > C=S 带正电荷将具有相对更强的-C效应。 如: =N+R2 > =NR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是并存的,是综合作用于分子 的结果,通常是难以严格区分的。
O R C RC O H
O NH2 OH
NH2
3.超共轭体系 发生在重键和单键之间,如有些σ键和π键、σ 键和p轨道、甚至σ键和σ键之间也显示出一定程度 的离域现象,这种效应称为超共轭效应。
[问题]
当烷基连在sp2杂化的苯环上时,与氢比较应呈 现供电的诱导效应,而且诱导效应的强度顺序应为叔 >仲>伯。
(1)引起的原因不同。静态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永久 极性引起的,是一种永久的不随时间变化的效应,而 动态诱导效应是由于键的可极化性而引起的,是一种 暂时的随时间变化的效应。 (2)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不同 动态诱导效应是由于外界极化电场引起的,电子转移 的方向符合反应的要求,即电子向有利于反应进行的 方向转移,所以动态诱导效应总是对反应起促进或致 活作用,而不会起阻碍作用。而静态诱导效应是分子 的内在性质,并不一定向有利于反应的方向转移,其 结果对化学反应也不一定有促进作用。
CH3 Cl Cl
..
μ=1.86D
μ=1.70D
共轭体系的分类
按参加共轭的化学键或电子类型,共轭效应包括ππ共轭体系、p-π共轭体系、σ-π共轭体系和σ-p共轭体 系等。 1、-共轭体系 (1)π-π共轭体系,是指由π轨道与π轨道电子离域 的体系,一般由单键和不饱和键(双键和叁键)交 替排列组成。这些体系中参与共轭的原子数与π电子 数相等。如: CH2==CH—CH==CH2 CH 2==CH—CH==CH—CH==CH 2 缺电子共轭体系:CH 2==CH--CH2+ C 6 H 5CH2+ 多电子共轭体系:CH 2==CH—CH 2 – CH 2==CH—CH==O
CH3 CH2 CH O CH2 CH CH O μ = 2.49 CH3 CH2 Cl CH2 μ = 2.88 CH Cl
μ = 2.05
μ = 1.66
共轭效应的主要表现:
(1)电子密度发生了平均化,引起了键长的平均 (2)共轭体系的能量降低。各能级之间能量差减小,分子中电 子激发能低,以致使共轭体系分子的吸收光谱向长波方向移 动。随着共轭链增长,吸收光谱的波长移向波长更长的区域, 进入可见光区。 颜色 最大吸收峰波长(nm) 丁二烯 无 217 己三烯 无 258 辛四烯 淡黄 298 蕃茄红素 红色 470
共轭效应的相对强度
C效应分为供电共轭效应(即+C效应)和吸 电共轭效应(即-C效应)。 通常将共轭体系中给出π电子的原子或原子 团显示出的共轭效应称为+C效应,吸引π电子 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共轭效应称为-C效应。 .. +C效应
C H2 C H2 CH Cl
-C效应
CHCHO来自(1)+C效应 在同一周期中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 如: —NR2 > —OR > —F 在同一族中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如: —F > —Cl > —Br > —I ; —OR > —SR > —SeR > TeR ; —O– > —S– > —Se– > —Te – 带负电荷的元素将具有相对更强的+C效应: —O– > —OR > —O+R2
H O + H2 O H OH Cl3C C OH H Cl Cl C Cl H O C O H
Cl3C
C
2. 共轭效应( conjugative effects)
由于原子间电负性不同,引起分子中电子密度分布的 不均衡,通过共轭π键传递,而且不论距离远近, 其作用贯穿整个共轭体系中,这样所产生的电子 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